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分析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翻译及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七律是诗人居住在夔州时,遥望数百里外的昭君村,感怀昭君而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在开首先点出了昭君村的地址。

诗人与昭君村相隔数百里,从夔州遥望是看不到昭君村的,所以诗人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勾勒出来雄伟壮丽的景色。

“群山万壑”本就非常雄伟壮观,接着诗人用“赴”字突出三峡齐聚一起的雄伟气势。

接着诗人点出昭君出生在这样一个雄伟奇丽环境包围的小村庄。

起笔气势非凡,雄伟壮阔,这样的环境才能产生像昭君这样的神奇人物。

诗人接着由昭君村写到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用了简洁有力的笔触,概写了昭君出塞这件事情,只两句话十四个字,却写尽了昭君一生的痛苦。

苍茫大漠漫无边际,好似能吞灭一切。

只有昭君青冢在荒漠中遥望大汉,永远不会消失。

这是多么宏阔而悲戚的场面,天地无情,昭君有恨,深沉而深刻,感人至深。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诗人进一步写造成昭君悲剧一生的原因是昏君。

汉元帝昏庸,只看图画不看人,宫中女子命运完全掌握在了画工的手里,也因此造成了昭君的悲剧。

“省识”两字表明汉元帝只是对昭君图像一扫而过,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因此酿成了昭君一生的悲痛,其中蕴含着愤怒之情。

虽然昭君身埋塞外,但她的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故国。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诗文以琵琶曲结尾,点名主题,昭君的怨恨在琵琶曲中源源不断地传达出来,暗喻昭君千载孤寂之感。

“千载”两字为人们留下了长久的思考和追忆。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荒郊大漠,昭君抱琴独奏的凄婉图画,画中昭君紧蹙的愁眉,那么清晰。

【后人点评】宋人刘辰翁:起得磊落。

(《唐诗品汇》卷八十四)。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赏析咏怀古迹是中国古典文学及文艺形式之一,源自古代文化,至今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作品最具影响力。

以下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作品《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诗中以古城郭陈为背景,描写山河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思念深情。

诗的前三句重点描写了古城郭陈,说明它曾是一座有盛气质的古城,远离关系使得它日渐没落。

“今道未拟复缘何,莫言罔事报残城。

”古罗马著名将军庞塞尔曾说:“我从未想到古城会遍地残垣断壁,令人感到不安和悲伤。

”诗中以新旧萧变而得到表达,表达了一种忧伤之情。

“凿壁空有傥铁声,山河恍如失真形。

”两句诗中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古城的景象比喻为一种空阔的声音,表达了被遗忘的感受,也表达了那种微弱、淡淡的安祥之情。

在这两句诗中,杜甫把一座古城比作他十分熟悉、却已经消失了的一幅画卷,把城与山河融为一体,把它比喻成一种清新的景象,从中流露出深厚的思乡情怀。

“若遣联句报古,诗怀暮居最兰薰。

”这两句诗中,杜甫用了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他对山河的深情思念,也表达了一种对古城的怅然若失的悲伤情怀。

诗人的思考探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达出唯美的艺术意境。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在古典文学史上独具孤高的价值。

诗以新旧萧变及抒情手法,描绘出古城郭陈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古都的思念深情。

诗人的诗歌内涵独到,富有深度,同时又似乎囊括了大智慧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诗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精神,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理念:追求正统。

杜甫在追求台正统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深入、多元、完整地发掘这种文化价值所在。

它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想感受,还能给读者带去艺术美感,让读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和精神。

总的来说,咏怀古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更是独具特色,其诗歌表达出来的文学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至关相连,在人们读来时引发了阵阵思绪,也把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里,使得其在古典文学史上位置不可替代。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

他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其三)》课文解读群山万壑赴荆门①,生长明妃②尚有村③。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那里还遗留有明妃昭君出生的山村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②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

③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据《一统志》:“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即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我① 去子台② 莲朔沙漠③, 只剩下清中④ 黄昏时分⑤. (那时候,她独自离开汉宫,嫁给了北方的沙漠。

现在她只留下一座面向夜晚的绿色坟墓。

① 1:这里指的是独处。

② 子泰:宫殿。

汉代有一座宫殿叫自贡。

姜岩的《恨赋》:“明妃去的时候,仰望天空,呼吸太多。

子台有点远,山峦绵延。

我希望国王来的时候,他会在异国他乡。

”Lian指的是Lian婚姻,或“婚姻”。

③ 朔沙漠:北方沙漠,指匈奴人居住的地方。

朔,北。

④清中:指昭君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以南20英里处。

据说边疆有许多白色的草,但昭君墓上的草是绿色的。

坟墓,zhǒn坟墓⑤ 黄昏:“暗黄色”指的是暗黄色的风和沙。

为了竞争和押韵,它是颠倒的。

)画图①省识②春风面③,环佩④空归月夜⑤魂。

(凭着画图,汉元帝怎能辨识昭君的月貌花容?昭君远嫁荒漠,汉元帝后悔莫及,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或可于梦中听到环佩作响,昭君魂兮归来。

①画图:据《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很多,命画师一一画像供自己挑选。

宫女们为得到皇帝宠幸,纷纷向画师行贿,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了,未被召幸。

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美人为阏氏,元帝派了昭君。

临行时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无法挽回。

昭君去后,元帝将画工腰斩弃市。

②省识:犹略识,未仔细辨认。

③春风面:形容青春美貌。

④环佩:古人衣带上系的玉佩,这里指代王昭君。

⑤月夜:亦作夜月。

)琵琶千年① 胡语②, 歌曲中清晰的怨恨③.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演奏昭君创作的胡音琵琶音乐,显然充满了她的悲伤和愤怒。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于大历三年( 768)从夔州到达江陵所作。

每首多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其一是咏怀庾信,叹其“萧瑟”,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其二是追怀宋玉,伤其“空文藻”,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其三是叹惋昭君,悲其“怨恨”,以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其四是咏唱刘备,感其身后“虚无”,以寄君臣相契之怀;其五是缅怀武侯,惜其大功不成,寄寓自己的无限哀思。

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或显或隐地表现了诗人生活漂泊、政治失意的身世之感,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

【赏析】这是组诗的第三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昭君,寄托着诗人身世之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以雄浑的笔势,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诗句发端不凡。

群山万壑, 写出山势像波涛起伏。

“赴”字画龙点睛,将长江三峡山山相连、蜿蜒流走,有如万马奔腾、直趋荆门的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使千山万壑都有了动感,也使荆门成了视野中的焦点。

“群”字,很有音乐之美。

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

如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

”“千山”二字都属于清音,读起来声音单调,不如“群山”二字浊清兼有,更能表现出诗歌语言清浊相间富于变化的音乐之美,读起来风韵摇曳,富有韵致。

下句落到昭君村上,感叹昭君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唐代还有昭君故居遗址,所以说“尚有村”。

“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人已逝,遗迹犹在,人事沧桑令人感叹欷歔。

联系组诗来看,一个“尚”字,与第二首联系了起来。

“最是楚宫俱泯灭”,楚宫“泯灭”了,而昭君村尚存,存废对比中突出了人们对昭君的同情和爱戴。

山川灵秀之所聚,才孕育出绝代佳人。

诗人把昭君村放在群山赴会、万壑争流的大背景来写,实际上是寓赞美其人之意于其中。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范文一:作为一名外地游客,来到北京的必经之地就是故宫博物院。

这里汇集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因此也是我来北京必游之地。

在故宫的后门处,有一座可以俯瞰整个故宫的景点——景山。

景山因其地势高,从此处可以直观地看到紫禁城的后期、前营、后营以及张家花园。

站在山上,不少游客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真是壮观啊”、“太美了”等感慨之语。

作为学生,这里的宏伟建筑和厚重历史让我对中国文化深感好奇和敬意。

从景山上下来,依山而建的协和医院映入我的眼帘。

这所医院的建筑风格独特,是一座中式建筑。

在我看来,这座建筑医院的设计不仅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还与北京周围的建筑完美融合,让我不禁感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医疗的完美结合!总之,在赏析咏怀古迹第三站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艺术之美。

俯瞰紫禁城,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独特,令我在旅途中的好奇心和热爱之情更加强烈。

重点分析:本篇文章基于个人的游览体验,突出了景山和协和医院这两个地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

文章中用词比较简洁,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但是通过对景点的感受和意愿,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并且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诗意。

通过展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弘扬了民族文化自信。

范文二:在“咏怀古迹”的第三站,我选择了颐和园作为我的游览目的地。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区西郊,是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

其主要建筑有颐和楼、长廊、昆崙山、宝藏世界等,全部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园林景观。

当我走进颐和园,我被这里的绿色植物、清澈池塘、古建筑所深深吸引。

首先是颐和楼和宝藏世界这两个雄伟的建筑,巍峨屹立,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走进颐和楼,食欲顿增的我看到了许多人们对美食的赞誉,我也品尝了酒楼店里的美食,质量独特,工艺精良,充分展示了中国餐饮文化内涵。

走过长廊,我来到了昆嵛山,远看似一座雄伟的山峰,近看却发现它是一座由凭空垒石堆砌而成的山峰。

到了昆崙山,仰望着世界最高的宝塔——卧佛殿,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雕塑艺术。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诗词鉴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翻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其三》作品赏析 首联即点出昭君故乡。

诗人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相伴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进而想象距夔门数百里外的荆门府王昭君生长的小村子。

诗歌起句非凡、气象雄伟。

着一“赴”字,便令“千山万壑”如骏马奔驰,会聚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这样雄壮的景象,本该用在英雄人物的出生之地,而诗人却把笔落在了小小的昭君村。

可见,诗人是在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做背景,烘托这位远嫁异域的女子,赞美她的英雄气魄,表示对她的无限怜惜和钦敬。

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诗人仿佛看到远嫁匈奴而离汉宫的场面,看到了朔漠荒凉寂寞的生活。

在那远方,留下的只是一方青冢,面对着黄昏时空旷的原野给人以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感慨。

这一联,诗人巧用对比,“一去”,生不。

《咏怀古迹 其三》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 其三》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三》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这首诗是感事而暗喻感怀。

昭君本是宫中第一美女,只因元帝昏庸按图招幸宫女,而昭君不肯行贿,招致遗骨塞外,即使思念故国,也只有月夜归魂,抱憾终生。

诗人借昭君之怨一是感当时宁国公主之怨。

当时唐朝依靠回纥来平定安史叛军,回纥骄横,唐朝被迫用公主下家来结好回纥,临别时,公主哭道:“国家事重,死且无憾!”肃宗流泪而还。

诗人写昭君怨,正是借来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

二是感恨自己遭遇。

元帝昏庸不识美恶,令昭君远嫁塞外,与诗人因忠谏而遭贬斥的遭遇相符。

正是悲昭君以悲自身。

作品原文:咏怀古迹·其三作者: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品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原文】《咏怀古迹·其三》作者: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史诗”。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环佩一作:环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歌属于体裁,从内容上看属于题材。

(2分)(2)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昭君怨恨什么?借昭君的怨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4分)(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七言律诗,咏史诗。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写出了昭君远嫁他乡,独葬异乡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写出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昭君悲剧的根源怨恨的根源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二:16.诗题中的“古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1分)17.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中的“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诗的颔联雄浑悲凉,“朔漠”、“青冢”写尽王昭君一生的悲剧。

C.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D.杜甫写昭君的孤苦悲怨,也寄托了他的身世和爱国思乡之情。

18.明人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这里不适合也不协调。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

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

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

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

1/ 1。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知识讲解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知识讲解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

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

“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

“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

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

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君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 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 入 朝见妒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 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 悲也”
•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 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
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出塞
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
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
纷纷掉落在地。“沉鱼落雁”中 的“落雁”由此得名。
昭君青冢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 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据 《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 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 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 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 33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 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 冢”。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
•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他前往灵武投奔 唐肃宗,半路曾被叛军所俘,押到长安,写下 《春望》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中还京。又因上疏救宰相 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 (四)西南漂泊时期
•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 )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只得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770年 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昭君悲剧的原因 所在。画工因没 收到贿赂,故意 丑化。
写她怀念故国虽骨留青 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 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怨恨”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 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 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 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
昭君出塞
•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元 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画像。昭君因 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 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 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 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 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身而出, 慷慨应诏。汉武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 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 (二)困守长安时期
•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 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 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穷困潦倒,他不 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靠献赋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鉴赏咏史咏怀诗的三步骤 :
• 1.所描写的古人、史事。(弄清史实) • 2.描写古人史事的原由(体悟感情) • 3.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 即史实——态度——技巧 •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青冢
欢迎指导
归纳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 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前后加“怀古”、“咏怀”等。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一)读书壮游时期
•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 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过着“ 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理想。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 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在这首诗当中,你 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 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 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 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在诗中找出答案。
写她远离汉宫远嫁匈奴
写她死后葬身 塞外骨留青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 (3)忆古事
3、思想情感:(1)感慨身世 (2)感伤兴衰
(3)劝勉警戒等等
昭君墓
一身归朔漠, 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 几与卫霍同。
返回

历 史 上 的 昭 君
昭君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长安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 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 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 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 份被挑选入宫。

怀


( 其

三 )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 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