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概论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说。

中医养生的意义及其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的意义及其作用。

2、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1、掌握养生保健的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3、了解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一、养生的意义(一)保健延年:“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二)防治疾病:“不治已病治未病”。

1、无病重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贼邪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欲病早治:《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3、已病防变:叶天士强调“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发展简史(一)先秦时期养生学说的奠基1、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实践活动。

①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

②儒家主张修身、处世。

③管子则主张存精以养生。

2、《内经》为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

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

调摄情志-指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饮食疗法-是指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既可食用,又可防病治病的食物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

调和阴阳-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其平衡的原则。

形体锻炼-是指人们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的体育锻炼活动。

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二)唐汉时期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发展1、华佗提出动形养生的理论,实践中创立了五禽戏法。

2、张仲景提出饮食“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的养生主张。

3、《神农本草经》载有85种具有“耐老”“增年”作用的中药。

4、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

3、《中医养生学》

3、《中医养生学》

决明子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全 世界热带地方均有。 【别 名】决明 草决明、马蹄决明 、假绿豆 。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 肝、肾、大肠经 。 功效:清肝、明目、通便 。

临床应用

用于头痛眩晕,目赤昏花,大便秘结。 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 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
现代研究表明,决明子除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外 ,还含甾体化合物、大黄酚、大黄素等,还有人体必 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锰、铜、镍、钴、钼等。所含 大黄素、大黄酸对人体有平喘、利胆、保肝、降压功 效,并有一定抗菌、消炎作用。其中大黄素葡萄糖甙 、大黄素蒽酮、大黄素甲醚,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 强心作用。
4、 常用补益中药方
健脾益胃类中成药
(1)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成分:人参、麦门
冬、五味子。功能:益气生津,敛阴止汗,适用于气阴 两伤形成的心悸气短、脉微虚汗、咽干舌燥及久咳伤肺、 自汗;对于低血压或休克也有一定疗效。用法:有口服 液、注射剂两种类型,口服液剂日服三次,每服10毫升; 注射剂可以输液稀释5~10倍后,每次静脉滴注10毫升。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干草、山药、白扁豆、莲子 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功能:补益脾胃,渗湿和 中,适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饮食不消、胸脘痞塞、或吐 或泻、四肢无力、苔白腻。用法:散剂每服6克,水丸 每服3~9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下。
灵芝
甘、平; 补肺定喘、健脾养肝、 益肾填精、安神定志、 强筋骨、理虚劳
补阴药
三 七
主产於中国云南、广西。 多为栽培品。 性味归经: 甘、微 苦, 温。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 :化瘀止血 , 活血止痛 。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绪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和进展,有意识地依据人体生常年轻不行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讨论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有用;适应广泛(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1.保持健康、益寿延年2,康寿意义、社会意义、医学进展意义、中医教育意义(四)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亚健康;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学(五)学习要求和方法2.前后联系,坚固把握教材内容3.知性并重,在养生实践中检验真知广求真知2)坚持践行A.养生坚持生活化B.养生坚持精专一、进展简史:远古起源期/•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进展期;明清鼎盛期;近现代弘扬期二、基本观念(-)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生命观是其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面对生死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熟悉和看法。

1.生命基础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根源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神: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生命运动1)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2)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3)生命的运动形式3.生命态度:乐生恶死;重生贵生;尊死慰生;主动养生(-)夭寿观:中医养生学的天寿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天寿、年轻等现象及其规律的熟悉1.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抱负的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连续所获得的寿命.天寿一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二天”指人的年龄缺乏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2.年轻:指人在跨国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定经受1)药膳养生:依据季节气候及体质制作养生药膳、文火慢煲老火靓汤、先汤后饭菜每天喝汤2)凉茶养生(―)西南地区.环境特点:地形简单,交通不便;气温较高,温差较小;气候潮湿,多阴雨天气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崩滑流灾难、山区缺碘和地方性甲状腺肿2.习俗养生(三)西北地区.环境特点:气压和氧分压较低、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剧烈、降水少气候干燥2,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低压缺氧和高山病、沙尘暴灾难3.习俗养生(四)东北地区.环境特点:气温较低、年际波动较大、某些地球化学元素富集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丰富的温泉资源、夏季避暑.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地方性疾病、寒潮2.习俗养生:饮食养生习俗、运动养生习俗(五)中部地区.环境特点:地势低平气候暖和、雨量充分水域兴旺1.采用有利因素进行养生保健:丰富的矿物资源、美丽宜人的风景和气候疗养地.针对不良因素进行预防保健:环境污染、肝癌2.习俗养生:北京宫廷饮食养生习俗、河南饮食养生习俗(食材丰富、以四大怀药为主的药膳传统)十六、因人养生:中医养生以“因人制宜”为基本原那么,留意养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在辨识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以到达最正确的养生效果,这就是“因人养生”(-)年龄.青少年保养1)身心特点2)施养要点:心理素养的培育(循循善诱,重在疏导、自我修炼,提高素养、科学的性教育培育顽强的性格)、饮食调摄、良好生活习惯的培育、乐观参与体育熬炼1.老年保养1)身心特点2)施养要点: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审慎调食,脾胃为重(食宜多样、食宜清淡、食宜温热熟软、食宜少缓);谨慎起居,劳逸适度;适度运动,行血活络;合理用药,补偏救弊(二)性别.男性保养1)身心特点:男性为阳刚之质;男子以精为主2)施养要点:节欲保精;调神养精;养护阳气;戒烟限酒;饮食调养; 药物调养2 .女性保养1)身心特点2)调养要点:经期养生为保健要点;胎孕期养生保健要点;产褥期养生 保健,•哺乳期养生保健;更年期养生保健㈢体质.体质的基本概念:是在中医理论进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是机 体在先天、后天因素影响下,因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 形成的素养特征1 .体质差异形成的缘由:先天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精神因素;地理 环境因素.体质的分类: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2 .养生要点1)气虚体质调养原那么:补益脾肺, 体育、药物2)阴虚体质调养原那么:滋阴降火3)阳虚体质调养原那么:温补脾肾4)痰湿体质调养原那么:健脾利湿5)湿热体质调养原那么:清热化湿6)气郁体质调养原那么:疏肝理气7)血瘀体质调养原那么:活血化瘀8)特禀体质调养原那么:益气固表十七、 五脏调养:是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以五脏为核心,以维持脏腑功能稳定协调为目的的综合养生方法㈠肝.调和情志法:戒忿怒;拜托抑郁;削减焦虑1 .日常调养法: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按摩保肝穴位;健脾以护肝.饮馔服食法:酸补肝2 .肝之导引法:《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肝脏导引法《灵剑子》导引 法;《遵生八笺》“养肝坐功法”(-)心.心神保养法:寡欲;少思虑;调情志1 .日常调养法运动要适度溜意劳逸结合季节交替时要警惕心脏病发作; 可按摩穴位保护心脏.饮馔服食法:勿多食咸;心火易亢,需留意清心;留意补养心血、心神2 .心之导引法:《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心脏导引法”;《灵剑子》导引 法;《遵生八笺》“养心坐功法”(三)脾.调和胃气法:需要做到饮食有节;留意饮食温度,切忌过热过凉;应做到 细嚼慢咽;要做到劳逸适度;常作摩腹叩齿1 .日常调养法: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适度运动;按摩保健穴位.饮馔服食法:多食甘苦;少食酸味;常食健脾消食之品;脾喜燥恶湿,宜多食祛湿药食.脾之导引法:一样的,就换个字(四)肺.保肺养气法:辟邪;少言;无忧1 .日常调养法:要重视运动;留意避风寒;家中要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 清洁干爽.饮馔服食法:多食辛苦;不行过食生冷;常补气阴2 .肺之导引法(五)肾.保养肾精法:积精全精;补精益精 升阳举陷;养生要点:精神、饮食、 冷静安神;养生要点 温阳化湿;养生要点 化痰降浊;养生要点 分消走泄;养生要点 调畅气机;养生要点 通经止痛;养生要点 养血消风;养生要点 升阳举陷;养生要点:精神、饮食、 冷静安神;养生要点 温阳化湿;养生要点 化痰降浊;养生要点 分消走泄;养生要点 调畅气机;养生要点 通经止痛;养生要点 养血消风;养生要点1.日常调养法:早睡;适当运动;留意保护腰;按摩养肾穴位.饮馔服食法:分阴阳而补之;防治补益过度;留意药物对肾脏的损害2.肾之导引法十八、部位保养(―)头面.头发保健3.颜面保养:科学洗面;面部按摩;饮食美容.眼睛保养:运目保健;按摩健目(熨目、捏眦、按双眉);导引健目(低头法、吐气法、折指法)4.耳部保养5. 口腔保养:牙齿保养(正确刷牙、剔牙、口宜勤漱、齿宜常叩)咽津保健(-)颈部:端正坐姿;功能熬炼(伸颈训练、曲颈训练、旋颈训练、悬颈训练、缩颈训练);合理用枕;保健按摩(按摩颈部、拿肩部、点揉穴位、拍打肩部);食疗药膳(天麻炖鱼头、葛根煲猪脊骨、桑枝煲鸡)(三)胸背.胸部保养:胸宜常护;熬炼健胸;乳房保养(膳食丰乳、运动健乳);1.背部保养:背部保暖;捏脊保养(四)腰腹.腰部保养:正确用腰;腰部按摩;熬炼健腰(旋腰转脊法、飞燕点水法、仰卧抬臀法)1.腹部保养:腹部保暖;腹部保健按摩;腹部减肥(躺卧屈膝、弯腰触足、直立扭腰);女性盆腔保养(轻揉脐腹、横向转胯、腹式呼吸)(五)四肢.上肢的保养:上肢以动为养;按摩保养1.下肢的保养:腿部保养(干浴腿法、运动健腿);足部保养(日常保健、足部按摩、踮足运动)(六)其他部位.通便以护肛:饮食调整;正确排便;保持卫生;提肛运动1.利小便以畅前阴:小便通利的方法(调摄饮食、导弓I壮肾、端坐摩腰、仰卧摩腹);留意排尿宜忌(准时排尿;留意姿态;保持卫生)十九、临床养生应用(-)治未病.基本概念:即实行适当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进展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3)病后防复1.实施方式1)消化性溃疡:生活规律,•调畅情志;合理饮食;合理用药2)癌症:目前,癌症的预防措施主要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亚健康.亚健康的概念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在肯定的时间内消失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力量减退的病症,且不符合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亚健康的干预原那么1)开展健康教育,树立健康中心观念,提高全民健康意识2)转变不良生活方式,筑牢健康五大基石,从源头摆脱亚健康3)适时环节紧急压力,有效消退心神疲惫,恢复健康状态4)远离致病因子和环境污染5)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辩证调摄亚健康6)依个体状况开展心理疏导和行为指导.中医养生学在亚健康干预中的重要性1)中医养生学孕育了预防亚健康的丰富思想2)中医养生学为亚健康的干预供应了理论基础3)中医养生学为亚健康的干浴供应了有效途径和手段.常见亚健康病症调理:失眠;肩背痛,•心情障碍头痛(三)常见慢性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中风后遗症;萎缩性胃炎,•脂肪肝;慢性肾炎「慢性堵塞性肺炎;痛风骨质疏松太多了,所以略,看书吧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4.影响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说;命门元气说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疾病损伤(三)健康观是指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熟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健康的熟悉,这是健康观的主体;二是对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熟悉.中医的四维健康观: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道德健康1.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结实、双耳聪敏、腰腿敏捷、声音噫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2)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开心、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道德高尚.正确熟悉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立观和共存观。

中医养生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养生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养生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中医养生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阴阳平衡B. 五行相生相克C. 气血充足D. 脏腑功能协调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A. 顺应自然B. 形神共养C. 动静结合D. 过度劳累答案:D3. 中医养生中“治未病”的含义是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的发生C. 治疗疾病的同时,预防其他疾病D. 只关注疾病的治疗,不关注预防答案:B4. 以下哪个脏腑在中医养生中被认为是“后天之本”?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C5. 中医养生中“精”的含义是什么?A. 精神B. 精液C.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D. 血液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6. 中医养生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体的健康?A. 饮食B. 情绪C. 环境D. 遗传因素答案:ABCD7. 中医养生中,以下哪些是调整阴阳平衡的方法?A. 饮食调养B. 情志调养C. 起居调养D. 药物治疗答案:ABCD8. 以下哪些是中医养生中常用的保健方法?A. 针灸B. 按摩C. 拔罐D. 食疗答案:ABCD三、判断题9. 中医养生认为,过度的情绪波动会损伤人体的正气。

(对/错)答案:对10. 中医养生中,只有老年人才需要养生。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1. 简述中医养生中“形神共养”的含义。

答案:中医养生中的“形神共养”是指在养生过程中,既要关注身体的养护,也要注重精神的调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12. 描述中医养生中“顺应自然”的具体做法。

答案:中医养生中的“顺应自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如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等,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五、论述题13. 论述中医养生中“治未病”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答案:中医养生中“治未病”的重要性在于通过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疾病对人体的伤害,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养生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养生学“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

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

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调护生命,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医院扩大到社会。

中医养生学是着重研究和指导常人的保健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上古时期(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奠基);秦汉时期(形成);晋隋唐时期(完善);宋金元时期(突破);明清时期(发展);现代(振兴)张仲景的养生思想: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1.保持健康、益寿延年2.康寿意义、社会意义、医学发展意义、中医教育意义(四)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亚健康;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学(五)学习要求和方法1.前后联系,牢固掌握教材内容2.知性并重,在养生实践中检验真知1)广求真知2)坚持践行A.养生坚持生活化B.养生坚持精专一、发展简史:远古起源期;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发展期;明清鼎盛期;近现代弘扬期二、基本观念(一)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生命观是其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面对生死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1.生命基础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神: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生命运动1)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2)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3)生命的运动形式3.生命态度:乐生恶死;重生贵生;尊死慰生;主动养生(二)夭寿观:中医养生学的夭寿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夭寿、衰老等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1.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延续所获得的寿命2.夭寿:“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夭”指人的年龄不足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3.衰老:指人在跨国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4.影响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说;命门元气说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疾病损伤(三)健康观:是指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健康的认识,这是健康观的主体;二是对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认识1.中医的四维健康观: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道德健康2.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2)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道德高尚3.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立观和共存观。

中医养生期末复习要点

中医养生期末复习要点

一.名解简答1.天年古人把人类自然寿命称之为“天年”,意指先天赋予的“寿限”,或寿数。

2.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调护、保养的行为活动。

3.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实用科学。

4.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一)先天因素:先天禀赋的强与弱、先天禀赋的全与缺、先天禀赋的纯与浊。

后天因素: 饮食失宜、劳逸适度、情志失和、疾病损一.名解简答1.天年古人把人类自然寿命称之为“天年”,意指先天赋予的“寿限”,或寿数。

2.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调护、保养的行为活动。

3.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实用科学。

4.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一)先天因素:先天禀赋的强与弱、先天禀赋的全与缺、先天禀赋的纯与浊。

后天因素: 饮食失宜、劳逸适度、情志失和、疾病损一.名解简答1.天年古人把人类自然寿命称之为“天年”,意指先天赋予的“寿限”,或寿数。

2.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调护、保养的行为活动。

3.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目的的实用科学。

4.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一)先天因素:先天禀赋的强与弱、先天禀赋的全与缺、先天禀赋的纯与浊。

后天因素: 饮食失宜、劳逸适度、情志失和、疾病损熨目是双掌相搓令热,乘热敷熨双目。

14.擦热山根两手拇指鱼际处互相搓热,用热手沿鼻梁两侧上下搓擦36次,上至眉头的攒竹穴,下至迎香穴。

此法宣通肺窍,不仅改善鼻腔通气功能,而且也能美化鼻梁。

房舍-形动力-气主宰-神6.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形神相关:五脏均藏神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神气相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内容总览:中医养生基础理论常用养生保健方法一、中医养生基础理论1、中医学概述中医是形成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一门独特的医疗体系,是一种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传统医学。

2、中医学概念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和精气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摩、拔罐、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提出了“治未病”,强调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治未病:未病先防(一级)已病防变(二级)瘥后防复(三级)3、中医养生学的基础理论哲学基础—阴阳、五行生理基础—藏象、经络、气血精津病理基础—病因(六淫、七情、饮食、劳逸)4、阴阳学说(1)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阳:凡运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凡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人体中的阴与阳内与外上与下中医采用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6、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病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望诊:黄、赤为阳,青、白、黑为阴脉诊:浮、数、洪、滑为阳,迟、沉、细、涩为阴7、阴阳交互作用: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火灭水干8、五行学说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而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也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或类别。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中医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的生命规律、衰老机理、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实用性学科。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和解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实用学科。

)2、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3.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脏的统称。

它具有接收、传输和排泄的功能。

它的生理特征是不隐藏地传播化学物质,它是固体但不饱满。

4.七种情绪:七种情绪变化:喜悦、愤怒、担忧、思考、悲伤、恐惧和震惊。

5、劳逸损伤: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二、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

整体是统一和完整的。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的关系。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协调互补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此外,人体与自然密不可分。

大自然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

人类在积极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身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就是完整性的概念。

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辨证和治疗。

2、简述气血的主要功能。

气的作用:第一,促进作用。

气可以促进精气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体液的生成、分布和排泄。

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刺激各种脏器、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

第二,温煦作用。

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第三,防御的作用。

气具有抵御邪气的功能。

它不仅能保护肌肉表面,防止外邪入侵,还能对抗入侵的邪气,驱除邪气。

第四,固摄作用。

气可以保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并可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第五,气化作用。

[练习]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练习]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练习]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

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

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复习课程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复习课程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等饮食起居养生法。 并进一步指出养 生应避六大障碍,即“一曰薄名 二曰禁声色
(shēngsè),三曰廉货财, 利,二曰禁声色(shēngsè),三曰 廉货财, 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 四曰损滋味,五曰 除佞妄,六曰 去沮嫉” 等,从思想行为和对待 生活的态度 方面提出了较客观的 劝解。 劝解。
• 7、便宜禁口: 指大小便时应该闭嘴咬牙。 练武术及气功 之人很重视此法,它既属 内养功之一种,亦有固齿护龈的 作用。
• 8、浊宜常呵: “不洁之气,甚于利刃”。 在空气新鲜的 环境中,进行吐故纳 新的深呼吸,对健康有利。
• 9、体宜常动: “生命在于运动”。 不动则肌肉、组织、 关节会发生 “废用性萎缩(wěi suō)”现象。故人到中年 应 腰宜常伸、胸宜常挺、腹宜常收、 肢宜常摇。
• 10、肛宜常提: 常提肛对防治痔疮有效。 方法是有意识 的收缩、放松肛门括约肌,早 晚各性三四十次。
第十三页,共19页。
养生(yǎngshēng)二十宜
• 11、身宜常浴: 常进行日光浴、水浴、空气浴,可增强人 体 神经和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亦可提 高人体对 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
• 12、足宜常浴: 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洗脚是健身要 诀之 一,有益于睡眠(shuìmián)。 洗后若用手掌摩擦足心涌泉 穴三四 十次,则对老年人冬季保健更有意 义。
第十七页,共19页。
•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 蜂蜜润燥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 • 生梨饭后化痰好,苹果消食营养高。 • 木耳抗癌素中荤,黄瓜减肥有成效。 • 海带(hǎidài)含碘消淤结,香菇存酶肿瘤消。 • 胡椒除寒兼除湿,菜花常吃癌症少。 • 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症猕猴桃。 • 紫茄祛风通脉络,莲藕除烦解酒妙。 • 白菜利尿排毒素,蘑菇抑制癌细胞。 • 劝君不妨多食疗,必定少担药包包。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医养生学概论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C、心理平衡D、综合调养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A、喜则气缓B、喜则气消C、忧则气上D、悲则气结E、怒则气乱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A、水土B、火水C、金水D、金木E、土木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A、体质差异B、性格差异C、年龄差异D、性别差异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A、阴阳转化B、阴阳对立C、阴阳消长D、阴平阳秘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A、节制法B、疏泄法C、转移法D、情志制约法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A、木、土、水、火、金B、金、木、水、火、土C、木、火、土、金、水D、金、木、水、火、土E、土、木、金、水、火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A、《左传》B、《山海经》C、《内经》D、《吕氏春秋》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A、社会因素B、环境因素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A、督脉B、带脉C、冲脉D、任脉E、奇经八脉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A、头项寻列缺B、面口合谷收C、肚腹三里留D、腰背委中求E、以上均无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A、《黄帝内经》B、《神龙本草》C、《礼记内则》D、《道德经》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A、老子B、达摩C、庄子D、孙思邈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A、大椎B、气海C、神阙D、命门E、太冲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A、怒伤,以忧胜之B、喜伤,以恐胜之C、喜伤,以思胜之D、怒伤,以喜胜之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A、足少阴肾经B、阳维脉C、任脉D、带脉E、手少阴经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学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养生学中的“治未病”指的是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发生C. 治疗疾病后遗症D. 治疗慢性疾病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养生学中的“四气调神”?A. 春气生发B. 夏气长养C. 秋气收敛D. 冬气藏精答案:D3. 根据中医养生学,以下哪个脏腑与“思”情志关系最密切?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C4. 中医养生学中提倡的饮食原则是什么?A. 饮食无度B. 饮食有节C. 饮食偏嗜D. 饮食随意答案:B5. 以下哪个不是中医养生学中提倡的“五禽戏”?A. 虎戏B. 鹿戏C. 熊戏D. 鹤戏答案:D二、填空题6. 中医养生学认为,情志过极可伤及五脏,其中“怒”伤______。

答案:肝7. 中医养生学中,春季应多食______,以助肝气生发。

答案:酸味食物8. 中医养生学提倡的“起居有常”是指______。

答案:作息规律9. 中医养生学中,夏季应避免过度______,以免损伤心气。

答案:劳累10. 中医养生学认为,秋季应多食______,以助肺气收敛。

答案:辛辣食物三、简答题11. 请简述中医养生学中的“饮食有节”原则。

答案:饮食有节是指在饮食上要适量,不过饱也不过饥,食物种类要多样化,营养均衡,避免偏食和暴饮暴食,以维持身体健康。

12. 请简述中医养生学中“四时养生”的基本理念。

答案:四时养生是指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气候特点,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春季重在养肝,夏季重在养心,秋季重在养肺,冬季重在养肾。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医养生学中“情志养生”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答案:情志养生在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认为情绪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

情志养生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以调节情绪;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释放情绪压力;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紧张情绪。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txt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txt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txt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中医养生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心态等方面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巩固学习成果。

一、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养生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行理论则是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分类和归纳,将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联系起来,进一步指导养生实践。

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二、调理饮食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食物可以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适合的食物,保持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三、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年龄,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运动时要注意不要过度,避免受伤,同时也要避免在过于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剧烈运动。

四、调节心态心态调节是中医养生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影响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来调节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五、草药养生草药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中医养生学中,常用的一些草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

然而,在使用草药养生时,我们需要根据自身体质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草药,同时也要注意草药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六、养生禁忌中医养生学中也有一些养生禁忌需要我们注意。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

�中医养生学�复习提纲绪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五、学习养生学的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及其意义。

2、理解中医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

3、了解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

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1.养生的定义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寿世、养老等,总之,养生即是保养生命之意。

2.养生学流派道家养生——是以长寿为目的。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儒家养生——是以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平定天下为目的.。

以孔子为代表。

杂家养生——是以趋利避害为目的。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武术养生——是以强身健体、攻防技击为目的,讲求意、气、力的结合。

中医养生——是以防病治病、保健为养生的目的。

吸取各家之长,无派别之分,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

3.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4.养生的意义(1)保健延年。

(2)防治疾病。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一)理论独特——1.贯穿了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2.运用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3.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知识营养(二)形神兼养——养生在于养身,养身首重养神。

中医养生观重视形神统一、形神兼修的理念。

(三)和谐适度——1.“以平为期”2.“养生以不伤为本”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1.不断发展的科学观点和方法。

2.在中医养生学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强化。

3.成为个体化养生和群体性保健的指导原则。

四、中医养生学的优势(一)养生文化丰富(二)养生方法齐备(三)男女防衰有别(四)重点保健防老五、学习方法和要求1、明确学习目的。

2、全面掌握,不可偏废。

3、联系相关学科学习。

4、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5、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复习思考题】1、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2、养生的特点、任务及其优势如何?3、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1、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4 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明解1 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学习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方法,主动进行能够保养身心,适应环境,增强体质,增进智慧,延年益寿的实践。

这种自觉的强身益寿保健活动叫做养生。

2 天年: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兽,即自然寿命。

3 饮食养生:是指科学配膳,合理摄取饮食食物中的营养,以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 药饵养生:~ 就是指通过口服具有调和阴阳,补精益气,通补学脉的药物以达到延年益寿、涵养精神、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效果的养生方法。

5 起居有常:“起居”是指生活作息,也包括平常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古代文献中“起居”包含行动、饮食寝兴、居址和大便等含义;“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

因此,起居有常是指生活作息合理、有规律。

6劳逸失度:是指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过劳,即劳累太过,也成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和脑力俩方面。

7 中医传统养生:~ ,又称为传统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通过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和跳脏腑,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

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

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9.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

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商代甲骨文中,出现“酒”10.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11.华佗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

12.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

13.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14.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15.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

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

16.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17.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一)守神全形:①清静养神;②四气调神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⑤修性怡神。

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

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

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18.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19.中药材的“性”、“味”,四性:即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的为平性;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20.药物性寒凉能清热泻火,性温热能温阳散寒。

21.寒性体质的特征:手脚常冰凉,怕风,怕冷;不喜喝水,很少口渴,养五脏、调气血;经常有气无力;精神萎靡,脸色苍白。

热性体质的特征:口干舌燥,口臭口苦,喜喝冷饮,脾气易躁易怒,尿少而色黄22.起居养生的意义包含有积精、全神,通经脉、强筋骨23.居处是人们生存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居住环境,讲究房屋的朝向、采光、湿度、通风、美化。

24.衣着服饰养生讲究三因制宜,顺时、顺地、顺人着衣。

25.通畅二便养生要注意调节饮食,排泄有时,便势注意用力,运动按摩保健。

2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体现自然与人体阴阳变化的作息规律。

27.睡眠的姿势:1、仰摊–摊尸2、卧虎-俯卧位3、侧龙。

睡前准备:1.饮食、饱食而卧,睡前忌浓茶、烈酒之类刺激、兴奋性饮料;2.睡前心境平和;3.睡前自我按摩;4.睡前用热水泡足;5.睡前饮水。

28.一般认为高血压、颈椎病及脊椎不正的病人不宜使用高枕;肺病、心脏病、哮喘病病人不宜使用低枕。

否则,不利于康复。

29.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五禽戏、六字诀为传统养生功法。

30.经络的作用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31.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

“一夫法”:令患者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划一条直线,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32.针灸养生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通过作用于机体的经络腧穴系统,激发经气、调整脏腑而产生防治疾病、养生保健校园的一种养生保健疗法。

33.毫针刺法讲究“得气”,有酸、麻、胀、重感、循经传导等现象。

34.灸法: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来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拔罐、刮痧、穴位敷贴民间广泛的养生方法,刮痧以每周1-2次为宜,穴位敷贴刺激小的药以每隔1-3天换药一次为宜。

拔罐是利用人体体表负压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35.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检查疾病的方法。

36.中医学基础:七情致病: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下篇审因施养第一章因人制宜第一节不同年龄养生三、青少年(12~24岁)养生12~18为发育期,18~24为青年期。

三、青少年的养生方法:1.心理养生指导;2.加强自身修养,接触社会;3.科学性教育:4.培养坚强的性格。

2.饮食调摄:1).充足的营养,多食优质蛋白。

补充全面。

2).合理安排餐次及各餐的食量。

定时定量3.健康教育:注意作息规律、不要沾染恶习、衣着宽松:4.体育锻炼三、中年养生(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中年:45~60岁。

生命高峰历程,人生生命活动由盛转衰。

(二)保健要点:保持乐观向上精神状态,增添生活乐趣,释放不良情绪,调节心理压力。

(三)中年人的养生方法:1.保持健康心理;2.注意劳役结合;3.节制房事4.合理膳食5.加强锻炼四、中年养生:>60岁,进入老年期。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弱,机体调控阴阳协和的稳定性降低。

器官衰老不段衰老,心理变化。

(二)老年人的保健要点: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命状态,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三)老年人养生方法:1.运动养生:(1)散步(2)慢跑(3)太极拳(4)气功2.精神养生老3.饮食养生1、食宜多样。

莲子、淮山药、藕粉、核桃。

等。

2、食宜清淡。

少吃油腻,少吃盐。

3、食宜少缓。

细嚼慢咽。

4、食宜温热熟饮。

粥为最宜之物。

可加中药调理。

药粥养生。

补齐,加黄芪。

补血加当归。

补肾加五味子。

补心加少许人参。

补脾胃加枣。

4.保健养生:灸保健穴位。

如大椎穴、中脘穴、三阴交、足三里等。

5.按摩养生。

注意不要使用重手法,轻、柔为主,针对疾病保养为主。

6.药物养生7.娱乐养生,音乐、书法、跳舞等。

8、房事养生;9、起居养生一男性保健要点:1.节欲保精:男子以精为本。

2.调神养精3.养护阳气4.戒烟限酒5.饮食调养:饮食补精,饮食生精。

血肉有情之品。

助阳气:花生、枣、狗肉、羊肉、姜、蒜;生阳气:当归炖鸡,核桃炒韭菜。

6.药物调养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蜂蜜、牛骨髓等补气;鹿茸、巴戟天、仙茅、杜仲、菟丝子;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龟板胶、鹿归补肾丸等。

不可迷信。

不可纵欲。

女性保健:女子以血为本。

(一)月经期保健,肝肾关系到月经调畅。

月经期应该以保持经血泄而有度。

行经期注意:1.调畅情志2.调适寒温:注意着凉。

3.合理饮食。

应以中正平和、清淡而易于消化、寒温适中的食物。

实热证:莲藕、生地、芦荟等。

阴学血不足者:大枣、桂圆、莲子、核桃,选鸡、鸭、牛奶等补之。

4.适度运动:调畅气机。

5.避免房事6.用药宜忌。

经期不适感一般不用药。

防治滥补。

7.清洁卫生。

(二)妊娠期保健1.调情志,戒恼怒2.怡心神,施胎教。

静养、看书、赏乐。

3。

戒房事,小勤劳。

绝欲为要。

小劳,调气血。

4.辟外邪,慎寒温。

防病 5.节饮食,慎用药。

呕吐重者,少食多餐。

理气安胃:橄榄、生姜、萝卜,消食:山楂、米醋等;呕吐剧烈者,给予番茄、西瓜、蜂蜜等。

注意饮食多样化,易消化,淡滋味。

用药禁忌。

6.讲究卫生常体检,着衣舒适为度。

常洗澡,换衣裤。

(三)产褥期保健:1.知静养,勿过逸,产后24小时,必须卧床。

2.节寒暑,辟外邪注意保暖3.宜食补,忌生冷。

4.畅情志,防抑郁。

5.讲卫生,忌房事五)更年期保健一般指45~55岁。

保健:1.情绪稳定乐观2.注重饮食调养3.适量体育活动4.定期检查身体。

一、脑力劳动者的保健从事思维活动为主的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脑血管紧张度增加,脑供血不足,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

基本原则:健脑补脑,防止大脑过度疲劳;强筋壮骨,动静结合。

一、工作保健法:1.科学用;2.改善工作环境.其次是良好的采光。

3.选择正确的工作姿势4.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二)食物健脑1.合理营养,全面膳食2.多食健康补脑食物。

(三)适度劳动:1.全身运动;2.局部运动;按摩保健:1.头部按摩2.颈、肩部按摩科学的工作和休息:1.注意劳动防护;2.实行工作休息;3.定期健康检查(三)运动健身根据工作特点安排,科学、合理地进行。

(四)适当用脑第四节体质养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体质,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和措施,纠正其体质上之偏,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这就叫体质养生法。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二)、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1.先天因素;2.地理环境因素;3.饮食营养;4.性别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