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完美总结(精)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考试内科归纳总结

中医执业考试内科归纳总结

中医执业考试内科归纳总结一、背景介绍中医执业考试是一项对中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的重要考试。

内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中医执业考试内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二、常见疾病的病因与治疗1. 高血压高血压是内科考试中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病因主要包括肝火上扰、肾虚、脾虚等。

治疗中可采用平肝熄火、滋阴降压的方法,如常用的方剂有天王补心丸、降压片等。

2. 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病因主要与心脏供血不足有关。

治疗上可采用活血化瘀、通络舒心的方法,如可用桃核承气汤、通心络口服液等进行治疗。

3. 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疾病中的常见病症之一。

其病因主要与胃火上炎、脾胃虚弱等有关。

治疗中可采用清热解毒、健脾养胃的方法,如常用的方剂有黄连解毒片、金银花茶等。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病因与胰岛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上可采用养阴清热、健脾益气的方法,如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参茸养阴胶囊等。

三、脉象特点与辨证论治1. 脉象特点中医诊断中重要的一环是脉诊,掌握脉象特点对于准确判断疾病与辨证论治至关重要。

常见的脉象特点包括脉浮、脉沉、脉细、脉滑、脉数等,具体疾病对应的脉象特点可根据相关教材进行总结学习。

2.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脉象特点和病症,采取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

如脉浮数者,可用清热解毒药治疗;脉沉细者,可用温补中药治疗。

同时,考生还要熟悉常用方剂的用法用量以及适应症与禁忌症,确保在实践中能够准确运用。

四、常见药物的用法用量1. 中药用法用量中药使用的方法与剂数、用量等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例如,煎煮法、冷煎法、炮制法等都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要求来灵活应用。

2. 中药方剂的用法中医内科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很多,对这些方剂的用法用量进行熟练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应在备考中多进行方剂的辨析,如药物组成、药性、适应症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在考试中能够熟练使用相应的方剂。

实用中医内科期末总结范文

实用中医内科期末总结范文

实用中医内科期末总结范文近几个月的学习,使我对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我对中医内科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中医内科医生的角色和责任。

一、理论学习在中医内科的理论学习中,我主要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理论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内科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同时,我还学习了与中医内科密切相关的病因、病机和病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六淫”、“七情”、“内伤”等。

这些理论的掌握,为我们确定疾病的诊断方向和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诊断技术中医内科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问诊、望诊、切诊和闻诊四诊法。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进行详细的问诊,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学会了如何通过望诊患者的舌苔、脉象和病理表现,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学会了如何通过切诊和闻诊患者的病理体征,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向。

这些诊断技术的掌握,对我准确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三、治疗方法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和康复理疗三个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机和病理,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在针灸疗法方面,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脉象和病理,选用适当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在康复理疗方面,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机和病理,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护理。

这些治疗方法的掌握,对我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四、角色和责任作为中医内科医生,我们的角色和责任是非常重大的。

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更是一个医师和朋友。

我们要全心全意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战胜疾病。

我们不仅仅要给予他们医学上的帮助,更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

我们要用心用情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全力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总之,中医内科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理论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学科。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扶阳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中医内科速记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 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 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 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香蕾,阴虚蕨蕤气参苏。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蕾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蕨蕤汤化裁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痰湿二三痰热清,肝火 蛤泻肺阴沙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 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 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 泻白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 固本肺脾六,肺肾两虚生金水。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 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 半夏汤4、味5、6、7、—刖八、、四、喘证:喘寒麻华肺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 生脉肾虚匮,喘脱参附送锡丹。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一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6、肺气虚耗证7、肾虚不纳证8、正虚喘脱证 黑锡丹,配合蛤蛤粉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苇痈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一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六、肺捞:肺捞阴方月华丸,虚火百合秦充汤,气阴 保真苓术数,阴阳俱损大造丸。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中医内科学的考点精华总结:
1. 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阴阳学说指出了阴阳的相互关系,而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气血津液理论则涉及到体内液体和气的运行与调节。

2. 疾病分类:中医内科学将疾病分为内伤、外感和杂病三类。

内伤是由于内部
因素引起的疾病,外感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杂病则是其他不易归类的疾病。

3. 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主要依赖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

望诊是通过
观察患者的外表和精神状态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息、呼吸和声音来获取信息,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

4. 防治原则: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辨证施治、因势利导等。

扶正祛邪指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来抵抗病毒和恢复健康,辨证施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因势利导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进展来调整治疗方案。

5. 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咳嗽、胃痛、高血压、糖尿病等。

针对这些病症,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学涉及到中医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实践技能考试中医内科学(与笔试阶段不同)

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实践技能考试中医内科学(与笔试阶段不同)

10、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实践技能考试中医内科学(与笔试阶段不同)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1、气虚感冒——参苏饮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二、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泻白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三、哮病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4、温热中阻证——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3、痰饮内停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羌活盛湿汤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5、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7、肾虚头痛——大补元煎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正——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二十、中风(一)中经络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六、血证(1)鼻衄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2)咳血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3)吐血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4. 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三十二、痉证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三、痿证 1 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 2 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3 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 肝肾亏损证——虎潜丸5 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四十三、带下病①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②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③阴虚夹湿:资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④湿热下注:清利湿热解毒杀虫止带方⑤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四十四、胎漏、胎动不安1、气血虚弱证——胎元饮2、肾虚证——寿胎丸3、血热证——保阴煎4、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十五、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型——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血瘀型——生化汤3、外感型——荆穗四物汤4、血虚型——补中益气汤1、寒哮证——射干麻黄汤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2、热哮证——定喘汤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2、风邪入络证——大秦艽汤(4)便血缓解期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3、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1、肺虚证——玉屏风散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二)中脏腑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2、脾虚证——六君子汤十二、腹痛1、闭证——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3、肾虚证——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1)阳闭——(5)尿血四、喘证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A、痰热腑实证——星蒌承气汤1、下焦热盛证——小葪饮子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B、痰热内闭证——先:至宝丹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4、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后:羚角钩藤汤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5、瘀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2)阴闭——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A、气虚血瘀证——补阳还五汤二十七、消渴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十三、泄泻B、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一)上消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C、痰湿壅闭证——先:苏合香丸肺热津伤证——消渴方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后:涤痰汤(二)中消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2、脱证(元气败脱)——参附汤合生脉散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合蛤蚧粉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三)中风恢复期(了解)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附)、肺胀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三)下消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十四、痢疾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1、湿热痢——芍药汤二十一、水肿二十八、内伤发热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1、阴虚发热——消骨散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2、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2、血虚发热——归脾汤五、肺痨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五味消毒饮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6、休息痢——连理汤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十五、便秘5、脾阳虚衰证——实脾饮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1、热秘——麻子仁丸6、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六、心悸2、气秘——六磨汤7、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九、虚劳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二十二、淋证(一)气虚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4、虚秘——1、热淋——八正散1、肺气虚证——补肺汤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1)气虚秘——黄芪汤2、石淋——石韦散2、心气虚证——七福饮附汤(2)血虚秘——润肠丸3、血淋——小葪饮子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3)阴虚秘——增液汤4、气淋——沉香散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阳虚秘——济川煎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二)血虚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十六、胁痛6、劳淋——无比山药丸1、心血虚证——养心汤骨牡蛎汤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尿浊——程氏萆薢分清饮2、肝血虚证——四物汤七、胸痹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二十三、癃闭(三)阴虚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合复元活血汤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十七、黄疸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1、阳黄——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4、肝阴虚证——补肝汤逆汤(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5、肾阴虚证——左归丸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四)阳虚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二十四、阳痿1、心阳虚证——保元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1、命门火衰证——赞育丸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八、不寐2、阴黄——2、心脾亏虚证——归脾汤3、肾阳虚证——右归丸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3、恐惧伤肾证——大补元煎三十、癌病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2)脾虚血亏湿滞证——黄芪建中汤4、肝郁不舒证——逍遥散三十一、痹症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3、黄疸消退后调治5、湿热下注证——龙胆泻肝汤 1. 风寒湿痹——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二十五、郁证(1) 行痹——防风汤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2) 痛痹——乌头汤九、痫病子汤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3) 着痹——薏苡仁汤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 2. 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2.、痰火绕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十八、头痛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3. 痰瘀痹阻症——双合汤三十四、腰痛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四十六、不孕症2、湿热腰痛——四妙丸1、肾虚型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1)、肾气虚证——毓(yu)麟珠4、肾虚腰痛2)、肾阳虚证——温胞饮(1)肾阴虚——左归丸3)、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2)肾阳虚——右归丸2、肝郁型——开郁种玉汤三十五、乳癖3、痰湿型——苍附导痰丸1、肝郁痰凝证——逍遥散加减(蒌贝)4、血瘀型——少腹逐瘀汤2、冲任失调证——二仙汤合四物汤四十七、肺炎喘嗽三十六、蛇串疮1、风寒闭肺型——华盖散1、肝经郁热证——龙胆泻肝汤2、风热闭肺型——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2、脾虚湿蕴证——除湿胃苓汤3、痰热闭肺型——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3、气滞血瘀证——柴胡疏肝散4、热毒闭肺型——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三十七、痔5、阴虚肺热型——沙参麦冬汤内痔6、肺脾气虚型——人参五味子汤1、风热肠燥证——凉血地黄汤变证2、湿热下注证——脏连丸1、心阳虚衰型——参附龙牡救逆汤3、气滞血瘀证——止痛如神汤2、邪陷厥阴型——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汤四十八、小儿泄泻外痔1、伤食泻——保和丸湿热下注证——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2、风寒泻——藿香正气散三十八、脱疽3、湿热泻——葛根芩连汤1、寒湿阻络证——阳和汤4、脾虚泻——参苓白术散2、血脉瘀阻证——桃红四物汤5、脾肾阳虚泻——附子理中汤3、湿热毒盛证——四妙勇安汤变证4、热毒伤阴证——顾步汤1、伤阴证——连梅汤5、气血两虚证——黄芪鳖甲汤2、伤阳证——参附龙牡汤三十九、肠痈四十九、水痘1、瘀滞证——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1、邪伤肺卫证——银翘散2、湿热证——复方大柴胡汤2、邪炽气营证——清胃解毒汤3、热毒证——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五十、痄腮四十、崩漏(一)常证1、血热1、温毒在表证——柴胡葛根汤(1)虚热证——保阴煎2、热度壅结证——普济消毒饮(2)实热证——清热固经汤(二)变证2、肾虚证1、邪陷心肝证——清瘟败毒饮(1)肾阳虚证——右归丸2、毒窜睾腹证——龙胆泻肝汤(2)肾阴虚证——左归丸五十一、桡骨下端骨折(3)肾气虚证——苁蓉菟丝子丸五十二、颈椎病(痹症)3、脾虚证——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1、风寒湿阻证——羌活胜湿汤4、血瘀证——四物汤合失笑散2、气滞血瘀证——活血舒筋汤四十一、痛经3、痰湿瘀阻证——天麻钩藤饮1、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4、肝肾不足证——六味地黄丸2、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5、气血亏虚证——黄芪桂枝五物汤3、湿热瘀结证——清热调血汤五十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4、痰瘀互结证——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1、风寒夹湿型——甘姜苓术汤汤2、湿热阻络证——四妙散5、气虚血瘀证——理冲汤3、气滞血瘀证——身痛逐瘀汤6、肾虚血瘀证——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4、肝肾亏虚证——四十二、绝经前后诸证1)、肾阳虚——右归丸1、肾阴虚证——左归丸2)、肾阴虚——左归丸2、肾阳虚证——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证——二仙汤合二至丸第二篇: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4700字一、感冒甘草龙骨牡蛎汤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九、胸痹败毒散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或葱豉桔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梗汤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涤痰汤1、气虚感冒——参苏饮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当归四物汤二、咳嗽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草汤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十、不寐养亲汤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泻白散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三、哮病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仁汤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十一、癫狂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癫证或厚朴麻黄汤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送服越鞠丸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狂证缓解期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火盛伤阴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3、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六君煎十二、痫病四、喘证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痰火绕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汤十三、痴呆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痰浊蒙窍证——涤痰汤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丹,配合蛤蚧粉十四、厥证五、肺痈1、气厥1、初期——银翘散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2、血厥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六、肺痨虚证——独参汤人参养营汤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3、痰厥——导痰汤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十五、胃痛鳖甲散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七、肺胀4、温热中阻证——清中汤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养亲汤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白皮汤十六、痞满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八、心悸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5、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6、胃阴不足证——益胃汤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十七、呕吐汤合参附汤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3、痰饮内停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安神丸甘汤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1、聚证——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气散十八、噎膈(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2、积证—— 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3、瘀血内结证——通幽汤失笑散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十九、呃逆君子汤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二十七、鼓胀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二十、腹痛蒿汤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芩汤或济生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肾气丸4、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二十八、头痛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二十一、泄泻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3、风湿头痛——羌活盛湿汤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5、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7、肾虚头痛——大补元煎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二十二、痢疾二十九、眩晕1、湿热痢——芍药汤1、肝阳上亢正——天麻钩藤饮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三十、中风6、休息痢——连理汤(一)中经络二十三、便秘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1、热秘——麻子仁丸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2、气秘——六磨汤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二)中脏腑4、虚秘—— 1、闭证——(1)气虚秘——黄芪汤(1)阳闭——羚角钩藤汤(2)血虚秘——润肠丸(2)阴闭——涤痰汤(3)阴虚秘——增液汤2、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4)阳虚秘——济川煎(三)中风恢复期(了解)二十四、胁痛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合复元三十一、疟疾活血汤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二十五、黄疸参汤1、阳黄——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宝饮(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4、瘴疟——露消毒丹(1)热瘴——清瘴汤(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2)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5、劳疟——何人饮犀角散三十二、水肿2、阴黄—— 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2、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脾虚血亏证——黄芪建中汤合五味消毒饮3、黄疸消退后调治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饮或归5、脾阳虚衰证——实脾饮芍六君子汤6、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7、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六、积聚三十三、淋证1、热淋——八正散2、石淋——石韦散3、血淋——小葪饮子4、气淋——沉香散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无比山药丸尿浊——程氏萆薢分清饮三十四、癃闭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三十五、郁证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三十六、血证(1)鼻衄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2)咳血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3)吐血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4)便血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5)尿血1、下焦热盛证——小葪饮子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三十七、痰饮(1)痰饮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复花汤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三十八、消渴(一)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二)中消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三十九、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四十、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消骨散2、血虚发热——归脾汤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四十一、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证——补肺汤2、心气虚证——七福饮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证——养心汤2、肝血虚证——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4、肝阴虚证——补肝汤5、肾阴虚证——左归丸(四)阳虚1、心阳虚证——保元汤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3、肾阳虚证——右归丸四十二、痹症1、风寒湿痹—— (1) 行痹——防风汤(2) 痛痹——乌头汤(3) 着痹——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症——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四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四十四、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四十五、腰痛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左归丸(2)肾阳虚——右归丸。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总结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是指掌握中医内科理论及临床技能,能独立诊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和急危重症,开展内脏病防治保健工作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考取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以下为考点总结。

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证候学说、中医诊断学、中医预防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2.内科专业知识:包括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原则以及常用中药和方剂;内科多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消化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中医治疗方案;难治性疾病如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帕金森病等的中医治疗原则和药物治疗方案。

3.临床实践:需要掌握典型病例的诊断、辨证与治疗,满足门诊病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处理。

如急性心梗、卒中、严重肺炎、慢性肝病等。

4.中医药方剂:需要掌握中药药材、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和规定;能熟练操作中药调理和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对于常用的中成药、民间药方、名家方剂有深入了解,能够灵活运用药方进行治疗。

5.中医诊断技术:包括望、闻、问、切的综合运用,病人全面、深入的诊询、望舌、脉象诊断、经络穴位诊断等6.西医基础理论:包括西医病理学、常用诊断和治疗方法,熟悉常见化验检查方法和结果的解读,具有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

7.医学伦理和法律:掌握医疗保健法规及伦理道德规范,了解医疗纠纷的处理方法和对策。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取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上述知识点,特别需要注重临床实践。

希望考生能够做好复习准备,通过严格的备考来达到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系统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并寻求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对中医内科学考试的重点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内脏的分类与功能:中医内脏学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重要的考点之一。

中医将五脏六腑分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每个内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肝主疏泄、心主灵神、脾主运化、肺主气机、肾主生殖等。

二、证候的诊断: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单位,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基本流程。

主要包括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不仅包括症状描述,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整体评估,从气血、阴阳、表里等方面进行辨证。

三、常见疾病的诊治:中医内科学要求掌握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考生需要知道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

比如:胃病、肝病、肺病等常见的内科疾病应该考生掌握诊断标准、针灸治疗技巧、药物治疗方案等知识点。

同时还要注意复杂疑难病例的处理,学生需要结合实际诊治经验提高自己的临床治疗技能。

四、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考生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流程,并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治疗。

主要包括辨证:辨虚实、辨表里、辨寒热、辨湿燥等,同时结合病情制定辨证论治方案。

五、中药应用: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考试重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基本功效,如祛湿、解毒、止血、化痰等,并掌握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知识点。

同时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合理用药等问题。

以上总结了中医内科学考试的重点,希望能给考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提示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临床治疗能力。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汇编)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汇编)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汇编)第一篇: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修改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修改版

一、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泻白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二、哮病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三、喘证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四、肺痈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七、肺痿1.虚热——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2.虚寒——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八、心悸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九、胸痹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物汤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不寐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十一、癫狂癫证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送服越鞠丸狂证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2、火盛伤阴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3、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十二、痫病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2.、痰火绕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四、厥证1、气厥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2、血厥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虚证——独参汤人参养营汤3、痰厥——导痰汤十五、胃痛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4、温热中阻证——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十六、痞满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5、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十七、呕吐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3、痰饮内停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十八、噎膈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结证——通幽汤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十九、呃逆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二十、腹痛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4、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二十一、泄泻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二十二、痢疾1、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2、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3、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4、休息痢——连理汤二十三、便秘1、热秘——麻子仁丸2、气秘——六磨汤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4、虚秘——(1)气虚秘——黄芪汤(2)血虚秘——润肠丸(3)阴虚秘——增液汤(4)阳虚秘——济川煎二十四、胁痛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合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二十五、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2、阴黄——(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2)脾虚血亏证——黄芪建中汤3、黄疸消退后调治(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饮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二十六、积聚1、聚证——(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2、积证——(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二十七、鼓胀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芩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二十八、头痛1、风湿头痛——羌活盛湿汤2、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3、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4、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5、肾虚头痛——大补元煎6、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二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正——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三十、中风(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羚角钩藤汤(2)阴闭——涤痰汤2、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三)中风恢复期(了解)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三十一、疟疾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4、瘴疟——(1)热瘴——清瘴汤(2)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5、劳疟——何人饮三十二、水肿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2、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证——实脾饮6、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三十四、癃闭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三十五、郁证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三十六、血证(1)鼻衄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2)咳血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3)吐血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4)便血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5)尿血1、下焦热盛证——小葪饮子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三十七、痰饮(1)痰饮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复花汤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三十八、消渴(一)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二)中消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三十九、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四十、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消骨散2、血虚发热——归脾汤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四十一、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证——补肺汤2、心气虚证——七福饮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证——养心汤2、肝血虚证——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4、肝阴虚证——补肝汤5、肾阴虚证——左归丸(四)阳虚1、心阳虚证——保元汤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3、肾阳虚证——右归丸四十二、痹症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2)痛痹——乌头汤(3)着痹——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症——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四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四十四、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四十五、腰痛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左归丸(2)肾阳虚——右归丸四十六.瘿病1.气郁痰阻——四海舒郁丸2.痰结血瘀——海藻玉壶汤3.肝火旺盛——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4.心肝阴虚——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四十七.遗精1.君相火动——黄连清心合三才封髓丹2.湿热下注——程氏萆解分清饮3.劳伤心脾——妙香散或补中益气汤4.肾气不固——金锁固精丸四十八.虫证1.蛔虫症——乌梅丸2.蛲虫病——追虫丸3.钩虫病——脾虚黄病绛矾丸——气血八珍汤4.绦虫病——南瓜子槟榔香砂六君子汤四十九.耳聋耳鸣1.肝胆火盛——龙胆泻肝汤2.痰火郁结——温胆汤3.风热上扰——银翘散4.肾精亏虚——耳聋左慈丸——滋水清肝饮——六味地黄丸——贞元饮送服黑锡丹5.清气不升——益气聪明汤补中益气汤。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总结
辨证要点:首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 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 益气安神
归脾汤
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 神丸
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 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合参附汤
振奋心阳
水饮凌心 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
★肺痨 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阴亏虚 滋阴润肺 月华丸
虚火灼肺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 甲散
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 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阴阳虚损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沙参 麦冬 天冬 百部 生地 熟地 阿胶 川贝母 桑叶 菊花 山药 茯苓 獭肝 三七 青蒿 鳖甲 秦艽 地骨皮 柴胡 知母 当归 乌梅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生姜 黄芪 当归 白芍 生地 熟地 麦冬 五味子 天冬 大枣 黄柏 知母 地骨皮 柴胡 陈皮 莲须 人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黄芪 当归 白芍 熟地 枸杞 河车 龟板 鹿角 远志 枣仁
辩证要点:首分虚实,再辨病位。治则: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辅以安神定志
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 镇心安神
龙胆泻肝汤
痰热扰心
清化痰热 和中安神
黄连温胆汤
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归脾汤
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 交通心肾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 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 汤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柴胡 滑石 木通 车前子 甘草 当归 生地 半夏-陈皮-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 黄连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黄芪 当归 木香 远志-酸枣仁 龙眼肉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1)优选全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1)优选全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概念: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旳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体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性。

其中,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今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种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病机:基本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在肺卫。

治疗原则:解体现邪。

病证鉴别:风温,时行感冒。

1.常人感冒:⑴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解毒散—辛温解表,宣肺散寒⑵风热犯表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辛凉解表,清肺透邪⑶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清暑祛湿解表2.虚体感冒:⑴气虚感冒:参苏饮—益气解表(阳虚感冒,再造散)⑵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滋阴解表季节性防止用药: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夏令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

注意煎药:汤剂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过煮则降低药效。

第二节咳嗽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旳重要证侯之一。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位在肺,波及肝、脾,肾。

病理原因重要为痰与火。

辨证要点:首辨外感、内伤,其次辨虚实,最终辨咳嗽、痰液旳特点。

外感咳嗽:⑴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疏风散寒,宣肺止咳⑵风热犯肺证:桑菊饮—疏风散热,宣肺止咳⑶风燥伤肺证:桑杏汤/杏苏散—疏风清肺,润肺止咳内伤咳嗽:⑴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燥湿化痰,理气止咳⑵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丸—清热化痰,肃肺止咳⑶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清肺泻肝,化痰止咳⑷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养阴清热,润肺止咳第三节哮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旳痰鸣气喘疾患。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发作期
3
哮 病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 。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 。
缓解期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扇,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 喘脱危证 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脉细数不清,或浮大 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 肺脾气虚 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脉细弱。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 肺肾两虚 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 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 淡白,质胖,脉沉细。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益气养阴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咳逆喘息,少气,咳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 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 晚期 阴阳虚损 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 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 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 痰浊壅肺 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 或浊腻,脉小滑。 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 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 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 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 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 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 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 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 治法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 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表寒里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苏子降气汤(阴盛阳虚,上实下 。 虚喘证)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麦冬汤(病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久热盛伤阴)、三子养亲汤(痰气 。 壅实)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 代表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内科学要点笔记精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要点--中医内科学要点笔记精华.

中医内科学要点笔记速记精华第二章心系病症一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5.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痰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二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篓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三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1.肝火扰心证——疏肝泄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总结--8.内科病证(精选五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总结--8.内科病证(精选五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总结--8.内科病证(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总结--8.内科病证针灸学内科病证第一单元中风一、中风的辨证要点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

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1.中经络主症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口苦,舌红或绛,苔黄,脉弦有力者为肝阳暴亢;兼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腻,脉弦滑者为风痰阻络;兼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者为痰热腑实;兼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舌暗,苔白腻,脉细涩者为气虚血瘀;兼肢体麻木,手足拘挛,眩晕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主症四肢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脉微细欲绝者为脱证。

二、中风的治疗(一)基本治疗 1.中经络治法醒脑调神,疏通经络。

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配气海、足三里。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便秘配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级、曲骨、关元。

复视配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头晕配风池、天柱、完骨。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余穴虚补实泻法操作。

若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者为闭证;昏聩无知,目合口开,第 1 页针灸学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精)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 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4.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四、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1. 发作期1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 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五、喘证1. 实喘1 风寒闭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 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证治汇补》分虚实。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完美笔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中医内科学笔记(完美排版)第一单元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冒就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就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系的主要证候之一。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辨证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证—杏苏散加减)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哮病就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者不能平卧。

病因就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三种。

病机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总属邪实正虚。

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1、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就是以呼吸困难,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

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肺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1、气虚感冒——参苏饮2、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二、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泻白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三、哮病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六、肺痨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七、肺胀1、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证——涤痰汤4、阳虚水泛证——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心悸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九、胸痹1、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物汤5、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不寐1、肝火扰心证——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证——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十一、癫狂癫证1、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证—养心汤送服越鞠丸狂证1、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2、火盛伤阴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3、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十二、痫病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2.、痰火绕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三、痴呆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3、痰浊蒙窍证——涤痰汤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十四、厥证1、气厥实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虚证——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2、血厥实证——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虚证——独参汤人参养营汤3、痰厥——导痰汤十五、胃痛1、寒邪客胃证——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柴胡疏肝散4、温热中阻证——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十六、痞满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2、痰湿中阻证——二陈平胃汤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5、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十七、呕吐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3、痰饮内停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十八、噎膈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2、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结证——通幽汤4、气虚阳微证——补气运脾汤十九、呃逆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证——理中丸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二十、腹痛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枳实导滞丸4、肝气郁滞证——柴胡疏肝散5、淤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二十一、泄泻1、寒湿内盛证——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证——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4、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二十二、痢疾1、湿热痢——芍药汤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连理汤二十三、便秘1、热秘——麻子仁丸2、气秘——六磨汤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4、虚秘——(1)气虚秘——黄芪汤(2)血虚秘——润肠丸(3)阴虚秘——增液汤(4)阳虚秘——济川煎二十四、胁痛1、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合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一贯煎二十五、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证——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证——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2、阴黄——(1)寒湿阻遏证——茵陈术附汤(2)脾虚血亏证——黄芪建中汤3、黄疸消退后调治(1)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柴胡疏肝饮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二十六、积聚1、聚证——(1)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证——六磨汤2、积证——(1)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3)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二十七、鼓胀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芩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二十八、头痛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羌活盛湿汤4、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5、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6、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7、肾虚头痛——大补元煎8、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二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正——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左归丸4、痰浊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三十、中风(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羚角钩藤汤(2)阴闭——涤痰汤2、脱证——参附汤合生脉散(三)中风恢复期(了解)1、风痰瘀阻证——解语丹2、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三十一、疟疾1、正疟—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4、瘴疟——(1)热瘴——清瘴汤(2)冷瘴——加味不换金正气散5、劳疟——何人饮三十二、水肿1、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2、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5、脾阳虚衰证——实脾饮6、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三十三、淋证1、热淋——八正散2、石淋——石韦散3、血淋——小葪饮子4、气淋——沉香散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无比山药丸尿浊——程氏萆薢分清饮三十四、癃闭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三十五、郁证1、肝气郁结证——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三十六、血证(1)鼻衄1、热邪犯肺证——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2)咳血1、燥热伤肺证——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百合固金汤(3)吐血1、胃热壅盛证——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证——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归脾汤(4)便血1、肠道湿热证——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黄土汤(5)尿血1、下焦热盛证——小葪饮子2、肾虚火旺证——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无比山药丸三十七、痰饮(1)痰饮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复花汤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3)溢饮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三十八、消渴(一)上消肺热津伤证——消渴方(二)中消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三十九、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证—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3、阴虚火旺证——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证——龙胆泻肝汤四十、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消骨散2、血虚发热——归脾汤3、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血府逐瘀汤四十一、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证——补肺汤2、心气虚证——七福饮3、脾气虚证——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证——养心汤2、肝血虚证——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证——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益胃汤4、肝阴虚证——补肝汤5、肾阴虚证——左归丸(四)阳虚1、心阳虚证——保元汤2、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3、肾阳虚证——右归丸四十二、痹症1、风寒湿痹——(1)行痹——防风汤(2)痛痹——乌头汤(3)着痹——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症——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补血荣筋丸四十三、痉证1、邪壅经络证——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四十四、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四十五、腰痛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左归丸(2)肾阳虚——右归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冒1.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 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 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一发作期1. 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 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1. 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 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一实喘1. 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 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 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六、肺痨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 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 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1. 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 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4. 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 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心悸1.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 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 水饮凌心:振奋心阳, 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 瘀阻心脉: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 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九、胸痹1. 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 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 寒凝心脉:辛温散寒, 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 心肾阴虚:滋阴清火, 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 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不寐1. 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 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 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 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 心胆气虚:益气镇惊, 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十一、癫狂(一癫证:1. 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 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 (二狂证:1. 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2. 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3. 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十二、痫病1. 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 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 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 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 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 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 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三、痴呆1. 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2. 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3. 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加减4. 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十四、厥证(一气厥:1. 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2. 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二血厥:1. 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2. 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三痰厥:行气化痰★导痰汤十五、胃痛1. 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 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 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 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 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 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六、痞满(一实痞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加减2、痰湿中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散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 (二虚痞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十七、呕吐(一实证1. 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 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 痰饮内阻:温化痰饮, 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二虚证1. 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2. 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3. 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八、噎膈1. 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加减2. 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3. 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加减4. 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十九、呃逆(一实证1. 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加减2. 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 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二虚症4. 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5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二十、腹痛1. 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 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 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 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6. 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二十一、泄泻(一暴泄1. 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 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 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二久泄1. 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2. 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3. 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二、痢疾1. 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2. 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 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 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 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 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三、便秘(一实秘1. 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 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 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二虚秘1. 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 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 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 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二十四、胁痛1. 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 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 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 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五、黄疸(一阳黄1. 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 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 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 疫毒炽盛(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二阴黄1. 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2. 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 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 肝脾不调:调和肝脾, 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 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二十六、积聚(一聚证1.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2. 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二积证1. 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2. 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3. 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二十七、鼓胀1. 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2. 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3. 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4. 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5. 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6. 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二十八、头痛(一外感头痛1. 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3.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4.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5.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二十九、眩晕1. 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2. 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 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 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 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三十、中风(一中经络1. 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 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 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1. 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2. 脱证(阴竭阳亡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三恢复期1. 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 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 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三十一、疟疾1. 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加减2. 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3. 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4. 瘴疟:热瘴: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加减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5. 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三十二、水肿(一阳水1. 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 湿毒浸淫:宣肺解毒, 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 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 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二阴水1. 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 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 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三十三、淋证1. 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 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 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4. 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5. 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6. 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三十四、癃闭1. 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2. 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 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 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5. 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 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 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三十五、郁证1.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 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 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4. 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5. 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6. 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三十六、血证(一鼻衄1. 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 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 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 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二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三咳血1. 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 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四吐血1. 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 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 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 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 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 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六尿血1. 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 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 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 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七紫斑1. 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 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 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三十七、痰饮(一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