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教案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用手来测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3节《用手来测量》,主要介绍使用手来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到手的长度单位,并能够通过手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手的长度单位,并能够使用手进行简单的测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手进行测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测量技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测量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手的长度单位的认识和使用,简单的测量技巧。

教学难点:将手的长度单位应用到实际测量中。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测量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和测量的基本知识,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测量方法,那就是用手来测量。

请伸出你们的手,比较一下你们的手的长度和这张纸带的长度。

有谁能告诉我,手的长度可以作为一种测量的单位吗?为什么?学生A:可以,因为手的长度是每个人都有的,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非常好!你说得很对。

我们可以用手的长度作为一种测量的单位。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习手的长度单位。

第二环节:讲解手的长度单位老师:请看这张卡片,上面写着“手的长度单位”。

手的长度单位是指以手的长度作为测量的标准单位。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

(老师拿起一本书)老师:同学们,这本书的长度我们可以用手的长度来测量。

请你们伸出你们的手,用手的长度来测量一下这本书的长度。

学生B:老师,我的手长了8个手指头的长度。

老师:非常好!学生B用手的长度单位测量出这本书的长度是8个手指头的长度。

请大家都记录一下。

(学生们记录测量结果)第三环节:练习测量老师:现在,我给每个人发放一些测量工具,比如纸带和尺子。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3 用手来测量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3 用手来测量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3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比较与测量》第二单元第三课。

前面的两课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形态进行了比较。

这节课,学生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的高度,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认识到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

在本课中,学生将体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即使用大拇指到中指之间最大的距离来测量,也就是我们说的“拃”(读作zhǎ)。

在教材中,学生借助纸带代替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并提出“预测”的要求。

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拃”作为一种非标准测量单位,测量的结果具有多样性,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在这一个片段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拃”,并能用“拃”来测量身边的物体。

同时,会进行预测。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有意注意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

一拃的手势,对部分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老师可以在操作中,不一定要学生都把食指弯下来。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看到过用尺子来测量的情况,但用手来测量,见的还是很少。

【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思维: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探究实践:1.能对纸带的长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鱼(纸带)的长度,并标记测量的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态度责任: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乐于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并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3.能以讨论、画画和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1.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2.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三课。

本课在前两课学习比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尝试用人体的某些部位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从而知道用人体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可以用数据来描述。

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到,手的长短因人而异,因此测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并体验到测量单位要首尾相连。

后续的课“用不同的物体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测量”都是在本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

本课的学习为后续的课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课的教材主要分为4部分。

聚焦:教材中通过“测量,使比较更准确”的导语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式从比较转向测量。

探索:教材通过驱动任务指导学生利用手一拃一拃地测量桌子的高度。

研讨: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意识到用手测量存在不足。

拓展活动:在活动手册中,引导学生选择身体的不同部位对房间、家具进行测量,并绘制家庭尺寸图。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持久性不足。

同时,基于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尺子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对“米”、“厘米”等长度单位也略知一二。

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使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这种模糊测量的方法是不多见的,会使用这种测量技能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有限。

学生迷思概念调查:访谈法:教师课前问多位学生:1.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2.用手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学生存在迷思概念分析:从课前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所有的学生都回答用尺子来测量就可以知道物体的长度。

当问到第二个问题时:绝大部分(90%)的学生都认为手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有个别(5%)学生认为见过大人用手量物体的长度、或是通过课外书籍和电视知道古人用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所以本课学生的迷失概念在于认为尺子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手是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1.2 教学内容引入测量的话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测量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讨论手作为测量工具的可能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

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第二章:用手来测量长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手指和掌测量长度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手指和掌作为测量工具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用手指和掌测量教室内不同物体的长度。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手指和掌测量长度的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交流分享。

第三章:用手来测量面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手指和掌测量面积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手指和掌作为测量工具测量面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用手指和掌测量教室内不同物体的面积。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手指和掌测量面积的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交流分享。

第四章:用手来测量体积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手指和掌测量体积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手指和掌作为测量工具测量体积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用手指和掌测量教室内不同物体的体积。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介绍手指和掌测量体积的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交流分享。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5.3 教学方法采用分享法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六章:实践活动:用手测量学校环境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将用手测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测量学校的长度、面积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校内的地点,如操场、教室、走廊等。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用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进行简单测量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

2. 学习使用手指、手掌进行简单测量。

3.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比较,了解物体的长短、宽窄等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作为测量工具,学习使用手指、手掌进行简单测量。

难点: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了解物体的长短、宽窄等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不同长度、宽度的物体,如小棒、纸条等。

2. 学生准备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不同长度、宽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宽窄。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长短、宽窄等特征。

4.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手指、手掌等身体部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6. 拓展: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如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宽度和高度等,学生自主完成。

8.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如家庭作业、课堂练习等。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测量操作、合作意识等进行评价,鼓励优秀表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测量操作的准确性、合作意识的体现以及对测量结果的比较分析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记录学生的测量过程和结果,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3. 评价结果: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身体部位(如脚丫)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3《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3《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3《用手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如何用自己的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等属性,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测量的经验,他们可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测量方法,如用眼睛估测物体的长度。

但是,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测量方法,因此,对于如何准确地用自己的手来测量物体,他们可能还不太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手进行测量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自己的手测量物体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用自己的手测量物体。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

2.启发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测量方法。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绳子、卡片等。

2.学具:学生自己的手、测量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测量?你们知道测量有什么作用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用自己的手来测量物体的方法。

首先,教师用自己的手测量一张桌子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测量方法。

然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自己的手测量教室内的物体,如门、窗、黑板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用自己的手测量教具(如尺子、绳子等),并告诉其他学生测量结果。

其他学生听后,用自己的手测量一下同样的教具,看看是否和上台的学生测量结果一致。

5.拓展(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测量的思考题,如:用自己的手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用自己的手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等。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测量的过程。

1.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3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测量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准备准备测量活动所需的物品,如尺子、绳子、小棍等。

准备一些长短不同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1.5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测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手指或手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第二章:用手测量物体长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2.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3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

2.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2.5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手指和手掌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结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三章:用手测量物体宽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宽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宽度的方法。

3.3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手测量物体的宽度。

3.4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不同宽度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3.5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宽度。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手指和手掌测量不同宽度的物体。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结果,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用手测量物体高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使用手指和手掌测量物体的高度。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3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 3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第3课《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在本课中,学生将体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即用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拃来测量。

利用身体测量是常见和方便的测量方法。

通过活动,学生将认识到,“拃”是一个非标准单位,用其测量的结果具有多样性和不准确性。

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需遵循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测量要求——一拃与下一拃之间要首尾相连。

测量单位的首尾相连是一个重要的做法,需要学生反复实践、体会和理解。

这一课中,学生同样会用到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

这会巩固学生对起点与终点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公平比较的理解。

另外,本课将第一次向学生提出预测的要求,让学生在测量前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预测是一种探究能力,学生会在每一次预测与测量结果的对比中慢慢体会预测的意义。

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一拃”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他们会发现因为各人手指长度的不同从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

但他们不知道测量会使比较的结果更加准确,距离的测量需要量化出来,基于数字的比较,可以使比较更准确。

一年级学生知道的测量距离的工具不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知道人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比如用手、脚、步等。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1.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 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教科版
2.好玩吗?课后,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量一量我们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视频指导学生课后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测量的方法,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作业设计
1.用脚或者手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
板书设计
3.用手来测量
一拃
教学反思
《用手来测量》这一课就是一个主要活动——用手来测量课桌的高度,从学
五、分析数据,提出想法
1.分享结果。(指导:你是第几组,你量出来的桌子高度是( )。
2.引发思考。教师:咦,我们的桌子都是一样高的,怎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啊?
3.教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每个人的一拃的长短不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结果不一样的这两组他们的每一拃的长短一样吗?
4.老师也测了一张纸袋,就在这些纸袋中,老师现在想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老师测量的纸袋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的?)
4.玩游戏“你做我查”:1号和2号同学互相检查。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帮助学生学会做“一拃”的手势,并通过“你做我查”的游戏来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让课堂更加有效。
三、初步测量,掌握方法
1.活动:学生用自己的“一拃”来量科学书的长度。
2.请生上来量一量。
教师:那我现在把科学书请到我们的黑板上,请一个小朋友能上来给大家看看你是怎么量的吗?其他同学请你们当小小观察员,仔细看。你觉得他量得好不好?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量科学书的长度,来让学生初要测量方法:1.一拃和下一拃要紧紧相连,不能漏掉。2.结果的计算,多一点用“+”。
四、活动升级,测量高度。
1.教师:会量了吗?现在老师就要请你们来量一量我们的好朋友课桌的高度有几拃?(板贴:测量桌子的高度有几拃?)
习“一拃”——预测课桌的高度——直接用手测——借助纸带用手测量,最终测出比较准确的课桌的高度,结果比较后会发现大家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再分析其中的原因。这一课的主线是很明确的,思路也很清晰,问题就在于如何组织好学生的活动。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就20分钟,如何在40分钟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组织好孩子们的活动是本节课的关键。这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和组织课堂:1.借助课前活动,调动气氛。课前的手指互动游戏孩子们参与度很高,课堂从一开始就活起来了。2.借助肢体语言,调动情绪。在课堂上我通过童趣化的语言表扬,如“哇”“这样的啊”“你太厉害了”“你真会帮忙”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在动作上也比较夸张,比如在预测桌子高度环节,孩子们在听到“我们桌子的高度有几拃”的问题的时候,都会控制不住直接去测量,根本停不下来先预测,我就通过自己亲自将一张桌子搬上讲台这个大动作来吸引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这里,这样就可以进行理性的预测。效果很好!3.借助图片、演示和视频等方式,吸引注意力。在用纸袋来量桌子高度的实验环节,我将这个实验分解为3个步骤,第一步通过图片观察来认识“量高度”,第二歩通过教师亲自示范来渗透“剪纸袋”环节中的起点和终点,第三歩通过视频播放来学习如何“量纸袋”,这样三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能够让课堂显得活跃灵动。课堂的效果也很不错,孩子们都是出于乐学爱学的状态。在这一课中我也一直有一个困惑和矛盾,就是在用纸带测时是让每个孩子测两次呢还是每个孩子各测一次加起来也有两次了?其实从科学角度来说实验是要重复测量才能避免偶然性,但是一堂课的时间也确实是有限的,每个孩子都测两次的话,时间势必要花去很多,那么从前面哪里把这部分时间给省出来呢?前面的内容似乎也没什么可以再省的了。这个问题还是要再琢磨琢磨。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自己的手在不同长度和宽度方面的差异。

2. 培养学生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原因。

二、教学重点:1. 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手在不同长度和宽度方面的差异。

2. 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和记录数据。

三、教学难点:1. 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原因。

2.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四、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观察自己的手,思考手在不同长度和宽度方面的差异。

2. 教师准备:准备测量工具(如尺子、手套等),实验材料(如小物品、纸张等),以及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思考手在不同长度和宽度方面的差异。

2. 实验一:测量手指长度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测量活动。

b.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发测量工具,如尺子。

c. 组长指导组员测量自己的手指长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 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分享。

3. 实验二:测量手指宽度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测量活动。

b.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发测量工具,如尺子。

c. 组长指导组员测量自己的手指宽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 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分享。

4. 实验三:测量手掌长度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测量活动。

b.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发测量工具,如尺子。

c. 组长指导组员测量自己的手掌长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 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分享。

5. 实验四:测量手掌宽度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测量活动。

b. 组长给每个组员分发测量工具,如尺子。

c. 组长指导组员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d. 组长汇总数据,全班交流分享。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尝试解释原因。

7. 拓展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物品,用自己的手测量物品的长度和宽度,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测量物体长度、宽度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善于观察、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如用手指测量距离等,这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手测量物体长度、宽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乐于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用手测量。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4.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长度的物体,如小棒、铅笔等。

2.准备手模,用于展示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测量时间。

4.准备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测量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能用手估计这些物体的长度吗?”2.呈现(5分钟)教师用手模展示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讲解测量步骤。

步骤如下:a.将手模与物体平行放置,用手模的一端对齐物体的一端。

b.用手模的另一端覆盖物体另一端,记录手模的长度。

c.重复测量几次,取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用手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分享测量数据。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 3 用手来测量》优质课教学设计_11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 3 用手来测量》优质课教学设计_11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1-2年级:认识常见的工具,并了解其功能。

2、工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1-2年级: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材分析《用手来测量》是科学2017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这个单元中的第3节。

这节课中,学生将从比较活动转为测量活动,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自己的手)进行测量桌子的高度等活动。

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一拃”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测量将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性,进而会意识到使用标准标准的测量工具的重要性,为后面学习用标准测量工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第1课中,学生已经学会对物体的大小、距离等外部特征进行比较。

对于比较长度或宽度不同的物体,孩子基本可以进行正确选择。

在第2课中,学生使用纸带替代纸蛙的跳远距离,知道了到如果遇到不好测量的长度,可以使用纸带来替代它的长度,这为本节课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另外,本课将第一次向学生提出预测的要求,一年级学生会“猜”,但对“预测”这词陌生,不知道预测是对照以前的经验和当下的观察所做出的判断。

四、学习目标科学知识认识测量单位“一拃”,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时“一拃”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

科学探究1.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用“一拃”首尾相连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会用简单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述测量的结果。

科学态度认识到一拃接一拃的测量会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同时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纸带1条、剪刀1把、油画棒1支、记录单1张。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聚焦,引出课题【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下课了,在大家玩耍的时候,有几位小朋友想知道教室的宽度是多少呢?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方法吧。

(播放动画)师:他们在干什么?生:他们在用身体测量。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用手来测量》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用手来测量》教科版
反思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时间分配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和实践。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课堂总结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用手来测量的方法。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用手来测量》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一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比较与测量》章节中的《用手来测量》一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用手作为测量工具的简单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手掌、手指等身体部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3.引导学生认识测量中“标准”的概念,体验使用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4.培养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简单记录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测量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用手来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理解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需要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以及不同标准带来的测量差异。
-准确记录和比较测量结果: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准确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比较是一项挑战,他们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来理解如何表达测量结果。
举例:在测量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手部放置不准确导致测量结果偏差的问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保持手指伸直、手掌平铺等正确的测量姿势。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测量结果,来强调统一标准的重要性。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 3 用手来测量》优质课教学设计_7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 3 用手来测量》优质课教学设计_7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在前面两课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

这节课,学生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长度,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

测量过程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用手、脚、步来测量物体的意识,只是还未形成具体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和潜意识,从他们熟悉的大树和教室以及黑板入手,以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测量长度。

另外,一年级学生还未形成借助工具帮忙测量的意识,因此在出示纸带之前,让学生用手直接测量,感受到直接测量带来的困难,进一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研究往往可以借助工具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最大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2.科学探究(1)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宽度,学会观察、比较。

(3)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物体弯曲部分的长度,标记测量过程,并对比纸带上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科学态度(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更深入的意识到“拃”为非标准单位,测量结果不能比较,且手不能直接测量物体弯曲部分的长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预测,学会用“拃”测量物体长度。

并标记测量过程。

难点:知道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1.教师材料:自制课前导入视频、黑板贴、测量纸带、课件。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教科版科学《用手来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拃”这个测量单位,学会用“拃”来测量物体。

了解用手测量的局限性和不准确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用手测量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测量任务。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用“拃”来测量物体。

认识到用手测量的不准确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规范地使用“拃”进行测量。

三、教学方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需要测量的物体,如书本、铅笔、桌子等,提问学生:如何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呢?引出测量的话题。

介绍测量的工具,如尺子、卷尺等,然后提问: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呢?引出用手测量的方法。

2.认识“拃”教师示范用手测量的方法,即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就是一“拃”。

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做,感受一“拃”的长度。

提问学生:你的一“拃”有多长呢?引导学生互相比较一“拃”的长度。

3.用“拃”测量物体分发一些纸条或小棒,让学生用“拃”来测量它们的长度。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测量时要从一端开始,一“拃”一“拃”地测量,并且要注意首尾相接。

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人的测量结果可能不一样。

4.讨论用手测量的局限性组织学生讨论:用手测量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引导学生认识到用手测量虽然方便,但不准确,因为每个人的手大小不一样,一“拃”的长度也不一样。

提问学生:如果要得到更准确的测量结果,应该用什么工具呢?引出尺子等标准测量工具。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用手测量的方法和局限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拃”测量家里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同时,思考如果要更准确地测量这些物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用手测量的过程,感受其不准确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标准测量工具的兴趣。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科版上册《用手来测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手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简单的长度和宽度的测量。

1.2 教学内容导入课程,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手来测量》。

讲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测量物品的长度、宽度等。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1.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如尺子测量书本长度,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想到的测量方法。

第二章:学习用手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使用手作为测量工具的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2.2 教学内容讲解用手测量长度的方法:伸出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掌长”。

讲解用手测量宽度的方法:张开手指,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指宽”。

2.3 教学活动教师进行示范,用手指测量教具的长度和宽度,并解释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实践,使用手指测量教具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章:用手测量实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手测量长度和宽度,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选择教室内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用手指测量其长度和宽度。

3.3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测量任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四章:总结与反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反思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2 教学内容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用手测量长度和宽度的方法。

学生反思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自己的收获。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第五章:家庭作业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用手测量长度和宽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测量习惯。

5.2 教学内容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用手指测量其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

前面的两课中,学生已经对物体的外部形态进行了比较。

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使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的高度,完成从比较活动到测量活动的转变,认识到测量时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

在本课中,学生将体验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即使用拇指和中指的距离(拃)来测量。

在这一课中,学生会用到纸带替代桌子的高度进行测量,并且第一次对学生提出“预测”的要求,让学生测量前对桌子高度进行预测有“几拃”。

同时教师向学生指明,预测不是猜,而是依靠经验和实在观察所作出的判断。

通过活动,学生将认识到,“拃”作为一种非标准测量单位,测量结果具有多样性,即每个人手的差异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同,这将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重点: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笔、三角尺或直尺、向每组学生提供一条纸带。

学生准备:科学活动手册、三角尺或直尺、油性笔。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通过授课,我自认为是一节比较有科学味儿的科学课。

我总结有以下亮点:主要是要学生掌握身体的一些部位也能用来测量物品的长度,以“拃”为例,先是通过猜谜语,做游戏,聚焦课堂,然后讲述“拃”的基本知识,再探索课桌的高度怎样用“拃”来测量,学生通过猜测、演示、体验、观察,实践用“纸带”来测课桌有几“拃”高,学生实验后,在来研究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师生研讨,得出为什么小组的实验结论会出现差异,最后将课堂向家庭延伸。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课教学设计3

教科2017课标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课教学设计3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丈量?教课方案课前沟通:今日我们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看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我们要评出最棒的金牌团队!准备好了吗?〔贴小组奖赏〕小朋友们,欢送到达科学讲堂!听闻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因此陆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个爱思虑的学习小伙伴。

是谁呢?〔出示图片〕它是谁?你们欢送它吗?和它打个招呼吧〔你好!巧虎〕今日让我们带着巧虎一同走进有趣的科学讲堂,好吗?上课,同学们好!一、导入,聚焦1、巧虎第一次到达我们的教室,因此很好奇,它想知道我们的黑板有多长,但是它没有工具不知道怎么丈量,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夸奖:你很会动脑筋、你很会思虑、你很会想方法〕本来,我们的身体也是丈量工具呀?2、今日,我们就一同来研究:用手来丈量。

揭露课题,贴出板书。

3、学习前,让我们一同来做个手指操吧。

随着老师一同做,〔 ......〕特别齐整!请伸出你的食指?中指?大拇指呢?特别棒!老师把大拇指奖赏给每一位坐姿正直的同学!二、研究〔一〕认识“一拃〞1、学会做“一拃〞。

我们的手可奇特了,不信随着老师一同做。

伸出手,五指并拢,大拇指用力向外张开,食指最有礼貌,他在鞠躬问好呢!看看你们做的。

你们真是一群可爱的小创建家,由于你们刚才创建了一种丈量单位:“一拃〞。

2、出示课件:认识一拃。

看,张开的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长度就叫“一拃〞。

请你在桌面上做“一拃〞, 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的更正确。

师巡逻纠错。

〔做得好的贴奖赏。

你做的很好,假如能帮帮旁边的同学就更棒了!〕小手,平平放。

3、学会用一拃进行丈量。

同学们学会了做“一拃〞,怎么用“一拃〞来丈量物体呢?巧虎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神机妙算。

看谁能找到此中的诀要!〔播放视频〕看完了,你知道了些什么?〔用拃丈量时要首尾相连、从起点到终点、“拃〞大小同样。

〕〔夸奖鼓励:你是个擅长总结的孩子,你为你们小组博得奖赏。

〔贴小组奖〕你是擅长察看的孩子,你为你们小组争光。

〕〔贴小组奖〕带着巧虎的诀要,我们量量自己的桌面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上册比较与测量3用手来测量教案教科版【教材简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

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

同时,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拃”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得出的结果,并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来比较。

那么在这一课将通过对比得出2个物体的高度差,并借助纸带取出高度差的长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比较得出两者的高度差有多少,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

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素。

最后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纸带取出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差。

2.能用手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意识到细致的用拃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确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
小组:每位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承接前两课,从比较桌、椅的高度引入,科学比较两者的高度差,并引出活动: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
1.问题引入
(1)出示桌子和放在讲台上的椅子。

提问:“同学们比较一下,桌子和椅子哪个高?”
(2)提问:“如何公平地比较?”
放在同一平面进行对比。

2.聚焦提问:“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
二、探索:桌子比椅子高多少?
“高多少?”已经从单纯的对比进展到量化的测量比较了,通过用纸带固定并取出两者的高度差,再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来统一量化这个高度差并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意识到使用统一单位,并细致测量的重要性。

1.你能用手比划一下,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吗?
请多个孩子上台展示长度,发现因为两手之间的距离无法固定,都不太准确。

2.能利用纸带量出两者高度相差多少,并剪出这个高度差吗?
提醒:2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起点和终点。

3.两两人小组合作用纸带量出桌椅的高度差,并剪出这段长度。

4.这段长度究竟是多长呢?我们能用身体来当作测量工具吗?你用它怎么测量的?”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5.总结;大家都用不同的部位来进行描述,很难统一交流,那么我们今天就用“拃”(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进行测量到底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吧!
6.用拃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
通过用“拃”来科学的进行测量就用规范学生测量流程:预测—实测—比较—分析。

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能解决,比如意识到精确测量需要合作、以及“一拃一拃要相连,要用相同的手指”等细节问题。

(1)预测纸带相当于多少拃?
*提问:“你们各自的一拃有多少?伸出你们手比划一下。


*提问:“观察高度差(纸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估计一下高度差(纸带)相当于多少拃?”
(2)学生演示测量纸带长度。

*提问:“真的是这么多拃吗?你们会用拃来测量高度差吗?”
*请一位同学来演示测量。

(3)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引导学生指出每次都用大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来测量;
*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挨着;
*确定起点和终点。

(4)梳理探究步骤,播放微视频,发放材料。

(5)学生两人一组,用拃测量纸带,教师视察学生操作,提醒学生注意:
*用相同手指测量,做好一拃的记号;
*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相连;
*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6)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研讨
研讨时要让学生分析测量的结果的多种原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探索过程的每一个步骤。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是否出现误差;是否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是否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是否相同。

无论学生提到何种的原因,我们应该给以充分肯定与表扬。

最后要让学生细看纸带,观察比较不同的“拃”有长有短,并提出“到底高多少?”这个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

这是希望学生在研讨中形成这么一个观念——测量是为了使比较更准确,而用手测量让比较方便了,但由于每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1.请学生先观察黑板展示的纸带。

2.教师提问:
*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
*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步骤去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是否相同长度;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拓展与思考
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拃)长短不同的问题?桌子比椅子到底高多少呢?
课后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掌的长度测量我们家的地板宽度,用我们手测量我们家的家具长度。

【板书设计】
用手来测量
桌子和椅子谁更高?高多少呢?

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可以图示和演示)
如何用“拃”准确测量
1. 用纸带匹配桌椅的高度差;
2.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挨着;
3. 确定起点和终点。

高度差有多少“拃”?
桌子比椅子高多少?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说明】
“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在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拃”之后,讨论完测量注意事项,开始实验时拿出记录表,要求学生先看记录表的内容,把桌子的高度改成“桌椅高度差”,然后根据“预测”——“第一次”——“第二次”的顺序记录。

【作业设计】
课外活动,回家后利用今天学习用“拃”测量所用的方法,并注意课堂中测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对家中物体的测量。

(修改:这个作业范围太宽泛,如家具,有多个长度,如何记
录?如何反馈?结合作业本再思考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