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讲述
人体寄生虫总论

人体寄生虫总论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 :又称医学寄生虫学, 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础课程。
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
再现寄生虫病:指那些早已熟知,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不再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但现在又重新流行的寄生虫病。
1、新现寄生虫病的第一类:疾病和综合征已被认知,但未被确认或病原体未被确认;第二类:疾病早已存在,但病原体重新鉴定或分类;第三类:自由生活寄生虫,新发现可偶然寄生于人体;第四类是那些过去可能并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
新现寄生虫病:是指新识别的和未确认的寄生虫病。
第一章:寄生虫的生物学1、共栖( commensalism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此种现象称为共栖。
鮣鱼与鲨鱼,海葵与寄居蟹。
2、互利共生( mutualism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称为互利共生。
河马与小鸟。
3、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寄生虫(parasites):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一、寄生虫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整个过程。
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宿主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种类(包括传播媒介)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1)直接型:直接在外界发育为寄生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蠕虫)——蛔虫和钩虫(2)间接型: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至感染期,需要中间宿主(生物源性蠕虫)——疟原虫和血吸虫、丝虫二、寄生虫的类别按照寄生虫对宿主的依赖程度,寄生虫可大致分为以下类别:1、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
银行(WB)/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倡
议要求防治的十大类热带病,寄生虫
病就占有七类。
1. 全球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
(1975~1995 WHO对六大热带病的统计)
疾
疟
病
疾
感染人数
4~4.9亿 2亿 2.5亿 120万 240万
年死亡数
220~250万 50~100万
贫 血
营养状况极差
(12岁)
疟 疾 患 者
先天性弓形虫病
弓形虫引起的畸胎
黑 热 病
黑 热 病
皮肤型黑热病
内脏型黑热病
人疥螨引起的疥疮
疥疮
4. 寄生虫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 食源性寄生虫病
•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 药物抗性株的出现
• 输入性寄生虫病 • 大规模水利建设 • 全球气候的变化
如: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医学蠕虫
( Medical Helminths )
蠕虫的定义:
蠕虫
借身体肌肉的伸缩而作蠕形运动
的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蝇 蚊 白蛉
蚤
蜱
三、寄生虫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临床医学 医学检验 预防医学
药理学、微生物学
病理学、寄生虫学
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
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
医学寄生虫学
(Medical Parasitology)
医学原虫
(Protozoa)
医学蠕虫
(Helminths)
医学节肢动物
(Arthropod)
吸虫
( Trematoda )
绦虫
人体寄生虫学第1次课:总论 PPT课件

血吸虫病
丝虫病(淋巴丝虫病、盘尾丝虫病)
利什曼病
锥虫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 结核病 登革热 麻风病
7种为寄 生虫病
根据2000~2004年WHO发布的资料:
寄生虫病 流行国家 全球受威胁人口 死亡人数/年
疟疾 血吸虫病
丝虫病 利什曼病 非洲锥虫病 美洲椎虫病
100多个 76个
80多个 世界性分布 非洲36个国家 和地区 美洲
(2)中间宿主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 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
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 可寄生于脊椎动物。
中间宿主
(4) 转续宿主
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
期处于幼虫状态,当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便可
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起着转运寄生虫作用,
故称为转续宿主。
肺吸虫 人(适宜宿主) --- 终宿主 犬(适宜宿主) --- 保虫宿主 野猪(非适宜宿主)--- 转续宿主
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一、寄生与寄生关系
共栖
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
益,也不受害。
如:齿龈内阿米巴
互利共生
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双方均受益并互相依赖。
如:白蚁与其消化道中的鞭毛虫。
寄生
两种共同生活的生物,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称为寄
生。
其中受益者称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宿主 (host)。 寄生物为动物者 寄生虫
40%以上 6.5亿
10亿
115.68万
5.18万 6000万 5.24万 1.66万
每年因肠道寄生线虫感染的死亡人数约为1.8万: 蛔虫0.38万,鞭虫0.24万,钩虫0.46万。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课件

人体寄生虫对人体的损害方式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在人体内繁殖,导致人体感染 营养吸收:寄生虫吸收人体营养,导致人体营养不良 免疫系统:寄生虫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器官损伤: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可能导致器官损伤,如肝脏、肠道等
人体寄生虫引起的人体组织病理变化
寄生虫感染:引起人体组织炎症、水肿、出血等病理变化 寄生虫代谢产物:引起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坏死等病理变化 寄生虫排泄物:引起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坏死等病理变化 寄生虫寄生部位:引起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坏死等病理变化
感染症状:寄生虫感染人 体后可能会引起发热、腹 痛、腹泻等症状
预防措施:保持个人卫生、 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体 检等可以预防寄生虫感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常见的人体寄生虫感染途径和寄生部位
皮肤:如疥螨、虱子等
血液:如疟原虫、血吸虫等
呼吸道:如肺吸虫、血吸虫 等
消化道:如蛔虫、鞭虫、钩 虫等
生殖系统:如滴虫、阴道毛 滴虫等
病原学检查:寄生虫卵、虫 体等
免疫学检查:抗体检测、细 胞因子检测等
基因诊断:PCR、基因测序 等
人体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
添加项标题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
添加项标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血清学检查等
添加项标题
影像学检查:X线、B超、CT等
添加项标题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等
人体寄生虫的感染途径和寄 生部位
第三章
感染途径和寄生部位的概念
感染途径:寄生虫通过皮 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 径进入人体
寄生部位:寄生虫在人体 内寄生的部位包括肠道、 肝脏、肺等
感染方式:寄生虫可以通 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空气传播等方式感染人体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 世界银行 / 世界卫生 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计划提出:要防 治世界六大热带病: 疟疾 血吸虫病 锥虫病 丝虫病 麻风病
8
利什曼病
除以上主要寄生虫病外,还有其他全球 性疾病如阿米巴病、贾第病、钩虫病、蛔虫病、 鞭虫病、蛲虫病 33.3亿。
益,另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例如:人口腔——齿龈内阿米巴;
大鱼——茚鱼。
17
互利共生(mutual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互相依赖,双方受益。 例如:牛、马——纤毛虫; 鳄鱼——千鸟
18
寄生(Parasit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 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
寄生物 (parasite)宿主 (host) Nhomakorabea纲
目
科
属
种
动物界 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亚界 扁形动物门 线形动物门 棘头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4
命名:二名制(用拉丁文表示寄生虫学名)
属名+种名 (命名者姓名与命名年份)
如: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 1904
5
二、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 重要性
地位:
以人体解剖学、组胚学、药理学、生物学、 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为基础。 与微生物学、病理学平行。
寄生虫病的流行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造成恶 性循环,有人叫它贫穷病,但在经济发达国家 虽不如第三世界严重,但也是较严重的公共卫 生问题。
9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解放前每年3000万病人,现在每年约 有几十万人发病。 血吸虫病:建国前1000万病人,目前约有70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学问,包括人体内的、外生的、寄生于人体宝宝的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主要来自于环境、食品、饮水和接触传播等途径,寄生在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中。
人体寄生虫的分类人体寄生虫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包括病原体特征、临床表现、病程、致病机制等方面。
按照病原体分类,人体寄生虫可以分为原生动物和线虫两类。
原生动物包括滴虫、贾第鞭毛虫、锥虫、球虫、痢螺等;线虫包括圆线虫、鞭虫、钩虫、蛔虫等。
人体寄生虫的病因人体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人、动物和环境三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肠道、皮肤等途径传播寄生虫。
动物如狗、猫等也是人类寄生虫的来源,比如钩虫、蛔虫等。
环境也是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比如食物、饮水、土壤等都可能带有寄生虫卵或幼虫。
人体寄生虫的症状人体寄生虫其实大部分都没有症状,只有某些种类的寄生虫才会引起疾病。
比如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造成肠道内蠕动过度、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滴虫在女性生殖道内寄生会引起炎症、瘙痒等症状。
另外,一些寄生虫还会引起组织感染,比如曲霉、原虫等。
人体寄生虫的预防预防人体寄生虫的方法主要是从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两个方面入手。
保持干净的环境、饮食健康的食物、规范的饮用水等都是预防人体寄生虫的重要措施。
个人卫生方面,剪短指甲、勤洗手、彻底煮食食物、戴好驱虫口罩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预防人体寄生虫。
人体寄生虫的治疗治疗人体寄生虫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口服或注射等方式将药物送入人身体内,以达到治疗寄生虫的目的。
而手术治疗则是在寄生虫位置进行手术切除。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寄生虫的同时必须保持适当的营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治愈率。
以上是人体寄生虫学的总论,希望能对大家了解人体寄生虫有所帮助。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医学课件

我国人体蠕虫感染情况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2005年)
土源性线虫 (钩、蛔、鞭虫等)
华支睾吸虫感染率↑75%
感
感染率↓63.65%,
染
感染人数↓4.07亿人。
率
%
(
带绦虫感染率↑ 52.47%
)
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osis) 生食或者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
• 叶足虫纲 • 鞭毛虫纲 • 孢子虫纲 • 纤毛虫纲
• 吸虫纲 • 绦虫纲 • 线虫纲 • 棘头虫纲
• 昆虫纲 • 蛛形纲 • 甲壳纲 • 唇足纲…
NEXT
溶组织内阿米巴
杜氏利什曼原虫
叶足虫纲(Class Lobosea) 鞭毛虫纲 (Class Zoomastigophorea)
间日疟原虫
孢子虫纲 (Class Sporozoa)
疾病名称 疟疾 非洲锥虫病 美洲锥虫病 血吸虫病 利什曼原虫病 淋巴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 蛔虫病 鞭虫病 钩虫病
死亡人数 1 222 48 14 15 51 0 0 3 3 3
DALYs 46 486 1 525 667 1 702 2 090 5 777 484 1 817 1 006 59
我国人体寄生虫的基本事实
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总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arasitology
学习网站:
“教学门户”---- “学生入口”----“课程网站”---选择“病原生物学—寄生虫学”
总论的学习目标
寄生虫生物学(基本概念:寄生虫,宿主,生活史…)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Host – parasite interplay )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与特点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人体寄生虫总论

WHOTDR于2002年新提出了10大优先研究的热带病,并将其分为3类: 第一类〔未能有效控制〕:非洲锥虫病、登革热、利什曼病; 第二类〔有控制策略但流行仍严重〕:疟疾、血吸虫病、结核病; 第三类〔有效控制,预期能消灭〕:Chagas病、麻风、淋巴丝虫病、河盲症宿主。
在寄生关系中 ,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给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给寄生物提供居住场所
三、寄生虫生活史及宿主种类
1、寄生虫生活史: 指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不同寄生虫种类,其生活史过程各不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那么很复杂,需要转换多个宿主。
4.免疫病理损害
寄生虫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等也可作为抗原物质引起宿主的变态反响,这是某些寄生虫的主要致病作用。 如血吸虫病中虫卵肉芽肿形成,就是免疫病理作用的结果。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防御〔免疫〕作用
寄生虫对宿主来说是外来病原体,宿主的免疫系统对其产生免疫识别、排斥和去除,引起一系列的免疫反响,其结果一般是有利于宿主的,到达抑制或消灭寄生虫的作用。但有时也可引起一定的免疫损害。 宿主的免疫包括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和获得性〔特异性〕免疫。前者主要表现为吞噬作用、炎症反响和补体的溶细胞作用等;后者是由免疫活性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参与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中间宿主与终宿主:
中间宿主 : 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 有的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有多个,那么按其寄生的先后次序称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 终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
3.保虫宿主:
某些蠕虫或原虫的某一个阶段既可寄生于人体,又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 且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传给人, 这些脊椎动物就称为保虫宿主 〔也称储存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可以过自由生活,但如有机会 侵入宿主体内也可以过寄生生活。 如粪类圆线虫
(二)寄生虫的类别
3、体内寄生虫 ( endoparasite )
寄生于宿主体内器官或组织细胞 内的寄生虫。 4、体外寄生虫 ( ectoparasite ) 刺吸血液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吸 血后便离开,也称暂时性寄生虫,如 蚊、蚤
蚊 叮 咬 所 致 严 重 过 敏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见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1、全部清除寄生虫,并具有 、全部清除寄生虫, 寄生虫 抵御再感染能力。 罕见) 抵御再感染能力。(罕见) 2、部分清除寄生虫,并具有部 、部分清除寄生虫, 寄生虫 分抵御再感染能力。 多数) 分抵御再感染能力。(多数) 3、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 、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 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 生虫发育并大量繁殖。 寄生虫病
了解) (二)寄生关系的演化 (了解)
1、形态变化
绦虫成虫
蛔虫
蚤
吸槽
钩齿
吸盘
口吸盘
腹吸盘
了解) (二)寄生关系的演化 (了解)
1、形态变化 2、生理功能与代谢方式的改变
蛔虫雌性生殖系统
了解) (二)寄生关系的演化 (了解)
1、形态变化 2、生理功能与代谢方式的改变 3、侵袭力的变化
阿米巴肝脓肿
人体寄生虫学 Human parasitology
病原生物学系 刘光英 E-mail:Lgying1@
第一篇 总 论
Introduction to parasitology
熟悉常见的寄生虫
蛔虫
蚊Leabharlann 蝇蛆毛囊蠕形螨第一章 引 言
人体寄生虫学讲稿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蛲虫
• 蛲虫:寄生于回盲部引起蛲虫病.世界分布.儿
童高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
• 形态:1.成虫.2.虫卵 • 生活史:成虫(回盲部,爬出肛门)→虫卵(6hs)→ 感
(血吸虫为尾蚴)
• 6.主要种类有: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 日本血吸虫.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华分支睾吸虫(肝吸虫)
• 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引起肝吸虫病.为人兽共患病.分布
于远东和中南亚国家,我国广东福建港澳台等地.
• 形态:1.成虫2.虫卵 • 生活史:成虫(人猫犬肝胆管)→卵(豆沼涵
蛔虫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 蛔虫:寄生在人小肠,引起蛔虫病.世界性和全国性分布,
农村高于城市,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
• 形态:1.成虫(形状.颜色.大小.♀♂区别).2.虫卵(受精卵
和未受精卵:形状.大小.卵壳.颜色.内容物)
• 生活史:成虫(小肠)→虫卵(发育条件)→感染性虫卵(感
阶段.方式.途径)→幼虫(移行途径:皮肤粘膜.小血管和小淋巴管.肝.右心. 肺.肺泡.支气管.气管.咽.食道.胃.小肠)→成虫(寿命7-8年)(生活周期57周)
• 致病性:幼虫(皮炎.肺炎).成虫(钩虫病-贫血.原因:1边吸边拉.2
分泌抗凝素.3更换吸血部位.异嗜症)
• 实验室检查:粪便查虫卵 • 防治原则:1.加强粪便管理2.预防感染3.治疗用药(肠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1 地方性流行: 2 季节性流行: 3 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23)
生物因素 媒介与中间宿主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如钉螺的分布与血吸虫病流行区一致 白蛉的分布与黑热病流行区一致
自然因素
气温、湿度、雨量等气候条件 影响寄生虫的外界发育及媒介的季节消长
如钩虫钩蚴发育需温暖潮湿条件 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最佳温度为:24-26℃ ,蚊的季节消长为夏秋季
为10%-30%。我国解放初期年发病人数约3000万,
2002年报告35000例,据估计实际数在10倍以上(漏报
率很高);恶性疟原发病例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两
省,其它省多为输入性病例。
WHO(1999年)报告,全球感染血吸
虫的人数为2亿。我国解放初期血吸虫病患
者为1千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治,2005 年血吸虫病人数降至约79.87万,427个流行 县(市)中已有253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64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宿主体内,虽能成活,但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长期保持幼 虫状态,而对适宜宿主仍具感染性,当此幼虫有机会再进入 适宜宿主体内时,仍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宿主叫 转续宿主
感染阶段 ( infective stage) 寄生虫侵入人体能继 续发育或繁殖的阶段。
如肺吸虫囊蚴
全球40%的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年发病3亿至5 亿,年死亡150-270万,9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 非洲,20%-40%的门诊病人和10%-15%的住院病人 是因为疟疾;严重疟疾并发疟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
如:牛与纤毛虫。 2.共栖(commensalism):一方获利,另一方既不受益也 不受害。如:人与齿龈阿米巴。 3.寄生(parasitism):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如人与蛔虫。 受益的一方称寄生物,受害的一方称宿主(host)。 寄生虫(parasite) 是指营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医学蠕虫学
Medical Helminthology
• • • •
医学节肢动物学
Medical Arthropodology
• •
•
叶足虫纲(Class Lobosea)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 E. Histolytiensis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绦虫纲 (Class Cestoda)
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棘头虫纲 (Class Metacathocephala)
猪巨吻棘头虫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昆虫纲 (Class Insector)
中华按蚊
Anopheles sinensis
绿蝇 Lucilia sericata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蛛形纲 (Class Arachnida) 人疥螨
Sarcopes scabiei
蠕形螨 follicle mite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甲壳纲 (Class Crustacea)
蝲蛄(Cambaroides spp.) 石蟹(Potamon spp.)
3、社会因素 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良卫生习惯和卫生环境
三、流行特点
1、地方性
2、季节性 3、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 1、控制传染源
通过治疗患者,查治带虫者、保虫宿主等, 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病传播途径,采取综合措 施。 3、保护易感者 对流行的特定易感群体和个体以及初进流行 区的人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请点击箭头以返回
多足纲 (Class Chilopoda)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本

01
被寄生虫寄生的受害的一方生物称为.宿主
02
中间宿主
03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04
若有多个中间宿主则分为第一中间宿主、
05
第二中间宿主。
06
终宿主
07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三、宿主的类型
尾蚴 囊蚴 淡水鱼体内
01
02
虫卵
人、猫体内
胞蚴
豆螺体内
毛蚴
成虫
雷蚴
返回
这些寄生虫在某一个发育阶段,既可寄生
02
伴随免疫
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诱导宿主产生抗再感染的能力,而最初感染的寄生虫完全不受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作用,这种免疫现象叫伴随免疫如日本血吸虫。。
传染源:寄生虫所寄生的人或动物, 包括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易感人群: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的人群。 传播途径: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如经口、皮肤、节肢动物、人体接触、 胎盘等。
01
寄生虫
02
一种小动物,在其生命的部分或全部过程中,需要依附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借此取得食物或居所,并给被依附者带来损害称之为寄生虫
第二节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别
1
寄生虫生活史与感染阶段
2
间接发育型
3
感染阶段
4
概念 寄生虫完成一 )消除传染源 治疗病人、带虫者,监控疫区人口流动, 管好或捕杀部分保虫宿主。 ( 2 )切断传播途径 管粪、管水、消灭媒介昆虫或中间宿主。 ( 3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改变生活习惯,预防服药, 涂抹驱避剂。
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 一、流行趋势 1、寄生虫感染人数多、虫种多 2、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呈上升趋势 3、机会性寄生虫病的发病人数增多 4、主要寄生虫病疫情仍不稳定 5、一些新发现或病例数量重新回升的寄 生虫病不容忽视 二、防治对象 1、管理感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总论(introduction)
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
(1)共栖(commensalism)
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称为共栖。
—大鱼
人—结肠内阿米巴
33
总论(introduction)
四、寄生关系及其演化
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
(2)互利共生(mutualism)
4
利什曼病
疥疮
血吸虫病
总论(introduction)
二、人体寄生虫学范围
人体寄生虫学
医学原虫学
Medical Protozoology
医学蠕虫学
Medical Helminthology
医学节肢动物学
Medical Arthropodology
•叶足虫纲(请点击看图)
•鞭毛虫纲(请点击看图) •孢子虫纲(请点击看图) •纤的代谢主要是能量代谢和合成代谢。寄生虫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糖酵 解获得的。大多数寄生虫的合成代谢种类十分有限。如寄生蠕虫大多不能合成胆固 醇和不饱和脂肪酸,缺乏从初始阶段合成脂类的能力。多数原虫也不能合成胆固醇。
49
总论(introduction)
八、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
署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10种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淋巴丝虫病 和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麻风病、结
核病和登革热,除麻风病、结核病和登革热外,其他都是寄生虫病。
19
总论(introduction)
三、寄生虫病的流行概况
疟疾(malaria)
疟疾病人 WHO(2011年)报告全世界疟疾每年的发病人数达2.16亿, 每年死亡人数近70万
2024版人卫版人体寄生虫学总论PPT教学课件

05
药物治疗与抗虫药物选择原则
常用抗虫药物介绍
苯并咪唑类
如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等,广谱驱虫药,对多
种寄生虫有效。
吡喹酮
对血吸虫、绦虫、囊虫 等多种寄生虫有良好疗
效。
氨基糖苷类
如巴龙霉素等,对阿米 巴原虫等有效。
其他药物
如青蒿琥酯、氯硝柳胺 等,分别针对不同寄生
虫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医嘱
钩虫
寄生于人体小肠内,通过 吸食血液为生,可导致贫 血等症状。
绦虫
主要寄生于肠道,可引起 绦虫病,严重时甚至可导 致肠梗阻。
血液及淋巴系统寄生虫
疟原虫
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通 过蚊子叮咬传播,寄生于 人体红细胞内。
弓形虫
可寄生于人体多种细胞内, 尤其是孕妇感染后可通过 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先 天性弓形虫病。
钩蚴
是钩虫的幼虫,可侵入人体皮肤 引起钩蚴性皮炎。
囊尾蚴
是猪囊尾蚴的成虫,可寄生于人体 皮下组织和肌肉中,形成囊虫病。
旋毛虫
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肌肉 内,形成旋毛虫病,严重时可导致 肌炎和肌痛。
03
寄生虫感染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诊断
观察患者体征
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皮疹、淋 巴结肿大等症状。
询问病史
靶点。
02
药物筛选与合成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从天然产物或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具有抗虫活性的
候选药物。
03
临床试验与疗效评估
对新型抗虫药物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诊断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应用PCR、基因测序等技术,提高寄生虫感染的早期诊断准确性。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4.防治原则 (1)控制或消灭传染源 治疗病人、带虫者,监控疫区人口流动, 管好或捕杀部分保虫宿主。 (2)切断传播途径 管粪、管水、消灭媒介昆虫或中间宿主。 (3)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改变生活习惯,预防服药, 涂抹驱避剂。 (4)加强寄生虫病监测
钩虫(hook worm)
二、寄生现象、寄生虫与宿主
共生(symbiosis):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获利方 共栖 commensalism 受益 受害方 无益无害
互利共生 mutualism 寄生parasitism
得益
受益
得益
受害
(1) 寄生物(parasite)
能寄生于另一生物并从其获得营养、使之 受害的生物称为寄生物。 包括植物性寄生物(如菟丝子)和动物性 寄生物。
动物性寄生物又叫寄生虫。寄生虫都是 无脊椎动物。
依寄生部位可分为: 体内寄生虫(endoparasite) 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 依寄生特性可分为: 专性寄生虫(obligatory parasite) 兼性寄生虫(facultative parasite) 偶然寄生虫(accidental parasite) 机会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 )
带虫免疫(premunition) 某些寄生虫感染诱导的特异免疫应 答可使宿主体内寄生虫处于低密度、低繁殖的细胞(组织) 内型,宿主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产生抗特异性攻击的能力, 这种免疫现象叫带虫免疫。如疟原虫、弓形虫、美洲锥虫。
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 某些寄生虫感染 诱导宿主 产生的免疫应答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无杀伤或清除效应,但 具有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幼虫再感染的能力,这种免疫现象叫 伴随免疫。如日本血吸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30
14
微寄教研室
从各省平均寄生虫感染率看,17个省(区)感染率 在50%以上,大多在南方或沿海地区,有6省(区)感 染率超过80%。海南(94.735%),广西(86.105%), 福建(85.300%),四川(82.002%),浙江 (81.123%),贵州(81.010%)。而感染率底于50%的 省(区)除上海外都在北方, 黑龙江(17.521%),内 蒙古(23.768%),吉林(30.636%)
11
微寄教研室
我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1994
1988-199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开展了全国30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未包括台湾省)的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用 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并 按统一的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调查。
2020/9/30
12
微寄教研室
全国共查到56种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19种、吸虫16种、 线虫12种、绦虫8种、棘头虫1种,其中属国内人体感染首 次报告的有台湾棘带吸虫;属国内外人体感染首次报告的 有藐小棘隙吸虫、狭睾棘口吸虫;属新种的有福建棘隙吸 虫。在56种以外,尚有猫后睾吸虫等6种虫虽属国内首次 发现,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尤其在热带与亚热带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发病率和病死率 均很高,对人民的危害极大,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又是无法 估量的,它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并且成为人 们及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 视。
2020/9/30
10
微寄教研室
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热 带病特别规划署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热带病有:疟疾、 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及(麻风病)。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中西医结合学院 张学敏
本章节学习目的: 掌握寄生概念,寄生虫的生活史,宿主类型。 了解寄生虫的分类。 掌握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掌握带虫免疫和伴随免疫的概念。 掌握病原学诊断 掌握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
原则。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
间接型(生物源性蠕虫):生活史复杂,需要中间宿主, 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再经一定方式侵入 人体,如吸虫、大部分绦虫和少数线虫。
(二)寄生虫与宿主类别 1、寄生虫的类别 1)专性寄生虫:疟原虫、钩虫等 2)兼性寄生虫:粪类圆线虫 3)体内寄生虫:蛔虫、肺吸虫、 4)体外寄生虫:蚊、蝇等 5)机会致病寄生虫:刚地弓形虫、微小隐孢子虫等
脑损伤 眼损害 肺损害 肝损伤 胆道病
19
20
26
23
10
肠穿孔 肠梗阻 阑尾炎 腹泻 侵犯心脏
12
9
17 45
9
泌尿生殖 贫血 艾滋病死因
20
29
8(机会致病)
侏儒症 皮肤肌肉受损 诱发癌
7
37
3
一、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
对重要器官的损害
皮 肤 肌 肉 受 损
致 畸 与 后 遗 症
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 寄生虫病遍及全世界,在人类传染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0/9/30
15
微寄教研室
调查的虫种中有5种属全国性分布, 即溶组织内阿 米巴、贾第虫、蛔虫、鞭虫和蛲虫。
根据人体寄生虫感染率之高,地区分布之广及疾病 危害的严重程度,提出了在继续抓好血吸虫病、疟疾、 丝虫病和黑热病防治的前提下,目前我国优先防治的 病种是:棘球蚴病、猪带绦虫病、囊虫病、华支睾吸 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钩虫病、蛔虫病、鞭 虫病和蛲虫病。
二、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
(一)寄生虫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整个过程称生活史。
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侵入宿主的途径和方式、在宿主 体内的移行过程和寄生部位等。
直接型(土源性蠕虫):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 因感染阶段污染土壤、食物、水等经口或皮肤侵入人体。 大部分线虫属于此型。
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律, 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也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
人体寄生虫学由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 物学组成。
人体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 药理学 诊断学 传染病学 流行病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人体寄生虫学(桥梁课、应用课)
2020/9/30
13
微寄教研室
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总感染率为62.632%,原虫感染 率10.315%,吸虫感染率0.573%, 绦虫感染率0.195%, 线虫 感染率59.022%。其中蛔虫、钩虫及鞭虫等土源性线虫的 感染率较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蛔虫为5.31亿人 (5.23~5.39亿), 钩虫为1.94亿(1.87~2.01亿), 鞭虫为 2.12亿(2.05~2.20亿)。寄生虫感染者中混合感染普遍, 单一感染和混合感染(感染2种或2种以上)比为56.67%与 43.33%。最多1人感染9种寄生虫。
2000年,又加上结核和登革热。统称十大热带病。 在我国,寄生虫病分布也很广。据解放初的调查,仅疟
疾、血吸虫病、丝虫病患者就有7000多万人。新中国成立 后卫生部门将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疟疾、血吸 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和利什曼病(黑热病)列为我国的 五大寄生虫病,进行重点防治。
2020/9/30
2020/9/30
16
微寄教研室
第二章 寄生虫的生物学
1、寄生与寄生关系
1)共栖
2)互利共生
3)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
获利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受伤害 的一方称宿主。
2、寄生关系的演化
1)形态
2)生理功能
3)侵袭力
4)免疫逃避
5)基因变异
生物学 组胚学 解剖学 生理学 生化学 免疫学
寄生虫病是常见病、多发病、贫困病
海南 9川 82.0
贵州 81.0
浙江 81.1
江西 79.5
湖南 76.7
广东 … 黑龙江
72.1
17.5%
全国人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 感染人数约 为7 亿多。
寄生虫感染的后果严重:导致劳动能力与生活质量下降、 致畸、致残、致死、诱发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