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羔羊痢疾的诊治
一例魏氏梭菌羔羊痢疾的综合诊治
一例魏氏梭菌羔羊痢疾的综合诊治 羔羊梭菌性痢疾又称羔羊痢疾,俗称红肠子病,是由产气荚膜芽孢梭菌引起的一种以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的细菌性传染病,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又叫魏氏梭菌,该菌分为A、B、C、D、E5个型,其致病因子是菌体产生的外毒素,已发现其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外毒素。
本病主要在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较为多发,主要危害7日龄左右的羔羊。
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等是诱发本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圈舍饲养环境差,圈舍内饲养密度大、湿度大,母羊妊娠期营养不良常导致羔羊体质瘦弱,气候骤变,寒冷袭击,哺乳不当等均可诱发该病。
1 发病经过2021年12月,漯河市某羊场,分娩舍羔羊出现精神不振、消瘦、轻度腹泻的现象。
初始认为是因为天气骤变,气温低,圈舍保温措施不好导致羔羊受凉引起的,随即给患病羔羊灌服了庆大霉素,部分羔羊腹泻症状得到缓解,但未完全治愈。
随后几天,圈舍中出现腹泻症状的羔羊越来越多,一些羔羊病情转重。
同时,另一栋圈舍中的羔羊也出现了同样的病例现象,且患病羔羊开始出现死亡。
经过实地查看发现,该羊场饲喂的品种为湖羊,使用漏粪地板进行高床养殖,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未及时清理羊床下的粪便,部分圈舍内粪便已达到羊床高度,养殖环境很差。
由于天气寒冷,圈舍通风较少,圈舍内较为潮湿。
同时圈舍内羊群的饲养密度较大,所以圈舍内空气质量也较差。
哺乳母羊和妊娠母羊体质偏瘦,羔羊体质也较为瘦弱。
此外,该羊场未注射三联四防疫苗。
2 临床症状在发病初期个别羔羊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低头弓背,羊毛干燥无光泽,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的腹泻。
经口服庆大霉素简单治疗,效果不佳;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病羔羊越来越多,一些羔羊病情转重,精神严重萎靡,粪便腥臭,有的带有一些气泡和血液,体温略有升高。
随病情进一步加剧,部分羔羊大小便失禁、脱水,导致出现羔羊眼窝下陷、步态不稳,口流血沫,最后昏迷,头向胸内侧弯曲或头向后仰,四肢在腹部下方蜷缩,卧地不起,且陆续出现死亡。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的动物肠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为肠道弯曲菌。
该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特点是腹泻、发热、肠道炎症等症状。
诊断与防治是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诊断羔羊痢疾的方法主要为以下几点:1. 临床症状观察:病羔羊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2. 病原学检测:可以通过粪便检测来检测肠道弯曲菌的存在,如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如Gram染色和生化试验等。
也可以采用PCR技术进行快速检测。
3.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对死亡羊进行解剖检查,观察肠道病变等来确诊。
预防和控制羔羊痢疾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对羊群的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和饮水设施的清洁,定期对饮水设施进行消毒,定期清理粪便和维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2. 提高营养水平: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增加饲养羔羊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 疫苗接种: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季节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疫苗对羊进行定期接种,增强羊的免疫力,预防病原菌的侵袭。
4. 严格隔离:对于发现患病的羊只,要及时隔离,防止疾病的传播。
并对其所在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原菌的残留。
5. 进行有效治疗:发现羊只患有羔羊痢疾的症状时,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
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的动物肠道传染病,给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提高羊只的免疫力,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疫苗接种,隔离患病羊只以及进行有效治疗等都是防治羔羊痢疾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全面且有效的措施,才能够有效防止和控制羔羊痢疾的传播,从而保障养殖业的正常发展。
羔羊痢疾的病因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 养羊技术
羔羊痢疾的病因羔羊痢疾的诊断与治疗-养羊技术羔羊痢疾发生于7月龄左右的初生羔羊,主要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肠球菌等引起,以剧烈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羔羊痢疾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由于其高死亡率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羔羊痢疾的病因羔羊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1、症状除了一般下痢症状外,还有一些急性昏迷的病例,常见于1-2日龄的羔羊。
病初精神不振,停止吃奶,四肢发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鼻、眼黏膜发绀,口流白沫,多数表现腹胀而无下痢,少数排出带血的粪便,体温往往降到常温以下,最后出现昏迷、角弓反张,甚至死亡。
病程一般为2-3天。
呈急性昏迷状的病程很短,发病后常在数小时到十多个小时内死亡。
病羊如只排出黄色或淡黄色稀便,则预后良好;排血便或呈现急性昏迷症状的,预后不良。
检查血相,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羔羊的品种、饲养管理条件以及护理情况等不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很大的差别。
地产羔羊的发病率为10%-30%,致死率在20%左右;纯种羔羊和杂交羔羊的发病率较高,一般为50%-80%,发病盛期可达90%以上,致死率在30%-50%。
2、病理变化肠壁呈卡他性肠炎:肠黏膜表面附有黏液,上皮细胞变性,颜色变淡,胞核浓缩或溶解。
有时上皮连同绒毛一起脱落,与黏液混合。
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淋巴样细胞浸润,有时还伴有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细胞。
这种变化又见于黏膜下层,同时可见充血、水肿。
有时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胞,呈出血性肠炎变化。
有些病程较长的病例,在卡他性肠炎的基础上,伴有大小不同的坏死病灶。
病灶可局限于黏膜表面,又可透过黏膜肌层,而深达黏膜下层以下,外围有一细胞浸润和充血、出血带。
坏死组织失去正常微细结构,轻的保持原来的轮廓,重的表层脱落,形成溃疡。
在坏死溃疡灶内可见革兰氏阳性菌。
皱胃黏膜上皮细胞常见脱落、变性,与渗出物混合。
有的腺体上皮脱落,腺体之间可见大量红细胞浸润,杂有炎性细胞,呈卡他性出血性胃炎变化。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又称“白痢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针对家畜群体,特别
是小肠部位。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多次腹泻,严重情况下也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
等危险情况,以及使家禽禽类和其他动物感染,甚至传染给人类。
因此,正确诊断和及时
采取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羔羊痢疾非常重要。
诊断
诊断羔羊痢疾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病理学检查分析羔羊的肝、肠道等组织器官,或是通
过肛门周围和直肠的粘液组织和粪便再生物学检查实验。
一旦确诊羔羊患有痢疾,应及时
隔离,以防止疾病的传染。
防治
1. 饲养环境卫生 : 饲养环境卫生是预防痢疾的一个关键。
饲养时要保持环境干燥和
清洁,每天清理饮食地点,并用消毒剂杀灭细菌,以消除污染源。
2. 疫苗接种 : 疫苗接种是预防羔羊痢疾的最有效方法。
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使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从而预防病源袭击。
3. 给予药物:对于已经感染痢疾的患羊,需要采取一些药物治疗。
抗生素和类似的
药物可抵制病菌的生长,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要减少或预防羔羊痢疾的传播,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在饲养时要保持卫生,及时清除你的污染源,并限制其他动物与被感染动物接触。
必要时,可以采用疫苗接种,
或是采用其他防治手段,经常巡视控制病情,避免疫情扩散。
一起羔羊痢疾诊断处置报告
国畜禽业中种2018.10作者简介:刘文莲(1976–),女,汉族,大学本科,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临床及技术推广工作。
一起羔羊痢疾诊断处置报告刘文莲(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西滩乡畜牧兽医站810399)摘要:通过对门源县西滩乡村王某一起羊的发病情况及处置等过程进行详细论述,从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方面提出合理的疫病防控措施。
关键词:羔羊痢疾;诊断;综合防控措施羔羊梭菌性痢疾习惯上称为羔羊痢疾,俗名红肠子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其特征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发生溃疡,死亡率很高。
本病在当地一般发生于出生后2d 左右的羊羔,一般超过4月龄的羔羊很少发病。
该病一旦在一个乡的牧户中发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继续使出生20d 以内的羔羊患病,症状表现为慢性,不会发生紧急的大面积感染。
本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对养羊业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羔羊痢疾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其中主要是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牛腹泻病毒等。
该病一般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以2~4日龄羔羊发病率最高。
羔羊痢疾病是一种热性肠道传染病,具体特征表现为剧烈腹泻而大批迅速死亡。
在外界不良诱因如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羔羊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
在本次诊疗过程中通过对门源县西滩乡王某饲养羊只的发病情况及从该病病原、临床症状的观察,根据地方流行或散发,突然发病和急性死亡,尸体剖检诊断方面,提出合理的疫病防控措施。
现报告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1病例2016年3月15,泉口镇泉沟台村一社的王某来兽医站邀诊,主诉自家羊群中一只羔羊急性死亡,经死后畜主剖检发现,小肠呈现红色外观,今早又发现羊群中一只呆立,腹痛不安,故前来邀诊,经兽医站兽医人员检查,病羊表现为体温、心跳和呼吸无显著变化,病初羔羊精神沉郁,头垂背弓,停止吮乳,不久即下痢,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呈黄绿、黄白甚至灰白,部分病羔后期粪便带血成为血便。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是一种由肠炎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年轻的草食性动物,对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以下将对该疾病的诊断与防治进行探讨。
1.临床表现
羔羊痢疾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食欲不振、发热、呕吐等。
病程一般为3-5天,严重者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2.实验室检测
可以通过粪便的细菌学检测,如肠道菌群培养、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用于确诊羔羊痢疾。
1.做好环境卫生
保持圈舍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灰尘、粪便积累等不良环境因素,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2.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控制饮水和饲料的卫生质量,避免交叉感染,加强饲养管理,营养均衡,保证羔羊的生长健康。
3.疫苗预防
目前已经研制出专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羔羊痢疾的发生和传播,养殖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种。
4.及时治疗
对于已经感染的羊只,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可以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但必须严格遵守医嘱,防止用药过量或者不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羔羊痢疾的发生和传播,需要从环境卫生、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和及时治疗等方面入手,养殖者应当认真研究该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在羔羊中,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会给羔羊的生长和发育带来影响。
正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是羔羊痢疾防治的关键。
诊断羔羊痢疾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血便、发热等,这些症状通常是羔羊患痢疾的主要表现。
还可以进行粪便检测,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如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和弯曲菌等,来确诊羔羊是否患上痢疾。
预防为了有效预防羔羊痢疾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环境卫生: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干净,定期清理粪便,保持圈舍的通风和干燥,减少细菌的繁殖和传播。
2. 饲料卫生:给羔羊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饲料,避免因饮食不洁或食用不适当的饲料而引起感染。
3. 疫苗接种:定期给羔羊接种相关疫苗,如痢疾疫苗,对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4. 严格隔离:对于发病的羔羊,要及时隔离治疗,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防止病情扩散。
治疗一旦羔羊患上了痢疾,就需要进行科学的治疗,以恢复其健康状态。
治疗痢疾的主要措施包括药物治疗、营养调理和环境管理。
1. 药物治疗:对于痢疾患羔羊,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头孢菌素等,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减轻病情。
2. 营养调理:在治疗期间,要给羔羊提供易消化的饲料,保证其营养摄入,增强免疫力,帮助其恢复健康。
3. 环境管理:在治疗期间,要对患病的羔羊进行隔离管理,避免与其他羊群接触,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需要综合利用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检测和科学治疗等手段,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降低痢疾的发病率,保障羔羊的健康生长。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细菌引起,临床症状以腹泻、发热、腹部绞痛等为主要表现。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和控制痢疾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羔羊痢疾的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大家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
一、羔羊痢疾的诊断1. 临床表现羔羊痢疾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症状。
腹泻多为水样或黏液便,常伴有脓血便。
腹痛多为绞痛,常以脐周徐渐加剧,伴随排便或排气时疼痛加剧。
发热多在腹泻发生后出现,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
其他还可伴有贫血、厌食、恶心、呕吐、肛门搔痒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在疑似羔羊痢疾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原体。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痢疾杆菌培养和鉴定、痢疾杆菌毒素检测、粪便常规和寄生虫检查等。
这些检查方法能够帮助医生明确病原体,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3. 影像学检查羔羊痢疾的患者可行腹部X线片和腹部CT检查,帮助判断肠道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4. 临床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能够明确诊断羔羊痢疾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诊断时需要注意与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进行鉴别,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道沙门菌感染等。
1. 抗生素治疗羔羊痢疾的治疗首选抗生素,包括头孢噻肟、氟康唑等。
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通常需持续使用7-10天。
对于重症痢疾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2. 对症治疗在抗生素治疗的还需要进行对症治疗。
包括补液、营养支持、止泻、解热、止痛等,以减轻患者症状和改善身体状况。
3. 隔离治疗对于羔羊痢疾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患者应在医院隔离病房接受治疗,家庭成员也应加强个人防护,保持清洁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
4. 注意休息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休息,减少体力活动,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
5. 饮食调理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医嘱进行饮食调理,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卫生。
一起羔羊痢疾的诊治
一起羔羊痢疾的诊治【摘要】本文以一例典型病例介绍了羔羊痢疾的主要症状、病理剖检等,并对其进行诊断,提出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羔羊痢疾;症状;诊断;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其特点是剧烈腹泻,在小肠上形成溃疡,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对养羊业危害极大,务必及时诊治。
一、发病情况拉卜楞镇夫地村有一养羊户饲养奶羊17只,羔羊8只。
2010年12月11日,有5只3日龄羊出现精神不振,不愿吃奶,接着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有的黄绿,有的黄白,有的呈灰白色;后驱被稀便污染。
起先自行采取了一些简单治疗措施,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经检查体温、呼吸、脉搏无明显改变。
病羔羊有4只排带血稀便。
因体质虚弱,截止12月12日,已有3只卧地不起,2只死亡。
二、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羔羊精神不好,头低背拱,不吃奶。
之后很快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
粪便初为糊状后呈水样并带有气泡、粘液或血液,有恶臭,粪便呈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
羔羊逐渐衰弱、脱水,卧地不起,如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常在1-2天内死亡。
三、剖检变化我们对病死羔羊进行剖检发现,病羔尸体消瘦,被毛粗乱,结膜苍白,口腔及鼻腔发绀,尾部及肛门周围有污粪。
脱水现象严重,眼窝下陷,胃肠有卡他性炎症,黏膜上有出血点,肠黏膜上有大量的黏液,真胃内容物呈白色乳白色稀糊状及凝乳块,肠壁肥厚,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有直径1—2mm溃疡灶周围有一出血带环饶,肝充血水肿,质地变软有萎缩现象;心包内有黄色积夜,心内膜有点状及条纹出血,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四、化验室诊断无菌采集病死羔羊的心、肝、脾淋巴组织触片,镜检发现魏氏梭菌,革兰氏染色呈蓝色。
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羔羊痢疾。
六、防治措施1、隔离病羊、焚烧尸体。
2、全场采用1:600倍强力消毒灵喷雾消毒,每天一次;3、药物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各20万单位,2次/日,磺胺胍0.5克、次硝酸铋0.2克加水灌服,3次/日。
一例羔羊痢疾的诊治
4 7 1 1 0 0 ; 2 . 孟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中图分 类号 : ¥ 8 5 8 . 2 6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5 0 9 0 ( 2 0 1 3 ) 0 5 — 0 0 4 8 — 0 1
2 0 1 2 年l 2 月的某 日, 笔者接到孟津县小浪底镇一养 羊户的电话 。称其羊群 中, 发现一些 出生 2 ~ 3日的羔羊现
胀、 充血 , 内有 出血斑 , 黏液分泌物增 多, 有血丝或血凝块 堵塞气管或有淡黄色凝固物附着。个别病鸡气管黏膜坏
死, 气管 、 支 气管 、 肺 和气 囊水 肿 及 充血 , 输 卵管 有 出血 性 炎症 。卵泡萎 缩 、 变性 、 坏死 。肝 脏 、 胆囊 等 组织 器官 严重 瘀血 、 肿大 。
疗 时机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0 3 )
4 . 1 . 3 做好疫苗 的预防接种。有 的养殖户认为接种此疫 苗应激大 , 不愿意接种 , 往往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为
一
例 薰 羊
疾 曲 诠 治
莫 卫红 ’ , 宋 乐乐 ’ 。 孙 志卫
( 1 . 河南省孟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 河南 孟津
羔 羊 痢疾 是 由 B 型 魏 氏梭 菌 引 起初 生 羔 羊 的一 种 急 性 毒血症 , 以剧 烈腹 泻 和小肠 溃疡 为特 征 。该病 主要 发生 于 7日龄 以 内羔羊 , 尤以2 ~ 3日龄 羔羊 发病 最 多 , 7日龄 以
陷、 卧地不起 ; 测量体温 3 6 . 7 。 C ; 经询问场主 , 羊群购买 回 场后 , 没有进行疫苗接种。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 日龄初步 诊断为羔羊痢疾。羔羊痢疾是出生羔羊的一种急性传染 病, 其特征是持续性下痢。该病常可使羔羊大批死亡。此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肠道感染引起的。
这种疾病往往会让患者出现腹泻、发热和腹部不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羔羊痢疾的诊断和防治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羔羊痢疾的诊断1.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腹泻、腹痛、便中带血或黏液、发热等症状,有时伴有呕吐、厌食等情况。
病情严重时还会有脱水、心动过速、乏力等表现。
2. 实验室检查患者的粪便检查常会显示出白细胞增多、红细胞、隐血等,有时还会检出病原体。
血常规检查可显示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3. 影像学检查如有需要,还可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如肠道造影、CT等。
4. 病原学检查通过对患者的病原体检测,比如培养分离细菌、病毒等,来判断病原体所致,从而确定病因。
羔羊痢疾的诊断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1. 对症治疗羔羊痢疾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补充液体、控制腹泻、控制发热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脱水程度较重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防止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
2. 抗生素治疗如果患者是因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羔羊痢疾,那么抗生素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苄西林等,治疗时间一般为5-7天。
3. 营养支持羔羊痢疾患者在腹泻期间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因此需要加强营养支持,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4. 康复期护理病情得到控制后,羔羊痢疾患者还需要适当的休息,避免劳累过度,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有助于病情的彻底康复。
5. 预防措施羔羊痢疾是一种传染病,因此预防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勤洗手等,避免接触患者的排泄物。
要尽量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或者不洁的饮用水,以免感染病原体。
在进行羔羊痢疾的防治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治疗方案,遵医嘱用药,同时也需要患者本人和家人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羔羊痢疾是一种由特定的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症,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和脱水等。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羔羊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及早诊断和有效防治羔羊痢疾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羔羊痢疾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希望能对养殖者和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羔羊痢疾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羔羊痢疾的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和脱水等。
腹泻的粪便呈现黏液血便样状,伴有腹痛和腹部不适感,体温升高,疲劳,甚至出现萎靡不振的情况。
在羔羊痢疾的发病初期,羔羊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毛色暗淡等临床症状,需要留意观察,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病原学检查对疑似患有羔羊痢疾的羔羊进行粪便检查,发现粪便中存在血液和粘液等异样物质。
同时对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确认病原菌种属,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 血清学检查采集患病羔羊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定抗体水平。
根据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以判断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二、羔羊痢疾的防治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羔羊痢疾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病,因此良好的环境卫生管理对于预防感染至关重要。
首先要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经常清理粪便,定期消毒饲养场所。
要注重饮水卫生,确保饮用水源的清洁和安全。
要加强对饲料的管理,防止受到污染。
2. 饲养管理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饲养管理,合理配置饲料,保证羔羊的营养需要。
避免过度饲喂和饥饿,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减少羔羊的压力和焦虑感。
避免饮食中断或改变,以免影响羔羊的肠道菌群平衡。
3. 抗菌药物治疗一旦发现羔羊患有痢疾,应立即进行抗菌药物治疗。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和药物的敏感性进行选择。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要遵医嘱使用,严格控制药物用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药物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4. 营养调理对患有羔羊痢疾的羔羊进行营养调理,保证羔羊的营养摄入和消化吸收,有利于加速恢复。
可适当添加益生菌和预生菌等调理剂,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康复。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羔羊痢疾,是一种由于肠道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这种疾病可能会给羔羊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及早进行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介绍,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病因羔羊痢疾的病因主要是肠道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这些病原菌会通过食物、饮水或者接触受感染的动物传播,进入羔羊的肠道引起感染。
饮用污染的水源或食用受污染的饲料也是感染的重要途径。
在饲养条件较差,卫生状况不佳的养殖场,羔羊痢疾的发生率往往较高。
二、临床症状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
在初期,羔羊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毛色不佳等非特异性的症状,随后出现腹泻、大便稀软、呈糊状或水样,并夹杂有黏液、血液等。
羔羊还可能出现腹部胀满、腹痛、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
在病情严重时,羔羊可能会出现脱水、虚弱、无力,甚至休克等严重症状。
三、诊断对于怀疑患有羔羊痢疾的羔羊,需要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临床检查可以观察羔羊的精神状态、体温、食欲等,检查是否有腹泻、腹部胀满、腹痛等症状。
要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查找是否有寄生虫卵、病原菌等。
还可以进行血液学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评估羔羊的免疫状态和内脏器官功能,有助于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治疗一旦确诊为羔羊痢疾,应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治疗的关键是要对感染的病原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控制腹泻,保持羔羊的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而言,治疗羔羊痢疾可以采用抗生素、止泻药、抗菌药等药物,以及补液、维生素等辅助治疗措施。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支持疗法,包括输液、营养支持等,以维持羔羊的生命体征和免疫力。
对于羔羊痢疾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患羔羊的护理管理,包括保持环境卫生、合理饲养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等。
一例羔羊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一例羔羊痢疾的诊断与治疗随着我国畜牧业、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羊业正在不断发展,羊毛、羊皮是重要纺织与制革原料,羊肉、羊乳则是人类的食品,羊的饲养量逐渐增多,养羊业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但因饲养管理粗放,出生羔羊体质较弱,在冬春季节产羔,羊圈保暖不好,潮湿污浊,导致羔羊痢疾普遍流行,该病曾流行于英国、德国、挪威、希腊、南斯拉夫、南非、中东及美国等地。
临床上以剧烈腹泻为特征,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以2日龄~5日龄的发病最多,由于本病的高度致死率,每年损失羔羊很多,使养羊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本文就该病提出药物治疗与护理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取得良好的疗效。
1、病例介绍2013年12月7日我市动物医院收到一例病例,主诉饲养的38只山羊,产下12只羔羊,出生后2~7d,其中7只突然发病,其中3只于发病两天后死亡。
羊场羊只体质较弱,羊圈保暖不好,潮湿污浊。
遂带来一只死羊求治,病初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腹胀而不下痢,不久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到了后期,有的还含有血液,直到成为血便。
病羔逐渐虚弱,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情很重,病程很短,1~2d内死亡。
2、诊断临床诊断:病羊均为出生2~7d的羔羊,发病后先是精神不好、行动不活泼、食欲废绝、喜卧、眼睑肿胀,随后排出灰白、黄白或暗红色稀薄如水的粪便,并带有气泡,粪便恶臭,羔羊时时弓背,后期里急后重,体况愈来愈虚弱,四肢瘫痪,呼吸急促,脉搏增加,口流白沫,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情很重,病程很短,1~2d内倒地死亡。
剖解诊断:剖检时可见尸体脱水现象严重,肛门周围被稀粪污染。
真胃内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呈出血性肠炎。
胃、肠粘膜充血、出血,肠粘膜坏死灶及溃疡灶大小、多少不一。
肠腔内充满血样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或见有有出血。
心包积液,心内膜有出血点,肺有充血斑或淤血。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感染疾病,常见于年幼的羊羔、山羊等动物,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
本文将介绍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希望能对养殖业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病因和症状
羔羊痢疾是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厌食等,严重者会出现血便、贫血、水肿等症状。
二、诊断
1.病史询问:确认患者是否食用了腐败不新鲜的饲料、水源等是否存在污染现象。
2.临床表现:通过观察患羊的呼吸情况、体温变化、拉稀的程度等表现来诊断病情。
3.粪便分析:将患羊的粪便样本采集到实验室,进行细菌检测和分析,确定福氏痢疾杆菌的存在。
三、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对患羊进行抗生素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氨苄西林等。
2.止泻药物:用于缓解患羊的腹泻症状,如鸦胆子等。
3.支持疗法:对患羊进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营养支持等支持疗法,加速康复。
四、预防和防治
1.饮用干净水源:养殖场在给患羊提供饮水时,应保证水源的干净、清洁,防止污染。
2.合理饮食:饲料应新鲜、不腐败,以免患羊食用后出现感染。
3.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及消毒养殖场、饮水设施等,防止病菌污染。
4.加强检疫:及时排查患羊、隔离和治疗确诊病例,减少病菌传播机会。
五、总结
羔羊痢疾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细菌性感染疾病,对于养殖业者来说,定期消毒、加强检疫、定时清理饮食源和环境卫处等是预防和防治该病的有效措施。
一旦发现有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整个养殖群体的健康。
一例羔羊痢疾的诊治报告
2018年第6期末时,可选择到青草败落较晚的地区放牧,尽量少饲喂多汁的菜叶子、菜根等。
加强羊舍管理,水槽勤换水,羊群每天必须多运动,养殖场周围种上高大的乔木,场内绿化以灌木为主。
加强羊舍的通风,保持地面干燥,饮水及时更换,有条件的羊场可采用流水供羊只饮用。
参考文献[1]张勋,等.羊黑疫病的诊断和治疗分析[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12):36-37.[2]罗桂彬,等.羊黑疫的病因分析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2:78-78.[3]尚宗民.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5:296-297.初生的羔羊经常发生一种急性的传染病———羔羊痢疾,这种传染病以剧烈腹泻为主要特征,会给养殖户造成不少的经济损失。
此病的病原是产气荚膜梭菌B 型菌。
羔羊痢疾主要发生在7日龄以内的初生小羊,2~3日龄发病率最高,纯种羊、杂交羊发病率、死亡率高,土种羊较少发生;产羔季节发病率高;怀孕母羊营养不良、接产时消毒不彻底导致细菌感染、圈舍卫生条件不好、气候剧变、寒冷季节等因素均可导致羔羊体质虚弱,而发生此病。
病羊及带菌羊为主要的传染源,病原可经伤口、消化道、脐带、子宫传染;本病的潜伏期很短,最长的为1d 左右,最短几小时。
2017年12月,大连市普兰店区四平街道雨淋村一养羊大户发生了一例羔羊痢疾。
2017年12月20日11:00时,接到大连市普兰店区赵某求诊,他家共养了300只羊,其中有5只羊前几天产了20多只小羊羔,但这几天死了10多只小羔羊,死亡与发病的羔羊,有腹泻、停止吸乳、精神沉郁症状。
1临床症状认真仔细的检查了整个羊群,成年羊群正常,一角处有10多只2~3日龄的小羔羊,有的精神极度沉郁、低头弓背、食欲减少,停止吮奶,有的剧烈腹泻,呈黄白色或灰白色或黄白色,发病的羔羊,有的排水样便,有的排粥样便,且粪便恶臭。
有的羔羊排泄的大便带血,卧地不起、眼窝下陷,大便失禁,有的羔羊发生了死亡。
羔羊痢疾的诊治
养殖世界YANGZHISHIJIE 编辑:邓婧(dengjing_************) 饲养动物应免疫,出售动物须检疫。
·动物门诊·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感染B 型魏氏梭菌为主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常造成羔羊剧烈腹泻,并导致大批死亡。
一、诊断要点该病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可在羔羊小肠内繁殖并产生毒素致毒血症。
通过消化道、脐带或创伤感染,以7日龄内羔羊为主。
一般消毒药可杀灭,但芽孢抵抗力强。
天气骤变,产房温度低、湿度大,以及接羔、育羔舍环境污秽,母羊乳房污染和哺乳不当,饥饱不均,母羊营养不良等均易诱发该病。
羔羊病初精神委顿,垂头弓背,不吃奶;随后持续性腹泻,粪便先呈粥状后呈水样,恶臭,并混有气泡、血和黏液,肛门失禁,严重脱水,卧地不起甚至死亡;有的病例则主要表现四肢瘫痪、头后仰、口吐白沫等神经症状,在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内死亡。
生后7日龄以内羔羊如发生下痢,很快死亡并迅速蔓延全群,病羔多数排血便,内有气泡,剖检时肠道严重出血性炎症或伴有溃疡,死羔粪便涂片染色镜检发现大量魏氏梭菌,可初步诊断。
确诊要进行实验室细菌学及毒素检查。
二、防治措施1.预防 给怀孕及哺乳母羊进行补饲,做好产前、产后的卫生消毒工作,对圈舍、墙壁及用具用20%漂白粉或5%氢氧化钠等药液喷洒消毒。
羔羊每年接种羔羊痢疾疫苗或羊三联四防苗,怀孕母羊需在产前2~3周再接种1次。
药物预防可在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口服土霉素0.15~0.20克,每天1次,连服3天。
2.治疗 土霉素0.2~0.3克或加等量胃蛋白酶,加水混合灌服,每天2次,连用3~5天;腹泻严重者用磺胺胍0.5克、鞣酸蛋白2克、次硝酸铋2克、活性炭2克、碳酸氢钠2克,加水混合灌服,每天2次,体弱者可静脉注射5%葡萄糖水300~500毫升;每天口服100毫升酸乳也有不错效果;也可肌肉注射抗魏氏梭菌病单价或多价血清3~10毫升,必要时在24小时后重复1次,可获得良效。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10095)黄明睿羔羊痢疾的诊治412020.22。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病症。
临诊以剧烈腹泻、剖检以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
该病主要是由于B型魏氏梭菌的羔羊小肠(特别是回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发病。
2-5日龄羔羊多发。
诊断要点1、患病羔羊发生剧烈腹泻,粪便恶臭,稠如面糊,或稀薄如水,呈黄绿,黄白或灰白色,后期粪便含有血液。
2、剖栓死亡羔羊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消化道、小肠(尤其是回肠)粘膜充血发红,可见到直径为1-2mm的溃疡周围有一出血带环绕。
3、虽然依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变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须进行微生物分离鉴定和毒素检测。
4、应注意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引起的羔羊下痢相区别。
由沙门氏菌所致的下痢,粪便内也混有血液、剖检时真胃和肠粘膜潮红并有出血斑点,由脏器或心血能分离到沙门氏菌。
由大肠杆菌或肠肠球菌引起的羔羊下痢,用魏氏梭菌免疫血清预防无效,而用大肠杆菌或肠球菌免疫血清则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防治方法1、加强饲养管理,特别是母羊的产前和产后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本病具有积极意义。
2、每年秋季可接种羊厌气菌病五闻菌,一般在产前2-3周接种母羊。
也可用羊六联菌苗(羊厌气菌五联苗加大肠杆菌)进行预防接种。
3、药物预防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可口服土霉素0.15-0.2g,每天一次,连服3天。
4、对病羔羊要及早发现,仔细护理,积极治疗。
可选用以下方法:①土霉素0.2-0.3g,可加等量胃蛋白酶,水调灌服,每日2次;②磺胺胍0.5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碳酸氢钠0.2g,或再加呋喃唑酮0.1-0.2g,水调灌服,每日3次;③先灌服含0.5%福尔马林的6%硫酸镁溶液30-60ml,6-8l后再灌服含0.5%福尔10-20ml;④病初可用较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各20万IU)注射;⑤可用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进行治疗,肌注0.5-1ml;⑥采用必要的如强心、补液、收敛、止痛等对症疗法。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的诊断与防治
羔羊痢疾,是一种常见的羊群传染性疾病,由于痢疾杆菌感染引起。
本文将会就羔羊
痢疾的诊断与防治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一、诊断
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拉稀性腹泻、食欲不振、消瘦、腹部胀满等特征。
具
体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测和临床症状的综合分析。
1. 实验室检测
(1)粪便培养:从患羔羊的粪便样本中进行细菌培养,以分离和鉴定痢疾杆菌。
(2)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羔羊的血清中的抗体水平,特别是痢疾毒素抗体和细菌抗体,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临床症状分析
医生可以根据患羔羊的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观察拉稀性腹泻的频率和颜色、粪
便中是否有黏液和血液等,并结合羔羊的饮食、体温、心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二、防治
羔羊痢疾的防治主要包括病原体控制、基因改良和疫苗接种三个方面。
1. 病原体控制
(1)隔离患病羔羊:将患病的羔羊与健康的羔羊隔离开来,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2)环境卫生管理:加强饲养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羊舍、饮水设施等,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3)预防性用药:根据兽医的建议,给健康的羔羊进行预防性用药,以减少病原菌的感染机会。
2. 基因改良
通过对羊群进行选择人工配种,筛选出抗痢疾的遗传背景的羔羊,提高羊群对痢疾的
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3. 疫苗接种
(1)强化疫苗接种:根据兽医的建议,给羔羊进行疫苗接种,以增强其对痢疾的免疫力。
(2)定期检查疫苗效果:定期检查羔羊的疫苗效果,根据需要进行疫苗的补充接种,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羔羊痢疾的诊治
【摘要】本文以一例典型病例介绍了羔羊痢疾的主要症状、病理剖检等,并对其进行诊断,提出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羔羊痢疾;症状;诊断;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其特点是剧烈腹泻,在小肠上形成溃疡,常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对养羊业危害极大,务必及时诊治。
一、发病情况
拉卜楞镇夫地村有一养羊户饲养奶羊17只,羔羊8只。
2010年12月11日,有5只3日龄羊出现精神不振,不愿吃奶,接着就发生腹泻,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有的黄绿,有的黄白,有的呈灰白色;后驱被稀便污染。
起先自行采取了一些简单治疗措施,但治疗效果不理想,经检查体温、呼吸、脉搏无明显改变。
病羔羊有4只排带血稀便。
因体质虚弱,截止12月12日,已有3只卧地不起,2只死亡。
二、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羔羊精神不好,头低背拱,不吃奶。
之后很快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
粪便初为糊状后呈水样并带有气泡、粘液或血液,有恶臭,粪便呈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
羔羊逐渐衰弱、脱水,卧地不起,如不及时治疗和护理,常在1-2天内死亡。
三、剖检变化
我们对病死羔羊进行剖检发现,病羔尸体消瘦,被毛粗乱,结膜苍白,口腔及鼻腔发绀,尾部及肛门周围有污粪。
脱水现象严重,眼窝下陷,胃肠有卡他性炎症,黏膜上有出血点,肠黏膜上有大量的黏液,真胃内容物呈白色乳白色稀糊状及凝乳块,肠壁肥厚,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有直径1—2mm溃疡灶周围有一出血带环饶,肝充血水肿,质地变软有萎缩现象;心包内有黄色积夜,心内膜有点状及条纹出血,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四、化验室诊断
无菌采集病死羔羊的心、肝、脾淋巴组织触片,镜检发现魏氏梭菌,革兰氏染色呈蓝色。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羔羊痢疾。
六、防治措施
1、隔离病羊、焚烧尸体。
2、全场采用1:600倍强力消毒灵喷雾消毒,每天一次;
3、药物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各20万单位,2次/日,磺胺胍0.5克、次硝酸铋0.2克加水灌服,3次/日。
连用3天后,发病羔羊临床症状消失,食欲基本恢复正常。
七、小结
羔羊痢疾是一种急性毒血症。
主要是由b型魏氏梭菌侵袭肠道而引起的,以剧烈腹泻和小肠上形成溃疡为主要病症。
该病主要危
害7日内羔羊,常常可使羔羊大批死亡。
该病可以通过羔羊吮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消化道,当母羊妊娠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特别是大风雪后,羔羊受冻,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等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下,羔羊抵抗力减弱,细菌在小肠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时引起羔羊发病。
针对羔羊痢疾的流行特点,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防控。
一是保温。
将所产的羔羊立即用棉被包裹,防止受凉。
临产羊留圈产羔,并设法提高舍温。
羊圈尽可能保持干燥,避免潮湿。
二是注意搞好母羊的上膘、保膘工作,使所产羔羊体格健壮,抗病力强。
三是科学合进哺乳,避免羔羊饥饱不匀。
母羊在羊圈附近放牧,适时回圈哺乳。
四是一旦发生痢疾,随时隔离病羔羊,并搞好羊圈及其用具的消毒工作。
五是搞好预防。
在母羊产前14-20天接种厌气性五联菌苗,皮下或股肉注射5m。
初生羔羊吸吮免疫母羊的奶汁,可获得被动免疫力。
在常发痢疾地区,羔羊后12小时灌服土霉素0.15-0.2克,每天一次,连服3天。
总之,我们应采取抓膘保暖、合理哺乳、消毒隔离、预防接种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予以防控。
参考文献:
[1] 杨希山,韩金春.羔羊痢疾的诊断鉴别[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9):57.
[2] 贾得轩.羔羊痢病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畜禽种业,200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