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教育是慢的艺术》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是慢的艺术》,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
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
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
一、“慢”需要感悟。
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
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
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作为老师,尤其如我们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
老师,对待孩子,我们要有耐心,要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即使我们心中有不满,有怒火,都应该压制
自己。静下心与孩子交流,打开孩子的心结。也许,你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
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
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
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我们要脚踏实地,善于发现,做好观察记录,捕捉更多的瞬间。
二、“慢”需要等待
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而作为
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
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
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
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
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
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
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教育不能追
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立竿见影’的背后可能就是反教育的行为,所有反教育的
行为都立竿见影。”我以此作为一剂清醒剂,并时时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对
待“问题”学生,要宽容,要等待,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简单粗暴。在具体做
法上,这几年我改变了以往遇到他们“作乱”时批评、埋怨的做法,尤其注意当
众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后以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感染他们,以欣赏他们的优点为
出发点,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为基础,拿起表扬的武器,营建“赞美文化”。告
诉他们“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的道理,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
教育并不是立杆见影的工作。急功近利,往往与教育背道而驰。以“慢”的
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
长成参天大树,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寒假里有幸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透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
“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
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
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当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因为这天这个时代确实是泥沙俱下、万马奔腾的年代,有人认为教育不可能有慢
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张老师认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话说
慢工出细活。这样的教育在我们任何人看来,或许都会觉得都是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张老师很显然给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个字一个词,字是慢,词为艺术。张老师认为我们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 上;快在了教师应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
教师与校长们每一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
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恼的快一样,我们
这天的学校里。教室座位整齐,台下人头攒动,一派工业化大生产的气势。老实
说确实难以看到具有生命个性的人。这也难怪作者所推崇的叶澜教授不断的发出
呼唤,呼唤教育创新要有“具体个人”意识,呼唤要在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人”的转向要从“抽象的人”到“具体个人。说到底快到了我们的课堂上都看
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种什么样貌的课堂,什么样的教育呢?作者
眼里慢是像W老师那样的”教师身体动作是慢的,说话的语速是慢的,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说的,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往往要在
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
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忙,多给他们带给创造、交流
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潜力。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
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
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务必在具体
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
的认知风格,带给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
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
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XX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须想不到,在中国有那么多“名师”能够
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况下也能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他更不可能想到一
些更厉害的“名师”竟能够在体育馆数千名观众面前在叫不出一个学生名字的状
况下把“课做得神采飞扬”,也许,从某种好处上说,这正是中国教育胜过美国
教育“难能可贵之处”。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