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赏析
法航447空难纪实,舌尖上的中国
法航447空难纪实,讲述的是2009年5月31日法国航班447在大西洋上空神秘消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法航447坠毁大西洋的谜底。
飞机当时遭遇极端天气,需要人工驾驶,副机长的技术不熟练,加上机组成员分工的不明确,导致航班急速冲进大西洋,全机200多人无一生还。
整个纪录片画面一直在跳转,遇难者家属的叙述,遇难画面的模拟,调查者的推测,使得纪录片的极强,节奏感极强,观众的注意力也更集中。
特写镜头的不断出现,让观众关注到了遇难时,遇难者的每一个细微的面部变化,使得观众更能投入到这一情景中,体会到遇难者的情感变化,增加对历史的感触力。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反响极好。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
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该片其中一集《时间的味道》,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
张铭欢表示“对于她来说,虾酱已经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托”。
一、中外纪录片的主要差异
目前,被纪录片界普遍公认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纪录片大多是英国的BBC广播公司纪录片部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品的节目,这些节目在我国近年的引进项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笔者从事引进节目的翻译与编辑工作多年,以下就这两家出品的经典纪录片与国内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纪录片(含专题片)作品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涉及节目诉求的理念、中英文的语言表述方式、推动情节转换的语言机制以及结构方面的差异、受众的欣赏心理差异等等。
中外纪录片在诉求理念上的差异,中国纪录片也较为注重文化历史的回眸,人文气息比较强烈。
感性色彩多一点。
而外国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恰恰相反,理性色彩多一点,科技类的,生态环保类的,经济发展类的占了多数。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解说词写作文学结构密不可分。
国内外纪录片解说词都基本上采用记述文的结构方式。
但由于两者在文学理念方面存在差异,使各自的解说词在结构方面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
这种文体的差异影响到其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中外纪录片在叙事结构上的差异,中外纪录片解说词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修辞上的不同偏好,与中、西方文化的传承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
国内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其文章的创作传统: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事实的细节,着眼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在文学语言方面进行描绘,并希望通过此类描述抒发情感。
国内解说词追求“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风格,充满激情的解说词使播音员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纪录片并不仅仅限于表现一种表象和局部的真实,纪录片的真实应该是“深度的真实”,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真实。
而这种真实是远远超出刻板的原封不动的复制现实生活的景象可以达到的。
它是一种艺术,是与故事片相对的电影艺术的一个子类。
学术界评判纪录片的标准过于看重其是否客观真实,却忽略了它还应该达到艺术的审美和思想的深度,纪录片不仅只止于现实主义的复制和描述,它的使命,还包括对客观真实进行“造性的处理”予以艺术化的表达和呈现。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可能是在真实时空发生的真实情景,所以这些不能不说是原汤原汁。
但是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又决不是纯粹的原汤原汁,因为从摄像机一打开,编导就在选择生活。
特别是进入后期,编导又在远不是生活的全部的大量素材中,精选其中一小部分经过组合,营造新的“时空”,这就是编导意识作用的结果。
纪录片是在现实中挖掘素材,并从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故事,通过生活细节的并列,创造出对生活的阐释和创造意图。
纪录片既是原汤原汁,又不是原汤原汁。
一部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
纪录片能否真实反映现实社会,不仅在于具体事实、具体情节、细节的把握,而且还在于纪录片是否准确地把握社会的主流。
纪录片创作,其真实有两个层面,即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
事实层面是指具体事实的记录是否客观真实,其记录对象是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变化,它拒绝创造,只能发现;价值层面是指整个纪录片创作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状态。
可在我看来其实,纯客观、绝对真实的记录是不存在的。
因为纪录片所反映的真实只是创作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纪录片记录的东西永远只是影像的真实,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
当然,一部片子不可能仅仅是记录,它还要传达出关于世界的客观信息。
虽然这是“我”看到的,但如何以一种恰当的形式记录下来确实是一个难题。
这种记录的过程其实是对事件的放大过程,它传递的是一定视角范围之内的图像,观众只能在镜头框定的范围内注视着故事的展开,画面的真实只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的真实。
真正的思考应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镜头之外才是真实的本质。
在大量的生活素材面前,不能仅仅忠实的反映事实,更重要的是
从事实中升华出更真、更善、更美的东西,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那些不容易被人觉察的生活美,还有有时也会因为环境气氛的需要,捕拍一些能够渲染环境和当事人心理状态的镜头使画面的组接具有运动感、节奏感,将那些现实生活中要很长时间的情节,通过剪辑将其浓缩到短短几分钟,但又不失真实本色,将故事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使之更符合大众的视听心理,不易产生视觉疲劳。
三、纪录片的艺术性
中外纪录片工作者对纪录片艺术性的认识具有共通之处,因为纪录电影作为艺术,既有与其他艺术相异的特点,又有与其它艺术共通的特征。
总体来说,除了表现真人真事,纪录电影与任何电影甚至任何艺术相比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任何艺术都需要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
艺术构思是纪录电影工作者的创造性的重要体现,我国纪录电影工作者陈光忠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任何形式、种类的艺术,都得讲究总体的艺术构思。
构思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异想天开地关在玻璃房里苦思冥想,期待着灵感天使的光临。
构思的基础,是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我们不仅用眼睛看,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想,紧扣时代的脉搏。
我的构思是力求突破新闻纪录电影纯纪实的局限,摒弃就事论事的平面和表面的叙述方式,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去探求和概括生活中的诗、生活中的哲理,力求使镜头与时代同步,深入社会,深入人的灵魂,注意艺术的提炼、形象化的逻辑、概括和潜移默化的魅力。
”
合理安排“过程”的艺术,纪录片创作最大的败笔就是对事件过程的叙述目的性不强或者不得要领,这样会造成纪录片的主题不突出,无法表现出纪录片的巨大感染力。
虽然某一个片段或者镜头是很感人的,但是纪录片绝对不是一部感人镜头的“大合集”,它应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跨度感,从而使事件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自己的坐标,使观众能够体会到事件在历史前行过程中的深层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生活中冗长、平淡的事件是缺乏结构力的,也缺乏呈现事件与人物内涵的能力,如果想将这个过程融入到影片之中,必须对事件与人物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叙事手法才能增强
影片的结构力。
正确处理表象与真实的艺术,纪录片中的纪实画面会给人以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切感觉,但实际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纪实画面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镜头只能够满足其表象的真实,而无法体现出事件本质的真实。
因为纪实是一种捕捉客观事物外在的记录手法,这就决定了纪实画面无法保证其表里的一致性。
所以,我们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事件的表象作深入的挖掘,正确处理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纪录片的思想内涵。
艺术性是真实性的升华,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影视工作者对诸多元素加以整合,对情节进行深层次挖掘来实现的。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必须是美的,如此才有艺术感染力,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客观记录事件真相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题材的选择、叙事方式,同时还要注意对细节的展现与刻画。
细节刻画主要是对一些细微情景、动作进行记录与捕捉,使观众达到一种难以忘怀的效果。
细节刻画可以说是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所在,它能够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震荡。
综上所述,纪录片并不是对一个事件单一的、简单的记录,而是艺术性地对生活的折射。
影视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将真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惟有如此,才能够打动自己,打动观众,彰显出生活的本质与内涵。
总而言之,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所在。
但纪录片也绝对不是对事件的自然记录,它必须对事件进行艺术加工,才能给观众以视听享受。
工商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2班 2013102268
吕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