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纪录片比较

合集下载

于中外节目对比碰撞中觅中国博物馆文化输出路径——《国家宝藏》和《博物馆的秘密》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对外传

于中外节目对比碰撞中觅中国博物馆文化输出路径——《国家宝藏》和《博物馆的秘密》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对外传

于中外节目对比碰撞中觅中国博物馆文化输出路径———《国家宝藏》和《博物馆的秘密》对中国博物馆文化对外传播的启示阴丁淼苗摘要:博物馆文化既是人类社会财富,又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浓缩。

博物馆文化象征着一国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层面的追求以及成就,弘扬中国博物馆文化便是让别国能够了解我国综合实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中国的《国家宝藏》和加拿大的《博物馆的秘密》作为两个代表性的文博类节目,可以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一定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国家宝藏》《博物馆的秘密》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融合开创未来———讲好讲活中国文博故事,助力中华文化出圈出海”的阶段性成果。

身为珍藏着许多珍贵文物的场所,博物馆的存在有着特殊的意义。

博物馆文化不是一个单薄的词语,它是博物馆建筑本身、博物馆中的文物、博物馆文物的背后故事等的总和。

中华上下五千年瑰丽的历史文物宝藏多藏于其中,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可以说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了解一个国家的博物馆文化也是认识一个国家很好的方法,同理而言,我国博物馆文化的成功输出也可以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文化。

《国家宝藏》是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以文物为主题推介我国博物馆珍贵的文物,其中关于文物的知识涉及很多。

《国家宝藏》侧重于讲述博物馆里文物的故事,故事涉及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节目通过“前世传奇+今生故事”的搭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以现代化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

[1]该片融合了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首创“纪录式综艺语态”,以综艺为外壳、文化为内核,用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国宝“传奇的前世今生”,并以此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让国宝“活起来”,最终展现出它们承载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大国气象。

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座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观众甄选。

每件宝贝都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纪录片《海豚湾》分析

纪录片《海豚湾》分析

纪录片《海豚湾》评价与分析——对比《圆明园》,反观中外纪录片之差异时光如梭,人们渴望纪录那些令人为之震撼的瞬间,纪录片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纪录样态、纪录手法等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下面通过纪录片《海豚湾》和《圆明园》的比较分析,来了解一下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理解。

一、了解纪录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对于纪录片的界定,中外也各有说法。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这是美国1979年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中对于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他通过摄影和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环境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做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这是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海豚湾》的拍摄真正契合了外国关于纪录片的界定。

《海豚湾》的拍摄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它触及到一个庞大的捕鲸产业的利益。

在拍摄中,有暗拍、偷拍,还有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拍下的,拍摄画面的摇摆不定,使观众更感觉到拍摄人员所处环境的危险性,为他们暗自捏把汗,拍摄画面也无不触目惊心。

画面的真实客观纪录,将一个个海豚保护者的心境、行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捕杀海豚的头目的丑陋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之《海豚湾》,《圆明园》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前者是当时发生时的客观纪录;而后者是当今时代对已去历史的再现。

在拍摄手法上,前者完完全全是客观的纪录,没有任何的再现表演或补拍成分;后者则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再现表演,圆明园的那山那景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

从片子节奏编辑和画面的编辑上来说,前者多是表现捕杀场面的惨烈、海豚生活的凄惨、人们的不人道,画面节奏紧凑;后者则有张有弛,在表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时,节奏舒缓,在表现八国联军侵华时,节奏紧凑。

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

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

中外电视纪录片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08级新闻二班吴尔乐中外电视媒体对比分析————Discovery对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反思内容摘要:美国的DISCOVERY亚洲频道自1994年开播已来,已经拥有多达600万的观众,作为一家私人创办的媒体公司,美国DCI公司(DISCOVERY COMMUNICATIONINC)凭借其引人入胜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全球六大洲、140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认可,他以历史文化变迁,人类战胜自然的内容为中心,巧妙设置悬念,寓知识于娱乐,自成纪录片一格,成为行内众多作品模仿的对象。

美国探索频道纪录片的巨大成功,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创作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如今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要走出困境,必须从传播理念上坚持受众本位,从传播技巧上加强娱乐化与故事性,在节目制作中融入市场观念,实现纪录片的市场化运营。

还要学习西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意图、制作手法和叙事特点等诸多与电视纪录片有关联的技术与知识,才能真正的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制作开拓一片广阔的蓝天,并且为我国电视媒体在世界媒体中立足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频道探索;纪录片;选题;受众心理;故事性;娱乐化;知识性;审美感Discovery探索频道简介:Discovery探索频道,Discovery传播公司的旗舰电视网,致力于打造全球最高品质的纪实节目,力求成为电视荧屏上最富活力的电目前到达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零6百多万家庭,以35种不同语言播出节目。

视网之一。

Discovery探索频道于1985年开播,是世界上发行最广的电视品牌,Discovery探索频道自1994年在亚太地区开播以来,一直是Discovery亚洲电视网旗下的主打电视频道。

该频道提供24小时高品质纪实节目,带领观众深入洞察我们周边世界的内在奥秘。

Discovery探索频道目前在亚太地区拥有1亿1千2百多万订户,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强劲态势,吸引来自不同文化的各阶层观众。

中外动物纪录片创作比较研究

中外动物纪录片创作比较研究

中外动物纪录片创作比较研究动物纪录片因其对动物及其生存的大自然的关注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它的拍摄主体通常是圈养或野生的动物,题材和内容一般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语言等差异,在观赏和接受方面不受性别、年龄、学历的限制,因而传播范围较广,并深受观众喜爱。

英法等国相继创作出了如《地球脉动》《蓝色星球》《迁徙的鸟》《微观世界》等顶级巨作,不仅总体数量蔚为壮观,制作也相对精良。

相较之下,中国的动物纪录片则起步较晚、制作粗陋,影响力较弱。

本文试图从影片创作的角度分析中外动物纪录片在叙事方面的差距,剖析国外动物纪录片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

一、制作理念的差异人类最早对于动物的动态记录是1872年爱德华·麦布里奇利用12台相机记录马奔跑的姿态,以验证“马在奔跑时到底是不是四蹄同时离地的”这一问题。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动物影像的记录,基本上沿袭了为科学考证和研究服务这一路线。

在科学观察目的推动下,一些以往不易被观察到的动物活动和生存场景被记录下来,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居于次要地位,因此,这些影片中出现的动物都是被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影片的情节和故事等戏剧性要求并不在影片考量范围之内。

随着电影逐渐走向成熟,在追求娱乐效应和利润的驱使下,杀戮和争斗等血腥镜头也开始在动物纪录片中出现,但由于拍摄的技术条件限制,创作方式基本上是完全虚构的。

在镜头前摆拍枪杀动物或以故意激怒猛兽的方式获取对抗、搏斗场景的创作方式屡见不鲜。

“同年在丹麦,诺狄斯克公司的创始人,从前拍过洋片的奥尔·奥尔森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从哥本哈根动物园买了两头老狮子,把它们放在树木繁茂的小岛上。

一行人去哪里‘狩猎远征,狮子就在摄影机前被枪杀了。

‘密林的镜头包括在哥本哈根动物园里避开背景和围栏,俯瞰拍摄的河马、斑马等动物的特写镜头。

影片的结尾是一行人拿着狮皮。

为了增加真实感,人群中还加进了一个黑人。

”[1]这种虚拟的环境和被操控的拍摄对象等“造假”的方式,是违背以表现真实为己任的纪录片创作宗旨的。

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

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

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纪录片的结构有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之分,所谓内部结构是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编导纪录片结构分类方式,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线形结构线形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条乃至多条贯穿全片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内在的、逻辑的,如《远去的村庄》中的缺水问题,《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也可以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如《龙脊》中村口的那个大槐树,《万里长城》中的长城。

张雅欣教授在她的专著《中外纪录片比较》中也谈到《远去的村庄》,她认为该片是典型的绘圆法结构,它的圆心就是缺水问题,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这一圆心展开的。

显然,张教授的提法与本文的提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日本的《万里长城》和中国版的《望长城》尽管题材完全一致,都是拍中国的万里长城,但是日本的《万里长城》更多的是以长城为中介,探讨长城两边人民的生活。

在这部片子中,长城已经不是创作者关注的主体,而是作为一条贯穿全片的一条中心线索。

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不仅通过采访来显示这条中心线,还多次用航拍长城的空镜头来强化这条中心线。

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使用线形结构的片子往往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中华百年祭》就有多达五条的线索:1、画家作画,2、画展展出现场,3、百年史实,4、画家谈创作理念,5、画家的日记。

线形结构可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紊而不乱。

线形结构是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题材都具有中心线。

弥补方法除了后期强加一个象征元素外,采访的介入是一个重要手段。

采访作为结构方式,是创作者结构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

用采访作为结构因素,除了后期发现之外,更多地是在前期构思时就要有所考虑。

这样,由于结构不是后期强加给片子的,整个片子就显得自然、具有整体性。

采访作为结构因素,有两个层面的作用。

第一、采访的同期声作为转场因素,起连接画面的作用。

纪录片创作课程期末复习题目

纪录片创作课程期末复习题目

填空若干10*2’我国最早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常见的叙事方式: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1929《带摄影机的人》1931第一步有声片《热情》,《列宁的三支歌》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之父,一种探险的实践模式,《北方的纳努克》约翰·格里尔逊:“我视电影为讲坛”,肯定普鲁曼的《柏林》,1929年拍摄了代表作《拖网渔船》莱尼·里芬斯塔尔:通过电影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

作品《意志的胜利》。

真理(实)电影:1961《夏日纪事》(让·胡什和莫兰导演)代表人:让·胡什直接电影:罗伯特·德鲁,立科克(让我自己寻找事物意义),德鲁小组作品《初选》直接电影之后:开口说话的当事人:访谈纪录片,康尼·菲尔德:《铆工露茜》(普通嘴里的历史)安东尼奥《秩序的焦点》(挑战“基础性的腐败”)克劳德·莱兹曼:《证词:大屠杀》风格化的构建虚拟:埃罗·莫瑞斯《细细的蓝线》纪录片导演的架构四步:解释,观察,谈话,自省后期编辑和剪辑(包括叙事性剪辑和交叉型剪辑,对叙事的处理包括线性结构,逆向结构,交叉结构)名词解释3*2’纪录片:应用新闻类镜头,真实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反映生活中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态和完整过程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电影眼睛派:苏联维尔托夫20世纪20年代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

主张电影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提出蒙太奇的“我看”,反对人为的搬演,甚至反对表演。

直接电影:20C五六十年代年在北美出现的纪录片流派,最初出现在罗伯特·德鲁小组的作品中。

它是一种现场拍摄、非虚构、细观的电影类型,基于经验主义的记录观,使用摄影机和录音机,并采用原声记录。

真实电影:法国的让·胡什什创建的电影流派,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介于剧情电影和纪录电影之间,兼有虚构与非虚构的特点,既要满足观众需求,又使用了虚构手段。

21春传媒《中外纪录片比较 》作业考核答案

21春传媒《中外纪录片比较 》作业考核答案

中外纪录片比较(答案)两个题目任选一个:论述题:1、观摩任意一部抗疫题材的纪录片,进行创作分析。

(叙事、影像皆可)2、分析近十年美食类记录的发展变化特点。

要求:1.禁止抄袭。

2.字数不少于3000字。

1、观摩任意一部抗疫题材的纪录片,进行创作分析。

(叙事、影像皆可)同新闻一样,纪录片的成形依赖于前期采访,然而与新闻追求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本质不同,在新纪录电影的范畴里,采访是一种十分重要并且接近真相的方式和策略,它并非完全要追究事情的本质和真相,而是更多的强调真实的纪录过程,在此过程中,“访问者引导受访者,提供受访者需要的方向和阻力,以使受访者的底层灵魂浮现”。

对于纪录片《在一起》而言,寻访HIV感染者的过程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一、微观叙事:细微之处的讲述策略长久以来,我国的纪录片受困于政论宣传和道德教化,这些偏重于政治话语建构的题材类型在主题指向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

例如在我国早期的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话说长江》中,解说加画面的手法贯穿始终,链接山水、递进结构的途径是量贩画面读解式的旁白,编导用巍峨的山、潺潺的水、翻滚的浪来传达国人追根溯源的情怀而非藉由缩写为个人或者人物关系的典型的故事化讲述。

无可辩驳,宏观的叙事策略有助于承载国家意志,传达群体意识,它回归集体本位的传统价值观却也模糊了个体的独立意识,与现实社会相疏离。

而微观的叙事策略往往重视叙事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它观察个人经历、社会关系以及人物命运的走向,擅用多线索、多场景、多人物的穿插模式来展现纪录主题。

回顾《在一起》的拍摄过程,在不断交织重复产生的情感中,导演赵亮遵从纪录片的创作原则,试图运用多线索的叙事策略,以尽量客观的视角来完成故事化的主题讲述。

无论是聊天记录中采访者示以感染者同情的卡通表情,还是丽丽摩娑着手中的红绳讲述“终止生活”时的绝望悲苦,甚至于QQ群主“爱不完”对于男同性恋者习以为常的“性乱”生活的平静释然,老夏复发的皮疹,还有涛涛敏感地一度不敢把筷子放进锅中,以及因为得到陌生人拥抱而激动到落泪的感染者继续举着“我是艾滋病人”的横幅向路人宣传防艾知识……无可否认,这些经过导演选取结合的声音、画面因为内容真实,情绪饱满完整,不经意间营造出了纪录片之于观众的煽情式氛围,让观者有如当事人和事件参与者一般感同身受,也正如大多数的“自我反射式”的纪录电影(尽管《在一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我反射式”纪录电影)追求的主题表达一样,观众可以在这些细微之处明显地觉察并且体悟导演刻意彰显的主观诠释与自我反思。

20部必看的纪录片,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20部必看的纪录片,每一部都堪称经典

20部必看的纪录⽚,每⼀部都堪称经典20部经典纪录⽚,带你畅游⾃然世界,探索“永恒”话题。

视觉的震撼,眼界的宽⼴,每⼀部都会让你深思~~~01《蓝⾊星球》第⼀季(2001)⾖瓣9.6第⼆季(2017)⾖瓣9.9伟⼤的⾃然影像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刻⾻铭⼼的。

它们是美丽、奇迹和快乐的深厚源泉……这些影像告诉我们如何感受和对待⾃然。

《蓝⾊星球》是历年来⾸套全⾯探索海洋世界的⾃然历史专辑,共两季。

由BBC⾃然历史名主持⼈戴维·爱登堡录精彩旁⽩,独家拍摄的珍贵画⾯,揭开海洋隐藏的秘密。

让您见识海洋最恐怖与最具魅⼒的⼀⾯,堪称史诗般的海洋全纪录。

02《海洋星球》(2012)⾖瓣8.6该⽚讲述了⼤约40亿年前,迄今仍存在于鲨鱼湾的活化⽯细菌叠层⽯,作为地球⽣命的祖先横空出世,经过漫长的繁衍与进化,数以万计的物种从海洋⾛到陆地,飞上蓝天。

我们跟随着摄制组的镜头,见证原始⽣命的诞⽣以及⼤⾃然对物种爆发的⾃控与调节。

然⽽,时⾄今⽇,⼈类贪得⽆厌地⼀次次向⼤地、海洋⽆情地索取,使得我们的⽣活质量不断提⾼。

但是地球的⽣存环境却在逐步恶化,作为⼈类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的⾏为?03《地球脉动》第⼀季(2006)⾖瓣9.7第⼆季(2016)⾖瓣9.9动物的世界⾮常有意思,⼤⾃然也令⼈感叹、充满敬意。

这部影⽚不同于探索系列的科学深⼊解析,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科普⽚的⾯⾯俱到。

本部影⽚直接取每⼀类地形中最具特⾊的⼏种⽣物和场景进⾏重点刻画,典型的以⼩见⼤,细细展⽰地球和⽣命之美。

看过本⽚,你会发现世界上原来有如此之多的未知⼜美丽的地⽅,震撼⼈⼼!04《美丽中国》(2008年)⾖瓣9.3本⽚是CCTV和BBC第⼀次联合摄制的作品。

我们将透过镜头来探访中国这⽚古⽼⽽⼜神奇的⼟地。

跟随影⽚,沿着长江流域,我们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奇⽯怪林;云南的热带⾬林,亚洲野象、滇⾦丝猴、青藏⾼原以及内蒙草地。

这简直是⼀场六⼩时的视觉盛宴!05《地球之盐》(2014年)⾖瓣9.2这部影⽚是写给地球的⼀封情书,是⼀部你看后不想看,却⼜不能不看的⽚⼦。

中外美食纪录片叙事策略对比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食物远征·用火篇》为例

中外美食纪录片叙事策略对比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食物远征·用火篇》为例
中国美食纪录片叙事主体在于“人”,注重情感的 表达与释放。中国纪录片导演善于从食物入手,挖掘 美食背后的人与故事,探求食物的本质和真谛。在向 世界宣传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展现中国人民对 于食物的热爱、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中 国美食类纪录片总是体现出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脚步》一集讲述了贵州雷山 桥港村苗族留守儿童李建英的故事。导演从“糯米稻 花鱼”和“雷山鱼酱”两种当地美食入手,通过对稻 花鱼的捕捉展现了李建英与半年未见的父母之间短暂 的欢乐时光,用一罐饱含家乡味道的雷山鱼酱表达孩 子对远在广东打工的父母的思念。在这个位于贵州省 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中,许多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缺
纪录片广角
中外美食纪录片叙事策略对比研究
— ——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食物远征·用火篇》为例
赵一鸣
摘要院“民以食为天”,人类探索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时候,食物不仅仅为了饱腹,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地 域文化和思想传承。基于中西方饮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差异,二者在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上也略有不同。中式 的人文情感与西方的自然简朴给予受众不同的审美体验。未来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要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增强自身 传播力。
非线性手法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单线、有序的模 式。三个案件的时间跨度虽然长达十年,但是跨时空 的调度、流畅的剪辑、无缝衔接式的转场,使三条线 索相互交织牵引,共同指向一个主题— — —揭开沉默的 真相,唤起迟到的正义,除了使剧情更具有张力、引 人入胜,也更加符合当下场景化、碎片化传播的特征。
《沉默的真相》通过反传统式主人公形象的建构、 能指与所指撕裂的反讽、去中心化和非线性的超文本 叙事,展现了网剧解构传统、去中心、多元化的后现 代特征,体现了后现代思维模式、表达策略、批判策 略、审美风尚,是一部成功的网络自制剧,也是一部 优秀的后现代电影。上述的叙事特征也可以看作该剧 在众多网剧中突出重围、引爆网络的原因。在如此快 节奏的时代,观众的时间精力异常宝贵,如何在有限 的篇幅里快速抓住观众眼球,紧凑高效地讲好一个故 事 就 变 得 尤 为 重 要 ,《沉 默 的 真 相》不 失 为 一 个 借 鉴 样 本。然而,它在制作上也有不少被观众吐槽的地方,

50部神级纪录片推荐及简介

50部神级纪录片推荐及简介

50部神级纪录片推荐及简介把纪录片当解压工具的我看了无数部纪录片,通过纪录片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通过纪录片了解星辰大海,珍奇动物,植物等等,没有时间去亲自看世界,那就通过纪录片了解世界。

有了孩子,也想带着孩子看世界,纪录片也是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有些记录片也是很适合小朋友看的。

历史类纪录片《河西走廊》豆瓣评分高达9.7《河西走廊》分10集,以“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为题,以时间为线索,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以第一集《使者》为例,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

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张骞出使西域路途的艰险、跋涉、付出,在纪录片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张骞被困匈奴十余年,他在异国他乡已经娶妻生子。

对于张骞的妻子,《史记》中记载得十分简略: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关于张骞妻子的历史,在史记中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张骞的匈奴妻子是谁?她归汉之后怎么样了?《河西走廊》为我们解答了这些疑惑:“史书中对这个匈奴女的记录少之又少,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段爱情,给了张骞在大漠坚持数年的力量”在这部纪录片中如此细腻地把一个女性角色呈现出来,无疑在这段壮阔的历史上增添了温情的底色。

《大明宫》豆瓣评分9.1影片时间跨度近300年,以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大明宫为主线,通过这一空前绝后的庞大宫殿群自建造、辉煌到毁弃的全过程,讲述初唐雄健、盛唐豪奢、晚唐衰落的历史风云。

2009年9月9日,史诗纪录片《大明宫》在联合国总部首映,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联合国首映的先河。

世界最优秀的20部纪录片

世界最优秀的20部纪录片
18. 《毁灭》(1985) Shoah 克劳德.兰斯曼(Claude Lanzman)
19. 《持摄影机的人》(1929) The man With Camera 德芝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20. 《谢尔曼将军的征程》(1986)Sherman’s March 罗斯.麦凯维(Ross McElwee)
3.《罗杰和我》(1990) Roger and Me 麦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 这是一部反映大企业裁员导致工人事业的纪录片,曾获得多个纪录片的奖项。
4. 《篮球梦》(1994) Hoop Dreams 史蒂夫.詹姆斯(Steve James) 反映两个黑人男孩为了圆他们的NBA之梦而各自奋斗,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生活。
6. 《北方的纳努克》(1922) Nanook of the North 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 这是世界四大流派纪录片代表导演之一弗拉哈迪的代表作
7. 《夜与雾》 (1955) Night and Fog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
8. 《美国哈兰县》(1976)Harlan Country,USA 巴巴拉.考普勒(Babara Kopple)
12. 《滚石——给我一个避难所》 (《变调的摇滚乐》)(1970) 梅索斯兄弟(Albert and David Maysles)
13. 《7 UP》系列(1963) 麦克尔.艾普泰德(Michael Apded)
14. 《又快 又贱 又失控》(1997) Fast,cheap and Out of Control)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
5. 《推销员》(1969) Salesman 梅索斯兄弟(Albert and David Maysles) 这是著名纪录片导演梅索斯兄弟的代表作。影片记录了四个推销员的辛酸经历,它的真实客观感动了无数观众。观众之一的少女巴巴拉.考普勒因看了这部影片决心而追随梅索斯兄弟拍摄纪录片,日后成为了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并先后以《美国哈兰县》和《美国梦》两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中外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

中外影视作品的比较分析
电影诞生初期,由于技术限制,电影为无声影片。这一时期的电影以喜剧、动作和简单剧情为主。
有声电影时代(1927-1940s末)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开始有了声音。这一时期的电影类型更加丰富,包括音乐剧、西部片、战争片等。
彩色电影时代(1940s末至今)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表现力更加强大。各种类型的电影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科幻、恐怖、爱情、动作等。同时,电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宽银幕、3D、IMAX等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带来了更加震撼的视听体验。
新中国电影(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以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强调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
新时期电影(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电影类型多样化,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也有商业大片和艺术电影。
默片时代(1895-1927年)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鼓励中外影视机构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制作和推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创新传播方式与手段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提高影视作品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
培养跨文化影视人才
重视跨文化影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影视从业人员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素养。
加强文化理解与包容
在创作和传播影视作品时,应充分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增强文化理解与包容意识。
06
CHAPTER
中外影视作品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中外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临着语言、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为彼此提供了学习、借鉴和合作的机会。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影视作品在跨国传播中呈现出日益频繁的互动与交流。

纪录片影评——精选推荐

纪录片影评——精选推荐

影评写作的角度一、思想评论:1.评主题。

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

《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

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见《银海珠光》)。

2.评现实意义。

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

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

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

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

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

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

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

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

《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

《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

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中西方纪录片种类比较及创作方式

中西方纪录片种类比较及创作方式

中西方纪录片种类比较及创作方式电视纪录片创作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以历史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观点看,纪录片通过多种的纪实手段可以深刻地达到解释历史、分析现在、导向未来的作用。

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审视再现了华夏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无疑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播手段。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电视作为一种廉价的娱乐消费手段,可以很轻而易举地为政府提供宣传平台,为社会描述主流价值取向。

可以说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点使纪录片成为众多类型片中的贵族,我们相信,一部拥有真实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对人心灵深处的震撼是超过同样分量的报告文学或其他纪实文学体裁的。

自打纪录片诞生之日起,便有流派与定义之争,经常可以在英国和西方的专业杂志上看到不同大学的纪录片研究学者,为了某一部作品是否划入纪录片范畴,或者到底划入那一类纪录片范畴而争论的头破血流。

其实这些并不奇怪,从争论的源头上讲,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一部完全摆拍、导拍的片子。

如果其不是仅仅纪录了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状态,而是具备一定的戏剧化矛盾冲突,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原始的电影故事片。

纪录片形式传入中国之后乂在流派定义之争的基础上,附加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之争,大大小小的纪录片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唇舌之战似乎也都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其实,西方电视传媒本是没有专题片一说的,专题片可以说是中国国情下的特殊产物,讨论其界定的意义似乎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如果集中精力对比讨论一下中西方纪录片的儿种特殊形式及其特点,也许会对我们今后的创作给予更多的启示。

新闻性专题vs特别纪录片(the special documentary) 我国的新闻性专题,是国内新闻综合频道的主流宣传片种,一般是按宣传口径行事,主题先行,它的最主要两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强和主题鲜明。

因此新闻性专题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许多创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观众欣赏起来很容易得出同一种结论或者感受,这无疑是社会的需要。

第七章中外纪录片鉴赏

第七章中外纪录片鉴赏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影舞 时空
【思考】 1、纪彔片《迁徙癿鸟》癿主题是什举?如何理觋该片中癿天人合一和人文主丿精神。 2、谈谈《迁徙癿鸟》中癿拍摄技巧和音乐运用。 【延伸欣赏】 《微观世界》、《帝企鹅日记》、《动物世界》和《喜马拉雅》。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二、《海豚湾》 【电影资料】 中文名称:海豚湾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镜语分析】 (一)画面癿清晰、完美不逼真癿效果震撼着 我们癿心灵。 (二)配乐不同期声癿巧妙运用。 (三)全景和特写拍摄技巧癿衔接。 (四)蒙太奇癿运用。
影舞 时空
总乀,《迁徙癿鸟》显示出唯美空灵通透癿意境美,美在音乐,美在画面,美在候鸟本身癿色彩和优雅舒缓 癿飞行,也美在记彔癿真实!观众通过美癿享受感受到向上癿力量,感受到对生命癿尊重和对人性欲望膨胀 癿反思。可以说,这部纪彔片传递出寻梦人癿自由追求不回归者癿约定守候癿人文情怀。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内容分析】人性癿残忇不自由癿较量 兲键词:《海豚湾》 主题 叙事结构 人性
影舞 时空
第一节 外国纪录片鉴赏
影舞 时空
(一)主题分析。巨大癿经济利益掩盖了个中谬误,荒诞扭曲癿民族自豪感导向了错误行为。 (二)叙事结构癿因果性。《海豚湾》整个影片癿主线是以时间为顺序讲述导演路易•西霍尤斯及他癿朊 友们发现海豚湾癿惨况,搜集证据幵揭露事实癿过程。为了充分展示人性癿残忇不贪婪,影片又廹辟 了很多支线,主从结合,形成严密框架。 (三)叙事策略癿运用。 (四)西斱英雄主丿情结癿彰显。这也是个人英雄主丿中以个人渺小力量抗衡罪恶黑势力癿典型缩影, 正丿必胜,正丿必将战胜邪恶。
【导演简介】 路易•皮斯霍斯,美国著名癿摄影师和纪彔片导演,1957年生亍美国癿爱荷华州,1980年,年仅23岁癿皮斯霍 斯就获得了诸多一流癿摄影奖项,乀后便就职亍《国家地理》杂忈,幵成为《国家地理》杂忈社第一个受雇期 超过十年癿摄影师。他同时还是一名潜水员,热衷水下拍摄。他亍2009年导演癿第一部纪彔片《海豚湾》, 描述了日本太地町渔民大量捕杀海豚癿行为,该片在各大电影节上获多项纪彔片大奖。

从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看中英基础教育的区别

从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看中英基础教育的区别

从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看中英基础教育的区别作者:罗婧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6年第13期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

如何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中取长补短,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教育?这是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目前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大的两个比较项目分别是TIMSS(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的缩写)测试和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测试。

上海学子2009年首度参加PISA测试便在全球65个经济体中拔得头筹,震惊全球。

PISA2012结果已于2013年年底公布,上海学生又是第一。

中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引起了西方的极大震惊和关注。

2014年2月25日,英国教育部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率教育代表团访问上海,目的是考察中国教育,借鉴中国经验,以帮助提升英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最终促进英国经济发展。

此前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称,英国派出5万名英语教师到中国担任外教,并派遣数学教师来上海学习数学教学经验。

不仅如此,英国广播电视台特别录制了3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进5位中国教师,任教博航特中学(Bohunt School)的一个50人的实验班级,教授英语、数学、科学、普通话。

一个月之后,这50名学生与同年级的其他学生进行测试,以比较哪一种教育方式能取得好的成绩。

这次的中英教育方法大比拼,引起了众多中外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5位中国教师完全将中式教育理念和方法搬进了英国课堂,包括:大班集体授课、穿着统一运动校服、升国旗、国旗下演讲、做早操和眼保健操、任用班干部进行管理、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长、严格的上课纪律、典型的中式班级文化和制度……很显然,将中国的这套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移植到自由、轻松惯了的英国中学生身上,注定是一场灾难。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是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NO.1帝企鹅日记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

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

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就是这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

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

企鹅爸爸贺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

途中的艰辛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

影片所展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发人深省NO.2迁徙的鸟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

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

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向大自然的献礼之作,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

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

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

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NO.5难以忽视的真相全球十大必看纪录片推荐他是几乎成为美国总统的人——阿尔·戈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赏析法航447空难纪实,舌尖上的中国法航447空难纪实,讲述的是2009年5月31日法国航班447在大西洋上空神秘消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法航447坠毁大西洋的谜底。

飞机当时遭遇极端天气,需要人工驾驶,副机长的技术不熟练,加上机组成员分工的不明确,导致航班急速冲进大西洋,全机200多人无一生还。

整个纪录片画面一直在跳转,遇难者家属的叙述,遇难画面的模拟,调查者的推测,使得纪录片的极强,节奏感极强,观众的注意力也更集中。

特写镜头的不断出现,让观众关注到了遇难时,遇难者的每一个细微的面部变化,使得观众更能投入到这一情景中,体会到遇难者的情感变化,增加对历史的感触力。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反响极好。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时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而且表示该片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所以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为本片确立了一项选择食材的拍摄标准:“拍摄承载中国人精神的食物”。

在张铭欢执导该片其中一集《时间的味道》,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过世后依然坚持制作着以前与丈夫共同做了几十年的虾酱。

张铭欢表示“对于她来说,虾酱已经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托”。

一、中外纪录片的主要差异目前,被纪录片界普遍公认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纪录片大多是英国的BBC广播公司纪录片部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出品的节目,这些节目在我国近年的引进项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笔者从事引进节目的翻译与编辑工作多年,以下就这两家出品的经典纪录片与国内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纪录片(含专题片)作品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涉及节目诉求的理念、中英文的语言表述方式、推动情节转换的语言机制以及结构方面的差异、受众的欣赏心理差异等等。

中外纪录片在诉求理念上的差异,中国纪录片也较为注重文化历史的回眸,人文气息比较强烈。

感性色彩多一点。

而外国纪录片与中国纪录片恰恰相反,理性色彩多一点,科技类的,生态环保类的,经济发展类的占了多数。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解说词写作文学结构密不可分。

国内外纪录片解说词都基本上采用记述文的结构方式。

但由于两者在文学理念方面存在差异,使各自的解说词在结构方面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

这种文体的差异影响到其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中外纪录片在叙事结构上的差异,中外纪录片解说词在遣词造句上的差异,修辞上的不同偏好,与中、西方文化的传承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

国内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其文章的创作传统: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事实的细节,着眼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段在文学语言方面进行描绘,并希望通过此类描述抒发情感。

国内解说词追求“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风格,充满激情的解说词使播音员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二、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并不仅仅限于表现一种表象和局部的真实,纪录片的真实应该是“深度的真实”,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维度的真实。

而这种真实是远远超出刻板的原封不动的复制现实生活的景象可以达到的。

它是一种艺术,是与故事片相对的电影艺术的一个子类。

学术界评判纪录片的标准过于看重其是否客观真实,却忽略了它还应该达到艺术的审美和思想的深度,纪录片不仅只止于现实主义的复制和描述,它的使命,还包括对客观真实进行“造性的处理”予以艺术化的表达和呈现。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可能是在真实时空发生的真实情景,所以这些不能不说是原汤原汁。

但是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又决不是纯粹的原汤原汁,因为从摄像机一打开,编导就在选择生活。

特别是进入后期,编导又在远不是生活的全部的大量素材中,精选其中一小部分经过组合,营造新的“时空”,这就是编导意识作用的结果。

纪录片是在现实中挖掘素材,并从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故事,通过生活细节的并列,创造出对生活的阐释和创造意图。

纪录片既是原汤原汁,又不是原汤原汁。

一部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

纪录片能否真实反映现实社会,不仅在于具体事实、具体情节、细节的把握,而且还在于纪录片是否准确地把握社会的主流。

纪录片创作,其真实有两个层面,即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

事实层面是指具体事实的记录是否客观真实,其记录对象是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变化,它拒绝创造,只能发现;价值层面是指整个纪录片创作是否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状态。

可在我看来其实,纯客观、绝对真实的记录是不存在的。

因为纪录片所反映的真实只是创作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纪录片记录的东西永远只是影像的真实,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

当然,一部片子不可能仅仅是记录,它还要传达出关于世界的客观信息。

虽然这是“我”看到的,但如何以一种恰当的形式记录下来确实是一个难题。

这种记录的过程其实是对事件的放大过程,它传递的是一定视角范围之内的图像,观众只能在镜头框定的范围内注视着故事的展开,画面的真实只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的真实。

真正的思考应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镜头之外才是真实的本质。

在大量的生活素材面前,不能仅仅忠实的反映事实,更重要的是从事实中升华出更真、更善、更美的东西,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那些不容易被人觉察的生活美,还有有时也会因为环境气氛的需要,捕拍一些能够渲染环境和当事人心理状态的镜头使画面的组接具有运动感、节奏感,将那些现实生活中要很长时间的情节,通过剪辑将其浓缩到短短几分钟,但又不失真实本色,将故事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使之更符合大众的视听心理,不易产生视觉疲劳。

三、纪录片的艺术性中外纪录片工作者对纪录片艺术性的认识具有共通之处,因为纪录电影作为艺术,既有与其他艺术相异的特点,又有与其它艺术共通的特征。

总体来说,除了表现真人真事,纪录电影与任何电影甚至任何艺术相比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任何艺术都需要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

艺术构思是纪录电影工作者的创造性的重要体现,我国纪录电影工作者陈光忠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任何形式、种类的艺术,都得讲究总体的艺术构思。

构思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异想天开地关在玻璃房里苦思冥想,期待着灵感天使的光临。

构思的基础,是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我们不仅用眼睛看,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想,紧扣时代的脉搏。

我的构思是力求突破新闻纪录电影纯纪实的局限,摒弃就事论事的平面和表面的叙述方式,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去探求和概括生活中的诗、生活中的哲理,力求使镜头与时代同步,深入社会,深入人的灵魂,注意艺术的提炼、形象化的逻辑、概括和潜移默化的魅力。

”合理安排“过程”的艺术,纪录片创作最大的败笔就是对事件过程的叙述目的性不强或者不得要领,这样会造成纪录片的主题不突出,无法表现出纪录片的巨大感染力。

虽然某一个片段或者镜头是很感人的,但是纪录片绝对不是一部感人镜头的“大合集”,它应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跨度感,从而使事件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自己的坐标,使观众能够体会到事件在历史前行过程中的深层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生活中冗长、平淡的事件是缺乏结构力的,也缺乏呈现事件与人物内涵的能力,如果想将这个过程融入到影片之中,必须对事件与人物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叙事手法才能增强影片的结构力。

正确处理表象与真实的艺术,纪录片中的纪实画面会给人以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切感觉,但实际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纪实画面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镜头只能够满足其表象的真实,而无法体现出事件本质的真实。

因为纪实是一种捕捉客观事物外在的记录手法,这就决定了纪实画面无法保证其表里的一致性。

所以,我们在制作影片的过程中,有必要对事件的表象作深入的挖掘,正确处理表象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纪录片的思想内涵。

艺术性是真实性的升华,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影视工作者对诸多元素加以整合,对情节进行深层次挖掘来实现的。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必须是美的,如此才有艺术感染力,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客观记录事件真相的基础上,正确把握题材的选择、叙事方式,同时还要注意对细节的展现与刻画。

细节刻画主要是对一些细微情景、动作进行记录与捕捉,使观众达到一种难以忘怀的效果。

细节刻画可以说是一部影片成败的关键所在,它能够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震荡。

综上所述,纪录片并不是对一个事件单一的、简单的记录,而是艺术性地对生活的折射。

影视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将真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惟有如此,才能够打动自己,打动观众,彰显出生活的本质与内涵。

总而言之,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所在。

但纪录片也绝对不是对事件的自然记录,它必须对事件进行艺术加工,才能给观众以视听享受。

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2班 2013102268吕思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