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思想”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以无常观为中心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以无常观为中心

浅谈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以无常观为中心作者:张利萍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摘要:“无常”是佛教教义,指一切的事物都会生存变化消失,没有一定的形态。

“无常”是指世上有限的事物都存在着生存灭亡变化。

佛教思想在传入日本之后,对日本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产生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从自然变幻无常中激发的生命意识与佛教无常观相融相和,形成了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无常观,从古代的《万叶集》开始,到之后的和歌,再到中世的隐者文学及现代的小说,无不彰显浓厚的无常主义色彩。

关键词:佛教思想无常观生存变化和歌物语“无常观”究竟何意?维基百科认为,“无常”是指这个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会消亡,不停止地持续变化着。

岩波国语辞典的解释:“无常”是佛教教义,指一切的事物都会生存变化消失,没有一定的形态。

广辞林的解释是:“无常”是世上有限的事物都存在着生存灭亡变化。

公元6 世纪,正处于日本古坟文化时期,佛教思想传入日本,那时日本发展尚且落后,思想层面相关理论匮乏,无形中成为佛教思想落地生根的优质土壤,佛教此时顺时顺势传入,并逐步在日本文化经济多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自然变幻无常中激发的生命意识与佛教无常观一起形成了日本文化传统中的无常观,在对客观世界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中,这种无常观不断得到提高与洗练,最终成为日本人追求的一种美学理念。

一、古代文学约公元 8世纪后半叶,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第 19卷咏道“:天地のき始めよ世の中は常きものとりき。

”(远从天地始,世间即无常。

)这里抒发了对世间无常的深沉慨叹,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日本最早吟咏无常的诗句。

尤其是在《万叶集》的挽歌中,无常观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譬如:うつせみの世常なしと知るものを秋寒みふつるかも。

这是青年期的大伴家持在天平十一年丧妻后,七月在秋风中感伤悲怆所作诗歌。

公元6世纪佛教思想传入日本,而此后12至13世纪禅宗的传入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人生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浅析鸭长明的无常思想——以《方丈记》为例

浅析鸭长明的无常思想——以《方丈记》为例

ywjszxk@鸭长明是日本平安末期至镰仓前期的歌人、随笔家,其随笔集《方丈记》为日本三大随笔之一。

很多学者认为鸭长明的“无常思想”等同于佛教的“无常观”,笔者认为此说法未必合适,本文以《方丈记》为例,从鸭长明的性格、隐居生活、阶级等方面尝试考察其无常思想。

一、鸭长明性格分析鸭长明自父亲去世到1184年间几次竞选河合社的神职祢宜,落败后偏重于和歌、音乐等精神追求,懈怠了神社工作。

后鸟羽天皇本打算将鸭氏的氏社升为官社,让鸭长明任该社祢宜,但被他拒绝,后向天皇表明自己以后不会再回京。

可见鸭长明感情用事,处世不会变通。

鸭长明隐居大原山后,天皇曾为请他重回和歌所,两次去见他。

对于一直希望继承父亲之职,且曾以被选入和歌所为荣的鸭长明来说,这又是一个好机会,然而他仍未接受。

鸭长明从养父母家搬出后,在河原附近搭建了一间简陋房屋居住。

他在《方丈记》中写道:“每遇下雨刮风,无不感到畏惧。

因为小庵靠近贺茂河道,既担心水患,又恐惧白波盗贼。

”[1]由此可知鸭长明内心一直处于不安、恐惧中。

《不安的世相》一篇列举了由于不同环境、不同身份境遇导致的各种烦心事:“假如我是不值一提的下等人,却住在权门的近旁。

那么,我即使有发自内心的快乐,也不能尽兴一乐;即使悲痛欲绝,也不能放声痛哭一场;进退不安,起居惶恐、战战兢兢,简直就如小雀靠近鹰巢一般。

”[2]由此可见鸭长明敏感、自卑,情绪易受外界影响。

“逝川流水不绝,而水非原模样。

滞隅水浮且消且结,那曾有久伫之例。

世上的人和居也如此。

朝死夕生,复而不已,恰似水泡。

不清楚,新生的死去的人,来自何方去了哪里?亦不清楚,这梦幻的宿世,为谁恼心,又因何要眉开眼笑?那主人那宅院互争无常的样子,说起来无异于喇叭花上的露珠。

时而露珠落去花留着,留是留着,但一见朝阳即枯。

时而花萎露珠未消,消是未消,但不待黄昏时。

”[3]鸭长明把无常世事比喻为“流水”“水泡”,“朝死夕生,复而不已”;将居住者和住宅的变化比喻为“花上的露珠”,露珠掉落土中,喇叭花早上一经朝阳照射即枯萎,有时即使花枯萎了露珠还在,但也会在黄昏到来时消失。

《无常》的读后感

《无常》的读后感

《无常》的读后感《无常》的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常》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无常》的读后感1无常,世事无常,人鬼无常。

“鬼而人,理而情”,无常也,乃勾魂使者。

勾魂之事,行于暗道,毫不虚伪。

无常是一个有人情味的鬼,一次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在死去的儿子旁哭得十分悲伤,便决定让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自己却被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板,这些原本都是虚幻之中的人物与事情,竟让人悲凉的心被慰藉。

无常让我觉得世事无常,前一秒还是欢离,而后一秒却又变成了永别,每一天改革的世界,每一天退化的幸福。

“规章”写着公正,“公仆”想着私欲,最恐怖的不是无尽蔓延的黑暗,而是藏在光明之中的黑暗······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怎能变成食人血肉的“鬼吏”。

伪善的小鬼借着“好事多为”,借口为坏。

大鬼自然而然地披着光明的衣冠,以权力驱使私欲的完成。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地加进几句对现实中所谓的“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了当时鲁迅先生悲凉的心些许安慰,文章也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虚假的`世界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文中对黑暗的讽刺写出了鲁迅先生对黑暗显示的无奈与失望。

鲁迅先生还把现在的想法和小时候的想法进行比较,从侧面写出了世人庸俗的一面,在文章的末尾也写出了鲁迅先生对封建的“鬼神之事”的鄙夷与不屑一顾。

鲁迅先生不仅仅只是一个作家,他也是一个战士,与旧时黑暗,封建的社会战斗的战士,正如毛主席所说:“鲁迅用他的笔战斗了一生”。

《无常》的读后感2挺有人情味的无常,是鲁迅小时候看大戏时感兴趣的角色,无常为了让自己的堂房的阿侄再见亲人一面,放他回阳间半刻,结果被阎王爷认为是收了钱放人回去,被捆住打了四十下,这个无常也挺被人喜欢的,懂得人间的亲情与家人的悲伤,怪不得有人说他是人,只因为在梦中入冥去当差的。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摘要:一、无常的形象特点二、无常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三、鲁迅对无常的看法四、无常的文化内涵正文: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无常,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无常的形象更是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他不仅具有诙谐幽默的一面,而且其浑身雪白的形象在众多鬼怪中独树一帜,犹如鹤立鸡群。

无常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肤色和性格上。

他的肤色雪白,这与他的搭档黑无常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

黑无常的肤色暗黑,代表着阴险和恐怖,而白无常的肤色洁白,表现出他的活泼和诙谐。

在鲁迅的笔下,白无常的形象更加亲近民众,更具有人性。

在民间信仰中,无常的地位十分重要。

他被视为阴司地府的神明,负责引导亡魂前往地府接受审判。

与此同时,他还是守护民众平安的保护神。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庙会上普遍喜欢白无常,而讨厌黑无常。

这也反映出民间对于善恶分明、正义的渴望。

鲁迅对无常的看法颇有趣味。

在他看来,无常不仅活泼而诙谐,而且具有人性的光辉。

他在《朝花夕拾》中通过描绘无常的形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间信仰的迷茫。

然而,鲁迅也看到了无常身上所蕴含的希望,他希望民众能够从迷信中觉醒,追求真正的正义。

无常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他既是死亡的象征,又是生命的守护者。

他代表着一种阴阳平衡的力量,寓意着生活中善恶的较量。

同时,无常的形象也反映了民间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某种程度上,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形象,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鲁迅笔下的无常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他既是民间信仰的象征,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通过分析无常的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民间对于善恶、正义的渴求。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桑凤平;高春璐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感叹人生无常是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无常意味着灾难,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离死别.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对于"灾难"的起因和"生死"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灾难"的原因,即无常是社会的各种弊端造成的,而后者则用佛教思想来解释"灾难"的原因,即灾难是无常世界本身造成的.对于"生死",中国古代文人"忧生",日本古代文人"崇死".
【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桑凤平;高春璐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
庆,4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中日前近代商人思想及伦理价值取向的差异——兼论中日近代化进程出现落差的思想原因 [J], 刘金才
2.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狐恋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大团圆”的人狐恋故事为例[J], 徐丽丽;金香梅
3.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诗经》为例
[J], 黄水莲
4.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诗经》为例[J], 黄水莲
5.论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男”意象 [J], 徐丽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朝花夕拾》的巜无常》赏析

《朝花夕拾》的巜无常》赏析

《朝花夕拾》的巜无常》赏析《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一篇散文《无常》以其朴素真实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本篇赏析将就《无常》这篇散文展开分析,探讨其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首先,散文的标题《无常》寓意着人生无常、变幻莫测的现实。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鲜明的细节和犀利的观察力,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类面对无常所产生的困惑和惶恐。

散文以作者回忆童年的经历为线索,展示了家庭的幸福与破裂、亲情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受。

其次,散文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

作者以自传体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和家人的变化,以此反思人性的劣根性。

他在文中提到:“既然人生一世,难道还不能堂堂正正地做些能使自己卓立于联袂的众多所高无数的东西吗?就是有了这种人,社会也可以有许多的希望和盼望。

”通过这句话,作者表达了对于人性的希翼,希望人们能够追求正直、善良,以改变社会的现状。

同时,在文中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作者通过讲述家族成员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无奈。

他通过一位亲戚的悲惨命运,借以探讨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剥削,强调了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这种通过个人命运反映整个社会的手法,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这篇散文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文字凝练而富有感染力。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描写、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散文生动而形象。

例如,作者以花的凋零为象征,生动地表达了人生无常的真实性和可悲,使读者感到一阵阵心酸和感叹。

此外,散文还融入了许多家族成员的细节描写,情感真挚而鲜活,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

总结起来,鲁迅先生的《无常》是一篇真实而具有深刻思考的散文,通过作者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社会的残酷,同时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其语言简洁有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深入思考人生无常的艺术画面。

无论是情感还是思想上,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共鸣和启发。

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佛教“无常”思想

论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佛教“无常”思想

2017.09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期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在短短的35年间创作了148篇小说,并有大量的书简、随笔、游记、俳句、诗歌等体裁的作品流传于世,被誉为一代“鬼才”。

芥川生活在一个狂躁不安的时代,以其冷触的笔调描述人性,其艺术至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宗教的强烈怀疑精神给大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邹波在《芥川龙之介的宗教思想》一文中写道:“进入芥川多姿多彩的文学世界,可以发现他常常对宗教抱有较浓厚的兴趣。

作品的题材涉及佛教、道教、基督教。

”正如邹波所言,芥川文学涉及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题材。

有着虚无遗传基因的芥川,在其文学中亦涉及诸多佛教“无常”思想。

长期以来,学者们在探讨芥川文学宗教性时,较多地把目光聚焦在其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上,而对与其基督教题材作品数量不相上的佛教题材文学却鲜有涉及。

即使涉及,亦仅较多地关注芥川文学与禅宗,对“无常”这一重要命题却几乎未曾关注。

一、“无常”与日本文学“无常”为佛教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之一。

佛经对“无常”描述众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为《金刚经》及《无常经》的描述。

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无常经》云:“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

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

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从《无常经》等对“无常”的论述可以看出,佛教对“无常”的理解是从“生死”开始,后扩展到“世间一切皆是无常”之说。

佛教所倡导的这种“无常”影响深远,常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日本为狭小的岛国,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无常”思想对日本人影响尤甚,几乎影响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到文学中,日本文学对“无常”的描述则更为频繁。

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描述了人生虚幻缥缈,且无人能与该虚幻无常的命运相抗衡,表现了“无常”与“宿命”;另一名著《平家物语》,在开篇的“衹园精舍”中,描述了佛教的“无常”,如“衹园精舍之钟声,诉说诸行之无常,沙罗双树花失色,胜者必衰之表征。

从小说《雪国》中浅析的无常美学观

从小说《雪国》中浅析的无常美学观
绝 难被接纳。 二、 对 民 情 世 风 的讽 刺
作者指 出: “ 学 生 的程 度 跟 世 道 人 心 好 像 是 这 装 了橡 皮 轮 子 的大 时代 里 仅 有 的 两 件 退 步 的东 西 。 ” 一 语 道 破 了教 育 滑坡 和世 风 日下 、 世 态炎 凉 。 的确 . 这里的大多数 国民是庸俗 的 、 麻 木的 、 无 知 且 无 情 的。 他们 “ 倾倒的歌星” 歌声“ 软懒无力” , 歌词充满了淫荡 , “ 跟 鼻 子 的主 产 品鼻 涕 具 有 同样 品性 ” , 令 人 作 呕 。这 种 歌 星却 是 “ 万众倾倒” , 可 见 社 会 的堕 落 。 张 吉 民一 家 更 是 俗 不 可 耐 : 张 吉 民说 话 中夹 杂 英 文 , 哕里 哕 唆 , 不 伦不类 ; 他 的 太 太 只 知 道 摆阔、 耍钱 ; 他 的女儿因为学洋 . 结 果 连 名 字 都 不 知 到 底 是 什 么 了, 只像 是 “ 你我他” 。 张 吉 民这 个 买 办 也 是 一 个 纯粹 的洋 人 奴才 。
四、 对“ 并 肩作 战” 的盟 国 的讽 刺 法 国 在 欧洲 软 弱 无 能 , 外交上唯希特勒命是从 . 外 交 官无
西 一一 炸 弹 , 也绝不会 浪费在这地方 ” 的湖南平城小 山沟里 . 很 少 有 人 知 道 他 的名 字 。 开 学 时 只 招 收 了一 百 五 十 八 名 学 生, 很 多 教授 陆续 辞聘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小 如 沧 海 一 粟 的大 学 , 开张不 到一学 期就搞 派系林 立 , 给“ 什么 ‘ 粤派 ’ 、 ‘ 少 壮派 ’ 、 ‘ 留 日派 ’ 闹的乌烟瘴气 ” 。从校长到 系主任 , 从教授 到助教 ,
的 态 度 。“ 如果一味沉溺在这种思绪里 , 连 岛 村 自 己恐 怕 也 要 陷入缥缈的感伤之中 , 以为 生 存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徒 劳 ” ① 。“ 在岛 村看来 , 驹 子 这 种 生 活 可 以说 是 徒 劳 无 益 的 ” ② 。“ 但 他 自 己有 种空虚感 , 总 把 她 的 爱 情 看 作是 一种 美 的徒 劳 ” ③ 。 作 者 这 几 处 的 描 写 体 现 了 人 生 的 虚 空 与 无 奈 ,生 存 境 地 的 荒 无 与 生 命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桑凤平高春璐(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感叹人生无常是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无常意味着灾难,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离死别。

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对于/灾难0的起因和/生死0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无常是社会的各种弊端造成的,而后者则用佛教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灾难是无常世界本身造成的。

对于/生死0,中国古代文人/忧生0,日本古代文人/崇死0。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人生无常;佛教;儒教;生死观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3-0138-04Differences bet ween the Ideas of Inconstancy inChi nese and Japanese L iterary ClassicsSANG Feng-p ing GAO Chun-l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 y,Chongqing400044,P.R.Chi n a) Abstract:I nconsta ncy of life is the consta nt the m e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c onstancyis the cause of disaster,wh i ch results i n separati on and death.As to the ori g i n of i nc onstancy and att-itudes to war ds it,t here are differe nt ideas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 the for m er,the or-i g i n of t he i nconsta ncy of life i s explai ned in ter m s of Conf uci anis m,whereas i n the latter,it is e xplai nedi n ter m s of Buddhis m,belie v i ng that disasters are cause d by the inconstant worl d.W ith regar d to"lifeand death",ancie nt Chi nese w riters"car e more about life",whereas Japa nese w riters"worsh i p death".K ey wor ds: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 y classics;inc onstancy of life;Buddh i s m and Confuci anis m;att-itudes to ward life a nd deat h无常一词出于中国古典和佛经当中,包含三种意思:一是诸行无常,即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二是五蕴无常,即认识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的主体本身也是无常的;三是世上没有/无常0,也没有/有常0,当超越有无的对立到达涅槃时,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无常观,即一切皆空的思想。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形象1.无常的设定2.无常的性格特点三、无常的象征意义1.对人生的无常的反映2.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四、无常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朝花夕拾》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所创作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许多富有哲理和思考的短篇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形象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无常”。

本文将对《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形象进行品析,探讨其象征意义及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

二、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形象1.无常的设定在《朝花夕拾》中,无常是一个来自阴间的使者,负责勾魂索命和审判鬼魂。

他与其他民间传说中的鬼怪形象不同,具有独特的设定。

2.无常的性格特点无常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个性。

他既有威严的一面,又有幽默风趣的一面。

在作品中,无常对善良的人给予关爱,对恶人则严惩不贷。

他具有一定的正义感,但又不失人情味。

三、无常的象征意义1.对人生的无常的反映无常这一形象在《朝花夕拾》中,体现了鲁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他以无常为引子,抒发了对人生短暂、命运多舛的哀叹。

同时,无常也暗示了人生的不可预知性,让人们意识到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2.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无常的形象也具有讽刺意味,它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许多不合理现象。

无常作为阴间的使者,却常常受到人间权势和金钱的影响,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中司法不公、权力腐败等现象的讽刺。

四、无常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无常作为《朝花夕拾》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无常的形象丰富了作品的主题,使得作品更具有思考性和哲理性。

其次,无常的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神秘、独特而又充满个性的形象。

五、结论《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形象,既反映了鲁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讽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鬼”文化之比较

中日两国文学作品中“鬼”文化之比较
中 国 最 早 的 文 字 甲骨 文 中 已经 有 “ 鬼” 字 。据 考 证 , “ 鬼”
鬼 魂现身 , 向父 亲细细诉 说 自己的冤情 。此 中 申冤 的窦娥 的 鬼魂样 貌就是 窦娥生 前样 貌 , 所 以其父 才知 是女 儿来 申冤 。 不显 形 的如 出现 在《 搜 神记 》 中 的那种 不 显形 , 专 门 以吓唬
的名称 。 在 突厥语 中是太 阳的意思 。甲骨 文的“ 鬼” 上半部 分 像人 头 . 下 半部分像 人的腿 , 中间有 “ 十” 字 。因 为 , 圆 内一个 十 字是古 代 中亚 地 区太 阳崇 拜 的标志 ,而商 州时 期鬼方 民 族是 中元 华夏 民族 的大 敌 , 所 以“ 鬼” 应 有恐怖 之意 , “ 鬼” 从 以太 阳为 图腾 崇拜 的民族名称演 变而来 。 日本鬼 文化起 源于 明治维新 时期 .也是 之前 以迷信 为
关 键 词 :中 日比 较 鬼 文 化 形 象 差 异


引 言
忽明忽 暗 , 心 中生疑 , 便去 剔灯 , 孤 灯残影 之 下 , 女 儿窦 娥 的
“ 鬼” 文 化与人 类 社 会有 着 极其 密切 的联 系 。 从原 始 社 会 的图腾 崇拜 , 到 现代社 会 的个 人信 仰 , “ 鬼” 日益 从一种 对 自然 现象 的恐惧 发展为 一种 比较 重要 的文化 符号 。成为 当 代 社会 “ 文化”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在 各 自文 化发 展 中 占据 举 足轻重 的地位 。
跑了 。 大女儿 只好 躲在墙 角呜呜地哭 着 。 第 二天 当小 女儿让 把妈妈 以前最 爱吃 的毛豆 饼供奉 起来 时 .大女儿 却拿 在手 中大 口嚼着 吃了 。 还让 小女儿 和她 一起 吃 , 小女儿 胆怯 地摇 头说 : “ 佛祖会 惩罚我们 的 。” 姐姐闭着 眼睛边吃边 说 : “ 要是 惩罚 , 姐姐 一定会 转世 投胎 变成猫 。” 在这 个故事 中已死 的 母亲 就是 以人 头 鼠身 的妖 怪形象 出现 ,而 且大女 J L i E 恨母 亲, 要 变成猫 吃掉 已经 变成老 鼠的母 亲 。

文体学视域下《无常》的两个译本研究

文体学视域下《无常》的两个译本研究

文体学视域下《无常》的两个译本研究作者:唐春梅郝雯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无常》是雪莱作于1816年的一首诗作,也是被最早译介到中国的雪莱诗歌。

该诗把人生喻为浮云,感叹人世无常。

基于对郭沫若先生和江枫教授的《无常》的两个译文的分析,以文体学为理论支撑,从韵律,词汇、风格等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文体学对诗歌翻译的理论阐释力。

关键词:文体学翻译《无常》一.引言《无常》(mutablity)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作品,该诗写于1816年。

1923年,郭沫若先生翻译了雪莱的7首诗歌,发表在《创造季刊》“雪莱纪念号”中。

这7首诗除了著名的《西风颂》、《致云雀外,还包括了《无常》。

雪莱的诗歌用词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表现了高超的艺术。

因此,他的许多诗歌在我国都有多位译者翻译的不同版本,《无常》也不例外。

郭沫若、查良铮、江枫等著名翻译家都先后对其进行过翻译。

本文旨在借助介乎语言学和文学批评之间的文体学这门跨领域学科,通过对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和翻译大家江枫教授翻译的《无常》(郭译《转徙》的两个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力图探讨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深层含义和审美意味。

二.《无常》(Mutability)及其译本的文体研究Wight, Laura在其著作中指出“文体分析是在语音、书写、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分析具有文体意义(stylistic significance)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从那些被‘前景化’了的语言特征(forgrounded features)入手,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

基于此观点,本文将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比分析雪莱的诗歌无常的两个不同译本。

在《无常》这首诗歌中,诗人雪莱把人生比喻为流云和古琴,以此感叹人世变化多端,世事无常。

整首诗幽抑清冲,形式与内容实现了完美的统一,乃雪莱诗歌中的精品。

鲁迅的《无常》人间和阴间的对比

鲁迅的《无常》人间和阴间的对比

鲁迅的《无常》人间和阴间的对比文章中鲁迅先生树立了阴阳两界的双重对立面,阴间的活无常与死有分(代指出了活无常意外的鬼众),阳间的“下等人”(愚民,乡下人)与“正人君子”(文人学士,名流)。

一、活无常与死有分一出场就勾摄生魂,白衣白帽的活无常,本来是应当被人厌弃讨厌的对象,鲁迅先生在文中却觉得活无常可爱。

书中写到,因为可怜阿嫂,许生人还阳半刻,活无常被阎王捆打了四十,从此也只好铁面无私,但人们能够理解他的苦衷,如果没有阎王,活无常一定还是有人情味的。

而死有分,黑衣黑帽,不被人们喜欢,胸口“碰壁”,以背部示人,据说摸他的脊梁能摆脱晦气。

我觉得这里的“死有分”是具有隐喻含义的,是不近人情的鬼怪象征,与文中的所谓“正人君子”是一类人,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人民有求于他,却也只能是看他脸色行事,甚至脸色都看不到,只能听天由命,指望掌权者偶然间发一丝善心。

二、下等人与正人君子“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在下等人的眼中,鬼有情而人无情,阴间公正,而世无道,这是鲁迅先生对于近代以来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的中国至暗时期的控诉。

文章中描述下等人的道路:求婚,结婚,养孩子,死亡。

读来心中荒芜,顿感人生无趣。

人生到了最后不过一死而已,下等人在阳世间咒骂着当权者,神往着阴间的公正裁决,这阳世间,既已无法伸张正义,那么索性舍了性命,一同死亡去往阴间接受平等的审判,恶贯满盈者被活无常勾摄了生魂,赛会上看到无常的紧张的下等人,也高兴起来,历史上每一次“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农民起义,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愿望。

从余华和村上春树看中日文学中的无常观

从余华和村上春树看中日文学中的无常观

On the Sense of Anitya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n Yu Hua
and Murakami Haruki
作者: 胡勇[1];周利众[2]
作者机构: [1]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2]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031
出版物刊名: 贺州学院学报
页码: 41-4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余华;村上春树;无常观;传统;异同
摘要:余华和村上春树的作品,可以从无常观的角度来解读。

中日两个当代作家传承了各自国家的文化传统,它们的代表作所表现的意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两者在表现东方式的
无常观时,前者多着力在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后者侧重于在个人心灵本真上感悟生命的意义。

前者的笔调冷峻有余,后者则更显轻灵。

通过其表现无常观的异同,我们能进一步领略中
日两位作家的创作艺术与各自传承的文学传统的异同。

“无常思想”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差异分析

“无常思想”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差异分析

“无常思想”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差异分析摘要在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中,灾难的代名词就是“无常”,它们出现的地方就会有生离死别的产生。

对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关于“灾难”作品进行研究,会发现它们对引起“灾难”的原因和“生死离别”的看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灾难的发生多半是因为社会中存在无法解决的弊端;而日本古佛教却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变幻无常的,所以灾难在所难免。

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无常思想比较积极乐观,更加值得宣扬。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人生无常佛教儒家灾难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无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和佛经,其主要含义有三层:一、世界上没有绝对永恒不变的事与物,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即诸行无常;二、万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本身也随着变化,即五蕴无常;三、世界上原本没有“无常”和“有常”之分,在跨越过这种对立的界限以后便可以达到涅槃,形成真诚的无常观,即一切皆空。

这三重含义,不但渗透到了日本文学中,而且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无常所引发的痛苦消磨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所以对无常的感叹已经成为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话题。

中国最早的感叹无常的诗人就是屈原,他在《离骚》中抒发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句间充满了哀怨之美;日本古老的诗歌集中咏唱到:“遠くから天地に始まって、世の中は無常”,对世间无常的感叹尤为深刻。

虽然都是在感叹无常,但中日两国古代文人之间在认识和思想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以老子、庄子为首的道家思想,这些思想早在佛教盛行之间就已经具备主导社会哲学思想的功能。

当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确在意识方面对社会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却无法成为哲学的主宰。

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铃木修次曾经说过:“在文学领域,中国原有的无常思想与佛教的无常观产生关联,是在四世纪以后的事情。

日本文学

日本文学

佛教无常观在《平家物语》中的体现摘要: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从佛教传入日本及在日本的发展情况和佛教无常观及在《平家物语》中的体现两方面来说明佛教无常观在《平家物语》中的体现关键词:佛教无常观平家物语体现一.佛教传入日本及在日本的发展情况简述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佛教又在六世纪中叶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中国佛教传入日本后,同日本的原始神道结合,形成了‘神佛融合’。

‘和魂’和与‘汉才’一道进来的‘汉魂’融合,‘汉才’与‘和才’融合,延续了约一千二百多年,在这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佛教不断被消化和吸收,并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宗教。

佛教对于人的认识与日本原始神道是不相同的。

无常和空是佛教的两大基本观点,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都不得长久停留于世,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永恒实体的存在。

《杂阿含经》云:“有生有灭,故名无常。

有为法有生灭故,不得是常。

生即是有,灭即是无,先有后无,故是无常。

生何故非常生。

灭何故非常灭。

而言生灭是无常耶”。

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

古代日本人相信,人死之后,其灵魂与肉体分离,在世上飘游,保卫自己的国土,保佑子孙幸福,所以重视咒术,而没有系统的来世思想。

从奈良时代开始,朝廷就有意识地将佛教出世思想与神道的现世观相结合,既符合掌权者的政治需要,又能满足贵族现世的享乐追求。

所以,奈良时代中期,神道与佛教融合的趋势显著增强,从“神悦佛法、护卫佛法”的消极接纳发展到平安时代的“本地垂迹”思想,认为佛是神的本体(本源),神是佛的垂迹(化身),神佛思想就此结合在一起。

日本对佛教思想的吸收、改造、融合是与日本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这在反映社会活动的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特别是佛学思想中的无常观表现得尤为突出。

而中世时期的日本文学更是离不开佛教无常观。

且不说那些专论佛法的“法语”,就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平家物语》、《方丈记》、《徒然草》等也都是以佛教的无常观作为其主题的。

略论古代中日文学中生死意识的异同

略论古代中日文学中生死意识的异同

略论古代中日文学中生死意识的异同
张文初
【期刊名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3)002
【摘要】感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是古代中日文学中同样常见的主题。

区别在于:中国诗人的忧思更多地与现实政治、人生境遇相连;日本诗人的忧伤则更多源自于自然生命本身的悲剧性。

自然风物的感怀与生死忧思的萌发交汇、融合亦是中日文学共有的艺术思维方式,所不同者是:中国诗人凸现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以之与生命的短暂、脆弱构成反衬;日本诗歌则关注自然的变易、飘零、毁灭,在物我命运同一的体验中追求主体生命意志的高扬。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张文初
【作者单位】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13.06
【相关文献】
1.略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历史意识和文学意识的统一 [J], 李玮
2.中西方古代生死观之比较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J], 孙烨;王玉霞;陈可培
3.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兼谈古代文化中的复仇意识 [J], 王立
4.中日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中的生死观比较--以电影《红高粱》和《挪威的森林》为
例 [J], 沈琛;白云霞;王丹;王洁琼
5.略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死主题 [J], 王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中的无常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中的无常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中的无常观浅谈中日文化差异中的无常观摘要:死亡虽预示着生命的终结,也有时是人们避讳的话题。

但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却值得人们思考。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影响着人们对待死亡的看法。

本文将以无常思想为主,浅谈中日文化对无常思想的不同理解,无常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以及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无常思想。

既然人生无常,就要活好当下。

关键词:生死观文化无常思想人虽都向死而生,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使得各国各民族面对死亡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例如在我国,人们不愿提及死亡,死亡一词也比较避讳,面对死亡也不会掩饰内心的悲伤。

而日本的耻感文化及无常观思想使得日本人在面对死亡时多了一些畏惧与恐怖多了一份加强与纵容。

日本一直以长寿著称,可同时也是自杀率较高的国家,这一点也不矛盾,也不会让人惊讶,因为菊与刀可以在日本文化中共存。

根据2010年资料统计,日本已连续3年自杀人数超过12万人,应该是一个惊人的比率,以至于日本人轻生成为国际不争的事实。

这事实背后有许多问题值得人思考。

为何日本人轻生?人究竟如何面对生与死?本文将从中日文化对无常思想的不同理解入手来进一步谈无常思想对日本人生死观的影响,以及人对生命的思考。

一、中日文化对无常思想的不同理解无常一词出于中国古典和佛经当中,包含两种意思:一是诸行无常,即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二是五蕴无常,即认识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的主体本身也是无常的。

如在《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参透了无常观,长江之水今天依旧向东流淌,却不见当年英雄,可见世事无常。

《红楼梦》中的《葬花词》更是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沉哀叹:花谢花飞花满天,飞来飞去落谁家。

哀婉中渗透着无常观。

中国古人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源于对生命的重视与眷恋。

无常的文章概括

无常的文章概括

无常的文章概括【实用版】目录1.无常的概念与特点2.无常在佛教中的地位与影响3.无常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表现4.无常对人们生活的启示正文一、无常的概念与特点无常,又称无常性,是指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在佛教中,无常是揭示生命、世界和宇宙真相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万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道理。

无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无常具有普遍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处在无常的变化之中。

2.无常具有无常性,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生灭、变易、代谢之中。

3.无常具有平等性,无论高贵还是卑微,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都逃不过无常的规律。

二、无常在佛教中的地位与影响在佛教中,无常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苦谛”,指明了世间万物的痛苦、无常和无我。

佛教认为,认识无常是觉悟生死的关键,有助于人们摆脱对世间事物的执着和烦恼。

无常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佛教的教义和修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徒通过观照无常,修习无常观,达到超脱生死、涅槃寂静的境地。

三、无常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表现无常不仅在佛教中有所体现,同时也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有所表现。

许多文学作品、艺术形态都以无常为主题,展现了人类对无常的思考和感悟。

1.在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都通过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无常的主题。

2.在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塑、戏剧等,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了无常的观念。

四、无常对人们生活的启示无常对人们生活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让我们认识到:1.人生短暂,珍惜当下,不要过于执着和追求物质享受。

2.适应变化,保持心态平和,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培养无常观,提高自我觉悟,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常思想”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差异分析摘要在中国和日本的古典文学中,灾难的代名词就是“无常”,它们出现的地方就会有生离死别的产生。

对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关于“灾难”作品进行研究,会发现它们对引起“灾难”的原因和“生死离别”的看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灾难的发生多半是因为社会中存在无法解决的弊端;而日本古佛教却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变幻无常的,所以灾难在所难免。

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无常思想比较积极乐观,更加值得宣扬。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人生无常佛教儒家灾难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无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和佛经,其主要含义有三层:一、世界上没有绝对永恒不变的事与物,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即诸行无常;二、万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本身也随着变化,即五蕴无常;三、世界上原本没有“无常”和“有常”之分,在跨越过这种对立的界限以后便可以达到涅槃,形成真诚的无常观,即一切皆空。

这三重含义,不但渗透到了日本文学中,而且对日本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无常所引发的痛苦消磨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所以对无常的感叹已经成为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话题。

中国最早的感叹无常的诗人就是屈原,他在《离骚》中抒发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句间充满了哀怨之美;日本古老的诗歌集中咏唱到:“遠くから天地に始まって、世の中は無常”,对世间无常的感叹尤为深刻。

虽然都是在感叹无常,但中日两国古代文人之间在认识和思想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以老子、庄子为首的道家思想,这些思想早在佛教盛行之间就已经具备主导社会哲学思想的功能。

当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的确在意识方面对社会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却无法成为哲学的主宰。

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家铃木修次曾经说过:“在文学领域,中国原有的无常思想与佛教的无常观产生关联,是在四世纪以后的事情。

那以前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所感叹的无常,是与佛教无关的。

”由此得出,中国古代文人在认识方面已经形成一套坚固的“无常”理论。

佛教从公元6世纪开始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正在处于盲目崇拜祖先和神灵思想泛滥的局面中,所以没有能够形成一套经典的哲学思想。

对于思想匮乏的日本社会而言,佛教思想的传入无疑成为了日本人的救命稻草,所以,很快就在社会中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伴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无常思想在日本人的心中扎根。

加之,日本人本来就十分崇拜大自然,而自然又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任何美好的东西最终都会消散。

因此,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无常思想充斥着浓重的佛学色彩。

中国古代文人多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为一身,坚持立德、立功和立言的三不朽为人生价值观。

他们要么身处盛世、意气勃发、积极入世,为天下人尽力;要么仕途不顺,无法实现自己所坚持的“三不朽”思想,就借助诗歌抒发出自己对人生无常、生命脆弱的感叹。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无常有两种状态,一面是积极向上,及时行乐的,一面是消极避世,埋怨政治腐败的。

如大文豪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值吐蕃大举入侵中原之际,所以诗人深感国难当头、世事无常,同时表达出自己想要入仕效忠朝廷,保卫国家的思想。

而日本著名女作家紫式部于11世纪初创作了《源氏物语》,此书共54回,前44回重点描写的是源氏一生的感情瓜葛,而后10回则将重点放在了源氏之子薰和其恋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整部作品的和弦就是表现一种“物哀”的精神,以此突出当时日本的文学本质。

“物哀”指的是一种由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感动,这是在人们见到、听到或者接触到某样事物以后,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然后发出的感叹或叹息。

“物哀”的审美意义完全来源于佛教思想。

再看《源氏物语》,里面涉及到的女性,要么走入坟墓,要么了断红尘、落发为尼,要么独守空闺终老一生。

她们的命运坎坷,多灾多难,都是作者对“物哀”的诠释。

紫式部坚持认为,人活着就必然会有苦难的事情降临,皈依佛门是不二选择,她对佛教思想的肯定,直接影响到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和日本古典文学对灾难和生死问题的不同认识全部都体现在无常思想上面。

佛教过于看重人生的痛苦和灾难,所以认为人生的苦多于快乐;而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相比之下就较为积极,他们认为既然苦难无法预计,就应该及时行乐。

所以说,中国的无常思想是自由的,而日本则是借鉴的。

二对于无常的解释,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将人生的变化无常归结为现实社会的政治弊端和个人的不得志;日本古典文学领域却将其视为生命与生俱来的悲剧性,与现实社会的政治、个人经历鲜有关系。

如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充满了无奈的感伤;而日本《平家物语》的开篇:“骄奢主人不长久,如似春夜梦一场;强梁霸道终殄灭,恰如风前尘土扬”,则尽是诸事无常的悲凉感。

首先,分析一下中国杰出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其所描写的是刘蜀兴衰的全部过程,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的统一,其百年的时间上演了无数争权夺利的场景,刘蜀与曹魏的对立更成为所有历史事件的起源。

整部作品中满是儒家思想的味道,同时将朝廷的腐败列为产生乱世的主要原因。

作者罗贯中的叙事描写充满了无常的意味,例如:“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

……中涓自此愈横。

”作者认为,当时社会奸臣当道,社会存在着各种无法调和的弊端,所以会有“无常”的情况发生,其中心思想就是想说明社会的弊端才是“无常”思想产生的根源。

而日本的《平家物语》则描写的是日本寿永年间(1177-1185)发生的政治动乱,整个故事以平家一门的兴衰荣辱为主线,将源氏和平氏之间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

此书的前6卷描写的是平氏家族的繁荣鼎盛和专横霸道,而后7卷则将重点放在平、源两大武士集团的战斗中,最后为平氏家族的灭亡渲染出一种极具悲凉的氛围。

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佛教无常观,即不会有永远的强者,也不会有永远的弱者,历史变迁的原因其实是在于无常的本身。

这也是佛教无常观的直接体现。

对比《三国演义》和《平家物语》两部作品,可以看出,前者只是在开篇感叹了人生的无常,后面则以揭露社会的弊端为主;而后者则通篇都在修饰人生无常这个主题。

所以说,《三国演义》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它将无常化为社会现实;《平家物语》则从头至尾都在进行无常观的表述。

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重人”意识。

这种意识无处不在,尤其表现在文学上,便形成一种“文以载道”的思想。

由于中国传统文学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经常将文学和国家政治联系到一起,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见新的工具。

而这种工具十分实用,左右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个创造过程。

因为中国古代诗人多半也是政治家的化身,他们经常用自己的文章来展现个人的政治报负,将军国大事列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也就是说,中国古典文学在挖掘无常的根源的时候,将所有的原因都归结为社会问题,同时,还用儒家观点来诠释这种原因。

而日本的情况与中国大不相同,其主流文学主要是从宫廷女性和僧人等中间崛起的,但是,这个群体从不过问政事,而是单纯地将艺术的趣味放在文学的超现实之中。

因为,日本文人认为,文学的崇高是不可被政治所玷污的,所以,无常不应该与政治有关系。

无常是人生最自然的一种状态,人生的无常谁都无法摆脱。

三有无常的地方就会出现生离死别,中日两国在这方面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文人在面对无常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大都是积极乐观的,正如缪钺先生所说:“吾国自魏晋以降,老庄思想大兴,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于是以积极入世之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为人生最高之境界。

”人生万事难免无常,既然无法左右,还不如及时行乐,用力塑造人生。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唐代诗人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宋代苏东坡的“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些都是有理想有志向的文学家兼政治家在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以怀疑论为基础而激发出来的人生感叹。

从字面上看,不乏颓废、悲观和消极的叹息,但仔细品味又发现其蕴藏着对人生、命运和生活的留恋,反而彰显出他们对人格的追求。

中国文人喜欢感叹人生,却恰好说明他们重视生活,眷恋人生。

只有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才不想接触死亡,所以在面对生命的结束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畏惧和抵触的情绪。

中国人害怕死亡,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既然死亡是一条必经之路,那么古人就认为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建立显赫的公德、功绩和理论,这样才能让自己名垂千古。

纵观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感叹人生短暂的篇章,但是大体上都坚持“哀而不伤”的主题线路,李泽厚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人很少是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愿意乐观地眺望未来。

”是的,中国文人都是抱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入仕的,虽然经常叹息人生无常,但是从来不涉及意识深处。

相反,公元10世纪初,日本人在观赏掉落的樱花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著名的《古今集》,这部作品就是通过观赏樱花来把握人生的变化无常。

纪贯之也曾经咏唱到:“日拝春山寺、夜を春の山。

桜が極度にちらちら花”。

诗歌中对樱花掉落的美感描写的十分惊心动魄,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对花的爱惜之情,同时也将生命的变化无常寄托在落花当中。

从古至今,日本人对樱花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

他们认为樱花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激励的热情,同时其短暂的花期,又代表着一种凄凉的萧瑟感。

樱花成为日本人惆怅、伤感的代表,进而形成一套“物哀”的美学意识。

在日本人的眼中,每一个掉落的花瓣都展现出一种无常美,开放时的纷飞绝美,掉落时的毅然决然都是樱花独具的风格。

经过历史的沉淀,日本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基于“无常感”的“灭”的审美意识,他们能够接受无常所带来的虚幻感觉,所以并不抗拒死亡的到来。

相反,日本形成了一种崇拜死亡的思想,他们认为生命的重点就在于其存在的价值和含义。

生命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其存在的时间长短,甚至有时候生命的提前终结反而可以让其价值得到充分的扩展;死亡不是生存的对立面,而是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延续;正是因为日本人这种崇尚死亡的心理状态,才会出现剖腹、殉情等独特的死亡方式;而中国人则坚信既然要活着就必须活得有价值有责任感,不能为自己,要和家人、集体和国家同在。

珍惜自己的生命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

四综上所述,中日古典文学在无常思想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要是用儒家思想来诠释无常的主要原因,并坚定地认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无法调和的弊端才是产生这种无常的根本,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在“忧生”。

与之相反,日本的无常思想是建立在佛教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无常的是世界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所以日本古典文学更多的是“崇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