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
书法起源和演变过程

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汉字书法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约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用于商朝晚期的卜辞和铭文。
甲骨文的字形简单,线条粗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金文(约公元前11世纪):金文主要出现在西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3. 小篆(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推行小篆。
小篆字形规整,线条圆润,是汉字书法的一次重要规范。
4. 隶书(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重要演变,起源于秦朝,成熟于汉朝。
隶书字形方正,笔画简练,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
5. 楷书(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楷书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字形更加规整,笔画更加丰富。
楷书是现代汉字的基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6. 行书(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笔画较为简化,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
7. 草书(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20年):草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简化形式,笔画极度简化,书写速度最快。
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实用性相对较低。
在汉字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各种书体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从甲骨文到草书,汉字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表现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古代汉字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年的过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宋体,每一种书体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讲述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出现在商朝晚期的卜辞和铭文上。
它的特点是线条粗犷,方正而刚硬,形态简单而古朴。
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中,形象化的图案逐渐变得抽象化,笔画也逐渐趋于规范。
2. 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演变形式,出现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器上。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工整。
金文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细腻,构造逐渐丰满,形态逐渐优美。
3. 篆书篆书是出现在秦汉时期的一种书体,由于它的形状象印章上的字,所以也叫做“篆”。
篆书的特点是线条严谨,结构严肃,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篆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简化,结构逐渐规范,形态逐渐规整。
4. 隶书隶书是出现在秦汉时期的一种书体,是篆书演变而来。
隶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结构简练,每个字都有一种秩序感。
隶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平缓,结构逐渐稳定,形态逐渐规矩。
5. 楷书楷书是出现在东汉时期的一种书体,是隶书演变而来。
楷书的特点是线条优美,结构稳定,每个字都有一种平和的气质。
楷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舒展,结构逐渐和谐,形态逐渐圆润。
6. 行书行书是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一种书体,是楷书演变而来。
行书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而有力,结构简洁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有一种动态的感觉。
行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飞舞,结构逐渐灵动,形态逐渐生动。
7. 草书草书是出现在唐宋时期的一种书体,是行书演变而来。
草书的特点是线条激励,结构松散,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个性。
草书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简练,结构逐渐随意,形态逐渐奔放。
8. 隶变隶变是出现在明清时期的一种书体,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
隶变的特点是线条流畅而有力,结构简洁而富有变化,每个字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隶变的演变过程中,笔画逐渐丰满,结构逐渐稳定,形态逐渐美妙。
书法字体的演变顺序

书法字体的演变顺序
1、隶书:
隶书是一种古老的字体,发源于中国,其特点是篆体字形、尖角厚笔、以柔和的曲线组成。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官方书法字体,被封建时期政府所采用,被广泛张悬在各地宫殿和庙宇里,以示威仪之用。
隶书的
主体构成是隶笔,而其形式特征是篆体的,笔画厚且笔画粗细有规律,形态恭敬大气,字体浑厚质朴。
2、楷书:
楷书,是在隶书形式基础上产生的,由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发展出来的,是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它被认为是书法艺术中永恒的景观,它使用以隶笔为基础,但受法度限制,其字体更柔和、更简洁、更加优雅,笔画规则现实,比隶书更易识别,更适合读者阅读。
其字体使用起来更加平衡,自由灵动,更加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古代的皇族家族常常采用楷书来代替隶书,来作为统治阶级展示其权威的象征。
3、行书:
行书是一种文采灵动的汉字字体,它的特点是行书笔画圆润流畅,线条错落有致,常用来写诗文、书信和应用文。
行书最早以晋代谢灵运的书法作品为典范,但正
式形成是在宋代,被列为四书之一,它区别于楷书朴素和隶书沉重,它更自由、更有趣、更灵活,它给人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
它的字体有着独特的饱满感,它也是最容易写的字体之一,因此,它是书法字体中最受人们欢迎的字体。
4、草书:
草书是一种表现书法艺术精神的字体,与楷书、行书、隶书不同,它更加自由,自然,思维跳跃,可以表达书法家本身的特色。
草书发展历史也比较悠久,它可以
追溯到唐代,蒙古琴体草书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分支。
草书采取更为自由抒情的表
达,笔画更加灵动,更易于区分,字体更加轻快,有很多书法家认为它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华之作。
汉字演变过程简单介绍

汉字演变过程简单介绍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
甲骨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彝器款识,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象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小篆:又称籀文或籀篆,是秦朝统一中国后推广的官方文字。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
隶书:隶书在汉朝盛行,到了汉朝末期,隶书逐渐楷化为正楷。
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
楷书: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

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汉字字体的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丰富的历史过程。
在长久的发展中,汉字字体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化,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和字体。
以下是对汉字字体演变过程的解释。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之一,在商代的龟甲和兽骨上刻写。
甲骨文的特点是图画与象形相结合,字形繁复,较为原始和简陋。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在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形式。
相比甲骨文,金文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结构更为复杂,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征性的变形和变化。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1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书写印章。
篆书字形结构更加简练和规范,字笔画逐渐减少,线条变得直线化,形成了独特的直立的笔画。
4. 隶书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被广泛用于秦汉时期的官方文书。
隶书的字形更加规范和统一,笔画直线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书写速度加快,形成了较为方正的字形。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字体,被认为是汉字书法的典范。
楷书的字形特点是规范、工整、端庄,字形变得更加方正和笔画更统一,成为后世书法发展的基础。
6.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6世纪-公元13世纪):行书和草书是隶书和楷书的演变形式,出现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行书是楷书的一种写实形式,笔画流畅而有力,字形稍微变形。
草书则更为自由和潦草,字形变得极为简化和扭曲,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7. 楷隶和楷草并用时期(公元13世纪-公元17世纪):楷隶和楷草并用是元代以后的一种书法风格,主要体现在字体的使用上。
楷隶主要用于正式场合,楷草则多用于手抄本和绘画等艺术领域。
这一时期的字形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书法风格也更具个人特色。
8. 楷书和宋体时期(公元17世纪至今):楷书和宋体是现代常用的字体,也是汉字字体演变的最后阶段。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商朝时期的甲骨文,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公元前14世纪)的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形态奇特,笔画粗壮有力,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2.金文金文是指西周至春秋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笔画精细、线条流畅、构图规整、形式简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篆书篆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一种刻在石头或玺印上的字体。
篆书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布局紧凑,被誉为“千古第一体”。
4.隶书隶书起源于汉代初年,是一种用于书写公文和文书的字体。
隶书笔画规整、线条流畅、结构严谨,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为规范、工整的一种字体。
5.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一种用于日常书写的字体。
楷书笔画简洁明快、结构清晰,被誉为“大雅之至,小雅之始”。
6.行草行草是指行书和草书两种字体的总称。
行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一种用于快速写作和日常应用的字体;草书则起源于魏晋时期,是一种艺术性较强、自由奔放的字体。
7.今文今文是指现代汉字的标准化文字形式。
20世纪初,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汉字简化改革,将部分繁琐复杂的汉字进行了简化,并规定了统一的标准文字形式。
总之,汉字书体演变历程长达几千年之久,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这些不同风格的汉字书体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字体演变划分

书法字体的演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殷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周—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春秋战国—大篆: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秦朝—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汉朝—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三国—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
两晋—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和金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5世纪):在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汉字呈现出有力、方正的特点,整体结构较为简单。
2.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秦朝和西汉时期的篆书对字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篆书字体特点是笔画变得更加繁复、曲线变化更大,有较强的装饰性。
3.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6世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的隶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字书体之一。
隶书字体轮廓清晰、笔画简洁、有规律,适合用于书写。
4. 楷书时期(公元4世纪-公元现代):汉字字体的楷书时期是从东晋末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楷书字体比较规整、稳定,在宋朝时期达到了高度规范化和完善。
5. 行书和草书时期(公元4世纪至现代):行书是楷书和草书的过渡体,笔画结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草书字体表现了极强的个性和创造力,书写迅疾且草率。
6.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汉字字体进入了印刷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字体样式,如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
这些字体在印刷和排版技术的发展下不断演变和创新,应用于不同的印刷媒介和领域。
总体来说,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风格,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特点和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汉字字体体系。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简述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1、先秦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
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
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
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
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
法帖传刻十分活跃。
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书体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其图画特征明显,笔画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其笔画吧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书体,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其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干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因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隶书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然而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7)楷书。
楷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

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汉字书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楷书、隶书等,每一种书体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意义。
下面将从演变历程、书体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演变历程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商朝晚期,使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图案简洁,线条刻画粗犷有力。
2. 金文:金文是商代后期至西周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于铭文和铜器铭文。
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笔画渐趋细腻。
3. 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印刷文字,兴盛于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结构简练,角度多变,呈方正或圆润的形状。
4. 隶书:隶书起源于汉代,主要用于书写公文和奏章。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规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5. 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晋时期,至今仍然广泛使用。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工整、结构平衡,书写规范且易于辨识。
6. 行书:行书是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体,笔画流畅,书写迅速。
行书在书法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书法家常用的书写风格之一。
7. 草书:草书起源于东晋时期,书写流畅,笔画间有连续的衔接,形成特有的书写风格。
草书在艺术性和表现力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书体特点1. 甲骨文:甲骨文的笔画较为粗犷,线条刻画有力,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2. 金文:金文相比甲骨文更加规整,笔画逐渐细腻,线条流畅。
3. 篆书:篆书的笔画结构简练,角度多变,笔画末端常呈方形或圆形。
4. 隶书:隶书的笔画清晰、结构规整,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5. 楷书:楷书的笔画工整、结构平衡,书写规范且易于辨识。
6. 行书:行书的笔画流畅,书写迅速,字形稍显变化。
7. 草书:草书的笔画流畅,笔画间有连续的衔接,字形变形较大。
三、影响汉字书体的演变历程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篆书作为秦汉时期的官方文字,体现了当时国家的统一和规范;楷书作为现代书写的主流,成为了文字传播的基础;行书和草书则在书法艺术中发挥着独特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书体的演变过程

书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书体演变过程十分漫长,其中主要的书体演变包括:
1. 甲骨文:殷商时期使用的一种石骨刻字书法,是中国最早的书体之一。
2. 金文:周代使用的一种铜器刻字书法,它的字体严谨、刚硬、奇特,略带铸造细节——包括锤痕、切割面和背光线。
3. 小篆:秦代公元前221年始定,最初称为秦篆,汉代改称小篆,是从古印文所演化而来的正式文书体。
4. 隶书:东汉时期,汉武帝下诏灭亡禽兽之书,下达了变革隶书的命令,于是隶书正式成为了行书的前身。
5. 行书:隶书逐渐向书写速度和流畅性靠近,演变成为了行书,比隶书更为简便,其字的笔画开始流畅和简洁。
6. 楷书:唐代初年,由大风大浪的草书演化而来。
楷书继承了行书的流畅性和简洁性,又向隶书靠近,字形规整端庄,方正秀美,成为中国书法中最为普及的一种字体。
7. 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具有变化和个性的一种字体。
其姿势随意、点画
较多,笔画变化多端,较难辨识,但它具有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极具魅力。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书体的起源,起源于商朝时期的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态古朴、简练,用于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记录祭祀、卜辞等文字。
二、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变粗,形态丰满,书写时使用铜器刻划而成。
金文的文字结构较为复杂,但整体上仍保留着甲骨文的古朴风格。
三、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形态方正,书写时使用篆刻刻划而成。
篆书的文字结构较为规整,注重平衡和谐。
四、隶书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瘦长,形态工整,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隶书的文字结构较为规范,注重笔画的连续和变化。
五、楷书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晋代至今。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形态规整,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楷书的文字结构简洁明了,注重笔画的平稳和均衡。
六、行书行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形态活泼,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行书的文字结构简洁明了,注重笔画的连续和变化。
七、草书草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激荡,形态潇洒,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草书的文字结构简练灵动,注重笔画的速度和变化。
八、隶变隶变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流行于唐代至今。
隶变的特点是篆隶合一,形态独特,书写时使用毛笔书写。
隶变的文字结构多样灵活,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创新。
以上是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成就。
从甲骨文的古朴到隶变的独特,汉字书体的演变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无论是古代的金文、篆书,还是现代的楷书、行书,每一种书体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美的结晶。
通过学习和欣赏汉字书体的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汉字书体的变化历程

汉字书体的变化历程
汉字书体的变化历程可以分为古文字、隶书、楷书、行草、草书
等几个时期。
古文字是指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也称为龟骨文。
金文则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
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这两种古文字书法比较简单粗犷,因为刻写工
具的限制,没有形成稳定的书体。
隶书是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书体,它是秦始皇为了整合文字统一
管理而制定的。
隶书的线条粗劲有力,每个笔画之间的距离相等,形
成了规范化的书法系统。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书体,起源于东汉末年,
成熟于唐代。
楷书线条流畅,横竖平直,结构严谨,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是中国正式文件、印章等重要材料使用的书体。
行草是楷书的一种草书形式,又称草书或草書。
它起源于汉代,
成熟于唐代,鼎盛于元代。
行草书法极为潇洒豪放,具有强烈的个性
和泼辣的韵味,往往给人以轻盈自由之感。
草书是行草的一种变体,形似丝带,又称“飞白”。
草书特点是
线条柔和、婉曲,笔画不拘一格,加之快意而舒畅的书写,飘逸不羁。
以上就是汉字书体的变化历程,可以从中看出,书体的变迁与时
代文化的演变、书法家的创新等诸多因素相关。
概括汉字(书法)演变的趋势

概括汉字(书法)演变的趋势
一、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
1. 中国古代的书法
从古至今,中国书法发展出了上古文字、金文、周文、楔形文字、小篆、大篆、隶书、楷书等许多流派。
其中,上古文字由汉字发展而来;金文,即查韦斯文字,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古文书体;周文,由汉字
演变而来,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出类似楔形文字的标准汉字;小篆和
大篆,是西汉官方文字;隶书和楷书,是汉魏书法的最高流派。
2. 中国近代的书法
近代书法以刘克庄的“运笔”书法为首,以“草书”、“行书”、“花鸟书”、“款识”、“蒋松龄书法”等为主要流派,被称为“新书法”,代表了中国书
法艺术在近代的发展。
3. 中国现代书法
现代书法,又称中国民间书法,是在20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化的大视
野下,对汉书及中国传统书法进行自主创新,以“融古代精华于今时气象”为宗旨,形成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大胆创新修炼元素,自由运用,
形成自己形式的书写艺术。
二、汉字书法的演变趋势
1. 书法内容的不断拓展
书法不断向文字世界新兴,书法的创作者们纷纷以其独特的视角把书写技巧作为表达方式,以表达情感,表现出自然景物的影像,以句子、
段落展示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书法创作的新元素。
2. 书法技法不断创新
随着书法创作者不断探索,书法技法也越来越ability化,注重技法上的突破,从书法材料、笔画大小、贴墨、演练、摹对等到折射光影的
技法,无一不是使书法技法发生变化的新探索。
3. 书法结合文学和艺术
书法常常和绘画、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紧密结合,书法常常通过诗词和画作,来传达内涵。
书法与文学和艺术的融合,不仅使书法变得更
加完美,而且使书法更有感染力。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

书体演变历程及书体特点书体的演变历程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漫长且丰富的过程,历经了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形成与发展。
下面是对主要书体演变历程及其特点的简介:1.甲骨文:-发展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
-特点:刻在龟甲兽骨上,线条刚劲有力,形态朴拙,字形结构尚未完全规范化,反映了早期汉字的原始风貌。
2.金文(又称钟鼎文):-发展时期: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特点:铸刻在青铜器上,线条饱满圆润,结构逐渐规范,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图案美,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审美。
3.篆书:-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书体,由大篆简化演变而来。
-特点:线条均匀圆润,笔画工整严谨,结构整齐,布局均匀,奠定了汉字方块字的基本格局。
-大篆:指先秦时期各国的文字,如石鼓文、金文等,风格多样,字形较为繁复。
4.隶书:-发展时期:始于秦朝,成熟于汉代。
-特点:相较于篆书,隶书的笔画更趋于平直,结构趋于扁平,撇捺舒展,起收笔顿挫明显,字形更加简洁规整,易于书写和辨认,标志着汉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重要阶段。
5.楷书:-发展时期:始于汉末,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唐代达到巅峰。
-特点:楷书又称真书,字形端正,笔画清楚,结构严整,是现代汉字印刷体和日常书写的基础。
楷书中又有诸多流派,如欧体(欧阳询)、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等,各有其鲜明的艺术风格。
6.行书:-发展时期:源于东汉,成熟于魏晋。
-特点: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兼具楷书的规矩与草书的灵动。
行书笔画连绵,节奏流畅,书写快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书体。
7.草书:-发展时期:起源较早,成熟于东汉末至魏晋。
-特点: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形式。
章草保留了一定的隶书痕迹,笔画简练,今草则笔画更加自由奔放,结构紧凑,而狂草则最为飘逸,笔势连绵起伏,艺术性极强,但识读难度较高。
简述汉字书体的发展历史

简述汉字书体的发展历史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字书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过程,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书体风格。
本文将以简述汉字书体的发展历史为题,介绍汉字书体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时期。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体,它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特点是线条粗犷,形态简单,骨刻力度大,具有浓厚的原始气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书体逐渐演变为金文。
金文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是用于鼎、爵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特点是线条流畅,形态丰满,书写工整,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秦汉时期,楷书逐渐兴起。
楷书是汉字书体的一大里程碑,它是由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文字的标准化而诞生的。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方正,结构严谨,字形规范,给人以稳重庄重的感觉。
楷书被广泛应用于秦汉时期的文献、碑刻和铜器铭文上。
随后,隶书逐渐兴起。
隶书是汉字书体中的一种草书,它源于楷书,但笔画繁复、结构松散。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流畅,书写迅速,给人以潇洒自由的感觉。
隶书被广泛应用于汉代文献、碑刻和书法作品中,成为当时主流的书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书体又出现了行书。
行书是隶书与草书的结合,既保留了隶书的规范性,又融入了草书的潇洒和流畅。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书写快速,给人以简练灵动的感觉。
行书被广泛应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碑刻和书法作品中。
唐代是汉字书体发展的高峰时期,楷书和行书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代的楷书更加规范,结构更加严谨,被视为经典。
唐代的行书则更加潇洒自由,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唐代的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等人的作品,成为后世学习和推崇的典范。
宋代是汉字书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楷书和行书都有新的发展。
宋代的楷书更加规范、工整,形成了宋楷的风格。
宋代的行书则更加细腻、精美,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宋代的书法家米芾、黄庭坚等人的作品,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汉字字体的演变概况

简述汉字字体的演变概况
汉字字体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
在甲骨文时期,汉字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象形文字为主,字形简单粗犷。
到了金文时期,汉字逐渐发展出篆书和隶书等书体,字形开始趋于规整和纤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汉字字体开始多样化。
在秦汉时期,大篆成为武器、铭文和印章等用途的主要字体,隶书也被广泛使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永乐大典等编纂工作的进行,楷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正式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主要字体。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楷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草书和行书等字体。
明清时期,篆书、隶书和楷书等传统字体仍然被广泛使用,同时,随着版刻技术的革新,活字印刷开始流行,书法艺术逐渐与印刷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活版印刷体。
20世纪以来,随着电脑、打印机和印刷技术的发展,汉字字
体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开始创造新的字体,如宋体、黑体和楷体等。
同时,外国字体的引入和汉字的国际化交流也为汉字字体的演变带来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总体来说,汉字字体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隶书、楷书和活版印刷体的发展,并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美学和技术特点。
今天,汉字字体的演变仍在不断进行中,不断丰富和开拓着汉字的艺术表达方式。
汉字书写体演变发展的阶段

汉字书写体演变发展的阶段汉字书写体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主要特点:甲骨文: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细瘦、笔画多放折等。
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优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
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
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
利簋仅用短短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例。
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
如成王时的令、保卣,康王时的大盂鼎、大方鼎等,书法凝练奇古,雄伟挺拔,遒劲华丽,从人形或以人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笔,用笔轻重明显,被书法家称之为“波磔体”。
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19 行,291字,记载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伟绩,其文字端庄典雅,大小得体,形态生动,为成康之世金文书法造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尚被书法大家所珍视。
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篆书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篆书形状比较细瘦,讲求每个字都横是平的,竖是直的。
每个字大小的形状都比较的平均,大小非常的和谐。
形状从远处看上去是一个竖着的长方形,但是篆书书写起来非常的慢,效率很低。
篆书是一种形状非常像所描述事物的字体,即是一种象形字体。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

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一、篆书篆书是汉字书体的最早形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篆书笔画简练,线条刚劲有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篆书常用于刻印印章,是古代文人的重要书写方式。
二、隶书隶书是汉字书体的第二个阶段,出现在秦朝。
隶书笔画规整,清晰易辨,适用于大规模书写,成为官方文书和文件的书写体。
隶书是篆书的演变形式,保留了篆书的特点,但更加规范和工整。
三、楷书楷书是汉字书体的发展阶段,出现在东汉时期。
楷书笔画平稳流畅,结构均衡,成为书写的主流形式。
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去除了隶书的繁复笔画,更加简洁明了。
楷书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和印刷。
四、行书行书是汉字书体的后续阶段,出现在唐朝。
行书笔画激励流畅,书写速度较快,给人以奔放豪放之感。
行书是楷书的演变形式,书写时常有连笔和变形,给人以活泼自由之感。
行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五、草书草书是汉字书体的最后阶段,出现在晚唐时期。
草书笔画奔放自由,形似草木丛生,给人以狂放不羁之感。
草书是行书的演变形式,书写时常有省略和变形,极富创造力。
草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六、今字体今字体是汉字书体的现代形式,是在传统书体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今字体保留了传统书体的特点,同时结合了现代审美和印刷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简洁和易读。
今字体广泛应用于印刷、出版和电子媒体等领域。
总结:汉字书体的演变顺序是由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到今字体。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魅力,体现了汉字书体的丰富多样性和演变发展的历程。
这些书体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书体的演变概述“中国书法,华夏所独。
”书法艺术乃国之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门独特的东方艺术。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虽几经递变,但始终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运用简练的点画形态和结构造型,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国人民和历代书法家经过长期的书写实践,总结和探索了一整套的汉字书写的技术法则和艺术规律,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我国书法从创始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也不断演变与革新,以适应社会实用的需要和艺术欣赏的要求。
在书体上,总的说来是由繁入简,使人们用起来更为方便,但从书法技巧来说,却是变化越来越大,风格也日趋多样化,经过几千年的创新与发展,汇成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宝藏和优秀传统。
从古以来的书体,大体说来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
现在将汉字的书体演变及书法艺术发展情况简要地介绍如下:一、篆书篆书包括数种书体。
凡甲骨文、钟鼎款识、大篆、石鼓文和小篆均属篆书范畴。
1.甲骨文甲骨文为我国最早的文字,流行于殷商中后期(大约为公元前14世纪至12世纪),流风及于西周初年。
甲骨文是用青铜刀或碧玉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统治者迷信尚神,每临事则占卜以问吉凶,并把占卜的内容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甲骨文又称卜辞。
殷商时贞人是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他们主持占卜仪式,解释占卜结果,并记录仪式进行及占卜结果等情况。
因而,他们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书法家。
据有关资料统计,甲骨文书家达120余人,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约10万片以上。
甲骨文象形、象意的图画性较强,且尚未定型,但从总体看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了从书法的角度看,甲骨文质朴、古雅,很有自己的特色,其结体活泼自由,但也较注意笔画分布的匀称、平衡。
通过契刻的刀痕不同,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当时书家用笔也是有轻有重,有粗有细,有刚有柔的。
其章法布局也较讲究;或疏落错综,或严谨齐整。
从其或粗犷遒劲,或纤细缜密,或一丝不苟,或略肆草率的不同风格看,它是在不断的自我演变之中。
甲骨文既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作品。
2.金文金文亦称钟鼎文或钟鼎款识,指始于商盛于周的浇铸或契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字下凹的为款”,凸出的为“识”。
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较之甲骨文它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象形的笔意减少了。
其结构有疏有密,比甲骨文方正齐整;笔画分布也更讲究均匀对称;在用笔上笔画比甲骨文粗,体势比甲骨文雍容厚重;其章法样式较多,最常见的是有竖行而无横行,很象后世竖成行而横不成列的行草章法。
金文因书家不同而风格体魄迥异,有的凝炼厚重,雄奇挺拔,如《大盂鼎》;有的圆润工整、柔和健美,如《墙盘》;有的质朴端庄、遒健舒展,如《毛公鼎》。
在甲骨文的时代结束以后金文盛行的时候,还有一种称之为大篆的文字。
大篆即籀文,史传周宣王时太史籀(太史,官名;籀,音zhou,人名)所造,是刻在十个鼓形石墩上的文字,因而叫“石鼓文”,它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其特点是:笔画浑厚圆转,结构繁复,曲丽而又端凝,茂密奇崛。
康有为评日:“石鼓文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
”石鼓文辨认也很困难。
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实际上是对甲骨文和金文进行较系统的整理。
故有人把石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统称为大篆。
3.小篆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官方标准字体。
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这说明小篆完全出自太史籀大篆,只是对其繁缛(ru繁多)的文字加以省简、改造以便书写罢了。
小篆在古文字中属纯线条化的字体,其笔画无论横竖是粗细均等的线条,且藏头护尾,不露锋芒,圆润中含筋骨。
小篆笔画分布十分讲究均匀对称,整体结构环抱紧密,多呈团聚内抱趋势。
在小篆中,原来的象形字大都被高度的抽象化,但少数字的图画性仍依稀可见。
小篆章法平正划一,每个字大小一样,排列方正,横竖成行,给人以整齐美感。
李斯的小篆,瘦硬婉通,后人赞曰:“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頫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
”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厉篇》,胡母敬的《博学篇》等均是当时以小篆体文字写的童学课本,也是当时的小篆范本。
另有秦代李斯的《泰山刻石》,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较重,现存《泰山刻石》的最早拓本,仅存165字,其历史价值和艺术更显重要。
大篆与小篆,并非指形体的大小之别,而是指分别属于不同的篆书字体。
自甲骨文至小篆期间,文字与图画相近:象形字描绘实物,例如“日”、“月”等;指事字描绘虚象,例如“上”、“下”等;会意字(例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形声字(例如取譬相成的“江”、“河”等)为象形字和指事字的配合体;还有假借和转注。
这六种汉字的原始构成分类总称为“六书”。
“书者如也”,“同源”说即本此。
汉字演变为小篆,完成了具有进步意义的中国文字体形的第一次突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汉文字发展的大统一。
小篆是汉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甲骨、金文,下启隶书、楷书,为汉字结构更加划一定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篆书给人以古朴的形象化的美感享受。
二、隶书隶书又称八分。
古文“八”与“分”两字同义,都训为“别”。
八分之名就是因为隶书字体的点画和结构象八字分别相背之形而来。
秦李斯等创小篆统一文字后,虽然使文字整齐划一,但笔画仍太繁复,写起来仍很费事。
时有狱吏程邈,因罪被囚在监狱里,他把大小篆的结体作了简化,又把圆转改为方折,以便于书写。
这种字体便在公文上使用起来。
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隶”,故人们把程邈发明的这种文字叫隶书。
隶书能帮助书写者达到比篆书更快的速度,因而又叫“佐书”。
还因为古代的“史”(写历史的官)是天子、诸侯的随身侍役,也叫“史书”。
隶、佐、史三者虽不同,实为一也。
隶书创始于秦,盛行于汉(尤其是东汉),又叫汉碑体。
东汉中期,点画波磔显明,已将篆意脱尽,变为纯粹的汉隶。
东汉末桓、灵二朝是隶书的黄金时代,隶书之代表作《礼器碑》、《乙英碑》、《史晨碑》、《孔庙碑》、《曹全碑》、《华山碑》等均在此时建置,也是隶书字体的传世名作。
隶书的主要特点是:点画方直,兼有挑法,结体方扁而飞动,形体舒展、分张、飞扬。
平时人们说的“汉碑”就是指这一时期的隶书碑刻,也叫做“汉隶”。
至此,我国文字形体结构已基本成熟并固定下来。
后来,又出现了隶草,它是隶书的快写变体,使书写更为简便。
隶书的发明创造是汉文字发展的一次飞跃。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所谓隶变,是指汉字形体由秦以前的篆书演变到秦以后的隶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质的变化。
隶变的以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形体上虽发生过不小的变化,但总没有超出线条结构形态的范畴,只是把不同的线条结构变得规范化、整齐化,从而使汉字的象形意更抽象些了。
隶变以后的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突破了线条结构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结字法则,即通过对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的简化、同化、分化、别构新形等方式,对汉字的结构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整。
在用笔上,用几种不同的点画形态(如波磔、点、掠等),取代了单一的线条形态,从而使汉字的体势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人们把隶变作为分界线,将隶变以前的字统称为古文字,将隶变以后的字称为今文字。
汉字经过隶书的变革,使汉字象形味慢慢减少,结构目趋简化,但点画形态却逐渐丰富,艺术表现能力越来越强。
这一繁一简的变化,使我国书法艺术告别“书画同源”的原始时代,升华到高度抽象的艺术境界。
三、楷书楷书又称真书、正书。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
东汉初,佛教传人中国,大量抄写佛经,小楷使汉简脱变而出。
史载楷书为三国曹魏时钟繇(字元常)所创,被誉为“楷书之祖”,故有“秦汉以来仅一人”的说法,不过,这只是楷书的初期阶段真书罢了(或叫魏碑),据传《宣示表》是钟繇之名作。
楷书始于汉魏,流行于晋,而盛于唐。
其发展过程如用人的成长比喻的话,则汉魏是幼儿时期,晋为少年时期,唐为壮年时期。
清人阮元认为:南北朝书法分南北两派,钟繇、卫瓘为共祖。
而后,王羲之为南宗,史称“书圣”,其流派长于书牍;索靖为北宗,其流派长于碑版。
所谓南派书法,系指羲、献(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等书牍说的,事实上南朝也有碑版,并不尽是南派书法。
此派多取汉碑遗法,故魏碑结体、用笔多存隶意。
南北两派可谓各有所长,表现了中国书法的丰富多采。
隋统一中国,书法也出现南北合一的趋势。
隋之《龙藏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方圆并用,长短适度,洞达疏朗,可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代书法之先导。
唐是历史上最重视“书学”的王朝,也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以楷书著称,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家也最多。
其中杰出的书家,初唐有承前启后自成一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有锐意创新、“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的颜真卿;近晚唐有集楷书结体法则之大成的柳公权。
其后,宋、元、明三朝,在书法史上固然也有很大成就,但就楷书来说,则不如唐人。
宋、元、明的书家偏重帖学(书牍)而疏于碑版,讲求意致。
元朝赵孟頫为最有名最有影响的书家,也是宗法二王。
明朝的董其昌的大楷虽自成一派,然却绵软乏力。
清代的刘墉、何绍基名重一时。
由于清朝二百多年科举以书法取士,馆阁体流行,使书法陷于呆板无生机的局面。
包世臣、康有为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提倡北碑,于是“碑学”兴起。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楚,彻底笔画化,结构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
这种书体,严肃大方,稳健庄重。
四、行书行书,始于汉末,相传为汉末颖川(今河南)人刘德升所创,唐张怀瓘云:“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
”《宣和书谱》中记载:“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
东汉之末,有颖川刘德升者,实为此体。
”这说明东汉后期已出现介乎于草楷之间的行书。
行书到晋代最为盛行。
晋代,可以说是行书的繁荣时期,唐张怀瑾《书断》列有行书神品二十五人,其中有名家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等。
羲之“超钟(繇)迈张(芝)”,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以《兰亭序》最为有名,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原本不行于世,现流行于世的都为后人之摹本,其中唐冯承素之摹本(神龙本),因是双钩临摹.较能保持真实,不失其本来面目,为学习行书之最好范本。
唐代颜真唧的《祭侔季日月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流传于世的系真迹,也为习行书之范本。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与快写,点画(实)之间,强调牵丝联系(虚)。
行书伸缩性较大,变体也多,它比楷书放纵,比草书收敛,写得规矩一些,接近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放纵一些,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的一般特点是:沉着痛快,书写速度快,生动活泼,姿态灵活,日常书写最为便利。
它不像楷书那样拘板,也不像草书那样潦华,近楷近草,非楷非草,不拘不放,笔画连绵,字字独立,古人曾说:“写行草要用楷书法,写楷书要用行草意”,正是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绝好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