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浅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 五个必须” 基本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5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坚持五个必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学习体会
“五个必须”学习心得体会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关键时刻强调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提出“五个必须”的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从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我们党能够始终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对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的坚守。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党员干部的信仰迷失了,观念扭曲了。
有的喜欢拉山头、破坏党内团结;有的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执行重大决策;还有极少数,甚至与境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其卑劣行径另人惊诧之余,也另人不耻。
这些现象虽然出现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的力量,腐蚀了党的根基,任其发展下去,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与国家的前途未来。
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上世纪80年代,在原苏联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否定苏共、否定苏联历史的思潮,苏共逐渐放弃了对全党政治纪律的要求,最终导致了亡党亡国的地缘性政治灾难。
前车之鉴,总书记提出“五个必须”的要求,是目有所视、剑有所指的。
它是对行为准则的要求,更是对思想意志的要求,因此,我认为,贯彻落实“五个必须”,关键在于武装头脑。
从这个方面,我谈几点感想:一是保持对党的忠诚,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底线。
三国时期的吕布骁勇善战,却被人戏称为“三姓家奴”,可见从古至今,忠诚都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对党忠诚更是对党员干部最根本的政治要求。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复杂尖锐,境内外敌对势力总不失时机地开展反党宣传。
对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内外兼修,自觉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定力,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切忌像某著名主持人那样,端党的碗、砸党的锅,为人唾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 5 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5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浅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浅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作者:吴冰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5期【摘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关键词】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法制建设;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科学准确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内在逻辑极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
《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决定》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即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从历史层面看,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依法治国的新征程。
1954年宪法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它产生的过程,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高中政治《政治与法治》(统编版必修3)
2021年1月
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提 出:“为了保障 人民民主,必须 加强社会主义法 制,使民主制度 化、法律化,使 这种制度和法律 具有稳定性、连 续性和极大的权 威,做到有法可 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 必究。
党的 十五大报 告提 出:“依法 治国,是 党领导人 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 方略。”
1、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P81
知识提纲 重点突破
(1)重要性: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律是治国
理政的最大的规矩。 ②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 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P73单元引言) ③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 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P74课题引言) (2)必要性: ①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 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②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 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
重点突破
做好事有法律保障
我国民法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 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 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2022年2月16日,周某、周某某、张某三人与呼和浩 特市新冠肺炎病毒阳性患者接触后,未向所在地社区报备行 程,擅自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牛某家自行居家隔离,导致牛 某被隔离。周某、周某某、张某三人违反新冠肺炎防控规定, 公安机关依法决定给予三人行政处罚。
2024-2025学年高二政治必修三教学课件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堂探究
【探究与分享】我国民法典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 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 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 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探究问题: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提示:规定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保 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 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 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例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厉行 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总目标是纠正一些党政 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 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必然要求,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②错误,全面 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④说法错误。 【答案】A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 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 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 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 益彰。
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理解
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理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治理中,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全面促进法治观念和法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基本原则是指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和基本准则。
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要点:
1.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保证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手段。
依法治国要求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确保国家治理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2. 依法治国是以宪法为基础。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和原则的集中体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依宪立法、依宪行政、依宪司法出发,确保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合宪性。
3. 依法治国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
法治体系是指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等构成的良好法律秩序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执法和司法实施的能力,保障法律的公正、透明和可信度。
4. 依法治国要注重权威和公正。
权威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必须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公正是法治建设的目标,要确保司法公正和行政公正,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5. 依法治国要注重法律意识和法制文化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养公民
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与道德,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制文化。
总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原则的理解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依法治国以宪法为依据,遵循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定,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注重权威和公正,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文化,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分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还提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要求。
部署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绝不是直接干预司法,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来保证。《决定》指出,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体现在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在思想领导方面,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成为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植根于广大法律工作者的思想深处,成为广大法律工作者的自觉意识。在政治领导方面,就是要把党的各项政治主张和要求反映到立法之中。在组织领导方面,就是要加强法治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在法治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保障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政法工作、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履职、创造公正司法环境上,带头依法办事,保障宪法法律正确统一实施。
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的丰富内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价值追求)
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各项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一切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不允许任何公民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精神支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三大基石(核心 要义)——坚持党的领导(掌舵领航),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基石),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理论(理论指引)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 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3.坚持一个方针,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 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三者的 有机统一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性质,三者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之中,任何时候都 不能动摇和偏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到底是人治还是法治?看来实际上靠人,法律 只能做办事参考。党的决议就是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纲领
毛泽东:
天下大乱, 达到天下大 治”
文革期间毛泽东的讲话: 许多问题的解决光靠法 律不行,法律是死条文, 是谁也不怕的;大字报 一贴,群众一批评,会 上一斗争比什么法律都 有效。
今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坚持的五项原则李林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治国基本方略以后,1999年全国人大修宪时,又将它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了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法治的基本原理来看,它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治国家,以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领导为基本政治特征,与资本主义的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有本质的区别;它应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具有中国优良传统和文化特色的法治国家,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或者前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它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国家,并随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而不断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体现并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一、宪法和法律至上原则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且属于人民。
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也是我们国家民主性质的体现及其合法性的依据。
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当家作主,行使主权权力;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制定宪法和法律,并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和途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我国宪法和法律,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至上,实际上是人民利益和意志至上,是人民至上。
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由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
由于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无任何自己私利的工人阶级政党,因此党所代表的利益与人民所要求的利益是同一的,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意志是一致的。
我国宪法和法律在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汇集和反映人民意志的同时,也体现和反映了党的意志。
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就是坚持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和至上,就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并阐述了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五个原则的提出,回答了社会普遍关心的涉及依法治国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遵循。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决定》给出了精辟的答案,那就是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字方针,是对原来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的发展和提升,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目前,法律实施还存在诸多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些地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的问题还很严重,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意见还很大。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具有最坚实的支撑力量。
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无论是党的执政权,还是立法权、执法权和司法权,都具有权力的天然属性,那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健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确保宪法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责任机制,真正做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021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法治理论和宪法背诵版精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宪法精华背诵版一、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一)总目标的概念全面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1)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总目标的重要意义总目标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举旗定向、纲举目张的意义。
第一,指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利于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
第二,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为什么坚持?(1)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机统一;六是遵循,即“五个必须坚持” 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 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依法 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从 中国实际出发;七是总布局,即全面加 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队伍建设、 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 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八是总方 向,即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 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结晶。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深 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倍加珍惜我们 开辟的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坚持和拓 展这条道路。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政治制 度决定法律制度,有什么样的政治制 度,就意味着必须实行与之相适应的 法律制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 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我国一切法律 法规和相关法律制度都必须建立在这 个根本制度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属 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关于我 国法治建设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社 会 上 有 各 种 各 样 的 争 议 ,噪 音 不 小 。 各种敌对势力把法治作为所谓的“武 器”,大肆渲染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 式,提出各种奇谈怪论、歪理邪说,目 的就是企图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 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 须向全社会发出正确而明确的声音。 《决定》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就是要向国内外宣示, 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 路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法治道路, 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而不是资本主义法治。只有牢牢把 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社会主义法
高中政治必修3 试卷讲义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时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课标要求]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科学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3.法治意识: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公共参与: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1)重要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必要性: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想一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什么?提示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②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③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想一想:有人认为党规高于国法对吗?提示在我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五项原则:
1.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作用,确保法治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目标。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支持,并通过广泛民主、依法行政等方式,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成为法治的直接受益者。
3. 坚持以宪法为核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依法治国必须以宪法为基本依据和核心规范,全面贯彻宪法精神,确保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
4.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要求,必须贯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思想,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推动法治在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5.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必须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和法治意识,推动社会风气向上。
法治热点面对面——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法治热点面对面》连载①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作者:《光明日报》( 2015年02月02日 02版)编者按:为深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5年通俗理论读物《法治热点面对面》。
书本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实际,对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10个热点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阐释,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从今天起,本报将以每天一个热点问题的形式对读物进行连载,敬请关注。
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镌刻下闪光的历史标注。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一、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以此为里程碑,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
为什么要把法治建设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呢?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
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少国家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没能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浅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要坚持“五个必须”基
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和领导核心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道路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和既定轨道顺利推进。
党的领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协调一致的。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过程中所要重点解决的如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公正的法治实施体系、严肃严密的法制监督监管体系、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的建立, 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只有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我国法治的社会主义这一正确方向永不偏离, 保证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保证; 才能保证法治进程的协调有序和快速推进。
面对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要求, 我们党必须进一步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提升公信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民主, 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通过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努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保证人民民主的主体地位。
法治建设是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造福百姓的生活, 同时, 法治建设更离不开人民的信念、理解、拥护和支持, 法律的权威依靠全体人民来维护,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充分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知法懂法, 学法用法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要把以民为本、立法为民作为法律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立法机制和体制, 规范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保证立法符合宪法精神.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是通过宪法明确规定的, 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 这种公平体现在立法、守法、执法、维权、司法的各个方面, 公民依法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权力, 同时有责任依法履行各项义务,
法律面前没有特权, 对待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一视同仁、标准统一, 禁止歧视。
特殊的是立法虽然体现人民的意志, 但具体行使立法权和表决权的却不是全体公民,而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只有把全体人民的普遍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形式予以制度化、法律化, 通过法律的公平公正、严肃权威、系统稳定予以明确并强制执行, 才能通过遵纪守法、依法维权、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等途径实现国家法治化。
因此,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这样才能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支持, 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遵守。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原则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不相矛盾, 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彼此促进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在作用上有相互依赖性,但在功能上又具有不可替代性。
法律解决的是他律问题, 具有外在强制性; 道德解决的是自律问题, 解决的是内在约束问题。
法律以道德作为根基, 才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当道德底线被突破, 就需要法律发挥维护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以法律作为监督和保障, 但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一定要强调德治精神, 遵循德治原则, 采用德治方式,不能用法治手段解决思想道德问题。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道德与法律有机结合原则, 保证治国方略的完整统一。
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行动上狠抓落实, 强化法治对道德建设的规范、促进作用; 在司法和执法过程中要重视道德的教化和引导作用, 注意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指引,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依法治国打下道德基础。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原则
推进依法治国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国家法治体系的完善、法治目标的确定必须符合国家的基本国情。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与全面推进需要不断创新, 但绝不能不顾国情实际, 超越发展阶段,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原则,适应我国国情现状、改革发展实际、未来发展方向、法治发展现状和阶段特点、法治发展需要。
提倡借鉴国外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 但绝不照搬照抄, 生搬硬套, 要总结我国法治建设成功经验, 体现时代特色、实践特色, 法治特色和中国特色, 解决好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推动中国特色法治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解决好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