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淮北市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淮北市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摘要】随着气候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小麦品种更新、农药使用等新情况的出现,麦田病虫草害危害特点和发生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本文根据淮北市当地小麦生产实际,就小麦病虫草害危害特点和发生趋势作一简述,并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淮北市淮北市是黄淮海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30万亩左右。
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小麦品种更新等,麦田病虫草害危害特点和发生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现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就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防治技术作一简述。
1.播种前我市土壤类型主要是砂姜黑土,土壤保水性较差,适耕期较短,要大力推广机械秸秆还田和土壤深耕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扩大耕系营养范围,并及时耙碎、耙平,为种子发芽出土创造良好条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采用农家肥和化肥结合,做到氮、磷、钾、微肥配合;要因地制宜,选择多抗优质品种,如:烟农19、良星66、洛麦23等。
2.播种期播种期是小麦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种子药剂处理不仅可以有效防治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吸浆虫等地下害虫,还可以有效防治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等多种病害的为害,保证齐苗壮苗。
具体办法是①使用小麦包衣种子,②选用小麦专用拌种剂,③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0.2%,加种子量6%的水拌种,边喷边拌,晾干后再干拌种子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④选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3-4kg/亩,在犁地前均匀的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
3.播种期至返青期3.1麦田除草近年来,由于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避免大量调进良种,使得我市草相发生变化。
杂草种类以猪殃殃、播娘蒿、荠菜、泽漆为主,禾本科杂草很少。
其中,南部乡镇发生稍重,以猪殃殃、荠菜为主,北部及市郊周边乡镇以泽漆,猪殃殃、播娘蒿为主。
春季化除宜早不宜迟,当日均温度回升到5℃以上时即可开始,严格按照推荐药量使用,防止产生药害,掌握在拔节前结束。
淮北地区小麦春季田管措施
2 0 秋 种以 来 , 北地 区遭 遇 了 16 0 8年 淮 9 1年 以来 第 6个
洲 星 对 水 2 25 g h 喷 施 ; 用庄 福 星 9 0 / m2 水 6 .k / m 或 0 mL h 对 3 5 gh 喷 施 ; 用稼 福 乐 3 5 /m2 7 k /m2 或 7 mL h 对水 3 5 gh 喷 7 k /m2 施 ; l d再喷 施 1 , 隔 O 遍 以上午 1 0时前 、 下午 4时后效果 为佳 。
1 追 肥 浇 水
以阔叶 杂 草为 主 的地 块 , 7 %巨星 干燥 悬浮 剂 1 .~ 用 5 5 O
2 . / m2 2 %使 它 隆 乳 油 6 0 7 0 25 h 或 0 g 0 - 5 mL对 水 6 0 g h 0k /m。
均 匀喷 雾 防除 。 以单 子叶 杂草 为 主 的地块 , 1 %骠 灵乳 油 用 0
对 烟农 1 高秆 、 体 偏大 、 9等 群 有旺 长 趋势 的 麦 田 。 可在 起身 期 ( 2月底 ) 期拔 节 前用 壮 丰 安 7 0 / m2 水 6 0 末 5 mL h 对 0 k /m2 gh 喷雾 , 用量根 据苗 情 、 墒情 灵 活掌 握 , 酌情 增减 , 以达
阴雨 天 、 风大 和 有露 水时 不 宜喷 施 控
较 多。 长期 干旱 且近 期 降雨 量 不大 、 田旱 情仍 未 解除 的 对 麦
3类苗麦 田 , 于 2月 1 应 5目前 、 曰均 气温 回升 到 3 以上 时 , ℃
于 中午前 后浇 水 , 同时施 尿素 1 0 g h ; 过返 青肥 的 , 5 k /m2追 可 推 迟 在 3月 下 旬 至 4月 初 追 施 拔 节 肥 , 施 尿 素 7 .~ 追 50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关键时期防治技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 1 3年第 1 3期
植 物保 护学
淮北 地 区小 麦病 虫 草 害 关键 时期 防治 技 术
邹 建 忠 陈 正州
( 安徽 省 固镇 县 杨庙 乡农技 站 , 安 徽 固镇 2 3 3 7 1 6 ; 固镇 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 心 )
摘 要 针 对 淮北地 区小麦 生产 , 总 结生 产经 验提 出在 小 麦生 产过程 中病 虫草 害 3个 关键 时期 防治技 术 , 主要 包括 : 播 种 期 药剂拌 种 防 治 地下 害 虫及苗 期病 虫害防 治 ; 返 青 至拔 节初期 病 虫草 害 防治 以及化 控 ; 抽 穗 扬花 期结 合“ 一喷 三 防” 防治病 虫害 ; 提 出防 治指标 以及 合 理 用 药防 治等 。 供 种 植 户参 考 。 关键 词 小 麦病 虫草 害 ; 关键 时期 ; 防治技 术 ; 安徽 淮北 中 图分类 号 ¥ 4 3 5 . 1 2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1 3 — 0 1 4 1 一 O 1
防除看 麦娘 等禾 本科 杂草 可选 用 6 . 9 %精 恶唑禾 草灵 ( 骠马) 浓乳剂 1 3 5 0 ~ 1 5 0 0 mL / h m 、 1 5 %炔 草酸 ( 麦极) 可 湿 性 粉 剂 4 5 0 ~ 6 0 0 m z 。 防除单 、 双 子 叶 混生 杂 草 , 可 将 防 除 阔 叶 草 药 剂和 防除 禾 本 科草 药 剂混 配使 用 。 严格 使 用 剂量 。 注意 用 药 安全 , 小 麦拔 节 后不要 使 用除草 剂 , 以 免产 生药 害 。
3 . 1 小 麦 赤 霉 病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产量和品质对我国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由于小麦的病虫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每年都给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随着农村生态条件的变化和复种指数的提高,病虫害的发生也呈加重趋势,一些过去局部零星发生的病虫害有时会大面积发生,有些过去已被有效控制的病虫害,近年来又有明显回升和加重。
如何防治小麦病虫害,是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重中之重,要防治必须要先了解,下面我们就先介绍几种常见的小麦病虫害。
片花:小麦常见病害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是小麦主产区经常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疾病,又叫“黄疸病”。
根据锈病发生部位的不同,又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
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条锈病,大多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叶鞘、茎杆和麦穗也有发生。
从远处看上去,小麦的叶片是一片黄色,像生锈一样;仔细看过去,你会发现一行一行粉状的东西。
这些粉状的东西,就是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它是真菌性疾病,属于担子门菌中的锈菌。
锈菌的孢子,就相当于植物的种子,而且,是可以通过气流传播的种子。
在适合的气候条件下,孢子就会萌发,侵入小麦,最后发病。
这些孢子,在叶片上的传播蔓延速度非常的快,由于一个又一个的孢子挤破了表面,使叶片水分大量蒸发,叶绿素遭到严重破坏,光合作用的面积就大大减少,小麦的叶子也就提早枯萎了。
小麦如果感染条锈病,到了生长后期,就会蔓延到小麦中上部的所有叶片,由于叶绿素遭到破坏,小麦失去光合作用,便不能再维持正常的生长,更不能完成小麦的结实。
条锈病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南、西北还有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最近几年,在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省份多有发生,另外还有新疆,云南,贵州,重庆和山东的部分地区。
条锈病,在我国历史上,曾经造成过重大的损失,一般发病越早,损失越重,最重的可减产80%左右。
小麦条锈病发病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条锈病喜凉怕热,在我国,有一些地区非常适宜条锈病病菌的越冬,所以往年经常发生条锈病的地区,土壤中存有一定数量的病原菌,来年容易引起条锈病的发生。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摘要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麦田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收获等方面阐述小麦目标单产8 250~9 000 kg/hm2的主要技术措施,以为淮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淮北地区1 选用优良品种根据淮北地区多年小麦生产及品种试验结果,小麦主推品种有皖麦52、连麦2号、淮麦28、淮麦29、济麦22、烟农5158等6个半冬性品种。
2 精细整地小麦要达到高产优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
高产田块整地质量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六字要求[1-2]。
在整地的同时选用5%毒死蜱颗粒60~90 kg/hm2拌土150 kg/hm2,或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3 750 mL/hm2对水15~30 kg/hm2拌土150 kg/hm2制成毒土随犁撒施,以防治地下害虫。
3 科学施肥,培肥地力(1)秸秆还田。
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提高蓄水、保墒和保肥能力,促进小麦增产增收,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2)科学施肥。
小麦单产8 250~9 000 kg/hm2,应基施优质土杂肥18 t/hm2以上、纯N 195 kg/hm2、P2O5 150 kg/hm2、K2O 105 kg/hm2、ZnSO4·7H2O 15 kg/hm2和15%硼肥15 kg/hm2(施用1次可用2年)。
在小麦拔节期,第1节间定长,群体叶色褪淡时,追施尿素225 kg/hm2。
4 科学播种,提高播种质量4.1 适期播种根据利辛县气候特点和品种的特征特性,半冬性品种最佳播种期为10月5—15日,以墒情决定播期,以播期决定播量;足墒下种,一播全苗,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确保壮苗安全越冬。
4.2 适量播种为获得8 250~9 000 kg/hm2的产量目标,半冬性品种播种量150~180 kg/hm2,确保基本苗在240万~300万株/hm2,越冬期总茎蘖数1 050万~1 200万个/hm2,拔节期总茎蘖数1 500万个/hm2以下,挑旗期总茎蘖数1 050万~1 200万个/hm2。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会经常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小麦减产和绝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病虫害有哪些,以及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有哪些。
一、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小麦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斑病等。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真菌病害:如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
细菌病害:如细菌性条斑病、黑节病等。
病毒病害:如土传花叶病毒病、黄矮病毒病、丛矮病等。
线虫病害:如禾谷胞囊线虫病、根腐线虫病等。
生理病害:如缺素症、湿害、冻害、旺长等。
虫害有小麦蚜虫、麦种蝇、吸浆虫、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
二、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本文主要针对小麦种植过程中几种小麦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以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下:1、小麦锈病的防治主要危害的是小麦的叶片和叶鞘以及茎秆等位置,小麦条锈病呈现规则的性状,而叶锈病呈现混乱的性状,秆锈病主要呈现一个大红斑。
其中发病种类最为常见的是小麦叶锈病,其次是条锈病,秆锈病的发病情况较少。
防治对策:一般在三月中下旬用药控制发病中心,四月初对发病麦田进行全面的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25%的丙环唑乳油,50%的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者25%的粉唑醇悬浮剂。
或者三唑酮粉剂每平方公顷兑水750~112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其中药物的使用量分别问600m1、450m1、375m1、1500g。
2、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小麦纹枯病有被称为立枯病、尖眼病。
最近几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逐渐加重,如果该种疾病得不到及时的防治一般会导致减产10%~20%左右,严重的地区可以导致减产达到50%以上。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关键技术是药物喷剂。
施药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小麦拔节初期,以组织病害侵入茎秆,所用药剂可以是23%的宝穗乳油、20%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的三唑酮乳油、20%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者使用12.5%的烯唑醇悬浮剂等药物。
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病原、发病条件和发生规律,并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2个方面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症状;发病条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淮北地区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141-02小麦赤霉病也称为红麦头、烂麦头、麦穗枯,在全世界普遍发生,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小麦苗期至穗期均能感染发病,导致穗腐、茎腐以及苗叶枯死,其中穗腐造成损失最大,减产20%以上,其中淮北部分地区2012年减产20%~30%。
1 发生症状2 病原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包括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税顶镰孢(f.acuminatum)、黄色镰孢(f.culmorum)、燕麦镰孢(f.avenaceum)、串珠镰孢(f.moniliforme)等。
其中,禾谷镰孢(具镰刀形的大型分生孢子)是优势种。
玉蜀黍赤霉是病原物的有性态,而多种镰刀菌均可以无性态发病。
3 发病条件小麦赤霉病菌以菌丝体状态越冬,可以存在土表作物残体上,如玉米秸秆等上赵冬。
翌年春季,小麦赤霉病菌形成子囊孢子,通过空气流动而传播侵染,感染小麦穗部。
小麦各生育期染病情况不尽相同,扬花期为最敏感时期。
该时期内,如果气候条件适宜,如连续阴雨、气温高于15 ℃,则利于小麦植株染病,在大量赤霉病菌源存在的情况下,该病将大流行[2-3]。
4 发生规律5 防治措施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和减少初侵染源为基础,充分利用抗病品种,及时喷洒杀菌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具体做法如下。
5.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可以避免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二是秋季深耕灭茬,将稻蔸及其他病残体埋入土里,或清除稻蔸、稻草等病残体,不仅减少菌源,还能减少水稻螟虫越冬虫源。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亩产600 kg产量分析与栽培技术
3.2播期种子准备在播种前2~3d 把备播的小麦种子晒干扬净,剔除瘦瘪粒、破碎粒、霉变粒及其他杂草种子,用小麦种子专用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采用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拌种,剂种比根据药剂说明进行,把处理好的种子晾干后待播。
3.3播期与播种量在山东境内10月5~15日为最佳播种期,因其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每亩基本苗以18万左右为宜。
适宜的行距18~20cm 、播深3~4cm ,实现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
通过缩小行距使小麦年前叶面积系数较大、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实现群体生长健壮,增强抗冻抗逆性。
阳光808合理的产量结构三要素是亩穗数38万~43万、穗粒数38粒左右、千粒重47g 左右。
在小麦栽培中提倡“七分种,三分管”,播种是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一般地小麦越冬时保持主茎叶龄5~6片、单株分蘖3~4个、次生根8~10条为宜。
3.4防治病虫害要加强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田间病虫害管理,做到安全用药,分期治理,混合施药兼治的原则进行综合防治。
①小麦越冬前和返青拔节期根据具体红蜘蛛、蚜虫、纹枯病等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预防。
②孕穗灌浆期重点防治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和小麦叶锈病,保证小麦高产和稳产。
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叶面肥促进小麦灌浆,提高千粒重,促进早熟。
3.5适期晚收该品种穗大粒多,灌浆时间长,在完成灌满浆后,籽粒较硬、出现光泽、达到完熟、水分降到14%以下时收获,利于品质的提高,便于安全贮藏。
参考文献[1]余松烈.山东小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2]樊小林,廖宗文.控释肥料与平衡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J].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报,1998(4):219-223.[3]陈香芝,张齐鲁,张连晓,等.潍麦8号的生育特点与超级小麦育种目标[J].山东农业科学,2005(3):14-16.[4]王成超,杜绍印,吴清涛,等.高产高蛋白小麦新品种郯麦98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10(3):107-108.淮北平原雨热同季,平均年降水量超过850mm ,为粮食作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降水资源,而且95%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0℃期间),水热同步,有利于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求。
淮北麦区麦田杂草种类、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操作,避免药害发生;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在 风雨天施药。
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利用天敌
保护和利用麦田杂草的天敌资源,如昆虫、病原 菌等。
生物制剂
研发和推广针对麦田杂草的生物制剂,如微生物 除草剂、植物源除草剂等。
生态调控
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实现 杂草的生物防治。
季节性变化规律
秋季是麦田杂草出苗高峰期,此 时杂草种类多、密度大。
春季气温回升后,麦田杂草进入 快速生长期,与小麦争夺养分和
光照。
夏季高温多雨,部分杂草进入开 花结实期,种子随风飘散,易造
成下一年度杂草大量发生。
对小麦生长影响评估
01
02
03
04
杂草与小麦争夺养分、水分和 光照,导致小麦生长不良、产
合理轮作
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降低杂 草滋生环境。
精选种子
选用纯净度高、杂草种子少的 麦种。
田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小麦健壮 生长,提高与杂草的竞争能力
。
化学除草剂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选用原则
选择对麦田杂草防效好、对小麦安全、对后茬作物无影响的除草 剂品种。
使用时期
根据麦田杂草发生特点,选择最佳施药时期,一般在小麦返青至 拔节前进行。
06
总结反思与未来发展规划
本次项目成果总结回顾
1 2 3
杂草种类与发生特点明确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明确了淮北麦区麦田 主要杂草种类及其发生特点,为防治提供了科学 依据。
防治方法效果显著
针对不同类型的杂草,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 并通过实践验证了其效果显著,有效减少了麦田 杂草的危害。
农民防治意识提高
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 0 0 2 0 0 g 湿 拌 种子 1 0 0 k g ; 3 3 %多菌灵 ・ 三唑 酮可 湿性 粉 剂 2 0 0 ~ 3 0 0 g 拌种子 1 0 0 k g ; 1 5 %三唑 酮 可 湿性 粉 剂 1 6 g 湿 拌
种子 1 0 0 k g 。 二 是 小 麦 扬花 初 期 , 田间 有 零 星发 病 时 , 为 小 麦 赤 霉病 的防 治 适 期 , 抢晴喷药 l 一 2次 , 间隔 7 ~ 1 0 d再 喷 1 次。 可用 7 0 %甲基硫 菌灵 可湿性 粉剂 1 . O 5 ~ 1 . 5 0 k g / h m2 , 4 % 0 多菌 灵 ・ 三唑酮 ・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 . O 5 ~ 1 . 5 0 k g / h m2 , 5 0 %
子 囊 孢 子 在 稻 上 越 冬
图 3 小麦 赤霉 病病 害循环
1 2 0 0 g / h m ; 4 0 %戊 唑 醇 ・ 多 菌灵 悬 浮剂 8 2 5 — 1 1 2 5 mL / h m ; 2 8 %烯肟 菌 胺 可 湿性 粉 剂 7 2 0 ~ l 4 4 0 g / h m 。 四 是 小 麦 赤 霉 病 大量 发 生 时 , 应及 时 施 药 防 治 , 可 用下 列 杀 菌 剂 : 5 0 %多
( 上接 第 1 3 6页)
【 5 】 叶钟音 , 周明国. 江 淮地 区小麦赤 霉病 菌对 多菌灵耐药性 的测定 【 J ] . 植物保护学报 , 1 9 8 5 ( 3 ) : 4 6 。 6 4 .
表 2 润湿 剂筛 选结 果
2 . 4 崩 解剂 的选择
剂 的配 方 后 , 配 制样 品对 各项 指 标 进 行 检 测 , 各 项 指 标 合 格, 结 果见 表 3 。
淮北地区小麦常见病害发生与防治
淮北地区小麦常见病害发生与防治摘要分别总结了淮北地区常见病害如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纹枯病、全蚀病的发生危害情况与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病害;发生;防治1小麦白粉病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50%。
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1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逐渐扩大为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小麦白粉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气温在5~25℃病害均能发生,以12~18℃扩散最快,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发病。
一般在3月底4月初日平均气温达10℃发现病状,要及时施药防治。
4月24日前后日平均气温达15℃,是白粉病扩散最快的时期,也是防治白粉病最关键时期。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耐病品种。
②及时翻耕灭茬,铲除自生麦苗,合理密植和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做到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温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③化学防治。
播种前,可用2.5%适乐时20mL+3%敌萎丹100mL,对水0.5kg,拌种10kg,并堆闷3h,进行种子处理。
早春当病株率达5%时和孕穗至抽穗期当病株率达20%时,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120~150g/hm2、50%粉锈宁胶悬剂1 500g/hm2或33%纹霉清可湿粉剂750g/hm2,对水750kg/hm2,进行茎叶喷雾防治。
2赤霉病一般在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发病后期在小麦穗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日平均气温15℃是发病的起点温度,低于15℃不发病或病害潜育期长;相对湿度小于70%,病菌的生育和繁殖就受到抑制;连续阴雨,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5℃左右时,最有利于赤霉病发生。
若高温多雨时段正好出现在小麦最易感病的开花、灌浆期,再结合大量菌源配合,赤霉病就会流行。
防治方法:①易发病区,应选用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扬花集中、花期短、耐湿性强的抗病品种。
②根据小麦扬花期雨水情况适期播种,避开扬花多雨期,做到清沟沥水,增施磷钾肥,促壮防倒。
淮北地区小麦种植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植 株 已感 染 纹枯 病 , 小麦蚜虫 、 麦蜘蛛、 麦 潜 叶 蝇等 虫 害 也 有 所发 生 , 预测 2 0 1 4年 小 麦纹枯 病将 属 中等重 发年 份 。 ( 4 ) 多: 杂草发生多。 据对 5 0块 田调 查统 计 , 杂 草 平 均 8 0株/ m 以上 , 草龄 4 ~ 5叶 , 而且 年前 中耕 、 化 学除 草 的面 积 较少 , 导 致杂 草滋 生较 多 , 将严 重影 响小 麦生长 。
雾, 以控 制 细胞 伸 长 、 增加 叶 片 叶绿 素 含 量和 光 合 产 物 , 返 青起 身拔 节初 期可 适 当重控 , 用1 5 %多效 唑可 湿性 粉 剂 6 0 0
g / h m 或壮 丰 安 4 5 0 mL / h m 对水 6 0 0 k g / h m 茎叶 喷施 , 可 增
春季 干旱 和冻 害问题 , 特别 是 2 0 1 3年 小麦 早播 旺长面 积 大 . 更 易造成 冬春 冻害死 苗 问题 。 浇水 是 防 止干旱 冻害 的最 好途 径。 如 果 冬季 雨 雪天 气 正 常 , 小麦 一 般 不需 要 浇水 。 但 是 如
果 天 气干 旱 少 雨 , 一 定 要及 时早 浇 越冬 水 、 返 青水 . 抗 旱 防 冻。 浇水 以夜 冻 曰消 为 原 则 , 以小 水喷 灌 为 主 , 不 易大 水 漫
( 1 ) 稠 : 播种量大 , 基本苗多。 “ 稠” 是2 0 1 3年 小麦 播 种 的 一大 特 点 , 也 是最 突 出的 问题 , 年 前部 分 田块 已 出现 封垄
加 茎秆 细胞 壁厚 度 , 延缓 茎 节伸长 , 有效 防止后 期倒 伏 。
( 4 ) 早化 学 除 草 。 化学除草 , 分冬前、 春季 2季 进 行 . 一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
Vol.28No.3M ar.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2012年3月1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淮北地区为小麦主产区,病虫发生种类多,近年呈现小虫闹大灾、病害趋重发生的特点,而且在不同生育期分别要遭受多种病虫危害.例如:小麦从播种至出苗期(10月中旬-12月初)有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为害;小麦返青后(2月下旬后)有麦蜘蛛、小麦蚜虫、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小麦抽穗后(4月中旬-5月下旬)除麦蚜继续为害外,又有小麦吸浆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赤霉病和近年萧县等地发现的小麦包囊线虫病等.2小麦病害发生与危害淮北地区麦类病害发生种类多,危害严重.主要有小麦纹枯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等;偶发性的病害有麦类赤霉病、麦类黑穗病等;其次有小麦线虫病、小麦病毒病、小麦叶枯病、小麦全蚀病等.2.1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真菌病害)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在淮北各麦区都有发生.其中锈病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锈病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褐斑.均在发病部位长出铁锈色的粉孢子.三种锈病都是典型的气流传播病害,传播范围广.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菌源多,气候适宜,管理不当等均会使病害发生加重.小麦发病后由于叶绿素被破坏和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导致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往往造成穗小、粒瘪、产量降低,一般减产5%-15%,严重的达50%以上.如宿州市2003年小麦叶锈病在以烟农19、皖麦19等品种上偏重流行,发生面积20万ha 以上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0%以上.上世纪90年代白粉病在淮北地区连续多年发生严重,病菌侵染小麦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的颖壳,病部表面均长出白粉状霉层,严重时连成片成为白色—灰褐色霉层.小麦白粉病危害后,常造成叶片早枯,麦穗空秕,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减产30%~50%.2.2小麦纹枯病(真菌病害)小麦纹枯病在淮北地区发病普遍,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般中等以下发生,1995年发生面积15.87万ha ,自此每年都达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1998年、2003年发生面积20万ha 以上,2004-2007年达25万ha 以上,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已成为淮北地区小麦上重要病害之一.小麦纹枯病俗称“花秆病”,从小麦播种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基部的叶鞘和茎杆,常常形成烂芽、烂茎、枯孕穗和白穗等,病害常发地区田间病株率一般20%-40%,高的达100%,特别严重的田块引起的枯白穗率可达20%以上,一般造成小麦减产5%-10%,严重地块可达20%以上.2.3小麦黑穗病(真菌病害)小麦黑穗病包括小麦腥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和小麦秆黑粉病.近年在淮北地区为零星发生病害.小麦腥黑穗病危害麦穗,但病穗完整,暗绿色,颖壳向外张开.麦粒变圆成为菌瘿,外包灰白色膜,内充黑粉,有鱼腥味.致使小麦腥黑穗病不仅造成减产,而且病菌含有毒质和腥臭的三甲胺,使面粉不堪食用,该病在淮北麦区属于检疫性病害.小麦散黑穗病危害病穗籽粒及内外颖壳完全破坏变为黑粉,外包一层灰白色薄膜,极易破裂,散出大量黑粉,仅留穗轴直立田间.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技术武德兰1,吴媛媛2,朱德慧3,周同新4(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101;2.濉溪县四铺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濉溪235115;3.宿州市植检植保站,安徽宿州234000;4.安徽省紫芦湖良种繁殖场,安徽宿州234000)摘要: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发生的病虫种类,以目标病虫作为主攻对象,兼治其它虫害。
淮北地区春季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板 、 土壅 根 和增 温保墒 等 作用 , 培 反而 会损 伤麦 苗 , 成 造
减产 。早春 锄麦 要 由浅 人 深 ,掌握 “ 次浅 ,二 次 深 ,三 一 次不 要伤着 根” 的方 法 。锄后 拍 碎 土坷 垃 ,剔 除“ 墩苗 ”,
疏通麦 田“ 沟” 三 ,为小 麦顺利 生长创 造一个 良好 的环境 。
强 筋小麦 生产基 地之一 , 、 、 温 光 水资源 丰富 , 小麦 生产潜
力 较大 , 是安 徽省 主要 的 小麦 生产 区。本 地 区小 麦 的 生 长 在立春 以后 , 随着 温度逐 渐 回升 , 逐渐 加 快 , 2月底 陆续
进入 拔节 阶段 , 此期 是小麦 生 育转化 的重要 时期 ,因而 掌
时 间 ,防止早衰 , 加 千粒 重 。此外 ,小麦 苗 期 浇 尿 也是 增
一
当 田间麦 蜘 蛛 达 到 20头/ .3 可 2% 扫螨 净 可 0 03 m, 0 湿性粉 剂 , 扫螨 净乳 油 20 30 液喷 雾 防治 , 可 或 00— 00倍 也
用 18 . %虫 螨 克 乳 油 9 0—10 l m 2 m/h 对 水 7 0 g h 5 k/ m 喷 雾 防治 。 当田间麦蚜 达 到 8 0头/ 穗 , 0 百 可用 2 %灭 幼脲 5 3号 悬浮 剂 , 4 %乐 果 10 或 0 0 0~10 5 0倍 液 进行 常 规喷 雾 。 注意此期 用药 次数不 要超过 2次 , 麦 收获前 2 d禁 止用 小 0
花期 , 遇 3 若 d以上连 阴雨 天气 , 应用 5 %多菌灵 等 预防小 0
麦赤霉 病 。当病茎 率 达 1 % 以上 , 5 药剂 可 用 1 %粉 锈 宁 5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小麦病虫害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纹枯病、黑穗病、蚜虫等。
1、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这几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一、小麦病虫害有哪些1、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存在大量病菌时,病害就会发生。
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小麦赤霉病是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
表现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烂、秆腐和穗腐,其中最严重的是穗腐。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危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一般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小麦的颖壳和芒也会受害。
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面会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然后会逐渐扩大为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会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时就会立即飞散。
后期病部霉层会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还会散生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它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会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会生成黑色的孢子堆。
该病会影响小麦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变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4、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时叶片上会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慢慢的会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发病时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的全株叶片都会变黄枯死。
5、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就会逐渐明显。
危害症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淮北地区小麦常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结合多年
工作经验,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淮北地区小麦的病虫草害
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安徽淮北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67-03
1 小麦病害防治技术
1.1 小麦纹枯病
1.1.1 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
病菌是土壤习居真菌,以菌核或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或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
冬麦播种过早、过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
秋冬温暖,翌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
1.1.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良种。
②适期播种。
③合理密植,播种量不要过大。
④防止大水漫灌,田间水位高的河滩地或老灌区地要开沟排水。
⑤合理施肥,氮肥不能过量,防止徒长,粪肥要经高温堆沤后再使用。
化学防治:在秋季或春季分蘖盛期调查,掌握病情,重点放在早播、连作、杂草多、施氮量高、种植感病品种的麦田。
在分蘖末期病株率达5%时,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ml/hm2,或井冈霉素高浓度粉剂375g/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75~1 500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750~1 500k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 125~1 500g/hm2,均对水900~1 125kg/hm2喷雾。
井冈霉素可与增产菌混合使用,以分蘖末期施药防效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较差。
1.2 小麦锈病
1.2.1 发生特点。
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田间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的特点加以识别。
3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
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
由于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还需随季节在一定地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才能完成周年循环,所以3种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
一般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程度重,反之则轻。
1.2.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且小麦锈病致病流行小种变化较快,同一时期的
不同地区流行小种不同。
因此,要不断培育抗新流行小种的品种。
②调节播期。
播种越早,秋苗条锈病发生越早、越重,因此在保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不要早播。
③及时翻耕灭茬和中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
④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南
方麦区雨水多,麦田湿度大,有利于锈病发展,加强开沟排水,可以
减轻危害。
⑤合理均匀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防止贪青晚熟,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增施这2种化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
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减少病原菌。
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g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60g拌50kg种子。
要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
②在秋季和早春,大田发现锈病中心应及时喷药控制。
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g/hm2或20%粉锈宁乳油600ml/hm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50g/hm2防治。
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达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3倍浓度喷雾。
1.3 白粉病
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种。
在常发重病地区,对品种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发病区可低一些。
②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
③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可减轻发病。
如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
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此外,在自生麦苗能越夏的地区,应在小麦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
化学防治:在种植的品种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况下,药剂防
治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的重点是长势好、产量高、发病
较重的地区和麦田。
可用三唑酮(粉锈宁)120g/hm2,在小麦孕穗-抽穗阶段喷洒1次,可兼治小麦锈病。
在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用三唑酮拌种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各种
黑穗病和秋苗期锈病。
拌种的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或三唑醇(羟锈宁),其施用方法与三唑酮相同,用药量减少
1/2。
1.4 赤霉病
1.4.1 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减产,人、畜食用病麦粒或面粉后,会产生头痛、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食用还可发生器质性病变。
一般小麦扬花期遇雨赤霉病发病就重,反之则轻。
同一品种,低洼湿度大的田块较湿度小的田块发病重。
因此,扬花期雨水多的年份要特别重视化学防治工作。
1.4.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清除初侵染源。
重点清除玉米根茬、棉铃和田边地头的玉米残体等,并对病残体进行堆沤腐熟或烧毁。
③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化学防治:在小麦初花期至盛花期用80%多菌灵微粉剂750 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750~1 125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分别对水喷雾。
如果扬花期间连续下雨,第1次用药后7d下雨趁间断时再用药1次。
1.5 病毒病
1.5.1 发生特点。
病毒病中黄矮病和丛矮病危害最大。
小麦黄矮
病是通过蚜虫传播,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
黄矮病从小麦幼苗时就可以危害,小麦感病越早,长得越矮,减产也越重。
受害的小麦分蘖减少,并严重矮化,叶片变黄,叶脉仍为绿色,因而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小麦丛矮病通过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在有病毒的小麦上取食后,体内带毒,可以终身传毒,但不会把毒传给后代。
丛矮病也是全生育期都可侵染,染病越早减产越重。
感病的小麦严重矮缩,与其他病毒病不同的是丛矮病使小麦的分蘖无限增多。
1.5.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种植抗(耐)病品种。
病毒病的防治首先考虑的是使用抗、耐病品种,有的病毒病很容易找到抗病品种,而且抗性持久。
②根据病毒病类型采用不同的栽培措施。
丛矮病在套作麦田发生重,在棉麦套种地区,适当选用生产期较短的品种,在棉行内套种小麦要拔去棉柴后再翻耕播种,这样能起到控制丛矮病的作用。
黄矮病的防治主要是减少麦蚜和病毒越夏数量。
另外,清除田间杂草,可以减少传毒昆虫的田间寄主,这对丛矮病防治尤其重要。
施肥要以基肥为主、多施腐熟的有机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
土传病毒病的防治主要是推迟小麦播期,并减轻土壤湿度。
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
防蚜虫治黄矮病可用0.3%或0.5%灭蚜松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效40d左右。
②喷药治虫。
对虫传病毒病如黄矮病、丛矮病,治虫防病是主要的防治措施。
喷药治蚜防黄矮病,喷药治灰飞虱防治丛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