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案(含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练习及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达标(36分)1.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
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移风易俗D.汉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答案 A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
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
A.检查户口B.征收租赋.监察官员D.推行均田制答案3.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解能力。
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
答案 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生分析解问题的能力。
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解其作用。
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答案 D5.观察右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答案6.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①④⑤D.②③答案 A7.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防止北方少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答案 D8.某班同在对右图中文官俑研究后得出了如下四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鲜卑族是一个善于骑马作战的民族B.北魏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文官俑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D.孝文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鲜卑风俗解析图中文官俑身披长袍,与汉族服饰无异,这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学案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的特点。
学问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上下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公布均田令,按肯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安排给农夫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缘由: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肯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夫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缘由(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膜深,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拟落后,_________常常发生困难。
(3)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平安。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乐观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稳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思维拓展:1.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2.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3.如何理解孝文帝奠定了南北统一的根底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时检测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缘由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
从材料可以得出,孝文帝时代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遵守法律,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这是整顿吏治的结果,故选A项。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
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精确的是( )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 将国家限制的土地安排给无地农夫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B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 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躲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D 民族冲突激化,威逼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C项正确。
3.“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是对北魏哪一项改革措施的评述( )A.三长制B.俸禄制C.均田制D.租调制解析:选C。
依据“膏腴之美”“顷亩之分”可推断出应是均田制。
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夫B.将国家驾驭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夫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安排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实力,考查均田制的内容。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驾驭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夫,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答案为B项。
5.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的深化进行供应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实力。
平城守旧势力强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化地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改革。
6.下图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情景,孝文帝解除万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B.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解决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D.巩固统治,加强对黄河流域的限制解析:选D。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创新制度方面的措施与作用。
2.“巧设计迁都洛阳”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为深化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
对应学生用书P25清单一前期的制度改革卓有成效的新制(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内容:484年,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3)作用: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背景: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3)作用: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1)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2)作用: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深化认知]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荒地变为土地国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且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是加速北方游牧民族农耕化最具影响力的措施。
清单二深化改革的条件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
(2)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与柔然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2.过程(1)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2021-2022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
学案9 专题学习总结【线索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概况1.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消灭融合的进展趋势,但社会经济进展缓慢。
(3)鲜卑贵族推行阶级压迫政策,导致阶级冲突不断激化,使得北魏社会动荡担忧,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目的:缓和社会冲突,进展生产,巩固统治。
3.内容(1)经济: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把握的土地实行安排;授田农夫纳租、纳调;服徭役、兵役。
(2)政治: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3)文化:汉化政策:接受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4.作用(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富强和文化的进展,如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
(2)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进展潮流。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5.性质:自上而下的转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缘由(1)顺应生产力进展的趋势,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缘由。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4)孝文帝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
7.启示:先进必定战胜落后;改革必需符合历史进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重难突破】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消灭的。
鲜卑族拓跋部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冲突。
要安静尖锐简单的民族冲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需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很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接受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全面生疏民族融合1.含义(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达标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故D项错误。
答案:A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民族的关系,所以排除②。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北魏习汉文,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佛教、文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习汉文,使洛阳重新繁华起。
答案: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习汉族的先进文D.借汉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学案10: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知识梳理】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年,颁布,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 ”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随堂测试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学案5: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又迁都洛阳,仿行汉制,将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下图是北魏文官俑,从这两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们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提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采用封建生产方式,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的合作,而平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相当深。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的强敌相邻,很不安全。
(4)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太远。
2.经过(1)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2)493年,孝文帝统率大军南下伐,抵达洛阳后,宣布迁都洛阳。
(3)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深度点拨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2)讲汉话:宣布以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①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为全国首姓。
②参照汉族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通婚,通过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的认同,争取到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课时作业2:3.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基础巩固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夕,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答案 C解析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2.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应从其目的、内容和结果上理解其作用。
所以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三长制。
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A.检查户口B.征收租赋C.监察官员D.推行均田制答案 C4.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答案 C解析北魏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三长制,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5.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前期改革内容,注意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枢,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强调洛阳地理位置“均天下所据”“制御华夏”。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导学案(学生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 知道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 学习和借鉴孝文帝改革的策略,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二、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三、学习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自主学习】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的特点:(1)主持者:。
(2)重点: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2.主要措施:(1)制定官吏,整顿吏治。
(2)推行。
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②内容:将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③作用: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
①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③职责:检查,征收,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
④作用:使国家从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
①原因:与相适应。
②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③作用: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农民成为国家的,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3.意义:(1)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加强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
(3)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迁都原因(1)政治:旧都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旧都时受北边强敌的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 过程:孝文帝设计以“”为名,准备迁都。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三、移风易俗1.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和,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讲汉话、、通婚姻、、行汉制等。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利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材梳理【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⑴主持者:①。
⑵重点:建立各种新的②。
2、措施⑴制定官吏③A、俸禄由④统一筹集,按⑤统一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以此整顿吏治。
B、制定惩治⑥的办法,使⑦有所好转。
⑵推行⑧A、前提:⑨长期战乱,⑩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B、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⑪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⑫。
C、作用:使无地农民得到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⑬的恢复和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A、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⑭的控制。
B、职责:检查⑮,征收⑯,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C、作用:使国家从⑰到⑱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⑷推行新的租调制A、原因: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B、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⑲。
C、作用:农民成为国家的⑳,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自我核对】①冯太后;②制度;③俸禄制;④国家;⑤级别高低;⑥贪污;⑦吏治;⑧均田制;⑨中原地区;⑩政府;⑪国家控制;⑫买卖;⑬社会经济;⑭地方;⑮户口;⑯租赋;⑰中央;⑱基层;⑲租调;⑳编户齐民;【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①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受阻。
⑵经济:平城经济落后,②供给困难。
⑶军事:与强敌③相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⑷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整个④的统治。
2过程⑴孝文帝以“⑤”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⑵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⑥。
【自我核对】①平城;②粮食;③柔然;④中原地区;⑤南伐;⑥洛阳;【三】移风易俗1、推行:学习和采纳汉族的①和②,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⑴易服装:③一律改穿④。
⑵讲汉话:⑤以下的官员必须讲⑥。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⑦,按⑧选人才、任命官吏。
⑷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⑨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⑸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⑩为原籍。
高二历史教案-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化训练基础巩固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a.制度革新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4.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②④⑤b.①②③④c. 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6.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强化提高7.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课外延伸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清单一改革的客观条件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深化认知]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清单三改革的主观条件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有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学习目标】1、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重点与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形式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知识导学】A级(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措施:(1)制定,整顿吏治:原因:;内容:;作用:。
(2)推行:原因和前提:;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实质:;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
(3)设立三长制:目的:;内容:;性质:;职责:;作用: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推行。
(4)推行新租调制:目的:;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
特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重点:;措施:(1)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军事上:;④地理上:;⑤倾慕汉族文化。
策略:;迁都: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重点:;措施:①;②;③,定门第等级;④;⑤;作用: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
【思考探究】B级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精品】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A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对于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A.实行均田制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C.迁都洛阳D.鲜卑族采用汉族姓氏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应该从经济这个角度来考虑,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令,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A项正确;B、C、D三项都有利于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但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答案:A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平城守旧势力强大,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迁都洛阳便于深入地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改革。
答案:C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借汉化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故D项正确。
答案:D5.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解析:本题主要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
A项说法错误,采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不能说是消除;B项说法错误,说法太过绝对;C项说法错误,迁都洛阳适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发展需要。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国古代史上曾经有三个民族统一过中原:北魏、蒙古族、满族,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他们先后进行了汉化措施。
其中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二、知识讲解考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东晋建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考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1、创新制:制定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2、迁都:目的——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3、移风易俗:汉服、汉话、汉姓、通汉婚、改汉籍考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三、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粮食产量增加D.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得知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例题2】【题干】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B、鲜卑族逐渐灭亡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孝文帝改革是促进鲜卑族汉化但是本民族没有灭亡。
四、课堂运用【基础】1、实行均田制的时期包括()A.东汉和西汉B.东汉至唐朝C.北魏至唐朝D.宋朝和明朝【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课时作业26: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484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的原因是()A.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B.为了推行均田制C.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D.为了实行汉化政策答案 A解析北魏初年,官员没有俸禄,以收取租调为生,造成贪污成风。
孝文帝给百官颁行俸禄,目的是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的现象。
2.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捐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使商品经济获得高度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答案 B解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措施;北魏时期,商品并不发达;唐朝实施“两税法”时,“均田制”已无法实施。
3.观察下图,与图中场景直接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答案 C解析图中的场景展现了鲜卑大臣阻止孝文帝继续南下的情形,孝文帝由此宣布迁都洛阳。
4.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答案 D5.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①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③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④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答案 D6.《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准确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答案 B解析阅读题干中所给的材料,“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A、C、D项的说法错误,因为由材料可知对30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官员是区别对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含答案)第第2课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1.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
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概念阐释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5文化洛阳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经过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巧设计谋迫使贵族大臣接受了迁都的决定。
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归纳总结1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以孝文帝为首的改革派,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这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的关键性行动,为后来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反映了改革的局限性。
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官员上朝时必须讲汉话。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易错提醒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卢.崔.郑.王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士族。
史论要旨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知识图示主题一全面认识均田制史料一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受露田四亩,妇人二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亩,限四牛。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史料二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史料解读体现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核心内容政府把控制的无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和调。
表明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抑制兼并,保护小农,增加政府收入。
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史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提示措施推行均田制。
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2北魏均田制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提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性质封建土地所有制。
4影响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5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
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主题二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史料一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
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
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
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二年“诏改姓为元氏”。
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
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史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史料解读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从服饰.语言.丧葬.姓氏.制度方面采取汉化措施。
表明孝文帝的文化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提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但另一方面,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
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
2结合史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政策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提示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会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5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1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五以上,受露田四亩,妇人二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一人给田二亩,课莳余,种桑五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
”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农民耕种国家土地的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D与题意相符。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
表格内容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A国家将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B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其逻辑关系是改革前的北魏问题;孝文帝改革措施解决问题。
由于存在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役的现象,为了加强地方政权管理,故推行三长制,故C项正确。
3北魏孝文帝强令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B实现民族同化C完成鲜卑封建化D巩固对黄河流域统治答案D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
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
”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
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
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
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
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答案1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
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
2影响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
原因善于学习先进文化;坚定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