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粹第九讲:中国节庆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文化
■我们的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 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 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的包含 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正月初一
春节
Baidu Nhomakorabea
七月初七
乞巧节
正月初五 正月十五 二月初二 二月十五 清明前一天 三月初三 春分后十五日 四月初八 五月初五 夏至 六月初六
沿街穿巷呼贱价,
赚取翁媪买痴呆。 ——卖痴呆
但求万事如吾愿,
定放汝向彭泽归。 ——打灰堆
分食枣糕与橘荔,
更喜遍赐压岁钱。 ——压岁钱
拜年——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
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 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 “三朝”。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根据自己 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组织节庆活动。
中 国 文 化 精 粹
第九讲 中国的节庆文化
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 说是一个民族吗?——冯骥才
■在中国古老的文明发展史上,自发形成了 众多很有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集中地反映 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弥 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活在民众生活中 的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 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 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它是中华民 族史的一篇华丽乐章,同时也寄托了整个民 族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放鞭炮——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 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二)元宵节
■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 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 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 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 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 元宵节的习俗文化——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 火, 观灯游玩。
◆扫墓 ◆踏青 ◆植树 ◆蹴鞠 ◆荡秋千 ◆放风筝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 “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 所谓“端午”就是“ 初五”。由于午时艳阳 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端阳”。端午节这 天,月、日皆为五, 故又称“重五”。端午节 用菖蒲避邪, 故又称“蒲节”夏节、浴兰节。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 件,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 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 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 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 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 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 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 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 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 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 两九相重,故而叫做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 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 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的主要节俗文化——出游赏景、登高 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 菊花酒。
(八)腊八节
中国是一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家。千百 年来形成的节日礼俗文化蕴含着浓厚的伦 理观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文化 中的真善美以及和谐的精髓在其中被发挥 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
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陶冶人们情操。 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情 感、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根植于民间的 文化瑰宝,发挥涵养中华民族之根,弘扬民族 之魂的作用。这些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经验 的积累,是五千年岁月的潮汐在中国文化的沙 滩上留下的深刻痕迹,它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岁岁相袭。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三个方面尤 为突出—— 一是特别注重家庭团圆。 二是讲究全民同乐。 三是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
路神节 上元节 青龙节 花朝节 寒食节 上巳节 清明节 佛诞节 端午节 夏至节 天贶节
七月十五 七月三十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十月初一 十月十五 十一月二十二 十二月初八 十二月二十三 十二月三十
中元节 地藏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祭祖节 下元节 冬至节 腊八节 祭灶节 除夕节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 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 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 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 代夏至节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 神和感人的诗词,已广泛的深入人心,因此, 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五)乞巧节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叫女儿节。七夕节源 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织女与牛郎私自成亲, 王母娘娘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牛郎急忙追 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 头上的金簪一划变成银河,二人只能隔河相望,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后因二人的真挚情感,准 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 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 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 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 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 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 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传统 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 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 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 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 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 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 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 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 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 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 天文、历法、数学,以及 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守岁——守岁习俗兴起于南 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 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 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 油灯,通宵守夜,大傩逐除,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 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悦民夜禁开, 儿童结队提灯来。
除夕黎明打粪堆, 一任灰尘满院飞。
钟打五更又一年, 儿孙长高开笑颜。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称“元正”, 晋代 称“元辰”, 北齐称“元春”, 唐代称“元朔”。 汉武帝时恢复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 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 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年夜饭——辞年,就是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 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 “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 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 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 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到宋代, 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 成为我国民俗中 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民国元年规定—— 以元旦为春节, 以端午为夏节, 以中秋为秋节, 以冬至为冬节。
古时候中秋节还设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神) 。 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厅”、 “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建造的。
火树银花不夜天, 游人元宵多留连。
捉弄米粉状蚕丝, 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 依然欢乐不可支。 ——占蚕卜
姐妹元宵结伴游,
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 胜到岳阳万丈楼。
灯山星桥笙歌满,
金吾放禁任狂欢。 ——放花灯
——走百病
(三)清明节
■清明节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的 节日,也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传统的清明 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 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许多地区的人们往 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
■到了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 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 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 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 的社会条件。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 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 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许多体育、游戏的活动随着节日成为一种时尚流 行开来,并延续至今经久不衰。历代的文人雅士、 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 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 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 雅,雅俗共赏。
中国传统节日里或是含情脉脉的东西,或是 美好的情愫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 份回味、一份敬意、一份向往。人们在其 乐融融的喜庆氛围中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华 传统文化的醇厚和美好,感受到人间充盈 的温情和暖意。
人们往往借助节日活 动来抒发丰富的情感, 寄托美好的愿望,追 求一种天地人的和谐, 祈求五谷丰登、人丁 兴旺、阖家幸福、民 族和睦。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又叫“佛成道节”。据周密 《武林旧事· 卷三》载: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 桃、松子、乳蕈、柿、栗之 类作粥, 谓之腊八粥。”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 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 这一天, 群僧集会, 诵经演 法, 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 供佛, 以资纪念。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