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肺经经穴

合集下载

(完整)穴位歌诀

(完整)穴位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太阴肺经经穴歌(共11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共2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复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经穴歌(共45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 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下行内庭厉兑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四、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一、手太阴肺经穴位记忆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穴位记忆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穴位记忆歌诀
手太阴肺经穴位记忆歌诀
肺经性属列太阴,
经终拇指起自胸。

首生经穴叫中府,
它平华盖之外生,
再界乳头上三肋,
取其中府基本行。

锁骨下窝外端处,
云门平璇玑六寸。

腋窝内口设一线,
使它直下尺泽停。

后按此线起始处,
约下三寸天府定。

参照天府一寸下,
去针侠白不失准。

手掌朝上亮肘纹,
尺泽位这纹正中。

横以寸脉为起界,
上行七寸孔最承。

双手虎口对交叉,
列缺齐食指尖衡。

界腕横纹一寸上,
经渠相挨关脉斟。

腕部桡侧横纹头,
太渊穴与寸脉邻。

第一掌骨前侧中,
赤白肉际鱼际分。

拇指远端外甲角,少商离甲角一分。

手太阴肺经五大穴位的功效和主要作用

手太阴肺经五大穴位的功效和主要作用

手太阴肺经五大穴位的功效和主要作用一、少商(井穴)部位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烦心善哕.心下满.汗出而寒.咳逆.疟振寒.腹满唾沫.唇干引饮不下.膨膨.手挛指痛.寒栗鼓颔.喉中鸣.针灸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脏热气.不宜灸.按少商乃阴井木穴之始.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脏为阴.阴常不足也.二、鱼际(荥穴)部位在大指本节后散脉中.证治洒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出.呕血.心痹.悲恐.针灸针入二分.留三呼.按∶鱼际乃阴荥火穴.在手大指后鱼腹中.手大指接近次指时.则鱼腹丰满.离开次指时.则本节后内侧微陷下.有如鱼腹正中交际之形.故名鱼际.鱼际为火穴.肺为金藏.火能克金.故此穴言针不言灸.三、大渊(俞穴)部位在手掌后陷中.证治胸痹逆气.寒厥善哕呕.饮水咳嗽.烦惋不得卧.肺胀满膨膨.臂内廉痛.目生白翳.眼赤筋.缺盆中引痛.掌中热.数欠.喘不得息.噫气上逆.心痛唾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僻.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三壮.按∶大渊乃脉之所会.本输篇云.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盖其穴在手大指如鱼形之后.再下一寸.即寸口脉之起点.此五脏之穴.亦称原穴.盖六腑水谷精华.注入五脏经之起原处.故称渊.四、经渠(经穴)部位在寸口陷中.证治疟寒热.胸背拘急.胸满膨膨.喉痹.掌中热.咳嗽上气.数欠.热病汗不出.暴痹喘.足心痛.呕吐.针灸针入二分.留三呼.禁不可灸.灸即伤人神.按∶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即关上部位.寸至关长一寸九分.以下即为尺中.言经渠者.乃经过之冲渠要道.大渊在寸口之始.经渠居寸口之中.并未入于尺中也.五、尺泽(合穴)部位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证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舌干.咳嗽唾浊.四肢暴肿.臂寒短气.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五壮.其∶尺泽乃肺之合穴.可针.可灸.盖阴合为水.肺为金藏.水乃金之所生.邪之实者针之.泻某子故也.肺乃脏气之藏.山泽通气.此穴恰在太阴尺中.脉之结点.故名尺泽.义至深也.一、商阳(井穴)部位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耳聋.寒热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痛.目青盲.针灸针入一分.留一呼.右取左.左取右.如食顷立已.可灸三壮.按∶商阳乃阳井金穴之始.木上有水曰井.水乃金之所生.阳常有余.商乃肺音.大肠合之.故曰商阳.大肠之脉.上颈贯颊.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故治齿病目病.当左取右而右取左也.二、二间(荥穴)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证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口.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二间乃阳荥水穴.金水相生.可针可灸.手次指亦名食指.共三节.此穴在二节与三节之中间.故曰二间.三、三间(俞穴)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证治喉痹.咽中如鲠.齿龋痛.嗜卧.胸满肠鸣.洞泄寒疟.唇焦口干.气喘.目急痛.针灸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按∶三间乃阳俞木穴.手阳明脉之所注.在食指本节第三骨之后.大次指歧骨之前.穴居其中.故名三间.四、合谷(原穴)部位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证治疗寒热疟.鼻鼽衄.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头痛.齿龋.喉痹.痿臂.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针灸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若妇人妊娠.不可剌.刺之损胎气.按∶合谷乃大肠手阳明之原穴.居大指次指歧骨间.稍偏次指微前缺陷中.直下可达劳宫.与后溪成一直线.大指次指相合处.类似深谷.故称合谷.病重者.可深刺八分或一寸.五、阳溪(经穴)部位在腕中上侧大指与次指两筋间陷中.证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喉痹.耳鸣.齿痛.惊掣肘臂不举.痂疥.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慎如合谷法.按∶阳溪乃手阳明所行之经穴.手太阴肺别络列缺交会之处.肺位最高.大肠居下.手指掌后仰.则大指与次指两筋高起.太阴交阳明之处.有类山溪.故名阳溪.六、曲池(合穴)部位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证治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随.刺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臂肘细而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针灸针入七分.得气先泻后补之.可灸三壮.按∶曲池乃大肠手阳明之合穴.阳合为土.阳明多气多血.有余者泻之.然大肠为庚金.土穴乃金之母.故泻后当补之.邪气之来也紧而急.谷气之来也徐而和.先泻后补.指下针下.犹有所别.穴在肘外辅骨稍前陷中.屈曲其臂乃得之.故称曲池.一、厉兑(井穴)部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尸厥.口噤气绝.状如中恶.腹胀满.汗不出.寒疟不嗜食面肿.足寒.喉痹.齿龋.恶风.鼻不利.多惊.好卧.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按∶厉兑乃足阳明所出之井金穴.尸厥或胃家实.皆可用锋针浅刺之.厉不美也.兑通也.足次指受大指之排挤.其形恶厉.其经脉斜通于次指外间.故名厉兑.二、内庭(荥穴)部位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证治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齿龋痛.疟不嗜食.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内庭乃阳荥水穴.在足次指外间.中指内间.跗上半寸.两指之正中.如一庭竖于内.故名内庭.三、陷谷(俞穴)部位在足中指内间.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证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陷谷乃阳俞木穴.病重者可针五分.穴位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四、冲阳(原穴)部位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二寸半.证治偏风口眼斜.跗肿.齿龋痛.发寒热.腹坚大.不嗜食.伤寒病振寒而欠.久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足缓履不收.身前痛.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冲阳在足背高起处.有动脉应手.名趺阳脉.久病欲知府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其穴类似中封.使逆则宛.和则通.摇足而得之水谷精华大会于此.阳明多气多血.有此一冲衢.故名冲阳.五、解溪(经穴)部位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证治治风面浮肿.颜黑.厥气上冲.腹胀.大便下重.惊.膝股肿.转筋目眩.头痛癫疾.烦心悲泣.霍乱.头风.面目赤.眉攒疼.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解溪乃阳经火穴.上为骨.下为跗属.分解于此穴陷中.故名解溪.俗称鞋带穴.以束缚鞋带.正在此穴间也.六、足三里(合穴)部位在膝下三寸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两筋肉分间.当低跗取之.证治胃中寒.心腹胀满.胃气不足.闻食.肠鸣腹痛.食不化.秦丕祖云.诸病皆治.食气水气.蛊毒癖.四肢肿满.膝酸痛.目不明.华佗云.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胸中瘀血.乳痈.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气上冲目.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三里穴名.手足阳明皆有.名同穴异.继起针灸家增一足字以别之.盖阳明行气于三阳.里者.宽广之义.古(井田制).九百亩为方里.盖胃为水谷之海.大肠小肠.三焦.无处不到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故本输篇称之曰下陵三里.为高必因丘陵.大阜曰陵.高于丘也.陵冠一下字.盖足三里穴不如手阳明三里之高上.手三里又不如足三里之敦阜.且也足太阴脾合于膝内阴之陵泉.足少阳胆.合于膝外阳之陵泉.皆高于足阳明骨外之三里.故正其名曰下陵三里.其穴可针一寸.肥人可针一寸二分.如足下病风毒.可尽量多灸.一、隐白(井穴)部位在足大指端内侧白肉际.(侧当作折.传写之讹已久.)证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针灸针入三分.灸三壮.若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按∶先师许公直传授有云.足大指端内侧.乃大敦穴.非隐白穴.隐白.在足大指下折纹中.其穴常隐而肉色白.故名隐白.二、大都(荥穴)部位在足大指本节之后.内侧陷中.骨罅中.赤白肉际.证治热病汗不出.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大都乃脾所溜之荥穴.古者.邑有先庙曰都.周礼地官.四县曰都.脾为土藏.乃四象之母.荥为火穴.又土之母.合乎先庙之义.经脉十二之次序.脾居四位.又合乎四县曰都之义.其穴在足大指本节高起之后.赤白肉皆丰满.故名大都.三、太白(俞穴)部位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证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太白乃阴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足内侧肉色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称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核骨一作骨.一名腕骨.本输篇云.太白腕骨之下也.俗名孤拐骨.四、商丘(经穴)部位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证治腹胀肠鸣不便.脾虚人不乐.身寒.太息心悲气逆.痔疾.骨疽蚀.妇人绝子.小儿慢风.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商丘.乃阴经金穴.四方高.中央下.曰丘.登高初步之小阜也.商乃西金之高音.脾井荥俞经四穴.皆居卑位.由此穴而上内踝.乃与三阴交会而入合于阴之陵泉.登高必自卑.故名商丘.五、阴陵泉(合穴)部位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与阳陵泉斜对.稍高一寸.证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小便不利.气淋.寒热不节.针灸针入五分.不言灸.按∶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源也.故灵枢经曰.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盖五俞合穴.下达于上.内通于外之要点.治病当求其源也.其穴不言灸者.以脾为土脏.土中含湿.则万物育焉.如灸之.灼其泉源.则土燥而不能育物也.一、少冲(井穴)部位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惊.掌中热.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肘腋痛.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三壮.二、少府(荥穴)部位在小指本节后陷中.平直劳宫.证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七壮.三、神门(俞穴)部位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证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炷如小麦大.四、灵道(经穴)部位在臂内下廉.去掌后横纹后一寸五分.证治心痛.悲恐相引螈肘挛.暴喑不能言.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五、少海(合穴)部位在肘内廉横纹头尽处陷中.曲手向头取之.证治寒热齿龋痛.目眩发狂.呕吐涎沫.项不得回顾.肘挛.腋胁下痛.四肢不得举.针灸针入五分.不宜灸.按∶以上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为心本藏之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五穴.乃扁鹊所增.本输篇并未记载.然神门一穴.照子午流注甲己日卯时针之.治大小人痫证有特效.(仙)用针数十年.心本藏九穴.仅取神门一穴.余八穴未曾一次取用.盖尊经旨.外经病而内不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之正义.兑骨即掌外侧腕后高起之踝骨.手踝骨向内转.踝内侧骨有空即神门穴.踝骨上另有一空即养老穴.经称此骨名兑骨.兑有内通之义.向内一转则神门养老两孔穴皆开.与足内外踝之顽梗不开无穴可取者.迥然不同.故别其名曰兑骨.继起针灸家多书作锐骨.义未妥.一、少泽(井穴)部位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证治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螈.咳嗽.颈项急不可顾.目生肤翳覆瞳子.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按∶少泽井金.乃手少阴交手太阳之起穴.心乃五脏六腑之主.合于小肠.山泽通气.一手小指而两井穴出其内外.心井曰少冲.小肠井曰少泽.二、前谷(荥穴)部位在小指外侧本节之前陷中.证治热病汗不出.疟.癫疾.耳鸣颔肿喉痹.咳嗽衄血.颈项痛.鼻塞不利.目中白翳.臂不得举.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按∶前谷荥水穴.乃手太阳脉之所溜.在小指本节前.故称前谷.三、后溪(俞穴)部位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掌取之.证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针灸针入一分.可灸一壮.按∶后溪俞木穴.乃手太阳脉之所注.在手小指本节之后.掘掌视之.较前谷高起.故称后溪穴.内通督脉.乃灵龟八穴之一.照开时针之.可针六分或八分.四、腕骨(原穴)部位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证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臂肘不得屈伸.疟头痛烦闷.惊风螈.五指掣.针灸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按∶腕骨乃手太阳脉所过之原穴.手外侧腕前一小骨.手常屈伸转侧.则此骨宛转.穴在骨稍前故名腕骨穴.继起针灸家更名起骨.以免与穴名混同.亦可.五、阳谷(经穴)部位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之下陷中.证治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齿龋痛.臂腕外侧痛不举.妄言左右顾.螈目眩.针灸针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三壮.按∶阳谷经穴.乃太阳脉之所行.在手外侧腕中.斜上兑骨.则为养老.与腕上手少阳阳池及大次指两筋间之阳溪穴成一横线.然此穴不如阳溪阳池之宽深.故名阳谷.六、小海(合穴)部位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中.伸臂而得之.证治肩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四肢不举.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三壮.按∶小海合穴.乃手太阳小肠脉之所入.合治内府.其脉入缺盆者.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胃为水谷之海.小肠与胃相连缀.故肘内合穴名小海.且手三阳脉皆起于足.小肠合于巨虚下廉.大肠反合巨虚上廉.盖大肠展转反侧.为传导之官.小肠乃受盛之官.直趋于下.化物出焉.故合穴反居大肠合穴之下也.一、至阴(井穴)部位在足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证治目生翳.鼻塞头重.风寒从足小指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针灸针入二分.可灸三壮.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所出之井金穴.考经脉十二回环之次序.足太阳终于此穴.交足少阴肾之经.盖太阳经穴至此已交于阴经.故曰至阴.二、通谷(荥穴)部位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证治头重目眩.善惊引.鼽衄.颈项痛.目KT KT .针灸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按∶通谷乃足太阳所溜之荥穴.荥小水也.谷能通行小水.故名通谷.三、束骨(俞穴)部位在足小指外侧本节之后.赤白肉际陷中.证治腰脊如折.髀不可曲.如结.如裂.耳聋.恶风寒.目眩.项强不可回顾.目内赤烂.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束骨穴乃足太阳所注之俞穴.前有足小指本节骨.后有京骨穴上之大骨.此穴居外侧赤白肉际陷者中.前本节骨后大骨如受约束之形.故名束骨.四、京骨(原穴)部位在足外侧大骨之下.赤白肉际陷中.证治膝痛不得屈伸.目内赤烂.疟寒热.善惊.不欲食.筋挛.足酸.髀枢痛.颈项强.腰背不可俯仰.衄血不止.目眩.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七壮.按∶京骨穴乃足太阳所过之原穴.京大也.其穴在足外侧大骨之下.此大骨本名京骨.因与穴同名.别其名曰大骨.与手腕骨别称起骨.同一义也.五、昆仑(经穴)部位在足外踝后.跟骨之上陷中.证治腰尻痛.足肿.不得履地.鼽衄.如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满.阴肿痛.小儿发痫螈.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炷如小麦大.妊妇刺之堕胎.按∶昆仑乃足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为水府.此穴居踝后.较井荥俞原各穴皆高.昆仑乃水之高源.故以此名其穴.六、委中(合穴)部位在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证治膝痛.腰挟脊沉沉然.遗溺.腰重不能举体.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凡伤寒热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委中者.血也.大风发眉堕落.可刺之出血.针灸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七吸.禁灸.按∶委中乃足太阳膀胱经所入之合穴.穴在中央.委而取之.故名委中.凡太阳经脉所过.腰髀膝关重痛.大风眉落.风邪深入于阳跷奇经.乃足太阳之别脉.均可刺委中出血.以上所言.皆邪实宜泻之之证.正虚者.则不可妄刺.素问云.刺委中大脉令人仆.脱色.不可不知也.一、涌泉(井穴)部位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际.跪取之.证治腰疼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妇人无子.咳嗽.身热.喉痹胸胁满.目眩.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五指端尽痛.足不得践地.针灸针入三分.无令出血.可灸三壮.按涌泉乃肾所出之井穴.藏真下于肾.肾者主水.故穴在足心.名曰涌泉.肾为生气之藏.立命之根.故刺之不可见血.如妄刺之而血出不止则死矣.慎之慎之.二、然谷(荥穴)部位在足内踝腕骨前.然骨之下陷中.证治咽内肿.心恐惧.如人将捕之.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少腹满.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女子不孕.男子精溢.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初生小儿脐风.口噤痿厥洞泄.针灸针入三分.不宜见血.可灸三壮.按∶然谷乃肾所溜之荥穴.阴荥为火穴.坎中有一阳无根之少火能生气.其穴亦名龙渊.潜龙在渊之义也.男女精溢.不孕者皆取之.此火能然于深谷之中不受水克.故名然谷.吾蜀有产盐区.名自喷井.火自地中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亦然谷少火之明证也.三、太溪(俞穴)部位在内踝之后跟骨之上.动脉陷中.证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呕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若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手足厥冷.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三壮.按∶太溪穴.肾脉所注为俞土.乃九针十二原之要穴.久病重病欲知脏气之强弱者.必诊此脉.金匮中脉法.有寸口趺阳少阴之分.趺阳即胃原冲阳.少阴即太溪也.(仙)曾于途中救治倒地昏迷之急痧证.寸口无脉.太溪有脉.用开十宣法.救之而痊.如太溪脉已绝.不可救也.四、复溜(经穴)部位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而不休陷中.证治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溺青赤黄白黑.青取井.赤取荥.黄取俞.白取经.黑取合.血痔泄后肿.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热.盗汗不止.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五壮.按∶穴名复溜.以足少阴别入跟中之脉.下歧为二.后绕大钟交足太阳.前下行水泉照海.为阴跷奇经之起点.上达交信.亦在内踝上二寸.此别脉也.其太溪正经直上之脉.复从内踝稍后上二寸而溜于此.与出涌泉溜然谷同义.故名其穴曰复溜.复溜在后.交信在前.中隔一小筋.交信乃阴跷.再上分中曰筑宾穴.又阴维脉之起点.故曰阴跷阴维者.足少阴之别也.五、阴谷(合穴)部位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证治膝痛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少腹急引阴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妊娠.针灸针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按阴谷乃足少阴肾所入为合之水穴.穴在内辅骨后下.大筋小筋间.互相根据倚.取穴者必先令病者微屈其膝.以指审其间应手之脉.再拨开上下大小筋.乃可进针.此乃足阴经最高而深藏不露之穴.故名阴谷.一、中冲(井穴)部位在手中指之端.证治热病烦闷.汗不出.掌中热.身如火.心痛烦满.舌强.针灸针入一分.灸一壮.按∶中冲乃心包络所出之井穴.膻中为臣使之官.其脉出手三阴之正中.手诸井穴皆在指侧.此穴独居中指端之正中.故名中冲.二、劳宫(荥穴)部位在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证治中风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热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口腥.胸胁支满.黄胆目黄.针灸针入二分.留六呼.可灸三壮.按∶劳宫乃心包络之荥穴.阴荥火穴.劳勤也.臣使之官.代心主之官行政.故曰劳宫.三、大陵(俞穴)部位在掌后两骨之间方下.两筋间之始陷中.证治热病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若饥.喜悲泣惊恐.目赤.小便如血.呕逆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针灸针入五分.可灸三壮.按∶大陵乃心包络所注之俞穴.在掌后两骨结点之下.两大筋间之始.近大指前有大渊.小指后有阴神门.成一横线.穴位宽大.故名大陵.四、间使(经穴)部位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证治心悬如饥.卒狂.胸中澹澹.恶风寒.呕吐.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喑不得语.咽中如鲠.针灸针入三分.可灸五壮.按∶间使二字皆作去声读.在内关之后与外关别络相通.三焦孤府之营卫气有余而过于此则脉至.无余而不过于此则脉止.臣使之官.或至或止.故曰间使.五、曲泽(合穴)部位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取之.证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风胗.臂肘手腕善动摇.针灸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曲泽乃心包络所入之合穴.在肘内廉大筋之下陷者之中.微屈其肘乃得之.其穴位深.故曰曲泽.一、关冲(井穴)部位在无名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证治口干.头痛.舌卷喉痹.霍乱.胸中气噎不食.肘臂痛不能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针灸针入一分.留三呼.灸三壮.按∶关冲乃三焦手少阳所出之井穴.外关内关.别络横通.心包络井穴曰中冲.心本藏之井曰少冲.此穴居少冲中冲之间.故曰关冲.二、液门(荥穴)部位在小指次指之间合缝处陷中.证治惊悸妄言.寒厥臂痛.不能自上下.疟寒热.头痛.目眩赤涩.泪出.耳暴聋.咽外肿.牙龈痛.针灸针入二分.灸三壮.握拳取之.按∶液门乃三焦之荥穴.阳荥为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之精谓之液.阳受气于四末.故名其水穴曰液门.三、中渚(俞穴)部位在无名指小指本节后间陷中.液门后一寸.证治热病汗不出.臂指痛不得屈伸.头痛.目眩生翳.目不明.耳聋咽肿.久疟.手臂红肿.针灸针入三分.灸三壮.握拳取之.按∶中渚乃三焦所注之俞穴.若江之有渚.而居其中.故曰中渚.四、阳池(原穴)部位在手腕上横纹陷中.证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举.针灸针入三分.不宜灸.按∶阳池乃手少阳三焦所过之原穴.手表腕上陷中.从无名指本节直摸至腕中心陷凹处.如池状.故名阳池.下针时不可摇手.仰其指掌.则穴位明显.五、支沟(经穴)部位在腕后三寸骨间陷中.证治热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胁腋痛.四肢不举.霍乱呕吐.口噤.暴喑.产后血晕.不省人事.针灸针入三分.灸七壮.按∶支沟乃三焦所行之经穴.穴前一寸有外关别络.入手厥阴经.三焦水道流行至此.别有一分支之沟渠也.六、天井(合穴)部位在肘外大骨之上陷中.证治咳嗽上气.胸满不得语.唾脓不嗜食.寒热凄凄不得卧.惊。

中医经穴-手太阴肺经-陈炳乐

中医经穴-手太阴肺经-陈炳乐
• • 4)位置与取法 1、在前臂桡侧缘,桡骨 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 肌与拇长肌腱之间。 2、在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1.5寸,侧掌取穴。 3、以病人左右两手虎口 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 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 食指尖到达之处,便是 该穴。
• •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 4、立拳,使拇指向外上 方翘起,先取两筋之间 的阳溪穴;阳溪穴上1.5 寸,桡骨茎突中部的凹 陷处便是本穴。 5、握掌,掌心向内,手 腕稍下垂,腕后桡侧可 见一高突,其上方用力 握掌时可见的凹陷处, 即是本穴。
•第一节手太Fra bibliotek肺经• 灸法:艾炷灸3~5壮, 艾条灸5~10分钟,因此 处皮薄,不宜瘢痕灸。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 8、经渠
• 1)命名:经,指经脉、 经气流经的地方;渠, 水流经的地方;合称经 气流通的渠道。 2)类属 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
• •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 • • • 3)主治 肺系疾患:咳嗽,气喘, 喉痹。 胸部疾患:胸部胀满, 胸背痛。 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 掌中热。 其他:无脉症。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 • 4)局部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 胸大肌、锁胸筋膜、喙 锁韧带。浅层有头静脉, 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 有胸肩峰动、静脉支, 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5)刺灸法
刺法:斜刺,向外斜刺 0.5~1.0寸。针感:局部 酸胀,可向前胸及腋下 放散。 灸法:艾炷灸~7壮,艾 条灸5~15分钟。 6)注意事项


4)取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 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 的云门穴,当云门穴直 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 平齐处是穴。 或仰卧位,自乳头(指男 子)向外2寸处,再直线 向上摸取肋骨,第1肋间 隙处取穴。

穴位治百病:手太阴肺经经穴

穴位治百病:手太阴肺经经穴

⽳位治百病:⼿太阴肺经经⽳⽳位治百病:⼿太阴肺经经⽳⼿太阴肺经经⽳⼿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与肺、⼤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紧密。

如果把⼈体⽐喻成⼀个家,那么肺经⼀定是个称职的管家。

所有⼊⼝的⾷物,经过胃部的消化之后,哪些有⽤,哪些没⽤;哪些保留,哪些扔掉,都有它来掌握。

不仅如此,⼿太阴肺经还起到帮助肺⽓宜发,调理全⾝⽓⾎的作⽤,呼吸系统疾病都可以找它来帮忙。

⼿太阴肺经调呼疗吸的通脉⼿太阴肺经,主要功能是帮助肺⽓宜发,调理全⾝⽓⾎,是⼈体最为重要的⼀条经脉。

它不仅能够反映肺的疾病,⽽且还能够治疗和保健呼吸系统。

⼿太阴肺经的循⾏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左右共计22⽳。

其循⾏路线是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然后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横膈膜,⼊属于肺脏⽓管,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着上臂内侧前缘下⾏,进⼊⼨⼝(⼿腕部桡动脉搏动处,即中医把脉处),经过鱼际,沿着其边缘,到达⼤拇指末端。

肺经还有⼀条⽀脉,它从⼿腕⾻处的列缺⽳分出,⼀直沿着掌背⾛向⾷指指端,与⼿阳明⼤肠经相接。

⼿太阴肺经上的疾病肺经与肺、⼤肠、喉咙等器官的联系紧密,只要保证肺经的畅通⽆阻,就可以保证这些器官功能的正常。

⽽当肺经异常不通时,⼈的⾝体会出现以下这些⽑病。

外经病的症状是:沿肺经循⾏路线上,锁⾻上窝、上臂、前臂内侧上缘,有⿇⽊、疼痛、发冷、酸胀等异常感觉。

脏腑病的症状是:当本经经⽓出现异常时,会感到胸闷、咳嗽、⽓喘、⽓短、⼼烦不安;⽽⼜因为肺与⼝腔和⿐⼦相通,所以也会出现感冒、⿐塞、伤风怕冷、流涕等症状。

由于肺经主要联系着肺脏,因此这条经脉上的腧⽳都能够治疗咳喘、上⽓、烦⼼、咽喉痛等肺系疾病。

肺经与⼤肠经互为表⾥,所以如果⽣了肺病,还会影响到⼤肠的相关功能,进⽽发⽣便秘、泄泻等疾病。

由于肺在志主悲,所以肺经经⽓也有调节⼈的情绪的作⽤。

当情绪异常时,可以尝试着做⼀些有强⾝健体作⽤的⽓功和导引术。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11个穴道)
肺为传导之官,肺藏魄(心藏神,肝藏魂)
肺是气之本:热气,蒸汽,有气才会出油。

肺主皮毛,皮肤毛孔是肺在管,皮肤病,在肺上治疗,肺开窍在鼻。

掉眉毛,魄不守,肺主忧。

木肝怒,火心喜,土脾思,金肺忧,水肾恐。

阴经,手肘一下,膝盖一下,井穴开始,井(木)荣(火)俞(土)经(金)合(水)。

脉是浮脉,晚上3-5点睡的很好,肺就很好。

云门:锁骨下方有个凹洞。

肺的募穴(俞募治疗)
中府:云门下一寸半。

下针,从中府透到云门,一针透两穴。

久咳,气喘。

顺(气)为补,逆为泻,虚则补,实则泻。

实拒按,虚喜按。

新病为实,久病为虚。

天府:弯轴与胳膊中间,鼻头黑点处,专治流鼻血,左鼻孔下针右边,对称治疗。

侠白:天府下一寸,治流鼻血,加强天府的效果。

尺泽:手肘大筋外侧,肺经的合穴,又称肺经的子穴。

肺实则泻,直刺没有所谓的补泻,肺气向下,逆向下针就是泻,引气到病人酸麻胀,再往下推一点,泻上加泻。

孔最:尺泽下三寸,专治痔疮。

郄穴,炎症下郄穴。

;针灸都可以。

经渠:手腕高骨之下
列缺:经渠后五分,主任脉,任脉的病可以下列缺,肺经的本穴(经穴),
络穴
太渊:靠近手横纹的地方。

脉会太渊,肺经俞穴,手太阴肺经的母穴,肺家的虚症在这治,久咳为虚,在太渊下针
鱼际:肺经的荣穴,乳癌
少商:肺经的井穴,点刺放血,扁桃体发炎,发烧(大椎,少商,商阳)。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 侧凹陷处。
【取法】仰掌,微屈肘,握拳,肱二 头肌微用力收缩,使肘横纹处肱二头 肌腱显现,当肘横纹水平线与肱二头 肌腱桡侧缘的直线相交点取穴。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 血。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潮热,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
②急性腹痛吐泻。
③肘臂挛痛。
8.经渠 Jīngqú (LU 8)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 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取法】①仰掌,伸前臂,按度分寸, 当太渊上一寸处,桡动桡侧取穴。
②仰掌,伸前臂,当太渊向上 量取一寸(患者拇指),桡动脉脉桡 侧取穴。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 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 肿痛。
【配伍】①配肺俞,以降气止咳平喘,主治咳嗽,气喘。 ②配委中,以清热化湿,主治吐泻。
【特定穴属性】合穴
6.孔最 Kǒngzuì (LU 6)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 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取法】仰掌,伸前臂,当腕横纹上7 寸的水平线与太渊至尺泽的连线交点处 取穴。(太渊至尺泽的中点为6寸,中 点上一寸即7寸处) 【操作】直刺0.5~1.0寸。
【主治】①咳血,鼻衄,咳嗽,气喘, 咽喉肿痛,热病无汗。
②痔血。
③肘臂挛痛。
【特定穴属性】郄穴
7.列缺* Lièquē (LU 7)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法】①仰掌、伸前臂,将太渊至尺泽
的连线均匀分布四等份,当远端1/4(3寸) 的中点水平线与桡骨茎突直上的交点处取穴。
②手腕痛。
【特定穴属性】经穴。
9.太渊 Tàiyuān (LU 9)

肺经络-二十二穴位

肺经络-二十二穴位

手太阴肺经(左右共二十二穴)穴歌: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孔穴流注线: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

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端。

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交手阳明也。

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中府穴 Zhōng Fǔ〖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尺泽穴治咳嗽;配肩髎穴治肩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中府穴手足太阴之会,肺募。

〖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1)中府。

中,与外相对,内部也。

府,脏腑也。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

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膺,胸也。

俞,输送之意。

府,脏腑也。

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

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

中府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中府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

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歌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歌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歌[日期:2009-04-2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一)手太阴肺经经穴总歌1.手太阴肺经经穴穴名歌前胸中府出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循;孔最列缺经渠上,太渊鱼际少商端。

2.手太阴肺经经穴分寸歌距中六寸肺经行,中府前胸一肋平;肺系横行至腋下,三寸天府四侠白;尺泽肘弯纹凹处,孔最腕上一寸是;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取于寸口陷:太渊腕纹桡侧头,鱼际拇指本节后:斜出支脉交大肠,大指甲根止少商。

(二)手太阴肺经经穴各歌1.中府中旁六寸一肋平,中府肺经募穴称;胸膺痛闷能消解,肺胀肩凝咳喘宁。

取穴: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针灸法:向外斜刺0.5-O.8寸;可灸。

功用:宣肺止咳,理气止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胀满,烦闷气逆,咽喉痛,肩背痛。

临床运用:①配肺俞、膻中治疗感冒咳嗽、鼻塞、哮喘。

②配意舍治疗胸满、气短、噎塞。

③配内关治疗胸部胀痛。

④配风门、合谷治疗寒热、喉痹。

⑤配阳交治疗突发性失音、喉炎。

文献报道:针刺中府、大椎、孔最治疗支气管肺炎;配膻中、尺泽治疗支气管哮喘都有较好的疗效。

隔蒜灸中府、肺俞等穴治疗肺结核有辅助作用。

提示:本穴为治疗咳嗽、胸痛的常用穴位。

注意:针刺时应向外上方斜刺,不可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肺脏。

2.云门云门锁骨下端寻,肺气不宣咳可针;胸痛心烦和哮喘,肩麻臂痛苦难堪。

取穴:胸前壁外上方,距前正中线6寸,锁骨端外缘凹陷中。

针灸法:斜刺,针0.3—0.5寸;可灸。

功用:清肃肺气,止咳除烦。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烦满,肺痈,肩背痛。

临床运用:①配肩髑、肩髂治疗肩痛。

②配孔最、肺俞治疗咳嗽、气喘。

③配期门、肺俞、大陵、隐自治疗胸胁痛。

④配肺俞、尺泽、膏肓治疗肺痨咳嗽。

文献报道:针刺云门、孔最穴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针刺云门、俞府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痰多、咳嗽、气喘、烦满呕吐;针刺云门、秉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注意:不可向内深刺,以免损伤肺脏。

肺经 手太阴肺经

肺经    手太阴肺经

肺经手太阴肺经――人体里最容易受伤的经。

功效上可疏肝经之郁结,中可运化脘腹之湿浊,下可补肾之亏虚。

本经共有11个穴位。

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末穴少商。

云门中线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

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

此穴止嗽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经淋巴节炎等。

中府在云门下一寸,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药穴。

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症。

弱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天府腋下三寸。

(寻找法在点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论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经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辩气味的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尺泽(合水穴)在肘横纹挠侧凹陷处。

此穴善治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

尺泽穴为肺经合穴,“合治逆气而泄”,所以此学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节引起的吐泄之症也有卓效。

另外此穴还有治疗鼻衄、遗尿、腰扭伤、高血压等诸般功用。

孔最(郗穴)此穴有统领人体诸窍之义。

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衄。

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

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热病汗不出”第一为要穴。

因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俞土穴)土生金,此穴为肺经母穴。

“虚则补其母”,所以此穴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有效。

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各种心脏虚弱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鱼际(荣穴)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

此穴为肺经荣穴,“荣主身热”所以本穴清肺热,利咽喉,滋阴凉血,适合热证,对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

鱼际穴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按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

鱼际穴在《幼科推拿秘书》中叫“板门穴”,每次点揉5分钟,专治小儿消化不良。

此外从太渊穴到孔最穴之间,这一段为“止咳点”,大家在咳嗽时,可以找此处最敏感的地方多揉一揉,症状马上就会减轻。

倪海厦针灸笔记(五八)手太阴肺经

倪海厦针灸笔记(五八)手太阴肺经

倪海厦针灸笔记(五八)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共有十一个穴位,见下图,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手太阴肺经的口诀,值得一背: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图一
阴经的五俞穴对应五行: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

手太阴肺经的五俞穴:井→少商→木,荥→鱼际→火,俞→太渊→土,经→经渠→金,合→尺泽→水。

手太阴肺经的流注时间3~5点,见图二,寅时,多气少血
图二
如果说病人三点到五点准时醒过来,当然偶尔的不算,长时间两个月三个月半年,那就要注意肺的问题了,就代表肺已经开始产生病变了,就要着手治疗了,对中医来说太简单了。

这个时候西医检查不出任何什么问题。

中医认为很容易治疗,只可惜,很容易的事情不值钱。

西医让你的病变成复杂了,不容易治了,那就值钱了,只可惜,那又太晚了。

肺经的脉象居右侧,左右手的脉象是不一样的。

肺主皮毛,主秋令。

当秋天摸到的脉气是在皮毛上面,这是正常的脉象,什么叫脉气在皮毛上面,就是轻轻碰到皮肤就能感觉得到脉,也就是浮脉。

补气的时候可用大剂的人参,一两,二两才可以把气补起来,人参太贵,也可用党参,用党参的时候那量就要成倍的增加,也可以用动物肾脏。

手太阴肺经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位

手太阴肺经穴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左右各11个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中府穴取穴:在锁骨外端下窝,下1拇指宽处。

隐患: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炎,胸满、腹胀,消化不良,水肿、肩背疼痛等云门穴取穴:在锁骨外端下窝。

隐患:咳嗽、肺炎、气喘、胁痛、肋间神经痛、心悸、胸闷、支气管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肩周炎、肩部疼痛天府穴取穴:抬臂向前平举,向前臂低头,鼻尖接触点就是天府穴。

隐患:气喘、胸闷、善忘、悲泣、乱语、鼻出血、嗜睡、上臂内侧痛等。

侠白穴取穴:在手心面拇指侧缘,腋横纹头下5横指处。

隐患:咳嗽,哮喘,心动过速,慢性胃炎,肩臂疼痛,上臂肌僵化,咳嗽,心绞痛,胃痛尺泽穴取穴:在肘窝和肘横纹外头(拇指侧)的中间。

隐患:肘关节损伤、外感、咽喉炎、咳喘、胃肠炎、尿频孔最穴取穴:在手心面拇指侧缘的小臂中点上1拇指宽处。

隐患:外感,咳嗽,咽喉炎,咳喘,支气管炎,肺炎,失语,桡侧腕伸肌肌腱损伤列缺穴取穴:指尖向外,无名指指腹放在腕横纹拇指侧凹陷处,和中指、食指指腹并排,食指指腹下就是。

隐患:头痛、颈项部疼痛、面瘫、三叉神经炎、面神经炎、过敏、腕部损伤疼痛经渠穴取穴:食指指尖向上,第一指节横纹放在腕横纹拇指侧凹陷处,指尖下就是经渠穴。

隐患:咳嗽、哮喘、咽喉炎、腕部损伤疼痛太渊穴取穴:在手心面腕横纹拇指侧凹陷处(动脉搏动处)。

隐患:咳嗽,哮喘,咳血,胸满,百日咳,肺炎,肋间神经痛,咽喉炎,腕部损伤疼痛鱼际穴取穴:在拇指鱼际外侧缘中点处。

隐患:感冒,咳嗽,哮喘,咽喉炎,肺炎,支气管炎,鱼际肌疼痛,乳腺炎,神经症少商穴取穴:在拇指指甲根外角旁。

隐患:咽喉肿痛,惊风,中暑,鼻炎,中风,咳嗽,哮喘,癔病,精神病,休克,虚脱,鼻衄,咽喉炎,肺部病症。

手太阴肺经11个高清穴位图

手太阴肺经11个高清穴位图

手太阴肺经11个高清穴位图手太阴肺经分布于人体胸前、上肢内侧前缘及拇指桡侧,循行11个穴位,首穴为中府,末穴为少商。

其中有2个穴位在胸前外上部,其余9个穴位则分布在上肢和掌面桡侧。

依次为: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转回经胃、肺、咽喉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向下,经肘、腕出于大指末端。

另一分支由腕后延伸至食指内侧,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

呼吸道病症:咳嗽,气喘,咳血,胸部满痛,咽喉肿痛,失音等。

神志病:晕厥,癔症。

经脉循行处不适:肩臂痛,肘臂痛,手腕痛,手指麻木、疼痛。

其他:鼻出血,牙痛,心悸。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腹部,与胃、肺和大肠紧密相联,肺经穴位主治喉、胸、肺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如,中府穴治咳嗽、胸痛;尺泽穴治热证、吐泻;孔最穴治咳血、痔血等急症;列缺穴治头痛、口歪、牙痛;太渊穴治无脉症;鱼际穴治喉痹咽干;少商穴开窍醒神,治咽喉肿痛、发热、昏迷。

1中府穴精确取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疾病:1 咳嗽、气喘。

2 胸烦满、胸痛。

3 肩背痛。

2云门穴精确取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疾病:1 咳嗽、气喘。

2 胸痛、肩背痛。

3天府穴精确取穴:在手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主治疾病:1 肩膀和上臂内侧疼痛。

2 咳嗽、气喘、鼻出血。

4侠白穴精确取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纹上5寸处。

主治疾病:1 心痛。

2 上臂内侧疼痛。

3 咳嗽、气喘。

4 干呕、烦满。

5尺泽穴精确取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疾病:1 急性腹痛吐泻。

2 肘臂挛痛。

3 小儿惊风、咽喉肿痛、咳嗽、潮热、胸部胀满。

6孔最穴精确取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疾病:1 咳血、鼻衄、咳嗽、咽喉肿痛、热病无汗。

2痔血。

3 肘臂挛痛。

一按经渠穴,咳嗽去无踪

一按经渠穴,咳嗽去无踪

一按经渠穴,咳嗽去无踪经渠,为手太阴肺经经穴。

《会元针灸学》认为,经渠者,经长之沟渠也,阴阳所过如渠,故名经渠。

经,动而不居也。

渠,指沟渠。

穴为手太阴经穴,所行为经,言其脉气在此流动不绝,故名经渠。

为什么是“金中这金”呢?我们知道,在五脏与五行的关系中,肺是属金的,而经渠穴又是五输穴之中属“金”的,故而我们把它称之为“金中之金”。

肺的主要功能是管疏布气血的,也就是说管升发的;而经渠穴的作用,也是经水经过,不停留,因而也同样具有升发的作用,故而被称为“金中之金”。

《灵枢.本输》篇载:“经渠,寸口中也。

动而不居为经”。

作为肺经的经穴,经渠穴治疗各种咳嗽正可谓是对症施治。

而“经主喘咳寒热”,经穴善治外感病及咳嗽,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嗽,都可选择经渠穴。

取穴位置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或手掌平放,掌心与拇指向上,距腕横纹1寸的桡动脉搏动处,即按脉时中指所按之处即是。

《素问五脏生成论》中说:“诸气者,皆属于肺”,也就是说肺是人体的气站,气虚了就得补,气逆了就得顺,气浊了就得放,哪一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到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比如说人体发汗、咳嗽、流鼻涕等等,这些都是肺气宣发的表现。

而速降则表现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推动肠道,排泄糟粕,说白了也就是排大小便。

不管肺是要发挥宣发功能还是肃降功能,都需要有肺气的推动。

而若是你天生肺气亏虚不足,或者肺因外邪内伤的影响,而提不起精神,它的宣发和肃降就要受到阻碍。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上推”“下拉”,帮它一把,使肺气通畅,把不宣的宣发出去,不肃的清肃下去,这样就不会上逆引咳。

而经渠穴的作用就在于此,它能使你的肺气充达顺畅,寒能补,热能泻,宣发和肃降的功能运行旺盛。

无论你是虚寒性的咳嗽,还是肺热引起的咳嗽,它都能帮上忙,可以说是治疗咳嗽的“精兵强将”。

操作方法揉法:以大拇指按住经渠穴,保持一定的按压压力,用指腹在经渠穴上做旋转活动的揉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300下,按揉本穴时用的力量可以稍大一些,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

十四经脉穴位歌诀

十四经脉穴位歌诀

十四经脉穴位歌诀一、手太阴肺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共11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明大肠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共2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复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经穴歌(共45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下行内庭厉兑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四、足太阴脾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十二经脉歌诀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歌诀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左右共 22 穴)手太阴肺十一穴 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 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左右二十二孔穴流注线: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穴起商阳阳溪偏历温溜长曲池肘髎五里近天鼎扶突禾髎接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足阳明胃经(左右共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水突气舍连缺盆鹰窗乳中沿乳根关门太乙滑肉门水道归来气冲次梁丘犊鼻 足三里下巨虚跳上丰隆内庭历兑经穴终90 穴)头维下关颊车停 地仓大迎对人迎 气户库房屋翳屯 不容承满梁门起 天枢外陵大巨存 髀关伏兔走阴市 上巨虚连条口位 解溪冲阳陷谷中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历兑足太阴脾经(左右共 二十一穴脾中州大都太白公孙盛漏谷地机阴凌穴府舍府结大横排胸乡周荣大包随42 穴)隐白在足大指头 商丘三阴交可求 血海萁门冲门开 腹哀食窦连天溪流注线:此一经起于阴白,终于大包手少阴心经(左右共 18 穴)流注线:起于极泉,终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共 38 穴)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共 134 穴) 足太阳经六十七 睛明目内红肉藏二间三间合谷藏 下廉上廉手三里 臂臑肩颙巨骨当 鼻旁五分号迎香 九穴午时手少阴 灵道通里阴郄随 极泉青灵少海深神门少府少冲寻手太阳穴一十九 腕骨阳谷养老绳 肩贞臑俞接天宗 肩外俞连肩中俞 锐骨之端上颧髎 少泽前谷后溪收支正小海外辅肘髎外秉风曲垣首天窗乃于天容偶听宫耳前珠上走攒竹眉冲与曲差通天络却玉枕昂大杼背部第二行心俞督俞隔俞强三焦肾气海大肠中膂白环仔细量各各节外寸半长一空二空腰髁当附分侠脊第二行噎嘻膈关魂门九肓门志室骲肓续承扶臀横纹中央委中合阳承筋是昆仑仆参连申脉 通骨至阴小指旁 流注线:起于睛明,五处上寸半承光 天柱后际大筋外 风门肺俞阙阴四 肝胆脾胃俱挨次 关元小肠到膀胱 自从大杼到白环 上髎次髎中髎下 会阳阴尾骨外取 魄户膏肓于神堂 阳纲壹舍于胃仓 二使椎下秩边场 殷门浮郄到委阳 承山飞扬踝附阳 金门京骨束骨忙 终于至阴。

手太阴肺经穴――鱼际

手太阴肺经穴――鱼际

手太阴肺经穴――鱼际
位置: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白肉际。

《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针灸玉龙经》:“曲指大维尖”;《神应经》“白肉际”;《循经考穴编》:“约居横纹后一寸。


功效:清肺热、止咳喘、利咽喉、消疳积。

主治:古代记述:咳嗽、气喘、咯血、伤风、心痛、呕吐、胃气
下陷、腹泻、心烦、怔忡、腹满、头痛、目眩、咽干、喉痹、咽喉肿痛、牙痛、舌急、失音、湿热、黄疸、疟疾、尿血、阳痿、小儿疳积、肘挛、指肿。

近人报道:发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自汗、婴幼儿
腹泻、扁桃体炎、胎位不正、拇指屈肌肌腱炎。

方例:俯仰喘喝、接手以呼:鱼际、太溪。

喉痛:鱼际、腋门。

偏胁背痛痹:鱼际、委中。

扁桃体炎:天柱、鱼际。

乳腺炎:鱼际、足三里、足临泣。

刺灸法:向掌心微斜刺入0.3~1寸。

禁用直接灸。

艾条灸3~5分钟。

其它:荥(火)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太阴肺经经穴
2.1.1 中府2.1.2 云门2.1.3 天府2.1.4 侠白2.1.5 尺泽2.1.6 孔最2.1.7 列缺2.1.8 经渠2.1.9 太渊2.1.10 鱼际2.1.11少商
本经小结
2.2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2.2.1 商阳2.2.2 二间2.2.1 三间2.2.4 合谷2.2.5 阳溪2.2.6 偏历”2.2.7 温溜2.2.8 下廉2.2.9 上廉2.2.10 手三里2.2.11 曲池2.2.12肘髎2.2.13 手五里2.2.14 臂臑2.2.15 肩髃2.2.1 6 巨骨2.2.17 天鼎2.2.18 扶突2.2.19 禾髎2.2.20 迎香
本经小结
2.3 足阳明胃经经穴
2.3.1 承泣2.3.2 四白2.3.3 巨髎2.3.4 地仓2.3.5 大迎2.3.6 颊车2.3.7 下关2.3.8 头维2.3.9 人迎2.3.10 水突2.3.11 气舍2.3.12 缺盆2.3.13 气户2.3.14 库房2.3.15 屋翳2.3.16 膺窗2.3.17 乳中2.3.18 乳根2.3.19 不容2.3.20 承满2.3.21 梁门2.3.22 关门2.3.23 太乙2.3.24 滑肉门2.3.25 天枢2.3.26 外陵2.3.27 大巨2.3.28 水道2.3.29 归来2.3.30 气冲2.3.31 髀关2.3.32 伏兔2.3.33 阴市2.3.34 粱丘2.3.35 犊鼻2.3.36 足三里2.3.37 上巨虚2.8.38 条口2.3.39 下巨虚2.3.40 丰隆2.3.41 解溪2.3.42 冲阳2.3.43 陷谷2.3.44 内庭2.3.45 厉兑
本经小结
2.4 足太阴脾经经穴
2.4.1 隐白2.4.2 大都2.4.3 太白2.4.4 公孙2.4.5 商丘2.4.6 王阴交2.4.7 漏谷2.4.8 地机2.4.9 阴陵泉2.4.1O 血海2.4.11 簸门2.4.12 冲门2.4.13 府舍2.4.14 腹结2.4.15 大横2.4.16 腹哀2.4.17 食窦2.4.18 天溪2.4.19 胸乡2.4.20 周荣2.4.21 大包
本经小结
2.5 手少阴心经经穴
2.5.1 极泉2.5.2 青灵2.5.3 少海2.5.4 灵道2.5.5 通里2.5.6 阴郄2.5.7 神门2.5.8 少府
2.5.9 少冲
本经小结
2.6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2.6.1 少泽2.6.2 前谷2.6.3 后溪2.6.4 腕骨2.6.6 阳谷2.6.6 养老2.6.7 支正2.6.8 小海2.6.9 肩贞2.6.10 臑俞2.6.11 天宗2.6.12 秉风2.6.13 曲垣2.6.14 肩外俞2.6.15 扁中俞2.6.16 天窗2.6.17 天容2.6.18 颧髎2.6.19 听宫
本经小结
2.7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2.7.1 晴明2.7.2 攒竹2.7.3 眉冲2.7.4 曲差2.7.5 五处2.7.6 承光2.7.7 通天2.7.8 络却2.7.9 玉枕2.7.10 天柱2.7.11 大抒2.7.12 风门2.7.13 肺俞2.7.14 厥阴俞2.7.15 心俞2.7.16 督俞2.7.17 膈俞2.7.18 肝俞2.7.19 胆俞2.7.20 脾俞2.7.21 胃俞2.7.22 三焦俞2.7.23 肾俞2.7.24 气海俞2.7.25 大肠俞2.7.26 关元俞2.7.27 小肠俞2.7.28 膀胱俞2.7.29 中膂俞2.7.30 白环俞2.7.31 上髎2.7.32 次髎2.7.33 中髎2.7.34 下髎2.7.35 会阳2.7.36 承挟2.7.37 殷门2.7.38 浮郄2.7.39 委阳2.7.40 委中2.7.41 附分2.7.42 魄户2.7.43 膏肓俞2.7.44 神堂2.7.45 譩譆
2.7.46 膈关2.7.47 魂门2.7.48 阳纲2.7.49 意舍2.7.50 胃仓2.7.51 肓门2.7.52 志室2.7.53 胞肓2.7.54 秩边2.7.55 合阳2.7.56 承筋2.7.57 承山2.7.58 飞扬2.7.59 跗阳2.7.60 昆仑2.7.61 仆参2.7.62 申脉2.7.63 金门2.7.64 京骨2.7.65 柬骨2.7.66 足通谷2.7.67 至阴
本经小结
2.8 足少阴肾经经穴
2.8.l 涌泉2.8.2 然谷2.8.3 太溪2.8.4 大钟2.8.5 水泉2.8.6 照海2.8.7 复溜2.8.8 交信2.8.9 筑宾2.8.10 阴谷2.8.11 横骨2.8.12 大赫2.8.13 气穴2.8.14 四满2.8.15 中注2.8.16 育俞2.8.17 商曲2.8.18 石关2.8.19 阴都2.8.20 腹通谷2.8.21 幽门2.8.22 步廊2.8.23 神封2.8.24 灵墟2.8.25神藏2.8.26 或中2.8.27 俞府
本经小结
2.9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2.9.1 天池2.9.2 天泉2.9.8 曲泽2.9.4 郄门2.9.5 闯蜓2.9.6 内关2.9.7 大陵2.9.8 劳宫2.9.9 中冲
本经小结
2.10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2.10.1 关冲2.10.2 液门2.l0.3 中渚2.10.4 阳池2.10.5 外关2.10.6 支沟2.10.7 会宗2.10.3 三阳络 2.10.9 四渎 2.10.10 天井 2.10.11 清冷渊 2.10.12 消泺 2.10.18 臑会 2.l0.14 肩髎2.10.16 天髎2.10.16 天牗2.10.17 翳风2.10.18 瘈脉2.10.19 颅息2.10.20 角孙2.10.21 耳门2.10.22 和髎2.10.23 丝竹空
本经小结
2.11 足少阳胆经经穴
2.11.1 瞳子髎2.11.2 听会2.11.3 上关2.11.4 颔厌2.11.5 悬颅2.11.6 悬厘2.11.7 曲鬓2.11.8 率谷2.11.9 天冲2.11.10 浮白2.11.11 头窍阴2.11.12 完骨2.11.13 本神2.11.14 阳白2.11.16 头临泣 2.11.16 目窗 2.11.17 正营 2.11.18 承炅 2.11.19 脑空 2.11.20 风池 2.11.21 肩井2.11.22 渊腋2.11.23 辄筋2.11.24 日月2.11.25 京门2.11.26 带脉2.11.27 五枢2.11.28 维道2.11.29 居髎2.11.30 环跳2.11.31 风市2.11.32 中渎2.11.38 膝阳关2.11.34 阳陵泉2.11.35 阳交 2.11.36 外丘 2.11.37 光明 2.11.38 阳辅 2.11.39 悬冲 2.11.40 丘墟 2.11.41 足临泣2.11.42 地五会2.11.43 侠溪2.11.41 足窍阴
2.12 足厥阴肝经经穴
大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