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合集下载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瓷器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品,具有丰富多样的类型和传统工艺技法,其制作过程中的微观特征对于鉴别瓷器的真伪、年代和制作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瓷器的胎体、釉面和绘画等方面介绍瓷器的微观特征。

首先是瓷器的胎体微观特征。

瓷器的胎体材料是指制作瓷器时所用的粘土,常见的有瓷土、石灰岩、玉石等。

通过观察胎体的微观结构可以判断瓷器的质地和制作工艺。

瓷器的胎体材料一般为白色,质地细腻,没有杂质和气孔。

胎体中常见的微观特征包括胎质、胚化晶体和胚化组织等。

胎质是指胎体的整体结构,具有致密、均匀和细腻的特点。

胚化晶体是指在烧制过程中,瓷胎中所形成的中小颗粒状晶体,通过观察胚化晶体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判断瓷器的烧制工艺和制作年代。

胚化组织是指胎体中胚化晶体的排列方式,一般分为乱胚和有序胚两种形态,通过观察胚化组织的排列方式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工艺和造型。

其次是瓷器的釉面微观特征。

釉面是指瓷器胎体上的一层釉料,常用的釉料有透明釉、清釉、明釉等。

通过观察釉面的微观特征可以判断瓷器的釉色、釉质和色泽等。

釉面的微观特征主要包括釉质、釉文和釉色。

釉质是指釉面的质地和光泽度,一般分为柔软釉、坚硬釉和磨砂釉等。

釉文是指釉面上的装饰图案和纹饰,通过观察釉文的形式和风格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年代和风格。

釉色是指釉面的颜色,常见的有白釉、青釉、红釉等,通过观察釉面的颜色和均匀度可以判断瓷器的釉色质量和制作工艺。

最后是瓷器的绘画微观特征。

瓷器的绘画指的是在瓷器胎体或釉面上进行的图案和纹饰装饰,常见的有青花、彩绘、牡丹花纹等。

通过观察绘画的微观特征可以判断瓷器的绘画技法、艺术水平和制作工艺。

绘画的微观特征主要包括绘画工艺、绘画风格和绘画质量。

绘画工艺是指瓷器绘画的具体技法,常见的有勾线、填色、着色等,通过观察绘画的技法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水平。

绘画风格是指瓷器绘画的艺术风格,常见的有写意、工笔、泥金、鼓词等,通过观察绘画的风格可以判断瓷器的制作年代和制作地区。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文/唐传庆通过对历朝历代古陶瓷呈色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就会慢慢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性特征。

“苏麻离青”:在几种主要青花料的辨识中,最容易辨认的当属“苏麻离青”。

这主要是因为“苏麻离青”的颜色特别入眼和有个性。

不但显得靓蓝,浓艳如蓝宝石,而且他还特别会“吃胎”,釉色浓重处常常会发生“铁斑”现象。

“平等青”:呈色蓝中清淡闪灰,柔雅透彻的蓝。

“石子青”: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

“回青”:呈色蓝中泛红紫而浓重鲜艳。

“浙料”:呈色蓝中泛灰,清丽优雅或青翠鲜艳。

“珠明料”:呈色蓝中泛紫红,色泽葱翠鲜艳。

“洋蓝”:呈色蓝中泛紫。

很显然,将这些不同特点的钴料用在不同历史朝代的瓷器上,就必然产生不同的呈色;有的同一朝代同时混用两种钴料,同一件瓷器同时使用两种钴料,在瓷器上也都能清楚地反应出来。

这说明在陶瓷的发展史上,对釉料的使用,是与时代背景、历史框架、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背景因素密切相关的,就像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衣食住行,穿衣戴帽等发展变化和流行一样,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

什么时代用什么钴料,用什么钴料呈什么色,那都是既有明确记载又有规律的事情。

因此,掌握古陶瓷呈色的规律性特征,对于辨别瓷器的新与老、真与伪、断年代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观赏元末明初青花瓷器时,会发现呈色基调既有靛蓝又有深蓝、淡蓝和灰蓝。

在釉色的厚重处往往会出现铁钴斑下凹、釉吃胎的现象。

这说明当时使用的是进口钴料,又不全是进口料,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可能根据当时进口料的供求状况、窑口的不同、瓷器使用等级及用途的不同等,也相应地使用和混用了一些其他青料。

在观赏永乐、宣德时期瓷器时,会发现呈色基调为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和铁钴斑下凹,并有锡光,说明这两个时期使用的主要是进口料。

在观赏成化瓷时,会发现呈色基调为蓝中泛着青灰,淡雅柔和,给人以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缥缈脱俗的神秘感。

说明这一时期使用的主要是产自江西瑞州的平等青料。

乾隆瓷器轧道工艺微观特征

乾隆瓷器轧道工艺微观特征

乾隆瓷器轧道工艺微观特征乾隆瓷器是中国明清时期的重要瓷器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而闻名。

其中,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是其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乾隆瓷器微观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轧道工艺是指在陶胎上使用特定的工具,在制作瓷器时刻意刻出一条或多条细线,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图案。

这一工艺要求工匠在陶胎未完全干燥之前进行,以保证轧道的质感和稳定性。

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微观特征:1.轧道的形态:乾隆瓷器的轧道呈现出各种形状,如直线、弯曲、曲线等。

这些形状通常是根据设计师的意图和艺术需求来进行创作。

这些形态的生成要求工匠具备精湛的技术和经验,能够准确地掌握轧道工具的力度和方向。

2.轧道的宽度和深浅:乾隆瓷器的轧道往往以精细和均匀的特点而著称。

轧道的宽度和深浅决定了轧道图案的清晰度和立体感。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精确的刻划,使得轧道图案既能够清晰可见,又不会对整体的瓷器造型产生过大的影响。

3.轧道的排列方式:乾隆瓷器的轧道通常呈现出非常精心的排列方式。

有些轧道呈现出对称的排列,如平行或呈正方网状;有些轧道则采用了交错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充满动感的效果。

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在微观上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4.轧道与其他装饰的协调: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通常与其他的装饰元素相结合,如彩绘、贴花等。

这些装饰元素与轧道之间的协调是乾隆瓷器微观特征的重要体现之一、在制作过程中,工匠需要综合考虑轧道和其他装饰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整体效果的完美呈现。

总之,乾隆瓷器的轧道工艺是其微观特征之一,它通过形态、宽度和深浅、排列方式以及与其他装饰的协调,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这些微观特征不仅仅代表了制作瓷器的工艺技术,更是乾隆瓷器作为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着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

古陶瓷微观鉴定之管窥青花网状纹近年来,人们在鉴定元明青花时,往往很看重其铁锈斑上的“网状纹”(亦称网格纹、丝瓜瓤等),把它作为元明青花瓷的一个主要特征,因而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辨别真伪的铁证。

有不少专家公开宣称此网状纹目前是无法仿制的,见到此纹,东西便可毫不犹豫地“拿下”。

既然如此重要,就有必要认真观察、研究一番。

本公司与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元明青花瓷遗物用高倍放大镜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比对,采集到一些典型的网状纹,也理出了一点演变线索,现形之于文字图像,与大家共享。

网状纹依附在铁锈斑上,产生铁锈斑的又是苏麻离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苏料”。

这里须啰嗦一下,有的专家反对把元明时期所进口的青花料统称为“苏料”。

他们认为苏麻离青只是明代的叫法或干脆认为只是明代进口的青花料,而元代并不这么叫,或进口的就不是这种料。

这里,我们就不深究了,大概把元明时期所用的进口青花料称为“进口料”就没大错的。

元明“进口料”的性状具有一致性,尤其在铁锈斑和网状纹上表现明显。

其形成机理主要是“高铁”与“高温”,即进口料中铁含量高,烧制窑温高。

高价铁在高温下格外活跃,并具有凝聚性,因此青花料中的凝聚铁下吃胎、上露斑,斑上还形成动态发育的网状纹。

这就是元明青花瓷网状纹存在的原委。

下图为是明永乐釉下彩铁褐彩小碗(图一),其夸张的网状纹可充分说明高铁、高温形成网状纹的规律。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图一:明永乐釉下铁褐彩小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元代进口钴料是高铁低锰,铁含量应该比明代高,因此其网状纹更明显、更普遍,发育更完善。

有的似渔网,有的似瓜瓤,还有的似鱼鳞,成片成片的,几乎有铁锈斑就有网状纹。

参见图二、图三。

图二元青花盘残片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图三:元青花鸳鸯莲池纹碗及微观图(现藏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明洪武青花瓷在“进口料”这一链条中却是个例外,它发色普遍发灰蓝,铁锈明显但网状纹却很少很少。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颜色: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出橘红色,这是由于其内部结构对光线的作用。

2. 结构:火石红晶体的结构比较独特,呈现出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就越大,颜色也就越浓重。

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就会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3. 形态:在瓷器表面上的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颗粒状或片状分布,给人一种自然的、随机的感觉。

同时,这些火石红晶体也会与釉面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4. 分布: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底足的胎釉结合部、无釉的砂底、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缩釉和薄釉处、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等。

5. 透明度:火石红晶体通常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射部分光线。

这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一定的光泽感,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6. 光学性质:火石红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光学性质,例如光吸收和光散射等。

这些性质使得火石红晶体在阳光或灯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泽。

总的来说,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鲜艳、形态自然、分布广泛、透明度高等特点。

这些特征不仅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仿宋代钧瓷鼓钉洗,因钧瓷彩料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在紫彩上酸洗后的化学反应现象为大面积的流淌痕迹,就如水在带有细沙的河床上流 过后的痕迹一样,可以确定为化学反应现象。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明代中期带有土沁的瓷片,就像象,不同于酸洗化 学反应。
现代仿元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现象:因现代钴料与古代钴料中的成份有所不同,所以,烧制后产生的铁锈斑也不一样,新仿的铁锈斑凝 结现象或是斑点状,或是成片状。而老的铁锈斑是晶体状,往往,我们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这一点就可以把仿品找出来。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把瓷器开片做为鉴别带有裂片的特殊瓷器的参考,是很有实际鉴别意义的,例如:宋代哥窑、官窑,明清时期的哥釉等等,都带有开片, 我们可以从开片的新老来入手鉴别,这样就有说服力了。开片的形成也是瓷器烧制的工艺之一,让烧制出的瓷器产生不同的裂片,这些 裂片都是短期内人为工艺制成的,形成的速度快。
正面的鸭身略歪,眼神灵动
鸭型器翅膀部位以蛋青、大绿、天蓝、大 红、纯黑那艳丽重彩的五色釉料,令人瞩目
在底足磕口处,可见夹杂黑点的灰色胎,胎质坚硬,敲击发 出金属般的脆声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目录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二: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四:去光剂做旧的痕迹 五:新老铁锈斑的区别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七:未还原颗粒的观察 八:釉下五彩鸭型器微观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自然老化损伤之牛毛伤:老的瓷器摆件因长年使用、擦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牛毛细伤,伤的形态为:长短不一、走向不一、杂乱无章、 细如牛毛,细伤的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钝化,个别瓷器上还能看到彩色光晕 俗称蛤蜊光 。
人为物理做旧图:这件仿元代瓷器上的人为伤,是先用细砂纸打磨,后用比瓷器略软一些的材料再摩擦,让伤的边缘形成象老伤一样的钝 化感觉,但人为打磨留下的直长组合伤形态是去不掉的,所以也可以准确的断定为物理做旧。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元黄釉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珍贵品种,其微观痕迹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入手,探讨其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元黄釉瓷器是元代时期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黄色釉面闻名于世。

在微观层面上,可以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到一些特征。

首先,元黄釉瓷器的胎体呈白色或灰色,质地细腻坚硬。

其次,釉面厚度均匀,呈现出明亮而细腻的黄色,没有明显的气泡和裂纹。

此外,釉面上可以观察到微小的气孔,这是由于烧制过程中气体的逸出所致。

最后,元黄釉瓷器的釉面上经常出现一些细小的颗粒状结晶物,这是烧制过程中釉中的某些成分在高温下结晶形成的。

元黄釉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选取优质的瓷土作为原料,并进行粉碎、筛选和淘洗等处理,以获得细腻均匀的瓷料。

然后,将瓷料制成胎体,并进行初次烧制,使其变得坚硬。

接下来,将制好的胎体涂上黄色的釉料,釉料中通常含有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通过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使釉面呈现出独特的黄色。

最后,进行第二次高温烧制,使釉料与胎体充分融合,形成完整的元黄釉瓷器。

元黄釉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它是元代时期瓷器制作技术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其次,元黄釉瓷器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再次,元黄釉瓷器的黄色釉面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此外,元黄釉瓷器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为研究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为我们揭示了其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其胎体、釉面和烧制过程的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艺术品。

元黄釉瓷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黄色釉面的细腻和光泽,以及釉面上的微小气孔和结晶物。

这些微观特征不仅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湛,也彰显了元黄釉瓷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对于瓷器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深入了解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鉴赏和研究这一珍贵文物。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瓷器鉴定六大必备特征
1.瓷器胎体:瓷器的胎体应该均匀、致密,且具有一定的透光性。

如果胎体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气孔、裂纹等瑕疵,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2. 瓷器釉面:瓷器的釉面应该光滑、均匀、细腻,没有起泡、缺陷或瑕疵。

如果有明显的釉面剥落或变色现象,则可能是瓷器已经经过了修复或是假冒伪劣品。

3. 瓷器纹饰:瓷器的纹饰应该精细、清晰,没有模糊、混乱或印刷痕迹。

如果纹饰不精细或不清晰,或者与瓷器风格不符,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4. 瓷器器型:瓷器的器型应该符合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的特征。

如果瓷器器型与历史时期或地域风格不符合,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5. 瓷器质地:瓷器的质地应该坚硬、脆而不易磨损,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

如果瓷器质地不符合正常的瓷器特征,或者有明显的破损、磨损等现象,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6. 瓷器款识:瓷器的款识应该清晰、工整,能够准确地显示瓷器的历史时期、制作工艺、制作人等信息。

如果款识模糊、难以辨认或者与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不符,则可能是假冒伪劣品。

- 1 -。

瓷器收藏鉴别方法有哪些

瓷器收藏鉴别方法有哪些

瓷器收藏鉴别方法有哪些瓷器是最有收藏价值的古董之一,然而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如何鉴别瓷器。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器收藏鉴别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器收藏鉴别方法第一,要“古”。

古瓷、古董贵在一个“古”字。

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物容易,越古越少,越古越贵。

韩国历史上盛产李朝白瓷的时期大概相当于中国的明朝,韩国人对它们极为珍视,品相上乘的李朝白瓷常常会被韩国人视作传家宝贝。

目前,李朝白瓷佳品的拍卖成交价多在数百万元人民币,一般白瓷也有数十万元人民币的落锤价。

虽说其在拍场上的价格远低于同时代的明朝青瓷,但相比现代的爱马仕瓷器而言,400 多年前的古瓷显然更具收藏价值,使用起来也更显“高大上”。

第二,要“稀”。

物以稀为贵。

器少、人无我有,这样的古瓷便是人之所欲。

如宋代汝瓷,便因其稀有而倍加珍贵。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北宋晚期至今传世的御用汝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说法。

在当前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多以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

而剧中的李朝白瓷因在16 世纪被韩国部分民窑模仿烧制,因此在总体稀缺性上尚不算极为罕有,都教授使用它们做餐具也不算太过暴殄天物。

第三,古瓷的价值还在于瓷器是不是“美”。

器物精美、制造工艺复杂或别有艺术情趣的作品自然受人追捧,其收藏价值也就愈高。

具体而言,古瓷器的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看古瓷的器型是否完整、端正,是否能给人以堂堂大气或秀丽典雅的美感;二是装饰,判断古瓷还在于它的刻划、模印、贴塑、施釉、绘画、题词等装饰手法是否得当,装饰效果是否能产生相应的艺术美感。

越是造型完整端庄、装饰得当的古瓷器,其市场价格也越高。

在剧中,女主千颂伊在打扫客厅时不慎打破的瓷罐正是因有朝鲜16 世纪著名才子许筠先生的亲笔题词,所以其装饰之“美”、身价之高便不比寻常,所以也难怪“八风不动”的教授亦心疼得不能自已。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宋代官窑瓷器,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

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

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官窑瓷器只占极少数,但因其高超的烧造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在目前的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宋代官窑瓷器的赝品很多,且很多藏友都不知道如何鉴别。

要鉴别官窑瓷器,还是要从它的胎釉入手。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图片来自网络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

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

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

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官窑窑口所独有的。

为了使釉面成色更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

凡刷护胎釉的瓷器,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的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这一方法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南宋官窑是在汝窑和北宋官窑的基础上,于宋王朝南迁后在官窑器的烧造上的又一发展。

无论是胎釉还是工艺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承接和发展的关系。

南宋官窑器的胎骨,因为加入了杭州当地特有的紫金土,胎质虽也比较细密,然较之北宋官窑要显得差些,里面杂质较多。

加之这种土内含铁成分高,又有烧造温度不同等的原因,胎骨的色相也较深,胎色有紫灰、黑灰、黑褐、黑色等多种。

南宋官窑多为黑胎,凡垫饼烧圈足露胎的,一般都可看到“紫口铁足”的现象。

极其珍贵的宋代官窑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官窑的显微特征图片来自网络由于宋代官窑极美,明清时就出现了大量仿品。

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

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

不过明清时的仿制品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

瓷器微观鉴别:初学者必读,宋代汝窑瓷器釉面气泡的观察

瓷器微观鉴别:初学者必读,宋代汝窑瓷器釉面气泡的观察

瓷器微观鉴别:初学者必读,宋代汝窑瓷器釉面气泡的观察前言:瓷器的鉴别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的心,不断的摸索,学习。

微观鉴别方法,仅供参考!由显微镜头观察院藏汝窑釉层的气泡分布,初步归纳出几项特征1:汝窑釉的流动十分明显如下图,形状如同流动的棉絮与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气泡随处可见,而且气泡的大小差异较大,大者可为小者的数倍至十数倍。

大致上气泡的分布较自然,分散於釉层中,但有层次感,呈现出活泼生动的韵动感。

2:气泡外层具较厚的乳白状圈痕。

在釉面的观察中,气泡、流纹(釉流动形成的纹路)与裂纹,三者是观察的重点,同时也发现三者也有时间先后、空间深浅的复杂关系(详见以下三张图),通常内外器壁上观察到的流纹比器底面来得明显、而缩釉及气泡周遭的流纹也较为剧烈。

3:其次,若以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破片做观察(以下两张图),亦得到相似的釉面气泡与流纹的分布状况4同时透过对汝窑胎釉的研究报告,得知釉料中的石英质颗粒、气泡及乳白云雾状物质(指液相分离的釉质)是造成汝窑乳浊感的原因。

此现象透过显微镜的观察,发现气泡孔由胎或釉层本身形成(下图),而继续在釉层中逐渐长大,气泡形成时,气体将釉质推向外,形成了我们观察所得到的气泡壁较厚白的现象5:气泡周围的乳白云雾状物质绕过气泡继续流动,而气泡背面未接触流动的周遭是低密度云雾状物质的釉质形成长条带状(以下两张图),图中以红箭头标出高密度乳白云雾状物质(液相分离的釉质)的流动方向6:有时气泡离开气孔,随釉层流动,则可看到气孔已不在气泡的中央。

大型气泡有时可发现多个气孔,也有可能是数个出气的来源汇合后,有足够的气源让气泡撑大的缘故。

残片断面照显示(下图),气泡长大的过程中,经常留下同心圆的痕迹。

气孔中心点是釉质密度最低之处,几乎为气体所占满,所以也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

瓷器微观典型特征

瓷器微观典型特征

瓷器微观典型特征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这瓷器微观典型特征哈!
你说这瓷器啊,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我记得有一次去逛古玩市场,碰到一个老大爷,正拿着一件瓷器在那仔细端详呢。

我就凑过去问:“大爷,您看这瓷器咋样啊?”大爷瞅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这你就不懂了吧,看瓷器得看它的微观特征。

”我当时就懵了,啥微观特征啊?
后来我才慢慢知道,这瓷器的微观特征可重要了去了。

就好比说那釉面吧,好的瓷器釉面光滑细腻,就像那刚剥了壳的鸡蛋似的。

要是釉面粗糙不平,那肯定就不是啥好东西。

还有那纹路,有的瓷器上的纹路那叫一个精美,细细一看,就像一幅画似的。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研究瓷器的纹路,有一次他兴奋地跟我说:“嘿,我发现一个瓷器上的纹路居然是一只小猴子,太有意思了!”我就笑他:“你咋跟个孩子似的,看到个小猴子就这么兴奋。

”他白了我一眼说:“你懂啥,这就是瓷器的魅力!”
再有就是那颜色,正宗的瓷器颜色那叫一个鲜艳亮丽,可好看了。

我记得有一回在博物馆看到一件青花瓷,那蓝色真的是太漂亮了,我站在那看了好久都舍不得走。

咱说回来,这瓷器微观典型特征啊,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搞明白的。

得慢慢学,慢慢研究。

就像我,一开始啥都不懂,现在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了。

你要是也对瓷器感兴趣,可得好好研究研究这微观典型特征。

别光看个外表就觉得是好东西,得深入进去,看看那些细微之处。

说不定你就能发现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宝贝呢!
总之啊,瓷器这玩意儿,博大精深,咱得怀着敬畏的心去欣赏它、研究它。

别小瞧了这些小小的微观特征,它们可都是瓷器的灵魂所在啊!。

(转)元青花微观痕迹鉴定终结篇

(转)元青花微观痕迹鉴定终结篇

(转)元青花微观痕迹鉴定终结篇标签:
分类:正名元青花
柏吉宫
古瓷帮淘俱乐部
元青花
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
古陶瓷微观痕迹鉴定原则:发现新瓷器所不具备的自然老化微观痕迹。

元青花微观痕迹鉴定也不例外。

元青花在古陶瓷发展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瓷器品种,其微观痕迹有自身的独特特征。

元青花微观痕迹鉴定,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1、从白釉处着手,观察釉下气泡的乳浊老化;
2、从棕眼、缩釉点等小瑕疵中着手;
3、从青花料浓重处金属斑着手。

如果以上三方面,均有确凿的自然微观老化痕迹,那就很可靠了。

我国古瓷微观变化

我国古瓷微观变化

中国古瓷微观变化一)古瓷釉面的变化古瓷因地球引力和氧化的长期作用,釉面物质会重结晶并玻化脱变为类云母状物质,其状如釉面蒙了层塑料薄膜,有种温润的玉质感,有的还会象宋代哥窑釉面那样发出酥油光。

积釉处会因釉层肥厚质变而呈果冻状。

有的古瓷如月白等淡雅釉色的积釉处,多能发出盈盈湖绿色。

古瓷釉葯是由数种物质组成,古瓷在地下年代久远最易质变,尤其处高湿或液态环境中,釉中的易中和易溶解物质流失,加釉面玻化质变会出现糠状玻化、莹透立体现象,这点与高古玉的质变莹透立体现象颇相似。

此现象易发生于器物口沿、棱角、底足胎釉结合处及其它相关部位;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气泡萎缩,边界粘稠不清,云蒸雾绕变幻多姿;对釉层较薄的釉面显微观察虽无起伏佚荡之质感,但釉面肯定会有其它质变现象;新瓷显微观察质感平和单调无变幻之美。

古瓷釉面沉静深邃主要由重结晶质变与老化萎缩纹两方面原因造成。

古瓷有铅釉、石灰釉、干粉釉、盐釉、石灰碱釉等多种,分液态和干粉态,因原料比例熔化温度及釉层厚度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石灰碱釉始自南宋,其他釉类自商周起一直相继沿用并不断优化改良。

釉色以纯净、悦目、细腻、均一为上,古瓷发色多为过渡色,纯正者相对较少,釉色纯净悦目器型端庄精致者定为上品。

有的古瓷因水土沁而失光,但未沁釉面完好有光泽,这与化学药物处理后釉面整体破坏的失光截然不同,未做手脚的古瓷用显微镜观察釉面清爽洁净、赏心悦目。

有的釉面老化指数高,边沿、拐角处能见自然风化脱落现象。

凡烧成温度较高者如白釉红釉等则不易质变。

陶瓷器烧成温度高低、胎釉厚薄、地质环境优劣、干冷程度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正比;地质环境的湿热、酸碱度高低与抗氧化分解能力成反比。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一直到东汉才完成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且常凝聚成芝麻点状。

早期的釉色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

如白釉自北朝已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一般认为出现较晚,古瓷中较少见,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就有偶然窑变而成的棕红器物,疑似五代柴窑器物中的红釉发色已很平稳,显然已受人掌控是较成熟的工艺了,但它却随着柴窑工艺失传而中断,当然这一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认可;总之古瓷釉面发色是由偶然向必然逐渐优化改进而来的。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一、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简介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是我国明代瓷器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珍品。

此瓶高约40厘米,瓶身呈梅瓶状,腹部丰满,颈部纤细,底部圈足。

瓶身以霁蓝釉为底,上饰有珐琅彩描金的花卉、云龙等图案,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二、微观痕迹鉴定方法
为了对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进行微观痕迹鉴定,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光学显微镜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瓶身表面的釉层、彩绘层和胎体层的微观结构,以及各种纹饰的细节,以判断其真伪。

2.电子显微镜观察: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瓶身表面的金属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彩绘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

3.X射线衍射分析:对瓶身表面的釉层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以了解其矿物组成和烧制工艺。

4.热释光测年:对瓶身胎体进行热释光测年,以推断其烧制年代。

三、鉴定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微观痕迹鉴定方法,得出以下结果与分析:
1.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釉层、彩绘层和胎体层的结构清晰,各种纹饰细节保存完好,无明显现代工艺痕迹,初步判断为明代制品。

2.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彩绘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主要为金、银、铜等,
与明代瓷器制作工艺相符。

3.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釉层矿物组成主要为硅酸盐,烧制工艺为釉上彩。

4.热释光测年结果为明代宣德年间,与历史记载相符。

四、结论
综合以上鉴定结果,可以确定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为真品。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特征新发现》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特征新发现》

唐传庆《微观古陶瓷特征新发现》
文/唐传庆
最近,笔者在对古陶瓷反复进行微观观察研究时,有四种现象是笔者之前从未发现过的。

一是在宋代哥窑青瓷的破泡点上发现有“蛤蜊光”点;二是在宋代青瓷的开片中发现有“发叉开片塌陷”现象;三是在明早期瓷器的气泡上发现有微型金属珠;四是在疑似入过土,受土沁严重的瓷器上发现有“土沁气泡开花”现象。

以笔者拙见,这几种现象,对于当今古陶瓷作伪造假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不知这是属于笔者学识浅薄,孤陋寡闻呢?还是新的观察成果呢?如果是属于新的观察研究成果,将会对相关时期古陶瓷的鉴别,提供新的微观特征支持。

仅作抛砖引玉。

元青花微观鉴定和无损检测

元青花微观鉴定和无损检测

元青花微观鉴定和无损检测
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的一种,它是指元代(1271-1368
年)所制作的青花瓷器。

微观鉴定和无损检测是对这种古代瓷器进
行鉴定和检测的重要手段,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了解和评估元青
花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微观鉴定可以通过使用显微镜等设备来观察元青花瓷器
的细微特征,比如釉面、胎体、彩绘等部分的细节,以及器物的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分析瓷器的制
作工艺、装饰手法、时代特征等,从而对其真伪、年代、作者等进
行初步鉴定。

其次,无损检测可以利用X射线、红外线、紫外线等物理手段
对元青花瓷器进行分析。

比如,X射线荧光光谱法可以检测瓷器的
化学成分,红外线和紫外线可以帮助检测器物的修复情况、漆料成
分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鉴定者更全面地了解元青花瓷器的材质、
保存状态、修复情况等,为鉴定提供客观依据。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元青花瓷器的外观特征、釉色、纹饰、造型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来推断其制作年
代、流传轨迹、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也可以与其他类似器物进行对比研究,以验证其特征和地位。

总的来说,对元青花瓷器进行微观鉴定和无损检测需要综合运用显微镜观察、物理分析、外观鉴别等多种手段,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以期得出准确、全面的鉴定结论。

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微观痕迹鉴定凭证
【原创版】
目录
1.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的概述
2.微观痕迹鉴定的重要性
3.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的微观痕迹特征
4.微观痕迹鉴定凭证的含义和作用
5.结论
正文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是中国瓷器中的一件珍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外观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鉴定其真伪时,微观痕迹鉴定成为了关键的手段。

微观痕迹鉴定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物体表面的微观结构和特征,从而推断其制作工艺和使用历史的一种科学方法。

对于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来说,其微观痕迹特征是判断其真伪的重要依据。

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的微观痕迹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釉面均匀,色泽鲜艳,且在光线下观察,可见明显的光泽变化;其瓶身图案描绘精细,笔触流畅,无滞涩感;其底部釉面与瓶身釉面相接处,可见明显的接痕。

微观痕迹鉴定凭证则是指通过微观痕迹鉴定得出的结论,它可以为鉴定者提供可靠的依据。

微观痕迹鉴定凭证的含义在于,它可以证明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的真实性,从而为其市场流通和收藏提供保障。

总的来说,微观痕迹鉴定在大明宣德霁蓝釉珐琅彩描金梅瓶的鉴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1页共1页。

宣德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宣德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宣德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宣德青花瓷器在各大拍卖会上价值尤其高,收藏家也将它视为宝藏,因而,正确鉴定宣德青花瓷器尤为重要。

我们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宣德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一、外观看图案
宣德青花瓷器以花卉图案为主,可以分荷花、菊花、竹叶和拂面耸发等四大类。

它们能表现出精美而平实的刻绘,以及釉质透明、色泽浓厚、纹理清晰、形体饱满、藏象丰美的特点。

这些特征都是最准确的鉴定方法之一,只要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鉴定便可以判断出真伪。

二、内部研究釉面
在宣德青花瓷器釉面检验时,可以分析其釉质。

由于宣德时期釉料中窑口泥历年都基本一致,釉质较为致密,料质厚重,外形圆润。

詹波兴窑在釉质上的特点是细腻洁白,高工釉的发色的特点也是青瓷特有的,有一种特殊的微绿,是它的釉质材料中含氧率较高的特点。

对它进行鉴定时,可以从釉质的浓淡、透明度等方面来衡量,是否为真。

三、检验考古学
宣德时期的考古发现也是进行物品鉴定时的重要依据,根据窑口遗存和发现文物等方面来分析鉴定,若它们具有很好的时代特征且不存在什么刻意毁坏,则可以推测它是真还是假。

如果发现翻新和修补后的痕迹,可以判断它就是假冒窑口,而不是宣德青花瓷器。

以上是用来鉴定宣德青花瓷器的几种常用方法,但是,最可靠的鉴定方法还是走出家门,去正规的书画鉴定机构寻求专家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去综合分析多种方法加以观察,综合判断即可准确鉴别。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

元黄釉瓷器微观痕迹特征
元黄釉瓷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瓷器品类,因其独特的黄色釉色而备受珍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瓷胎和釉层两个部分。

在瓷胎方面,元黄釉瓷器的瓷胎质地细密,均匀。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其瓷质分子结构紧密,均匀,表面平整,无气泡、裂纹及其他缺陷。

而在釉层方面,元黄釉的主要成分是铁、钒、锑和氧化铁。

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铁含量较高,因此形成了黄色釉色,而铁、钒等元素的含量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则决定了釉层的色调和色彩变化。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元黄釉瓷器的釉层颗粒细小而均匀,并且釉层与瓷胎之间无明显分界线,釉层完全贴合在瓷胎上。

另外,由于釉在烧制过程中有化学反应,因此在釉层表面还可以观察到一些气泡、结晶和色斑等微观特征。

此外,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还包括瓷器表面的纹样和细节。

瓷器表面的纹样主要是指器物表面上的装饰,包括刻花、贴花、描金等。

而细节则包括器物上细微的变化和特征,比如器物边缘的微小凹凸、器物手柄的弧度和粗细等等。

这些微观特征也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来观察和判定。

综上所述,元黄釉瓷器的微观痕迹特征主要包括瓷胎和釉层的细微特征以及器物
表面的纹样和细节。

这些特征都是品鉴和鉴定瓷器真伪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为物理做旧图:这件仿元代瓷器上的人为伤,是先用细砂纸打磨,后用比瓷器略软一些的材料再摩擦,让伤的边缘形成象老伤一样 的钝化感觉,但人为打磨留下的直长组合伤形态是去不掉的,所以也可以准确的断定为物理做旧。
二: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化学做旧的主要目的与物理做旧一样,也是为了把仿古瓷器的强烈光泽变为莹润柔和的光泽,用稀释的强酸浸泡或涂抹瓷器表面,釉 面与酸液产生化学反应,在瓷器表面形成很多高低不平的突出点或流淌痕迹,让瓷器表面的直射光变为从不同角度反射的散射光,在 釉面上形成慢反射现象,让我们肉眼感觉瓷器表面光泽很柔和,达到做旧的目的。 下图中仿元代青花小罐,器物表面因化学作用把原本光滑的表面变成程度不同的,高低不平的突出点,可确定为化学做旧。
仿宋代钧瓷鼓钉洗,因钧瓷彩料的特殊性,我们发现在紫彩上酸洗后的化学反应现象为大面积的流淌痕迹,就如水在带有细沙的河床 上流过后的痕迹一样,可以确定为化学反应现象。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明代中期带有土沁的瓷片,就像一层薄膜盖在一些有棱角的物体上一样,隐约能看到薄膜下的棱角,没有明显的突出点现象,不同于 酸洗化学反应。
下图一片带有玫瑰紫的宋元时期钧瓷瓷片,表面折射光看到的是光滑的面,还有一些因窑内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釉面小坑点,不同于现 代化学做旧产生的酸液流淌痕迹。
四:去光剂做旧的痕迹
去光剂做旧也是为了把瓷器的光泽变成莹润柔和光泽,不同于其它做旧,去光剂做旧是指:在瓷器的釉料中加入不同化学物质,让其 在烧制出窑后,本身釉表面会产生一些高低不平的网格状现象,这些网格状能让釉表面的光泽产生慢反射现象,让我们的肉眼感觉起 来,光泽柔和,尤其仿制一些高档的官窑瓷器或民窑精细瓷器会这样制作。
人为物理做旧图:新仿制瓷器无论是器形还是画工及发色、胎质等等,都可以仿的很接近老瓷器,但出窑后,本身表面会有非常强烈 的耀眼光泽(俗称:贼光),而老瓷器由于自然使用或本身物质的老化衰减,表面光泽会变的很莹润柔和。仿制者为了做到仿品光泽 与老瓷器接近,只能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去光,人为物理做旧就是一种去光的方法,造假者用细砂纸或其它硬物,打磨或破坏新 瓷器表面,让新瓷器表面原有的直射光变为从不同角度反射的散射光,在釉面上形成慢反射现象,让我们肉眼感觉瓷器表面光泽很柔 和,达到做旧的目的,人为做旧的损伤形态是:长而直的伤很多,而且是成组的走向,同一方向可能会有几道或十几道伤,是一种有 规律的硬伤。
五:新老铁锈斑的区别
元明时期青花瓷的彩料凝结(俗称铁锈斑)现象:元明时期有很多青花瓷上都发现有铁锈斑现象,现代仿品上也有这些现象,但 微观后它们的现象有所不同。铁锈斑的形成是因天然矿物颜料中以铁元素为主的不同矿物原料经高温烧制凝结产生,形成的现象是晶 体状,就如水晶原矿晶体,有条块状,也有放射状,是从釉的底层发出的,有过度。不是所有的青花瓷上都有这种现象,但如果有这 种现象的,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做为一定的鉴定依据来参考。
瓷器鉴别之微观特征
目录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二:化学做旧表面与自然使用痕迹的区别 三:出土带土沁瓷器表面特征 四:去光剂做旧的痕迹 五:新老铁锈斑的区别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七:未还原颗粒的观察 八:釉下五彩鸭型器微观
一:自然使用痕迹与物理做旧痕迹的区别
现代仿元青花瓷器上的铁锈斑现象:因现代钴料与古代钴料中的成份有所不同,所以,烧制后产生的铁锈斑也不一样,新仿的铁 锈斑凝结现象或是斑点状,或是成片状。而老的铁锈斑是晶体状,往往,我们在鉴别时,可以通过这一点就可以把仿品找出来。
六:新老开片瓷的区别
把瓷器开片做为鉴别带有裂片的特殊瓷器的参考,是很有实际鉴别意义的,例如:宋代哥窑、官窑,明清时期的哥釉等等,都带有 开片,我们可以从开片的新老来入手鉴别,这样就有说服力了。开片的形成也是瓷器烧制的工艺之一,让烧制出的瓷器产生不同的裂 片,这些裂片都是短期内人为工艺制成的,形成的速度快。
现代仿哥釉水盂:开口处锋利,口部积存单一的颜色,一般是开裂后用酸性物质做旧,开口边缘看不到钝化现象,可确定为新仿。
七:未还原颗粒的观察
元明时期,因矿物颜料研磨工艺不够精细,我 们经常在200倍微观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有些 瓷器上经常会出现钴料的未溶化或未还原蓝色 颗粒点,这个特征在清代或现代很少发现。
新裂开的开片,开口处的边缘会很锋利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经过多年使用过的开片瓷器,如上图:清代哥釉香 炉,开口边缘原有的锋利就会变的钝化,老瓷器开片现象,经过多年瓷器釉面老化和自然使用损失,开口处已经 没有了原来的锋利现象,变为边缘钝化圆润的现象,开口因长年沉积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很多色素,这些 色素在通过老化的釉面向釉下扩散,所以开口下方周围的气泡也被感染,变为各种颜色的有色气泡。
自然老化损伤之牛毛伤:老的瓷器摆件因长年使用、擦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牛毛细伤,伤的形态为:长短不一、走向不一、杂乱无 章、细如牛毛,细伤的边缘都有不同程度的钝化,个别瓷器上还能看到彩色光晕(俗称蛤蜊光)。
自然使用损伤之杂乱伤:老的瓷器碗盘类的实用器,在长年的使用中,例如:使用后清洗时,相互磕碰会形成杂乱无章的,点、线、 面结合在一起的自然损伤,伤的边缘也比较圆润、钝化,是长年无规律的使用时,伤的积累现象。
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没有发现有未还原蓝色颗粒现 象,现代仿品也没有这个现象,这与不同时期对颜料材 料及加工精细度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 判断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达到鉴别的目的
八: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