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谭嗣同之死阅读拔高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马井堂-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第2课时】教案

马井堂-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第2课时】教案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册1—3题。
2.再次朗读全文,升华情感并尝试背诵狱壁诗。
5.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交流,适当点拨、补充,使学生明确答案要点。同时多媒体出示。
“忍死须臾待杜根”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
这里以杜根比林旭等同时被捕的人,意思是期望他们能侥幸脱
险,将来继续推行维新变法。
“我自横刀向天笑”
1.引导复习,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2.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课题
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
学习
目标
1.知识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过程方法: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学习谭嗣同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 学习谭嗣同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 视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谭嗣同被捕前后的哪些事?
被捕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劝梁启超东渡。
被捕后:狱壁题诗、慷慨就义。
2.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
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 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阅读拔高北师大版(new)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阅读拔高北师大版(new)

6.谭嗣同之死阅读拔高1.小清同学想撰写对联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与哀思,他先写了上联“青山绿水留浩气”,却写不出下联.请你帮他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最贴切的一项( )A.苍松翠柏慰英灵 B.美德常与天地在C.桃花流水杳然去 D.明月清风何处游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画,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①旋闻垂帘之谕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事卒不成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只断句,不加标点)(3分)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卒不去,故及于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谭嗣同为什么不东渡日本避难?(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了文段,你认为谭嗣同最使你敬佩的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 解析根据对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的特点以及对联的语境,可知只有A项符合题意。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教案

《谭嗣同之死》教案【教材分析】《谭嗣同之死》是一篇“比较•探究”课文,这个单元和上个单元有很大的不同,上个单元是对春天的感觉和情绪,感受的对象是自然美;这个单元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的精神美,主要是在重大事件中,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必要时坦然面对最大的牺牲,所以本单元以“慷慨正气”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感、动人力量,感悟取义成仁、献身正义的崇高精神。

《谭嗣同之死》选自《戊戌政变记•殉难六烈士传》中的《谭嗣同传》。

它与前面的几篇文章又有不同,前几篇文章所写的烈士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牺牲的,而谭嗣同在面临改革事业流产时刻,是可以避免牺牲选择逃亡的,然而他却选择了引颈就刑,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要把文章的重点放在谭嗣同的选择上,引发学生思考,充分领悟仁人志士精神财富的宝贵所在。

【评价任务】1.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

2.重视评价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全过程的态度、方法。

在每个环节中,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开展谭嗣同诗词积累活动,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课程标准】1.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能够领悟内涵,获得启迪。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

2.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戊戌变法、谭嗣同、梁启超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谜题第一步:介绍人物,悲叹英雄遭遇。

幻灯片出示个人资料谭嗣同简介: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3比较研究谭嗣同之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3比较研究谭嗣同之死教案北师大版

《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二、作者、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

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

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解读课文(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

淹通:深通。

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

北师大版七下《谭嗣同之死》教案2篇

【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作者、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

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

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解读课文(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

淹通:深通。

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一、导入课堂背诵《题狱壁诗》通读全文二、明确目标:三、交流探究:“死亡诊断”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相信大家对整个案情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秘谭嗣同之死。

具体步骤: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第一步:死前行为问题:浏览课文思考谭嗣同临死前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什么性格?1:被捕之前:①谋救皇上;②谋救康有为;③交托书籍文稿,劝梁启超去日本;④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2:被捕之后:①拒绝东去日本;②题诗狱壁;③慷慨就义。

3: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第二步:死时表现问题:文章重点放在谭嗣同的选择上,分为几个层次写了他的选择?1:第一个层次:政变发生后,康有为的寓所遭到查抄的官方信息已经传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文件已经下达。

文章已将紧急形势写透,但谭嗣同拒绝出逃。

——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抱定牺牲的决心。

2:第二个层次:形势更加险恶,而谭嗣同更加从容。

(在家等捕者,去日本使馆劝梁启超出逃,自己选择留下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吾与足下分任之。

”3:第三个层次:策划武力劫圣。

——坚毅、果敢;天真、盲动。

4:第四个层次:面临危机,仍从容不迫。

(日本朋友苦劝东游,他拒绝。

)5:第五个层次:谭嗣同的自白:“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请自嗣同始。

”——无私、圣洁。

6:第六个层次:狱中题诗。

——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

7:第七个层次:慷慨就义。

——“神气不少变”,“从容就戮”。

第三步:诊断结果问题:浏览课文,概括谭嗣同这一人物形象。

1:谭嗣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视死如归,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

2: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而不依靠广大人民。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谭嗣同之死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谭嗣同之死

盖念南海也。
大概是想念康有为吧。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
在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享 年三十三岁。
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 变。
就义的那天,围观的达万人,谭嗣同慷 慨激昂,神情没有丝毫改变。
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 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 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 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 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 富强。 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 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顽 固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
卒不去,故及于难。
终于没有离去,所以遭了祸。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 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作了一首诗题在监 狱的墙壁上:“望门投宿想到了你们会像东 汉时的张俭那样受人保护,希望你们能像东 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 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 一样的英雄好汉。”
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 臼、月照、西乡这样的角色,就由我和 您分别承当吧。”
遂相与一抱而别。
于是互相拥抱一下就分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 事卒不成。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又和侠士们 商议救护皇上,事情终于没有成功。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 游,君不听。
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就在那第二天, 进入日本使馆,和我相见,劝我去日本, 并且携带了他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 册。家信一箱,托付给我。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 者,无以酬圣主。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谭嗣同之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能提取主要信息,完整复述课文。

.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疏通注重重点语句,理解强调整体感知。

积极开拓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谜题第一步:介绍人物,悲叹英雄遭遇。

幻灯片出示个人资料谭嗣同:简介: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牺牲日期:1898年9月28日(年仅33岁)第二步:回顾历史,触摸时代脉搏。

导入语: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民族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谭嗣同用生命垫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谭嗣同却永远地倒下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战乱纷争的年代,揭秘谭嗣同之死!(板书课题:《谭嗣同之死》梁启超)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熟识案情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榻(tà)擘(bò)谕(yù)谒(yè)箧(qiè)杵(chǔ)臼(jiù)就戮(lù)2.学生两人一组朗读课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组下列文字注音榻擘谕谒箧杵臼戮答案:tà|bò|yù |yè|qiè|chǔ|jiù|lù解析:注意易错点,“擘”声母是b不是p,“谒”的声母为y不是j,“箧”不读“夹”音,“杵”声母为ch不是c,“戮”是多音字,要注意辨析。

点评:此类题要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旋.闻垂帘之谕。

________________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________________吾与足下..分任之。

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________________卒不去,故及.于难。

________________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

________________答案:⑴随即,立即。

⑵推测,预料。

⑶对尊长或同辈的敬称。

⑷终于。

⑸及,涉及。

⑹拴,绑,引中为拘囚。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旋”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点评:掌握文言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时要注意识记积累,尤其要注意词类的活用。

3、“至初六日变遂发”一句中“变”词性上是,指的事件是答案:动词名用|慈禧囚禁光绪帝。

解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变”本为动词,在句中作名词用,意为“政变”,指的是慈禧囚禁光绪帝。

点评:词类活用是文言中常见现象,有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动词名用、形容词名用等。

学习时要注意分类记忆。

4、“旋闻垂帘之谕”一句中“垂帘”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其指;答案:借代|慈禧解析:抓住题干中答点“修辞手法”,了解句子内容,“垂帘”指慈禧“垂帘听政”,所以“垂帘”借指慈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谭嗣同之死》(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谭嗣同之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翻译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能提取主要信息,完整复述课文。

.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疏通注重重点语句,理解强调整体感知。

积极开拓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谜题第一步:介绍人物,悲叹英雄遭遇。

幻灯片出示个人资料谭嗣同:简介: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牺牲日期:1898年9月28日(年仅33岁)第二步:回顾历史,触摸时代脉搏。

导入语: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中华民族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骄子。

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840年、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完败于洋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安知蕞尔微三岛,竟敢横行大九州”!内忧外患,国仇家恨,求变之切为5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纲独断,发动政变,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头;天地同悲,万马齐喑;礼仪之邦,原是人间地狱!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行开天辟地之壮举。

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谭嗣同用生命垫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谭嗣同却永远地倒下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战乱纷争的年代,揭秘谭嗣同之死!(板书课题:《谭嗣同之死》梁启超)二、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熟识案情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圈划出文中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榻(tà)擘(bò)谕(yù)谒(yè)箧(qiè)杵(chǔ)臼(jiù)就戮(lù)2.学生两人一组朗读课文,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朗读。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6谭嗣同之死》word教案 (2)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6谭嗣同之死》word教案 (2)

谭嗣同之死【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作者、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

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

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解读课文(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

淹通:深通。

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谭嗣同之死阅读拔高
1.小清同学想撰写对联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与哀思,他先写了上联“青山绿水留浩气”,却写不出下联。

请你帮他从下面的句子中选出最贴切的一项( )
A.苍松翠柏慰英灵 B.美德常与天地在
C.桃花流水杳然去 D.明月清风何处游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画,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

再四强之,君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①旋闻垂帘之谕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事卒不成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只断句,不加标点)(3分)
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卒不去,故及于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谭嗣同为什么不东渡日本避难?(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文段,你认为谭嗣同最使你敬佩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根据对联结构相同、词性相对的特点以及对联的语境,可知只有A项符合题意。

2.(1)①很快,随即②最终(2分)
(2)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每处1分,共3分)解析给语句断句需注意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划分,不能割裂固定的词语单位。

本语句的意思为: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已经无法可救,我已经没有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

(3)最终没有离开(到日本去),所以牺牲了。

(2分)解析翻译文言语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翻译:“卒”,最终;“难”,牺牲。

(4)欲使自己成为中国变法流血牺牲之开始,以死报国。

(2分)解析在文中寻找到众人劝说谭嗣同东渡日本的语句,后面他的回答:“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即为答案,注意要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他的视死如归、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分)解析谈敬佩处,抓住人物的闪光点,有理有据地指出自己的佩服处即可。

从选段中谭嗣同的话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可以看出他视死如归、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