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四编 知识的学习 【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心智技能及其形成)【圣才出品】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一、选择1.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是()。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认知策略的学习【答案】A2.认知技能的学习就是在认知结构中建构一个(),经过练习达到完善化、自动化。
A.产生式B.产生式系统C.认知策略D.元认知【答案】B3.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
A.产生式B.产生式系统C.元认知D.程序性知识【答案】A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答案】A5.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A.绘画技能B.创造技能C.心智技能D.操作技能【答案】C6.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A.原型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答案】C7.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答案】C8.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A.原型定向C.操作整合D.原型内化【答案】D9.阅读技能是一种()。
A.操作技能B.运动技能C.心智技能D.学习技能【答案】C10.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为()A.原型启发B.原型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答案】D11.心智技能的特点有()A.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答案】B1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A.抑制现象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D.低分现象【答案】C13.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是()。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学习的认知理论【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的认知理论6.1复习笔记一、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1)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3)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长时记忆系统中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二、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完形—顿悟说是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魏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
(一)格式塔学派的经典实验1.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者布置一种情境,但其目的不能直接到达,而又使它对情境完全了解,于是便可以知道它所能得到的是何种程度的行为,尤其是它能否以间接的方法解决其问题。
(1)苛勒是以动物能否以“间接方法解决问题”作为理解力的标志的;(2)苛勒坚持,实验的设计必须使动物有可能完全了解其情境。
问题的一切主要条件,必须全部显露出来,以便让动物观察。
2.实验系列苛勒的实验常由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逐步增加难度。
他认为,用该方法才可以考察到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对解决问题的哪一部分最为困难,并可以借此判断动物发生这样或那样错误的原因。
在苛勒设计的由简而繁的实验中,主要包括箱子实验和棒子实验两个系列。
(1)箱子实验苛勒把黑猩猩置于放有箱子的笼内,笼顶悬挂香蕉,简单的问题情境只需要黑猩猩运用一个箱子便可够到香蕉,复杂的问题情境则需要黑猩猩将几个箱子叠起,方可够到香蕉。
在复杂问题情境的实验中,有两个可利用的箱子。
当黑猩猩1看到笼顶上的香蕉时,它最初的反应是用手去够,但够不着,只得坐在箱子1上休息,但毫无利用箱子的意思;后来,当黑猩猩2从原来躺卧的箱子2上走开时,黑猩猩1看到了这只箱子,并把这只箱子移到香蕉底下,站在箱子上伸手去取香蕉,但由于不够高,仍够不着,它只得又坐在箱子2上休息;突然间,黑猩猩1跃起,搬起自己曾坐过的箱子1,并将它叠放在箱子2上,然后迅速地登箱而取得了香蕉。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23章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其基本方法是什么?教学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1)教学设计的涵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安排与确定。
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等)进行选择、安排与规划。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关键。
①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
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
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
因此,为了改进教学,除了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外,同时也必须加强教学设计工作,使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技术。
(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系统论观点作为其指导思想,必须采用现代系统论所创导的系统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应用系统原理,综合研究事物的性质及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在应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
①活动分析由于作为教学目标的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因而必须通过活动的分析才能确定教学的目标系统。
通过活动分析来确定教学目标系统时,应选择确定各学科领域的典型活动;区分各典型活动的层次或水平;确定目标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层次与序列。
②任务分析目的与任务是指具有相属关系的两个层次的不同目标项目。
上层的目标项目称为“目的”,其下属的目标称为“任务”。
目的与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总目标与次目标的关系,是上层或上位目标与下层或下位目标的关系。
任务分析目的是确定教学活动中的作业内容。
通过任务分析以确定教学作业时,必须确切规定并明确表述教学任务所含的各种目标因素;任务配置必要的教学作业,则教学任务不仅要有确切的规定,同时要有明确的表述;注意区分不同的任务系列;注意区分同一任务系列的不同要素。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圣才出品】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答案】D
二、简答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①教育心理学从无发展到有,而且目前已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 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作品和 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所有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都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③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轰动一时的一些 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也都是由教育心理学家发起的。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 渐克服;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 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方法,如认知理论、构造观点、累积学说、内化学说、信息加 工模式等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 性研究相结合。所有这些,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 19 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 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 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答案】B
4 / 14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答: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及思维认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及科学总结。
它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唯物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倡导一切科学研究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证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及方法论基础。
其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学习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遵从到遵从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问题。
学生学习的规律属于心理变化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观点揭示了主观与客观、心理与客观现实及活动等的辩证关系,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学习的心理规律提供了门径。
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就易于认识各种学习的本性及其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它与其他心理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所确立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解决本学科的独立性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上的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
这种观点从方法论角度,仅仅只看到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其间的区别。
这违背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③在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借鉴与发现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离开了唯物辩证法,也难以妥善解决。
总之,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要想取得成果,首先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2.举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应用调查方法?答: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
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笔记
习题
真题
心理学
典型
内容
第章
习题
教材
教育 复习
心理学
教育
笔记
教育
题
社会规范
习题
学习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22.2复习笔记 22.2课后习题详解 2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3章教学设 计
第24章教学成 效的测量与评 价
第23章教学设计
23.1复习笔记 23.2课后习题详解 2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4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
24.1复习笔记 24.2课后习题详解 24.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1章学习动机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2章学习的迁移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来自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 概述
第14章知识的领会
第15章知识的巩固 第16章知识的应用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 其形成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
17.1复习笔记 17.2课后习题详解 17.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8章操作技能及其形成
18.1复习笔记 18.2课后习题详解 18.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9章心智技能及其形成
19.1复习笔记 19.2课后习题详解 19.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知识的领会【圣才出品】
第15章知识的领会15.1复习笔记一、知识领会概述(一)知识领会的特点知识领会,是指了解传输知识的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知识的领会主要通过对教材的直观与概括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
1.教材直观(1)含义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
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
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2)直观的特点直观是由反映事物的外表特征与外部联系的一系列认知活动构成的,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①直观总是在一定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发生的,在实际教学中,用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刺激物,或者是实物,或者是实物的模像,或者是言语刺激;②直观过程中总是包含有一定的感知活动,但不限于感知,还包含有想象、思维和记忆等成分;③直观只能反映个别事物的感性特征与联系,只能提供领会概念与规则所必需的基础性的知识经验。
若要形成相应的概念与规则,则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思维加工。
(3)在教学条件下教材直观的特性①教材的直观对象通常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或人为制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领会抽象知识所必备的认识支柱;②教材的直观具有严格而确切的要求,必须达到预定的目的,因而具有较高的目的性与意识性。
忽视教材直观的这些特点,则会把教材的直观一般化,降低直观的意识水平。
2.教材的概括(1)含义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它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下而上地进行抽象思考的过程。
(2)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概括是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必经过程,对一切科学知识的领会均是不可缺少的。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知识及其掌握概述)【圣才出品】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1.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类型?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答:(1)知识的含义知识是指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观性。
但知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因此,也具有主观性。
(2)知识的类型①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具体知识是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
该类知识往往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示。
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
这类知识往往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
③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又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
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④布卢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把知识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
具体的知识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
方式方法知识是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普遍原理知识指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
该类知识处于高度抽象和非常复杂的水平上。
(3)知识的表征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结构,其形式有概念、命题、表象和图式等。
①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
特征本身又是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的,如知觉特征、功能特征、关系特征等。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第三~四编【圣才出品】
第三编学习心理第十章学习的含义、机制与类型[视频讲解]【学习目标】1.理解学习的含义,把握学习的实质意义,准确判明学习的正例与反例。
2.理解学习在人类个体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了解学习的一般机制。
4.了解学习的不同分类。
5.理解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
第一节学习的含义与作用一、学习的含义(一)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二)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三)实质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二、学习的作用(一)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环境:是指与个体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外部条件。
适应:心理学上是指个体对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反应。
学习作为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活动,就其生物学意义来说,是个体对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应答。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者间的平衡不断被破坏,又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
这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活动所发生的客观条件之一,首先来自环境因素的变化。
主客体相互作用是适应发生的客观基础,个体的反映活动及其身心变化是适应发生的内在机制,个体的行为变化则是适应发生机制的外显表现。
学习就是在这种适应活动中发生的。
(二)学习经验的获得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来体现学习作为心理适应过程,是经验的获得,并引起相应的行为变化。
所谓经验,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非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因此,经验的获得总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
客观现实的作用与主体的反映动作,是经验得以发生的前提,而经验本身则是主体活动的主观产物,是主体的反映动作作用于对象的产物。
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和非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因:生理成熟、衰老等因素导致的行为变化,其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而学习导致的行为变化的速度相对较快。
水平:疲劳、创伤等因素致使行为水平降低,而学习可以提高个体的行为水平,使之更熟练、更合理等。
时间:药物(如兴奋剂、镇静剂等)引起的行为变化持续时间较短,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相对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具有稳定性。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是()。
A.夸美纽斯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答案】D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问题的提出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B.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C.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D.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答案】A3.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在()。
A.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B.逐步形成一个多样、开放的大系统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灵活性、和个性化D.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答案】D4.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B.华生C.威尔逊D.格塞尔【答案】D5.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的作用不包括()。
A.定向作用B.决定作用C.评价作用D.调节作用【答案】B6.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六三三”制起始于()。
A.1922年的壬戌学制B.1951年的新中国学制C.1958年的学制改革D.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答案】A7.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微观背景是()。
A.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B.素质教育的实施C.知识经济的出现D.政治的民主化【答案】B8.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
A.信号图式法B.探究—发现法C.暗示教学法D.五段教学法【答案】C9.教育性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中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中C.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中D.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中【答案】C10.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圣才出品】
第8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8.1复习笔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然人性论(一)人本心理观1.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而要揭示人性,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作出完备的描述。
2.对主要观点的理解(1)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即反对将人神化或兽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他们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
因此,他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
(2)整体分析法即与抽象思辨和还原分析法相对立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来代替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认为必须把人当做一个理智与情感的整体来研究,必须用整体分析法来研究人,才能产生更有效的结果。
(二)自然人性论(1)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2)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需要。
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性善论者,对人性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心理基础(一)人格发展的动力1.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的外铄论,而坚持人格发展的内发论,以自我实现的似本能需要来解释人格发展的动力。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识的巩固)【圣才出品】
第15章知识的巩固一、选择1.学习新信息对己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答案】B2.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秒钟A.5B.20~30C.60D.120【答案】A3.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答案】D4.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这种观点的代表学说是()。
A.痕迹衰退说B.同化说C.干扰说D.动机说【答案】B5.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组块A.6±2B.6±12C.7±1D.7±2【答案】D6.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一下哪一种记忆术()。
A.位置记忆法B.关键词法C.缩简法D.视觉想象【答案】C7.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答案】B8.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A.符合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上位学习【答案】C9.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D.并列学习【答案】B10.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
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B.上位学习C.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答案】C11.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A.反例B.变式C.概括D.抽象【答案】B12.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直观和()。
A.概括B.比较C.分析D.综合【答案】A13.小李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归纳学习D.上位学习【答案】B14.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16章知识的应用一、选择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答案】A2.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D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答案】A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答案】D5.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答案】C6.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答案】D7.学生学习了圆周年的计算公式后,要求他们在保护古树的前提下求得一棵古树横截面直径的长度,这是()。
A.知识的感知B.知识的理解C.知识的巩固D.知识的应用【答案】D8.在学习与原有知识十分相似而又不同的新知识时,有经验的教师常采用一些可以区分的变式,帮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强已有知识的概括化程度B.增强已有知识的可辨性C.增强已有知识的稳定性D.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答案】B9.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A.概念转变B.概念形成C.概念同化D.概念整合【答案】A【解析】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因此,答案选A。
10.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预达目的和()A.要求要点B.条件联系C.限制或障碍D.矛盾和结果【答案】C11.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教材精讲】(早期的学习观点)【圣才出品】
第四章早期的学习观点【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人性观基础。
2.掌握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自然展开说和统觉团形成说的基本观点。
3.分析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自然展开说和统觉团形成说的现实影响。
第一节学习的理念回忆说1.柏拉图理念:人生来就有、永恒不变、四海皆准的知识。
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固存于人体中,通过感觉经验并回忆可以找回。
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就是教育、启发和学习的过程。
人的灵魂可分成三部分,即理性(最高级,对理念的认识)、意气(愤怒)和情欲(肉体的快感)。
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知识是天赋的,那么学习就只能靠学生自己,教师只能承担帮助者的角色。
3.现实意义积极主动学习,启发式教学,对古典名著的回忆。
第二节学习的官能训练说官能心理学:沃尔夫(C.Wolff)1.人的灵魂具有感觉、想象、记忆、注意、思维、推理、情感和意志等官能。
2.心灵的官能是人生来就有的,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得到发展和加强。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加强和训练各种心灵官能。
学习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和训练价值。
(内容容易被遗忘,方法才是永久)3.性恶论为基础学习要想取得成效,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个体必须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华而不实的古典语言代替实用材料)4.现实意义教师往往是独裁的,甚至是恶意的;作业搞得既艰难又单调乏味;课堂气氛常常是严肃的,甚至是严厉的,学生常常在高度紧张和焦虑的情境下学习。
第三节学习的自然展开说自然展开说认为,学习不是经验的获得,而是潜能的展开。
学习的过程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的显露过程,而不是从外界获得经验的过程。
1.夸美纽斯(J.A.Comenius)“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儿童的自然倾向。
教师所要做的只是依据儿童的本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愿望。
2.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自然人”,即身心和谐而健康发展的人。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学习与个体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学习与个体发展一、选择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这里的适应是()。
A.生理适应B.心理适应C.人际关系适应D.环境适应【答案】B2.学习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变化()。
A.都可以直接观察到B.都不可以直接观察到C.既有生理成熟的,也有心理发展的D.既有可以观察到的,也在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答案】D3.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依据是()。
A.学习的方式B.学习的内容C.学习的目的D.学习的层次【答案】A4.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是()。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认知策略的学习【答案】A5.既包含行为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执行及情感体验问题的学习是()。
A.知识的学习B.技能的学习C.行为规范的学习D.态度【答案】C6.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A.发现性B.接受性C.间接性D.方向性【答案】B7.()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C8.()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B9.()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D10.()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华生D.埃里克森【答案】A11.()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朱智贤【答案】A12.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
在该文中,他明确提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
A.“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B.“行为主义心理学”C.“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D.“行为主义的幼稚教育”【答案】C13.华生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这就是()A.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B.教育决定论的发展观C.遗传决定论的发展观D.本能决定论的发展现【答案】A14.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A.萌芽B.诞生C.发展D.成熟【答案】B15.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是()A.成熟B.平衡C.练习和习得经验D.社会经验【答案】B16.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必须以生理发育、变化、成熟为物质基础,即个体生理的发展变化,例对,人脑机能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是心理发展的()A.前提B.重要条件C.主导条件D.生理基础【答案】D17.4~20岁的个体脑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加速期,即表现出两次飞跃:第一次发生在5~6岁左右,第二次发牛在13~14岁左右。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章节题库(技能及其形成概述)【圣才出品】
13.丹瑟洛依据学习策略的功能不同将其分为( )。 A.一般策略与特殊策略 B.基本策略与支持策略 C.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 D.记忆策略与理解策略 【答案】B
14.主要用于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体系,维持适当的学习心态的策略是( )。 A.监控策略 B.基本策略 C.支持策略 D.通用策略 【答案】C
15.主要与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密切相关的学习策略是( )。 A.通用策略 B.宏观策略 C.微观策略 D.基本策略 【答案】A
【答案】D
7.动作技能的特征为( )。 A.反馈调节 B.程序化 C.自动化 D.完善化 【答案】A
8.认知技能的学习就是在认知结构中建构一个( ),经过练习达到完善化、自动 化。
A.产生式 B.产生式系统 C.认知策略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认知 【答案】B
9.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 )。 A.产生式 B.产生式系统 C.元认知
20.一般来说,每一单元最理想的复习时间是( )。 A.10 分钟左右 B.20~50 分钟 C.50~60 分钟 D.60~90 分钟 【答案】B
21.关键词方法属于( )。 A.形象联想法 B.谐音法 C.群集 D.概括 【答案】
7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9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策略 B.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所必需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 C.如何将学习策略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D.是否能找到有效的、现成的学习策略 【答案】B
29.形象联想、谐音法这些学习策略又常常被称为( )。 A.记忆术 B.元认知 C.产生武 D.认知技能 【答案】A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早期的学习观点)【圣才出品】
第4章早期的学习观点4.1 复习笔记一、学习的理念回忆说1.代表人物学习的理念回忆说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2.基本观点(1)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即人生来就有、永恒不变、四海皆准的知识。
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万物都是理念派生出来的。
只有理念才是唯一真实可靠的东西,灵魂来自于理念世界。
人生时理念世界的灵魂进入人体而支配身体活动,人死后灵魂又离开人体回到理念世界,所以灵魂是永生不死、轮回转世的。
(2)灵魂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可分成三部分,即理性、意气和情欲。
①理性理性是最高级的灵魂,与理念的认识有关。
理性通过回忆来认识理念。
他认为,理念之所以能为理性所认识,是因为人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理念。
②非理性:意气和情欲意气表现为激情、愤怒,指向赢得荣誉和胜利,是一种高尚的冲动。
情欲则是灵魂的低劣部分,它所追求的是肉体的快乐。
柏拉图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牢,灵魂受到肉体及尘世的干扰,就会忘却从理念世界带来的理念,从而阻碍人对理念世界的认识。
因此,人要想认识理念、获得普遍性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地通过教育、锻炼和学习去排除情欲的困惑,使人心得到“纯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洞察真理,接近精神世界。
(3)理念回忆说①人生来就有的理念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的形式存在着,要使潜藏于心中的理念为理性所认识,还要通过感觉经验的激发,才能把心中固有的理念回忆起来。
柏拉图认为,这一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启发和学习的过程。
或者学习的过程就是恢复固有知识(理念)的过程。
因此,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学习就在于通过感觉经验,使灵魂引起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唤起对理念世界知识的影子,从而恢复理念。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理念回忆的过程。
②柏拉图认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使个体更好地回忆起理念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一方法的含义是:教师没有知识,教师不传授知识;甚至相反,教师就是要运用启发性的方法去引出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编知识的学习
第13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1.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类型?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
答:(1)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指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客观性。
但知识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因此,也具有主观性。
(2)知识的类型
①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理性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具体知识是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
该类知识往往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加以表示。
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
这类知识往往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
③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又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
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
④布卢姆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把知识分为三个大的类别: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以及学科领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
具体的知识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
方式方法知识是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
普遍原理知识指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
该类知识处于高度抽象和非常复杂的水平上。
(3)知识的表征
知识的表征即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结构,其形式有概念、命题、表象和图式等。
①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表征形式。
特征本身又是由更基本的成分组成的,如知觉特征、功能特征、关系特征等。
由于不同概念在头脑中是互相联系的,又具有一定层次关系,因此它们就构成了一种语义层次网络组织。
②命题是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
如果命题之间具有相互关系,则可以构成命题网络。
③命题表征的是事物的抽象意义,而表象表征的是事物的知觉特征。
表象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作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命题是一种断续的、抽象的表征,而表象是一种连续的、模拟的表征,它特别适合在工作记忆中对空间信息和视觉信息进行某种经济的表征。
④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图式不仅是命题表征的扩展,还表征了特殊事物间的共同点。
这种相同点既可以是抽象命题水平的,也可以是知觉性质的。
⑤除了以上四种外,还有系列组织、产生式系统等。
系列组织是指人们记忆的内容按一个特殊的、连续的、系列的顺序在头脑中表征的方式。
产生式系统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形式。
2.知识掌握的实质是什么?知识掌握有哪些类型?
答:(1)知识掌握的实质
知识的掌握,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①知识的掌握发生在知识的传递系统中。
知识传递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及传递知识的教学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教师和学生分别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而知识及其媒体则是传授与接受的对象和手段。
知识传递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借助于一定媒体的协同作用。
②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接受学习。
但是,由于知识是活动对象的主观映象,它本身不是物,因此其传递不能以现成的形式,不变质不变形地直接进行。
任何信息的获得必须经过主体对外来输入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生理与心理的转化才能实现。
③知识的掌握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及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而实现的。
只讲新知识的获得而不重视新旧知识的整合,学生获得的知识必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只讲新旧知识的整合,而不重视新知识的获得,则整合必定是空洞的、无根基的。
(2)知识掌握的类型
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奥苏伯尔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个语言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实质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命题由句子来代表,组成句子的词实际上都代表相关联的概念。
②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
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即通过类属过程获得意义的学习。
类属过程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下位学习可相应分为两种: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称为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在直观的基础上,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3.知识掌握需经历哪几个阶段?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知识掌握的阶段
①西方知识掌握的阶段
著名认知教学心理学家诺曼和鲁墨哈特根据图式理论,提出知识的掌握需经过生长、重构和协调三个阶段。
a.在生长阶段,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形式的知识,包括术语、事件、理论解释等,并力图把这些“外来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此时,信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被原有图式同化,以个别事实或命题的形式被表征。
教学首先应考虑所教的内容应适合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即找准生长点。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
评价学习成效的主要指标是简单的再认和有提示的回忆。
b.重构阶段是建立观念间的联系,形成观念间的关系模式。
此阶段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有苏格拉底“产婆术”、质疑法、发现法等。
学生则需要运用组织和精细加工等学习策略,以便发现概念之间的部分与整体、上位与下位、论点与论据等的关系。
重构阶段的教学效果评价宜采用论文式测验,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的材料加以比较,发现异同之点并在有限的范围
内加以应用,着重考察学生联想和比较的能力。
c.协调阶段的知识由大量的模式构成,根据深层次结构加以组织达到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水平;最终达到某一概念在新的情境中与其他概念一起被灵活自如地应用。
这个阶段的教学指导应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变通性练习,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纠正性反馈,使学习者对概念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以促进迁移。
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联系和应用相结合。
②我国关于知识掌握的阶段
领会、巩固、应用是知识掌握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研究表明,知识的领会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来实现的,知识的巩固是通过对教材的识记与保持来实现的,而知识的应用则是通过具体化过程来完成的。
直观、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动作和识记、保持等记忆动作是知识掌握的五个基本心智动作,它们不是五个彼此分隔开的相互独立的阶段,而是既有联系、交叉、渗透的一面,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一种“套环式”的结构。
(2)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
知识的学习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虽然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条件也有所不同。
但是有一些基本因素影响到知识掌握过程中各环节的学习。
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实际经验表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条件。
只有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高,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掌握效果;否则,难以有好的掌握成效。
②有关知识的准备:知识的掌握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上进行的,是在有关知识经验的参与下完成的。
研究表明,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识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掌握;又有消极作用阻碍知识的掌握。
其影响的方向主要取决于已有知识经验本身的正确性、它与当前事物的一致性和教学上有无必要的分析与比较这三者的相互作用。
③心智技能的掌握: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概括、具体化、识记和保持,均是属于心智活动的范畴,其发展必然受到心智技能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制约。
④教材结构: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借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手段。
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对教材结构的重建而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教材的重建过程。
因此,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知识学习的规律。
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教材,除要符合学习规律外,还必须一体化、网络化、程序化、最佳化并具有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