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谱与光辐射

合集下载

紫外光谱

紫外光谱

6 . 增 色 效 应 ( hyperchromic effect ) 和 减 色 效 应 (hypochromic effect) 增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 度增强的效应,也称浓色效应。 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也称淡色效应。
四、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 (一)吸收带类型
第一章 紫外吸收光谱(UV) Ultraviolet Absorption Spectra
教学要求: 1、掌握紫外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电子跃迁类型、 影响位移的因素及有关术语。 2、熟悉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了解紫外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紫外吸收光谱的基础知识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 三、含共轭体系的分子
1、 共轭烯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
一般把共轭体系的π →π *吸收带称为K带。K带 对近紫外吸收是重要的,因其出现在近紫外范围,且 摩尔吸光系数也高一般ε max>10000。 共轭体系越长,其最大吸收越移往长波方向,甚 至到可见光部分。随着吸收移向长波方向,吸收强度 也增大。 π*2 π* π*1 π π2
化合物 H2O CH3OH CH3CL CH3I CH3NH2 max(nm) 167 184 173 258 215 max 1480 150 200 365 600
3. π→ π*跃迁: 不饱和基团(—C=C—,—C = O ) E较小,λ~ 200nm 体系共轭,E更小,λ更大,强吸收 4. n→ π*跃迁: 含杂原子不饱和基团(—C ≡N ,C= O ) E最小,λ 200~400nm(近紫外区)
图示
back
3.生色团(发色团)(chromophore): 产生紫外或可见吸收的不饱和基团 有机化合物:具有不饱和键和未成对电子的基团 具n 电子和π电子的基团 产生n→ π*跃迁和π→ π*跃迁 跃迁E较低 例: C=C;C=O;C=N;—N=N— 等 注:当出现几个发色团共轭,则几个发色团所产生的 吸收带将消失,代之出现新的共轭吸收带,其波 长将比单个发色团的吸收波长长,强度也增强

电磁波谱了解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和应用

电磁波谱了解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和应用

电磁波谱了解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和应用电磁波谱是指由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辐射构成的连续谱。

从长波到短波,电磁波谱涵盖了一系列波长,包括广播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每个波长的电磁辐射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应用。

1. 广播电波广播电波是波长最长的电磁辐射,波长范围为几百米到几十千米。

这种辐射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并用于无线电和电视广播。

广播电波的具体应用包括 AM(调幅)广播、FM(调频)广播和电视广播。

2. 微波微波是波长较短的电磁辐射,波长范围通常为几米到几毫米。

微波可以穿透大气层,并广泛用于通信、雷达、医学领域和食品加热。

微波炉就是利用微波的特性将食物加热至适宜温度的设备。

3. 红外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几纳米到几百纳米。

红外线不可见,但可以被物体吸收和发射。

红外线的应用领域包括红外线摄像、红外线热成像、红外线通信和遥控等。

4. 可见光可见光是人类眼睛能够感知的电磁辐射范围,波长约为400纳米到700纳米。

可见光的不同波长对应不同颜色,分别为紫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可见光广泛用于照明、摄影、激光和信息显示等领域。

5. 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为10纳米到400纳米。

紫外线可以杀灭细菌和病毒,因此广泛应用于消毒、紫外线疗法和科学研究。

然而,紫外线对人体的皮肤和眼睛有一定的损害,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保护措施。

6. X射线和γ射线X射线和γ射线具有较高的能量和较短的波长,可以穿透物体并被用于影像学、医学诊断和治疗。

这两种辐射在医疗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例如X射线检查和放射治疗。

总结起来,电磁波谱涵盖了广播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

每个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具有独特的特性和广泛的应用。

通过充分了解和利用电磁波谱,我们能够在通信、医疗、科学研究和其他领域中实现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光的辐射和电磁谱的其他区域

光的辐射和电磁谱的其他区域

通信:通过光导纤维实现高速、 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照明:利用光的辐射为人类 提供照明,改善生活品质
医疗:激光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如激光手术、光子嫩肤等
能源: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 为电能,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提供支持
电磁谱的其他区域
定义:无线电波是电磁波的一种,指频率在3000GHz以下的电磁波 特性:能够穿透电离层,不易被反射和折射 应用:通信、广播、电视、雷达等领域 与其他电磁波的区别:无线电波的波长较长,频率较低,能量较低
定义:波长介于无线电波和红外线之间的电磁波 应用:微波炉、雷达、通讯等 特性:能够穿透云层、雨水和墙壁等物质 与其他电磁波的区别:微波的频率较低,波长较长
定义:波长在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电磁波 特性:能够被物体吸收、反射和折射 应用:红外线加热、红外线探测、红外线成像等 与其他电磁波的区别:波长较长,能量较低
定义:波长在 10纳米至400 纳米之间的电
磁辐射
特性:具有杀 菌、促进维生 素D合成等作

来源:主要来 自太阳辐射, 少量来自其他
天体
应用:在医疗、 保健、美容等 领域有广泛应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光速是恒定的,约为3x10^8米/秒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性:光在空间中传播时表现出波动性质,如干涉、衍射等。
光的粒子性:光是由粒子构成的,具有能量和动量。
光的相干性:相干光是指具有相同频率和相位的光,能够产生干涉现象。
光的偏振性:光在传播过程中,其电场和磁场方向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保持一致,具有偏振 性。
光的辐射和电磁谱的 其他区域
汇报人:XX
目录

光辐射

光辐射

光辐射光辐射光辐射是一个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主题,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光辐射是指太阳或其他光源发出的能量在空间中以一种波动的方式传播的现象。

本文将从光的本质、光辐射的特性、光的应用等方面探讨光辐射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光的本质。

根据物理学理论,光是由电磁波构成的。

电磁波是一种能够传播能量的振动,它包括电场和磁场的振动。

光属于电磁波中的一种,在电磁波谱中处于可见光的范围。

可见光是人眼可见的波长范围,大约在400纳米到700纳米之间。

光辐射具有诸多特性,其中最显著的特性是光的速度和传播方式。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变的,约为每秒299,792,458米。

这一速度被称为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光的传播方式是波动传播,光波具有振幅、频率和波长等特征。

振幅决定了光的强弱,频率决定了光的颜色,而波长则是光的大小。

了解光的本质和特性后,我们可以看到光辐射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照明领域,人们通过利用光源发出的光辐射来达到照明的目的。

人们使用各种各样的灯泡和灯具来产生光辐射,使得室内和室外环境变得明亮。

其次是通信领域,光辐射在光纤通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纤通信是一种高速、大容量、远距离传输信息的技术,它将信息通过光辐射在光纤中传播,从而实现了快速可靠的通信。

此外,在医学领域,激光是一种利用光辐射进行治疗和手术的重要工具。

激光切割、激光照射和激光治疗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眼科、皮肤科和牙科等领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光辐射也对生物学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阳光是地球上的主要能量来源,它提供了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维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过量的紫外线辐射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是有害的,它会引发皮肤癌和眼疾等疾病。

因此,正确地利用和保护光辐射对于维护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结起来,光辐射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现象,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应用。

第一章光分析导论

第一章光分析导论

第一章 光分析导论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1.1. 电磁辐射:一种高速度通过空间传播的光量子流,它具有波粒二 象性。

EL = h ν = h c / λ = h c σEL为能量,单位为J或ev,1ev = 1.602 × 10-19 J h为普朗克常数6.626 × 10-34J.s; ν为频率,单位为Hz,即s-1;c为光速3 × 1010 cm.s-1 ; λ为波长,单位nm或Å(10-10 m); σ为波数,单位cm-1。

[例] 某电子在两能级间跃迁的能量差为4.969 × 10-19 J,求其波长为多少纳米?其波数为多少?[解] 由 ΔE = h ν = h c / λ 得λ = h c / ΔE10-19= 6.626 × 10-34× 3 × 1010 / 4.969 ×= 4 × 10-5 cm= 400 nmσ = 1 / λ = 1 / 4 × 10-5 cm = 25000 cm-11.1.2. 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称为电磁波谱。

它反映了物质内能量的变化,任一波长光子的 能量与物质内的原子或分子的能级变化(ΔE) 相对应,它们之间的关系为:ΔE = E1-E2 = EL = h ν = h c / λ表1-1 电磁波谱能量高低 高能辐射 中间部分长波部分典型的光谱学 γ射线 X射线 真空紫外 紫外可见 红外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 核磁共振波长范围 0.005-1.4 Å 0.1-100 Å 10-180 nm 180-780 nm 0.78-300 um 0.75-3.75 mm3 cm 0.6-10 m跃迁类型 核能级 内层电子 价电子 价电子 分子的转动和振动 分子的转动 磁场中电子的自旋 磁场中核的自旋1.2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1.2.1 原子光谱: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而产生的 光谱,它包括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 光谱等等。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知识分享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知识分享
Aij —两个能级间跃迁概率; νij —发射谱线的频率; T—激发温度(T);
Ei—激发电位(J或eV)。
Iij
gi g0
AijhijN0ekEiT
原子发射光谱 法定量的依据
基态原子密度(N0):Iij正比于N0,N0正比于浓度。
激发电位(Excitation potential)
谱线强度与激发电位成负指数关系。在温度一定时,激发 电位越高,处于该能量状态的原子数越少,谱线强度越小。 激发电位最低的共振线通常是强度最大的线。
目前常用的光源有直流电弧(DC arc)、交流电 弧(AC arc)、高压火花(electric spark)及电感耦合等离 子体(ICP)。
1. 直流电弧
优点:电极头温度相对比较高(4000至7000K,与 其它光源比),蒸发能力强、绝对灵敏度高、背景小;
缺点:放电不稳定,且弧较厚,自吸现象严重,故 不适宜用于高含量定量分析,但可很好地应用于矿石 等的定性、半定量及痕量元素的定量分析。
微波光谱法
4×10-7~4×10-10 核磁共振波谱法
高能辐射区
γ射线 能量最高,核能级跃迁 X射线 内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光学光谱区
(10nm-1000 μm)
紫外光 可见光
原子和分子外层电子能级的跃迁
红外光 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
波谱区
微波 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无线电波 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2.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就称光谱。
光谱区域 γ射线 X射线 远紫外光 近紫外光
光 可见光 学 近红外光 区 中红外光
远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波长 5~140pm 10-3~10nm 10~200nm 200~380nm 380~780nm 0.78~2.5μm 2.5~50μm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

当:c的单位用mol·L-1表示时,用ε表示. ε-摩尔吸光系数 (Molar Absorptivity)
A=εbc = 的单位: ε的单位 L·mol-1·cm-1
吸光度与光程的关系 A = εbc
吸光度
光源
0.00
检测器
吸光度
光源
0.22
b 样品 b 样品 b 样品 光源
检测器
吸光度
0.44
检测器
(一)光学因素 (二)化学因素
(一)光学因素
1.非单色光的影响: 非单色光的影响: Beer定律应用的重要前提 Beer定律应用的重要前提——入射光为单色光 定律应用的重要前提——入射光为单色光 照射物质的光经单色器分光后 并非真正单色光 其波长宽度由入射狭缝的宽度 和棱镜或光栅的分辨率决定 为了保证透过光对检测器的响 应,必须保证一定的狭缝宽度 这就使分离出来的光具一定的 谱带宽度
k1 = k2 ⇒ A = k1c ⋅ b 成 性 系 线 关 k1 ≠ k2 ⇒ A与 不 线 关 , 离 eer定 c 成 性 系 偏 B 律 ( 2 − k1) A与 偏 线 关 越 重 k ↑⇒ c 离 性 系 严
结论: 结论: • 选择较纯单色光(Δλ↓,单色性↑) 选择较纯单色光(Δλ↓,单色性↑ • 选λmax作为测定波长

波谱区
微波 无线电波
来自分子转动能级及电子自旋能级跃迁 来自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二、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一)光学分析法 依据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电磁辐射相 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析法的统称~ 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析法的统称~。 (二)分类: 分类: 1.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作用时,物质内部 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作用时, 发生量子化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 发生量子化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发射或散射 辐射等电磁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定性、 辐射等电磁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定性、定量 分析方法 按能量交换方向分 吸收光谱法 发射光谱法 按作用结果不同分 原子光谱→线状光谱 原子光谱→ 分子光谱→ 分子光谱→带状光谱

电磁波谱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电磁波谱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电磁波谱和光的波粒二象性电磁波谱(Electromagnetic Spectrum)是指电磁辐射按照频率和波长的范围进行分类的概念。

在这个谱中,包括了广泛的波长范围,从长波长的无线电波到短波长的伽玛射线。

与电磁波谱相关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可以作为一种波动现象解释,也可以作为一种粒子现象解释。

这个概念最早由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并在他的光电效应理论中得到了证实。

根据光的波动理论,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长和频率。

而根据光的粒子理论,光以光子的形式传播,每个光子具有一定量的能量。

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干涉和衍射等现象进行解释。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同时作用于同一区域时所产生的叠加效应。

衍射是指当光通过一个小孔或物体边缘时,会发生偏离传播的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能够以波的形式扩散和干涉。

光的粒子性可以通过光电效应进行解释。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释放出电子。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的能量被离子化的原子或分子吸收后,会导致电子从金属中被解离出来。

这些释放的电子是以光子的形式传播的,每个光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

在实验中,研究者们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证据。

例如,双缝干涉实验可以展示光的波动性,而康普顿散射实验可以展示光的粒子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对于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本质,并为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如,在光通信技术中,我们利用光的波动性传输信息;而在光学成像中,我们利用光的粒子性进行精确的成像。

总结起来,电磁波谱和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物理学中一对重要的概念。

电磁波谱将电磁辐射按照频率和波长进行分类,而光的波粒二象性则揭示了光既可以以波动的形式传播,也可以以粒子的形式传播。

这些概念的理解对于我们深入探究光的本质以及应用于现代科技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光谱分析法

第四章 光谱分析法

1.3 光分析法分类
非光谱法: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测定电磁辐 射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基本性质变化的 分析方法。 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非光谱法:内部能级不发生变化,仅测定电磁辐射 性质改变
第四章 光谱分析法
第四章 光谱分析法 Spectrometric method
1 2
3 光分析基础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AES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器 发射光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4 5
1 光分析基础 Fundamental of Optical
Analysis
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1.1电磁辐射(电磁波,光) 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一 种能量形式,它是检测物质内在微观信息的最佳信使。
a
d
2.平面光栅衍射的性能指标 色散率 分辨率 聚光本领 色散方程: nλ = d(sinφ±sinφ´) A 色散率 角色散率:dφ ´/dλ = n/d cosφ ´
当φ ´=00~80时,cosφ ´=1~0.99:
线色散率:
dφ ´/dλ ≈n/d

dl d f d d sin dl nf nf d d cos s in d
hc /( λ 电 子 λ 振 动 λ 转动 λ 平 动 )
分子发射光谱
hi
I
半宽度20~100nm
E1
A(T)
波长/nm
半宽度20~100nm
分子吸收光谱
E0
波长/nm

1-4激光原理

1-4激光原理

5 激光器的组成
1.4
激光原理
6 激光的特性及应用
1.方向性好 激光方向性好的特性,可用于定位、导向、测距等。利用 激光准直仪可使长为2.5km的隧道掘进偏差不超过16nm。 2. 单色性好 激光的单色性比普通光高1010倍,可用于精密测量、激光 通信、等离子体测试等。 3.能量集中(亮度高) 激光器的脉冲输出功率可达1013W,可用于打孔、焊接、 切割,制造激光武器等。在医学上,可用激光作为手术刀。 4.相干性好 由于激光的单色性好,因而它的时间相干性极好。可用于 快速、精密的无损检测,用作激光全息照相的光源。
1.4
激光原理
5 激光器的组成
3.提高单色性。
激光在谐振腔中来回反射,相干叠加,形成以反射镜为波 节的驻波。由于两端为波节, 所以腔长必须满足驻波条件:
驻 波 条 件
n Lk 2
..
. . . . . .
k =1,2,...
L
k=1 k=2
c 或频率 k 2nL
k=3
只有满足上式波长的光才可能在腔内形成稳定的振荡而 不断得到加强,其它波长的光很快就会衰减而淘汰。谐振腔的 这种选频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输出激光的单色性。
全反射 .. 反射99% . 输出激光束
. . . . .
光学谐振腔
1.4
激光原理
5 激光器的组成
光学谐振腔的作用有三: 1.产生和维持光放大。 光在粒子数反转的工作物质中往返传播,使谐振 腔内的光子数不断增加,从而获得很强的光,这种现象 叫做光振荡. 2.改善方向性。 凡是传播方向偏离腔轴方向的光子,很快逸出腔外 被淘汰,只有沿着腔轴方向传播的光子才能在管中不 断地往返运行而得到光放大,所以输出激光具有很好 的方向性。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第七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1 、电磁辐射(电磁波,光) :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不需要 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能量1Βιβλιοθήκη 仪器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电磁辐射的性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1)波动性
(2)粒子性

c

E h h
c

c:光速;:波长;ν:频率;E :能量; h:普朗克常数 (6.6262×10-34 J ·s) 3、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按波长的顺序排列
3.光谱法与非光谱法的区别:


光谱法:内部能级发生变化 原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原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分子吸收/发射光谱法:分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非光谱法:内部能级不发生变化 仅测定电磁辐射性质改变
6
仪器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 7-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定义 根据待测物质的气态原子或离子受激发后所发射的
31
仪器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三、摄谱法的观测设备
1、光谱投影仪(映谱仪)——放大投影谱片 光谱定性分析,一般放大倍数为20倍 2、测微光度计(黑度计)——测量感光板上所记录的谱线的 黑度,用于光谱定量分析
(1)感光板
玻璃板为支持体,涂抹感光乳剂 (AgBr+明胶+增感剂)。
激发态
基态

(3)散射:丁铎尔散射、拉曼散射 (4)折射和反射 (5)干涉和衍射 根据特征光谱的波长可进行定 性分析;根据光谱峰的强弱与 物质含量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4
仪器分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三、光学分析法分类
1、光谱法:
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能级跃迁而 产生的吸收、发射或散射辐射等电磁辐射的强度随波长变化的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的种类和波长范围

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的种类和波长范围

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的种类和波长范围电磁辐射与电磁波谱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传播产生的现象。

它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种能量传播方式。

电磁辐射包括广泛的种类和波长范围,涉及到我们生活和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电磁辐射的种类1. 可见光:可见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一种电磁辐射。

它的波长范围约为380纳米到780纳米,对应着不同的颜色,包括紫色、蓝色、绿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可见光是我们能够看到各种物体的根本原因。

2. 红外线: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大约在780纳米到1毫米之间。

它主要表现为热辐射的形式,可以被热成像仪等设备探测到。

红外线在医学、军事、安防、家用电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3. 紫外线: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大约在10纳米到380纳米之间。

紫外线可以分为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

紫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不被人眼可见,但对人体及生物产生一定影响,如紫外线可以杀灭微生物。

4. 微波:微波的波长范围大约在1毫米到1米之间。

微波在通信、雷达、烹饪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微波的频率相对较低,不会对人体组织产生显著的伤害。

5. 射线:射线主要包括 X 射线和γ射线。

它们的波长范围非常短,能量很高,对物质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射线在医学诊断、工业检测、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二、电磁波谱的波长范围电磁波谱是指电磁辐射按照波长从小到大排列的一种可视化表达方式。

根据波长的大小,电磁波谱被分为不同的区域,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具体的波长范围如下:1. 无线电波:波长从数千千米到1米。

2. 微波:波长从1米到1毫米。

3. 红外线:波长从1毫米到700纳米。

4. 可见光:波长从380纳米到780纳米。

5. 紫外线:波长从10纳米到380纳米。

6. X射线:波长从0.01纳米到10纳米。

7. γ射线:波长小于0.01纳米。

电磁波谱各个区域的辐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应用价值。

光学分析法导论

光学分析法导论

第七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是建立在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
基础上的各种分析方法的统称。 ■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能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不需 要以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能量。 热能 M* M + 能量 电能 光能(hν) (激发态) (基态)
M + h
选择吸收
选择发射
第七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粒子性:
E=hν=hc /λ
E-光量子的能量,单位有J、kJ、eV。 1eV=1.602×10-19J h-普朗克(Planck)常数。
h= 6.626×10-34 J.s
第七章 光学分析法导论
●光波长300nm, 其波数是多少? 并计算该波长的光所具有的 能量(kJ/mol). 解: ν=ν/c=1/λ = 1/(300×10-7) = 3.33×104 (cm-1) 则单个光子的能量为: E= hν= hc /λ = 6.626×10-34×3×108/(300×109) = 6.626×10-19 (J) 1mol该光子具有的能量为: E´= 6.023×1023×6.626×10-19 = 33.91×104 (J/mol) = 3.39×102 (kJ/mol)
长余辉材料、自发光、荧光和磷光涂料等
2001年美国9.11事件中,断电黑暗中的世 贸大厦,慌乱的人群在自发光材料的指 引下只用1个半小时18000人安全疏散, 比起使用发光材料前1993年世贸大厦发 生的那场汽车炸弹爆炸事件中,6个多小 时的逃生经历,与2小时后大厦的倒塌, 死亡和惊险把它的作用安全指示的重要 性表述得淋淋尽致。 肖志国和他的路明(luminescence)公 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业绩引起了 高度重视,公安部、建设部已联合审定 将发光消防安全疏散指示系统列入新审 定的国家消防规范进行实施, 天安门广场改造、人民大会堂、三峡工程、上海地铁、东方明珠电视塔、 上海金茂大厦等国家重点工程亦已率先使用……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2、黑体辐射规律 普朗克公式:
M ( , T ) 2hc
2

5

1 e ch / KT 1
此式有两个自变量: λ、 T ,其它都是常数,因而 可写为: W = ƒ (λ, T ) 其函数曲线可表示为:
c为真空中的光速; k为波尔兹曼常数, k=1.38×10-23 J/K; h为普朗克常数, h=6.63×10-34Js; M为辐射出射度。
于遥感研究不需要对太阳分层考虑,因而通常 认为光球发射的几乎是全部的太阳辐射。
图2.11 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
二、大气分层
大气厚度约1000km,并且在垂直方向有层次的区别,自下而上大致 分层为:(各层之间逐渐过渡,没有截然的界线)。
对流层:高度在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包含大气 总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天气变化频繁,航空遥感主要 在该层内,对遥感数据产生很大影响。 平流层:高度在12~80 km,几乎没有天气现象,底部为 同温层(航空遥感活动层),同温层以上,温度由于臭氧 层对紫外线的强吸收而逐渐升高(在地面观测不到0.29µ m 波长的太阳辐射)。 电离层:高度在80~1 000 km,大气中的O2、N2受紫外线 照射而电离,主要反射地面发射的无线电波,对遥感波段 是透明的,是陆地卫星活动空间。 大气外层:800~35 000 km ,空气极稀薄,对遥感基本 上没有影响。
3.实际物体的辐射 (1)地物的发射率 • 发射率是指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即地物 单位面积发出的辐射通量)M与同温度的黑 体的辐射出射度(即黑体单位面积发出的辐 射总通量M黑的比值。
M M黑
• 地物的发射率与地物的性质、表面状况(如 粗糙度、颜色等)有关,且是温度和波长的 函数。

第二章之一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1

第二章之一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1
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随温度与温度的 4次方成 正比:
WM = σ T 4
σ: 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5.6697+-0.00297) ×10-12 Wcm-2K-4
红外装置测试温度的理论根据。
黑体辐射 光谱中最 强辐射对 应的波长
λmax
λmax 与T有何关系?
黑体辐射光谱中最
强辐射的波长λmax
2. 石英的辐 射比黑体 辐射要弱
三、黑体及黑体辐射规律
(一)黑体与黑体辐射 (二)黑体辐射定律 (三)一般辐射体和基尔霍夫定律
三、黑体及黑体辐射规律
(三)一般辐射体和基尔霍夫定律 1、一般物体的发射率
发射率:实际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M(λ,T))与同 一温度下黑体辐射通量密度Mb(λ, T) 的比值。
9中红外(3.0—6.0μm)
9远红外(6.0—15.0μm)
9超远红外(15—1000μm)
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白天、夜间均 可进行,为全天时遥感。
(4) 微波
波长1mm—1m, 分为:毫米波、厘米波 和分米波; 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 ;
对某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 波长为0.01—0.4μm; • 碳酸盐岩分布探测、油污染监测; • 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
2000米以下。
(2) 可见光
• 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 不同地物在此波段的图象易于区分。
(3) 红外线
• 波长0.7—1000μm。
9近红外(0.70—3.0μm)
中红外、远红外和 超远红外是产生热 感的原因,所以称 为热红外
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的概念 二、电磁辐射的度量 三、黑体及黑体辐射规律

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

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着的交变电磁场,即电磁波。

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

电磁波包括的范围很广。

实验证明,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都是电磁波。

它们的区别仅在于频率或波长有很大差别。

光波的频率比无线电波的频率要高很多,光波的波长比无线电波的波长短很多;而X射线和γ射线的频率则更高,波长则更短。

为了对各种电磁波有个全面的了解,人们按照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MICRON电磁波谱无线电波是波长大于1mm,频率小于300GHz的电磁波。

红外线: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

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

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

近红外线 | (Near Infra-red, NIR)| 700~ 2,000nm | 0.7~2 MICRON 中红外线| (Middle Infra-red, MIR)| 3,000~ 5,000nm | 3~5 MICRON 远红外线 | (Far Infra-red, FIR)| 8,000~14,000nm | 8~14可见光visible light:电磁波谱中波长约在0.39~0.76μm范围内且为肉眼可见的电磁辐射。

定义2:波长在380~780nm范围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

紫外线ultraviolet ray;UVR:来自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它由紫外光谱区的三个不同波段组成,从短波的紫外线C到长波的紫外线A。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到40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

其光谱如下:X射线:波长介于紫外线和X射线间的电磁辐射。

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

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内的称软X射线。

γ射线:又称γ粒子流,是原子核能级跃迁蜕变时释放出的射线,是波长短于0.2埃的电磁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电磁波的性质与电磁波谱
光是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若在空间 某区域有变化电场(或变化磁场),在邻近区域将产 生变化的磁场(或变化电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变 化的磁场不断地交替产生,由近及远以有限的速度在 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3
电磁波具有以下性质:
三者相互垂直,所以电磁波是横波。和传播方向构成 右手螺旋系。
dI e 0 Le Le 0 dS
(1.2-7)
可见余弦辐射体的辐射亮度是均匀的,与方向角无 关。余弦辐射体的辐射出射度为
d e Me Le 0 dS
(1.2-8)
13
⑹辐射照度:在辐射接收面上的辐照度定义为照射在面 元dA上的辐射通量与该面元的面积之比。即
Ee d e dA
9
以上两类单位体系中的物理量在物理概念上是不同 的,但所用的物理符号一一对应的。为了区别起见,在 对应的物理量符号标角标“e”表示辐射度物理量,角标 “v”表示光度物理量。下面重点介绍辐射度单位体系中 的物理量。光度单位体系中的物理量可对比理解。
1. 辐射量
⑴ 辐射能:辐射能是以辐射形式发射或传输的电磁波(主要 指紫外、可见光和红外辐射)能量。辐射能一般用符号Qe表示, 其单位是焦耳(J)。 ⑵ 辐射通量:辐射通量e又称为辐射功率,定义为单位时间 dQe 内流过的辐射能量,即
可 见 光
102
1 10-2
10-4
10-6 10-8
200 极远
10 图1 电磁辐射波谱
10-10
6
2. 光辐射
以电磁波形式或粒子(光子)形式传播的能量,它 们可以用光学元件反射、成像或色散,这种能量及其传 播过程称为光辐射。一般认为其波长在10nm ~ 1mm, 或频率在31016Hz~31011Hz范围内。一般按辐射波长 及人眼的生理视觉效应将光辐射分成三部分:紫外辐射、 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一般在可见到紫外波段波长用nm、 在红外波段波长用m表示。波数的单位习惯用cm-1。
Ie d
(1.2-3)
11
单位:瓦特球面度-1(Wsr-1)。
⑸ 辐射亮度:辐射亮度定义为面辐射源在某一 给定方向上的辐射通量。如图2所示。
dIe d 2 e Le dS cos ddS cos
(1.2-5)
式中是给定方向和辐射源面元法线间的夹角。
单位:瓦特/球面度米2(W/srm2)。
系为 E H 。 ⑸ 中的传播速度为 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c
v 1
1
0 0
,介质
4


电磁波包括的范围很广,从无线电波到光 波,从X射线到 射线,都属于电磁波的范畴, 只是波长不同而已。目前已经发现并得到广泛 利用的电磁波有波长达104m以上的,也有波长 短到10-5nm以下的。可以按照频率或波长的顺 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成图表,称为电磁波谱, 如图1所示,光辐射仅占电波谱的一极小波段。
d

dS
S 图2 辐射亮度示意图
d
12
一般辐射体的辐射强度与空间方向有关。但是有 些辐射体的辐射强度在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满足
dIe dIe0 cos
(1.2-6)
式中 Ie0是面元 dS 沿其法线方向的辐射强度。符合上 式规律的辐射体称为余弦辐射体或朗伯体。 (1.2-6) 式代入(1.2-5)式得到余弦辐射体的辐射亮度为
可见光:通常人们提到的“光”指的是可见光。可见
光是波长在390~770nm范围的光辐射,也是人视觉能感 受到“光亮”的电磁波。当可见光进入人眼时,人眼的 主观感觉依波长从长到短表现为红色、橙色、黄色、绿 色、青色、蓝色和紫色。 7
紫外辐射:紫外辐射比紫光的波长更短, 人眼看不见,波长范围是 1~390nm 。细分 为近紫外、远紫外和极远紫外。由于极远 紫外在空气中几乎会被完全吸收,只能在 真空中传播,所以又称为真空紫外辐射。 在进行太阳紫外辐射的研究中,常将紫外 辐射分为A波段、B波段和C波段。 红外辐射:波长在 0.77~1000m 的是红外 辐射。通常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 三部分。
5
/nm 1106 4104 6103 1.5106 770 622 597 577 492 455 390 300 远 极远 声频电磁振荡
/m 1014 1012 1010 无线电波

中 近 红 橙 毫米波 红外光 紫外光 X射线 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宇宙射线
108
106 104

绿 蓝 紫 近
e
dt
(1.2-1)
10
单位:瓦特(W)或焦耳秒(Js)。
⑶ 辐射出射度:辐射出射度 Me 是用来反映物 体辐射能力的物理量。定义为辐射体单位面积 向半空间发射的辐射通量,即 d e (1.2-2) Me dS 2 单位:W/m 。
⑷辐射强度。辐射强度定义为:点辐射源在给定 方向上发射的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用Ie 表示,即 d e
光电子技术学课件之一:
——电磁波谱与光辐射
制作者: 赣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王形华
1
电磁波谱与光辐射
教学目的:掌握电磁波的特性和辐射度学基本物 理量的意义和单位,了解光度学基
本知识和热辐射基本 规律。
重点:电磁波的特性和辐射强度的意义。
难点:光度学基本知识。
学时:3学时
2
一、电磁波谱与光辐射
⑵ 沿给定方向传播的电磁波,E 和 H 分别在各自平
⑴ 电磁波的电场 E 和磁场 H 都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面内振动,这种特性称为偏振。
⑶ 空间各点 E 和 H 都作周期性变化,而且相位相
同,即同时达到最大,同时减到最小。
⑷ 任一时刻,在空间任一点, E 和 H 在量值上的关
8
二、辐射度学与光度学基本知识
为了对光辐射进行定量描述,需要引入计量光辐射的 物理量。而对于光辐射的探测和计量,存在着辐射度 单位和光度单位两套不同的体系。 在辐射度单位体系中,辐通量(又称为辐射功率)或 者辐射能是基本量,是只与辐射客体有关的量。其基 本单位是瓦特(W)或者焦耳(J)。辐射度学适用于 整个电磁波段。 光度单位体系是一套反映视觉亮暗特性的光辐射计 量单位,被选作基本量的不是光通量而是发光强度, 其基本单位是坎德拉。光度学只适用于可见光波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