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31418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掌握PID控制器的调节方法,并验证PID控制器的性能。
二、实验原理。
PID控制器是一种常见的控制器,它由比例环节(P)、积分环节(I)和微分环节(D)三部分组成。
比例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大小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积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累积值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微分环节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变化率来调节控制量的大小。
PID控制器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三、实验装置。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包括PID控制器、被控对象、传感器、执行机构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PID控制器与被控对象连接好,并接通电源。
2.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使其逐渐接近理想状态。
3. 对被控对象施加不同的输入信号,观察PID控制器对输出信号的调节情况。
4. 根据实验结果,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当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较大时,控制效果会更为迅速,但会引起超调;当积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消除稳态误差,但会引起响应速度变慢;当微分系数较大时,可以有效抑制超调,但会引起控制系统的抖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合理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加深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七、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实践锻炼,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参考文献。
[1] 《自动控制原理》,XXX,XXX出版社,2010年。
[2] 《PID控制器调节方法》,XXX,XXX期刊,2008年。
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特征参数为比例增益K和微分时间常数T。
1)R2=R1=100KΩ, C2=0.01µF,C1=1µF;特征参数实际值:K=______,T=________。
波形如下所示:
2)R2=R1=100KΩ, C2=0.01µF,C1=0.1µF;特征参数实际值:K= 1,T=0.01。
波形如下所示:
四、实验心得体会
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所属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课时
2
实践环节
实验3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地点
实字4#318
所需设备
电脑、工具箱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3.学习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实验内容中的电路进行仿真。
2、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典型环节的数学模型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 熟悉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的一门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典型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分环节、惯性环节等。
2. 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3. 时间响应:阶跃响应、斜坡响应、正弦响应等。
4. 频率响应:幅频特性、相频特性等。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比例积分环节- 比例微分环节- 比例积分微分环节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上升时间- 调节时间- 超调量- 峰值时间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偶然误差- 稳态误差四、实验步骤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得出结论。
2. 典型环节的频率响应- 搭建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比例微分环节、比例积分微分环节的实验电路。
- 使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各个环节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 分析并比较各个环节的频率响应特性,得出结论。
3.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搭建二阶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二阶系统的上升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峰值时间等性能指标。
4.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搭建线性系统的实验电路。
- 使用示波器观察并记录系统的稳态响应曲线。
- 计算并分析系统的稳态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 积分环节:K=1,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
自控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典型环节,包括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比例微分环节和比例积分微分环节。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和稳态性能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典型环节:通过搭建模拟电路,研究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频率响应等特性。
2. 系统校正:通过在系统中加入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内容1. 典型环节实验(1)比例环节:搭建比例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积分环节:搭建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比例积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惯性环节:搭建惯性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比例微分环节:搭建比例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搭建比例积分微分环节模拟电路,观察其阶跃响应,分析比例系数、积分时间常数和微分时间常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系统校正实验(1)串联校正:在系统中加入串联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2)反馈校正:在系统中加入反馈校正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使其满足设计要求。
3. 系统仿真实验(1)利用MATLAB等仿真软件,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2)根据仿真结果,优化系统参数,提高系统性能。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模拟电路:根据实验内容,搭建相应的模拟电路,并连接好测试设备。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C+(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控制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2.积分环节3.比例积分环节4.惯性环节5.比例微分环节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四、实验感想在本次实验后,我了解了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方面的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实现了时域响应相关的操作,感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矫正一、目的要求1.掌握系统校正的方法,重点了解串联校正。
2.根据期望的时域性能指标推导出二阶系统的串联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二、仪器设备PC 机一台,TD-ACC+(或 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原理简述所谓校正就是指在使系统特性发生变接方式,可分为:馈回路之内采用的测点之后和放1.原系统的结构框图及性能指标对应的模拟电路图2.期望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3.串联校正环节的理论推导四、实验现象分析校正前:校正后:校正前:校正后:六、实验心得次实验让我进一步熟悉了TD-ACC+实验系统的使用,进一步学习了虚拟仪器,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激发了我理论学习的兴趣。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波特图的绘制方法及由波特图来确定系统开环传函。
2.掌握实验方法测量系统的波特图。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系列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一)实验原理1.频率特性当输入正弦信号时,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具有随频率(ω由0变至∞)而变化的特性。
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是:尽管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不是正弦函数,而是其它形式的周期函数或非周期函数,但是,实际上的周期信号,都能满足狄利克莱条件,可以用富氏级数展开为各种谐波分量;而非周期信号也可以使用富氏积分表示为连续的频谱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训报告 .docx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训报告 .docx【导言】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实训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次实训学习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器的类型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信号控制和反馈调节等操作,掌握了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
本报告将对本次实训中的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体会进行详细记录和总结。
【实验操作】1.传感器场景仿真实验本实验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实现了对不同场景下传感器采集数据的比较分析。
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不同的传感器样本数据和处理方式,并利用MATLAB的数据处理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而得出传感器对于不同场景下数据采集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2.直流电动机速度调节实验本实验通过实现电动机的速度控制,实现对电动机的运行状态的控制调节。
实验需要完成对AC220V电源、TG-01速度控制器以及直流电动机的连接和调试,并通过电动机的运行状态和速度,实现对控制器的参数设置和调节操作。
4.磁悬浮控制实验本实验实现了对磁悬浮平台的控制和调节,并通过数据反馈实现了对磁悬浮平台的稳定运行。
通过对控制器的参数调节和磁悬浮平台的反馈数据分析,加深了对磁悬浮控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本次实验操作中,通过对控制器的操作和数据反馈的分析,加深了对自动控制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式的理解。
同时,实验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实验操作过程的不稳定性和实验数据分析的不准确性等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知识和技能。
自控制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 掌握典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控制系统模拟实验。
4. 分析和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提高对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的认识。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EL-AT-I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2. 计算机一台3. 万用表一个三、实验原理1. 自控制原理基本概念:自控制原理是研究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系统的行为,使其达到预定的目标。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产生误差信号,然后根据误差信号调整系统的控制策略,以达到控制目标。
2. 典型控制系统组成:典型控制系统通常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反馈环节和执行机构组成。
3. 控制系统模拟实验:利用实验箱和计算机,通过模拟电路搭建典型控制系统,进行实验研究。
四、实验内容1.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实验目的:掌握控制模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掌握控制系统时域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
- 实验步骤:1. 搭建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
2. 通过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3. 改变系统的参数,分析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实验目的:了解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掌握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 实验步骤:1. 搭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
2. 通过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系统的输出,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3. 分析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等。
3. 实验三: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实验目的:学习连续系统串联校正方法,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
- 实验步骤:1. 搭建连续系统的模拟电路。
2. 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确定校正方法。
3. 通过计算机等测量仪器,测量校正后的系统输出,评估校正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搭建一阶系统的模拟电路,测量系统的输出,得到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及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C+(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控制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PC三.1.2.3.4.5.6.一12二PC机一台,TD-ACC+(或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原理简述所谓校正就是指在使系统特性发生变化接方式,可分为:串馈回路之内采用的校测点之后和放1.原系统的结构框图及性能指标对应的模拟电路图2.期望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3校正前:校正后:校正前:校正后:12PC(一)实验原理1.频率特性当输入正弦信号时,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具有随频率(ω由0变至∞)而变化的特性。
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是:尽管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不是正弦函数,而是其它形式的周期函数或非周期函数,但是,实际上的周期信号,都能满足狄利克莱条件,可以用富氏级数展开为各种谐波分量;而非周期信号也可以使用富氏积分表示为连续的频谱函数。
因此,根据控制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可推算出系统在任意周期信号或非周期信号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2.线性系统的频率特性系统的正弦稳态响应具有和正弦输入信号的幅值比Φ(jω)和相位差∠Φ(jω)随角频率(ω由0变到∞)变化的特性。
而幅值比Φ(jω)和相位差∠Φ(jω)恰好是函数Φ(jω)的模和幅角。
所以只要把系统的传递函数Φ(s),令s=jω,即可得到Φ(jω)。
我们把Φ(jω)称为系统的频率特性或频率传递函数。
当ω由0到∞变化时,Φ(jω)随频率ω的变化特性成为幅频特性,∠Φ(jω)随频率ω的变化特性称为相频特性。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结合在一起时称为频率特性。
3.频率特性的表达式(1)(2)(3)幅值不易测量,可将其构成闭环负反馈稳定系统后,通过测量信号源、反馈信号、误差信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对象的开环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 名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
2.观察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了解掌握典型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及Ⅰ型二阶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标准式。
4.研究Ⅰ型二阶闭环系统的结构参数--无阻尼振荡频率ωn 、阻尼比ξ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5.掌握欠阻尼Ⅰ型二阶闭环系统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t s 的计算。
6.观察和分析Ⅰ型二阶闭环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瞬态响应曲线,及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值,并与理论计算值作比对。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1.1模拟电路图1.2传递函数(s)G(s)()o i U K U s == 10R K R =1.3单位阶跃响应U(t)K 1.4实验结果1.5实验截图2342.观察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1模拟电路图2.2传递函数(s)G(s)()1o i U KU s TS ==+10R K R =1T R C =2.3单位阶跃响应0(t)K(1e)tTU-=-2.4实验结果2.5 实验截图5673.观察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3.1模拟电路图3.2传递函数(s)1G(s)()TS o i U U s ==i 0T =R C3.3单位阶跃响应01(t)i U t T =3.4 实验结果3.5 实验截图89104.观察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4.1模拟电路图4.2传递函数0(s)1(s)(1)(s)i i U G K U T S ==+10K R R =1i T R C=4.3单位阶跃响应1 (t)(1)U K tT=+ 4.4实验结果4.5实验截图1112135.观察比例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5.1模拟电路图5.2传递函数0(s)1(s)()(s)1i U TSG K U S τ+==+12312(R )D R R T CR R =++3R C τ=120R R K R +=141233(R //R )R D K R +=0.06D D T K sτ=⨯=5.3单位阶跃响应0(t)()U KT t Kδ=+5.4实验结果截图6.观察比例积分微分(PID )环节的响应曲线6.1模拟电路图156.2传递函数0(s)(s)(s)p p p d i i K U G K K T S U T S ==++123212(R )C d R R T R R =++i 121(R R )C T =+120p R R K R +=1233(R //R )R D K R +=32R C τ= D D T K τ=⨯6.3单位阶跃响应0(t)()p p D p K U K T t K tTδ=++6.4实验观察结果截图16三.实验心得这个实验,收获最多的一点:就是合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过程及其控制规律的科学。
实验主要验证以下原理:1. 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在任意时刻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且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2.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
3. 控制器设计:通过控制器的设计,使系统满足预定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计算机及控制软件3. 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器等)四、实验内容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3. 控制器设计实验五、实验步骤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根据系统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2)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4)分析控制器效果,验证系统性能指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动态性能。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频率特性。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实验结果: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2)分析:验证系统性能指标,评估控制器效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讲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班级:11电气1班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12月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分析实验三、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实验四、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1.1 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1.2 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S实验系统一套。
1.3 实验原理及内容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 比例环节(P)(1) 方框图:如图1.1-1 所示。
图1.1-1(2) 传递函数:Uo(S)/Ui(S)=K(3) 阶跃响应:Uo(t)=K(t≥0)其中K=R1/R0(4) 模拟电路图:图1.1-2注意: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 的电阻,实验中不需要再接。
以后的实验中用到的运放也如此。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①取R0 = 200K;R1 = 100K。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2.积分环节(I)(1) 方框图:如右图1.1-3 所示。
图1.1-3(2) 传递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阶跃响应:Uo(t)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t 0) 其中T=R0C(4) 模拟电路图:如图1.1-4 所示。
图1.1-4(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①取R0 = 200K;C = 1uF。
3.比例积分环节(PI)(1)方框图:如图1.1-5 所示。
图1.1-5(2) 传递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阶跃响应:Uo(t)=K+t/T(t) (t 0) 其中K=Ri/Ro; T=RoC(4) 模拟电路图:见图1.1-6图1.1-6(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①取R0 = R1 = 200K;C = 1uF。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例环节可知⽐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个常数: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理论值。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µf (0.33µf ),利⽤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与实验测得波形⽐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理论条件。
3、惯性环节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if i o R RU U -=TS1CS R 1Z Z U U i i f i 0-=-=-=1TS K)s (R )s (C +-=K=R f /R 1,T=R f C,(1)保持K=R f /R 1=1不变,观测T= 0.1秒,0.01秒(既R 1=100K,C=1µf ,0.1µf )时的输出波形。
利⽤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T=0.01时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由于ts 较⼩,所以读数时误差较⼤。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保持T=R f C= 0.1s 不变,分别观测K=1,2时的输出波形。
自动控制原理实习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习报告专业:自动化班级:姓名:时间:目录1.滞后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2)1.1滞后校正的原理 (2)1.2滞后校正的设计步骤 (3)2.控制系统的滞后校正设计 (4)2.1校正前系统初始状态分析 (5)2.2滞后校正分析及计算 (8)2.2.1 校正装置参数计算的程序 (8)2.2.2 校正后的验证 (13)2.2.3 滞后校正对系统性能改变的分析 (17)3. 实验实际图像及其误差分析 (19)4.心得体会 (20)5.实验人员 (24)参考文献 (25)1.滞后校正的原理和方法1.1滞后校正的原理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系统校正的常用方法是附加校正装置。
按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位置不同,系统校正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
按校正装置的特性不同,又可分为PID校正、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串联校正。
一般来说,串联校正设计比反馈校正设计简单,也比较容易对信号进行各种必要的形式变化。
在直流控制系统中,由于传递直流电压信号,适于采用串联校正;在交流载波控制系统中,如果采用串联校正,一般应接在解调器和滤波器之后,否则由于参数变化和载频漂移,校正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很差。
串联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实现的,使开环系统截止频率增大,从而闭环系统带宽也增大,使响应速度加快。
在有些情况下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是无效的,它受以下两个因素的限制:1)闭环带宽要求。
若待校正系统不稳定,为了得到规定的相角裕度,需要超前网络提高很大的相角超前量。
这样,超前网络的a值必须选得很大,从而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使得通过系统的高频噪声电平很高,很可能使系统失控。
2)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待校正系统,一般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时段:成绩:工学院自动化系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K R K R R RZ ZsG 200,1002)(211212==-=-=-=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 ② 惯性环节11)(1+=s s G 和15.01)(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s s G =)(1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 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 s G 211)(2+=四、实验结果及分析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s s G 和15.01)(2+=s s G 11)(1+=s s G 15.01)(2+=s s G③ 积分环节ss G 1)(1=④微分环节⑤比例+微分环节(PD)⑥比例+积分环节(PI)五、分析及心得体会实验二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n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基础知识及MATLAB函数(一)基础知识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武汉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年级:2014级班号:姓名:He 学号:成绩:教师:实验设备及编号:实验同组人名单:实验地点:电气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实验时间:2016年10月目录: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内容 (3)三、实验电路图及参数 (3)四、实验分析 (10)五、实验思考题 (11)实验二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12)一、实验目的 (12)二、实验设备 (12)三、实验电路图及其传递函数 (12)四、实验结果及相应参数 (14)五、实验分析 (16)六、实验思考题 (16)实验五典型环节和系统频率特性的测量 (17)一、实验目的 (17)二、实验设备 (17)三、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及波特图 (17)四、实验思考题 (22)实验六线性定常系统的串联校正 (24)一、实验目的 (24)二、实验设备 (24)三、实验电路图及其实验结果 (24)四、实验分析 (28)五、实验思考题 (28)实验七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29)一、实验目的 (29)二、实验设备 (29)三、PID参数记录表及其对应图像 (30)四、PID控制参数对直流电机运行的影响 (37)实验一典型环节的电路模拟一、实验目的1.熟悉THKKL-B 型模块化自控原理实验系统及“自控原理软件”的使用;2.熟悉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特性及其电路模拟;3.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并了解参数变化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设计并组建各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2.测量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并研究参数变化对其输出响应的影响。
三、实验电路图及参数1.比例(P)环节比例环节的特点是输出不失真、不延迟、成比例地复现输出信号的变化。
它的传递函数与方框图分别为:图1-1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中后一个单元为反相器,其中R0=200k。
当U i(S)输入端输入一个单位阶跃信号,且比例系数为K 时的响应曲线如图1-2 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项目:典型环节的时域相应实验地点:自动控制实验室实验日期: 2017 年 3 月 22 日指导教师:乔学工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特性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N-ACC+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相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比照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容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 (P) (1)方框图(2)传递函数:K S Ui S Uo =)()((3)阶跃响应:)0()(≥=t Kt U O 其中1/R R K =(4)模拟电路图:(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取R0 = 200K ;R1 = 100K。
②取R0 = 200K ;R1 = 200K 。
2.积分环节 (I) (1)方框图(2)传递函数:TS S Ui S Uo 1)()(=(3)阶跃响应:)0(1)(≥=t t Tt Uo 其中CR T 0=(4)模拟电路图(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R0 = 200K ;C = 1uF 。
②取R0 = 200K ;C = 2uF 。
1Uo0tUi(t)Uo(t)理想阶跃响应曲线0.4s1Uo0tUi(t)Uo(t)实测阶跃响应曲线0.4s10V无穷3.比例积分环节 (PI)(1)方框图:(2)传递函数:(3)阶跃响应:(4)模拟电路图:(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①取 R0 = R1 = 200K;C = 1uF。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②取 R0=R1=200K;C=2uF。
K1+U i(S)+ U o(S)+Uo10VU o(t)2U i(t )0 0 .2s tUo无穷U o(t)2U i(t )0 0 .2s t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4.惯性环节 (T) (1) 方框图(2) 传递函数:1)()(+=TS K S Ui S Uo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实验仪器,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仪器有PID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
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指通过传感器采集被控对象的信息,经过控制器处理后,通过执行器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以达到设定的控制目标。
其中PID控制器是通过比较被控对象的实际值和设定值,计算出误差,并根据比例、积分、微分三个参数来调节执行器输出的控制信号,使被控对象的实际值逐渐趋近设定值的一种控制方式。
实验步骤:1. 将PID控制器与执行器、传感器连接好,并确认连接正确无误。
2. 设置被控对象的设定值,并观察实际值的变化情况。
3. 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观察被控对象的响应情况,找到最佳的控制参数组合。
4. 对不同类型的被控对象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参数组合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合适的PID参数组合能够使被控对象的实际值快速稳定地达到设定值,并且对不同类型的被控对象,需要调节的参数组合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来选择合适的PID参数,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结论:本次实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动控制原理,掌握了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和调试方法,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认识到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和参数,进行调试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自动控制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相信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有所帮助。
自动控制原理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响应特性;3. 熟悉PID控制器的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4.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2. 示波器;3. 数字多用表;4. 个人电脑;5. 实验指导书。
三、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根据给定输入信号自动调节输出信号的系统。
它主要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和反馈环节组成。
控制器根据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与给定信号的偏差,通过调节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来改变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1. 典型环节(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成线性关系。
(2)积分环节: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1/s,其中s为复频域变量。
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随时间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3)比例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K(1 + 1/s),其中K为比例系数。
比例积分环节的响应特性为输出信号在比例环节的基础上,逐渐逼近输入信号。
2. 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器,其传递函数为G(s) = Kp + Ki/s + Kd(s/s^2),其中Kp、Ki、Kd分别为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和微分系数。
PID控制器可以实现对系统的快速、稳定和精确控制。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1)搭建比例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搭建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3)搭建比例积分环节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实验二:PID控制器参数整定(1)搭建PID控制器电路,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通过改变PID控制器参数,观察并分析系统响应特性;(3)根据系统响应特性,整定PID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达到期望的响应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1、比例环节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
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1)T=0.1(0.033)时,C=1μf(0.33μf),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T=0.1 T=0.033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if i o R RU U -=TS1CS R 1Z Z U U i i f i 0-=-=-=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K = R f /R 1,T = R f C,(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
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T=0.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 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T0.1时波形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1TS K)s (R )s (C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K 理论值为2,实验值4.30/2.28, 相对误差为(2-4.30/2.28)/2=5.7% 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4、 二阶振荡环节令R 3 = R 1,C 2 = C 11KTSS T 1)s (R )s (C 22++=T = R 1C 1,K = R 2/R 1n ω= 1/T = 1/R 1C 1ξ= 1/2K = R 1/2R 2(1) 取R 1 = R 3 = 100K,C 1 = C 2 = 1μf 既令T = 0.1秒,调节R 2分别置阻尼 比ξ= 0.1,0.5,1○1R2=500k,ξ=0.1时, n ω=1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e^(-ξ*π/(1-ξ^2)^0.5)=73%,实验值为(3.8-2.28)/2.28=66.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的估计公式)t s =4/(ξ*n ω)=4s ,由matlab 仿真得t s =2.89s ,实验值为3.1s,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3.1-2.89)/2.89=7.2%较为接近。
○2R2=100k, ξ=0.5,n ω=10 ;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 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e^(-ξ*π/(1-ξ^2)^0.5)=16%,实验值为(2.8-2.28)/2.28=22.8%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的估计公式)t s =4/(ξ*n ω)=0.8s ,由matlab 仿真得t s =0.525s ,实验值为0.59,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59-0.525)/0.525=12.4%较为接近。
○3 R2=50k, ξ=1,n ω=1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0,实验值为(2.28-2)/2.28=12.3%,与理论值吻合。
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由matlab 仿真得t s =0.48s ,实验值为0.40,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48-0.40)/0.48=20%较为接近。
(2)取R 1 = R 3 = 100K,C 1 = C 2 =0.1μf 既令T = 0.01秒,重复进行上述测试。
○1R2=500k,ξ=0.1时, n ω=10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 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e^(-ξ*π/(1-ξ^2)^0.5)=73%,实验值为(3.8-2.28)/2.28=66.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的估计公式)t s =4/(ξ*n ω)=0.4s ,由matlab 仿真得t s =0.29s ,实验值为0.30,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30-0.29)/0.29=3.4%较为接近。
○2R2=100k,ξ=0.5时, n ω=10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 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e^(-ξ*π/(1-ξ^2)^0.5)=16%,实验值为(2.8-2.28)/2.28=22.8%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计算时的估计公式)t s =4/(ξ*n ω)=0.08s ,由matlab 仿真得t s =0.0525s ,实验值为0.05,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0525-0.05)/0.0525=4.8%较为接近。
○3 R2=50k, ξ=1,n ω=10;matlab 仿真结果如下:超调量M p 理论值为0,实验值为(2.28-2)/2.28=12.3%,与理论值吻合。
过渡过程时间理论值,由matlab 仿真得t s =0.048s ,实验值为0.04,与仿真得到的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048-0.04)/0.048=16.7%较为接近。
六、思考题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一阶系统t s 与T,K 之间的关系。
参数T 的物理意义? T 越大,ts 越大,ts 与K 无关。
T 反映了系统的瞬态响应速度。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二阶系统t s ,M p ,与n ω,ξ之间的关系。
参数n ω,ξ的物理意义? 超调量只与ξ有关,ξ越小,超调量越大;调节时间与n ω*ξ有关,乘积越大,调节时间越小;n ω*ξ反映了系统阶跃响应的衰减程度,n ω反映了阶跃响应的振荡快慢程度。
3、对于图1-5所示系统,若将其反馈极性改为正反馈;或将其反馈回路断开,这时的阶跃响应应有什么特点?试从理论上进行分析(也可在实验中进行观察)变成正反馈或将其反馈回路断开,理论上阶跃响应的大小不断增加,实际中受制于运放的最大输出电压的影响,阶跃响应快速上升,最后达到一个很大的幅值。
4、根据所学习的电模拟方法,画出开环传递函数为)1S T 2S T )(1S T (K)s (G 22221+ξ++=的单位反馈系统的模拟线路图,并注明线路图中各元件参数(用R 、C 等字符表示)和传递函数中参数的关系。
易知将一个一阶惯性环节与图1-5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后,再加一个单位反相比例环节即可实现,电路图如下其中应有R3=R1,C2=C1,于是K=Rf/R1,T1=Rf*C ,T2=R1*C1,ζ=R1/(2*R2)。
实验二 开环零点及闭环零点作用的研究实验电路图见附件(a)选择T=3.14s,K=3.14,T(S)=L(S)/1+L(S)=3.14/3.14S^2+S+3.14 利用MATLAB 仿真如下Mp:理论值1.6 实际值1.7 相对误差6.25%tp:理论值3.26 实际值 2.9 相对误差11.0%ts:理论值23 实际值 24.2 相对误差5.2%(b) Td=0.033T(S)=L(S)/1+L(S)=1.0362S+3.14/3.14S^2+4.1762S+3.14 利用MATLAB仿真Mp:理论值1.065 实际值1.15 相对误差8.0%tp:理论值3.68 实际值3.6 相对误差2.2%ts:理论值5.77 实际值6.0 相对误差4.0%(c) T(S)=L(S)/1+L(S)=3.14/3.14S^2+4.1762S+3.14利用MATLAB仿真Mp:理论值1.06 实际值1.08 相对误差2.0%tp:理论值4.12 实际值4.3 相对误差4.4%ts:理论值6.09 实际值6.2 相对误差1.8%比较实验二、三,知开环零点加快了瞬态响应;比较实验一、三,知闭环零点改善了整体的闭环性能,其主要原因是改变了阻尼比。
由实验结果可知,增加比例微分环节后系统的瞬态响应改善了,其根本在于增大了阻尼比。
而第二个实验中由于引进了开环零点,所以其性能与第三个不一样。
实验心得及体会提前预习,熟悉电路图,设计好参数对完成实验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
思考题为什么说系统的动态性能是由闭环零点,极点共同决定的?从时域和频域的关系来看,极点的位置决定了系统的响应模态,而零点的位置决定了每个模态函数的相对权重。
实验三控制系统稳定性研究一、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线路图如下,其中R11=R12=R21=R31=100K,1.对于方案一,取R13=R22=1M,C1=1μ,C2=10μ,R3=100K,C3=1μ,由实验现象得知,对任意α∈(0,1),系统均稳定,且α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
对于方案二,C3=1μ,知对于任意α系统仍稳定,且α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
方案三中R32=1M,C3=1μ,当输出呈现等幅振荡时,α=0.0192. 对于第一组,由实验可知对任意α∈(0,1)系统均稳定,且α越大,响应速度越快,幅值也越大。
第二组中,当输出呈现等幅振荡时,α=0.5103. 仍选择以上电路,要使T=RC=0.5s,可选取R=500K,C=1μ。
而由以上传a=1时,R13=R22=R32=500K,C1=C2=C3=1μ。
实验测得当输出开始呈现缓慢衰减,K=809.1Hz。
a=2时,R13=1M,R22=500K,R32=250K,C1=C2=C3=1μ。
实验测得当输出开始呈现缓慢衰减,K=924.1Hz。
a=5时,R13=250K,C1=10μ,R22=500K,C2=1μ,R32=100K,C3=1μ。
此时发现对任意α∈(0,1)系统均稳定。
二、数据处理1.对于前三个方案,由Hurwitz判据易知α=1.22,11.1,0.0242时系统临界稳定。
而实验中α不可能大于1,故前两个实验中系统均稳定,而第三个实验中测得α=0.019,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0242-0.019)/0.024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