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职业发展不顺利等诸多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案例一:专业不对口的困境_____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他在求职过程中却发现,大部分与计算机相关的岗位都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特定的技能证书,而他在大学期间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他对其他行业也缺乏了解和兴趣,导致在就业市场上陷入了专业不对口的困境。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就业中无法直接应用。
其次,学生自身在大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好准备,没有主动去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培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自己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实习、项目实践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案例二:就业期望过高_____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的金融专业,成绩优异。
在求职时,她只关注大型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对薪资和工作环境有着过高的期望。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她多次碰壁,至今仍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舆论和家庭期望的影响,让大学生认为只有进入知名企业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就业市场缺乏客观的认识,盲目追求高薪和高职位。
对此,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要认识到,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
同时,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
案例三:缺乏综合素质_____是一名工科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但在面试中却表现不佳。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个典型的案例,来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是某985高校的大四学生,他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然而,在毕业季临近时,他发现自己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他投递了无数份简历,但却收到了寥寥无几的面试机会。
经过多次反思和咨询,小明发现自己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分析:1. 就业观念不合理:许多大学生对就业持有过高的期望和不现实的观念,他们认为名校毕业就能轻松找到好工作。
然而,现实是大公司岗位有限,可能只占就业市场的一小部分。
这种观念的不合理使得小明对工作岗位的选择非常狭窄,缺乏灵活性。
2. 缺乏实践经验:在大学期间,小明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但缺乏实践经验。
这使得他在简历上无法展示出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能力和技能,导致雇主对他的兴趣不大。
许多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这使得小明处于不利地位。
3. 沟通能力不足:在求职过程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小明在面试时表达能力不强,对问题的回答欠缺条理性和逻辑性。
这让用人单位对他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所质疑,从而选择了其他候选人。
4. 行业发展趋势不清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行业的巨大变革和转型,新兴行业蓬勃发展,而部分传统行业却逐渐式微。
小明没有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就业方向。
解决方法:1. 合理就业观念: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明白大公司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可以通过参加职业规划课程或与已就业人士交流,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和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2. 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大学期间,学生应尽量多参与实践项目、实习和社团活动,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可以通过参加公司的夏季实习计划或者自主找到兼职工作,这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简历竞争力。
3. 提升沟通能力:通过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或加入社交团队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大学生就业发展 案例分析 简答论述题
大学生就业发展案例分析简答论述题大学生就业发展案例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求职竞争愈加激烈。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案例为例,分析大学生就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一、创业就业案例以小王为例,他是一位大学生创业者。
面对就业难题,他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
他从零开始,通过淘宝店铺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销售产品,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
他不仅享受到了创业带来的满足感,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种创业就业模式适合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的大学生。
二、就业困难案例顾小明是一位新近毕业的大学生,他面临着就业的困扰。
他发现,大多数工作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他作为应届毕业生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为了增加自身竞争力,顾小明决定自费参加了一些实践课程,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充分展示在简历上。
最终,他在较短时间内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
三、择业困难案例王小雪是一位大学毕业的学生,她面临择业困难。
她在校期间多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拥有丰富的技能和经验,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缺少了解。
为了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她参加了一些行业展览会和职业讲座,与从业者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前景。
最终,她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并成功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四、跨行业就业案例郭明是一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专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习。
然而,毕业后他发现,IT行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这一现实,郭明决定跨行业就业。
他选择了市场营销领域,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学和参加相关培训课程,他成功地转行并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五、专业不对口就业案例赵小刚是一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但毕业后他发现自己对律师这个职业并不感兴趣。
然而,他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专业。
他意识到法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法律顾问岗位上同样适用。
因此,他选择了法律顾问的职业发展道路,并通过自学和实习经验增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
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
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目录:1.分析目的2.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3.案例容简介4.案例分析过程5.总结与启示一、分析目的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成为当前政府重点关切的民生问题。
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迟迟找不到工作,但大学生的过剩并不是表明中国不需要这些高素质的人才,恰恰相反中国正需要这些人才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本案例分析通过个案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1、人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中的灵魂。
2、人生观是做人的向导,是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4、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6、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要。
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的同对象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8、时间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三、案例容简介雪在校期间表现出色,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得校二等奖学金,同时,她还是学生干部,参加多个社团,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都不错。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想找到工作不是件太难的事情,可是她就业也一样多次遭遇波折。
到了年底,部分用人单位开始进校园招聘,别的同学都忙着制作简历,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她却悠闲地在图书馆看书准备考研。
她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考不上研究生,等节后再找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
转眼到了3月份,考研成绩下来了,她没有考上,这时用人单位的需求也达到最高峰,雪开始行动了,她向几家中意的媒体、杂志社投出简历,也参加了一些笔试、面试,却没有单位录用她。
大学生就业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就业纠纷案例为切入点,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大学生提供法律保障,促进其顺利就业。
二、案例简介甲,某大学毕业生,于2019年6月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三年。
合同约定,甲在乙公司担任软件开发岗位,月薪8000元,试用期三个月。
试用期结束后,甲发现乙公司未与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且在试用期内未支付工资。
甲多次与乙公司沟通,要求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支付试用期工资,但乙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甲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三、法律分析1.劳动合同签订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本案中,乙公司未与甲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二倍的工资。
”因此,乙公司应向甲支付二倍工资。
2.试用期工资支付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本案中,甲与乙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为三年,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然而,乙公司在试用期内未支付甲工资,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的工资。
”本案中,乙公司未支付甲试用期工资,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要求支付未支付的劳动报酬。
”因此,乙公司应向甲支付试用期工资。
3.解除劳动合同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不是高校扩招,而主要是因为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导致的。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扩招仍有很大余地。
大学生失业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但在我国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家庭对子女工作的期望值高,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过大,社会反应过于强烈。
关键词:大学生扩招就业结构性矛盾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攀升,从2000年的107万增加到2006年的413万,增加了近3倍。
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2001年的83%降到了2005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子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在逐步攀升。
高校扩招是历史性的决择1999年扩招以前,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不足10%,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许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因此,高校扩招,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在普及初中教育后,我国针对高中(或同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偏小的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决策。
无论是早期工业化国家还是后发展的工业化国家,都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作为推进工业化重要手段,英国、德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都先后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多后发展的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实践都说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是这些国家获得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必要条件。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践和跨越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据统计,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1%,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就业情况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失业率高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本案例选取一起因就业歧视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通过对该案件的剖析,探讨就业歧视的法律问题。
二、案情简介(一)原告基本情况原告张某,男,25岁,大学本科毕业,2018年6月应聘某科技有限公司,应聘岗位为软件工程师。
张某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色,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
但在入职前,公司以张某患有慢性乙肝为由,拒绝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二)被告基本情况被告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从事软件开发、技术咨询的高新技术企业。
近年来,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员工人数不断增加。
被告在招聘过程中,曾明确规定应聘者不得患有慢性乙肝。
(三)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为被告是否构成就业歧视。
原告认为,被告以原告患有慢性乙肝为由拒绝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侵犯了原告的就业平等权。
被告则辩称,其招聘条件是为了保障公司员工的健康,维护公司利益。
三、案例分析(一)就业歧视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不同而拒绝录用或者给予不同对待。
”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患有传染病、职业病等疾病而拒绝录用或者给予不同对待。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拒绝录用、解雇或者降低劳动者工资,因劳动者患有传染病、职业病等疾病而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
”(二)本案分析1.被告是否构成就业歧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被告以原告患有慢性乙肝为由拒绝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侵犯了原告的就业平等权。
慢性乙肝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传染病。
【大学】大学生就业案例分析
【关键字】大学大学生就业问题案例分析我比较关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根据我收集到的资料,结合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就业现状纵观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主要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存在就业难现象。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未能就业,或者处于低就业状态。
“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人。
近日,数据研究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目前国内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平均就业率只有90.2%,而且在就业人群中还有14.0%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将有150万左右大学毕业生陷于就业难的困境当中。
从我省情况上看,福建省高校毕业生数量也持续增长,达23.6万人,加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总量达40多万人,占全省城镇计划新增就业人员总数三分之二。
截至,省内院校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167820人,实现就业153713人,年度就业率为91.6%,其中,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83%,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3.5%。
2、存在企业招工难现象。
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年来“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休息密集型企业和技能型岗位,用工紧缺甚是突出。
比如地处厦漳泉中心结合部的某县,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企业用工规模不断扩大,全县人口20万人,外来工5.5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以上,而新增休息力只有1000人,净增缺工3000人以上。
据某县人力部门统计,2012年底用工总量需求新增2000人,2013年春季用工需求新增6000人,合计缺工8000人。
某县每年都由政府牵头,组织企业赴山西、贵州等招聘员工。
用工企业也大幅提高薪资待遇,据调查,目前长泰县普工的薪资标准,在扣除食宿费后,月薪在2300元以上。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典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案例,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该案例以一位名叫小明的大学生为主角。
小明毕业于某985高校,本科学历,专业为市场营销。
在大学四年里,他取得了较好的学业成绩,曾获得过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社团职位,同时也参与过一些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然而,毕业季来临时,小明却发现找工作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首先,小明在求职中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职位匹配度低。
尽管他的专业是市场营销,但他在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公司对于市场营销岗位的要求往往较高,需要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而小明只有一些实习经历,并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这使得他很难与其他具备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相竞争。
其次,小明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招聘方对于人才的期望值过高。
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都希望能够找到那些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
然而,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很难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
一些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过高,不愿意给予他们一个成长的机会,这也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除了上述问题,小明发现自己在求职前期准备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他发现自己很难准确地把握到就业市场的动态,不清楚哪些行业或岗位更具就业前景。
他也没有认真地去了解企业招聘要求,缺乏对企业的背景和文化的了解,这使得他面试时无法做出全面、深入的回答。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大学生在求职前期应该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研,了解不同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增加他们在求职中的竞争力。
其次,企业应该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给予更为合理的期望。
可以通过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培训项目,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个成长的平台,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介绍.doc
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介绍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结构不平衡、政策性障碍、供需信息不畅、就业观念陈旧等。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篇1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孙梦涛是一名准毕业生,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
眼看着还有20天就要毕业了,孙梦涛数了数大学四年所获得的证书,这65个证书摊开一地,足足占了5平方米,摞起来也有1.3米高。
这些证书都是怎么得到的,孙梦涛坦言,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证书"水到渠成就来了。
在这些证书中,国家职业资格类证书6个、国家级荣誉证书5个、省级荣誉证书15个、市级荣誉证书8个,校级荣誉证书27个,坐拥4次奖学金,并且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
孙梦涛望着这些证书,有说不出的成就感,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
经过三个月的创业摸索,孙梦涛发现自己在创业方面还欠缺经营经验,便重新有了去企业工作的念头。
从今年3月份至今,他投的简历有50余份,却没有收到过一回面试通知。
他纠结了,自己获得了那么多有含金量的证书和荣誉,自己的本科学历也符合企业的招工要求,为何会这样?大学生就业难案例分析篇2戴佳佳是西南大学大四学生,自我评价成绩中等。
"同学们去年就开始找工作,我顶着压力考研。
"戴佳佳说,"结果我连面试都没进。
"为此,戴佳佳不得不加入求职大军,但奔走一段时间下来,依然无果。
戴佳佳的遭遇,只是众多高校毕业生求职遭遇的缩影。
在考研失败后,3月底,戴佳佳找同学要了简历模板,花580元买了套正装,加入求职大军。
"前后跑了17场招聘会,简历只投出去5份。
"她说,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她只要得到消息,就要跑去碰碰运气,"可能是自身能力和专业受限,感觉连人家的应聘门槛都够不上"。
拿着简历投不出去,戴佳佳觉得是自身的问题。
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张旭光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摘要:近年来,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育规模、办学层次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每年大批亟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河北现有的就业市场而言,很难完全消化,因此,如何破解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难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就业现状一、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伴随着“2016年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落下帷幕,河北省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校大学生“毕业潮”。
据统计,本次毕业生“人才大集”两天内共吸引了10万人次进场求职。
此次毕业生“人才大集”只是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一个缩影,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难的真实状态。
2016年2月29日,国新办就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选择继续升学的学生人数大约也是这个数量。
需就业青年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人①。
这么庞大的就业群体要全部实现就业,确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呈递增态势的,这一点从下面的图表中就可以看出。
况且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并不能全部实现就业,加上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我国未就业大学生人数更为可观。
日前,河北省人社厅发布《2016年河北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白皮书,2016年,我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共有323444人,比去年增加6428人,今年毕业研究生共13009人,近五年数量持续增长。
2016年,我省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共有323444人,比去年增加6428人。
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女生略高,占52.4%。
据统计,今年我省非师范类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五所高校为: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和燕山大学。
具体来看,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共24所,今年毕业研究生共13009人,近五年数量持续增长,毕业研究生最多的是燕山大学,其次为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生源数量都超过1000人;全省本科毕业生院校共56所,今年本科毕业生149779人,近五年呈持续增长趋势,本科毕业生数量最多的是燕京理工学院,其次为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毕业生总数均超过5000人;今年全省专科毕业生院校97所,专科毕业生160656人②。
大学生 凸显了深层次的就业结构矛盾
大学生凸显了深层次的就业结构矛盾,我国东南沿海一地区,却开端出现了"招工难"。
到2010年春节前后这一现象逐渐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
2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中有70%预期今年招工"有困难"或"有一定困难"。
据广东省发布的监测信息,广东省用工缺口约90万人。
许多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没米下锅",现在好不轻易等来订单又找不到"烧饭的人"。
对于广大大众来说,"饭碗"是天大的事。
就业范畴里的"打草惊蛇",无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数千万农民工返乡,到目前一些地方出现"招工难",同时又还有很多大学毕业生陷入找工作难的困境。
很多人不禁怀疑:对现在的就业形势到底应该怎么看?●"招工难"是如何形成的?"招工难"现象引发了社会热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有人以为,"招工难"表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已产生"逆转",内存指令;也有人表现,"招工难"只是临时景象,没必要少见多怪…那么,"招工难"到底是怎么构成的呢?"招工难"源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
农民工重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从事加工制作业的中小企业里,这些企业多为出口外贸型,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2009年年初,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订单大幅下滑,经营陷入窘境,导致大量农民工集中返乡。
跟着我国经济情势的好转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很多工厂新接订单连续增长,用工需求相应大量增加。
"招工难"源于农夫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
近年来,国度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域的搀扶,从事农业的收入有了显明进步,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速,就业机遇也显著增添。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2008年6月第26卷 第2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T aiyuan U n iversity of T echno 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Jun.2008 V o l.26 N o.2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分析Ξ刘 艳,李树民(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供过于求的问题,还有结构性问题及岗位的供给相对不足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矛盾,首先必须解决劳动力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业;供给改进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837(2008)022******* 2007年4月25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专访时指出,去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有30%没有找到工作,即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容乐观。
专家进一步指出今后就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比较困难,而最为突出的又将是白领群体的后备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1]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曾指出中国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这些因素在2020年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的事,笔者认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从劳动力供给改进、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清楚的认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的现状和趋势,从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及树立服务社会的精神等方面,通过加强劳动力“供给改进”以提高就业能力,从而适应中国经济改革和就业重组的要求。
一、突出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已经开始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同时存在的矛盾,失业问题处于非常严峻和紧迫的关口。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供求失衡的状况逐渐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将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典型案例分析为了全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本文选取了一个典型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该问题。
典型案例如下:李明,一名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准备充分,积极参加了各类实习和实践活动,成绩优秀,技能娴熟。
然而,毕业后,李明却发现自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他投递了大量的简历,但多数被无视,直到数月后才得到一家小公司的录用通知。
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前许多大学生就业的困扰。
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1. 就业观念不合理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求职观念的误区。
他们过于看重薪资待遇,追求高薪职位,而忽视了工作发展的长远性和个人的兴趣与潜力。
在实际求职中,这种观念会导致求职者选择过于狭窄,从而限制了就业机会。
2. 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不匹配大学提供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许多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
这使得他们在求职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
此外,许多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因此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注重实践机会的积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3. 就业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问题。
许多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往往依赖于传统求职渠道,如招聘会和网上招聘平台。
然而,这些渠道并不完全适合所有岗位和企业,导致大学生错过了一些潜在的就业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难题。
1. 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大学在校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学校可以提供各种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支持。
2.拓宽就业渠道除了传统的招聘渠道,大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寻找其他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如专业社交平台和行业交流会议。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与对策建议一、调研背景及目的:某市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就业结构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分析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以及收集各类相关数据。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对某市就业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与分析。
三、调研结果分析: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某市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而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缓慢,导致就业机会不足。
2. 高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虽然某市拥有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但高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 劳动力结构失衡:年轻人大量涌入市场,而中老年劳动力则面临较高的就业压力。
4. 城乡就业差距较大:城市就业机会较多,但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导致就业结构不平衡。
四、对策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为市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加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强化校企合作,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3. 发展农村经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减少城乡就业差距。
4. 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与留用,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激励人才留在当地就业。
五、调研结论:某市存在着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劳动力结构失衡以及城乡就业差距较大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
六、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新兴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税收减免和其他政策优惠,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参与其中。
2. 政府与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合作,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与市场需求保持紧密对接。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与对策一、背景介绍某市作为我国的一个二线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经济发展较为快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某市面临着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该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及提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1. 原因分析(1)经济结构转型不完善:虽然某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但其仍然依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导致就业岗位结构不尽合理。
(2)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符:某市的高校培养了大量大学生,但他们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某市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时面临着文化水平低、技术技能欠缺等问题,难以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2. 具体问题(1)低技能工人就业困难:由于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改造,低技能工人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很多低技能工人面临就业困境。
(2)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与低技能工人相反,很多高技能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造成人才流失。
(3)大学生就业困难:由于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顺畅:由于人才结构不匹配,很多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后就业难度较大。
三、解决方案1. 调整经济结构:某市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便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
2. 优化教育体系:某市的高校应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3. 培训农村劳动力:某市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进入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4. 拓宽就业渠道:某市应积极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岗位。
5. 政府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招聘技能人才,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
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分析
招生就业E NROLLMENT&E MPLOYMENT145OCCUPATION 2014 09摘 要:近年来,毕业生数量在增加,但是就业率在降低,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 供需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分析文/杨 林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不断扩招,上学难逐渐演变成了就业难,虽然2013年、2014年的生源数量有所减少,但就业人员总量增加,就业率在降低,就业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一、现状1.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以青岛市某区为例,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是商务服务业、IT/电子/通信业、行政管理、金融/贸易/保险专业的毕业生,与实际毕业生不相匹配,这也表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与商务服务业、行政管理、IT/电子/通信业、金融/贸易/保险四大行业对应的专业主要为管理学、工学和经济学。
艺术设计、表演主持对应的主要为文学类专业。
企业的主要需求岗位与毕业学生专业类别存在明显结构性矛盾,特别是商业/行政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与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仅占岗位需求总数的5%。
其次,金融/贸易/保险业相关专业毕业生占岗位需求总数的10%;电子/通信类岗位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
另外,可供艺术设计及表演主持类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岗位数仅占总毕业人数的23%,匹配度较低。
2.综合性人才较为缺乏目前,90%以上的企业更乐于招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文职人员。
但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很少有实习或实际工作经验,很难在短时间内给企业带来效益,达不到企业的预期目标,加上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要求相对较高,导致毕业生跳槽的可能性非常大。
所以,近30%的企业招聘岗位不愿使用应届毕业生。
3.出国人员增多2013年,该区应届毕业生中有254人出国,占全部毕业生的7%。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2014年应届毕业生当中,有近320人想要继续深造,占全部毕业生的10%,同比增长43%。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案例分析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根据收集的我国教育部和人社部资料,运用公共经济学原理,通过社会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案列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案例概要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攀升。
人社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供求人数同比有所增长。
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498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29.4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6,比去年同期上升0.06,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17年就业形势较前两年相对稳定。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挑战,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对立存在。
二、案例分析及对策(一)原因分析一是大学生就业受市场环境影响明显。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表明,从大的形势看,虽然201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预计为795万,比去年人数增加了一些,但今年的经济环境比去年好,因此,今年整体就业率比较稳定,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
毕业生就业行业的变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各行业发展状态的体现。
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表明,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及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就业综合满意度高,音乐表演、法律事务和语文教育就业综合满意度低,结合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从行业需求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外,其他各行业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人才结构失衡,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
2021年大学生就业陷入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陷入结构性矛盾xx年大学生就业陷入结构性矛盾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近700万人,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但是,近日市属事业单位的招考中,拟招聘人员的416个岗位里,有91个岗位因报考比例不足规定的1∶3而被削减或取消。
巨大的求职压力与稳定的事业单位岗位无人报考形成一对鲜明的矛盾。
事业单位招考:医学岗位少人问津不限专业抢着报在市属事业单位招考削减和取消的岗位中,医学类相关岗位占了绝大部分。
其中,16个削减招聘计划的岗位全是医学类;75个取消招聘计划的岗位中,医学类和医院相关岗位占到67个,有许多岗位的缴费人数都是0。
近几年的事业单位招聘中,医生均显得十分紧缺,该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学生就业比较容易,而且很多学生选择到南方等发达城市就业,相对比较难招。
去年西安市属事业单位的招考中,因报考比例不足而取消的38个岗位里,医学类相关岗位也占到25个;削减招聘计划的10个岗位中,医学类相关岗位占8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按照5月9日市属事业单位报名结束时的统计,总共的报名人数达到了5.6万多人。
大量报名者集中在不限专业的岗位上,按照5月8日的报名情况统计,市交通局的交通运输管理处招聘的两个不限专业的运输执法岗位,报名人数分别达到了3966人和1938人。
“冷门”专业企业提前到学校“抢人”公务员、事业单位这些稳定的岗位,在招聘时遭遇无人报考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西安。
在云南今年的公务员报名考试里,有300多个岗位无人通过审核,其中180多个岗位无人报考;山东省济南市的公务员招考则出现不限专业抢着报的现象,不限专业的岗位报名人数超过2000人,而一些有专业技术要求和基层的岗位报名者寥寥。
___这些人们观念中稳定的、带编制的岗位会无人报考?闽南观察发现,这种无人报考的多为对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无专业要求的招聘则总是人满为患。
xx年陕西曾招聘2000名社区工作人员,对专业无要求,报考人数达到了惊人数字13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案例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根据收集的我国教育部和人社部资料,运用公共经济学原理,通过社会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案列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案例概要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攀升。
人社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供求人数同比有所增长。
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498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29.4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6,比去年同期上升0.06,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17年就业形势较前两年相对稳定。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结构性矛盾挑战,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对立存在。
二、案例分析及对策
(一)原因分析
一是大学生就业受市场环境影响明显。
《2017年中国大学生
就业报告》数据表明,从大的形势看,虽然201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预计为795万,比去年人数增加了一些,但今年的经济环境比去年好,因此,今年整体就业率比较稳定,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
毕业生就业行业的变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各行业发展状态的体现。
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表明,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及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就业综合满意度高,音乐表演、法律事务和语文教育就业综合满意度低,结合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从行业需求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外,其他各行业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人才结构失衡,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
三是就业定位不准确。
究竟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在这点上,定位会直接影响到相当一部分人能不能找到工作。
比如我们的学生很多所读的院校名气不大,学历也不太高,能力也不是很强,那么求职时却对薪资、对单位等等要求较高,这就很难实现,必然会导致待业。
四是缺乏就业竞争力。
根据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市场对具有技术等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大于供给。
与去年同期相比,对各技术等级和专
业技术职称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
从需求侧看,54.7%的市场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有明确要求,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
部分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市场就业竞争力弱。
(二)公共经济学理论依据
一是公共经济学方法论。
运用社会经济统计方法,使用国家教育部与人力资源部数据进行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进行原因分析;同时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二是市场失灵原因分析。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纯粹的市场机制的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阶段。
近几年经济由快速增长逐步放缓,高新技术发展,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传统艺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相对滞后;部分大学生对市场就业环境及薪资要求过高,企业对毕业生工作经验及技能水平较高,双方偏好不合理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且长期存在。
三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运用。
人才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资源,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合理干预,通过税收、财政补贴、公共服务等方式履行资源配置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在外部效益较高,内部效益为负数的领域,弥补市场机制的经济波动缺陷,
有效调节需求,适当调节供给,实现发展与充分就业的经济稳定。
(三)对策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要缓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高校要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借鉴国外教育强国经验,强化协作,参考人力资源部、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提供的经济发展趋势、就业形势分析及市场需求,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高校专业设置,从而对现有专业进行扩招和限制招生,使人力资源在教育培训阶段就已经与劳动力市场结合。
同时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广泛推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是建立信息对称机制。
人力资源部门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政策及企业用工信息发布渠道,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发展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完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弥补市场信息发布缺陷;同时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注重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适应市场的需求,确立职业发展方向。
三是完善政策促进充分就业。
政府需进一步修订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各地结合实际积极争取财政支
持,落实大学生见习补贴、求职补贴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吸纳困难大学生企业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鼓励用工企业吸纳困难就业大学生;发挥自主创业大学生税收减免和创业补贴,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四是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建成内外贯通、上下贯通、横向贯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全员覆盖、托底安置的就业援助体系,健全部门联动、多方合作的技能培训体系,全力构建政府支持、全民参与的创业促进体系,力促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以创业带动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结论
大学生充分就业和企业用工完全匹配是市场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能够实现个人利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但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经济体制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市场竞争不一定充分,信息也不完全对称,供需双待偏好不能达成一致,市场失灵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且长期存在。
市场失灵的存在,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理由,社会对于政府作用的“需求”程度是有弹性的,用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功能。
因此,政府干预应确定在什么样的规模和范围之内,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坚持以市场人力资源配置为主,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为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经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