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悯农两首(其二)》1

合集下载

古诗《悯农(其二)》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悯农(其二)》翻译及读后感

古诗《悯农(其二)》唐·李绅翻译及读后感
《悯农(其二)》是唐代诗人李坤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读后感。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
春天播下一粒粟,秋季收获万颗子。

四海没有空闲的田地,农夫仍旧饿死。

锄禾的日子到了中午,汗珠滴在禾下的土地。

谁能明白,在饭盘中的每一粒粒食物都是辛勤劳动的成果。

读后感:
这是唐代文学家李绅的《悯农(其二)》一诗,通过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境遇。

诗中以春耕秋收为线索,通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展现了农业的劳作过程。

然而,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美好的丰收景象上,而是转向表达对农民困苦境地的关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这表达了农民在土地不足、劳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面临生存的压力。

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一描写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农民的辛苦。

最后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通过对食物的品味来表达对农民辛劳的敬意,以及对食物背后劳动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与辛劳,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劳动的尊重。

通过这首诗,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与努力,也更加珍惜食物背后那一粒粒辛勤劳动的成果。

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探讨,请随时告诉我!。

倡导节约粮食的古诗(通用20首)

倡导节约粮食的古诗(通用20首)

倡导节约粮食的古诗(通用20首)倡导节约粮食的古诗(通用20首)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倡导节约粮食的古诗(通用20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悯农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4、《农父》唐代:张碧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5、《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7、《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8、《咏史二首·其二》作者:李商隐唐代·赏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9、《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君子以俭德辟难。

10、《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1、《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有哪些关于勤俭的诗句

有哪些关于勤俭的诗句

有哪些关于勤俭的诗句1.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有哪些1、《悯农二首其一》唐代:李绅因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2、《悯农二首其二》唐代:李绅原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3、《咏史二首·其二》唐代:李商隐原文: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4、《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5、《度关山》两汉:曹操原文: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乡村劳动繁忙的古诗

乡村劳动繁忙的古诗

乡村劳动繁忙的古诗以下是5 首描写乡村劳动繁忙的古诗及其赏析:1. 《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诗人通过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和贫困妇人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自己无功受禄的愧疚之情。

2.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赏析: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前两句写自然景象,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 《归园田居·其三》(魏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他在南山下种豆,虽然野草茂盛,豆苗稀疏,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早起晚归,辛勤劳作。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4. 《悯农二首·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烈日当空的正午辛勤劳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粮食的珍惜之情。

5. 《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四口冒雨插秧的情景,他们齐心协力,紧张忙碌,却又有条不紊,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乐观。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

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悯农》是宋朝文学家、诗人杨万里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万里《悯农》原文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二、【注释】悯农:同情农民。

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

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三、【古诗今译】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四、【赏析】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

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

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

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

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

“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

一年级语文古诗《悯农》其二解读及知识汇集

一年级语文古诗《悯农》其二解读及知识汇集

一年级语文古诗《悯农》其二解读及知识汇集一、古诗《悯农》其二基础知识1、熟读《悯农》其二《悯农》其二作者:李绅朝代:唐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悯农》其二古诗主题《悯农》其二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3、了解《悯农》其二重点生字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4、《悯农》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5、《悯农》作者简介李绅(772 年-846 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 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二、古诗《悯农》其二进阶知识1、掌握《悯农》其二重点生字知识冖笔画:6 笔画顺序:点、横撇/横钩、撇、竖提、撇、捺组词:农【nóng】部首:农业当【dāng】部首:彐笔画:6 笔画顺序:竖、点、撇、横折、横、横组词:当初午【wǔ】部首:十笔画:4 笔画顺序:撇、横、横、竖组词:午觉汗【hàn】部首:氵笔画:6 笔画顺序:点、点、提、横、横、竖组词:汗水粒【lí】部首:米笔画:11 笔画顺序:点、撇、横、竖、撇、点、点、横、点、撇、横组词:颗粒2、掌握《悯农》重点生字组词汗(水)农(民)午(饭)汉(族)衣(服)牛(奶)3、默写《悯农》,并填写生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_1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_1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许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夫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夫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夫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解释悯:怜悯。

这里有怜悯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旧。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详细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夫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夫,仍旧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处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制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夫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考: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晰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查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宝安排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夫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状况。

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夫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

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夫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

2023年悯农的教案悯农其二教学课件(3篇)

2023年悯农的教案悯农其二教学课件(3篇)

2023年悯农的教案悯农其二教学课件(3篇) 2023年悯农的教案悯农其二教学课件篇一《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

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引人注目。

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夫。

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夫生活的诗。

诗人描述了农夫的不幸遭受: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预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

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夫疾苦的深切怜悯。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势不好的情景。

农作物长势不好的缘由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其次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夫只能忍饥挨饿了。

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

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

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

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不雨”,不下雨,指天旱。

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分是难以生长的。

假如夏天季节,雨水缺乏,稻便难以成熟。

“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

“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

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

“空花”,不结果实的花。

“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

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盼望不大了。

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盼望的。

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夫的疾苦与忧愁打下根底。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

“已分”,就是已经料到。

“岁”,即“年”。

“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

布衣老师古诗《悯农》两首英译——兼谈“农民”(更新)

布衣老师古诗《悯农》两首英译——兼谈“农民”(更新)

布衣老师古诗《悯农》两首英译——兼谈“农民”,f a r m e r v s p e a s a n t悯农(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C a r e f o r t h e P e a s a n t sP a r t O n eT r a n s l a t e d b y A l e x布衣老师As e e d i n s p r i n g s h o u l d t h e p e a s a n t s s o w,I n t o a g o o d h a r v e s t w o u l d i t i n a u t u m n g r o w.T o l e a v e n o f i e l d s u n t i l l e d t h e p e a s a n t s t r y,H o wc o u l d t h e y s t i l l o f s t a r v a t i o n d i e?《悯农》其二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C a r e f o r t h e P e a s a n t sP a r t T w oT r a n s l a t e d b y A l e x布衣老师T o w e e d i n t h e s u nI s a l l s w e a t b u t f u n!Wh o w o u l d c a r eF o r t h e p e a s a n t s’d e s p a i r?李诗中的“农民”既是一种职业o c c u p a t i o n,也是一种社会阶层s o c i a l c l a s s,而且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一群人,没有自己的生活生产资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养活自己。

在翻译的时候,要斟酌,选用f a r m e r,还是p e a s a n t?中文的“农民”这个概念,在英语中有两个说法,一个是F a r m e r,另一个是P e a s a n t。

[春种秋收一地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种秋收一地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种秋收一地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第一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古诗赏析悯农·春种一粒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

2.粟:(sù)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第二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关于李绅爱惜粮食的古诗李绅写的关于爱惜粮食的古诗是哪两首全诗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爱惜粮食的下面一起来欣赏下!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悯农的诗词 悯农的诗词鉴赏

悯农的诗词 悯农的诗词鉴赏

悯农的诗词悯农的诗词鉴赏古诗《悯农》一般指《悯农二首》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原文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话译文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所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

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

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悯农的诗句古诗悯农的诗句古诗悯农二首⑴其一春种一粒粟⑵悯农的诗词,秋收万颗子⑶。

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⑸。

其二锄禾日当午⑹,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⑻。

[1][2]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悯悯农的诗词:怜悯。

这里有同情悯农的诗词的意思。

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⑻皆:都,都是。

白话译文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悯农的诗词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二首·其二》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2023年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年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赏析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

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

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

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第二首诗,第一句“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

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

这两句的意思是: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