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李贽“童心说“》

合集下载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

论李贽“童心说”的文学生命意识李贽“童心说”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它涵盖了对文学生命的阐释和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关注这两方面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内容。

从广义上讲,和人一样,文学也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成、发展并展现自身延续性的事物,具有时间、空间和价值等生命具有的一般规定和内容,可以视为一种生命形态。

从直观上看,李贽“童心说”体现的正是一种文学生命意识,它集中阐释了文学生命与创作主体的关系。

李贽在其名篇《童心说》中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又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认为童心就是真心,是绝对的假,绝对的真,是没有受到任何世俗污染的“最初一念之本心”,是作家发自心底的本原的真情实感。

他认为在真正的文学创作中作家应该摆脱一切羁绊束缚,剥离种种虚假伪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作真文,言真情。

作家为文要言真情,文学作品应当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

对此,我国古代很多文学理论家也都曾作过阐释。

刘勰云: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刘勰提出的“为情者要约而写真”的命题,其实就是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有真挚而充沛的情感,也就是“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

在《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

论李贽的童心思想摘要李贽作为明中后期思想界的领袖人物之一,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思想对明、清两代,甚至是五四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童心说”作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历来备受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对“童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的同时,围绕其产生背景、思想内涵及体现深刻阐述其童心思想。

论文首先论文首先阐释童心的内涵,接着再从李贽童心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下手,阐述其思想在文艺创作与道德追求方面的实践。

本文运用追本朔源、知人论世等方式来深入研究其童心思想以及其思想的对社会意义和作用,从而形成比较科学的论述。

关键词明代后期;李贽;童心思想;社会意义Li Zhi Childishness of ThoughtsAbstractLi zhi as the leader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deo l ogical circle figur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lef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He thought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ven the time of the thinker, astronome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And"childishness of thoughts" he thought as the core of the system of part, always has th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is article tries to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o "child" in this paper defines and explains at the same time, around its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elaborated profoundly embodies the child thought. It firstly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ld and then li zhi chil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oughts have laid a hand on him, explains its thoughts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moralpursuit of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the new moon source, ZhiRenLunShi after this, and other ways to further research the child of his thoughts and ideas of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thus forming a scientific paper.Key wordsThe late Ming dynasty; Li zhi; Shin thought; Social significance引言李贽﹙1527—1602﹚本名林载贽,因承袭父祖,归宗改姓李。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中文系非师2班杨武丽 090105230指导老师:吴文文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一、‚童心说‛的提出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

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

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1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2‚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

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篇一童心说李贽读后感读了李贽的《童心说》,我这心里头啊,就跟那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

李贽这家伙,可真是够大胆的!他说的那“童心”,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个异类的想法。

可我觉得呢,他说得还真有点儿道理。

咱想想啊,小时候,咱多单纯啊,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那才叫一个真实。

可长大了,这社会就像个大染缸,把咱都染得五颜六色的,都不知道自己原来啥色儿了。

是不是?就说我自己吧,小时候梦想当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

可现在呢?面对一堆堆的作业和考试,那英雄梦早就不知道被扔到哪个旮旯里去了。

这难道不是我们失去“童心”的表现吗?也许有人会说,长大了就得成熟,就得懂规矩。

可这成熟难道就得把我们内心的那份纯真给抹杀掉吗?我看未必!李贽说的“童心”,可能就是让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别忘了自己的初心,别丢了那份最宝贵的纯真。

可这说着容易做着难啊!我有时候也在想,要是一直能保持那份“童心”,那该多好。

可现实是残酷的,它总是不停地拉扯着我们,让我们离“童心”越来越远。

这到底是社会的错,还是我们自己的错呢?唉,反正读了这《童心说》,我是又纠结又感慨。

真希望自己能在这混沌的世界里,找回那么一点点儿“童心”。

你们说,能吗?篇二童心说李贽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李贽的《童心说》,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 可越读越觉得,哇塞,李贽这老爷子,真有他的!他讲的“童心”,不就是咱们小时候那种啥都不怕,啥都敢想敢做的劲头吗?那时候,觉得自己能飞,能穿越时空,能和外星人做朋友。

可长大了呢?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去哪儿啦?我觉得吧,可能是这社会的条条框框太多啦,把咱们的“童心”给框住了。

比如说,大人总告诉我们要这样,不能那样,慢慢地,咱们就不敢想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儿了。

就像我,小时候梦想着成为画家,画出世界上最美的画。

可长大了,周围人都说画画没前途,要找个稳定的工作。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吗?我看未必!也许,这就是我们丢失“童心”的代价。

李贽“童心说”对老庄道学的继承发展

李贽“童心说”对老庄道学的继承发展

李贽“童心说”对老庄道学的继承发展邱奕颖(13史本1班 1307000149)摘要:李贽的“童心说”是李贽的思想核心,与老庄道家学说有密切的关联渊源。

本文主要是李贽“童心说”对老庄道学的继承、发展的说明和总结。

文章从李贽“童心说”思想的整体状况、“童心说”和老庄道学的渊源关系、及其吸收继承老庄道学时根据社会现实对它做出的修改发展几点出发,论证“童心说”与道学继承、发展的思想关系。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老庄道学一、李贽及其思想“童心说”状况概述(一)、李贽,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

李贽思想深受阳明学(也称心学)的影响,崇尚儒家学派,但却反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斥责其为“伪道学”,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等大为批判,自称“异端”。

他的思想核心全在于“童心”一说中,虽然他的社会批判思想来源于阳明学,但“童心说”却兼有儒道佛的思想。

(二)、《童心说》是李贽《焚书》卷三里的一篇杂论。

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概念,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者,心之初也”,心之初,不可失。

然“读书识理义”则可能会使“童心”被蒙蔽,所以提出“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从而给予崇尚六经、《孟》、《语》却已经僵化的程朱理学这样的“假道学”猛烈抨击。

但是,他又提出“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且只有有“童心”才能写出“天下之至文”,不“读书识理义”就自然也就无法写出“天下之至文”。

为防止形成悖论,他提出了解决方法,即“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二、“童心说”对道学的继承“童心说”主张要有“童心”,即“真心”也,即“最初一念之本心”,反映了与道学思想的渊源关系,而道学思想又主要来自于老庄。

李贽早年曾经为《老子》、《庄子》作解,作《老子解》、《庄子解》,并在与朋友说过“此间可谓绝学,真得黄帝老君宗旨,而自谓则曰:孔孟吾盖不识所谓矣”1,从中便可看出作为李贽思想已然深受老庄道学的影响。

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

论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内容摘要】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中国美学史上拥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独特价值在于它的超越性。

在文艺实践中,童心说的超越性体现为对小说等新文体的美学价值的肯定。

【关键词】童心说超越性新文体独特价值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这一时期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激化,政局动荡,政教合一局面开始被打破,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实现,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价值和自我解脱。

童心说的美学思想来源于儒家(心学)、道家和佛教(禅宗),也是李贽自身经过理论发展提升的结果和新的时代文化因素影响的体现产物。

它重视情感表达的特色,与中国古典美学情理之辩中重情一极的发展线索一脉相承;它的“真心”、“真人”、“真文”对真实的强调,则是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中“法天贵真”思想的发展;建立在童心说基础上属于童心说美学体系的关于“发愤”的情感强度的美学主张,则是对司马迁以来的创作论思想的继承和改进。

然而,继承和发展只是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价值所在,它的更为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在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各种思想元素之后,将他所继承发展的思想都发展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得其中一些美学因素甚至的突破了原有的古典美学的和谐范畴,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了近代美学因素的性质。

童心说重视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重要价值,强调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感及其合理表达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在个人和社会、情感和伦理关系中强调个人的主体意义与情感的独特价值。

这种对传统美学思想在个人与社会、情感和伦理关系上的突破,就是童心说的超越性,也就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在理论内容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童心”概念中的私心对道心的超越、强调“真情”的情感对伦理的超越、“发愤”所体现的情感强度对传统情感表现原则的超越。

在其直接影响到的文艺实践中,则体现为对小说等新文体的美学价值的肯定。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代-李贽《童心说》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童心说明代-李贽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

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

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

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一)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一)

浅析李贽“童心”说与音乐主体性原则(一)论文关键词:“童心”说音乐主情性音乐主体性论文摘要:李赞反对宋明理学对音乐的束缚,提出“童心”说。

在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明中叶以来音乐主情性思潮。

这一主情思潮本着以心为本、以人为本的音乐主体性原则,主张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

强调音乐表现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

以“异端”自居,为人“直气劲节”,“好刚使气”,“意所不可,动笔之书”(袁中道《李温陵传》),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论物理”,“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以抨击传统教条与假道学,终被当权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

所著《焚书》,有书答、杂述、读史、诗等六卷。

其自序讲“《焚书》,则答知己书问,所言颇切近世学者膏盲,既中其痼疾,则必欲杀我矣,故欲焚之,言当焚而弃之,不可留也”。

书出后,果如其官,历遭封建统治者查禁焚毁。

李贽是在明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良知”、“本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焚书》卷三“童心”说)。

其“童心”说不仅表现出天赋道德观,又高扬了自然人性论。

表现于美学思想方面,却继承了《老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五十五章》)的思想。

这种美学思想反映在音乐方面,便形成了“以自然为美”的思想,也就是在形式上主张完全服从于抒发情性的需要。

在李贽“童心”说思想的影响下,有当时的黄周星、袁宏道、张琦、冯梦龙等与李贽前后呼应,形成了自觉向传统礼乐思想、向“淡和”审美观挑战的音乐思潮。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童心说李贽读后感
李贽这人可真大胆,在那个时候就提出“童心”这么个概念。

啥是童心呢?在我看来,就像是我们小时候那种最纯粹、最本真的心思。

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看啥就是啥,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

就像小时候看动画片,一眼就能分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没那么多复杂的所谓“背后故事”去分析。

他说那些失去童心的人就变得假模假式的了。

这可太对了!你看现在有些人啊,说话做事都得先想想是不是符合这个规矩、那个套路,是不是能给自己长面子或者带来好处。

就好比去参加个聚会,明明不喜欢那些无聊的寒暄,还得堆着笑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这可不就是丢了童心嘛。

李贽批评那些儒家经典的教条如果把人的童心给弄没了,那可就糟了。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读书学习,本来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事理,结果有些人读着读着就成了书呆子,只知道按照书上写的来,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了。

这就好像是把一颗鲜活的心,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最后变得死气沉沉的。

不过李贽这篇文章也给我一种希望的感觉呢。

他强调童心,就像是在呼唤大家把心底最真实的那部分找回来。

咱们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虽然不能完全像个孩子一样天真无邪地活着,但也不能把自己的童心丢得一干二净啊。

比如说,我们可以像孩子一样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看到美丽的风景就尽情地去感受,而不是只想着拍照发朋友圈求点赞;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也能像孩子一样勇敢地说出来,而不是因为各种顾虑就默默忍受。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论文摘要]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李贽;文学批评;童心说;化工说李贽是明代一位以狂放著称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道学,注重个体生命之解脱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李贽重视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强调情感之真诚无伪与表达之流畅通顺。

于是他提出著名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

就“童心说”来看,李贽围绕着“自然无伪”这个核心展开论述的。

“童心”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心之本然状态,即童稚之心,李贽认为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

突出强调“真”,即人类童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受到后天教化的影响。

但李贽更看重的是表现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这是与虚假伪饰相对立的层面。

故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即所言要发乎心,不要掩盖自我真实想法,要自然无伪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

这是针对盛行一时的假道学所提出来的,李贽推崇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写真文。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白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童心”,作者只有将“真心”融入创作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这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作用。

读李贽的《童心说》

读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与“童心说”2010级文学院 106班覃柳青 110233010105【摘要】李贽是中国16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反对程朱理学,并且立书著说,被封建统治阶级批为“异端逆说”。

他的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文学观对后世影响极深,本文就其“童心说”展开论述。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真心一、“童心说”——真心也什么是“童心”?李贽开篇即给出了一个最简单的定义,“童心者,真心也”,意即“童心”就是真心。

那么,何为“真心”呢,他又及进一步解释“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可知,真,指物的自然之性,人的自然之性,不教而会,不学而成,如鱼儿在水中游,离水则死。

鸟儿在空中飞,不飞则亡。

如渴而思饮,饥而思食,自然而然。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灵包含认知、意志、情感三大心理因素,与此相应,童心作为真心,也包含着认知之真、意志之真、情感之真。

由此,我们可以说,童心,就是源自物质之自然的真实的人性,即与宋明道学的“义理之性”相对立的“气质之性”;具体地说,就是作为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的人的认知、意志、情感,人的生命的追求。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中国民间有语言:“童言无忌”。

“童言”为何“无忌”呢?因为童心未经社会的污染,是纯真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们的言语最能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统一。

西方有谚语“人类最好的品质都在孩子身上”,童心最真,真到对着裸体的皇帝说出“皇帝的新装”的秘密,而心灵被社会污染,道德修养高的成年人,谁敢对皇帝说不。

赵高指鹿为马,满朝文武精英栋梁,谁敢说不。

童心最善,看那“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就可知。

“孔融让梨”更是童心至善的最佳表述。

童心最美,曹冲称象,曹植七步成诗,每一个儿童都是祖国花园里最美的花朵。

童心最自由,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说的是极好的。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其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接受了闻见的道理以后便丧失了。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论李贽及其“童心说”

论李贽及其“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是调内容上的真实与形式上的自然,认为童心是未被世俗同化、不被功名利禄左右、没有掺杂私念的人的最初本心。这一思想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评,以及对一切虚伪、矫饰的反感,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李贽承继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如老子的赤字论、嵇康、阮籍的越明教而任自然等,整合成自己独到的对于哲学与艺术的思考。他认为只有拥有真心的人,才会是真人,才能创作出反映真实情感的作品。在‘童心说’中,李贽深刻揭示了文学创作中真实与自然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童心论

童心论

童心论---读李贽《童心说》有感童心者,真心也,人之赤诚也。

先贤有言曰:人之初,性本善。

盖取人之初生,其心至纯之故,乃至真之理也。

人于襁褓之中,如无瑕之明玉,内外通彻,身心明净。

其行皆出于能,其声皆发于心,乃不知世俗之语,不明人事之理,而世之污浊皆未侵其身,故能持至纯至真之心而观于世俗也。

然则,其年岁益长,久在世俗之中,其童心渐为功利之心而染,言必称利,行必有功,其纯真之心,日益泯丧,待其人长,则不知童心能有几分留存也。

有奸邪之人祸乱国政,贪赃枉法,为国人所恨,然岂言奸邪者生而奸邪乎?不然,其为人也,襁褓之中,安言其为奸邪者乎?盖因其所处肮脏之所,其心为奸邪之事而染,其人亦从之而行奸邪之事,日久之下,其童心日益泯丧,终至不存矣。

故其生,万民所苦,其死,万民所乐也。

若使其人幼时即受文明教化之礼,教之以忠孝节义,且守童心而不失,然其之行为必为当世之恶乎?童心之人,行事出于真心,不以虚假之心示人,可谓敬矣。

譬如五柳先生、青莲居士之人。

知诗书、明事理,童心未失,其行显于当世,异于常人,虽不为世俗之人所喜,却足以自乐矣。

五柳先生,童心未曾泯丧,不谄官,不媚权,“不为五斗米折腰”。

节操永为后人敬矣。

青莲居士,善诗文,乃当世大家,心有所思,则文有所显。

为人则傲骨天成,童心未泯,其行为出于本心,是故其身不相容于朝堂之上。

人之得童心而亦有失之者,其得失之间,择之难矣。

而今之时,童心之丧,可谓重矣。

今世之人多为功利之心所乘,不复华夏之道德也。

良善者使人欺,乃不敢行良善之事。

近有彭姓壮士名宇者,于路途见一老妪俯地,遂助而扶之,送至医所,行为乃世人之楷,不想老妪竟反言其责,诬其乃肇事之人,其家人索金数万,遂相诉于府衙,府君闻之言曰:“若非尔之所为,何为助之?”遂败。

嗟乎,当世童心之丧,乃至于斯。

又有一女童名为“悦悦”者,于闹市之中为车所伤,置于街头,有路人过而不问、视而不见者十余人。

幸得一拾荒老妇见而怜之,救之。

事罢,人皆称其德,老妇言曰:“何赞乎,乃人之常情也”。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一)论文摘要]李贽是明代一位标新立异而对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的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他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重视个性。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提出“童心说”与“化工说”两个重要的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小说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李贽;文学批评;童心说;化工说李贽是明代一位以狂放著称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道学,注重个体生命之解脱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李贽重视作家主观情感的自然表现,强调情感之真诚无伪与表达之流畅通顺。

于是他提出著名的“童心说”和“化工说”。

一、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基础。

就“童心说”来看,李贽围绕着“自然无伪”这个核心展开论述的。

“童心”一词的本义是指人心之本然状态,即童稚之心,李贽认为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心之初也”。

突出强调“真”,即人类童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没有受到后天教化的影响。

但李贽更看重的是表现思想情感之真诚无欺,这是与虚假伪饰相对立的层面。

故日:“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着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即所言要发乎心,不要掩盖自我真实想法,要自然无伪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

这是针对盛行一时的假道学所提出来的,李贽推崇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写真文。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白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由此可以看出,决定作品价值的是“童心”,作者只有将“真心”融入创作中,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创作出来好的作品,这着重强调了创作过程中作家的主体作用。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

目录摘要 (1)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 (1)二、“绝假纯真”——“童心”式写作 (2)(一)真诚 (2)(二)初心 (2)(三)感性 (3)(四)想象 (3)(五)陌生化 (3)三、“童心”不死——童心说的后世影响 (4)(一)对明清文坛的影响 (4)(二)对新文学的影响 (4)(三)对当代文坛的影响 (5)四、总结 (5)参考文献 (6)浅析李贽“童心说”之于文学创作[摘要]“童心说”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蛰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李贽其人作为晚明时期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明代后期的思想界刮起一阵飙风。

今天,随着人们对文学思想研究日渐深入,不可否认的是,他提出的“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有着很大的意义。

以下将从何谓“童心说”、“童心”式写作、“童心”未死等等几个方面论述李贽“童心说”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

通过对于李贽“童心说”中隐含的文学创作态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李贽童心说文学创作创作态度一、何谓“童心”——童心说概述“童心说”是晚明时期的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艺术思想,同时李贽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今天都有着重大意义。

他主张文学思想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是真心,是不受“闻见道理”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

在他看来,“童心”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首要标准,即“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童心说》一文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出自于未经过理学“闻见道理”沾染的“童心”。

“真情”即出于真心的表达者。

而他所谓障碍童心的“闻见道理”,是针对道学家所崇奉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与此相关的传统观念。

“闻见道理”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

而出自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童心,可以使作家写出摆脱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

李贽童心说引言李贽,字子华,南宋理学家,曾担任南宋朝廷要职。

李贽的学问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他提倡要以童心之态来面对生活和事物。

本文将探讨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童心说的背景李贽认为,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失去童心,变得越来越功利与现实。

他认为,童心是纯真、天真和善良的象征,是一种拥有梦想、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态度。

童心能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能够让人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童心的重要性李贽认为,童心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幸福非常重要。

童心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让我们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童心让我们保持乐观、积极和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办法。

拥有童心的人们往往更富有创意和想象力,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童心与现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童心变得越来越稀缺。

人们常常被工作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交压力所困扰,失去了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和探索的热情。

人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愿望,而是追逐功利与物质的满足。

这样的生活让人们感到焦虑、空虚和失落。

然而,如果能够保持童心,我们就能够重新认识生活,找回生活的本质。

只有拥有童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我们可以通过多角度、多角度去看待事物,不断发现事物背后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保持童心保持童心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以下是一些保持童心的方法:1. 保持好奇心保持好奇心是保持童心的关键。

我们可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去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之处。

2. 享受游戏游戏是童心的表现之一,通过玩游戏,我们可以释放自己的压力,放松身心,体验无拘无束的快乐。

3. 保持想象力想象力是童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观影、绘画等方式来培养和保持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 跟孩子互动与孩子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童心。

孩子天真、活泼,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想法。

论李贽_童心说_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_汪文忠

论李贽_童心说_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_汪文忠

世祖林驽是泉州的巨商,常贸易往来于波 向分道扬镳。两人的冲突导致李贽的若干 就是杂念冰消情绪宁静之际,此时视觉听
斯湾,后娶一印度女为妻,所以在相当长 朋友离他而去,他当时自以为自己老年没 觉、 触觉还没有全部开动, 只凭个人的直
的时间内,他的祖先是和混血家庭以及伊 有朋友,自称为“老苦”。万历二十四年。 觉去领会宇宙间那种无可形容的美感。这
治秩序与道德原则提升到哲学高度的企 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
就当时的文坛而言,代圣贤立言、点
图,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广大人民自觉地压 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1]这 缀升平的“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粉饰
抑人性,放弃反抗,更加驯服地接受统治。 里,“童心”可以直接理解为童子之心,所 现实的“台阁体”,以及矫枉过正的前后
了同时代的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 他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树立了 是李贽文艺美学思想乃至整个美学思想的
的。曹雪芹横绝千古的《红楼梦》正是在 与人生紧密合一的文艺美学观念,强调了 整体特征。
李贽以自然为美, 以情格理,抒写真实人 生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其中大 旨谈情,是“将女儿真情发泄一二”。尤 其是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上,他把 宝玉塑造成一个没上过几天正经学,没有 过多地受“《六经》、《语》、《孟》”熏染, 童心不灭的人物,与“童心说”所提倡的 思想是颇为相近的。直至近现代,李贽及
[6]容肇祖.李贽年谱[M].北京:三联书店出
因为他以“童心”为文艺创作之本源,也
版,1985
就否定了客观现实生活作为文艺之源泉的
[7][明]李贽.焚书:卷三·杂说[M].北京:中
和对真情的追寻。而在汤显祖看来,真正 得长久的生命力。因此,成功的文艺创作 术形式看成完全是非人工、无所为的,是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论李贽《童心说》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摘要:明代,程朱理学立为官学,统治学术思想,逐步走向僵化。

朝廷“存天理,灭人欲”,借泥古崇圣和所谓的天理来控制并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以达到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

读书人如同一台台录入机器般,被那些“假人、假言、假事”日渐浸染的麻木。

当时自称“异端”的李贽,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大胆的抨击、反对,并且提倡个性的自由与解放,在当时实为难得可贵。

但也存在着他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贽笔下的“童心”以及文中的反叛自由精神和局限性来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关键词:李贽;童心;反叛;自由;局限一、童心本人认为,李贽的“童心观”应来缘于道家思想。

在道家中,“真”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因其初主之来源显然与老、庄影响有直接关系。

老子之婴儿实与道、自然及朴与之义同,故老子之人生目标便是见素抱朴,亦即‘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相’(《老子》二十八章),一句话,归之于浑沌虚无。

”[1]不因人事去毁灭自然,不因造作毁灭性命,不因贪得去求声名,做到这些就可以返璞归“真”。

保持自然与本真,自然可以守护“童心”。

而《童心说》开篇也提到:“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即人在没有受到一切外物影响时的那颗质朴之心,便是童心。

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读了太多所谓的“圣贤之书”,而导致了天下书生的心灵本源逐渐消失。

“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2]这又与荀子的性恶论又有几分相似,即:“人之性恶,善之伪也”,人需要通过教化手段等后天的力量来为善。

从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并不是人的本真童心,而是人为的结果,用作者的话说便是“童心失”。

可见李贽笔下的童心还是带较为相对与片面的,如果推及到现代来看,恐怕就有些不合时宜。

论文《李贽“童心说“》

论文《李贽“童心说“》

浅谈李贽的“童心说”摘要:在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文化的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导致的假道学发起挑战,不仅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发出质疑之声,还对充斥于官场、社会的虚伪之风进行批判。

进而提出其思想理论中的核心基础——“童心说”。

“童心说”强调做人要保持真诚真实,就不能丢失“童心”,秉持真性情真个性,肯定人满足自身生活欲求的自由。

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童心说;本心;真心;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

李贽的哲学思想庞杂、矛盾又极具个性,他不仅是从儒家营垒走出的反叛者,还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甚至吸纳了佛家、道家、禅宗等思想。

李贽不仅生性倔强,反对束缚,承认人的感性欲求和自由发展。

他对“假道学”的批判远非彻底,但他不缺乏探索的真诚和勇气,不缺乏怀疑一切的批判眼光。

李贽身上的矛盾和复杂也正是晚明社会及其矛盾、复杂的现实体现,是他用毕生心血和全部生命争得的“绝假纯真”,“童心说”对于李贽,乃是本质的东西,是他全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第一章“童心说”的历史背景“童心说”被公认为是李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那么童心在李贽的心目中到底有什么内涵呢?它是如何形成?只有了解李贽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心目中的童心的样子,分析形成其理论的基础,我们才能了解童心之说对李贽整个人生的影响。

李贽所属的明代晚年,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发展起来了,商品经济迅速膨胀,城市和集镇也随之繁荣。

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阶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的憧憬,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等等。

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转型期。

在这样一个转型期,作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的理学,再也维系不住人心,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的激进思想不胫而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贽的“童心说”摘要:在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文化的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导致的假道学发起挑战,不仅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发出质疑之声,还对充斥于官场、社会的虚伪之风进行批判。

进而提出其思想理论中的核心基础——“童心说”。

“童心说”强调做人要保持真诚真实,就不能丢失“童心”,秉持真性情真个性,肯定人满足自身生活欲求的自由。

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

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童心说;本心;真心;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

李贽的哲学思想庞杂、矛盾又极具个性,他不仅是从儒家营垒走出的反叛者,还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甚至吸纳了佛家、道家、禅宗等思想。

李贽不仅生性倔强,反对束缚,承认人的感性欲求和自由发展。

他对“假道学”的批判远非彻底,但他不缺乏探索的真诚和勇气,不缺乏怀疑一切的批判眼光。

李贽身上的矛盾和复杂也正是晚明社会及其矛盾、复杂的现实体现,是他用毕生心血和全部生命争得的“绝假纯真”,“童心说”对于李贽,乃是本质的东西,是他全部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第一章“童心说”的历史背景“童心说”被公认为是李贽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那么童心在李贽的心目中到底有什么内涵呢?它是如何形成?只有了解李贽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心目中的童心的样子,分析形成其理论的基础,我们才能了解童心之说对李贽整个人生的影响。

李贽所属的明代晚年,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发展起来了,商品经济迅速膨胀,城市和集镇也随之繁荣。

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阶层要求有自己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的憧憬,对世俗生活的肯定等等。

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也可以说是社会的转型期。

在这样一个转型期,作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的理学,再也维系不住人心,王阳明心学,特别是王艮、李贽的激进思想不胫而走。

李贽所面对的那个时代现实,官场、社会无不充斥着大话、假话、空话;官场与文坛上充满着假人、假事、假文。

李贽鲜明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与一切障蔽“童心”的“道理闻见”相对立,与隐瞒、欺骗的虚伪社会气氛相对立,标志着李贽思想的成熟,也是他与封建社会决裂的宣言。

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圣人皆孩之”1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2等句。

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

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3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

李贽提出的“童心”,正是要打破当时的社会加于人性的枷锁。

李贽的“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

李贽深通禅学,其一生, 深受佛禅思想影响。

禅宗以“悟”为参禅法门,它不需要分析、推理、判断,不需要认识事物所必需的逻辑程序,只要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澈,进行全身心的直觉体验,就能得到对宇宙的根本认识。

禅学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本意就是静虑冥想, 排除一切理性思维的干扰,进行纯直觉的感悟和反思,完全是一种直觉性的非理性的思维活动。

李贽的“童心”反对的就是“义理”的干扰。

与王阳明学派的传承关系。

王阳明学派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承袭了阳明心学思想脉络,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要求张扬自然人性。

但是,王阳明学派领受儒家思想,仍然肯定封建道德。

李贽的“童心说”在对世界本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有个体意识的觉醒,这是对杨明学派的超越。

第二章童心说的思想主张第一节童心即真心——反对假道学我们知道,《童心说》是李贽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在《童心说》的开头,他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认为,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

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

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而所谓“假道学”则是指满口仁义道德,而言行不一的人。

这种人与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相违背,他认为写文章要遵循真实性,根基于现实生活,不能“失却真心”。

他的文学理论影响到现当代的文学家——巴金。

“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是“人民作家”巴金的心灵感言。

其实“说真话”既简单又复杂,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巨人精神,在当下求真意识淡薄的氛围下,更彰显出“说真话”的价值和意义,巴金正是以“说真话”而被大家所赞赏的。

他在《随想录》里提出说真话的倡议,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

然而具体到文学上,落在文本上,则又产生另一种效果和困惑。

这里面有说与不说的难堪,真假之辨的尴尬,还有话语的矛盾与陷阱。

虽然有那么多的疑问与指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巴金勇敢地选择了言说,自己带头“说真话”。

他的《随想录》也被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在里面他反复地提出要“说真话",并把“说真话”与文革,与现实生活的存在相联系,有真意浓情,有严厉批判,有殷切期望,更有良心的解剖。

他的这种文论无不受到李贽“童心说”的影响。

文学作品的内容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而情感的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情感的真实是通过内容表现出来的。

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而是把自我人生的抒写作为创作的中心。

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

”“我写的其实是一个女人的自传。

”“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

”“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让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

”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

她的这种写作正是体现了李贽提出的“童心说”文学理论,她也认为童心是写真诚文章的根本。

巴金和三毛都是从这种“童心”出发去写作,写出了人间的杰作。

将自然而不矫饰的个性表现视为最佳作品,将个性之真与人生之趣作为最高审美追求。

李贽文学的创作理论很注重真实性,这与他个人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他一生主要兴趣在于追求自我生命之自由与解脱,故而他保持一颗真心是必不可少的,他自认为不能被世俗风气污染,不能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创作。

正是因为他的真才被黑暗的社会逼迫自刎。

第二节纯真自然人性——反儒学污染李贽所处的时代是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传统价值观念遭到前所末有的怀疑的时代,新思想的萌芽正在顶破历史的坚冰,伸展出稚嫩的绿叶。

在这种环境下,李贽仍然秉持童心,要求创作作品表现童心要“由乎自然”,不能有丝毫的“牵合矫强”。

他说:“盖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有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也。

”从中可见,他的“童心说”即是“自然人性说”。

他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把人进行思维的本能、本性都看作是天生的人寒了要加衣,饥了要吃饭,同样人见了美好的事物就喜悦,见了丑恶的事物就憎恶,与这种童心相联系,李贽提出了识、才、胆的意义和审美价值,识由知来,知之愈多,识见愈广,才和胆均由识而发,一个人如果童心常存,识、才、胆就会正常发挥作用。

他要求识、才、胆应三者俱备,他以此衡量自己,觉得自己在为人处世上,“出词为经,落笔惊人,我有二十分识,二十分才,二十分胆。

呜呼!足矣,我安得不快乎!”。

“快”就是审美感情上的满足和快活,由此他要求文学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作品,“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也不能把作品“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李贽的这种自然人性论的“童心说”,在思想上和美学上,有着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巨大的进步意义。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和三纲五常,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人的自然天性的发展。

而李贽为人“笃爱佛禅,时常以谈禅证性为务,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亦模仿禅僧”,他的“思想深受禅宗的影响”。

从儒学与佛禅的对比中可见,李贽认为儒学的发展会让人失去“童心”,失去人的自然本性。

李贽的“童心说”不仅强调审美情感的真实,且钟情于文学的自然表现。

真实就是自然,而童心是人最初的本心,童心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的本质,不应该受到世俗观念的污染。

第三节至文观——小说戏曲李贽从人的真心真情谈起,谈到写文章形式上的自然状态。

在李贽看来,“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天下的经典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

如果童心常在,那些伪道学家所宣讲的道理,在社会中形成的贪婪之心,就会失去立足之地。

这样,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文体风格都可以出现极好的作品。

只要是从真情出发的自然的流露,就会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的标准是自然,是一触即发,并不是在于单独字句的雕琢与结构、体裁、风格等形式上的故意安排与矫揉造作。

作品的形式是情感抒发的自然而然。

这就是说,天下最好的文章没有不出自童心,可见在作品创作中,童心是不可丧失的。

李贽在“童心说”中,把具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水浒传》与儒家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破天荒的相提并论,认为《水浒传》是出于“童心”的“天下之至文”,他把《水浒传》看成是圣贤的发奋之作,其价值远在该书之上。

李贽在提出“童心说”的同时,还提出了文学创作要“顺其性而作”、要“有为而作”,反对无病呻吟,强调创作要有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蓄极积久、势不能遏”,这些进步的文学主张,都是难能可贵的。

另外,李贽的散文是以议论性散文为主,很生动地表明了他要自由地发挥个人见解的创作心态,虽讲道理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其关键就在于议论中常伴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这不仅对当时伪道学家这群类型形象的刻画颇有特色,而且对文章的创作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他自己乃至后人写出好的文章有指导作用。

李贽提出“童心说”意在鼓励作者真情创作,自然抒发,选取某种情感最适合表达的手法、文体和风格, 创作出“内含于章美”、“笃实生辉光”的好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