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产状和岩石变形

合集下载

岩层产状表示的方法

岩层产状表示的方法

岩层产状表示的方法岩层产状是指岩石在地质中的排列和分布特征,通过观察岩层的产状可以了解到岩石的形成环境、变形过程以及地层的演化历史。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有多种,下面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层理面倾角和倾向层理面是岩层中相对较大的面,它们的倾向和倾角可以用来表示岩层的产状。

层理面的倾向是指层理面与地面平面的夹角,通常用罗盘测量,以度数表示;层理面的倾角是指层理面与水平面的夹角,通常用测斜仪或测斜仪器测量,以度数表示。

这种表示方法主要适用于平面或近平面的岩层。

二、折叠的形态特征折叠是指岩层在地质运动中发生的弯曲变形,通过观察折叠的形态特征可以了解到岩层的变形过程和构造特征。

常见的折叠形态有褶皱、褶皱带、断裂褶皱等。

褶皱是指岩层在挤压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形变,可以分为对称褶皱和不对称褶皱。

褶皱带是指一组相互平行的褶皱构造,可以用来判断构造带的走向和产状。

断裂褶皱是指褶皱和断裂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构造,常见于断裂带的附近。

三、岩层中的节理和构造面节理是岩石中存在的平行或近平行的裂隙,通常是由于岩石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的裂开。

节理的倾向和倾角可以用来表示岩层的产状。

构造面是指岩层中由于构造运动而形成的断裂面或滑动面,可以用来判断构造带的走向和产状。

四、岩层的厚度和分布特征岩层的厚度和分布特征可以用来表示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厚度是指岩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距离,可以通过测量岩层的上下界面的距离来确定。

岩层的分布特征是指岩层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通过观察岩层的出露情况和地质剖面图来确定。

总结起来,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有层理面倾角和倾向、折叠的形态特征、岩层中的节理和构造面以及岩层的厚度和分布特征等多种方法。

通过观察和测量这些产状特征,可以了解岩层的形成环境、变形过程以及地层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岩层及岩层产状

岩层及岩层产状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单斜层产状:岩层在空间的展布状态。 2.2 岩层产状3要素 岩层产状3 方位角:地面上,正北方向与某方向的夹角。 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所指的方向。 倾向:层面上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指 的方向。 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角。
象限角法和方位角法?n45?e30?se135?30?岩层产状的图示指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岩层及岩层产状
主要内容
1 岩层 2 岩层产状 3 岩层产状的测量、记录和表示
1 岩层
1.1 岩层:岩石地层的简称,包括沉积岩、岩 浆岩、变质岩。 1.2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 位,这种变形和变位被保留下来的遗迹。 1.3 地质构造的类型:水平岩层,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褶皱,断裂。
3 岩层产状的测量、记录和表示 岩层产状的测量、
岩层产状的测量:罗盘
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
岩层产状的记录:象限角法和方位角法 岩层产状的记录:
N45º N45ºE∠ 30ºSE 30º 135º 135º ∠ 30º 30º
岩层产状的图示
指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三要素

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三要素

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三要素引言岩体结构面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它们记录了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研究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三要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壳运动、岩石变形以及地质灾害等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三要素:倾向、倾角和延伸方向,并探讨它们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一、倾向倾向是指岩体结构面与地球表面上一个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通常以度数表示。

倾向是一个水平方位角,范围从0°到360°。

为了方便描述和记录,我们通常将倾向按照罗盘顺时针方向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如北、东北、东等。

二、倾角倾角是指岩体结构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通常以度数表示。

倾角描述了岩体结构面相对于水平面的陡峭程度。

倾角可以分为大于90°的过倾斜(overturned)、小于90°的正常斜坡(normal dip)和等于90°的立坡(vertical dip)。

倾角越大,说明岩体结构面越陡峭。

三、延伸方向延伸方向是指岩体结构面在地球表面上延伸的方向。

它是一个水平方位角,范围从0°到360°。

为了方便描述和记录,我们通常将延伸方向按照罗盘顺时针方向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如北、东北、东等。

四、岩体结构面的测量方法为了测定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三要素,地质学家使用了多种测量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现场测量法和室内测量法。

1. 现场测量法现场测量法是指在野外直接对岩体结构面进行测量。

常用的工具包括罗盘、倾角仪和刻度尺。

使用罗盘确定倾向,并将其记录下来。

使用倾角仪测量倾角,并将其记录下来。

使用刻度尺或其他工具确定延伸方向,并将其记录下来。

2. 室内测量法室内测量法是指在室内通过观察岩芯或岩石薄片来测量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三要素。

观察岩芯或岩石薄片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岩体结构面的特征,并进行精确测量。

常用的工具包括显微镜、倾角仪和投影仪。

五、岩体结构面的应用岩体结构面的产状三要素在地质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橄榄岩野外地质描述

橄榄岩野外地质描述

橄榄岩野外地质描述橄榄岩是一种具有特殊地质特征的火成岩,其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丰富的橄榄矿物,因而得名。

橄榄岩常见于构造活跃地区,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本文将对橄榄岩的野外地质描述进行详细探讨。

橄榄岩的岩石成分主要由橄榄矿物、辉石、石榴石等构成。

橄榄矿物是橄榄岩中最重要的矿物组分,其含量一般在30%以上。

橄榄岩的颜色常常呈现出深绿色到黑绿色,质地坚硬,有时还会出现针状或纤维状结构。

橄榄岩的形成与地壳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岩石经历了高温高压的作用,橄榄矿物在这种环境下发生了结晶反应,形成了橄榄岩。

因此,橄榄岩常见于大陆边缘构造带、造山带和火山岛弧等地质环境。

在野外地质观察中,橄榄岩常常呈现出特殊的地质特征。

首先,橄榄岩的结构密度相对较高,岩石中的矿物颗粒紧密排列,呈现出均质的细粒结构。

其次,橄榄岩中的橄榄矿物常常呈现出较大的晶粒,有时甚至可见肉眼。

此外,橄榄岩还具有较好的断口特征,断口面呈现出细腻的光泽。

橄榄岩的野外地质观察还包括对其产状的研究。

橄榄岩的产状是指岩石在地层中的位置、倾向和倾角等参数。

通过对橄榄岩的产状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揭示出地壳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橄榄岩的产状常常表现为不规则的岩石体,呈现出弯曲、断裂和变形等现象。

橄榄岩的野外地质描述还需要关注其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

橄榄岩通常与变质岩、火山岩等岩石形成接触带。

观察橄榄岩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可以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变质作用的强度。

此外,在橄榄岩的接触带还常常会出现矿物的交代作用,形成富含矿物的矿脉。

橄榄岩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橄榄矿物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可用于制取高温耐火材料和珍贵的宝石。

此外,橄榄岩中还常常含有辉石、石榴石等矿物,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地质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

橄榄岩作为一种特殊的火成岩,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通过对橄榄岩的野外地质描述,可以了解到其在构造活跃地区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橄榄岩的野外地质观察包括对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和接触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全 球 板 块 运 动 速 率 (cm/a)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
被绿线连接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 后面标注L和M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 块运动速率。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卫星图片)
(二)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发生在几百万、几千万以至若干亿年前的构造运 因此不能使用研究新构造或现代构造运动的方法进行研 故根据地层的岩相特征、厚度、接触关系以及构造变形
动所造成的地貌形态,几乎都为后期的地质作用所破坏,
究。但是,构造运动的每一进程却留下可靠的地质记录。
等,便能从中找到构造运动的信息,重塑地壳构造的发
主要内容
一、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二、构造运动在地形、地物上的表现 三、构造运动在地层中的表现
证据
四、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变形
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或地球内力引起 的岩石圈变形、变位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机
械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并决定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
控制着诸多地貌形态的发育过程;同时也控制着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构造运动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
古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 )以前
发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新第三纪,23.03Ma)以来
发生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有良好的表现。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称之。
(一)岩层的产状
1.不同产状的岩层 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

岩石的产状与岩层构造课件

岩石的产状与岩层构造课件
岩石的产状与岩层 构造课件
目 录
• 岩石的产状 • 岩层的构造 • 岩石的变质与变形 • 岩石的生成与演化 • 实践与应用
01
岩石的产状
水平产状
定义
岩石的层、层组或单层在空间产 出的状态,与水平面平行,走向 延伸稳定,倾向稳定,倾角极小
,有时近于直立。
描述
水平产状的岩石受水平压力作用的 影响最大,常形成大规模的水平构 造,如水平岩层和水平整合层。
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受到垂直于岩石表面方向的压力作 用下产生的断裂变形,常导致岩石表面出现断裂 面。
节理
节理是岩石在受到水平方向的压力作用下产生的 断裂变形,常导致岩石表面出现一系列平行的裂 纹。
变质带与变形带
变质带
变质带是指由于变质作用形成的 岩石带,根据变质作用的类型和 程度可分为不同的变质带。
变形带
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广泛分布于地壳中,由于温度和压力的梯度 引起岩石在广泛的范围内发生改变,常见的区域变质岩有 板岩、千枚岩等。
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发生在断裂带附近,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应 力引起岩石发生变形和破碎,常见的动力变质岩有碎裂岩 、糜棱岩等。
变形作用
1 2 3
褶皱
褶皱是岩石在受到垂直于岩石层理方向的压力作 用下产生的弯曲变形,常导致岩石层理发生连续 性变形。
分类
水平层理、斜交层理、交错层理 等。
形成原因
主要是由于沉积物或沉积岩在成 层条件下,受到地球表面不同方 向水流、风、冰等作用而形成的

层面构造
层面
岩石的表面,通常由沉积作用形成。
分类
波状起伏的层面、参差不平的层面、层状剥离的层面等。
形成原因

第五章与地质构造

第五章与地质构造
(1)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 (2)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口张开,常被脉石充填; (4)绕过砾石; (5)平面上呈不规则的树枝状、网路状。
2.剪节理 主要特征: (1)产状稳定,延伸较远; (2)面光滑平直,具擦痕; (3)口紧闭,很少被脉石充填; (4)切割砾石; (5)共轭出现“X”
第五章 地质构造
§5-1 岩层产状
§5-2 褶皱构造 §5-3 断裂构造
一、 地质构造
构造变形—原有岩石的变形或空间位置的改变。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变位的产物。
二、 地质构造类型
单斜
地质构造
褶皱 断裂
地质构造
§5-1 岩层产状
一、岩层的产状
岩层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岩层产状。
岩层-层状的岩石。
1.走向
(2)拖曳褶曲(牵引褶曲)
(3)断层角砾岩与磨砾岩 (4)断层泥 (5)密集节理 (6)地质体错断 (7)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8)地形证据
断层崖 断层岩 走向断层
牵引褶曲
(9)泉水的出露与矿化现象
擦痕
断层形成年 代的确定: 晚于被错断 的最新地层, 早于覆盖在 断层之上的 最老地层
5. 研究断层的实际意义
第三章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1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有那些? 2地层单位有哪几种?年代地层单位有哪 几级?地质年代单位分哪几级? 3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之间有什么区别, 各是怎样形成的? 4地史上主要有哪几个聚煤时期?
第五章 地质构造 1何谓岩层产状要素?岩层产状分哪几种类型? 2何谓褶皱、褶曲?褶曲要素有那些?褶曲的类 型?背斜、向斜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褶曲的分类? 4断裂构造的概念?节理与断层的区别? 5节理的分类和主要特征? 5断层的要素有那些?断层分为那些类型?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方向性
构造运动的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往往表现为水平运
动和垂直运动兼而有之,只不过某一时期以水平运动为主,另一时
期以垂直运动为主。各种性质的构造运动是相互联系的,不可截然
分开的。
构造运动的速度、幅度和区域性
2、构造运动的速度、幅度和区域性 地壳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快的如地震、断层,可在短暂时间内 引起显著的变形、位移,但大多数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 慢的运动。构造运动不可能使所有的地方同时升降,而是同一时期不 同地区遭受不同的地质作用,活动性也有很大的不同,表现为强烈的 区域性特征。
要查询已有的地质图,进行分析,然后沿着岩石倾向穿越所有岩层,并
二、岩石的变形
岩石的变形与其他物体一样,一般要经过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
断裂变形三个过程。
1.弹性变形:岩石在受到外力发生变形时,当外力去掉后变形 立即消失,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如地震波即属于这种变形。 2.塑性变形:岩石受到外力(超过弹性变形)时)发生变形, 当外力消失,不能恢复变形,而成为永久性变形,但仍然保持连续 完整性,这样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褶皱构造属于这种变形。
断裂变形
3.断裂变形:岩石受外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
合力遭到破坏,产生破裂面,失去了它的连续完整性,这种变形称为断
裂变形。
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基本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
第三节 褶皱构造
第三节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地质体中呈弯曲形态的构造现象,是岩石中的各种面
(层理、面理等)发生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褶皱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型式,是最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它形 象地反映了岩石曾经发生过连续变形。
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岩浆岩岩石学课件—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岩浆岩岩石学课件—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 1. 浅 成 相(0~3km): 细 粒、 隐 晶 质 及 斑 状 结 构 等, 可 见 熔 蚀、
暗 化 现 象。 多 见 高 温 矿 物, 岩 体 规 模 较 小。
● 2.中 深 成 相(3~10km〕: 中 粒、 中 粗 粒、 似 斑 状 结 构; 多 为 中
低 温 矿 物; 岩 体 规 模 较 大。
(4) 岩 基: 属 巨 型 侵 入 体, 面 积 大 于100 km2 , 平 面 上 通 常 呈 长 圆 形。
(二)、 侵 入 岩 的 相
侵 入 岩 相 的 划 分 主 要 是 以 岩 石 形 成 的 深 度 为 纲, 深 度 不 同, 影 响 到 岩 浆 的 温 度、 压 力、 冷 却 快 慢、 挥 发 份 的 散 失 等 一 系 列 物 理 化 学 条 件 的 差 异, 而 这 些 条 件 与 岩 石 的 成 因 及 岩 石 外 貌、 成 分 等 有 不 可 分 割 的 关 系。 目 前 一 般 将 侵 入 岩 分 为 三 种 相:
● 2. 不 整 合 侵 入 体:
(1) 岩 墙: 厚 度 比 较 稳 定 近 于 直 立 的 板 状 侵 入 体。 是 岩 浆 沿 断 裂 贯 入 的 产 物。
(2) 岩 脉: 一 般 指 规 模 比 较 小, 形 态 不 规 则, 厚 度 下 且 变 化 大 , 有 分 叉 及 复 合 现 象 的 脉 络 状 岩 体。
(2). 裂 隙 式 喷 发: 岩 浆 沿 一 个 方 向 的 大 断 裂( 裂 隙) 或 断 裂 群 上 升, 喷 出 地 表.
(3). 中 心 式 喷 发: 岩 浆 沿 颈 状 管 道 的 一 种 喷 发. 喷 发 通 道 在 平 面 上 呈 点 状, 又 称 点 式 喷 发. 其 特 点 是 形 成 火 山 锥.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q普通地质学一、地球的圈层构造: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1)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它位于星际空间和地面之间,有包围在固体地球外面的各种气体构成。

(2)水圈:是地球表层连续的水体组成。

(组成水圈的水体主要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等)(3)生物圈:是由生物机器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由于地球存在大气圈、水圈及地面的风化层,在地球上合适的温度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二、地球内部有哪些圈层?内层主要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三、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矿物、岩石的各自概念是什么?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陈伟克拉克值矿物:是通过地质作用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胆汁、化合物。

岩石:是天然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等)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四、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地质学把自然营力引起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等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岩浆作用: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地震作用:地震引起的作用于建筑物上的动荷载。

水工建筑物的地震作用主要包括地震惯性力和地震动水压力,其次为地震动土压力。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变和发展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2.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3. 地质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构造演变和构造运动。

4.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成因、分布、分类和演变规律。

5.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演化和分布规律。

6.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过程和物理场。

7.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化学演化。

地质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学科,如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性: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实践性很强。

3. 历史性: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历史,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4. 动态性: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地质学研究需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地质图编制等。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地质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2. 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5.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地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火山喷发、地震、矿物等。

岩石的产状名词解释

岩石的产状名词解释

岩石的产状名词解释岩石作为地球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它们存在于地壳内部,并且根据其产状特征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岩石的产状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岩石的形态和特征。

岩石的产状是指岩石在地壳中形成或经历了何种过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和外貌特征。

不同的岩石产状反映了地壳内部的不同地质过程和环境条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岩石产状及其解释。

1. 结晶状:结晶状是指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形态具有明显的晶体结构,晶体呈现出六面体、四面体、菱形等形状。

这种产状通常出现在火成岩中,例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地下冷却结晶形成的,因此其矿物颗粒可以形成明显的晶体。

2. 粒状:粒状是指岩石中的颗粒呈现出不规则或圆形的形态,颗粒之间没有明显的结晶面。

这种产状常见于沉积岩中,例如砂岩和泥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形成的,因此其颗粒之间可以出现各种不规则的形态。

3. 层状:层状是指岩石中的矿物或岩层沿着一定的平行面展开,形成了明显的层理结构。

这种产状常见于沉积岩和变质岩中。

沉积岩中的层状结构是由沉积物层层沉积形成的,而变质岩中的层状结构则是由原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过程形成的。

4. 斑状:斑状是指岩石中存在着大小形态各异的矿物斑块,这些斑块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这种产状常见于变质岩中,例如片麻岩和石英岩。

变质岩是由原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历了重结晶和矿物交代过程形成的,因此其中的矿物斑块可以呈现出多样性的形态。

5. 断面:断面是指岩石在碰撞或拉伸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形成了分离的岩块。

这种产状常见于构造岩中,例如大理岩和花岗岩。

构造岩是由地壳中的构造力量造成的岩石构造变形形成的,断面则是构造力量造成的断裂面。

总之,岩石的产状是由地质过程和环境条件决定的,不同的产状反映了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岩石的形态特征。

通过对岩石的产状进行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地球的演化历程和地质现象。

简述岩层的产状要素

简述岩层的产状要素

简述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的产状要素是指岩石在地质空间中的位置、形状和方向等特征。

它们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倾向:岩层的倾向是指岩层与地球表面平面的夹角。

倾向通常用度数或方位角来表示,方位角以正北为基准,沿顺时针方向计算。

倾向的测量可以通过测量岩层的水平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得到。

2. 倾角:岩层的倾角是指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

倾角通常用度数来表示,以水平面为基准,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倾角的测量可以通过测量岩层的水平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得到。

3. 厚度:岩层的厚度是指岩层在垂直方向的延伸距离。

厚度可以通过测量岩层上下界面的距离得到。

4. 方向:岩层的方向是指岩层的延伸方向。

方向通常用度数或方位角来表示,方位角以正北为基准,沿顺时针方向计算。

方向的测量可以通过测量岩层的延伸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得到。

5. 形状:岩层的形状是指岩层的外形特征。

岩层的形状可以是平行、弯曲、断裂等。

这些岩层的产状要素对于地质研究和勘探工作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层的分布、厚度、倾向和倾角等信息,从而推断岩石的性质、构造变形和地质历史等。

砂岩的岩石学特征与产状分析

砂岩的岩石学特征与产状分析

砂岩的岩石学特征与产状分析砂岩是一种由石英颗粒和其他矿物颗粒组成的沉积岩。

它具有特殊的岩石学特征和产状,对于地质学和石油勘探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和产状进行分析。

一、岩石学特征1. 颗粒成分砂岩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其含量通常占总岩石的70%以上。

除了石英,砂岩中还可能含有长石、云母、角闪石等矿物颗粒。

这些颗粒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具有突出的角砾和圆砾形状。

2. 颗粒结构砂岩中的颗粒结构主要有碎屑结构和胶结结构。

碎屑结构指的是颗粒之间存在明显的颗粒间隙,由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

胶结结构则是指岩石中的颗粒被水泥质物质粘结在一起,形成坚硬的岩体。

3. 岩石颜色砂岩的颜色多种多样,主要由岩石中的矿物颗粒成分和含量决定。

常见的颜色有白色、灰色、黄色、红色等。

有些砂岩在崩解和风化过程中可能呈现出色彩斑驳的效果,形成美丽的纹理。

二、产状分析1. 砂岩的层理砂岩通常以层状分布,每一层之间具有明显的层理面。

这是由于砂岩的形成过程中,沉积物在河流、湖泊或海洋中沉淀和堆积的结果。

层理面可以展示出砂岩的水平、倾角和薄度变化等信息。

2. 砂岩的节理砂岩中还可能存在节理面,它是由于地壳运动或应力变化导致岩石内部发生断裂形成的。

节理面可以引起砂岩的分片剥离和破裂,对于岩石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3. 砂岩的侵蚀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砂岩会受到风化和侵蚀作用的影响。

风化会使砂岩表面变得疏松,以凹凸不平的形态存在。

而侵蚀则会在砂岩上形成洞穴、孔隙或溶蚀槽等地貌特征,进一步改变了岩石的外观。

总结起来,砂岩具有独特的岩石学特征和产状,包括颗粒成分、颗粒结构和岩石颜色等方面的特征。

此外,砂岩的产状分析可以从层理、节理和侵蚀形态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砂岩的岩石学特征与产状分析对于地质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它可以用于确定沉积物的环境条件、推断地层的时代和地质历史、研究矿床的形成机制等。

此外,在石油勘探和开采中,对于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和产状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分布和储量。

岩层产状的识别与测量参考 (一)

岩层产状的识别与测量参考 (一)

岩层产状的识别与测量参考 (一)岩层产状是指岩石地质学考察中的传统观测指标之一。

它不仅直接反映了岩层的变形和变质程度,还有助于对不同区域的地质历史和岩石性质进行综合分析。

因此,准确地识别和测量岩层产状是岩石地质学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岩层产状的识别和测量进行详细介绍。

一、岩层产状的定义岩层产状是指岩石中原本垂直于地面的层位,在地质时期的地壳运动或人为因素下发生变形的状态。

主要表现为岩层的走向、倾向和翻转度等。

那么如何进行岩层产状的识别和测量呢?二、岩层产状的识别和测量方法1.走向走向是岩层在水平平面上的分布方向。

其测量方法主要有方位角法、夹角法和比例尺法等。

其中,方位角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其步骤如下:首先在岩层上标出两点,然后使用指南针测定这两点的方位角并计算其夹角即为岩层的走向。

2.倾向倾向往往指岩层在垂直平面上的倾斜方向。

其测量方法主要有目视法、剖面法和仪器法等。

其中,目视法是最基础的方法,其步骤如下:先用肉眼观察岩层石面在垂直方向的倾向,然后用刻度尺或卡尺测量其倾角。

但此方法受到人为影响较大,测量准确性相对较差。

3.翻转度翻转度指岩层原本垂直于水平面的层位,在地壳运动作用下或人为干扰下,发生的垂直倾斜角度,其测量方法主要有投影法、测倾仪法和剖面法等。

以投影法为例,其测量流程如下:在岩层上选取两个固定点,然后观察固定点的倾向及在垂直方向上的离散度,计算出两点的翻转度。

三、应用与注意事项岩层产状是岩石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其在地震勘探、矿物地质、结构地质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测量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人为误差、仪器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岩层产状的识别和测量。

综上所述,岩层产状是岩石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准确而合理地识别和测量岩层产状是岩石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各种岩层产状测量方法各有利弊,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高效而准确地完成岩层产状的测量,为地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246-70
张节理——
由张应力产生 的破裂面。
246-71
张节理特征
1.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 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2.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 镜面; 3.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 即行尖灭,尾端尖灭处常呈树枝分叉状; 4.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 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 或弯曲;
246-23
倾向与坡向关系
露 头 线 口诀 与 等 高 线关系 相同
备注
相反 相 同
相 反 相 同 常见 宽图4.4 相同相反 图4.5 常见
倾角>坡角 相反
倾角<坡角 相同
相 同 相 同 少见 窄图4.6(a)
246-24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 —— 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 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槽线——向斜弯曲最低点的连线。
246-41
三、褶曲分类
(一)根据褶曲轴面产状,结合两翼产状特点, 可将褶曲分为:
直立褶曲
倾斜褶曲
倒转褶曲
平卧褶曲
246-42
直立褶曲
轴面直立,两 翼倾向相反,倾 角近于相等
246-43
倾斜褶曲
轴面倾斜,两翼岩层 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246-44
倒转褶曲
轴面倾斜,两 翼向同一方向倾 斜,有一翼地层 层序倒转。
节理3组以上,杂乱,以风化和构造型为主,多数间 距小于 0.2m ,以张开节理为主,有个别宽张节理, 一般均有充填物。岩体切割成碎裂状。
246-78
节理发育
节理很发育
(三)节理调查研究的内容
1. 节理的成因类型、力学性质; 2. 节理的组数、密度和产状; 3. 节理的张开度、长度和节理面壁的粗糙度;

岩石的分类

岩石的分类

岩石的分类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一、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地壳下部,由于放射性元素的集中,不断地蜕变而放出大量的热能,使物质处于高温(1000"C 以上)、高压(上部岩石的重量产生的巨大压力)的过热可塑状态。

成分复杂,但主要是硅酸盐,并含有大量的水汽和各种其他的气体。

当地壳变动时,上部岩层压力一旦减低,过热可塑性状态的物质就立即转变为高温的熔融体,称为岩浆。

岩浆内部压力很大,不断向地壳压力低的地方移动,以致冲破地壳深部的岩层,沿着裂缝上升。

上升到一定高度,温度、压力都要减低。

当岩浆的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浆岩。

岩浆的成分:主要有SiO2、TiO2、A1203、Fe203、FeO、MgO、 MnO、CaO、K2O、Na2O等。

依其含SiO2量的多少,分为:基性岩浆:特点是富含钙、镁和铁,而贫钾和钠,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大。

酸性岩浆:富含钾、钠和硅,而贫镁、铁、钙,粘度大,流动性较小。

岩浆岩的分类:(成岩的地质环境)(1)深成岩:岩浆侵入地壳某深处(约距地表3km)冷凝而成的岩石。

由于岩浆压力和温度较高,温度降低缓慢,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良好。

(2)浅成岩: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距地表较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

由于岩浆压力小,温度降低较快,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较细小。

(3)喷出岩:岩浆沿地表裂缝一直上升喷出地表,这种活动叫火山喷发,对地表产生的一切影响叫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

在地表的条件下,温度降低迅速,矿物来不及结晶或结晶较差。

肉眼不易看清楚。

岩浆岩的产状:是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

由于岩浆本身成分的不同,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岩浆岩的产状大致有下列几种:岩基:深成巨大的侵入岩体,范围很大,常与硅铝层连在一起。

形状不规则,表面起伏不平。

与围岩成不谐和接触,露出地面大小决定当地的剥蚀深度。

岩株:与围岩接触较陡,面积达几平方公里或几十平方公里,其下部与岩基相连,比岩基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2007/12/13 14:49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叫层面,分别称为顶面和底面。

岩层的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

任何岩层的厚度在横向上都有变化,有的厚度比较稳定,在较大范围内变化较小;有的则逐渐变薄,以至消失,称为尖灭;有的中间厚、两边薄并逐渐尖灭,称为透镜体。

如果岩性基本均一的岩层,中间夹有其它岩性的岩层,称为夹层,如砂岩含页岩夹层,砂岩夹煤层等等;如果岩层由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交互组成,则称为互层,如砂、页岩互层,页岩、灰岩互层等等。

夹层和互层反映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沉积环境的变化。

一、岩层的产状(一)不同产状的岩层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产状。

一般可以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1.水平岩层在广阔的海底、湖盆、盆地中沉积的岩层,其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

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未受侵蚀或侵蚀不深,在地表往往只能见到最上面较新的地层;只有在受切割很深的情况下,才能出露下面较老的岩层。

例如华北平原,除非根据钻孔资料,否则不能知道地下都有什么岩层。

2.倾斜岩层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0—90°)的岩层。

有些是原始倾斜岩层,例如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形成的岩层,某些在山坡山口形成的残积、洪积层,某些风成、冰川形成的岩层,堆积在火山口周围的熔岩及火山碎屑层等,常常是原始堆积时就是倾斜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岩层受到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变位,使之形成倾斜的产状。

在一定范围内岩层的产状大体一致,称为单斜岩层。

单斜岩层往往是褶皱构造的一部分。

3.直立岩层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直交或近于直交的岩层,即直立起来的岩层。

在强烈构造运动挤压下,常可形成直立岩层。

4.倒转岩层指岩层翻转、老岩层在上而新岩层在下的岩层(图7-12),这种岩层主要是在强烈挤压下岩层褶皱倒转过来形成的。

(二)岩层的产状要素指确定岩层产状的三个数值,即走向、倾向和倾角。

1.走向岩层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也就是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连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称岩层的走向,岩层的走向也有两个方向,彼此相差180°。

岩层的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水平延伸方向。

2.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叫倾斜线,它表示岩层的最大坡度;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的方向称岩层的倾向,又叫真倾向,真倾向只有一个,倾向表示岩层向哪个方向倾斜。

其它斜交于岩层走向线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任一直线,叫视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叫视倾向。

无论是倾向或视倾向,都是有指向的,即只有一个方向。

3.倾角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倾角,又称真倾角;倾角的大小表示岩层的倾斜程度。

视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视倾角。

真倾角只有一个,而视倾角可有无数个,任何一个视倾角都小于该层面的真倾角。

我们在野外工作,都要想法求出岩层的真倾向和真倾角,但在天然剖面(如沿河谷、断崖等)和人工剖面(如沿公路、探槽、矿坑等)上所看到的岩层倾角,如果剖面方向不垂直于岩层的走向,都是视倾角。

真倾角和视倾角有一定的几何关系如图所示。

设:ABCD为层面,ABEF为水平面,AB、CD为走向线,AFD面为与走向垂直的断面,α为倾角(真倾角),BFD面为与走向斜交的任一断面,β为岩层走向线与任一断面线BF的夹角,γ为视倾角,即层面上任一视倾斜线DB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FB的夹角。

△AFD与△BF D为具有共同边DF的直角三角形,AF<BFγ<α(无例外)此外,还可用数学公式表示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α、β、γ中只要知其二,即可求其一。

(三)测量产状要素的方法测量岩层的产状要素必须用地质罗盘。

地质罗盘的外形为方形(长方形)和八边形。

它的主要构件有:磁针、顶针、制动器、倾斜仪和底盘等。

另外,在底盘上还带有刻度的圆盘和水准气泡。

刻度从0°—360°,按逆时针方向刻制,东与西的位置和实际相反。

罗盘上的N表示北(0°);E为东(90°);S为南(180°);W为西(270°)。

比如测得一个数据是60°,60°在N与E之间,则表示为NE60°;若测得数据为300°,300°在N与W之间,则表示为NW300°。

60°与300°都称方位角。

测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即NS边)与层面贴靠、放平、气泡居中后,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走向。

测倾向时用罗盘的N极指着层面的倾斜方向,使罗盘的短边(即EW边)与层面贴靠、放平,北针所指的度数即为所求的倾向。

测倾角时将罗盘竖起以其长边贴靠层面,并与走向线垂直,罗盘指针上挂的倾斜仪所指度数就是所求的倾角。

表示走向和倾向都用方位角。

因为走向具有两个指向,可用两个方位数值来表示,二者相差180°,如NE35°,SW215°。

倾向仅有一个指向,只用一个方位数值表示,如SE125°。

倾角的变化介于0—90°,如∠45°。

上述产状合在一起记录为在野外测量产状要素,往往只记录倾向和倾角,如SE125°,∠45°。

只有当岩层近于直立时,才记录走向。

另一方面要把岩层的产状符号标注在地形图的相应位置上,如图所示。

产状符号一般是一长线、一短线互相垂直作“T”字形,长线代表走向,短线代表倾向,这两条线都要按实际方位画在图上,在短线一侧写上倾角的数字(用阿拉伯数字),不必标记“度”的符号(小圆圈),以免和“0”相混。

地质图上常用的产状符号如下:二、岩石变形(一)应力、应力场、应变椭球体岩层所以由水平岩层变成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无疑这是受到力的作用的结果;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也同样是这一原因。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或者形状和体积同时发生变化,这就叫作变形。

变形物体所受的力,可分为二种,即外力和内力。

外力是指施加于物体的力;内力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内部产生的与外力相抗衡的力,也就是物体抵抗外力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力(这里所说的内力和外力是指力而言,以前曾讲过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指地质作用而言。

二者概念不要混淆)。

在物体内任一截面上单位面积的内力,称为应力,应力的大小以kg/cm2来表示。

在地壳内岩石中的应力,称为地应力。

更确切地说:组成地壳的岩石,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力的作用下,其内部各点产生的应力,称为地应力,也称为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分布的空间称为构造应力场,或简称应力场。

为了说明构造应力场,也就是构造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通常采用“应变椭球体”来作几何形象的解释。

比方,在各向同性的岩石中,任取一立方体,假想其中存在一个圆球体,当立方体受三向不等力发生均匀变形时,在不超过极限的范围内,原来的圆球体即变成三轴不等的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如果把三度空间的应变椭球体,简化为“应变椭圆”,如图所示,即可以从平面上看出岩石受力时的应力场情况,也即各种应力的空间分布情况:图中CC′方向为压应力最大的方向,AA′为张应力最大的方向,与最大压应力或最大张应力方向成45°的方向,即TT′和T1T1′为最大剪切应力的方向。

所以,AA′面为承受最大压应力的变形面,CC′为承受最大张应力的变形面,T T′、T1T1′为承受最大剪切应力的变形面。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实际上张应力、压应力和剪切应力皆同时存在,并按椭球体中各种应力的相互关系而分布,构成应力场。

这三种应力的任何一种都可使球体变成“应变椭球体”。

应用应变椭球体来分析地质构造的力学成因及其几何分布规律,是既简便而又有效的方法。

(二)岩石变形的阶段和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构成地壳的岩石是坚硬的,厚度和体积是巨大的,怎么会产生变形呢?首先,应该知道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一是弹性变形,岩石受外力(不超过弹性极限)发生变形,当外力去掉后变形立即消失,这种变形即为弹性变形。

地震时所产生的弹性波(地震波)即属于这种性质,弹性变形在地壳岩石中不留任何痕迹,所以对研究地质构造来说,意义不大。

二是塑性变形,岩石受外力(超过弹性极限)发生变形,当外力消失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而形成永久变形,并仍然保持其连续完整性,这样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在地壳中普遍地保留下了属于塑性变形的褶皱构造等重要地质现象。

如在上中,沿着AA′方向,容易在压应力下形成褶皱。

三是断裂变形,岩石受外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合力遭到破坏,产生破裂面,失去了它的连续完整性,这种变形即为断裂变形。

所谓岩石的强度极限,是指在常温常压下使岩石开始出现破裂时的应力值,也称破裂极限。

地壳中广泛地存在各种断裂构造,即属于此种变形。

如在图中,沿着CC′方向容易产生张性断裂;沿着TT′和T1T1′方向容易产生剪切断裂。

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有脆有柔,其变形性质也不相同。

一般说来,脆性岩石当外力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即由弹性变形直接转变为断裂变形,没有或只有很小的塑性变形。

柔性较大的岩石,当外力作用增大,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时,则由弹性转变为塑性变形;再继续施力,就会产生断裂变形。

既使是同一岩石,但作用其中的应力性质不同,其效果差异很大。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

应力性质不同,岩石表现不同的强度,如表7-1所列数字表明: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抗张强度。

以脆性岩石为例,其抗压强度一般比抗剪强度大10倍左右,比抗张强度大30倍左右。

所以,岩石在一个应力场中,受张应力作用部分极易断裂,然后沿着最大剪切面的方向形成剪切裂隙。

表7-1 岩石的平均强度(单位:kg/cm2)众所周知,组成地壳的岩石又硬又脆,但却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形,或像柔软的面条一样弯曲(褶皱)了,或七断八裂,切成许多碎块,对此似乎不可思议。

实际上岩石变形固然与岩石本身的软硬等性质有关,而更重要的还与岩石所处的外界条件有关,如围压、温度、时间、应力状态等。

所谓围压即岩石所受其围岩的压力。

处于地壳深处岩石可达几千几万个大气压。

围压能增强岩石塑性变形的能力和提高它的强度。

大家知道冰是脆的,受力即破成碎块,但在强大压力下冰可变为塑性物质,冰川所以能够流动就是因为在强大压力下塑性增强的缘故。

岩石也是这样,在常态条件下它是坚脆物质,但当岩石处于围压随深度而增加的地下,则变为具有高度塑性的物质。

因为围压越大,物体内部质点的内聚力越强,要想使质点分开,产生断裂,那就困难了。

温度是影响岩石变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人所共知,许多固体物质在常温下是脆的,而在高温下则变成塑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