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教学设计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秦晓鹏一、教材分析《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二框题第一目的内容。
论证分析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全面把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同时,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课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三一轮复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哲学的基本观点,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缺乏对哲学知识的深化认识,缺乏应对高考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本节课的任务在于着重对知识的深化和对学生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运动、静止的含义。
2、掌握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
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树立科学的运动观,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师生合作,探究知识与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
六、教学过程(一)设问导入新课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成语“刻舟求剑”中体楚人的错误在什么地方?(二)知识精讲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绝对静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科学研究的事实证明,不同的运动形式,其主体虽各不相同,但都以物质作为其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小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高中政治 《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4
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1第二课第二节第1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坚持联系的观点,本框是在上一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物质世界的状态的描述,使学生们懂得了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也是变化运动的,要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识记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结合实例比较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懂得运动是世界的根本状态和根本存在方式,;能理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懂得运动是世界的根本状态和根本存在方式,而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的特殊状态。
能力方面,通过世界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观点的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突出重点,即在运动、变化的比较中,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采用讲读法突破难点,即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评价。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_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目标定位】考点一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课前预习】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和________。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和________。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特别提示](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与物质密不可分。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_____的、永恒的和________的。
(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我们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视频导入】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生物进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哲学上所定义的世界有哪些领域在运动变化?【自主探究一】A组同学:寻找“离开运动的物质”B组同学:寻找“离开物质的运动”1 要求:无论找到与否,请以具体事例作出说明。
【自主探究二】《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升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框题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课时。
在此之前,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知识,所以这一框是对前一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下一框运动是有规律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然后着重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运动的特点,最后分析了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怎样认识、利用规律。
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特点: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善思考,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框题的学习,特别是对世界是物质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什么是物质、世界都是物质的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初步掌握了本框教材的逻辑思路,有进一步学习本框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⑴识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常见的生活哲学问题;⑶结合提供的资源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⑷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过程和方法⑴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⑵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⑶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问题多的地方进行指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⑵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教学导入:问题:古老的《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想一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它表明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框去探究物质的世界是以什么样的状态而存在的。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阶段总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教师过度: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展示:王夫之的名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高二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政治说课稿范文
高二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政治说课稿范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高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政治说课稿范文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政治说课稿一、本框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本框是第二课第一节的第一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首先要从第一节在整个第二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谈起。
学生只有在正确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运动观,明白了整个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世界之后,才能准确把握何为“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树立要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
那么,其实本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亦是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基本树立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唯物观后,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知道“这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是运动”,从而初步学会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而对于以后的诸如普遍联系、发展观点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理解一个概念:运动;、把握一个关系:物质和运动;、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能力方面:、从六种运动形式的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学习教材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所运用的两个层次、两个方面的辨证分析能力;3、觉悟方面:、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联系我国建国五十三周年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主义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物质运动的关系。
因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讲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是懂得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
只有明确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才能理解“运动为什么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本框教学难点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为什么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除了运动外,物质还有那些其他属性,它们和运动是什么关系?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本框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和“属性”是什么关系?实践证明,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区分。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运动、静止的概念。
理解:①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能力方面⑴培养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⑴运用教材中引用的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材料,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⑵运用运动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心。
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复习提问教师可带一盆花到课堂,然后提问学生:运用第一节所学的联系的观点来说明如果你种这盆花,你都要做些什么?为什么?(或者提问花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新知识即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花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肥料、适当的温度等,更需要人的辛勤培育,这些是花生长的外部条件;花作为植物,它体内的新陈代谢、遗传因素等是花生长的重要的内部条件。
正是这些内部、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有花开花落,才有千姿百态的花朵供人欣赏。
任何事物的存在、生长、变化都是如此,都是因为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生动图景。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基本观点。
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前面我们谈到联系的普遍性时,谈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商品的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导学案立足基础突出主干强化训练总结规律领悟提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目标定位】【课前预习】1.运动的含义考点一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自主探究一】A 组同学:寻找“离开运动的物质”B 组同学:寻找“离开物质的运动”要求:无论找到与否,请以具体事例作出说明。
【自主探究二】《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英国哲学家毕尔升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特别提示](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与物质密不可分。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
(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的和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我们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视频导入】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生物进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哲学上所定义的世界有哪些领域在运动变化?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犯了什么错误?【自主探究三】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案例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案例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案例课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目的: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含义;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难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程:【复旧】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观点是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和客观性;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多样性)【导新】今天我们讲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观点: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导学检测】常考考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阅读教材第一段回答:说明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1、运动和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I)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① 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② 。
阅读教材第二至六段回答:运动有几种形式?阅读教材第七段回答:什么是运动?2、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阅读教材第二十一八至二十四段回答: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 静止指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③ 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④ 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2) 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 ,不是完全的静止 , 而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 是运动的⑤ 状态。
(3) 运动与静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动与静的统一。
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学过程]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无风不起浪;社会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生考上大学鸡蛋变成小鸡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精选3篇)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精选3篇)《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篇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个原理──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两个概念──运动和静止三对关系──联系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当前信息,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借助学生的兴趣点,在快乐的师生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哲学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哲理,哲理寓于生活中教学重点联系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包含对静止的含义理解)教学难点联系与运动的关系(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实物引入法:(带盆鲜花进入教室,放在讲台上)(设计意图:让教室氛围与以前不同,预示出本节课内容。
)教师:这盆花长得好看也很旺吧!大家喜欢吗?如果由你来种这盆花,要它生长得很好,你会做些什么?为什么?学生答:(略)(学生的答案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教师点拨似的问:鲜花的生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答:阳光、空气、土壤、水等教师追问:具备这些条件,花就能养好、长好吗?学生答:还需要这些条件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如光合作用。
教师追问:没有这些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花儿能长得这么好吗?学生答:当然不能,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他周围的事物。
教师启发:花要生长好,离不开阳光、空气、土壤、水等,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是这样吗?动物呢?人呢?自然界呢?人类社会呢?学生回答(略)新课讲授:第二节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板书)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过渡)因此,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就由于事物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五彩斑斓,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不死气沉沉。
教师问: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答:该事物及其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教学设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1. 引言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并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意识。
2. 教学目标•理解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能够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运动比赛中。
•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 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运动的定义和分类•运动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属性•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3.2 教学方法•讲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运动的定义和分类,以及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的概念和意义。
•示范:教师进行运动技能的演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实践。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练习,如跑步、跳远、投篮等。
•情境教学: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和竞争,提高运动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教学步骤4.1 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运动的概念和意义。
2.讲授:介绍运动的定义、分类和物质基础。
3.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运动技能演示,如跳绳或投篮,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4.练习:学生进行基本运动技能的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2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2.讲授:介绍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的概念和意义。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游戏或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运动的根本属性。
4.总结: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概念的巩固和讲解。
4.3 第三课时1.复习: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2.讲授:介绍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如跑步、跳远、投篮等。
3.练习:学生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情境教学: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和竞争,提高运动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和拓展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学习,学生将对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
4.2《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依据】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教材分析:《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共分为两目: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一目主要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物质是运动的。
第二目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第二目内容是对第一目内容的逻辑发展。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第四课来看,第二框第二目内容——运动是有规律的,是第四课的归宿点,但同时也是下一课——第五课内容的逻辑起点。
掌握规律的相关知识,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对刚刚接触哲学不久的高二学生来说,哲学是一门陌生而难懂的学科,学起来比较抽象。
但经过前面第一单元和第四课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了初步认识,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随着知识的增加,学生在观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对哲学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规律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两个特征:普遍性和客观性。
(3)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人教版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运动、静止的含义;能运用五种基本运动的具体事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能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并懂得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了解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行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在分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时,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辨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方法:提问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着。
那么,再进一步看,物质世界的存在是静止不动还是运动变化哪?(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地震海啸;高山流水;春夏秋冬,春华秋实;海陆变迁;河流奔腾。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不感到一切事物就象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新课教学)一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板书)1、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板书)提问: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请同学们回忆“联系”的哲学概念。
引导学生归纳:①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其中,事物的内部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内部动因;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外部动因。
这样,内因和外因彼此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高二政治教案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学法指导】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理解:(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导学检测】常考考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和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i)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①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②2、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 静止指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③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④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2) 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 ,不是完全的静止 , 而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 是运动的⑤状态。
(3) 运动与静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动与静的统一。
【考点达标】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
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这段话从哲学上说强调:回答1~2题1、哲学上所讲的静止是:()①运动的特殊状态②一种不显著的运动③绝对的不运动④指事物之间空间位置保持不变⑤事物在一定时期内性质保持不变a.①②③ b.②③⑤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2、这一观点表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物质是相对静止的物质c.辩证法就是又动又不动d.物质是绝对运动的物质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和尚慧能认为:“风动、幡动,都是仁者心动罢了。
”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在于:()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否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d.颠倒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4、两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
高中思想政治_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感悟我国立足于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按规律办事,为人民造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趣教学【课时安排】 1学时【课前准备】依据《成长资源》完成知识梳理部分;鼓励对探究活动作初步思考。
【讲授新课】★温故展示:(上节内容升华体验,构建知识体系。
)1.一个概念:什么是物质?唯一特性?2.一个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教师总结展示知识体系图片)★知新探究: (展示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视频,导入新课)问:有何感想?成功的根本原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自主探究一:(展示生活中各种运动形式图片)问:图片说明什么问题?(分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总结)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呢?2.什么是运动注意:哲学所说的运动与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合作探究一:(展示想一想图片,学生思考,然后展示运动能否离开物质图片,学生回答,教师展示总结物质与运动关系图片。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形而上学②物质←→唯心主义过渡:世界上有没有静止的事物?(学生讨论举例回答,老师总结展示静止含义图片。
)4.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目标定位】考点一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课前预习】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和________。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和________。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_____。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特别提示](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与物质密不可分。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_____的、永恒的和________的。
(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我们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视频导入】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生物进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哲学上所定义的世界有哪些领域在运动变化?【自主探究一】A组同学:寻找“离开运动的物质”B组同学:寻找“离开物质的运动”1 要求:无论找到与否,请以具体事例作出说明。
【自主探究二】《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升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犯了什么错误?【自主探究三】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
”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却遍寻不获。
楚国人犯了什么错误?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你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
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非此时的我。
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自主探究四】1、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2、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的“飞矢不动”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克拉底鲁【自主探究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忽然发现旁边有一个小东西在动,他以为是只小昆虫,就顺手抓过来,谁知竟是一颗德制子弹。
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1.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D.飞矢不动2.【2012江苏卷27】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 明天,就会3凋谢/ 我们希望长驻一切/ 诱惑你,然后飞逸/ 什么是人间的欢乐/ 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3.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4、哲学家们在思考世界时往往会得出惊人相似的观点,如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他们的观点( )①都承认世界是运动的②都认为运动的主体是自我③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④都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分析2016年经济工作“不变”与“变”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学情分析学生知识理解浅层次,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没能从思想政治学科上的意思来理解,学生对知识没真正从学科意义上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
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欠缺能力。
有些学生对于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知识,或由模块内知识延伸的知识就没有清楚的认识。
审题能力不强,语文素养不够。
学生的语文功底差,影响到具体的审题情况,造成失分。
哲学一开始学习相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比较陌生,对一些哲学范畴和概念把握不够准确。
在于知识点的网络结构搭建的不够科学、深刻,会造成部分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知识点掌4握不扎实,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针对学生不重视知识点的积累,不愿意去识记基础知识的现状,把需要识记的知识简化才关键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迅速记住关键词,课后可以减轻负担识记全部内容。
(1)情感上增加关注。
课堂或课后增加对后20%学生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产生亲师性,从而亲其师而信其教。
课堂上可以经常性对这些学生进行提问,关注他们课堂上的状态;课后可以检查这些学生在家的复习情况,增加对他们课后复习的指导;(2)学法上进行辅导。
后20%学生的基础都比较薄弱,所以课堂上要对他们进行学法上的深入指导;作业也应该进行指导,降低做题的难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本节课采用“视频引导——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贴近实际,学生兴趣浓,讨论热情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通过一些名人名言来激发引导学生的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拉近哲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懂得哲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能指导生活。
收集了学生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引入到课堂中。
知识点上明确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为接下来学习其他哲学原理奠定了基础。
5教材分析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索意识,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此,如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这一单元的目标。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生首先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入手。
【巩固练习】一、单项选择1.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D.飞矢不动2.【2012江苏卷27】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 明天,就会凋谢/ 我们希望长驻一切/ 诱惑你,然后飞逸/ 什么是人间的欢乐/ 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3.毛泽东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
”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 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4、哲学家们在思考世界时往往会得出惊人相似的观点,如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他们的观点( )①都承认世界是运动的②都认为运动的主体是自我③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④都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材料分析题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分析2016年经济工作“不变”与“变”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通过设计导学案(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展示与探究、归纳与总结相结合的几个课堂环节,从课堂反映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看,学生关于运动、静止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等基本知识把握较好;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还有部分学生理解不到位,具体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还要提高。
老师还要结合《非常学案》相关练习课堂讲析。
这节课的设计整体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导学案、展示与探究、归纳与总结甚至课堂总结都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合作探究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只是由于我刚接触新教材,各方面能力还有所欠缺,加之参加教学比武的次数比较多,好像很难再有以前的那种激情。
今后,我还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标分析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提示与建议:例如,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争辩,尊重规律或违背规7律的事例,从中得出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结论。
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