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基础会计_名词解释_打印版

合集下载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28.备查账簿126是对某些未能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进行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
29.订本式账簿:126是在启用之前就已将帐页装订在一起,并对帐页进行了连续编号的账簿。
30.总分类账:137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以提供总括会计信息的账簿。
31.明细分类账138是根据总账账户所属的二级账户或明细账户开设的、用来分类、连续地登记交易或事项,以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簿。
34.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184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定期根据记账凭证分类汇总编制汇总收款凭证、汇总付款凭证和汇总转账凭证,再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35.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188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再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的一种账务处理程序。
25.会计账簿:123是指由一定格式的帐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簿籍。
26.序时账簿:125又称日记账,是按照交易、事项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27.126分类账簿:是对全部交易或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而设置的分类账户进行登记的账簿。
12.总分类科目:P42 也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
13.明细分类科目:简称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
14.账户P47 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8.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对象: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单位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运动都是会计的对象,企业会计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

3.会计主体: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4.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5.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7.会计科目: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

8.会计凭证:记录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9.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载体。

10.原始凭证:是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

11.记帐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

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对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13.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14.会计账簿:指由一定格式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簿籍。

15.账务处理程序: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包括: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会计凭证与账簿之间的联系方法,由原始凭证到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等,即凭证组织、账簿组织和记账程序三部分内容。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概括地说就是各个会计主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和资金运动,或者说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2.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3.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4.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监督的方法和会计分析的方法。

5.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6.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7.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在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8.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

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

9.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服务管理行为。

10.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11.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1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3.会计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帐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功效,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进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叫会计实体。

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必然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依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该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肯定经营功效的大体单位。

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类存款、短时间投资、存货、应收及预付款等。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识别非货币性资产。

欠债:欠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致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流动欠债:流动欠债是指在一年或不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时间借款、应付单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

长期欠债:长期欠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欠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依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类财产物资。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在学习和理解基础会计这门学科时,会遇到许多重要的名词。

这些名词构成了会计知识体系的基石,准确把握它们的含义对于掌握会计原理和实践操作至关重要。

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些常见的基础会计名词。

一、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简单来说,会计就是通过记录、分类、汇总和报告经济交易,为相关决策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二、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明确了会计人员应该为谁记账、算账和报账。

例如,一家独立的公司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其财务活动应与公司所有者的个人财务活动区分开来。

三、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持续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或清算。

基于这一假设,会计处理方法和原则才能得以确立,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费用的摊销等。

四、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将企业的持续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如年度、季度和月度。

通过会计分期,企业可以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并假定货币的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虽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货币的价值可能会有波动,但在会计核算中为了保持核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通常忽略这种波动。

六、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比如,企业的现金、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都属于资产。

七、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常见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等。

八、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它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3.会计核算职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

4.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监督工作应发挥的作用,或它应有的功能。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

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5.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6.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也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特定单位。

7.持续经营:也称连续经营,假定会计主体将按照其现在的目标方针和形式持续地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其所持有的资产将会按照取得该资产的目的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让,其所承担的债务也会被按期偿付。

8.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假定相同的若干期间段,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地提供会计主体的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9.货币计量:指会计采用一定的货币单位来计量与报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结果。

10.会计目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11.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事项的标准,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是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

12.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切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3.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

14.明晰性原则:也称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明了清晰地反映出会计业务事项,以便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做出准确的理解、判断、分析和利用。

基础会计的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的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的名词解释会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旨在记录、处理和分析财务信息。

而基础会计则是会计学的基础,它奠定了学习更高级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本文将对一些基础会计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会计领域的基本概念。

一、会计周期会计周期是指将财务信息分成若干个确定的时间段来记录和报告的方式。

常用的会计周期包括月度、季度和年度。

会计周期的选择取决于组织的需求和法规要求。

通过按照会计周期进行记录和报告,可以方便地掌握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二、资产资产是指组织拥有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

它可以是实物,如土地、房产和设备;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专利和商标权。

资产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产的管理和评估,可以了解企业的价值和盈利能力。

三、负债负债是指企业对外的欠款或义务。

它可以是与供应商的应付账款,也可以是借款或发行债券所需偿还的债务。

负债在财务报表中通常以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个类别进行分类,这有助于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

四、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权益。

它是企业净资产的组成部分,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所有者权益可以分为股东权益和留存收益两部分,前者表示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后者则表示企业自留利润。

五、收入收入是指企业从日常经营活动中获得的资源或利益增加的流入。

收入主要包括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得到的货币或非货币收益。

收入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它是经营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六、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支出的成本或资源减少的流出。

费用包括诸如员工工资、原材料采购、租金、利息支付等各种成本支出。

费用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费用分配。

七、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周期内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净收益。

它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利润是企业经营效益和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通过对利润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和经营健康程度。

八、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企业向内部和外部各方提供财务信息的文件。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重点范围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4.利润:利润是指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5.会计恒等式:会计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也有人称其为“会计等式”、“会计方程式”,是指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交易或者事项,都不会影响会计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数量等式。

会计恒等式分为存量会计恒等式和增量会计恒等式。

6.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对发生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要以借、贷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7.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指记录交易或者事项,明确经济责任或者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间接或者直接依据的书面凭据。

8.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的,用来确定交易或者事项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9.总分类账簿:总分类账簿,也称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根据一级会计科目设置的,用以分类登记全部交易或事项,提供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总括性核算资料的账簿。

10.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11.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资产负债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即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季末、年末)关于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表是一张静态的报表。

)12.利润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完整版)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完整版)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31.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进行登记的方法。

32.会计分录——是指明经济业务所应记入的账户、应借应贷的方向及金额的书面记录。

33.未达账项——是指银行收、付款结算凭证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传递时,由于收到凭证的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34.订本式账簿——是指在账簿启用之前,就将若干具有专门格式的、按顺序编号的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

31.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32.成本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标准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各阶段中发生的有关费用,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3.平行登记——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地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34.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31.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2.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

3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34.序时账簿——是指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的账簿。

31.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2.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33.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34.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库存现金进行实地盘点,对各项银行存款和往来款项进行询证核对,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及往来款项的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对象: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3、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4、可比性原则:是指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6、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7、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8、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9、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10、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11、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法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12、借贷记账法:就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13、会计分录: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

14、总分类账户:又称总账账户,是按照总分类会计科目分别开设的,用来提供总括的核算资料。

15、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16、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纪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

17、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使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8、对账:就是在有关经济业务入账以后,进行账簿的核对。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核算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记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

3、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4、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5、会计监督是指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审查。

合法性是指遵守法律制度,是否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合理性是审查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内部管理的要求,是否执行了单位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6、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障。

7、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

体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运用)和资金退出。

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种债务、依法缴纳各项税费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8、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应收预付是债权,应付预收是债务);资本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级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9、会计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

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10、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11、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未来,会计主体将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明确了持续经营,才可以选择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

12、会计分期: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完整word)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一、1. 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2. 集中核算:集中核算是指账务工作全部在会计部门进行。

3.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4. 会计法规:会计法规是我国经济法规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和规定。

5. 谨慎性: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的方法,尽可能把会计核算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6. 及时性:及时性原则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7. 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负债按因承担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计价,而不考虑市场物价的变动。

8. 四柱结算法:四柱结算发的基本公式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在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二、1.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

2. 会计账户: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始的,具有一定结构,用来系统、连续记载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工具。

3. 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又相互关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登记。

4. 账户对应关系:账户对应关系是指账户与账户之间的应借、应贷关系。

5. 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时验证账户记录正确性的方法,有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两种。

6. 记账方法: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原理和规则,用文字和数字记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方法。

7. 单式记账法:单是记账法是对每一笔经济活动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8. 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对每笔经济业务指出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商品货币经济条 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并利 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凡为 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 凡支出的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5、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 会计报表。

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的功能。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 即支出的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 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体划分。

的功能。

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益。

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

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管理工作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事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2、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基础是指企业以取得收取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3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4、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5、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快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6、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7、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8、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9、复式记账: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发生的每一笔经纪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进行系统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10、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信息的一种记账方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11、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1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13、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包括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两种方法发生额试算平衡法的依据是记账规则余额试算平衡法的依据是会计等式14、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平行登记的要点 (1)同依据登记(2)同方向登记(3)同余额登记(4)同期间登记15、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是所有者权益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3.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都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4.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5.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6.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7.监督职能: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控制、规范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功能。

它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与会计核算有着密切联系,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

8.复式记账:所谓复式记账法,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9.发生额平衡法:它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公式为: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10.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11.累计凭证:累计凭证基本概念累计凭证是指在规定期限(如一个月)内,随着经济业务的多次、连续发生,分次填列,连续反映某一种经济业务,能够多次使用的自制原始凭证12.一次凭证:是指一次填制完成的原始凭证,如发货票、收款收据等。

通常,一次凭证只能反映一项经济业务事项,或同时发生的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事项13.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商标等无形资产的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四章,20——25分第一章绪论1.会计的含义会计的信息系统论——会计是为提高企业和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的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事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它也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的属性——会计的属性是指会计的性质。

会计既有技术性,又有社会性。

会计的技术性,主要表现在会计的某些方法反映了生产力的技术与组织的要求。

会计的社会性,是指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牵涉企业所有者、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潜在投资者等一系列的外部和内部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从各自利益驱动出发,自然要求会计工作符合自身利益需求,以期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后果。

3.会计的职能——反映(观念总结)和监督(控制)。

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现出来,以达到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目的。

其特征是:其一,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其二,会计是反映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

其三,会计的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

会计监督职能就是就是监督经济活动按照有关的法规和计划进行。

其特征是:其一,会计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也就是说,会计目标是要回答会计应该干些什么的问题,即对所从事的工作,首先要明确其应符合的何时以何种方式提供合乎何种质量的何种信息。

决策有用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二是关于经济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

受托责任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2)资源的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及结果的义务;(3)资源受托方的管理当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如保持企业所处社区的良好环境、培养人力资源等。

5.会计方法——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是通过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以及会计检查方法等来进行的。

会计核算方法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具体方法构成。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百分之一万、必考)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该资源在未来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

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b.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c.(50﹪考)简答: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答: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它们虽然同是企业的权益,都体现企业的资金来源,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1)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对投资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归还给投资者的。

(2)债权人只向右按期收回利息和债务本金的权利,而无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投资者则既可以参与企业的分配利润,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在企业清算时,负债具有优先求偿权;而所有者权益则只能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后,才返回给投资者。

d. (40﹪考)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等。

收入具有以下特征:(1)收入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2)收入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3)收入最终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e.费用费用是指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这里所说的费用包括两方面,即成本和费用。

f.费用和成本的区别与联系:费用是和期间相联系的,而成本是和产品相联系的;成本要有实物承担者,而费用一般没有实物承担者。

但二者都反映资金的耗费,都意味着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也都是由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引起或形成的。

g.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利润具体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8.会计要素划分的意义:(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科学分类。

(2)会计要素是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基本依据。

(3)会计要素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

9.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10.☆(1000﹪的要背)会计假设——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持续经营假设——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3)会计分期假设——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语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4)货币计量假设——为了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计量尺度。

11.(简答或名词解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a.可靠性(必须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b.相关性(必须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c.可理解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d.可比性——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横向可比。

e.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f.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g.谨慎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h.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12.☆会计要素的确认——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

确认主要解决某一个项目应否确认、如何确认和何时确认三个问题,它包括在会计记录中的初始确认和在财务报表中的最终确认。

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主要包括:(1)符合要素的定义(2)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3)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13.(99﹪的考)☆会计要素的计量——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14.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收入与费用配比、历史成本计量。

15.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也就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而不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是否在本期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16.(基本知道)收付实现制——亦称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也就是说,凡是在本期实际收到的款项和实际付出的款项,不论其是否应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尚未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第四章账户和复式记账17.账户——是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进行分类记录、反映的工具。

设置原则:1.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2.既要符合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5.简明适用,称谓规范18.账户的内容——(1)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2)会计事项发生的日期(3)摘要,即经济业务的简要说明(4)凭证号数,即表明账户记录的依据(5)金额,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

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的发生额-本期账户减少的发生额19.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与联系——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分门别类地反映某项经济内容,即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会计科目通常由国家统一规定,是各单位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循的依据,而账户则由各会计主体自行设置,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工具;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其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即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而账户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

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并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也就是说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两者的称谓及核算内容完全一致,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与20.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借以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例如,企业以现金500元支付办公费用。

采用复式记账法,这项经济业务除了要在有关的现金账户中做减少500元的登记外,还要在有关费用账户中做增加500元的记录。

这样登记的结果,就是的债务发生同材料的购进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