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f382521c6edb6f1aff001fbb.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陶山镇小叶梦倩最近看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刘老师仅借助于“粉笔+黑板+书本(插图)”的传统手段,没有多媒体的渲染,更没有夸张的表扬,更多的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这样返璞归真的课堂,创造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契机,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的体验。
这样朴实无华的课堂,却最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最能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表达出来,而不是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或活动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不管是哪位老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在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许多探索,做了很多思考,而其中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都会认真对待的,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实践,灵活应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这才是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籍读后感3篇
![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籍读后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920c1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7.png)
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籍读后感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籍读后感3篇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籍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小学生阅读数学书籍读后感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本书当中,吴正宪老师说过: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
所以说看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虽说平时的工作很多,没大有时间读书,但是每一个星期都拿出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然后写写读书笔记。
上次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提问和理答的策略,这次重点介绍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这个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评价,教师运用怎样的评价语言,能够适时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到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又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评价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细读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这个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说过;‘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小学生渴望受到表扬,赞赏的欲望更加强烈,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欣赏的眼睛,捕捉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
1、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激励评价:例:刘德武老师所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中,有一个片段: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并分别说出,在尺子上从0到1是一厘米,从1到2是一厘米,从2到3是一厘米……这时候,有个学生从右到左观察,说出从4到3是一厘米,这时刘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赞赏的说道: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依次往后看,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一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一厘米,棒不棒?”学生简简单单的回答’从4到3也是一厘米,”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孩子们应该掌握的知识,不会过多的去表扬孩子,只会一带而过。
读后感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635698f83d049649b66582b.png)
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读北京教育丛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艺术与实践》有感迎着21世纪的脚步,基础教育的改革迎来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已得到教育者的共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通过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智能得到提高。
我新接任低年级数学教学时,由于低年级儿童上课易于疲劳,注意力不能持久,自己又没有找到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从而无法保证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这时,我看到了纪晓村老师编写的《低年级数学的教学艺术与实践》一书,给予我不少启示。
尤其是纪晓村老师所倡导的“激趣—探索”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指导,使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下面我就针对如何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愉快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为依据,从情感入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
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呢?学习了“丛书”后我总结如下: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纪老师在书中写到:‚‘激趣—探索’的教学方法,一方面结合数学学科教学,从激发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另一方面是激发兴趣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素,起着调控的作用……‛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情景激趣的重要性。
教学情景创设的好,就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由于一直在学习口诀,而且有的同学都会了,课堂教学就不易组织。
在学习了纪老师的‚组织游戏,激发学习热情‛的方法后,我创设了一个“我当小老师”的游戏情景。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9c4e2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c.png)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1通过阅读学生的理解水平实施“有过程”的教学——以“加、减法的初步认识”的对比分析使我真正认识到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
已达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把握,培养数学能力,同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然后刘教授又给我们教师往往按照成人的理解以及思维习惯来看待学生的学习,容易将“现成的结论”告诉(教)给学生并加以大量的训练。
这样的教学既不能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又易使学生遭遇人为的障碍,从而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
接着通过“加法初步认识”以及“减法初步认识”为例,分析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的思维过程,以及教师应该设计哪些“过程”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并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
案例1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显然是对所教“结论”的巩固和强化。
由于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用加法”“3加2为什么等于5”都非常抽象,而且教师的理念是“刚才我已经’教’了现在你们就应该会用”,没有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此抽象的结论仅凭教师告知“一遍”,学生怎么能准确地“复述”呢?显然这样的教学是“教与练”,是“告知式的,缺少学生自己的感知、质疑、争论、思考与体验。
案例2中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开放性”活动。
通过学生操作,创设能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再次感知“减法模型”,然后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算式”的共同之处,抽象出“减法”,从而理解减法的意义。
由于教师对“减法”的定位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案例抽象概括出其“模型”,因此当教学中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时,教师能成功地诊断出学生“争论”的本质所在--减法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个数学模型,关注的是抽象的数量关系而非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范文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6131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2.png)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范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读后感1《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是由马立平[著]李士錡[译]的一部优秀作品。
这是一本对美国教育界有深远影响的书;一本警示各国数学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书。
读了该部著作,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我读了该著作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读该本著作之前我对作者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马立平一开始作为一名偏远乡村的民办教师,到后来成为斯坦福大学的博士。
她的种种经历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激励着我们新入职的教师,我们应该终身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本书中有100多名中美教师接受访谈调查,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对比,发现中美教师在对数学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书是有针对性的以个案研究的形式,从多个角度来具体的论述知识理解的差异。
每一章都有一个独立的数学专题,前四个专题分别是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的除法和封闭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这四个专题都是从访谈开始的,根据一个假设的课堂情境呈现教学,美国的教师根据这样的课堂情境会如何应对,然后是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
最后通过数据资料的讨论得出结论。
马立平老师将我们平时在教学上用到的一些方法进行深入的解析,这些方法背后隐藏了数学原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数学教育的优点。
第五章从教师应有的数学学科知识的观念开始,研究了前面章节中描述的各种理解,讨论了作者所指的基础性数学,同时也讨论了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含义。
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远远超过了能够准确计算和给出算法的原理。
我们教师不仅要掌握小学数学的内涵和知识框架,而且能够教会学生知识。
第六章她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教师在何时和如何获得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的简洁的调查结果,支持中国教师数学知识发展的因素,在美国并不存在,更糟糕的是,美国的条件反而妨碍了小学教师的数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数学的组织。
《魏书生》的读书笔记10篇
![《魏书生》的读书笔记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c3383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8.png)
《魏书生》的读书笔记10篇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教育思想专著》读后感。
”。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启蒙智慧的钥匙。
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态度。
这样一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引出:10个数字娃娃去郊游,9最大,是队长,9命令其他数字排好队,他看见0最小,走到0面前骄傲的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的,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非常伤心,这个时候,1走到0旁边,和0一起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对付9,猜猜看,1和0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数字娃娃1说:“我和0站在一起比9还大,你说对吗?”这样,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培养。
二、巩固记忆,游戏深入。
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低年级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口算、笔算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
如果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做口算题时,教师可以采用速度接力赛跑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很乐意的来参加比赛,再次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
三、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4ee20b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70.png)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范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范文1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
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
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
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
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
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范文2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的部分,受益匪浅。
在如今的社会,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发展公民数学素养已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
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学会数学交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b03133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1.png)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后感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本介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培养的书籍。
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受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首先,这本书提倡了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了通过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的重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记忆和应用公式,而这本书提出了通过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例如,它讲解了如何设计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些方法和活动很实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另外,这本书还强调了数学思维的培养。
它介绍了一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通过数学游戏、数学拓展活动和数学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很有启发的教育著作。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数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经验,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每一位数学教师和对数学教育感兴趣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323feab7c1cfad6185fa72d.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当当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7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6d8a9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8.png)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感悟【篇1】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一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在工作中,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学习各种新的教学方法。
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善自我的教学方法,认识自我的不足,找出自我与优秀教师的差距,虚心向经验丰富和具有先进教学方法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力求使自我在较短的时间里缩短与他人的距离,不断提高。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点滴的教学提高,以下是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的回顾与总结:一、思想政治表现我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立志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奉献自我认真阅读的点滴力量,争取为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接班人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作为国家的一员,我认真阅读报刊,杂志,及时收听广播,了解国内外大事,以清醒的头脑看待问题,分清是与非,黑与白,对与错,时刻以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标准提醒自我,不断地严格要求自我,决不做出有损国家与人民利益的事情。
作为凌河小学的一名教师,我热爱学校,热爱学生,时刻以小主人的身份关心学校的发展,协助学校,为凌河小学完美的明天出谋献策,尽自我的本事做好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此外,我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团体,热心帮忙同事,不早退不迟到,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以新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方法。
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二、教育教学工作1、我认真备课,进取,细心地钻研教材,针对不一样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
学生是被教的主体。
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情景,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转换教学主角,由教师的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
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我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理解本事都存在必须的差异。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6a30ef1998fcc22bcd10d99.png)
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有感近日,读了黄爱华老师著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下面我谈谈读了这本专著的心得:1.开讲“趣”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实”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
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
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
”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
”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
”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
”教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
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精”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
黄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fded0e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a.png)
《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师》读后感120xx年6月29日收到了教师成长学院寄的《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假期里我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这本书,感触颇多。
吴正宪老师从16岁走上三尺讲台,在教育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了40余年,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付出、奉献与收获中,用心体验着教师职业带的幸福和快乐,在数学堂上绽放独特的色彩。
吴老师用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吴老师说:"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是啊,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真心地爱事业、爱身边的每个孩子,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永远充满激情,才能使工作的每一天都阳光灿烂。
读吴老师的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吴老师的堂是和谐的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轻松和谐的氛围,是充满激情的对话,是心灵和心灵的沟通。
吴老师重视创造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些都是从读懂学生开始的,而要做到读懂学生,就必须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老师,才能被学生喜欢,做学生的朋友。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习?我们能为数学学习做点什么……而吴老师的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教书育人"是数学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数学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而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
使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学科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477ea63cf84b9d528ea7a92.png)
《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第一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
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
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
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
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
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
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
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
三要爱读书,爱写作。
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
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
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
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
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
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
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0ae373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2.png)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暑假中,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
主要内容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受益匪浅。
在工作过程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
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
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
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
![《教学艺术》读后感【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12168d0caaedd3382c4d35f.png)
《教学艺术》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教学艺术》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一个新教师,踏入讲台的时间也不长,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经验。
所以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其中《教学艺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
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教学发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教学的结构,教师备课的重要性,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创造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艺术等等……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比较陌生的,但踏上了讲台,作为一个老师,我应该对学生和学校负责,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将自己业务提上去。
书中说到备课是老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做好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作为一个新老师,备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备课备好可以说。
课就成功了一小半,作为我们新教师,备课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对课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对自身的强项都要了解,这样就可以从你的侧重去系统备课,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的建立你和学生的关系,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书中还提到,教学情感的重要性,人类的情感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发展恰里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主管态度及其体验。
老师与学生情感的建立可以说是不难的,在教学过程中,和平时的接触中都会产生情感。
老师经常被比做蜡烛,他们经常用自己的光芒去照亮别人,在老师的奉献过程中,学生都是看见的,他们会和老师产生共鸣。
知道老师是在为自己好。
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回报老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是非常欣慰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应该去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两好的学习方法,象我们音乐课上,可以经常花出几分钟时间,让他们来唱唱跳跳,缓解一下平常的紧张,让他们放松一下。
教师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与学生沟通最直接的手段。
同样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读后感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d66f56084868762cbaed50d.png)
近来,我认真拜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收获很大。
这本书阐述了现代教学理论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现代教育学和现代心理学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纵观全书内容,它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色:1、反映了学科教学论的性质和特点。
2、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3、阐释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
4、研究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5、总结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经验。
本书共15章,其内容涉及到小学数学教学思想、课程理论、教学目标理论、学习心理、教学过程及其规律、教学原则、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以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教学、数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情感教育等领域。
其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章内容是根据近年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及时总结和提升的新经验,对我的启发和感受很深刻,它可以更好地指导我的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围绕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或某一主题而建立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具体化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又是概括化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中介。
它具有以下特征:优效性、完整性、操作性和针对性。
其内在的构成要素有: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施策略、评价。
我还知道了一般来说,一个教学模式都要包括以上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并且要素和要素之间能够构成一种全面协调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有序的教学模式。
时代赋予了数学教学全新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有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
具体来讲,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2、教学模式要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
3、教学模式要反映平等的师生关系。
4、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5、教学模式要体现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关注。
数学课外书读后感(精选3篇)
![数学课外书读后感(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85220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d.png)
数学课外书读后感(精选3篇)数学课外书读后感1《小学数学教育》它的__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育》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育》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
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
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
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
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
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育》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
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育》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育》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育》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育》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数学课外书读后感2在大学初学《数学史》时,我便对数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爱上了数学这一学科。
工作后,我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
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够把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来,那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数学文化》一书,获益颇多。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
后感
读黄爱华老师的专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黄爱华老师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读了黄爱华老师著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下面我谈谈读了这本专著的心得: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
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XXX个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
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
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
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
”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
”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
”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
”教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XXX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
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
黄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
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
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
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
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仅从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一下黄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的启迪:黄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
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深深地影响着我。
教学生先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
我坚信我在教学中要向黄老师学习,热爱自己的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黄老师对教学的钻研,对孩子的爱深深地影响着我。
我从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到了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观点,也不断促使着我激励着我锤炼精湛的课堂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精彩的教学舞台。
黄老师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永恒目标:畅神境界的追求。
即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育智慧的追求”。
其中最令我深思的几句话是:1,让人把话说完吧!(倾听
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教育的质,尊重,信任,虚心。
倾听中迸出教师的智慧)2,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性,而这灵性就是思维创新的火花。
3,课堂上的精彩,源于上课之前的精心。
4,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此外,黄老师提出了“智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满天星辰,没有谁注定满腹经纶,妙趣横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智慧,不断创造教育的智慧,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
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黄老师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黄老师的课堂犹如师生间对话式的真诚交流。
孩子们想说,敢说,而黄老师也给足了孩子们充分表达的机会。
哪怕说错,他也耐心地倾听,甚至爽朗地对答错同学笑,在笑声中传递给孩子不用拘束的暗示,再巧妙地指引,让孩子听得心服口服。
黄老师的评价语没有充满激情却充满了真诚,让人得到真实的激励和有用的指导。
正是黄老师的“平淡中见神奇”让我们领略了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
这种创新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老师们说:“听黄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听黄老师的课,确实感到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
生们说:“我们最爱上黄老师的课。
”
恩师邱学华鼓励黄老师:课堂趣、活、实,路子是对的。
还有专家评价黄老师的课说:课堂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陶醉。
课堂过程不是预设生成,而是互动生成,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听了黄老师的课后评价说:“师生精彩”、“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体现到位”、“特级教师实至名归”。
教学艺术是教学规律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师思想、业务、文化、人格、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体现。
也是我作为教师一生所追求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