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淮北地区小麦常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结合多年
工作经验,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淮北地区小麦的病虫草害
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安徽淮北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67-03
1 小麦病害防治技术
1.1 小麦纹枯病
1.1.1 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

病菌是土壤习居真菌,以菌核或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或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

冬麦播种过早、过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

秋冬温暖,翌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

1.1.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良种。

②适期播种。

③合理密植,播种量不要过大。

④防止大水漫灌,田间水位高的河滩地或老灌区地要开沟排水。

⑤合理施肥,氮肥不能过量,防止徒长,粪肥要经高温堆沤后再使用。

化学防治:在秋季或春季分蘖盛期调查,掌握病情,重点放在早播、连作、杂草多、施氮量高、种植感病品种的麦田。

在分蘖末期病株率达5%时,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ml/hm2,或井冈霉素高浓度粉剂375g/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75~1 500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750~1 500k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 125~1 500g/hm2,均对水900~1 125kg/hm2喷雾。

井冈霉素可与增产菌混合使用,以分蘖末期施药防效最好,拔节期次之,孕穗期较差。

1.2 小麦锈病
1.2.1 发生特点。

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3种,田间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的特点加以识别。

3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
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

由于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病菌越夏、越冬需要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还需随季节在一定地区间进行规律性转移,才能完成周年循环,所以3种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

一般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程度重,反之则轻。

1.2.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注意品种合理搭配和轮换,且小麦锈病致病流行小种变化较快,同一时期的
不同地区流行小种不同。

因此,要不断培育抗新流行小种的品种。

②调节播期。

播种越早,秋苗条锈病发生越早、越重,因此在保墒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不要早播。

③及时翻耕灭茬和中耕,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菌源。

④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方麦区雨水多,麦田湿度大,有利于锈病发展,加强开沟排水,可以
减轻危害。

⑤合理均匀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适当增施磷、钾肥,以防止贪青晚熟,尤其在土壤缺乏磷、钾肥的地区,增施这2种化肥,可以减轻锈病为害。

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减少病原菌。

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100g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60g拌50kg种子。

要充分搅拌均匀,严格控制药量,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

②在秋季和早春,大田发现锈病中心应及时喷药控制。

如果病叶率达到5%、严重度在10%以下,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0g/hm2或20%粉锈宁乳油600ml/hm2,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50g/hm2防治。

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达25%以上,严重度超过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药量的2~3倍浓度喷雾。

1.3 白粉病
农业防治:①种植抗病品种,特别是具慢(耐)白粉性品种。

在常发重病地区,对品种的抗性要求要高一些,在一般发病区可低一些。

②根据品种特性和麦田肥力水平合理密植。

③采用正确的栽培措施可减轻发病。

如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肥配合,适当增施磷、钾肥。

南方麦区注意开沟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此外,在自生麦苗能越夏的地区,应在小麦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

化学防治:在种植的品种不抗病或抗病能力弱的情况下,药剂防
治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的重点是长势好、产量高、发病
较重的地区和麦田。

可用三唑酮(粉锈宁)120g/hm2,在小麦孕穗-抽穗阶段喷洒1次,可兼治小麦锈病。

在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用三唑酮拌种可有效地控制秋苗期的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各种
黑穗病和秋苗期锈病。

拌种的用药量是种子重量的0.03%(有效成分);或三唑醇(羟锈宁),其施用方法与三唑酮相同,用药量减少
1/2。

1.4 赤霉病
1.4.1 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减产,人、畜食用病麦粒或面粉后,会产生头痛、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食用还可发生器质性病变。

一般小麦扬花期遇雨赤霉病发病就重,反之则轻。

同一品种,低洼湿度大的田块较湿度小的田块发病重。

因此,扬花期雨水多的年份要特别重视化学防治工作。

1.4.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清除初侵染源。

重点清除玉米根茬、棉铃和田边地头的玉米残体等,并对病残体进行堆沤腐熟或烧毁。

③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化学防治:在小麦初花期至盛花期用80%多菌灵微粉剂750 g/hm2,或40%多菌灵胶悬剂750~1 125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1 125g/hm2分别对水喷雾。

如果扬花期间连续下雨,第1次用药后7d下雨趁间断时再用药1次。

1.5 病毒病
1.5.1 发生特点。

病毒病中黄矮病和丛矮病危害最大。

小麦黄矮
病是通过蚜虫传播,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

黄矮病从小麦幼苗时就可以危害,小麦感病越早,长得越矮,减产也越重。

受害的小麦分蘖减少,并严重矮化,叶片变黄,叶脉仍为绿色,因而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

小麦丛矮病通过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在有病毒的小麦上取食后,体内带毒,可以终身传毒,但不会把毒传给后代。

丛矮病也是全生育期都可侵染,染病越早减产越重。

感病的小麦严重矮缩,与其他病毒病不同的是丛矮病使小麦的分蘖无限增多。

1.5.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①种植抗(耐)病品种。

病毒病的防治首先考虑的是使用抗、耐病品种,有的病毒病很容易找到抗病品种,而且抗性持久。

②根据病毒病类型采用不同的栽培措施。

丛矮病在套作麦田发生重,在棉麦套种地区,适当选用生产期较短的品种,在棉行内套种小麦要拔去棉柴后再翻耕播种,这样能起到控制丛矮病的作用。

黄矮病的防治主要是减少麦蚜和病毒越夏数量。

另外,清除田间杂草,可以减少传毒昆虫的田间寄主,这对丛矮病防治尤其重要。

施肥要以基肥为主、多施腐熟的有机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

土传病毒病的防治主要是推迟小麦播期,并减轻土壤湿度。

化学防治:①药剂拌种。

防蚜虫治黄矮病可用0.3%或0.5%灭蚜松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效40d左右。

②喷药治虫。

对虫传病毒病如黄矮病、丛矮病,治虫防病是主要的防治措施。

喷药治蚜防黄矮病,喷药治灰飞虱防治丛矮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