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_林正雨

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_林正雨
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_林正雨

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研究

林正雨,李晓,常洁,杜兴端,陈春燕,邓怀国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摘要: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当前产业新常态,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深刻研判“蒙顶山茶”产业发展困境,认为基地升级、加工转型、市场渠道、品牌体系、茶旅融合、文化传播是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的6条基本路径。

关键词: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1引言

随着我国茶叶种植规模持续增加,茶叶消费增长趋缓,茶叶产能过剩的风险加大,同时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提高等约束加剧,茶业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目前,国内茶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从出口创汇转变为改善民生、增加农民收入;供求关系从短缺转变为供过于求;发展路径从增加产量转变为提高质量;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更加重视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发展;茶叶功能从单一作为饮料向文化旅游、食品添加剂、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拓展。名山区作为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中国茶都,历史悠久。“蒙顶山茶”自唐代开始就被列为贡茶,备受业界青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蒙顶山茶”品牌市场占有率较低,经营主体小散多杂乱,长期以来处于价值链低端,全产业链价值不高,发展现实与品牌地位严重错位。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优势与问题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蒙顶山茶”作为中国茶业优秀代表和川茶典范,主动融入产业大格局,抢占产业高端,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现实要求。

2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2.1现实优势

2.1.1基地建设标准保障蒙顶山茶本底安全一是基地规模效应突出。2014年,名山区茶园面积达2.21万hm2,可采摘茶园面积达1.93万hm2,茶叶总产量达4.6万t,位居全国第二。16个乡镇茶园面积超667hm2,192个村产茶,90%的农户以茶为主业,农民人均茶园面积920m2,农村人均拥有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二是基地标准化水平高。名山区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名山区绿色基地认证面积1.81万hm2,标准化茶园面积比重达85%,无性系良种基地面积达到90%以上,标准化程度全国最高。三是基地良种化水平高。名山区拥有四川省最大的茶树品种资源基因库,收集本地品种资源300余种。通过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培育出2个国审品种和5个省级品种,2014年基地良种化率达到90%。同时,名山区是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四川省名山茶树良种繁育场,全区每年可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10亿株,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苗生产的90%以上。

2.1.2生态环境优越造就蒙顶山茶独特品质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名山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4?,气候温和;地处“华西雨屏”带,年平均降水量1454.7mm,降水充沛;年平均日照时数936.9h,漫射光丰富,年平均无霜期298d,年平均相对湿度83%,属空气潮湿地区。土壤多为酸性或微酸性,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是天然茶树种质资源区和优质名优茶叶产区。二是蒙顶山茶上市时间早。由于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加之春季气温回升早而快,蒙顶山茶开园采摘普遍比浙江、江苏等主产茶省提前20 30d,成为我国知名的名优早茶优势生产区。三是蒙顶山茶品质独特。《本草纲目》记载:“真茶性冷,惟雅州蒙顶山出者温而主祛疾……”,中国20个产茶省,唯蒙顶山产温性茶,其余皆为凉性茶。此

·

65

·

外,经国家茶叶研究所化验分析,蒙顶山茶中含营养物质丰富,如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优于其他茶叶,研究认为蒙顶山茶具有其他茶叶所不可比拟的保健功效。

2.1.3文旅资源丰富激活蒙顶山茶发展潜力一是茶文化历史悠久。名山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功效并饮用的地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茶文化摇篮。蒙顶山茶一直是皇室贡品,“蒙顶云雾”唐代至清代均被列为贡茶,是知名度最大、延续历史最长、皇室钦定最早的贡茶。赞美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多达2000余首,“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经千年而不衰,“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佳句更是千古流传,茶文化底蕴深厚无出其右。二是旅游要素资源丰富。名山区山奇水秀,独具川西平原与盆地周边山区接壤的奇观异景,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大景观类型。境内拥有多样的山、湖、峡、林等生态景观资源以及独特的茶文化、熊猫文化、红军文化和祭祀宗教文化等,以生态观光型旅游资源为主。三是茶旅融合起步发展。近年来,名山区高度重视茶产业与现代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百里茶产业生态文化旅游走廊;积极创建蒙顶山5A级旅游景区;实施中峰牛碾坪、双河骑龙场、万古红草坪三大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建设等一批茶旅融合重点项目;定期举办“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暨蒙顶山茶春交会”、“女子采茶能手大赛暨‘中国·蒙顶山’茶技邀请赛”等茶旅节庆活动;着力打造“国际茶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到2014年,建成乡村旅游接待点300余家,“茶家乐”40多家。全年接待游客24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02亿元。

2.1.4品牌价值第一彰显蒙顶山茶领军能力一是品牌价值全省第一。“蒙顶山茶”品牌是中国著名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2年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14年品牌价值15.34亿元,名列四川省第一。3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8个商标成功申报为省级著名商标。二是产品质量认证。“蒙顶山茶”授权认定有蒙顶黄芽、蒙顶甘露、蒙顶石花和蒙山毛峰4个品种。现有83个茶叶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80家企业取得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 认证。2.2存在问题

2.2.1茶企结构失衡降低蒙顶山茶市场竞争力

一是初制加工企业过多。名山区茶企数量高达1200余家,绝大多数是以初制加工为主的个体茶厂和家庭作坊。由于初制加工企业的经营理念传统、生产管理粗放、设施设备落后、恶性低价竞销,干扰市场正常秩序,大量茶企在低水平上重复竞争,严重制约品牌宣传、市场拓展、资源集约化利用等。二是精深加工企业不足。名山区精制茶加工不足两成,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增值率不足32%;超微粉、茶多酚、茶色素等提取物加工企业仅1家,深加工能力较弱,对茶叶加工副产物等原料综合利用不够。三是企业实力普遍较弱。名山区茶企单个规模小,实力弱,难以突破茶叶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市场渠道建设等固有的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了蒙顶山茶产业竞争力。

2.2.2长期低端锁定削弱蒙顶山茶发展话语权

一是处于原料供应商地位。蒙顶山茶长期扮演“原料供应商”角色。绝大多数茶叶初制加工后运至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及省内其他地区贴牌销售,处于茶产业价值链低端,成为名副其实的“原料殖民地”。二是茶叶销售议价能力低。茶企各自为阵,家族式管理、“小富即安”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国内茶叶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宏观背景下,“蒙顶山茶”经营主体的议价能力低下,长期锁定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三是品牌销售渠道栓塞。大部分茶企观念滞后,在资金、人才等要素缺乏的硬约束下,沿袭传统的销售模式,固守老客户,注重单位团购,品牌直销建设薄弱,品牌门店少,销售网点布局不合理。2.2.3建设管理滞后影响蒙顶山茶品牌贡献率

一是品牌投入能力有限。缺少整合多元投资渠道的有效机制,在品牌包装、广告宣传、传播团队等方面投入不足,“蒙顶山茶”区域品牌处于“品牌高地,价值沙漠”的尴尬局面,品牌价值未能转化为经济价值。二是品牌管理有待规范。“蒙顶山茶”区域品牌作为公共物品,由于产权不清、管理缺失,引起“公地悲剧”。少数企业冒用区域品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损害整体利益。三是品牌家族亟待厘清。企业品牌是“蒙顶山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基础。名山区企业品牌多,品牌竞争力差异大,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蒙顶山茶”品牌家族体系与管理模式,使得品牌企业不能够抱团发展,联合营销,开拓市场,“蒙顶山茶”品牌集聚效应低。

2.2.4旅游开发不足制约蒙顶山茶旅融合发展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名山区茶文化旅游地

·

75

·

标性项目少,开发层次较低,以蒙顶山为代表的核心资源区处于“一流资源,三流开发”的困境;“一山两湖”、“牛碾坪、骑龙场、红草坪”乡村旅游等景区(点),尚处于开发初期,知名度小,影响力弱。现有接待设施多数为农户以自建房改建,

档次较低,接待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全域茶旅融合发展的整体格局尚未形成,

较多资源未开发,对茶旅项目的包装宣传不够。二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目前,名山区以茶生态旅游、茶节庆旅游居多,观光旅游产品比重过大、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文化创新创意和内涵挖掘不足,

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文化创意产业与茶产业及旅游业的融合度不够,产品开发依然停留在资源导向阶段。2.3

蒙顶山茶转型升级的基本目标

立足“蒙顶山茶”产业优势,通过优化生产加工

体系,构建市场营销体系,完善品牌传播体系,挖掘蒙顶山茶文化资源,推动蒙顶山茶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生产管理方式转型,重塑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大体系和新格局,全面提升“蒙顶山茶”产业化水平,增强蒙顶山茶核心竞争力,

扩大蒙顶山茶品牌影响力,提高蒙顶山茶市场占有率,努力实现名山区从茶叶资源大县向茶叶产业强区跨越。将蒙顶山茶建成川茶转型升级样板,

使名山区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中国茶都”。到2025年,蒙顶山茶产业在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生产水平、品牌建设、茶旅融合、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显著提升,全面实现转型升级要求。

3

蒙顶山茶产业转型路径研究

3.1

基地升级路径3.1.1

改造老化茶园

对品种老化茶园、低产低效

茶园实施品种改良,大力推广“中茶108”和“中茶302”等优质品种,逐步实现茶园品种更新换代,保持适龄茶园合理比重。3.1.2

实施高标准茶园建设

加快推进茶园土壤

改良及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茶园发展基础。提高茶树种植行距标准,降低茶园郁闭度,改善机械化作业空间,大力推广茶园耕作、施肥、植保、修剪、采摘等机械化操作,提高茶园全程机械化水平,探索引进名优茶采茶机械,提高名优茶机采化摘率。3.1.3

提高认证基地比例

鼓励龙头企业、专业茶

农、家庭茶园参与GAP 、绿色、有机等高标准基地认证,推动名山茶叶基地转型发展。

3.2产业加工转型3.2.1

优化茶企结构

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组

建蒙顶山茶业龙头企业,成为“蒙顶山茶”品牌运营商,

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引领蒙顶山茶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和品牌等转型升级的旗

舰企业。

3.2.2整合初制加工企业

以标准为约束,逐步淘

汰一批规模小、卫生差、作坊式的初制加工厂,提升初制茶加工标准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茶叶加工规

模化、集约化水平。

3.2.3发展精深加工企业

引进国内知名快销饮

料企业,大力发展茶饮料、速溶茶等快速消费品加工;积极引进深加工企业,鼓励现有深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发展超微粉、茶多酚、茶色素、茶油、抗氧化剂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生物提取产品。3.2.4

调整加工产品建立以“蒙顶甘露”为主推产品,“蒙顶黄芽、黑茶”为特色产品的产品体系,开

发茶食、茶饮、茶娱、茶礼、茶住等衍生产品。鼓励小微企业建立自有商标,建立自有销售渠道,逐步减少代工产品;杜绝侵权以及劣质产品生产销售;引导小微企业与品牌企业合作,走规范化、集团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3.2.5升级生产技术

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补贴等

方式,逐步普及燃气茶叶杀青,推广微波杀青、电磁

杀青,

鼓励鲜叶清洗机应用,淘汰落后老旧机具,选用先进的强进风、

不锈钢材质的加工机械。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电磁内热杀青机、摊凉平

台、连续揉捻机、连续理条机、全自动电热烘干机和温湿控摊青设备等机械设备与技术,建立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解决名优茶加工过程中鲜叶难以长时间摊放保存、茶叶杀青温度控制不稳定、摊凉回潮人工操作繁琐等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产品质量。

3.2.6推广现代管理

引导企业主和管理层人员

转变“小富即安”的传统理念,重视企业的技术提升、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市场开拓和品牌宣传。树立企业主良好的事业观和消费观,树立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集群发展观。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改变家族式经营方式。引导企业在制度建设、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奖惩机制等方面不断规范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健康发展。3.3市场渠道建设

3.3.1

加强鲜叶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加快乡镇茶叶鲜叶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配套,改造

·

85·

提升现有2个鲜叶交易市场,重点推动黑竹、双河、新店、红岩、前进、解放、红星、马岭、建山9个茶叶鲜叶交易市场建设,到2016年实现全区主要产茶乡镇都有一个鲜叶交易市场。

3.3.2建设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整合“世界茶都、茶马古城、玉林国际”3个茶叶市场,推进蒙顶山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建设。完善专业冻库、金融贷款、快递配送等配套设施,加快国家级标准化茶叶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建成集商品贸易、信息交流、质量检测、旅游度假、茶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国际茶叶综合交易中心。

3.3.3完善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完善服务功能,为买卖双方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推动茶叶交易逐步向集中、规范、统一的交易方式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整合种植、加工、物流、仓储、质检、金融等企业,通过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有效地利用资源、完善服务、分散风险,促进茶产业的整合和快速发展;配强机构人员,聘请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纪人和业务员,负责茶交所日常经营管理;充分发挥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在现货交易、物流服务、培训服务、金融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努力占领四川乃至西部地区茶叶资源的市场配置权和行业话语权,为蒙顶山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3.3.4布局销售终端市场依托蒙顶山茶业龙头企业,统一设计,合理布局,在蒙顶山茶主销区、国内知名茶叶市场以及国内一线城市,建设蒙顶山茶直销专营店、品牌形象店。抓住“互联网+”发展契机,鼓励龙头企业入驻阿里巴巴、天猫商城、淘宝、京东、1号店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蒙顶山茶网络旗舰店。引导“蒙顶山茶”授权品牌的产品进驻茶楼、茶庄、餐馆、酒店、旅游景区等场所,与星级酒店进行合作,建立蒙顶山茶品牌形象展示店。

3.3.5开拓品牌市场主攻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早春“蒙顶甘露”主攻浙江、上海市场,中晚期“蒙顶甘露”主攻山东、华北、东北等市场;“蒙顶黄芽”国内主攻省内和北京、天津等北方市场,境外主攻台湾及亚洲市场;“黑茶”主攻西藏、内蒙古、北京及韩国市场。引导推动“蒙顶山茶”入驻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利用交易中心的出口配套服务功能实施茶叶出口,支持企业取得出口质资,直接出口创汇,扩大“蒙顶山茶”国际影响力。

3.4品牌体系建设

3.4.1丰富品牌家族以“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基础,增加产品品牌、渠道品牌,构建起以“一母三子”的蒙顶山茶品牌家族体系。实施“产业+产品+企业+渠道”四位一体的品牌联盟,母品牌“蒙顶山茶”代表蒙顶山茶的行业总体影响力,为名山区茶企提供质量“背书”,强化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度。以优质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渠道品牌为依托,形成品牌协作,促进品牌抱团发展,推动“蒙顶山茶”区域品牌的强化与提升,形成蒙顶山茶产业品牌合力。塑造产品品牌个性,形成蒙顶山茶细分产品品牌区隔。

3.4.2完善品牌符号从商标开始建设蒙顶山茶品牌符号,在进行茶叶商标设计时除了关注“易记忆、便传播、形象好”等通常要素外,特别注意体现产品消费地区和消费群体的文化习俗,体现产品的特性;设计良好的蒙顶山茶品牌符号外观,用简洁典雅的图标将品牌的特点展示出来,用厚重朴实的文字将品牌的名称和形象表述出来;设计生动形象的蒙顶山茶品牌符号,赋予品牌拟人(物)化的性格特征或者个性,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使品牌深入人心,扩大影响面。

3.4.3提升品牌价值从蒙顶山茶的物理特性、制茶工艺、产品功效、品牌营销、产品品质的角度,挖掘和提炼蒙顶山茶作为中国最好绿茶佐证。

3.4.4强化品牌管理建立品牌管理机构,建立蒙顶山茶的公用品牌进入标准,确保行业品牌健康;建立蒙顶山茶的公用品牌进出机制,通过加强商标注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配合有关部门查处侵权行为等方式,确保行业品牌健康。扶持蒙顶山茶龙头企业积极申请商标认证。

3.5茶旅融合发展

3.5.1开发特色旅游景区做强蒙顶山景区、牛碾坪国家茶叶公园和清漪湖省级湿地公园3大茶文化旅游景区。积极推进“茶乡水韵”(茅河乡)、“绿野仙踪”(骑龙场)、“花香茶海”(红草坪)3大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建设。打造茶马旅游新城(蒙阳镇)、边茶风情小镇(新店镇)、丝路古风小镇(茅河乡)3大特色旅游乡镇建设。

3.5.2升级特色旅游业态优先发展家庭住宿业,实施家庭旅游业态的创新,提升现有名山区茶家乐的标准和档次,注册“蒙山茶宿”品牌,培育壮大旅游民宿产业。创新精品茶庄业态,对区域茶企的茶叶产品品质和品牌的分级、旅游业态的创新和引导。出台《名山区手工茶制作工艺标准》,优先保护手工炒茶工艺和传统文化,成立“蒙顶山茶纯手工炒制中心”。

3.5.3优化旅游交通线路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铁路、快速干线网络,形成内外合

·

95

·

理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满足世界茶文化旅游圣地

的交通需求。加快推进“世界茶源、茶马遗风”茶文化遗产旅游线、“蒙山茶韵,天下茶庄”精品茶庄体

验游线

、“生态名山,美丽乡村”茶村风情游线、“茶区风情,科技田园”科技观光游线4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及设施配套。3.5.4

建设智慧景区(点)

开展智慧旅游平台建

设,搭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开发移动终端服务信息交互功能,实现全过程、互动式的虚拟旅游体验;启动智慧型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开发智慧旅游新业态,引导与鼓励大型电子商务企业集团如携程、驴妈妈、途牛、去哪儿等国内知名的旅游电商企业进入旅游领域,创新开发旅游电商新平台、多业融合新产品与智慧旅游新业态。

3.5.5开发特色茶旅产品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

文创旅游商品,逐步改善名山区旅游商品仅有精制

茶、手工茶为主导的旅游商品品类现状,引入茶食、茶具、茶艺术品、茶保健品等企业。与知名的茶企、文艺团队进行合作,活化茶马古道、蒙山禅茶等代表性文化,创作蒙顶山茶文化旅游剧场品牌、影视作品品牌,加快名山区旅游形象从“茶区观光”向“文艺蒙山”转变。

3.6文化传播建设3.6.1

茶文化保护开发

整理和修复历史遗迹,为

蒙顶山茶塑造一个完美过去。对蒙顶山、茶马司等

体现名山区悠久茶文化历史遗址的修缮和保护,

做好龙行十八式、

天风十二品、蒙山施食仪及禅茶等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积极开展“蒙顶山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挖掘和发展蒙顶山茶文化,赋予蒙顶山茶丰富的文化内涵。鼓励和支持社会各

界人士挖掘、

整理、宣传蒙顶山茶文化,开展茶文化研讨,形成感染力强、影响面广的蒙顶山茶文化知识

系统。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在省级、国家级出版社刊文发表或发行宣传蒙顶山茶的作品。3.6.2拓宽茶文化传播渠道加强微信、微博、客户端APP 、网络电视(IPTV )、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投入力度。整合现有宣传媒体,改变过去单向、单一的平面报道形式,全力构建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格局。发挥茶文化博物馆宣传作用。将蒙顶山茶文化元素融入观光旅游的各个层面,在导游词、宾馆册页、宣传广告、线路安排、城市雕塑、乡镇要道等方面注入茶文化元素,切实提高蒙顶山茶文化的感知程度。3.6.3

宣传茶文化品牌继续办好“蒙顶山国际

茶文化旅游节”、“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结合乡村

旅游举办

“蒙顶山茶乡消夏避暑节”、“国家茶叶公园马帮露营节”、“蒙顶山茶养静心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进一步扩大蒙顶山茶文化形象和旅游影响力。

创新品牌宣传方式。由茶业协会牵头,鼓励和支持联盟内企业抱团出击,积极参加或承办国际、国内茶叶博览会、茶文化研讨会、文化体育赛事、影视剧植入等活动,精心做好包装策划,强力推介“蒙顶山

茶”

。鼓励和支持重点茶叶企业每年参加2次以上茶叶展销、

茶文化研讨活动。·

06·

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简表)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转型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经济转型中,产业的转型占据重要的战略性地位,他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在全国各地的开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东莞作为我国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其东莞模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化的发展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东莞的产业转型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压力。本文将立足当前经济背景,对东莞市产业转型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本文是以国外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东莞市的实际进行的分析,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其次,本文对东莞经济的发展历程

和存在问题应用文献分析法和笔者的工作经验为基础进行实际问题的发现,应用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因而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业转型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到实证,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尤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主要的理论有四个分类,分别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以Petty与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产业根据其作用对象和劳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是对初级要素的生产、加工和服务,并得出产业结构转型的规律是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直到第二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一次为第一产业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且最终向第三产业转移。SCP范式最开始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家Joe Bain和Sherer于20实际30年代提出的,认为市场结构由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在市场上取得的经济绩效等决定,而产业转型则是依赖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这一路径,分析一个产业应当进行战略调整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Joseph T. Mahoney.,J. Rajendran Pandian.,1992)。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认为一个国家产业的发展路径和动力是为了获取比较优势。有代表性的理论有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密集使用具有要素禀赋的资源的产品,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而一个国家或者产业生产具有要素禀赋的产品就会逐渐形成该国家或产业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从而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而产业转型就是向这种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Porter M.E.发展处的竞争优势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Porter (1980)首先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发展自己竞争优势就是要获取竞争优势,而后在Porter(1981,1985)中提出了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国家的一个产业转型的路径,就是不断获取高级竞争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过程。该理论以钻石模型为体系,为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了一个以要素升级为目标的产业升级研究框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产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实证分析和政策研究为主的,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郝顺利(2010)以华蓥市为例分析了其作为资源城市转型的问题。作者以国际和国内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对华蓥的转型进行了分析,认为针对华蓥的具体情况,应当选择以替代产业发展来改变其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合作方式。赵磊(2008)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资源要素现状分析为分析,着重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要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以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济环境、政府指导为重点来完成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其次,对产业转型中生产要素作用的研究。戴景萌(2008)对产业转型中的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作者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应当企业应当合成战略联盟,降低产业进入的成本,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张继良、胡荣华(2010)以江苏产业转型为例,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认为竞争力应当是注意国际

转型升级路径座谈会发言

加强资源整合加快科技创新 为XX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支撑 20XX年X月X日 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之策。经济转型升级无论是宏观层面上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动力的转变、中观层面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微观层面上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都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已得到很大改变,海工设备、电子信息、复合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市委XX届X 次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争创全省转型升级先行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科学研判,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顺应潮流而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努力打造“创新XX”、建设“幸福XX”、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但客观地讲,全市原有经济基础和传统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我市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

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育和引导,相关部门需要更大力度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具体而言,我市目前转型升级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制约因素: 一是传统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的制约。如我市发展多年的机械加工产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并未能完全走出产品档次低、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的困扰,多数企业因为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一旦遭遇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难以从容应对,致使整个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这种矛盾不会以投资规模或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改变,实现传统产业改变并提升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性矛盾的制约。全市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6%;201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企业28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比例为19.8%;全市新标准实施以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仅8.4%。可见,虽然大企业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权重较大,但高新技术企业数仍然偏少,覆盖面不够广,未能形成铺天盖地之势。 三是新兴产业链条短粗脱节的制约。“新兴产业”在我市具有一定基础,是我市着力发展的优势产业,但“四新产业”中,有些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有些产业产品分布广且集中在中低端节点,尚未形成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些产业产品生产上下游和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文献综述--江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按照国外经验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贴牌生产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37-70 [2]Humphrey J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C]Paper for the Bellagio Value Chain Workshop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Sussex Brighton BN19RE UK 2000 [3]Ernst D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A Knowledgecentered Approach[R] 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2001 [4]Hobday MInnovation in East Asiathe challenge to Japan.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5[5]Nonaka Ikujiro Toyama Ryoko Konno Noboru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33 5- 34 [6]Szulanski G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 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1996 17 27- 44 [7]Myrna Gilbert Martyn Cordey- Hay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92346270.html,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作者:叶茂林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8期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以苏州、无锡两市为例,基 于区位熵计算分析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即制造业转型过程;根据近几年两市R&D 投入、科研人员及制造业新兴行业发展状况,探究两市制造业升级过程。最后总结苏锡两市转型升级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592346270.html,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蒙顶山导游词

蒙顶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 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雅安市名山县境内,紧傍成雅高速公路和318线国道,东距成都120公里,西距雅安15公里。是四川省首批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晋升为aaaa旅游区。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历史上与峨眉山、青城山并称蜀中三大名山。蒙顶山因女娲在此补天,夏禹治水在此祭天,茶神吴理真在此种茶而成为一座“神山”。在“蜀中三大历史名山”中,蒙顶山的历史文化最为悠久,我国第一部地理志《尚书.禹贡》有载。“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这里蔡蒙之“蒙”,即指蒙顶山。 蒙顶山前山倍感幽静,后山秀气灵人,又以享誉千年的名茶之乡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高雅。游者登临蒙顶观景、品茶,徜佯在千年茶文化故道游址,所到之处感受到的是蒙顶山的清新祥和,爽心悦目。古人说:“蒙顶天下雅”,这个雅字也就成为蒙顶山历史文化及自然风光最具精练的总结。 蒙顶山之雅,首先在于秀。前山倍感幽静,后山秀气灵人。蒙顶山是成都平原的植物宝库,其中珍稀树种有珙桐,千年银杏,五星树,八人会抱的红豆树,千年的野生古茶树等。每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争相吐蕊,花香回溢。曾有诗云“漏天难见蔚蓝明,十日曾无一日晴。刚得曦阳末借照,阴云又已漫空生”。 蒙顶山前山绝飞泉,寺藏翠海,茶园片片,绿浪连连;后山则怪石嶙峋,藤萦绕,林荫蔽日,曲径通幽。探迷峰,览胜景,听泉鸣,闻鸟声,虚步苍字,几疑置身世外。 春天山花烂漫,茶畦拥翠,满山淑香;夏天云烟飘渺,蓊郁清景,秋天层林尽染,姹紫嫣红;冬天火树银花,瑶峰绝壑。面对如此人间仙境诗人赞叹道:“人夸峨眉天下秀,蒙顶堪比更添幽”。 蒙顶山之雅,还在于高。蒙顶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蒙顶山高雅独特的蒙顶山茶文化。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早年西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蒙顶山腰药农吴理真就开始在蒙顶山载培训化野生茶树,在五峰之中手植七株,后人称为“仙茶”。蒙顶仙茶不断,由于品质特佳,制作精细,自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被引为皇帝祭天祀祖的专用品,一直沿袭至清末(1911)历经1146年从不间断。 茶坛位于蒙顶山景区中轴线上,是由一座宏大的石刻三足宝鼎和九根盘龙雕刻石柱组成。三只鼎足分别刻有蒙顶山、青城山、峨嵋山,以此预示蜀中三大名山的鼎足地位。 从禹王宫至天盖寺正殿前有石梯1436阶,落差240米,被称为天梯。故自古有“上山高不极,云梯可到天”之说。相传昔日大禹治水成功,率众登蒙顶祭天,曾历经此道。 天梯终点连接的是天盖寺。天盖寺因史载:蒙顶山雨偏多,俗称漏天。故以“漏天之盖”而得名。寺始建于汉代,宋淳熙年间重建,占地8000平方米,寺周12株银杏参天蔽日,该银杏据传为西汉药农吴理真在蒙顶山亲手所植始植14株。天盖寺前始刻于大清雍正元年的“天下大蒙山碑记”出自于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尚书》,是蒙顶山茶文化的有力估证。天盖寺主殿茶神殿中间为时代建筑古柱大殿。西汉药农吴理真在此结庐种植仙茶。故正殿塑吴理真全身坐像,右塑茶圣羽,左塑宋朝雅州知府雷简夫。殿内陈列历代茶具和有关文史标本。游人至此,休憩品茗,听茶文化介绍,赏蒙顶千年活化石—“龙行十八式”茶技,吃茶膳天品名茶,共谈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今昔,深有雅趣。 从天盖寺后门沿上行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并列有序的碑碣,碑碣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吴丈蜀、王澄、李半黎、和知名画家吴一峰、秦学恭等人手迹,诸体皆备,风格独特,所撰诗文格调高古,形成一个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典雅的茶诗书法长廊。 沿着石板铺成的山道向山顶走,山道幽径之中,一堂石屏映入眼帘,这就是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选蒙顶山特殊石料精心雕刻而成的石麒麟,麒麟头顶辽阔的云天,足踏翻腾的海水,无论春夏秋冬,晴雨皆同,浮雕上的云雾和海水终年湿润,而麒麟却始终干燥,

经济新常态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pdf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变革、驱动力变换的新常态时期。同时,也意味着在动力驱动转换过程中的产业布局调整。河南作为全国大省,应该抓住此次机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拓展和深化全省加工贸易,挖掘新的贸易驱动增长点,为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河南省 一、引言 深化发展加工贸易、进行产业转型优化升级是发达国家迅速走上现代工业化之路的重要路径之一。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化发展,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者市场都产生了结构性变化,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企业生产能力及组织方式、要素禀赋优势、进出口等。而在这样的趋势性变化下,加工贸易就成为了促使我国生产价值链升级、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必由之路。2016年作为中国第十三个五年经济规划的开局年份,河南省作为中国经济板块中的中西部大省有责任担负起中部经济区的领头羊身份。面对日益变化着的国内外环境条件以及产业转移带来的“双向挤压”,先前的粗放产业生产模式已是固步自封,河南省必须抓住全球产业重新调整布局的有力机会,加快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二、河南省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基于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的大力建设和发展,河南省凭借此类平台优势积极承接外来的产业转移,从而有效拉动了河南省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2014年全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接近10%。2015年,河南省加工贸易增速明显,贸易总量为3160.7亿元,同比增长2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8.7%,对河南省对外贸易的贡献率高达93.4%。可见加工贸易对河南全省外贸占比之大,影响之深,加工贸易已成为全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外,国际物流分拨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贸易业态的快速发展,也已成为河南新的外贸增长点。随着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等平台的陆续开放,一系列进口口岸相继获批建设,国际快件出口总包直封权和机场口岸签证权的获得,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落户郑州和洛阳等一系列利好消息的落实,将会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的加工贸易发展新格局。在未来时期,河南省所拥有的一系列加工贸易的优势潜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国内外两种市场资源的比较优势也将得到广泛开发,产能合作更加紧密,更多的享受到双向开放和改革的创新红利,从而使其更充分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和竞争之中。 三、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条件 (一)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制约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一是,从全省来看,加工贸易的规模和发达省份如广东省相比并不大,不能有效形成产业集聚群进行;二是,体制深化改革的政府政策在支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面还不完善,且政策措施的执行力有待考量;三是,加工贸易企业的内外资占比是外资起主导作用,内资仅占很小一部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企业并不能充分进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四是,河南省是人口第一大省,在劳动力的资源禀赋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但同时也存在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低素质劳动力在推进高技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作用乏力。 (二)河南省开展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 (1)人口资源优势。作为人力资源大省,河南省能够充分发掘丰富的人口红利并加以合理利用,通过一整套人才战略体系建设人才队伍,不仅注重数量上的要求更注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而且在人才战略实施过程中是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来打造人才梯队,从而推进了河南省在区域人才竞争中的位次,使一直以来的传统农业大省添加了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两个属性标识。 (2)区位交通优势。河南省位于全国的中东部、欧亚大陆桥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高速公路遍布全省各地,另外,我省建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郑州和洛阳机场连接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条件为河南省广泛开展加工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政策支持优势。为了鼓励和支持省内加工贸易的开展,河南省给予了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一系列优惠政策 ,例如有关于吸引外资、税收、外汇管理、金融、审批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正如2016年6月,河南政府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政策措施方面有力地支撑了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和转型升级。(4)综合环境优势。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下,地域间都在进行开放发展,努力合理吸引外资,在某种程度上国外资本的流入也取决于一个地区的综合投资环境。同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相比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着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如:低廉的资源禀赋、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的区位辐射能力等。 四、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统筹国内外市场,发挥国内外双重优势。强调双向开放,把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通过梯度转移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引导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启对内对外双向合作。具体来讲,我省要统筹两个市场(国内和国外),布局两种资源(国内开放和国外开放),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导向,一方面发挥内陆沿边地区的要素比较优势,引导沿海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向内陆进行梯度转移,形成东中西互动和产业链一体化的加工贸易体系,另一方面要使省内加工贸易企业以积极“走出去”的方式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一带一路”的战略沿线拓展新兴市场

碧潭飘雪-蒙顶飘雪简介 - 天沫茶业

蒙顶飘雪简介 简介: 碧潭飘雪是一种花茶,用茉莉花和上好的蒙顶茶窨制而成采花时间在晴日午后,挑雪白晶莹、含苞待放的花蕾,感在开放前择花,使茶叶趁鲜抢香,再以手工精心窨制。花,色丽形美,才敢展露在茶客面前。看那叶似鹊嘴,形如秀柳,汤呈青绿,清澈得叶片可数。水面点点白雪,色彩有对比,淡雅适度,此茶不仅淳香可口,尚有观赏价值。 历史: 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年。史料中有“蒙山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的记载。公元前53年, 僧人甘露普慧禅师吴理,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土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吴理真种植的七株茶树,被后人称作“仙茶”,而他是世界上种植驯化茶叶的第一人,被后人称为“茶祖”。 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蒙顶山茶即被列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一直沿袭到清代,长达1164年。成书于公元813年的唐代地理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志》记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唐国史补》称“蒙山茶号第一”;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本慈贵大师园仁从长安归国,唐朝皇帝 赠给他的礼物中,就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作为天子礼物,蒙顶山茶成为了国家礼茶。爱茶的人,最能品味吟唱千年绝句“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古时采制蒙顶茶极为隆重而神秘。每逢春至茶芽萌发,地方官即选择吉日,一般在“火前”,即清明节之前,焚香淋浴,穿起朝服,鸣锣击鼓,燃放鞭炮,率领僚属并全县寺院和尚,朝拜“仙茶”。礼拜后,“官亲督而摘之”。贡茶采摘由于只限于七株,数量甚微,最初采六百叶,后为三百叶、三百五十叶,最后以农历一年三百六十日定数,每年采三百六十叶,由寺僧中精制茶者炒制。炒茶时寺僧围绕诵经,制成后贮入两银瓶内,再盛以木箱,用黄缣丹印封之。临发启运时,地方官又得卜择吉日,朝服叩阙。所经过的州县都要谨慎护送,至京城供皇帝祭祀之用,此谓“正贡”茶。在正贡茶之后采制的,是供宫廷成员饮用的,制法亦精,有雷鸣、雾钟、雀舌、白毫、鸟嘴等品目。 如今,蒙顶茶是四川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有传统名茶,也有新创制的,其中品质最佳的有“蒙顶甘露”、“蒙顶黄芽”等。今日这些“凡茶”,其实早已胜过昔日的“正贡”仙茶了。蒙顶甘露采摘细嫩,每年春分时节,当茶园中有5%左右

产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文献综述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财税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杠杆,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对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财税政策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简要评价提出看法,以期为政府宏观引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财税政策 一、产业转型升级概述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各产业、各行业的构成情况。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由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一般,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保障,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创新起着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一个国家而言,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通过引进外资,利用外国现有资本和技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制定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选择好主导产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劳动力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和比重均会不断上升,加速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向第三产业顺利转移,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产业构成是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也许不能有效地使产业结构高级化,若通过推行适当的财税政策,可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对经济景气及经济波动起到调节和“熨平”作用,而且对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善、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财税政策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及行业间流动,相应地影响其他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和存量资产的重新组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财政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独特作用也决定了财政政策在产业政策实施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国内文献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针对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财税)对策 1996年我国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路”,市场供求态势由长期的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经济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对市场反应滞后等弊端凸显出来,我国经济开始步入以调整促发展,以调整带动发展,通过对国民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新阶段。与经济运行主要矛盾的转变相适应,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产业结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为此进行了深入而热烈地讨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财税政策建议。 林兆木(1997)评价了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历史意义。他指出经济发展过程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过程,国内最终需求、中间需求以及出口需求结构的变化会带动制造业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贸易结构等一系列变化,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陈百甫(1998)强调,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就没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没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没有新的产业优势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没有产业结构优势,就不可能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科技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轨的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获取活力,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 马洪(2000)提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这为我国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整体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应以经济调整为主线,通过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经济;应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新兴产业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吴敬琏(1997)、厉以宁(1998)、王永治(1999)等对韩国、日本等政府主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进行反思,剖析了日本政府在发展高清晰度彩电上的失误,分析了美国硅谷模式的制度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结论:我国产业政策应更侧重于完善市场机制,培育相关制度,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阻碍产业自主优化结构、自主实现产业升级的制度性因素。 刘溶沧等(2000)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充分地阐述。他指出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转型升级的财税政策文献综述 ○李明 (甘肃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理论探索 156 《当代经济》2012年7月(上)

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概论

概论郴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环境,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对其现有产业结构的各方面进行调整。直面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冲击,郴州产业展现特有的韧性和引人注目的新趋势,透析郴州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辨证看待机遇与挑战,郴州产业转型升级乃形势所迫、竞争所逼、发展所需。 一、郴州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和基本特征 经济增长伴随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推动着经济增长,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产业结构是产业间形成的经济技术关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演进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内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两方面的提高。“转型”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升级”包括产业之间、产业内的升级。 (一)演进过程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实施一系列助推产业发展的有力举措,郴州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26.8亿元、594.4亿元和360.6亿元,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005年的2.7倍、3.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2.2倍。特别是近两年规模工业增加值保持20%以上的增速,201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

工业利润分别突破1000亿、100亿元大关,全市工业化水平达到46.2%,比“十五”末提高3.5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郴州立足于资源型经济实际,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①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26.21:32.15:41.64转变为2010年的11.7:54.9:33.4,其中第一、三产业占比呈降低之势,第二产业占比呈逐年高位盘整之势。②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00—2010年一产业贡献率由11.6%下降到3.6%,在三次产业中贡献率为最低;二产业贡献率由38.4%上升到67.2%,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三产业贡献率由50.0%降低到29.2%。综合看,三次产业整体结构逐步由当初的“三、二、一”演变为现在的“二、三、一”结构,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各产业基本形成相应的支柱产业。其中一产业内部,以粮食、烤烟为主的种植业增加值比重达59.4%;二产业内部,有色、能源、建材、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六大行业主导地位不断凸显,2010年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1.0%,占GDP的31.5%;第三产业内部,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传输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8.7%。同时,产业不断向园区、非公有制经济、优势行业集聚。2010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的介绍

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的介绍 传说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开启了人工植茶的先河,后经南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遍五洲四海,才有了800多年后陆 羽的理论著述《茶经》;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辛亥革命,长 达1169年的时间蒙顶茶是中央朝廷祭天祀祖的专用茶,而源于宋代 的蒙顶山派茶技“龙行十八式”更是独具魅力,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名山区在振兴蒙顶山禅茶文化,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上大做文章。截至2016年,全区茶园面积达35.2万亩,综合产值达55 亿元,其中,“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3.68亿元,位列 四川第一。 据悉,从2004年到2016年,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受到了各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对蒙顶山茶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蒙顶山茶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和 蒙顶山茶旅游竞争力的增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国 内外游客走近和了解蒙顶山茶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看点一:开幕式含金量高 本届茶文化旅游节开幕上除传统礼拜茶祖吴理真仪式、精彩茶歌茶舞表演外,还将举行中国茶文化之都、全国农业文化遗产(蒙顶山 茶文化)、全国茶叶良种繁育基地授牌仪式。 看点二:首届中国蒙顶山禅茶大会 本届茶文化旅游节活动将举行中国蒙顶山禅茶大会,邀请高僧在蒙顶山皇茶园举行茶禅一味——蒙顶山皇茶园开园仪式;在天盖寺举 行修心悟道——茶席茶会,由禅修、茶艺、品鉴、交流四个部分组成,展现蒙顶山禅茶的精神和真谛;在智炬寺举行把茶问禅——禅茶 文化寻根峰会,将组织国内外知名文化专家学者和宗教人士参会, 开展蒙顶山禅茶交流,形成中国蒙顶山禅茶大会宣言。

看点三:蒙顶山素席茶宴体验 茶宴是集中华美食之精华,融入千年文化清正雅和的精神,通过高超的烹饪技艺,引领国际美食潮流的风尚,取茶之汤、茶之味、 茶之油、茶之色、茶之韵、茶之文化,烹饪出的独具特色的健康美食。本届茶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蒙顶山素席茶宴体验活动,将 蒙顶山禅茶大会餐饮安排与禅修禅养结合,以宣扬禅茶文化、传播 健康饮食观念为主题,届时将邀请嘉宾共品“素席茶宴”的美食。 看点四:全省女职工采茶技能大赛 四川省总工会与名山区女子采茶大赛相结合,开展全省女职工采茶、手工制茶的技能大赛,届时,来自全省各地的女子采茶、手工 制茶能手将云集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一比高下,同时,本次活动将对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颁发奖章。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 想要实现对旅游产业顺利的转型与升级,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针对市场需求改革旅游供给。本文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其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并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最后以云南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例进行分析,通过以目前云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其他地区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标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592346270.html,ki.16723198.2017.17.005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 1.1对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启示作用 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将消费的重点逐渐转移至精神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市场,如何为市场提供更加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供给服务是目前旅游产业的根本。可以发现,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游客走到哪里旅游产品都大同小异。这种局面如何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都是以山水旅游为主,这种观光型的旅游产品文化层面涉及比较少,很难与游客形成深层次的互动。想要给游客一个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提供体验和满足的旅游需求,可以适当发展休闲度假游、文化体验游、风味美食游等等,为游客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 1.2对提高我国旅游质量有促进作用 只有提高了旅游的质量与效率,才能够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产品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加上利用“互联网+”,获取旅游信息资源的途径变得越来越便捷,很多观光型旅游产品不能再凭借山水风光采取落后的模式。现在不仅仅是我国国内的旅游产品在不断的进行升级转型,由于出境签证的优惠与便捷国民出境游越来越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國的旅游产业无法实现有效的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服务品质,这有可能推动我国国民出境游。 1.3对改善我国市场消费环境有积极作用 旅游市场秩序对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积极意义。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都存在各种低价无序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北京、云南等很多地区都非常普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提出了智慧旅游,这个标志着我国的旅游已经进入到智能化时代,游客从获取旅游资讯、选择旅游产品到评价旅游体现都可实现智能化。游客如果在旅游的过程中受到不公平对待等都可以利用网络曝光,这对于当地的旅游市场必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一点也提示我国众多的旅游景区需要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提升自身的口碑。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密集产业是以低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和国民的低福利为前提条件,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属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一旦资源环境供求与价格发生变化,成本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费用的明显提高,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难以生存下去。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退化,“用工荒”现象进一步显现,产业转移也逐渐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界定的探索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从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等固定资金量的多少看,固定资产与劳动力匹配比例低,资金量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大小看,比重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本的有机构成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 以上这些都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分析。黄艳(2009)引入了劳动-资本系数这一概念来界定我国制造业中的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用I i表示i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L i表示i产业的从业人员,C i表示i产业的固定资产,则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可表示为:I i=L i/C i。劳动-资本系数I i越大,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业就越低;反之,I i越小,劳动密集型程度越低,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也就越高。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2 ——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特别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作业。 ——发展阶段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逐步由占主导地位阶段向占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台湾省持续了40年。只有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劳动力呈典型的“无限供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直被视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而工业园区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产业集群程度不深、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破坏、产城融合步伐缓慢以及管理体制缺乏创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园区经济未来的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园区建设为导向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 [关键词]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05-0068-06 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工业园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得以创立和不断发展。自1984年我国提出建设经济开发区以来,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不同种类、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生态经济区等工业园区。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国家级开发区在所在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已超过13%,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对

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升级的承载作用不断凸显。但随着工业园区的政策优势不断弱化,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必须做出调整和反思。 一、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众多产业的空间物质载体,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它的发展经历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至膨胀和质量上的起步到整合升级等不同发展阶段。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各类园区,目前已有478个国家级的经开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有省级各类开发区1170个,全国各类工业园区约22000多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 开发区数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各类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也反映出我国工业园区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2014上半年,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部分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所示,开发区经济发展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二、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转型”与“升级”的内涵 “转型”最早源于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它通过调整事物结构达到增加或减少事物功能的效果。后来“转型”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进而开始与政府、市场、企业等相

苏南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苏南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党的十八大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苏南地区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标签: 苏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产业 F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生态文明的发展途径来考察,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1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辩证关系 转型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如果不能顺利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1.1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进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苏南成为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整个长三角经济乃至全国发展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当前,苏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正向现代化阶段迈进。但是,之前苏南经济发展速度实际上是主要依靠大量的资金投入、较高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和基建规模的扩大来保证的。苏南地区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2007年5月的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和民众越来越关注的空气质量问题,给我们敲响了环境污染的警钟。 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苏南五市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工业结构和形式,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

产业转型升级案例研究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制香产业转型升级报告 一、改革的背景 (一)面临的困难 XX香产业历史悠久,是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300多年前xx 将制香技术带到XX,经过几百年来的历史沉淀,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制香基地之一。但受限于自然条件、区位、资金等因素,当前传统香产业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突围极为艰难,主要体现:一是产能无法根本性提高。制香业的手工制作模式长期以来困扰着香产业产能的根本性发展。虽然台湾、香港及内地相继研发了多款制香机械,但是仍然无法使制香过程完全机械化,产能无法得到革命性提高。二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XX香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原辅材料和销售市场均在生产区域之外,随着生产竞争的日益加剧,发展压力不断增加。三是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虽然XX香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是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为主,缺乏一个统一的XX香品牌,与日本、台湾等香文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四是发展载体亟需完善。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强,XX香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现有的工业平台亟需进一步扩容;此外,香产品展示中心、香业物流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也有待规划建设。五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香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存在“小富即安”心理,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信心不足;经营理念、营销策略与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存在较大差距,急需“充电”。 (二)改革的意图和出发点

做大做强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通过整合资源,挖掘“香”海丝文化底蕴,创新开发组合产品,引导香从朝拜用品向保健、养生、文化礼品和居家用品转型升级。建设国家香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掌握行业话语权,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形成国内香龙头产业,建成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国香都”。 (三)国家改革的基本方向 国家和省市各级均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商务部2011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老字号保护与促进工作的通知》,为新时期保护与发展中华老字号提供支持和保障。省市在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等扶持政策,均明确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二、改革的措施 (一)推动本领域改革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品牌带动为先导,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升产业品牌层次,推动立体多元化发展。 1.重创新,产业层次持续提升。高度重视香产业的科技创新,引导制香企业在自觉参加技能培训提升素质的基础上,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机械,不断提升香产业发展水平。目前,全县香企业共有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其中,xx公司研发的乌沉香、檀香经xx大学药学院药理学系实验,证明该产品对过敏性疾病有预防作用,对呼吸道有保健功效,2012年10月份通过省、市专家评审;xx公司研发的沉香、檀香系列产品经省疾控中心测试,杀菌效果绝佳,并通过SGS国际检测机构检测,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