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概念和知识。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中;中子电中性,也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带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外。
2. 原子量是原子质量的相对单位,以质子质量为参照,常用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amu)。
3. 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4.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5. 分子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一个分子,能反映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6. 分子式中的下标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数量,不写则默认为1。
分子式的写法应尽量简化,且不同分子的化学式不能写在一起。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
2. 常见元素有氢(H)、氧(O)、碳(C)等。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用于查阅元素性质和信息。
3.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化合物的性质由组成它的元素种类、原子比例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类型决定。
5. 化合物可通过化学变化构成,化学方程式可以描述化合物的生成和消失过程。
三、离子和离子键1. 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离子化。
2. 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离子,由接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离子,由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3.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4. 离子键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以及良好的电导性能。
四、化学方程式和平衡1.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化学第3单元知识点总结课题1 分子和原子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这些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如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②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③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如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相同)3、分子运动现象探究结论:①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③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浓氨水有挥发性)4、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水分子)5、两种变化的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隔改变;化学变化分子本身改变。
6、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
(如1个氨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7、几种常见的分子:氧分子(O2);氢分子(H2);二氧化碳分子(CO2);氨分子(NH3);过氧化氢分子(H2O2);水分子(H2O);氧化汞分子(HgO);氯分子(Cl2);氯化氢分子(HCl)8、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9、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10、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3类:金属(钠、镁、钙等)、固态非金属(硫、磷、硅等)、稀有气体(氦、氖、氩等)12、几种常见的原子:汞原子(Hg);铁原子(Fe);金原子(Au);硅原子(Si);氦原子(He);氩原子(Ar)课题2 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1、原子结构原子核(带正电)原子(不显电性) 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①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的变化与能量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如物态变化、溶解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如燃烧、腐蚀等。
3.能量与物质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可以转化形式,如热能、光能等。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发生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反应条件等。
3.平衡反应与反应速率-平衡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反应。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四、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的性质-酸:味酸、导电、腐蚀金属、变红蓝花色指示剂等。
-碱:味苦、导电、具有刺激性气味等。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通常为:酸+碱→盐+水。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如酚酞、甲基橙等。
五、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的性质-密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熔点低、良好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2.非金属的性质-密度小、易脆、导电性差、不良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通常会生成离子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等。
六、物质的保存与转化1.物质的保存定律-物质的质量在封闭系统中,在物质发生变化过程中总是保持不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本文档总结了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与分离
1.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和混合物是物质的两大分类。
纯物质包括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2.物质的分离:
静态分离方法包括过滤、挑拣等。
动态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蒸馏等。
二、溶液与溶剂
1.溶液的概念: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2.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成溶液的能力。
3.饱和溶解度和过饱和溶解度:
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过饱和溶解度是指溶液中某一溶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的状态。
三、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1.浓度的表示:
质量分数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体积分数表示溶质体积与溶液体积之比。
___浓度表示溶质物质的摩尔量与溶液体积之比。
2.稀释的计算:
稀释公式:C₁V₁ = C₂V₂,其中C为浓度,V为体积。
四、酸、碱和中性溶液
1.酸的性质:
酸呈酸性溶液,可以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2.碱的性质:
碱呈碱性溶液,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3.中性溶液:
中性溶液的pH值为7,表示酸性和碱性溶液的浓度平衡。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汇总,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字数:206)。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围绕原子和元素展开,下面将介绍该单元的知识点。
一、物质的组成1.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正电荷的质子、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常用元素符号表示。
2.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以能级(壳层)的形式围绕在原子核周围。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
3. 原子的相对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通常用相对质量来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于质子而言的。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amu)。
二、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重要的工具,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根据元素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和电子排布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区块,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以及稀有气体等。
2.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元素周期表从左到右的行称为周期,周期数即为原子层数。
同一周期内,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但电子的数量逐渐增加。
3.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元素周期表从上到下的列称为族,具有相同元素外层电子配置的元素分属于同一族。
三、化学键和化合价1. 化学键: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2. 共价键: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来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等。
3. 离子键:在化合物中带正电荷的离子与带负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4. 化合价:元素在化合物中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目,称为化合价。
化合价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族别有关。
四、化学式和化学反应1. 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原子数量的标记方式。
包括分子式和离子式。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元素的原子数量,离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中离子的种类和原子数量。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反应物经过反应生成产物。
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包括反应物、产物和反应条件等。
2024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必背知识点
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必背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氧气(O₂)、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水(H₂O)等。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如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等。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化钠(NaCl)由Na₂和Cl₂构成,硫酸铜(CuSO₂)由Cu²₂和SO₂²₂构成。
2. 微粒的基本性质: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微粒之间有间隔,间隔大小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与原子的关系1.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而原子则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三、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氢原子除外,它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2. 原子中的数量关系: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3. 电子排布:电子在核外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优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
四、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 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物质由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由金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五、化学反应的实质1.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第一节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的化学性质1.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4Na + O_{2}=2Na_{2}O,氧化钠为白色固体。
- 加热时:2Na+O_{2}{}{=!=!=}Na_{2}O_{2},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
- 铝与氧气反应- 在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4Al + 3O_{2}=2Al_{2}O_{3}。
这层薄膜可以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
2.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 + 2H_{2}O = 2NaOH+H_{2}↑。
- 现象:“浮(钠的密度比水小)、熔(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游(有气体生成)、响(反应剧烈)、红(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 铁与水蒸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3Fe + 4H_{2}O(g){高温}{=!=!=}Fe_{3}O_{4}+4H_{2}。
3.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2NaOH + 2H_{2}O=2NaAlO_{2}+3H_{2}↑。
(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1. 氧化物-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氧化钠(Na_{2}O)- 属于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Na_{2}O + H_{2}O = 2NaOH;与酸反应:Na_{2}O+2HCl = 2NaCl + H_{2}O。
- 过氧化钠(Na_{2}O_{2})- 与水反应:2Na_{2}O_{2}+2H_{2}O = 4NaOH+O_{2}↑。
- 与二氧化碳反应:2Na_{2}O_{2}+2CO_{2}=2Na_{2}CO_{3}+O_{2},因此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 氧化铝(Al_{2}O_{3})- 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Al_{2}O_{3}+6HCl = 2AlCl_{3}+3H_{2}O,又能与碱反应:Al_{2}O_{3}+2NaOH = 2NaAlO_{2}+H_{2}O。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的性质。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实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不同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穿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
-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例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进轮胎,而水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例如,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分子的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3. 原子的性质。
-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 原子之间有间隔。
4. 原子的定义。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概念的理解: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是并不意味着原子不能再分。
2、化学性质: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需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共同体现,单个的分子无法体现该物质的物理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体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注意:固体物质中的分子不能自由运动,但是在原地振动,液体和气体中的分子自由运动。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列如:无论什么地方的水都能解渴,但是油不能解渴。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二、分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分子特点: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3.分子间有间隔三、原子:1、原子的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叫原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
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对且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3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3种粒子构成的,如普通的氢原子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3、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又由于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4、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式
1.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的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
(3)表示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4)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二、化合价
1. 定义: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标注在元素符号
的正上方。
2. 化合价的确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总和为零。
3.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注化合价,如:$H_{2}O$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1价,氧元素的化合
价为- 2价。
4. 化合价的规律: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三、离子
1. 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注离子所带
的电荷数和电性,如:$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四、化学方程式
1.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平化学方程式;
(3)标注反应条件和气体或沉淀符号。
3.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可以用于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
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为新的分子。
5、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填“变”或“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变(填“变”或“不变”)。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7、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可省略不写);原子实际质量单位为:kg。
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在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1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等于或多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14、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15、离子符号的含义:(1)Na+:一个钠离子、每个钠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16、“3Mg2+”中的“3”表示三个镁离子;“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元素1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8、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19、(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在核外运动。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同一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二、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电子的得失或共享形成的稳定结构。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分子间作用力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等。
三、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能量总和保持不变。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四、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合成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五、物质的分类与命名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用途等,将物质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等。
物质的命名: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采用规定的命名原则为物质命名。
常见的命名方法有系统命名法、俗名等。
六、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反应速率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化学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平衡常数可以用来衡量化学平衡的程度。
总结: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涉及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与命名以及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知识点。
三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三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化学物质的分类1. 无机化学物质无机化学物质是指不含碳元素或仅含碳氢氧的物质。
它包括了无机盐、金属、非金属元素、无机酸、无机碱等。
无机化学物质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如食盐、石灰、氯化钠、氯化铁等,它们在化学工业、医药制造、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用途。
2. 有机化学物质有机化学物质含有碳元素,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有机化学物质中的碳元素呈现四价态,能够形成复杂的分子结构,因此有机化学物质拥有非常丰富的化合物类型。
有机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合成材料、医药、涂料、香料、染料、农药和塑料等领域。
3. 半有机化学物质半有机化学物质是指含有碳-金属键、碳-硅键或碳-硼键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具有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广泛,包括有机金属化合物、有机硅化合物、有机锂化合物等。
第二节: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的化学变化,旧的化学键断裂,新的化学键形成,从而形成新的化合物。
化学反应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够释放或吸收能量。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新物质,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置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交换原子或基团形成新物质,双替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中的两种基团相互交换,加成反应是指有机分子中的π键或双键被两个原子或基团加成形成新的单键,消除反应是指两个相邻的原子或基团之间的原子或基团结合成为π键而形成双键。
3.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进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会发生变化,最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化学性质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进行的化学反应,氧化剂能够接受电子而被还原,还原剂能够失去电子而被氧化。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原子与元素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电子:- 带负电,存在于原子的外围,按能量级分层排布。
4. 元素:- 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5.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6. 原子序数:- 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同位素:-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
二、化学键1. 化学键的定义:-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2. 离子键:- 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
3. 共价键:- 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偏电性分子。
5. 非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均匀分布,分子无偏电性。
6.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海”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反应前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5. 氧化还原反应:- 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6. 酸碱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 由单一类型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4. 氧化物:- 只含有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5. 酸碱盐:- 根据其离子种类,可分为酸、碱和盐。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的物质。
例如,氢气和氧气都是元素,而水则是由两种元素(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燃烧、反应性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元素和化合物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基本形式。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每个元素都有唯一的符号,例如氢的化学符号是H,氧的化学符号是O。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式中的元素通过不同的字母和下标来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其中H代表氢,O代表氧。
另外,元素在物质中是单独存在的,而化合物是由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三、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简化表示方式,它由元素的拉丁名字的首字母(有时是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元素符号可以作为元素的化学式的一部分,例如水的化学式中的H和O就是氢和氧的化学符号。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化学性质等特征排列的一种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是金属元素,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符号及其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四、质量与物质的关系质量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表示物质所包含的物质量大小。
质量可以通过称重来测量,单位是克(g)。
物质的质量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改变,但是物质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质量是一个守恒量,即在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定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高一上册化学第三章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节原子结构1.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和中子则构成原子核。
1.2 原子模型根据不同的原子结构,化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原子模型,如汤姆孙模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等。
1.3 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指的是原子中质子的数量,质量数指的是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第二节电子结构2.1 电子云和能级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而能级则代表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能量状态。
2.2 原子的能级排布根据能级的不同,原子的电子排布也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第一能级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能级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能级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3 原子的壳层关系原子中的电子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形成壳层结构。
K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L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第三节元素周期律3.1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大小排列,具有周期性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也会有一定的规律性。
3.2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被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3.3 元素周期律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规律。
第四节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4.1 原子之间的化学结合原子之间会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或晶体结构。
4.2 化合价和离子键化合价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而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键。
4.3 共价键和共价分子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形成的分子称为共价分子。
第五节反应速率和平衡5.1 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比值,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5.2 平衡条件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化学反应会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 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离子:带电的原子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 2、O 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 、书写方法:
b 、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 、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 :只表示3个氧原子 c 、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 、分类
e 、元素之最:地壳:O 、Si 、Al 、Fe 细胞:O 、C 、H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 构成 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 2、O 2、N 2、Cl 2。
离子:NaCl 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 +)氯离子(Cl -)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一种元素)
(一种物质) 化合物: 氧化物 H 2O CuO CO 2
(多种元素)
其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