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高清A4打印版

合集下载

高清碑帖秦·李斯篆书《峄山刻石》

高清碑帖秦·李斯篆书《峄山刻石》

高清碑帖秦·李斯篆书《峄山刻石》高清原石李斯篆书欣赏《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高218厘米,宽84厘米。

高清书法刻石图片38张。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

皇帝立國維初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稱王在昔嗣世称王討伐亂逆威動讨伐乱逆威动四極武義直方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詔經時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薦廿有六年上荐高號孝道顯明高号孝道显明既獻泰成乃降既献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专惠亲巡远方登於繹山群臣登于绎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亂世分土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建邦以开争理功戰日作流血功战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于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天下兵不复起災害滅除黔首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誦略刻此群臣诵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日金石刻皇帝日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襲號而金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遠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後嗣為之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稱成功盛者不称成功盛去疾禦史大夫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詔書金石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日可昧死请制日可高清拓片END—版权声明—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编辑丨陈丽玲主编 | 廖伟夫。

字帖李斯《峄山碑》高清原石对照

字帖李斯《峄山碑》高清原石对照

字帖李斯《峄⼭碑》⾼清原⽯对照秦始皇在统⼀中国后的⼗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今⼭东邹县东南)时,登⾼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篆字,派⼈刻碑⽯于峄⼭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刻⽯》。

千古⼀帝秦始皇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可以⽤两个字概括,即“统⼀”。

其主要包括两点:⼀是国⼟统⼀,⼆是制度统⼀。

国⼟统⼀,顾名思义⼀统六国。

制度统⼀,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统⼀了⽂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实现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统⼀。

⼈说秦始皇统⼀⽂字推⾏⼩纂,却不知⼩纂之祖—李斯。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被野⽕焚毁。

此⽯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郑⽂宝根据原⽯拓本翻刻⽴⽯,碑阴有郑⽂宝题记。

《峄⼭刻⽯》摹刻都甚多,⽽⾸推由宋代⼈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

在秦的统⼀事业之中,⼀个重⼤的功绩就是统⼀了⽂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龟甲上的甲⾻⽂,和铸造在钟、⿍上的⾦⽂,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了六国后,李斯等⼈才⽤⼩篆统⼀了中国⽂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篆字体,⼴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次⽂字改⾰,对发展中国⽂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

秦始皇在统⼀中国后的⼗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今⼭东邹县东南)时,登⾼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篆字,派⼈刻碑⽯于峄⼭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刻⽯》。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流的。

他还有⼀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笔的⽅法时说:写字,⽤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样。

峄山碑字帖打印版全部内容

峄山碑字帖打印版全部内容

峄山碑字帖打印版全部内容碑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篇章。

而峄山碑字帖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作,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峄山碑字帖的全部内容,为了保持阅读体验,请注意不要在文章中出现网址链接。

峄山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的峄山。

这座碑刻于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雕刻最精美、文字最工整的碑之一。

峄山碑字帖以其优美的字体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世人争相追捧的经典之作。

峄山碑字帖的内容丰富多样,字体工整,布局精美。

整个字帖以《大唐州襄州刺史峄山碑记》为主,共分为七个篆刻部分。

首先是题记,记录了碑刻的年代和刻碑者的名字,并赞美了峄山的壮丽景色。

接着是刻石记,详细介绍了碑的制作过程和建碑的由来。

然后是两个题字部分,记录了峄山碑题字的颁发令和题字的结果。

最后是二师示众,记载了碑刻的庆典仪式和景观。

在峄山碑字帖中,每一个字都极其精美,呈现出书法家高超的创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字体工整,笔画流畅,结构严谨。

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碑上的楷书字体,形态端庄秀丽,气势宏伟。

书法家们在刻制碑字时,借鉴了唐代楷书的特点,力求达到一种上古遗风的效果。

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显得极其生动,仿佛在纸上跃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除了字体的魅力之外,峄山碑字帖中还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这些字帖中记载了古代碑刻的历史背景、韵味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通过研读峄山碑字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

这也是为什么峄山碑字帖一直备受书法爱好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尽管峄山碑字帖的打印版无法完全还原碑石上的细节和质感,但它仍然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和学术研究的宝藏。

通过它,我们可以欣赏到唐代书法的艺术魅力,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字艺术的卓越之处。

总的说来,峄山碑字帖打印版的全部内容丰富多样,字体精美,充满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瑰宝,也是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资源。

通过阅读峄山碑字帖,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书法的卓越风采,并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李斯峄山刻石全本珍藏版

李斯峄山刻石全本珍藏版

李斯峄山刻石全本珍藏版
李斯篆书《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高218厘米,宽84厘米。

高清书法刻石图片38张。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此石最佳。

《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

结构因字立形。

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

也有上中下结构,但在《峄碑》中很少,如“莫”字就为上中下结构。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

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

《峄山碑》的结字工稳对称,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峄山碑》的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

《峄山碑》字势纵长。

在临摹的时候,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李斯的小篆被称为“玉箸篆”,在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峄山碑》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临习《峄山碑》可以为我们学习小篆打好基础,深刻体会小篆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美感,追源溯流才能取法乎上。

高清《峄山碑》及临习方法

高清《峄山碑》及临习方法

高清《峄山碑》及临习方法李斯《峄山碑》《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

此为明拓宋郑文宝摹刻长安本。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现存西安碑林。

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

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峄山碑》线条圆润流畅。

结果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秦始皇驾崩后与宦官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因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玆据王昶《金石萃编》录其全文如下,原文无标点: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寴(车巛)远方。

高清碑帖推荐丨篆书·峄山碑

高清碑帖推荐丨篆书·峄山碑

高清碑帖推荐丨篆书·峄山碑
汉仪书法推出【高清字帖推荐】板块,
精选经典碑帖高清图供书友临摹学习。

《峄山碑》
篆书
《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144字,赞扬秦始皇的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

书法上,其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拓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

↓点击即可查看大图↓
经典楷书碑帖
钟繇三表:
宣示表丨荐季直表丨高清碑帖推荐丨贺捷表
欧阳询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丨皇甫诞碑丨虞恭公碑丨化度寺碑
颜真卿楷书:
多宝塔碑丨勤礼碑丨麻姑仙坛记丨自书告身帖
褚遂良楷书:
雁塔圣教序丨阴符经丨倪宽赞
柳公权楷书:
神策军碑丨玄秘塔碑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魏碑:
张猛龙碑丨元桢墓志丨始平公造像记丨苏孝慈墓志丨元倪墓志丨董美人墓志丨石门铭丨元显俊墓志丨崔敬邕墓志丨爨龙颜碑丨爨宝子碑
小楷: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丨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丨钟绍京《灵飞经》丨赵孟頫《汉汲黯传》丨赵孟頫《老子道德经》丨文征明《草堂十志》丨文征明《落花诗》丨文征明《醉翁亭记》丨文征明《老子列传》丨文征明《真赏斋铭》丨王宠《游包山集》
经典隶书碑帖
汉碑:
曹全碑丨乙瑛碑丨张迁碑丨史晨碑丨礼器碑丨韩仁碑丨石门颂丨华山庙碑丨鲜于璜碑
经典篆书碑帖
金文:
散氏盘丨毛公鼎丨大盂鼎丨石鼓文丨虢季子白盘丨小克鼎。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有此碑。

《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者。

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原秦峄山篆碑,正面、左侧面镌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

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拓跋焘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释文】皇帝立国,维初【释文】在昔,嗣世称王。

【释文】讨伐乱逆,威动【释文】四极,武义直方。

【释文】戎臣奉诏,经时【释文】不久,灭六暴强。

【释文】廿有六年,上荐【释文】高号,孝道显明。

【释文】既献泰成,乃降【释文】专惠,亲巡远方。

【释文】登于绎山,群臣【释文】从者,咸思攸长。

【释文】追念乱世,分土【释文】建邦,以开争理。

【释文】功战日作,流血【释文】于野。

自泰古始,【释文】世无万数,陀及【释文】五帝,莫能禁止。

【释文】廼今皇帝,壹家【释文】天下。

兵不复起,【释文】灾害灭除。

黔首【释文】康定,利泽长久。

【释文】群臣诵略,刻此【释文】乐石,以箸经纪。

【释文】皇帝曰:金石刻【释文】尽始皇帝所为【释文】也,今袭号而金【释文】石刻辞不称始【释文】皇帝。

其于久远【释文】也,如后嗣为之【释文】者,不称成功盛【释文】德。

丞相臣斯、臣【释文】去疾、御史夫臣【释文】德昧死言:臣请【释文】具刻诏书,金石【释文】刻因明白矣。

臣【释文】昧死请。

制曰:可。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打印稿)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打印稿)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王君敏/编李斯简介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

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相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峄山刻石》简介《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的。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文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李斯《峄山碑》全本(高清版)(附释文)

李斯《峄山碑》全本(高清版)(附释文)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高218厘米,宽84厘米。

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

此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 99 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在秦的统一事业之中,一个重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了文字。

中国的汉字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从最早出现在陶器上的符号,刻划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造在钟、鼎上的金文,以及到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文(大篆),只有在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李斯等人才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

李斯曾经说过:上古创造大篆字体,广为流传,但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多不能认识。

所以现在删掉繁杂笔划,省略异体字形,改进成为小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远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

他还有一套书法理论,他在谈到用笔的方法时说: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

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

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

原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 经时不久。

李斯《峄山碑》,篆书放大手机版

李斯《峄山碑》,篆书放大手机版

李斯《峄山碑》,篆书放大手机版
印谱印人印讯
李斯《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李斯书,高218厘米,宽84厘米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现存之石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阴有郑文宝题记。

《峄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为最佳,《峄山刻石》现藏在西安碑林里。

收藏‖《峄山刻石》高清放大版,学小篆必备字帖

收藏‖《峄山刻石》高清放大版,学小篆必备字帖

收藏‖《峄山刻石》高清放大版,学小篆必备字帖秦始皇,秦老哥,作为我国第一位皇帝,还是挺牛的,两千多年前就悟到一个道理,“只有文化侵略成功才能算是天下统一”。

所以秦老哥就搞了很多事情,其中就包括了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这件事情还是挺复杂的,所以他就找了常常跟在身边,还有点用的李斯,我称其“小李哥”。

小李哥作为一个文化人也不简单,把大篆字体删繁就简之后改进为小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还对发展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李哥还有自己的一套书法理论,谈到用笔的时候:写字,用笔要急速回转,特别是折画要快,象苍鹰俯冲盘旋一样。

收笔好比游鱼得水,运笔就象景山行云,笔画的轻重、舒卷,应自然一体,大方美观。

看完小李哥的书法理论,还真是不得了了。

看他《峄山碑》写的,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

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搞得一些个写小篆的人都很难到达这个境界,也就成了后世学小篆临摹的佳本。

当年秦老哥统一中国之后,对这个天下局势还是放不下啊,所以就自己先后五次跑到全国各地,宣传自己的形象。

在公元前219年的时候,他就来到山东的峄山这个地方,登高望远。

“哎呀,妈呀,江山如此多娇,既然我都来了,总得留铭遗传后世吧”,“小李子,你给寡人写上一段,刻在石头上,流传千古”。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

这就是著名的《峄山刻石》。

由于秦朝离现代年代久远,加上各种战乱,原石被野火焚毁了。

现在看到的完整《峄山刻石》是公元993年郑宝光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现在存放在邹城市博物馆。

《峄山刻石》摹刻本也有很多,最好的那个摹本是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是最好的,现在藏在西安碑林中。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皇帝其于久远也。

李斯《峄山刻石》高清拓片欣赏

李斯《峄山刻石》高清拓片欣赏

李斯《峄山刻石》高清拓片欣赏《峄山刻石》,原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立,可惜原石因战火焚毁。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它是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的郑文宝依据其师徐铉摹本,重刻立于京兆孔庙的。

碑为长方形竖石,圆首方座,通高218厘米,宽84厘米,厚16厘米,两面刻字,碑阳9行,碑阴6行,每行15字,篆书。

刻石内容记述了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及秦二世诏文。

碑阴有郑文宝题记,记载了重刻的始末。

据《史记》记载,自公元前220年起,始皇五次出巡,所到之处,多立石纪功,夸耀威仪,留下了七处刻石。

秦二世即位当年,亦东行郡县,南至会稽,在始皇所立刻石上,又加刻了自己的诏书。

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遂有《峄山刻石》,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方。

峄山刻石拓片峄山刻石拓片局部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