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国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队国家化
有人认为,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是中国政治发展特别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最主要障碍。
其中在“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中,“军队国家化”最具蛊惑性。
那么这个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到底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军队国家化的涵义吧。
军队国家化即军队不专属于特定人士拥有,无政党派系分别,属全国人民所拥有的,使全国军队,皆受国家的编组,尊重军令与政令的统一。
从这个内涵看来,似乎军队国家化的确是我国军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样定义军队国家化是别有用心的。
这些人有意搅乱政党与国家、军队的关系,把军队的政治属性与国家属性对立起来,以军队的国家属性否定军队的政治属性,进而否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下面是我们小组从几个方面对军队国家化的错误进行的分析结论。
1.“军队国家化”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军队国家化”错误地认为,既然军队是国家的,共产党就应该交出军队搞“国家化”。
“军队是国家的”能不能和“军队国家化”划等号?军队能不能脱离执政党而成为纯粹的国家军队?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毫无疑问,军队自产生以来,就是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队在国家机器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列宁指出:“最能表明这个国家机器特征的有两种机构,即官吏和常备军。
”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是国家的,具有国家性质。
然而,“军队是国家的”并不能和“军队国家化”划等号。
军队不仅具有作为国家机器一部分的国家性质,还具有从属于执政者的政治性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现代国家通常是由执政党领导的,军队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执政党的意志。
包括军队在内的国家机器作为“器物”必须有人来执掌和使用,这个“人”就是执政者。
执政者离不开军队的支撑,执政必须“执军”;但同时,军队的国家机器职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在执政者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脱离执政者领导,军队的国家性质必然发生根本变异。
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在政党政治条件下,军队能否有效地置于执政党的掌控之下,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民族的命运。
军队一旦脱离执政党的领导,军权被个人或利益集团所操纵,对任何国家都不能说是好事。
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难于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军队国家化”主张的军队脱离党的领导而成为纯粹的国家军队的观点,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伪问题。
因为军队一旦脱离执政党的领导,就不是现存国家的一部分,不仅成为执政者的反对力量,而且也成为现国家政权的破坏力量。
2.“军队国家化”有害于我军的性质
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是我军的性质和本色。
“军队国家化”把我军党的性质与国家、人民性质割裂、对立起来,认为“军队应该是人民或国家的军队,而不是党的军队”,攻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公器私用”、“谋一党之私”。
这是与事实相违背的。
在中国,军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才能成为人民和国家的军队。
中国历来就有“兵归将有、兵随将走”这种个人掌握兵权的传统,这是藩镇割据产生的重要原因。
近代随着中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军权逐步落入个人手里。
各派军阀拥兵自重,彼此混战不断,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如何铲除军权私有的军事领导制度,废除军阀政治,是中华民族求解放、争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产生之前,几乎其他各种军事领导制度都在中国试验过,既有辛亥革命后对西方的照搬,又有大革命时期对苏俄的学习,但都不能根除兵权私有和利益集团所有的顽疾。
北洋军阀被打倒后,继之而起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国家境况越来越糟。
中国共产党在汲取前人教训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建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新型军事制度。
这使中国几千年来兵权私有的积弊为之一扫,彻底摆脱了军阀操纵政党及政治的梦魇,军队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战斗的工具。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服务
的。
我们党的性质和我军的阶级属性,都决定了我军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
3. “军队国家化”脱离了现代政党政治的现实要求
敌对势力把西方国家的军事领导制度奉为“军队国家化”的起源,断言“军队国家化”是“文明国家的通则”。
这不仅有悖于政党政治的一般要求,也犯了把个别当一般、把具体当普遍的常识性错误。
人类社会自摆脱蛮荒、产生国家以来,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但就其政治形式来说,主要是两种:一是君主政治,二是政党政治。
无论什么样的政治形式,都有一个对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军队如何掌握和领导的问题。
在政党政治条件下,军队由执政党掌握,是政党政治的基本要求。
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和政治制度不同,其政党对军队的掌握方式也不尽相同。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党对军队的间接管领。
这主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资产阶级政党不需要各自直接管领一部分军队”。
西方国家标榜的“军队国家化”,不过是两党或多党制下政党轮流控制军队的一种方式。
二是政党直接领导军队。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就是这种方式的完善体现。
在这里,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对不同国家政党掌握军队的方式如何称谓,而在于应不应该、能不能把西方国家这种所谓的“军队
国家化”当作“通则”,要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以此为样板照搬照抄。
这是我们与“军队国家化”的根本分歧之所在。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是由政党来组织的。
正是因为政府是由政党来组织的,执政党对军队必然产生影响。
即使在民主国家,尽管宪法规定军队为国家所有,但这并不表明政党对军队就没有任何影响。
以美国为例。
共和党执政时期共和党对军队的影响要多一些;同样,民主党执政期间,民主党对军队的影响就要多一些。
这种情况表明对军队、政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光作理论上的解释,更重要的是要作行为层面的解释。
在西方民主国家,政党是通过掌握国家机器而取得对军队的合法影响权的。
但不管以何种方式,政党对军队是有影响甚至控制权的。
在西方,军队本属于国家,早先属于君主,后来属于民选政府。
政党和军队的关系没有像后来的发展中国家那样复杂。
同西方及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和控制要远远有效得多。
要理解共产党和军队的关系,人们既要理解历史上的原因,也要认识到这种体制的政治优势。
4.“军队国家化”有违于国家根本利益
当前我国的最大利益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军队国家化”攻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妨碍了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进程”。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实现现代化这一国
家最高利益的根本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
坚定地坚持党的领导,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现代化事业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无庸讳言,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可以在不同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以及多种发展模式下推进。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无论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何,其现代化许多是在一党长期执政、建立强有力政治核心条件下取得成功的。
这是民心得以凝聚,国力得以集中,军权得以牢固掌控、社会得以长期稳定的重要保证。
否则,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还会陷入混乱和倒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既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的共同问题,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我们既要面对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多方面的压力,又要面对国内改革和发展的许多挑战,还要面对多种安全威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等严峻问题。
这要求中国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政党领导。
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这一历史重任。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国家所以稳定,军队没有脱离党的领导的轨道,这很重要。
”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剧烈变幻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忠于祖国和人民的英雄军队。
这是我国最宝贵的政治优势、最值得珍惜的政治资源。
敌对势力以“军队国家化”为旗号,企图以釜底抽薪的方式,
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去“势”消“源”的否定,如果任其得逞,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然化为泡影,这完全是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的!
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
“军队国家化”认为只有军队脱离了党的领导,实行了“国家化”,才能推动民主政治。
这既脱离了中国的现实情况,也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实际不相符合。
脱离中国现有制度体制条件抽象地谈论民主没有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有在社会稳定的环境中才能顺利推进。
结束……
军队国家化的价值是由政治体制决定的,不能把西方国家“军队国家化”的军事领导制度照搬到我国。
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在稳定的环境中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