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概论及基本观念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它基于中医的理论和经验,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紧密相连。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包括养生的概念、方法和原则,以及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养生的概念养生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法,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周围环境和自身内部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个体的阴阳平衡,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延缓衰老,并提高生活质量和寿命。

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学提供了多种方法来实现养生的目标。

这些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养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中医养生学强调合理搭配食物,注重五谷杂粮的摄入,适量吃肉和蔬菜水果,避免过度油腻或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同时,还要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如夏季多吃清凉食物,冬季多吃温热食物。

运动保健适度的运动对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学推崇“动则通,通则不痛”,意味着通过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常见的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气功、散步、游泳等,这些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调节情绪,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

心理调节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学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学推崇“乐观开朗,心灵宁静”,建议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气功养生气功是中医养生学中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调整呼吸和姿势来练习,以达到调整人体气血循环和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常见的气功包括大椎神妙功、五禽戏、八段锦等,这些气功动作既简单易学,又可以在家庭或工作环境中进行。

中医养生学的原则中医养生学遵循以下原则,以实现身体的阴阳平衡和身心的健康。

个体化原则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养生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4、什么叫和谐观?试述和谐观中人体自身和谐的具体内 容。
5、什么叫权衡观?简述养生的权衡观主要包括的 内容。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精是构成个体的最基本物质,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世上 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运动的。功能密切相关,以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庄子•
第十三页,共二十五页。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niánqīng)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这5个年龄段的划分,把人的衰老期推迟了。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二、影响寿夭的因素 (一)先天禀赋
一、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形体(xíngtǐ)、心理、社会、道德
中医的健康观 “形与神俱” “阴平阳秘”
精神平和
淡泊名利
道德高尚
第十七页,共二十五页。
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1 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 2 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 三、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对立(duìlì) & 共存
第十八页,共二十五页。
第四节 和谐 观 (héxié)
气绝则神亡。
精、气、神既是生命组成的基本物质,又是生命活
力的保证。
第八页,共二十五页。
二、生命运动
生命是天地运动的产物,生命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着 的个体,生命永恒地运动变化着,直至终结。 (一)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 (二)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guòchéng)
(三)生命的运动形式 生命活动是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
了解: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生命的运动形式。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中医养生学基本观念

脏腑与情绪的关系
心:主神明情绪波动会影响心脏健康 肝:主疏泄情绪压抑会影响肝脏功能 脾:主运化情绪低落会影响脾胃功能 肺:主呼吸情绪激动会影响肺部功能 肾:主藏精情绪过度会影响肾脏功能
针对不同脏腑的养生方法
脾: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 暴食
肺:保持呼吸顺畅避免吸烟 和空气污染
肝: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 饮酒
调整心态: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脏腑养生观念
脏腑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
● 心:主血脉主神明主汗液
●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
●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
● 肺:主气主宣发主肃降
● 肾:主藏精主纳气主水
● 脏腑之间的关系:心与肺、肝与脾、肾与膀胱、心与肾、肺与肝、脾与肾、心与脾、肺与脾、肝与肾、心与 肝、肺与心、脾与心、肾与肺、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肾、肺与肝、脾与肝、肾 与心、肺与脾、肝与肺、肾与脾、心与肺、脾与心、肾与肺、肝与心、脾与肺、肾与肝、心与脾、肺与心、 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 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 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 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 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 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肺、肾与心、脾与肺、肝与心、肾与脾、心与肺、脾与肾、肝与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五行生克制化 观念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第一讲中医养生学-概述.ppt
❖ 道德健康:
▪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 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 9.头发光洁,无头屑; ▪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15% 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
左右。
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
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
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
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社会行为的异常,人们对环境适应
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
▪ 说得快: •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 走得快: •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第一节 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 良好的个性人格: •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 豁达乐观。 ▪ 良好的处世能力: •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 的社会环境。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第一节中医养生及其相关概念
❖健康与亚健康
▪ 健康 •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 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 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
02
操,缓解压力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避免过度劳累,
03
保持身心健康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
04
关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中医养生学的应用
养生保健
饮食养生:合 理搭配食物, 保持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坚 持锻炼,增强 体质
心理养生:保 持乐观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起居养生:规 律作息,保证 充足睡眠
环境养生:选 择适宜居住环 境,保持空气 清新
药物养生:根 据个人体质, 合理使用中药 进行调理
疾病预防
01
饮食调理:合理搭配 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03
心理调适:保持心情 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2
运动锻炼:坚持锻炼, 增强体质
04
预防疾病: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3

形体的养护包括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的调养,以保持身体健康。
4
精神的调养包括情绪、心态、意志等方面的调养,以保持心理健康。
5
形神共养强调身心的协调统一,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之一,强调运动与休息的平衡。
动是指身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静是指精神修养,如冥想、深呼吸、 打坐等,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动静结合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 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学的主要方法
饮食养生
食物选择:选择适 合个人体质和季节 的食物
饮食搭配:注重食 物之间的搭配,达 到营养均衡
饮食规律:定时定 量,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宜忌:根据个 人体质和疾病情况, 选择合适的食物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

中医养生学整体观1.人与自身的统一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脉、骨、以及精、气、神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这个整体要想发挥出最佳的生命效应,就有赖于人体各部分组织级构的完整和功能的高度协调一致,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观。

其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五脏系统心、肝、脾、肺和肾;不能等同于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心肝脾肺肾的功能的协调统一和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一体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皆由一元之气构成,受阴阳五行法则支配,人与自然息息相通。

养生学吸收了这一思想并形成了人与自然统一的观念,也就是“天人一体”、“天人相应”的观念。

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3.人与社会的统一《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社会属性。

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辨证的统一,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辨证的统一。

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及文化教育等各种社会联系。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人们的本能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

一旦人体--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

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紧密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引起疾病。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医学和身心医学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并显示出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即健康的标准和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人是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政治地位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

就人的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

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单纯是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普遍提高健康质量。

中医养生概论

中医养生概论
学习单元一 ——中医养生基本知识
知识目标:了解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简史,掌握中医养 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明确中医养生的目的和意义,根据中医养生指导老 人日常养生保健。
素质目标:掌握老年人中医养生的方法,培养敬老、爱老,为 老人服务的理念。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宝藏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 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鲜明的东方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融汇了佛、道、墨、儒及各家的养 生经验和研究成果,以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文学、史学、哲学为深厚底蕴,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养生保健和繁衍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
见图3
三、中医养生学的寿夭观
二、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 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人的天年在百岁到 一百二十岁之间。
三、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 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五、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1.协调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 调整,以纠正其偏差。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 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 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
1.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 (1)时间年龄 :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属 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其岁数,一般由虚岁或足岁计算年龄。 (2)生物学年龄: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在生物 学上又可分为生理年龄与解剖年龄。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
据WHO统计,全世界目前约有占总人 口10%的各种残疾,中国1987年抽样调查, 残疾者5%,再加上慢性病、职业病、老年 退行性疾病而使某种功能障碍者,则与 WHO统计的比例相近。
2、康复的领域: 包括“医学康复”或称“医疗康复” (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 复 ”(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 复),“职业康复”(恢复就业能力, 取得就业机会),“社会康复”(在社 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 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实现以上四个 领域的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
养生:生命规律、衰老机制、养生原则和方法 康复:功能障碍机制、康复预防、康复评估及 康复治疗
适用范围:
养生:健康及亚健康者 康复:功能障碍者
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上古时期(萌芽) 1、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和衣着条件的改善 2、火种的发现(饮食卫生) “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灸、熨” 3、运动养生的萌芽
3、康复的措施:一切有用的措施
包括所有能消降或减轻身心功能障碍的措施, 以及其他有利于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 康复的措施,不但使用医学科学的技术,而 且也使用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的 技术和方法。
4、康复的目的: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实现全面康复,着重在提高生活素质,恢复 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能在家庭和 社会上过有意义的生活,重返社会。
形成期(1910~1940年) 确立期(1940~1970年) 发展期(1970年以后)
历代养生学家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五脏一体观
养生中的整体观
人体结构上的整体性 中医养生的优点:以整体观 念、辨证施养为基本特点,发动 人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人体自身天然的原动力,集取天 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形神合一观 然动植物之精华来调养机体,增 人与社会的整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生保健的目的和意义
养生保健的目的:保养生命、 延年益寿
养生保健的意义 (一)适应当前疾病谱和医
学模式的改变 (二)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
移的要求 (三)为社会和谐持续健康
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医养生保健学基本观念
第一节 生命观 一、生命的物质观 二、生命的运动变化观
第二节 寿夭观 一、先天禀赋 二、后天因素
体质
结语
谢谢聆听!
第三节 和谐观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人与自身的和谐 三、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四节 权衡观 一、自然生命的权衡自稳 二、养生保健的权衡自稳
第五节 健康观 一、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二、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 三、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
的关系
中医的四维健康观: • 形体健康 • 心理健康 •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 道德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学概 论及基本观念
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保健,古人也称之为摄生、道生、 卫生、保生等。养生之养,含有保养、培养、 调养、补养、护养等意,生,就是指人的生 命;养生即保养人的生命。保健,就生命健 康角度而言,在中医范围内与养生含义基本 相同。中医养生保健是人类为了自身更好的 生存与发展,根据生命过程的客观规律,有 意识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这种行为活动应贯穿于出生前、出生后,病 前、病中、病后的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