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内容。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个体差异和四季气候变化,运用中医药学的方法,使人体保持健康、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一门养生学科。
以下是中医养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进行调养。
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食材、药材,进行饮食调养,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同时,也要尊重个人差异和生理特点,因人而异。
2.阴阳平衡: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原则。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它们相对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日常养生中,要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滋养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健康。
3.调整饮食结构: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根据中医对食物性味的分类,人们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调整饮食结构,以滋补身体、预防疾病。
例如,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选择温热的食物来增强体内的阳气;在暑热的夏季,可以选择清凉的食物来消暑降温。
4.注重情志调节:中医养生认为情志对健康有直接影响。
长期的紧张、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过分劳累,通过适当的方式放松自己的身心。
5.合理运动:中医养生推崇适度运动的原则。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要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过度运动或久坐不动。
6.调整作息:中医养生强调调整作息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律。
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度熬夜,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7.正确用药:中医养生注重正确用药的原则。
中药具有温和、平衡的特点,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症状进行选择,并遵循医师的嘱托,正确使用药物。
8.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养生强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第一,符合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强调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进行调整,合理安排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方式。
春季养生要注意活血散寒,夏季养生要注意防暑,秋季养生要注意润燥,冬季养生要注意保暖。
在各个季节中,适当加强锻炼、调整饮食,可以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免疫力。
第二,重视“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内外环境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的力量,阴阳失衡会导致身体不适。
因此,养生要注意调整阴阳平衡,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过量等因素的影响,保持身体健康。
第三,讲究“和谐均衡”。
中医养生学强调的是整体平衡,不仅包括身体的平衡,还包括情绪、环境等方面的平衡。
在养生过程中,要注重养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与他人和谐相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四,注重“因地制宜”。
中医养生学认为不同的地域、环境、体质、气候等因素对养生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养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不可盲目从众。
第五,强调“治未病”。
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强调预防,即治未病。
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等方法,维持身心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
第六,注意“辩证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身体的状况,进行个体化的养生。
对于不同的体质、病情,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
不能一味盲目追求热门的养生方法,而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总之,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四时养生、注重阴阳平衡、讲究和谐均衡、因地制宜、强调治未病、注意辩证养生。
只有在理解和遵守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养生保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二)形神兼养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
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
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如作息规律、饮食合宜、适应气候变化等。
2. 平衡调理: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等要素应保持平衡,养生应通过饮食、运动、按摩等方法来调理平衡。
3. 个体化养生:中医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需求各异,养生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4. 饮食调节:中医养生强调饮食养生,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药膳等的搭配,避免暴饮暴食、过度辛辣等不良习惯。
5. 调理心身:中医强调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养生应通过调理情绪、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等方式来保持心身健康。
6. 适度运动:中医养生强调适度运动,不做过度运动或久坐不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有益身心的运动方式。
总体来说,中医养生追求的是整体健康和平衡,注重个体差异和自然规律,并通过饮食、调节心身、适度运动等方式来提升养生效果。
中医养生学简答题
中医养生学简答题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通过
调整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促进人体健康。
以下是对于
中医养生学的几个简答题的回答:
1. 什么是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将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调整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惯来达到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目的。
2.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有益气生津、调理阴阳、平衡五脏六腑、保持情志稳定、合理调整饮食等。
通过这些原则,中医养生学可以
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平衡。
3. 运动对于中医养生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认为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增
强免疫力,从而达到保健和延缓衰老的效果。
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
包括太极拳、气功和五禽戏等。
4. 饮食对于中医养生的重要性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中强调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合理的饮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调整脏腑的功能,维持阴阳平衡,从而达到保健的效果。
中医养生学建议人们应该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5. 如何通过中医养生来保持情志健康?
中医养生学认为情志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过度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
中医养生学建议人们保持心境愉快、避免过度忧虑、调整情绪、保持适当的休息等,从而促进情志健康。
以上是关于中医养生学的简答题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提问!。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预防保健,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些基本规律,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下面将从“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顺应自然”、“因人而异”、“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也分别对应着五行元素。
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因此,在日常饮食和保健上应注意五行搭配。
例如:肝喜酸、怕甘;心喜苦、怕辣;脾喜甘、怕酸;肺喜辛、怕燥;肾喜咸、怕苦。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五行相克的食物搭配,如鱼和豆腐不宜一起食用,因为鱼属水,豆腐属土,会相互制约。
二、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
例如: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应多吃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是炎热的季节,应多吃清凉的食物来降温。
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作息的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适当的运动量。
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
例如:春季气候温和湿润,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来适应气候变化;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应多喝水和吃清凉解暑的食物;秋季气候干燥凉爽,应多吃润肺滋阴的食物;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应多吃温热滋补的食物。
四、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都不同,对于同样的饮食和保健方法,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日常养生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和保健方法。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应多吃温补食物来调养身体;阴虚体质的人则应多吃清淡滋阴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五、食疗养生食疗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通过饮食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1.和谐统一原则:中医养生学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统一、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进行调整和调节,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阴阳调和原则:中医以阴阳学说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存在着阴阳的相对关系,要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阴阳调和,以达到身心调理的目的。
3.顺应自然原则:中医养生学把自然界的规律作为人体养生的依据,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比如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饮食结构、作息时间等,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4.个体化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环境和个人经历都是不同的,因此养生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需要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个体化的养生效果。
5.以养为主原则:中医养生学着重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主张以养生为主,通过自我调养和外界因素的调理来达到防病强身的效果。
中医注重培养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6.辩证施治原则:中医养生学强调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状态来进行养生调理。
要根据人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达到调和阴阳、调理脏腑的效果。
7.全面平衡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的健康是一个充满协调和平衡的过程。
要全面考虑体质、心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调理,以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是和谐统一、阴阳调和、顺应自然、个体化、以养为主、辩证施治和全面平衡。
只有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养生调理,才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的五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五大基本原则
五大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的主要准则,指导和保障中医养生。
其
原则指的是“顺应自然”、“调养脏腑”、“加减以调”、“综合防治”及“切节而行”五条综合准则。
第一,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即根据人体生
理和生物的规律来进行养生。
第二,调养脏腑。
中医养生之道就是要调养脏腑,即以调节脏腑
为主,根据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来采取养生治疗措施,调节脏腑功能,以mar达到调养身体。
第三,加减以调。
中医养生之道就是要加减以调,即根据病人的
具体情况,按照“多补其缺”、“Hao补不益”的原则,加以补充,减以清除,通过增加和减少适当的营养、健身、活动等效果以调整身体
的功能,以求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
第四,综合防治。
中医养生之道就是要综合防治,即根据病人的
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药物、饮食、运动、休息、心理、
调摄、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充分发挥各种效应,实现综合防治的目的。
第五,切节而行。
中医养生之道就是要切节而行,即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分段随机行动,扬长补短,有效地控制每一个步骤,从而实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五大基本原则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准则和保障,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遵守这些原则来健康养生,以达到身心健康之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的是预防和调理,旨在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养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阴阳平衡中医养生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平衡。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健康息息相关。
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节饮食、作息和心理状态等方面,使阴阳保持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二、调理脏腑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只有各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注重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以及中药调理等方法,来调理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调理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理气血的运行和平衡,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调理。
四、合理饮食中医养生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五谷为养,强调谷类食物的重要性,同时注重食物的药膳搭配,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还强调节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度的饥饱感。
五、适度运动中医养生认为适度运动对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建议人们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
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六、调理心态中医强调心理健康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养生鼓励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通过冥想、放松和调理等方法,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七、合理作息中医养生注重合理作息。
合理的作息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钟,维持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养生建议人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阴阳平衡、调理脏腑、调理气血、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理心态和合理作息。
第四章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PPT文档资料23页
10
通经络
《灵枢·经脉篇》里说:“经脉 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22.11.201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1
通经络的方法
一是要运动。因为“动形 以达郁”,“动则不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动,气血才能周流全 身。
二是常练气功。
22.11.2019
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1、调阴阳
2、和脏腑
3、通经络
4、葆阴精
5、重养神
6、顺天时
7、调气机
22.11.201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1Fra bibliotek调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阴阳 者,天地之道也。……治病 必求于本。
22.11.201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2
调阴阳
对于养生者来说,就是要经常检 查自己体内有无阴阳偏盛偏衰的 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立即采取 措施,以使阴阳“以平为期”。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7
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方法
补养五脏,通利二便
22.11.201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8
使五脏藏,要使六腑泻的方法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2.11.201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9
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22.11.201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2
通经络的方法
三是要常吃一些能够理气 活血的药物和食物
四是要心情愉快。
22.11.201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13
葆阴精
大医学家张景岳曾明确指出: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PPT
调节饮食
合理搭配食物,保持营养均衡,有利 于身体健康。
调养精神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有利 于身心健康。
综合调理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调理, 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以提高疗效。
综合调理
结合饮食、运动、作息等 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以达 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02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01
02
03
顺应四季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 冬藏的规律,调整饮食起 居,以适应四季变化。
顺应昼夜
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 时间,有利于身体健康。
顺应环境
根据居住地的气候、地理 环境等特点,合理安排生 活和工作,以保持身体健 康。
形神兼养
锻炼身体
中医养生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科技融合
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养生学将与现代医 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深度融合,开拓新的 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
为了确保中医养生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 加强相关标准、规范和监管机制的建设和 完善。
人才培养与创新
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加强中医养生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水平 ,同时鼓励创新和实践,为中医养生学的 未来发展注入活力。
综合预防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 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综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 生。
03
中医养生学的实践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有节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不过饥过 饱,以维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多样化食物
均衡摄入五谷、蔬菜、水果、肉类 等各类食物,保证营养的全面性。
食物的温凉平衡
根据食物的属性选择适当的食物, 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辨证观。
提倡未病先防、未老先养,天人相应、形神兼具,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1、养生顺自然这是中医“天人合一”养生观的体现,中医将天地看作一个大宇宙,将人体看作一个小宇宙,天人相应,人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天地的影响。
《黄帝内经》载:“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在养生的过程中,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正如《黄帝内经》所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上知天文,即明确日月星辰的变化与风湿寒暑的关系;下知地理,即熟悉地域方位、高下、寒温燥湿与物候变化的关系;中知人事,即了解社会地位、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掌握天、地、人三方面的知识,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养生效果。
养生要顺应自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身体上要顺应自然规律。
二是指精神上要返璞归真,抱元守一。
把大自然中的人与动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清、摆正,达到和谐。
人生于天地之间,要顺应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四季更替,接受并不断调整以适应外界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同时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不妄想、不强求、不逆行,知足常乐。
这样既可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和谐人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还可和谐社会。
2、养生要审因中医养生讲究“三因制宜”“审因施养”,即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现代社会生活模式逐渐转变,从“因时”着眼,人们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应该更好地协调工作、休息与睡眠的时间;从“因地”着眼,人们也不再居住在村庄,而是居住在闭塞的楼房里,冬有暖气,夏有冷气,所以应该多进行一些室外健身运动,既可提高机体对寒暑变化的敏感性,又可消除孤独感;从“因人”着眼,人们亦不再以体力劳动为主,而是转向从事脑力劳动,所以应该通过跳舞、拳术、慢跑等方式增加机体运动的机会。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中医养生的概述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在保健领域的应用。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的目标。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防病为主:中医养生重在预防疾病,提倡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避免病痛的发生。
2.顺应自然:中医养生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合理安排作息和饮食,遵循自然规律。
3.个体化养生: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因此养生方法应因人而异,注重个性化的调养。
4.综合调养: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心理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调养身心健康。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内容
1.饮食养生: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特点,合理搭配饮食,并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和食用时间。
2.运动养生: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定期进行运动来增强体质。
3.睡眠养生: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身体恢
复和健康非常重要。
4.心理养生:学会放松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压力和焦
虑对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5.中药养生:根据自身体质和需要,适当使用中药调养身体,
达到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附件:
1.中医养生食谱:提供养生食谱,可参考个人实际需求。
2.养生运动指南:介绍各种养生运动的方法和步骤,供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
规定了中医药的发展、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
[练习]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练习]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
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
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养生的四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四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非常受大家的热捧,中医养生有四大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具体介绍如下:(一)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
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这种天人相应或称天人合一学说,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
顺应自然养生包括顺应四时调摄和昼夜晨昏调养。
昼夜变化,比之于四时,所谓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白昼阳气主事,入夜阴气主事。
四时与昼夜的阴阳变化,人亦应之。
所以,生活起居,要顺应四时昼夜的变化,动静和宜,衣着适当医|学教育网整理,饮食调配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
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
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
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寿。
故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
本神》)。
(二)形神共养形神合一,又称形与神俱,形神相因,是中医学的生命观。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为神之基,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与神俱,方能尽终天年;因此,养生只有做到形神共养,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所谓形神共养,是指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生,使形体强健,精神充沛,身体和精神得到协调发展,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统而言之,不外“养神”与“养形”两端,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身体,促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理论在养生领域中的要点总结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帮助读者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
1. 顺应自然规律中医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保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符合人体自然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有助于维持健康。
此外,合理饮食,选择当地季节性的食材,也能提供更合适的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2. 平衡阴阳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用来描述事物相互关系的概念。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着相应的平衡状态。
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锻炼方式和情绪调节等,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3.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人体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中医养生不仅仅关注症状,更关注病因和机体整体的调节。
通过调整整体的平衡,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理疗方法,可以调整经络和气血的流动,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4. 个体化的养生方案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和养生方案。
不同个体的体质与环境、生活习惯均有所不同,因此养生方案应根据个人的特点来制定。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式,根据个人体质、症状等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5. 重视预防为主中医养生强调以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保持身体的健康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因此,养生的目的在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饮食搭配,适度的锻炼和心理调节,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
总结:中医养生基本原则是顺应自然规律,平衡阴阳,强调整体观念,个体化的养生方案以及重视预防为主。
遵守这些原则,合理调节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促进全面的养生。
通过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身的健康,享受更加长寿的生活。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养生是指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保持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目的。
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常用的养生方法。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协调阴阳: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是指宇宙万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
阴阳失衡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养生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保持身体的协调状态。
2. 顺应自然:中医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养生时,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例如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和作息时间。
只有与自然共生共荣,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
3. 个体化调理:中医养生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养生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体质和需求,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有针对性地调理身体。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非常注重饮食的调理。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求,选择适宜的食材,并采用适当的烹饪方法。
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人来说,可以多吃一些滋阴降火的食物,如莲子、银耳等。
2. 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强调运动的方式应与体质相适应,例如太极拳和气功等柔和的运动方式适合大多数人。
此外,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强度和时长。
3. 中草药调理:中医养生中常用草药调理身体。
中草药分为药食两用和纯药用两种。
药食两用的草药可以加入食物中,通过食物的方式起到调理作用。
纯药用的草药则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4. 按摩推拿:中医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养生方法。
按摩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和紧张,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常见的按摩方式包括推、拿、按、揉等。
5. 调理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中常使用气功、冥想和音乐疗法等方式调理情绪,使身心得到放松和平衡。
结语中医养生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养生方法,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顺应自然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
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
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
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
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
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
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
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
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
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
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
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
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
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
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
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
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
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
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
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
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
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
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
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
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
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
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
开通任督二胎,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
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
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
《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
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腔内守。
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
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
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
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谓:“少思虑以养其神”;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谓:“以恬愉为务”。
这些养生原则,在传统养生法中均有所体现。
如:调摄精神诸法中的少私寡欲,情志调节;休逸养生中的养性恬情;气功、导引中的意守、调息、入静;四时养生中的顺四时而养五脏;起居养生中的慎起居、调睡眠等等,均有清静养神的内容。
四、节欲葆精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而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葆精的意义,于此可见。
葆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
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
《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精竭则身惫。
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
告诫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
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其一为节欲。
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间性欲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
节欲可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葆精的具体措施,也即是这一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避免精气伤耗,即可保精。
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五、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
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
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
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
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
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
《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
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
经脉通畅。
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
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
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
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六、综合调养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
恰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
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
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诫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
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
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
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
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
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
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医|学教育舞网搜集整理。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
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
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
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
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明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
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益寿延年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审因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也强调养宜有针对性。
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
不能千人一面,统而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