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感情生活
苏轼的情感世界
浅议苏轼的情感世界【摘要】苏轼不仅作为一个文人令人敬仰,更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感动着无数的人。
他的一生爱国忧民,胸怀乐观旷达,特别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深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至情至性;亲情;友情;爱情苏轼,其嘉祐年间考取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
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他终生从政,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尤其是自59岁时开始谪居岭南惠州以至海南儋州,到元符三年(1100年)才被赦北归,次年就在常州病逝。
无论自身的生活多么窘困,仍能用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世界。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展现了一个至情至性的情感世界。
苏轼自小生长在一个十分和睦的家庭里,跟父母和姐弟的感情都很好,尤其是和弟弟子由(从他的诗文中观察得出)。
苏轼和弟弟同年中进士,在给母亲守孝完毕后同时外出为官。
从此聚少离多,只能常以诗词相和。
即便不见面,但通过诗词已足以表达对彼此的关怀和思念。
这中间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水调歌头》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简单几句话却清楚地交代了写作的背景。
中秋节到了,苏轼远离亲人在贬谪地密州。
浓重的孤独感笼罩着他,唯有“欢饮”可以暂时让热闹驱散孤寂。
但“欢饮”之后却更思念亲人.。
望着天空的明月?对弟弟子由地思念就热烈。
“我欲乘风归去”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可以理解为,向着理想冲击,却到处都碰壁“高处不胜寒”。
无人能理解,则更显得寂寞。
这似乎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历史趣谈苏轼的妻子是谁?苏轼一生有过几个女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轼的妻子是谁?苏轼一生有过几个女人导语: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诗词书画及散文成就都极高。
苏轼是谁,想来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这么一位大才子的妻子又是何等佳人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诗词书画及散文成就都极高。
苏轼是谁,想来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这么一位大才子的妻子又是何等佳人,想来大家都不了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么一首苏轼为亡妻所作的《江城子》,骗走多少女儿泪,苏轼的深情也展现在人眼前。
“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
”,说的是苏轼的结发妻子,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
王弗至16岁嫁给苏轼起,就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两人感情甚好,王弗是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传闻苏轼虽然为人旷达,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在待人接物上时有不妥,于是每每苏轼招待客人的受,王弗都会在屏风后旁听,时不时的提醒和建议苏轼。
苏轼曾记过王弗对其的劝告,言:“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
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
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
轼愧而止”公元1065年,27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于汝母坟茔旁葬之”。
王弗的离世让苏轼极为哀伤,言:“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
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这样的情感一直不曾淡去,十年在贬谪密州知府时,写下了《江城生活常识分享。
苏东坡一生的三个伴侣
苏东坡一生的三个伴侣思绪软软地蔓延开来,弥漫成一片旷古的遐思,苏轼是一位重感情的人,虽然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但感情是多情而不乱情。
公务之余,寄情山水,放怀山林,交游的有文人学士,世外高僧。
月夜泛舟,也只是饮酒作诗,击楫而歌。
从来没有什么眠花宿柳,狎妓寻欢之举。
苏轼一生有三个伴侣,她们是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和侍妾王朝云。
这三位女性,苏轼对她们都是十分珍爱的。
苏轼先娶的是王弗,王弗年纪很轻就病逝了,苏轼之所以娶王闰之为继室,可能跟王弗的临终嘱托有关系。
因为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
王弗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是为了自己留下的幼子苏迈能得到很好的抚养,二来让堂妹有个好的归宿,三来她与苏轼的婚姻是自主选择的,苏轼对王弗村里的人十分熟悉,很可能早就认识贤淑恭谨的王闰之。
王弗生于书香门弟,识文断字,明辨是非,她不仅在生活、情感上,给了丈夫很多慰藉,在事业上和为人上也对苏轼有很大的帮助。
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而王闰之就大不相同了,从她不通文墨、很会做饭、能给牛治病、还会给牛接崽来看,她是个农家女子。
她在苏轼身边,主要是照料他的生活,不可能像王弗那样有很多的情趣,所以后来苏轼一直称她为“老妻”。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情感以一种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无言,在平淡坎坷的流年里相依的深厚诠释着另一种美丽,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苏轼对于这样的一种平淡和温柔的懂得和珍惜!苏轼与王弗的情感,可用“清纯”二字概括,那么苏轼对王闰之的关爱,用“厚醇”二字来形容比较适宜。
女人如花,有些花注定要在尘世绽放,属于尘世的繁华,而有些花注定要开在精神的沃土,等待惊喜的相悦。
而才子的灵魂深处无时不在张望着这样的一朵花,属于苏轼的尘世之花都凋零了,可这样一种残酷的成全,让苏轼等来了那朵灵魂之花,那就是“美如春园,目似晨曦”的朝云。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从苏轼的婚姻看古代文人的情怀
苏轼,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州人。
他的时代正是北宋中期(1037——1101)。
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有才名,史称三苏。
其母、其妹都是极有才情的女人,可以说苏氏一门确是文学之家。
在《今古奇观》中,曾有《苏小妹三难新郎》一篇故事,足见苏小妹的文情与才华。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三曹”可与“三苏”并论。
苏轼在文学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是宋“四家”之一,在政治上他先是与王安石的新政派对立,而王罢官之后,司马光一派旧派主政,他又反对旧派,所以在政治上不得志,一生几乎过着流浪的生活。
他21岁中进士,受其恩师欧阳修的赏识。
先后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以后又外放到杭州任通判,三年后调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后坐文字狱,险丧命,此即“乌台之案”。
坐牢后,神宗死,哲宗即位启用司马光,他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后升任起居舍人,旋任翰林学士,所以世称“苏学士”,但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又被放逐到杭州任太守,以后分别在颖、惠、儋州(今海南岛)任职。
宋徽宗即位,又先后调廉、舒、永诸州,1101年,回朝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病故于常州。
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在文学上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在诗词上突破了格律的限制,对后来的爱国诗人们有很好的影响,他是一个全能型作家。
诗人晁补之、张来、秦观、黄庭坚都是他的弟子,俗称“苏门四弟子”。
在感情上,他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他以感情为先,永不背叛感情。
在他的一生中,有无数女人钟情于他,也有他钟情的女人,但他绝不放纵自己。
鲁迅主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所接触的女人,有的是爱,有的是同情,有的是赞赏,但却从不轻浮。
他的初恋是他祖父葬仪时,与他同族的堂妹相恋,但这一恋情不会有任何结果,其结局是不了了之。
晚年流放在外,听说堂妹去世,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绞”,流放回来过靖江,特意到靖江堂妹与其父的坟上去祭奠。
第二天,朋友们去看他,见他面壁而卧,犹对壁流泪。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
苏轼的思想感情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复杂多变的人生经历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对世界的痛苦和欢乐,对人生的冷暖和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思想感情体系。
首先,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识。
他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都体现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苏轼生活在一个封建统治下的社会,他对朝廷的腐败和统治的不公感到愤怒和失望。
他用毒辣的笔锋揭露了朝政的黑暗和官吏们的贪婪,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其次,苏轼的思想感情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爱。
苏轼深知人生短暂,对人性的复杂和无常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都有智慧和情感,但也容易受到欲望和烦恼的困扰。
他以“天下才子人情至”来反映人情世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际关系的探索。
此外,苏轼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矛盾和矛盾。
他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忧郁的一面。
苏轼的豪放不羁体现在他钟爱山水和美食,崇尚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在他对官僚体制的不屑和自由思想的追求。
然而,苏轼也往往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处于生活的困境和政治的迫害之中。
他对人生的消极和对世界的失望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最后,苏轼的思想感情展现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他以属于人自然观,注重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苏轼对画和诗的追求和创造,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联系的思考。
他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综合理解和对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苏轼的思想感情既具有现实意识,又具有人文主义关怀;既有豪放不羁,又有深沉忧郁;既寄托于自然和艺术,又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他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倾向,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感情生活
苏轼的三个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
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诗人苏轼情感故事
自古以来,才华超群、风流倜傥的男人最能俘获女人芳心,再加上诗人气质,相信无论哪个女人都甘愿托付终身。
东坡先生的三个王姓妻子,估计都是爱他爱的死心塌地,而诗人到底爱谁呢?年代久远,东坡先生的容貌即无影像记录也无胶片为证,后人只好从留下的文字中依稀描画他的模样。
与苏轼常相交往的好友孔吾仲曾言“紫瞳烨烨双秀眉”。
可见苏轼眉目清秀,神采非常。
苏轼也曾写诗戏说弟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苏辙又有“欣然仲与叔”的句子。
由此看来,苏轼不仅相貌出众,还个子高挑,那怎么说来都是仪表堂堂一美男了,难怪一生中女人缘好到不得了,磨难之时连皇太后都要伸援手相救。
苏轼的第一次婚姻注定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约。
这在那个年代再正常不过,所以许多婚姻只能称其为婚姻,难说感情的存在。
而苏轼的运气好。
进京赶考的前一年,19岁的苏轼娶了16岁的表妹王弗。
典型的先成家后立业。
值得欣慰的是16岁的王弗是乡贡进士之女,从小耳濡目染了文化气息,不仅模样俊俏,善解人意,重要的是还知书打理,完全可以给苏轼做秘书。
想来,苏轼当年多少次挑灯夜读,有王弗一旁红袖添香。
读书处,偶有遗落,总会有软声细语加以提醒,抄抄写写也能字迹娟秀,这样就难免成就佳话。
具说,王弗很有些知人识面的本事,估计苏轼在某些时候有那么点江湖义气,所以交朋访友常常不留心计,而王弗却可以观人察心。
比如苏轼常与章敦往来,王弗常常帘后听音,劝说苏轼定要小心此人。
果然,在乌台诗案中,是章敦最先挑起事端。
可见此女不俗。
只可惜,红颜多薄命,王弗26岁早逝,与苏轼仅仅共同生活了十年。
不过,这十年没有枉费青春,她不仅给苏轼留下了一个儿子苏迈,还给苏轼带来了初为人夫、初为人父的人间温情。
难怪十年后,苏轼还念念不忘发妻,写下千古绝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王弗的娇颜也是让苏轼刻骨铭心的,否则哪里来“小轩窗,正梳妆……”,正因如此,才有“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看得出,苏轼是痴情的。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朝杰出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是我国古代文坛上的巨星之一,几百年来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提到他,凡是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蝶恋花》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
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的爱情故事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
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
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
除了名正言顺的三个女人外,苏轼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对象就是他的堂妹,是在祖父的葬礼上相见的,并有机会一同相处。
两个人同姓,自然联姻无望,到后来,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的消息,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流放归来途径靖江之时,虽然正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堂妹和她丈夫的坟上致敬,第二天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着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苏轼一生为情所重,有着极好的女人缘。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
(1054年嫁)众所周知,古代的婚姻都有父母包办,自然王弗与苏轼的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他十八岁,王弗只有十五岁,也可说是小夫小妻了,在他还够成熟老练之时,他需要旗子的忠言箴劝,苏夫人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似乎更远胜过丈夫。
她知道自己嫁的是个年轻英俊的诗人。
性格直爽甚至有些急噪的性格之后,还是要多细心照顾他,才是尽自己身为贤妻的本分。
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所以苏东坡则事事多听从妻子。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但是太太则有知人之明,苏东坡与来访客人谈话之时,太太总是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
待客人走后,总能告知丈夫客人的品行好坏,是否值得交往,然而红颜薄命,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苏轼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
又是十年后,苏轼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一生的情事
苏轼一生的情事第一个是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跟苏东坡是老乡。
他们二人即使不能说是青梅竹马,至少在婚前是有过交往的。
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蝶恋花》的词。
牐牎凹堑没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牐犇侨招辶毕嗉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牐犛泻芏嗳怂嫡馐状嗜崆樗扑,毫无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
女主人公是青楼女子,男子是封建士人。
其根据主要是“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
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与巫山女神相遇,常被借以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
然而,这个典故也可以理解为天堂与尘世的阻隔。
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这首词无疑就是苏轼在亡妻故去之后,回忆夫妻初次相遇的美好时光。
牐犓占矣胪跫彝为眉山士族,常有往来。
一次,王弗的父亲王方邀请乡贤名士游中岩山。
进入山中不久,即可看见被南宋范成大誉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泉水池。
初看这个水池并无奇特之处,但若是在池边击掌,池中小鱼就会汇聚而来。
一群人见此奇观后,纷纷为此水池取名,有的说是“观鱼池”,有的说是“观鱼塘”,不是过雅就是落于俗套。
正在山中读书的苏轼与王弗同时取名为“唤鱼池”,成为唤鱼联姻的一段佳话。
当然,这里有四川眉山当地旅游部门的牵强附会。
苏轼取名“唤鱼池”不假,但是否两人同时取名则不可信。
在那个时候,士人游山,应该不会带王弗同去。
不过,这也让王方更加喜爱苏轼,最终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牐牴元1054年,十七岁的苏轼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王弗性格可说是“敏而静”,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
牐犠魑进士之女,王弗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读书识字,苏轼也不知道。
每当苏轼读书时,王弗常在一旁相伴。
偶尔苏轼有遗忘的地方,王弗反倒予以提醒。
好奇的苏轼故意提高难度,问她一些生僻的问题,王弗都能答上来,令苏轼又惊又喜。
牐犓臻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
苏轼写纪念妻子的诗词
苏轼写纪念妻子的诗词
摘要:
一、苏轼与妻子的深厚感情
1.苏轼与妻子王弗的相识
2.二人共同度过的时光
3.苏轼对妻子的敬爱之情
二、苏轼创作纪念妻子的诗词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悼亡妻王氏》
3.《浣溪沙·缅怀亡妻》
三、诗词中展现的情感与主题
1.对妻子深切的怀念
2.对妻子早逝的悲痛
3.坚信夫妻二人终将团聚的信念
正文:
在我国古代文坛,苏轼(1037-1101年)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韵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在这些作品中,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情显得尤为真挚。
苏轼与妻子王弗相识于青年时期,二人共同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
王弗聪慧贤良,与苏轼琴瑟和鸣,相濡以沫。
她对苏轼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因此,苏轼对妻子怀有深厚的敬爱之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王弗
在婚后第十年不幸早逝,令苏轼悲痛欲绝。
为了纪念妻子,苏轼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以梦幻的形式展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表达了苏轼对妻子早逝的悲痛以及对往事的无尽回忆。
此外,苏轼还写有《悼亡妻王氏》和《浣溪沙·缅怀亡妻》等诗词,以表达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在这些作品中,苏轼坚信夫妻二人终将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因此,诗词中透露出一种哀而不伤、坚信未来的美好情感。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妻子王弗的怀念、悲痛和坚信夫妻团聚的信念。
苏轼情感经历
苏轼情感经历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星。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动荡,但也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情感经历。
苏轼的情感经历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与王安石的政治争斗。
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这些改革措施不符合理想社会的原则,因而与之形成对立。
然而,这场争斗并没有动摇他们之间的友谊。
在被贬谪期间,苏轼与王安石通过书信互相慰藉和鼓励,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苏轼的感情生活也颇具戏剧性。
他与第一任妻子王弗之间的爱情故事引人入胜。
他们年轻时结婚,但随后苏轼被贬到广州,远离了妻子。
尽管他们相隔千里,但他们的感情却没有减退。
苏轼经常写信给妻子,表达对她的思念和疼爱之情。
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然而,苏轼的情感经历并不总是美好的。
他的第二任妻子王琪是他的侄女,两人之间的婚姻并不幸福。
苏轼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曾写道:“妻儿是我生平最大的不幸,也是最大的羁绊。
”他对婚姻的不满和家庭纷争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和痛苦,这也成为了他创作诗词的灵感来源之一。
苏轼的情感经历不仅体现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也体现在他与朋友的交往中。
他与黄庭坚、杨亿等文友之间的友谊深厚而持久。
他们互相赞扬和批评,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些友情不仅为苏轼提供了情感支持,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苏轼的情感经历丰富多彩,既有友情的温暖和支持,也有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这些情感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成为了他作品中的灵感源泉,使他的诗文充满了深情和真挚。
苏轼的感情生活
苏轼家庭成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轼一生先后娶过三房妻子,均姓王。他的结发之妻叫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县进士王方的女儿,她年 轻貌美,知书达礼,性情温和。庆历六年(1054),19岁的苏轼娶16岁的王弗为妻。王弗与苏轼共同生活了 11年,死时年仅27岁。 王弗去世后,苏轼悲痛万分,他按照父亲苏洵的安排,将妻子安葬在母亲坟茔的旁边。并在埋葬王弗的 山头上种植了30000株松树,以寄托他的哀思。又过了10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 《江城子· 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 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 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25年之后,王闰之逝世。在妻子死后百日,苏 轼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 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去世后,其弟苏辙按照兄长的意思,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 穴”的愿望。这段经历成为千古传颂的爱情佳话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字子霞,是杭州钱塘人。(1074)九月,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 和妻子王闰之参加一个宴会时,认识了王朝云。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年仅12岁,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 歌舞班中,成为一位小歌女,以卖唱为生。王闰之见她聪明伶俐,心灵手巧,便买回家给她当了丫鬟。 朝云来到苏家后,苏轼和夫人开始教她读书识字,待她如亲人一般,使她甚为感激,从心里敬佩苏轼这 位大文豪。朝云聪颖、活泼、漂亮,惹人喜爱。连秦观都写诗赞美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朝云成人后, 苏夫人将她收为丈夫的小妾。此时的苏轼已经40岁了。王朝云比他小26岁。元丰六年(1083),王朝云为苏 轼生下了一子,产后身体虚弱,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年仅34岁。 苏轼一生共有4个儿子。 王弗为他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他生了次子苏迨(dai)与三子苏过。这三个 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dun),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轼的妻子有哪些_苏轼最爱的妻子是谁
苏轼的妻子有哪些_苏轼最爱的妻子是谁苏轼一生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老婆是王弗,后来苏轼又娶了一个妻子,叫王闰之,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轼的妻子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妻子有哪些苏轼一生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老婆是王弗,王弗嫁给苏轼之后,对于丈夫很是体贴,而且照顾公公婆婆也是细致入微。
苏轼自身在官场上心直口快,往往是有什么说什么,所以很容易得罪人,王弗知道只一点就常常提点苏轼,并且王弗看人很准,对于和苏轼接触的人王弗往往一下就能看出来是个怎样的人。
然而天妒红颜,王弗早早的就病逝了,这也对苏轼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经常怀念她,还写下了经典的《江城子》。
后来苏轼又娶了一个妻子,叫王闰之,她是王弗的表妹。
王闰之没有读过多少书,没有什么才华,是典型的无才有德的女子。
那个时候苏轼频遭贬谪,生活很是凄苦,很多时候都吃不上白米饭,但是王闰之还是和苏轼很恩爱,跟着苏轼同甘共苦,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和苏轼一起经过了一生中艰难坎坷的20多年,在1085年的时候病逝于汴京。
王闰之生前虽然跟着苏轼受尽了苦难,但是死的时候恰好是苏轼重新得到重用的时候,苏轼为他办了个风光的葬礼,而且苏轼死后还和她合葬一处。
苏轼的一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人就是王朝云。
王朝云是苏轼的小妾,原先是一个歌妓,后来被苏轼收为妾室,在苏轼一生最为潦倒的时候,王朝云一直不离不弃,跟着苏轼颠沛流离受尽了苦。
王朝云是苏轼的知己,是最懂苏轼的人,可惜还是早早的就病逝了。
在王朝云死后苏轼再未婚娶,一直孤身一人。
苏轼最爱的是谁苏轼的一生有过这样三个妻妾,王弗知书达理,和苏轼相敬如宾,能在苏轼的仕途上给苏轼带来帮助,只可惜早早的就去世了不能陪着苏轼到老。
王闰之陪着苏轼走过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20多年,在苏轼的家庭生活上给了苏轼很大的帮助,和苏轼是相濡以沫,情深入骨。
王朝云温柔多才,是苏轼的精神港湾,陪着苏轼一起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人生。
那么这三个人中苏轼最爱哪一个呢?其实这是很难去比较的,这三个人都是苏轼人生中多姿多彩的一笔,是苏轼人生的一部分。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店铺精心为你整理了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苏轼的诗词及表达情感篇1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objectObject]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他的《李氏园》揭露了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罪行,他们为了建筑“美园圃”不惜“夺民田”,“破千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是一代文豪,大家只知道他的才华,却不知道他背后的感情生活。
一般说文人多情,有些对感情不够专一,容易移情别恋。
文艺界的人士总是很神秘,然古代的苏轼对于发妻、爱妾及粉丝等的感人故事,一定会让当代一些人汗颜!
先说说苏轼对于发妻的真挚感情。
苏轼发妻名叫王佛,其父王方是一位在地方上很有名望的绅士。
家乡有一池,人站在池边拍手,鱼儿纷纷跳出水面,像是在应和,被称为青神一景。
王佛16岁那年,父亲召集当地青年才俊,为该池题名,实则为女暗中择女婿。
苏轼也参加了,他给池子取名为唤鱼池。
这与在闺房中的王佛想的一致,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就这样苏轼就成为王府的乘龙快婿。
婚后,两人感情深厚,王不仅温柔贤惠,且略通诗书。
可惜的,好人不长寿,在27岁那年,王佛突然病故,苏轼悲痛万分,王佛死后葬在苏轼的父母墓傍。
苏轼对亡妻非常思念,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回到故乡,见妻子正在对镜梳妆,见苏轼回来,眼泪扑簌簌滑落。
苏轼喃喃地说,我们好久没见面了,王佛说我们已经10整不见面了。
苏轼一下惊醒了,家乡的小院、妻子的痛哭,都隐入了茫茫的夜色中。
外面北风呼啸,苏轼无法入睡,想想自己在妻子去世10间,仕途坎坷。
到处奔波,转眼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妻子安眠在千里的故乡,非常凄凉,他线下了著名的悼亡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亡妻的深厚感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悼亡诗。
然苏轼由于宦海沉浮,身不由几,竟一直没有回故乡,他自己死后葬在河南。
苏轼与侍女王朝云的生死恋情
王朝云,八岁被卖到杭州,成为妓女,她面容姣好,聪明伶俐,能歌善舞。
正好此时,苏轼被贬到杭州任通判,每有酒宴,王朝云便被请来助兴。
苏轼见其小小年纪卖到妓院,非常可惜,便有心将她收到身边。
而王素来仰慕苏轼的才华。
于是12岁那年成为苏轼的侍女,摆脱乐妓的命运。
苏轼和王佛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教她识字和女红,王朝云也深得苏轼的喜爱。
在18岁那年,王长的婷婷玉立的大姑娘,有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就在这年,苏轼贬到黄周,苏轼正式纳王朝云为妾,从此无论苏轼仕途坎坷,颠沛流离,王朝云始终陪侍左右,成为苏轼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王为苏轼生了一个儿子,小名干儿。
后由于随苏轼流离奔波,干儿中途夭折,对朝云是一个重大打击。
在苏轼59岁那年,又被贬到广东惠州,那时的广东惠州,是蛮夷之地,那时苏轼的两位妻子都已经去世,身边的数位侍女听说惠州是一个湿热的瘴气之地,都纷纷离去,惟有王朝云随左右,在艰难的途中,王是苏轼的精神支柱,还照顾年迈体衰的苏轼。
并唱歌陪苏轼谈论佛理和书法,帮助苏轼排遣苦闷的心情。
在惠州,朝云与苏轼成为莫逆之交,不是一般的主人和侍妾的关系。
在惠州,王朝云身体越来越差,两年后死于惠州。
苏轼伤心欲绝,亲自给他写墓志铭,称她"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又三年,忠敬若一”.以后苏轼写了好几首诗词怀念她,她算得上苏轼的红颜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