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一、农业产业化基础的急待加强(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农业和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

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

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

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条件和一般规律

第二章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条件和一般规律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条件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分工分业进一步细 化,协作联合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从而产生了贸工 协作联合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 农一体化的强烈需要。 农一体化的强烈需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 ◆现代产业相互渗透、共求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已成为 现代产业相互渗透、共求发展, 农工商三方的共同要求。 农工商三方的共同要求。
(六)农业产业化的功能整合效应
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农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 通过内部统筹安排,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 ◆通过内部统筹安排,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 而且能够扩大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范围, 而且能够扩大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范围,实现优势 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互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产生整合和协同效 应。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和指标体系
一、农业产业化的一般规律 (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前提
产业化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必须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规范 自己的行为,其生产、经营必须适应市场需求。 自己的行为,其生产、经营必须适应市场需求。
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 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
三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产业化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其农业产业化不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而是其深化与发展通过发挥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来弥补家深化与发展通过发挥农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来弥补家庭经营内部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是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与庭经营内部规模不经济的缺陷是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与发展发展二二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和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农业生产的自然特性和农产品的生物特性农业生产具有天生的弱质性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

根据上述情况,潍坊市认真总结了诸城市贸工农 一体化、寿光市依靠市场带动发展农村经济、寒 亭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高密市实行区域 种养等做法和经验,组织力量出国考察学习了日 本农协、法国农业联合体、美国垂直一体化农业 公司等管理现代化农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总结、 对比、借鉴,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要克服和解 决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摆脱农业困 境,就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来组织发展农业和 农村经济,尽快形成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 市场的产业化、系列化生产经营体系。于1992 年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化”,1993年初正式 做出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战 略。
1993年3月中旬开始,齐乃贵等领导同志组织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市 农委的同志着手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文件起草工作。 文件起草过程中,齐乃贵等领导同志先后深入昌邑市(因该市上世纪七、 八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曾把乡镇企业称作龙型经济,实际是后来 的农业龙头企业的雏型)、寿光市(因该市市场带动农来农村经济发 展比较快,具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良好基础)、寒亭区(因该区以双 羊镇全镇发展猪鬃刷子为代表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是农业产业化经 营形式的形式的典型)、诸城市(因该市是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 一体化发展,已初具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也是最易组织农业产业化 经营的地方)、安丘市(因该市当时的大姜、大蒜、大葱等主导产业 已形成规模经营),还有昌乐、高密等县市广泛调查研究,并且一方面 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与这些县市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深入交谈,对农业产 业化进行广泛发动。至1993年5月20日,《中共潍坊市委、潍坊市人民 政府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 导的意见》的文件稿初步形成,齐乃贵等领导与起草文件的同志们进 行了5次重大修改。5月23日,此件提交市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定稿,5 月25日正式印发。经查实,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史上第一个以一 级党委、政府名义出台的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文件。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理论开始形成。
2
发展
80年代-90年代末,农业产业化理论逐渐完善,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新趋势
21世纪以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产业化理论进一步深化,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
III. 农业产业化的国际比较
美国模式
市场导向,农业企业与农业 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技术创 新驱动农业产业高效运作。
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本演示将详细介绍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经验,旨在为您揭示农业领 域的重要趋势和机遇。
I. 农业产业化概述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农业领域中将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环节无机地有机结 合,形成一种以农业为核心、辅以农村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II. 农业产业化理论发展历程
1
起源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农民 生活质量。
1 内涵
农业资源整合、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理论。
2 特点
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协调性,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
VI. 农业产业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VII.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 的关系
荷兰模式
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通过协同 创新提高农业附加值。
中国模式
政府主导,农业企业与农户 紧密合作,农业供应链的整 合和农技推广推动农业产业 化。
IV. 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和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但仍面临产业 链不完善、农资过剩等挑战。
V. 农业产业化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

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的学习心得体会(5篇)

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的学习心得体会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模式,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和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参加了一次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深入学习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总结我在这次培训中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深入了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在培训中,我首先学习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产业为核心,以农村经济为基础,通过规模化经营、组织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相比,具有风险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等显著特点,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培训中,我学习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则。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农产品生产到综合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市场需求导向、规模效益和集约经营、农民利益最大化等基本原则。

只有把握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学习了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验培训中,我还学习了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验。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生产组织的效率和市场运作的能力。

在培训中,我学习了一些农业产业化的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涉及了粮食、水果、畜牧等多个领域,展示了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是一个风险较高、周期较长的过程,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市场意识,同时也需要政府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才能确保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

三、对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培训,我对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农业产业化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3000字】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基础3000字】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目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产业分工理论 (1)2 产业结构理论 (1)3 产业失联理论 (2)4 产业增长级理论 (3)参考文献 (3)1 产业分工理论由于产业分工造成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独立经营,这同时也为我国学者推进现代产业融合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独立的产业,又相互结合,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对我国的发展起着同步推进的作用。

早在古希腊时代,相关学者就在他们的文献中提到了分工,并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

例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一文中强调了分工、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希腊研究学者认为,我们必须对劳动内容进行详细的分工,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技能。

亚当斯密则对分工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他提到了分工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强调了分工的本质,就是让不同的人去负责和执行不同的任务。

大卫李嘉图认为,产品的对比成本在地区分工和交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个说法,地区分工和交易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各地区在生产和出口产品时,选择对比成本低的产品,这样既可以增加出口产品的数量,同时又可以减少投资成本。

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则指出,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不同商品,以及商品的不同生产要素都对交易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胡永佳对于分工的定义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分工就是让不同的人去执行和完成不同的任务,一个人只负责一件事。

分工的宗旨就是赋予工作一定的专业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的不断产生,在分工的同时,又需要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这也就为我们现在的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2 产业结构理论参照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学者们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朝着以下两个方向展开,一种是产业结构的纵向发展,即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另一种是产业结构的横向发展,即发展的合理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依据产业结构的发展定律,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即从第一产业步入第二产业,最终向第三产业发展,随着发展的不断推进,在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人口将逐步转入第二、第三产业中,致使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人口占比逐步减少。

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及总结

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及总结

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及总结家庭农场是指由农村家庭经营,以保障家庭生活为目的的小规模、多种经营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单位。

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产物,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和总结两个方面对家庭农场进行分析。

一、家庭农场的理论基础1. 农业产业化理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

农业产业化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家庭农场可以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产业化发展。

循环农业理论强调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家庭农场应该遵循循环农业理念,实行有机农业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多种经营、种植、养殖结合的方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组织经营生产的有效形式,可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家庭农场可以借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加强农户间的合作,共同经营农田,共享机械设备,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生产效率。

4. 新型农村社会主体理论新型农村社会主体是指农村中新兴的经济组织形式,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乡村企业等。

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村社会主体之一,应该在政策支持、资源保障等方面得到优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二、家庭农场的总结1. 家庭农场的优势①资源优势:家庭农场可以利用家庭成员的劳动力和闲置资源,实现小规模多样经营,降低生产成本。

②市场优势: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好、特色鲜明,适应市场需求,可以通过线下销售、电商等方式直接面向消费者,获得更高经济效益。

③生态优势:在家庭农场中实行有机农业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

①规模问题:家庭农场规模较小,生产效益有限,面临着资源配置不足、经营成本高等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创新的理论研究

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创新的理论研究
构 ,生 产 适销 对 路 的产 品 ,按 市 场 机 制 配置 资 源 ;二
是农业经营各环节及过程主要按市场机制组织活动 。 ”
( )农 业 产 业 化 的 内 涵 。在 我 国 农 业 产 业 化 的 2 概念 还 没有 一 个 统一 科 学 的概 念 ,但 专 家 都 有 一 个 统
基本的认识。 “ 作为现代农业 发展的必然 ,农业 产 业 化 经 营 的 内涵 还没 有 统一 的界 定 ,大 多 数 专 家 比较

国农业生产规模 问题的矛盾与焦点也 E益增多 ,规模 t
化 已经成 为讨 论 我 国农 业 问题 中 的核 心 问题 。在 国 内 关 于农 业 规模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于 两 个方 面 :一 是 在 不 改 变我 国现存 农 户 超小 规 模经 营 的前 提 下 来 克 服 与 大
以农 业发 展 的 反思 应 该 成为 经 济学 术 界 的重 要 内容 。

营是优化农业 资源配置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的重要手 段 ; ( )农 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小 生产与 大市场矛 3 盾的根本 出路 ; ( )农业产业化经 营是实现农业 产 4 业 多元 化 价值 的主 要途 径 。 从实践角度而言 ,农业产业化是我 国经济实践中 探索和创造出来 的符合我 国基本 国情 ,它是得到实践
化 、专业 化 、现代 化 转变 。 ” ( ) 我 国 的农 业 产业 化 与农 业 规模 化 - 随着 近 年 来 “ 农 ” 问 题 的 日益 突 出 ,关 于 我 三
( )农业市场化的内涵。“ 1 农业市场化就是在市 场经济体系框架下 ,主要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农业 。具 体来说 :一是要 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优化调整农业结
被写进 了 《 民经济 与 社 会发 展 “ 五 ”计 划 和 国 九 21 00年远景 目标纲要》 以此 为标志农 业产业化 经营 已经在全国掀 起 了高潮。20 0 2年党 的十五大报 告 明 确指出 “ 积极 发展农业 产业化 经营 ,形成 生产 、加 工 、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机制 ,推进农业 向商品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方向。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思想,是将传统的小农户、小农场依靠自然资源、自有资金、少量借贷、个体经营等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自然经济模式,转变为集约、规模化、资本化经营与管理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1.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同行业内的企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在共享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与规模效益也得到了增强。

在农业领域,农业产业化需要农民走向集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产业集聚可实现原料、技术和市场的有效集中,推动农产品的加工、贮运、营销等环节的发展。

2. 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强调在供应链条上的各级经营单位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将农产品从农民手中走向企业并进行加工、贮运、营销的责任与收益分配形成供应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满足消费者产品需求。

3. 资本组织理论资本组织理论指出资本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是必要的。

资本对于电气化、自动化,集中化等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至关重要。

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设施、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通过企业管理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农业产业化由默默无闻,逐渐成长为国家政策指向的产业。

20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彻底改变了国家经济结构。

80年代,我国进入了农历改革的新时期,对农业经济进行了深度改革。

9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理念逐渐普及,特别是经济运作企业发展壮大的条件逐渐完善。

21世纪,农民收入的增长与农业新型工业化深度互动,也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当前,农业产业化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经济转型,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人口增加,自然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同时,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企业寻找相应人力资源的困难。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那么,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究竟是什么,有哪些特点与优势呢?一、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现代农业产业化是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手段,推动农业经济在资本、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现代化、企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业生产和农业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主要表现为:1. 投入产出比优化理论投入产出比是衡量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而现代农业产业化就是要通过对投入产出比的优化,达到提高农业效益的目的。

一方面,现代农业产业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现代化手段,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现代农业产业化也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市场营销等手段提高产品售价,增加农民的收入。

2. 规模经营优势理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带来的各种优势也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规模经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用工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而在市场竞争中,规模化体系可以通过标准化、品牌化、集中采购等手段,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3. 农业产业链优化理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建立起一条完整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优化农业产业链,可以有效提高横向和纵向协同效应,促进农业产业链上下流产业的共赢。

此外,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

二、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研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将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战场,迅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研究。

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

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
关键词 : 农业产业集群 ; 理论基础 ; 发展动 向
中图分 类号 :3 . F0 5 4
文献标识号 : A
文章 编号:0 1 4 4 (0 0 0 - 1 2 0 10 —9 2 2 1 ) 4 0 1 — 4
S u y o e r tc lFo n a i n fAg iu t r lClse s t d n Th o eia u d t s o rc lu a u t r o
产业集 群组织 形 态 的 演化 是 社会 分 工不 断 深化 、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结果。农业作为重要的基 础产业部门发展到现代 , 需要有一种与之相适应 的形式, 业产业集群 的出现为其提供了支持。 农 农业产 业集群 的理论 研 究 , 将会 进 一 步充 实 产业
集群理 论 , 同时也 对农 业 产 业 化发 展 的实 践 起到 指导作 用 。本 文结合 我 国近年来对 农业产 业集群 的研究 成果 , 农 业 产业 集 群 的理 论基 础 做 初步 对
h uta c t t t er o r a ri a eo o c ee p e t o ee , teid s i ls r ersac rl g nl cnmi d vl m n.H w vr ter ac nte n rl u e o h e s hf u o e o h  ̄ lho ' h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 1 , :1 1 5 0 0 4 12— 1
S a dn gi l r c ne h n o gA r ut a S i cs c ul e
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
姜 遥 , 王 慧
(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 山东 曲阜 摘 23 6 ) 7 15
探析 。

论文格式样板

论文格式样板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①,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经营机制,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进一步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地区差异明显拉大。

东部地区发展迅猛,农村经济实力雄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广大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比较简单,缺乏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引导。

在优惠政策方面,通过近年来的减免农业税和各项农业优惠政策,农业发展的政策动力基本上已经使用完毕。

但是,国家农业发展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东部地区这种加强的力度明显退让于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中部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文章。

结合国家农业整体发展的思路,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内产业“退沿进中进西”态势的发展,从全国角度来看,吉安市地处我国长江以南的中部山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接合部,具有东望长江三角洲和南接珠江三角洲的地缘优势,是我国产业退沿进中进西的首要地区。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是吉安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抉择。

因此,研究分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对吉安市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历多年的发展,不断涉及多个经济学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和总结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理论支撑的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三大理论贯穿论文始终,把吉安放在国内省内发展的背景下,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剖析了吉安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区域机遇、存在的区位优势与资源条件、面临的挑战和障碍因素;立足于吉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从农业产业化本身的现在农业发展现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农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农业产业化结构与布局等四个主要环节进行了较为微观的剖析,以系统论的观点,对吉安市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吉安市的农业产业化这个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了较为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发展背景入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结合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和发展趋势,同时对农业产业化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指引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加深了对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理解,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理论基础, 重要性, 生产要素, 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环境, 科技创新, 农业现代化, 发展趋势, 建议1. 引言1.1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逐步转变为工业化生产模式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农业生产要素的选择、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都需进行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产业化,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向高端、特色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化趋势,是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路径。

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可以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1.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背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发展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农业产业化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及特征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及特征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及特征作者:高煦照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10期[摘要]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

我国国内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文章分析农业产业化兴起与发展的理论渊源及其特征。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理论渊源;特征[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项目名称: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编号:2006FJJ040。

[作者简介]高煦照,中共新乡市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硕士,河南新乡,453000[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10-0024-0002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

我国国内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在我国国内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很快便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

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渊源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与发展有着科学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理论支持,主要包括:1.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和变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制度的演变,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客观上要求其内部企业、农户等各经营主体通过合同结成组织,进行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生产经营服务,并成为一门高度社会化产业。

农业产业化就是在这种新的有利的经济机制和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实践证明,这种制度能很好地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家庭经营的许多缺陷和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具有完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当今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管理模式,在农村地区组织生产要素,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的农业经营形式。

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规模化理论、农业集约化经营理论、农业标准化管理理论等。

其中,农业生产规模化理论认为,通过规模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农业集约化经营理论则提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生产要素条件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最佳生产效益。

农业标准化管理理论则注重规范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这些理论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科学指导,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农业效益得到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特别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了资源配置。

通过规模化整合和高效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土地、水源、肥料等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减少了浪费,保护了生态环境。

以粮食产业为例,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了传统农业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农化品过量使用等问题,使农业生产更加可持续。

此外,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引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同时,农业产业化模式也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然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中小农户数量众多,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这使得资源整合和统一管理面临困难,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农业产业化挑战与对策录CHAPTER农业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链整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市场化运作030201农业产业化定义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高级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农业产业化重要性01020304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CHAPTER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资源配置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理论03产业协同01产业链整合02附加值提升产业链理论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外,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可持续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发展。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CHAPTER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家庭经营规模适度市场化导向家庭农场模式民主管理专业服务自愿联合农业合作社模式1 2 3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式社会化服务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CHAPTER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01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02推进适度规模经营03培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营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CHAPTER农业产业化挑战与对策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农业产业链协同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业生态环境压力面临挑战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区域,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业机械以及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最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工业化取得很大进展。

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对生物生长过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农业的一些领域,生产过程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工业的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工厂化生产。

这不仅昭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远景,而且从较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流程和工艺,为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产业属性上的融合和微观组织上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我们把上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分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称为“农业产业化”。

因此,“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可从准宏观和准微观(一般并称为中观)两个经济层次上加以认识和理解。

从准宏观的结构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关联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准微观的组织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农业企业)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

现代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业”这一古老的概念。

美国农业部基于其对农业的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功能的极大相互依存性的认识,将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统一称为“食物纤维体系(Food and Fiber System)”,并将其划分为供产销三个环节。

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农机、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饲料等投入物资的供应,称为农业产前环节;种植业从种到收,畜牧业从育肥到出栏,林业从种植到砍伐,渔业从放养到捕捞等称为农业产中环节;农畜产品以及林渔产品从离开农畜场、林渔场到销售,包括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称为农业产后环节。

而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饮食店和关联流通产业(商业、运输业)统称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增强(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进展体会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进展战略而第一提出来的。

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效劳、企业化治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托龙头带动,进展规模经营”的农业进展战略。

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切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进展农业的初步假想与建议》的报告。

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人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进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

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发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普遍关注。

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发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进展农业产业化的体会,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九五”打算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固党在农村的大体政策,深化改革”,要“鼓舞进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进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进展贸工农一体化,踊跃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踊跃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彼此增进的机制.推动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普遍的研究,归纳起来要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大体特点;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进展的条(缘故)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进展的关系;④地域农业产业化进展的战略、计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将农业从传统的自然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论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动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市场对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契机。

农业产业化可以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供给水平。

尤其是现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意义更加重大。

二、产业链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产业链是指从农业生产到加工、运输、销售和服务的一系列流程,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途径。

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产业链可以形成一种分工协作的产业合作关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

三、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效率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四、政策支持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政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策体系可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策可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的协调和优化,推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增强行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化。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市场需求的挖掘和开发,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

只有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农业产业化才能够顺利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

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

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

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

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

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

总的说来,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分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有很多同志侧重从宏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

他们大都认为。

农业产业化,与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衣业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等是个问层次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形式。

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大都只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而一般不深入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

由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①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农业产业比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咆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其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联产业的协作与联合,而不是质的归一。

对于这种观点来说农村经济产业化比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更恰当秦少伟,1997。

②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来认识农业产业化。

即由于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农业还不太像产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

总之,要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或者化成工业那样陈吉元,1996。

③从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来认识农业产业化。

即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业,而且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张慎,1996。

农业产业化已不仅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协作和联合,而且是它们质的归一。

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正好相反,它不是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而是要把农业关联产业化回农业。

也有不少同志侧重从微观的产业组织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

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一体化等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或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简称牛若峰.1997他们均强调农民的创造性和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获取某种利益而自发进行的诱致性制度组织创新;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仅通过市场建立商品交换关系就不能称之为农业产业化。

牛若峰则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不是产业化经营的三个标准牛若峰1997。

但在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诱因方面却又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内涵是外部规模经济甘舒宁、钟甫宁,豆998,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是农户为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增强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谈判地位等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丁力,1997。

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纵向合作化的过程,集约化就是要求农业应以适度的资金、土地和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实现高效率的经营杨旭,1997。

因此,农户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的不仅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有内部规模经济。

总的说来,从微观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还缺乏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胡定寰的博士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农业产业化,并提出了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胡定寰1997,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尽管大多数同志在给农业产业化下定义时,能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但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

实际上,目前在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见分歧正是因此而产生的。

如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而较少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以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解也较为宽泛张开华,1997。

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重视农民的创造性;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出要对龙头企业与农民间的契约行为进行规范;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王西玉,1997。

但他们对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培育市场、提供服务和当好裁判丁力,1997。

三研究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农业产业化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已在全国各地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有不少同志陷入概念的纷争而不能自拔①。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还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的指导。

由于对农业产业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也存一定的问题。

如一些地区不顾农民利益,采用计划经济的做法,强行收购农产品,以实现加工增值;有些地区不顾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状况,盲目确定产业化项目和主导产业,结果给地区经济造成损失;还有些地区对农业产业化认识模糊,不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却做起表面文章。

因此,总结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加强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利于科学揭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有利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增强理论研究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应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即中观层次上加以理解,它属于产业经济学又称中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

二、产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一产业经济学及其理论架构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郭义钧、邱钧,1997。

这里,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简称产业关系,它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

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实质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

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在生产和技术上存在的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粮食种植业一食品加工业;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通过其它产业存在的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钢铁工业一农机工业一农业。

产业间的全部关联总体上就表现为产业间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例关系。

显然,如果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不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便失去存在的依据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以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以经济发展的动态眼光,寻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它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控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内容。

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总结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这一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色。

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准宏观部分。

对产业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产业关联理论也称产业联系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

产业关联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定量化的工具。

它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从而为制定经济计划和进行经济预测服务。

投入产出表最大的长处是能够反映产业或企业内部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即中间产品的运动,这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做不到的。

产业关联理论可以说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部分。

以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首先,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保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否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产业组织理论为产业组织趋向合理提出了方向和途径。

它运用价格理论特别是垄断价格理论来研究产业的合理组织,因此,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准微观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的主体。

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是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的。

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企业和家计的行为。

在其理论体系中产业企业的集合以及产业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都不出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并不需要产业这一概念。

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不研究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而只研究其中的国民收入的运动,也就是只讨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总量的运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它把中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关系抽象掉了,从而,产业这一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失去了踪影。

但是,越接近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越使人感到产业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现实中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如果没有一套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就很难具体解决市场的有效均衡问题;也无法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中间产品的复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