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摘要:张养浩是元代有名的政治家,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散曲作家,结合作者生平,分析了他的散曲作品。

关键词:张养浩;散曲

一、张养浩生平

根据张养浩年谱,可知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雪庄老人,齐野东人,山东历城人。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和元文宗数朝。

张养浩出身于富裕家庭,十九岁时作《白云楼赋》,名噪一时。1289年,出任东平学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到京师,向平章政事不忽木献书,张养浩被提拔为礼部令史。

大德九年春1305,张养浩被授为堂邑县尹。黄溍评述其功绩曰:“初尹堂邑,抚人有恩,用狱不失有罪,能使豪强折服,而盗贼化为良民。”《张文忠公祠堂碑铭》。可知张养浩为官公正清廉,刚正不阿,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上疏《谏灯山疏》,在疏中批评了皇帝奢侈浪费的行为,此事数月后就辞官还乡。对于这次离奇的辞官,张养浩只在《郊居许敬臣廉使见过》中述说过:“从仕非不佳,其奈多掣肘。所以明哲人,往往去之陡。”从后来发生的历史事件来看,这次辞官也的确是明智之举,就在至治三年1323八月,御史大夫铁失杀右丞相拜住,弑英宗。张养浩因为辞官避免遭到杀戮。

据《元史》载,泰定至天历年间,中国大旱“陕西自泰定二年至

是岁不雨,大饥,民相食。”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朝廷征召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本来张养浩是决定以老母需要奉养为由拒绝朝廷的征召的,但是又改变了主意,从后来他的所作所为看,他是想为民尽力,才改变了主意。

天历二年二月,张养浩离开济南赴陕西,四月二日到任。令人感慨的是,由于赈灾劳累过度,张养浩于天历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死于任所。1

二、张养浩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张养浩的人生由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出仕,在任和辞官三个阶段。他的作品因此也呈现了不同的阶段特征。

【朱履曲·警世】“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

描写一副活脱脱的官吏欺压百姓的场景,作者对此也做了警戒,告诫统治者长此以往恐怕日后起祸端的时候就没有这等威风了,看够了官场的黑暗后,作者恐怕也难免归隐之情了。

张养浩的归隐曲格调高远,有古诗的意味,这恐怕跟他早年师从姚燧有些关系。《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是文、诗、曲三体合一。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

1魏源.元史新编张养浩传.卷四十.[M].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古籍刻印社

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这是作者隐居退隐后的作品,前四句写的是云中有山,山中有云的风景,似乎有些禅的味道,丝毫看不出元曲的俚俗特点,如果单拿出前四句,说是唐诗也不过分。接下来的四句俨然就是陶渊明的诗了,隐逸之风扑面而来,一首元曲写的如此云淡风轻实属不易,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者都说张养浩的元曲很有些古风的原因吧。这种归隐之后的愉悦心情在另首曲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

这样描写田园生活无穷之妙的曲还有很多,例如:

【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

【水仙子·咏遂闲堂】“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

是写自己庄园的作品,作者用亭、花、竹、水、山五景衬托自己与世无争,悠然恬淡的心情。从这几首归隐元曲看来,作者的曲具有一种士大夫的情怀,和世俗俚曲有很大差别,别有一种隐逸古风的味道。

最后是作者万年再次入世,从前面他的个人经历我们也看出,这

个时期他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再次涉足官场,全然是一片爱民为民的赤子之情,让他难以推卸掉朝廷委派的赈灾义务,在作者著名的怀古诗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对无论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痛苦中的社会现实,作者做了深刻批判,对人民的同情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这是作者在去陕西赈灾的路上,途经潼关看到自然灾害和统治阶级的搜刮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所作的小令,

《元史张养浩传》:“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2在这首曲中,作者先是描写了潼关的自然风景,层峦丛聚,波涛怒吼,然后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因为此去一行是赈灾,作者心思沉重,看到的景象也无一不是凝重的。最后作者道出了历史真谛,不论国家兴亡,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张养浩是个值得敬佩的曲作家,身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他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的立场来同情百姓的,他给予老百姓的是实实在在的同情和关爱,最后他死于任所也是这种关爱的最好诠释。他留下的作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是最闪光的,可是其中饱含的人文关怀一定是最耀眼的。

2宋濂.元史.张养浩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参考文献:

[1]李鸣,马振奎.张养浩集[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12.

[2]隋树森.金元散曲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