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芙蓉楼送辛渐》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芙蓉楼送辛渐》部编版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人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教学重点
(1)诗句朗读与理解:正确朗读《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举例:强调“寒雨连江夜入吴”中的“连”字,表示雨势连绵不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象。
(2)词语解析: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如“寒雨”、“连江”、“楚山孤”等,理解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表达离别情感的手法,并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芙蓉楼送辛渐》的基本内容、离别情感的表达以及诗歌的意境和创作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和欣赏古诗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显得比较内向,不够积极主动。为了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予他们关注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对他们的引导和启发还有待加强。有些学生在分析诗歌表达离别情感的手法时,思路不够清晰。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不舍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歌如何在艺术形式中表达离别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

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

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

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

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

本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教材。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于韵律、节奏、意象等诗歌基本元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情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境,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境。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运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2.道具:准备相关道具,用于表演等活动。

3.作业:准备相关作业,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同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图片和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词语含义的把握:对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如“芙蓉楼”、“辛渐”,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
(4)情感表达与体会:通过学习诗人的离别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厚友谊。
2.教学难点
(1)古诗韵律与节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古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是难点。教师需通过举例、示范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诗的基本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仄、押韵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离别情感相关的古诗案例。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实践。学生模仿《芙蓉楼送辛渐》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现代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实践。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手法、情感表达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离别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句、创作实践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个人情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培养合作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团队合作,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6.塑造良好品格:通过学习诗人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下面是关于《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篇目、作者、诗意及语言特点。

2.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3.学会通过朗读古诗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2.难点: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芙蓉楼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芙蓉楼。

2. 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教师通过读诗首句来引导探讨,让孩子们懂得作者是表述自己的感受,居高临下俯视楼下盛大场面。

经过阅读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全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诗意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

3. 赏析古诗的语言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特点,包括句式、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师通过读古诗,让学生感受韵律和节奏。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句式丰富,有简单句、并列句、独立成句和并排句式等,让学生逐句理解,领会其感情。

(2)修辞手法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拟人等,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4. 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以芙蓉楼的图像为素材,让学生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展现古代建筑的旅游景色。

第二课时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让学生了解句式,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特点1.展示古代楼台建筑图片2.分小组介绍古代楼台建筑的历史由来、特点、分布、文化内涵、维护保护等。

3. 比较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的修建、装饰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探讨《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探索《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体会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美。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芙蓉、楼、寒雨等,展现了江南秋色的美丽。

同时,诗人通过送别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友人的祝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生僻字的理解。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音频、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

(2)展示《芙蓉楼送辛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画面细节。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齐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3. 理解内容(1)学生讲述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2)教师讲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想象画面(1)学生根据诗句,尝试描绘画面。

(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交流欣赏感受。

(2)教师推荐相关古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复述古诗内容,检查理解情况。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楼寒雨芙蓉友情祝福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注意生字词的写法。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人物品质”这个主题来编排的,使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懂得怎样去品味古人的离别诗,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同时,适当地接触一些课外古诗词,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的能力。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佳作,送别时的即景生情,离情别绪,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厚谊都蕴含在字里行间。

本首古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和气氛的渲染,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3. 借助课文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而细腻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作者资料、古诗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桂林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在唐代就有“诗仙”李白,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豪迈诗句;有“诗圣”杜甫,留下了“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闲适诗句;还有“诗魔”白居易,也来到了桂林,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唐代众多的诗人中,你们最崇拜哪一位诗人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唐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解题(芙蓉楼:黔阳古城的一座著名楼台。

位于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芙蓉路,在唐时为名满沅湘的名胜古迹,至今仍为旅游胜地。

)2、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七言绝句格外讲究音韵和节奏,风格雄浑,气骨凛然,语言洗炼自然而又色泽华美。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当时友人辛渐从江阴奉命去洛阳,作者在芙蓉楼为他送行时所作。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如“玉壶”“平明”“楚山”“洛阳”等;b.读通诗句。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集体备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和不舍之情。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诗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唐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朋友的深厚友谊和不舍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难点:欣赏诗歌的语言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

2.图片: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如芙蓉楼、离别场景等。

3.教学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教学视频,如诗歌的朗读、解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芙蓉楼上,欣赏美丽的景色。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这样的美景中,要送别一位好友,会有怎样的感受。

2.呈现(5分钟)展示诗歌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对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行讲解。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作者及作品意境;•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歌的韵律、语言和表达方式;•了解古诗的用词和诗意,学会鉴赏古诗。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语言,描述和描绘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够通过朗读古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的欣赏和鉴赏。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古诗,感受古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通过古诗的欣赏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景和作者的了解;•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的表达;•古诗的欣赏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诗歌特有的语言和韵律的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和意蕴的领悟。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芙蓉楼送辛渐》诗及诗歌欣赏图。

•学生准备好课前预习课文。

2、导入与热身•教师向学生介绍《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和作者。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并体会其韵律语言和表达方式。

3、重点呈现•学习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词汇。

•诗歌的欣赏和鉴赏。

教师向学生介绍鉴赏古诗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课堂讨论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难点讲解•诗歌语言和韵律的表达。

教师对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辟释和分析,解读其内涵和诗意。

•古诗的情感和意蕴的领悟。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细读和领悟古诗,唤醒学生对古人情感和思考的理解和感受。

5、练习与拓展•学生朗读古诗,并进行语感推敲和情感表达。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其他古诗的欣赏和鉴赏,拓展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和学习兴趣。

6、作业•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进行欣赏和鉴赏,并写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和课堂成果评价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和学习。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古诗欣赏和鉴赏作业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过程方法: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离别之情及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了朗读技巧。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作者的资料及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中要引导在自主学习,读懂古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体味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丰富学生的积累。

前置性作业:1.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或古诗背景资料;积累关于送别的古诗。

2.能借助工具书,读通诗句,画出古诗的节奏。

3.能结合注释或插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引导谈话:2.播放歌曲《芙蓉楼送辛渐》,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边读边想课题是什么意思4.学生自由交流。

5.学生交流作者资料、诗人的经历。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作者资料、诗人经历,既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又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学生朗读古诗,点评。

3.谁再来读一读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4.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画出古诗的节奏。

5.谁还想读一读师评。

6.老师配乐进行范读。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看看这首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兴趣的培养贯穿始终,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视。

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让学生不畏惧,乐纳新。

同时,通过老师的简要点评,向学生传达古诗句之所以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因为其中有情有理、有韵有味的理念,同时也紧扣本课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领会诗情”。

这些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流淌。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1《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离别的不舍。

本诗意境优美,语言简洁,富有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方面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了解诗文的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学生能够理解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友谊。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理解诗文内容。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文,体会作者情感。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文、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纸笔:用于学生书写、作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芙蓉楼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同时提问:“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吗?有谁知道它的历史?”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芙蓉楼的背景,引出本课《芙蓉楼送辛渐》。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芙蓉楼”、“寒雨”、“玉壶”等,解释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部编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部编版
5.结合课文注释,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6.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7.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句,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举例解释:
-在诗句深层含义理解方面,难点如“连江夜入吴”一句,学生需要理解“连江”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隐喻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谊深厚,以及送别时的不舍。
-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技巧,更是诗人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例如,通过将“寒雨”拟人化,诗人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情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芙蓉楼送辛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送别朋友时,有没有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送别的情感和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它是我们了解古代送别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欣赏古诗韵律美的佳作。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送别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送别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送别情感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文化背景: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怀。
举例解释: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强调“芙蓉”一词不仅指代了具体的植物,还象征着纯洁的友谊,这是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
2.教学难点
-诗歌情感:理解并体会诗人送别时的情感,尤其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所蕴含的深情。
-诗歌意象:把握诗中的意象,如“连江寒雨”、“楚山孤”,并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去解读这些意象。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熟练朗读《芙蓉楼送辛渐》。
-词汇理解: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芙蓉”、“楼”、“辛渐”等,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意境体会: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诗歌创作背景:理解王昌龄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如何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而非机械记忆。
举例解释:例如,对于“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一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背后的孤寂和深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送别时的场景,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的情感、意境和创作背景。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离别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和“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明白哪些送别诗?2、这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齐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必须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状况下,我们能够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之后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十分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辛弃疾,并初步认识其背景故事。

•掌握《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意境和情感。

•了解该诗的基本意思和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朗读、解释《芙蓉楼送辛渐》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

•能够通过欣赏和表演《芙蓉楼送辛渐》来体会其中的意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启发学生体会友谊的真挚和珍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该诗的基本意思。

难点:•理解辛弃疾的“苦闷”情感在诗中的表达。

•辨析诗中“芙蓉楼”、“辛渐”等词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是《芙蓉楼送辛渐》,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时的情景,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第二步:诗歌赏析(15分钟)1.请同学们熟读《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家可以一起分组探讨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请几名同学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可以跟读。

3.老师解释诗中难懂的字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步:诗歌理解(20分钟)1.老师给学生讲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2.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探讨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及诗中的隐含意义。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1.学生分组表演《芙蓉楼送辛渐》,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2.老师带领学生分享自己在诗歌中体会到的情感。

第五步:评析反思(10分钟)1.老师和学生一起评析今天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2.学生们可以就诗歌中的某些情感或意境展开自由发挥,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对《芙蓉楼送辛渐》的理解笔记。

2.背诵诗歌《芙蓉楼送辛渐》。

3.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芙蓉楼送辛渐》的感想或评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芙蓉楼送辛渐》为教学内容,通过赏析、理解、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
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平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 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

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习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

这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平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

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

孤傲的,用孤说词语……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
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现在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

”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平安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积极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
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孩子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

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己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