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己亥杂诗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学习内容】课本:《己亥杂诗》【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
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
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
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二、读诗韵,把握基调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
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
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2.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
可以询问诗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敬仰、理解、祝愿等多种情感。
答案示例:啊,龚自珍,你离开京城,看着西方的落日,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寒菊,你独立疏篱,为什么还能感到趣味无穷?四、品诗境,诗絮飞扬1.总有一个字(词),让我们怦然心动。
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品味赏析,之后进行展示交流。
答案示例:“抱香”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菊花枯萎时是什么样?它的花瓣不会被风吹落,而是在枝头上凝成生命的永恒。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理解《《己亥杂诗》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含义,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欣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层含义。
2.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 己亥”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理解《 己亥”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此处指1839年)2. 介绍作者龚自珍,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指导读音和节奏。
2. 提问: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三、细读理解1. 分析诗歌内容:诗人以 落红”自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向?2. 研读关键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其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以落红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和人民,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决心。
3.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四、品读鉴赏1.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诗歌的画面和情感。
2. 分享交流: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拓展延伸1. 比较阅读:与《《离骚》中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诗句进行比较,体会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
2. 联系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的?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
【作业布置】1. 背诵《己亥杂诗》。
2. 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辞官诗,写一篇读后感,探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高尚情操。
七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教案、教学设计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结合诗人的关注焦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课后反思,持续改进: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持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法,为学生讲述诗人龚自珍的生平事迹,以及《己亥杂诗》的创作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龚自珍吗?他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诗人、思想家,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己亥杂诗》就是他在己亥年所作,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吧!”
3.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中的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多元教学,提高效果:
(1)运用多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开展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3)设计课后作业,如创意写作、诗词鉴赏等,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知识点和技能点。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3.强调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己亥杂诗》,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到了诗人龚自珍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品味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要关注我们的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诗歌表达我们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3

一. 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的第五首,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
诗人以“落红”和“春水”为喻,表达了自己脱离官场后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全诗如下: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难点:诗人的背景和创作动机,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然后深入解读深层含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人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情境教学:教师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诗人的背景介绍、相关图片等。
音乐:准备与诗歌情境相符的音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诗歌全文,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人的背景和创作动机,教师巡回指导。
巩固(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结合课件和所学内容,再次品味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己亥杂诗初中教案

己亥杂诗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己亥杂诗;(2)理解己亥杂诗的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己亥杂诗的内容和主旨;(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评价己亥杂诗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龚自珍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己亥杂诗;(2)理解己亥杂诗的意义和艺术特色;(3)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己亥杂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诗人情感的把握;(3)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曾祖龚丽正,父万选,都是清代著名的官员。
龚自珍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精通文学、历史、哲学等多种学科。
他的诗文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2)介绍己亥杂诗的背景:己亥年(1839年),龚自珍辞官回家,目睹了清朝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深感国家民族的危机,于是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这些诗篇后来结集成《己亥杂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己亥杂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3)让学生圈点勾画出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为接下来的讲解做好准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亥杂诗的意义和艺术特色,以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探讨、答疑;(3)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初中 己亥杂诗 教案

初中己亥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能够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 深入诗的意境,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和探究的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法设计:- 采用诵读法、品味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己亥杂诗”。
2. 提问:大家对“己亥”有什么了解?二、介绍写作背景(5分钟)1. 讲解“己亥”的含义: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2. 介绍龚自珍生平及其创作《己亥杂诗》的背景。
三、分析诗歌内容(20分钟)1. 解读诗歌的主题: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对人才的渴望。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从诗句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诵读与赏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分组进行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探究与讨论(10分钟)1. 提问: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情感的?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表现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写作背景、分析诗歌内容、诵读与赏析、探究与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对《己亥杂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叹时光荏苒、友情珍贵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与哲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意境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己亥杂诗》相关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己亥杂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所作,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忧虑。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时代背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在把握诗歌意境时,难点在于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字描述中抽象出整体的意境,如通过“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想象出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
-针对文化背景的融入,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古代社会、文化习俗的认知,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4.结合古代诗歌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如韵律、对仗等,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问题发现与解决的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与背诵《己亥杂诗》: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其音韵美。
-理解诗意:通过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分析,掌握诗的主旨和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己亥杂诗》的学习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背诵,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努力理解诗意。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说明学生们对古代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诗歌韵律、对仗等知识点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加强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考虑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来,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另外,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补充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初中己亥杂诗教案

初中己亥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己亥杂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其文学地位,通过学习,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诗题中的“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组诗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五首。
(板书诗题、作者)二、作者简介(5分钟)1. 简介龚自珍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三、解题(15分钟)1. 了解《己亥杂诗》的创作背景《己亥杂诗》共315首。
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
这一年,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作者在这一年里,经历了辞官、南归、北上接家眷等事件,将这些见闻感受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2. 学习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品味诗歌(15分钟)1. 分析诗歌语言特色请同学们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用词、句式、意象等,品味诗歌的美。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通过仿写、改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诗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学习写作。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来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范读古诗,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思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仿写法让学生仿照古诗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仿写,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古诗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1. ◦ ◦ ◦2. ◦ ◦ ◦3. ◦ ◦ 1. ◦ ◦ 2. ◦ ◦ 1. ◦ ◦ 2. ◦ ◦ 3. ◦ ◦4. ◦ ◦5. ◦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教师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示了什么?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它的名字叫做《己亥杂诗》。
讲授新课教师介绍诗人龚自珍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8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8一. 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
诗人以“落红”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对学生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寓意和表达手法较为独特,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观念可能不够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己亥杂诗(其五)》,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韵味和表达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己亥杂诗(其五)》,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寓意。
2.难点: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观念,领悟诗歌的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情感教学:通过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背景资料。
3.参考资料:关于龚自珍的生平和诗歌的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代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己亥杂诗(其五)》。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了解诗歌的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以“读”贯穿学习始终——(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PPT展示问题:在我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诗作中,呼吁统治者“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他是谁?这首诗你还记得吗?2.学生回答小学时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3.PPT展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22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在这首诗中,龚自珍向统治阶级发出了心底最殷切的呼唤,希望改变现状,希望人才辈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5.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兴、对仗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己亥杂诗》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诗歌中的比喻、对仗等表现手法,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己亥杂诗》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关键词语与名句:如“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等,需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其含义及用法。
-诗歌表现手法:比兴、对仗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并欣赏其艺术效果。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清朝末年的历史背景,需通过补充资料或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对于初中生来说,把握古代诗歌的深层意境和诗人情感可能存在困难,可以通过具体例句分析、讨论诗人的生平经历等方法帮助学生感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分析诗歌情感表达的手法。
己亥杂诗教案

己亥杂诗教案
教案: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 了解己亥杂诗的特点和流派;
2. 掌握己亥杂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己亥杂诗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己亥杂诗的文学价值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运用己亥杂诗的写作方法,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准备:
1. 复制己亥杂诗的经典作品,准备课堂朗读材料;
2. 准备纸张、铅笔、彩色笔等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向学生介绍己亥杂诗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该文学形式的兴趣。
2. 朗读感受:请学生朗读一些己亥杂诗的经典作品,并让他们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享感受和想法,并引导他们分析己亥杂诗的写作技巧和特色。
4. 模仿创作: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己亥杂诗,模仿其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杂诗。
5. 分享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现场朗诵和分享自己创作的杂诗,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6. 总结指导: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己亥杂诗的理解,并给予进一步的创作指导和鼓励。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留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创作己亥杂诗,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2.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诗歌比赛,展示自己的己亥杂诗创作才华。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朗读、分析、模仿和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己亥杂诗,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创作激情,对己亥杂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需注意的是,教师忽略在文中使用标题,避免重复使用文字,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七年级语文下册《己亥杂诗》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己亥杂诗》,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树立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己亥杂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词。
2.分析并解读《己亥杂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4.学会运用词典、网络等工具查阅诗词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己亥杂诗》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激励性,以提高学生的自信பைடு நூலகம்和积极性。
3.定期组织课堂展示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接受同学和教师的评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课堂互动
本案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共同探讨诗词的内涵、艺术特色等。小组合作不仅提高了课堂互动,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举例:通过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教学难点
(1)对古代诗歌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己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其次,详细解读《己亥杂诗》中的五首诗歌,包括《夜泊牛渚怀古》、《登快阁》、《宿建德江》、《题临安邸》和《夜雨寄北》,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技巧;最后,通过比较五首诗歌的异同,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手段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同时,注重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一首诗所打动,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仍存在疑问。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并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本诗歌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赏析能力,体会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目标4.领会诗中表达忠君爱民之心情感。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写法,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忠君爱民之心情感。
【课时计划】1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犹在,人存事已非。
”——曹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今天我们后一种“昂扬向上”精神,学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1.熟读诗歌体会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1)听录音范读(2)个别读纠正(3)齐读巩固(4)自由读提升2.作家简介龚自珍 (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他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
他所作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有《定盦文集》等,今辑为《龚自珍全集》。
3.背景简介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共315首。
《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4.概括内容主旨【点拨】《己亥杂诗》(其五) 抒发了作者辞官离京时复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第24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己亥杂诗》中的五首诗歌,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提高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诗人龚自珍及其创作背景,感悟古代诗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第24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24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选自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己亥杂诗》五首,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2.诗歌解析:详细解析《己亥杂诗》中五首诗歌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包括: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己亥杂诗》的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诗歌,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引导和讨论,学生们逐渐领悟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讲解诗歌的修辞手法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理解还比较困难。于是,我采用了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修辞的美感。看到他们在实践中慢慢掌握这些技巧,我深感教学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
举例解释:
-以《泊船瓜洲》为例,重点讲解诗中的对仗修辞,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对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教学难点
-诗歌意境的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歌内涵。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识别并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同时学会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21教育网
四、朗读这首诗
五、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六、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21·cn·jy·com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七、名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八、小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十、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吟鞭东指→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轻松愉快→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