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苏科版_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

苏科版_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的而产生的。

振动能够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发声,但不一定能听见。

2、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都能够传声。

清晨听到公园鸟叫声是通过传到人耳的,鱼被走步声吓跑,传声物质是。

3、声速:在15℃的空气中是m/s。

在空气中传播,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介质的影响:固体>液体>气体4、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声音的高低。

影响因素:物体振动的频率,声源频率越高,音调就越;反之,音调就低。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

物体在1秒内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超声波:频率高于Hz 次声波:频率低于。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影响因素:1)、声源振动的振幅。

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反之,响度越小。

2)、距离声源远近。

声源的距离越大,响度越小;反之,响度越大。

音色: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发声方式。

5、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实际上凡是影响人、、的声音都是噪声)。

分贝是声音强弱的单位,符号dB。

控制噪音的途径:、、。

物态变化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

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读数时玻璃泡离开被测物体,视线要与相平;使用体温计读数时(填“能够”或“不能够”)离开被测物体,使用后要,体温计的量程是:。

37摄氏度记作。

摄氏温标中把规定为100摄氏度的,把规定为0摄氏度。

2、自然界中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

叫熔化。

熔化时热。

叫凝固。

凝固时热。

固体分为和。

根据是。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3、叫汽化,汽化时要热。

汽化的方式是和。

沸腾的条件是:、。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其温度。

叫液化。

液化要热,液化的方法有和。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和。

要使潮湿的衣服快速晾干的方法有:、、。

使蔬菜保水保鲜的方法有:4 、叫凝华。

叫升华。

干冰降雨是利用干冰,热,使周围水蒸气成小水珠或冰晶成。

当重力大于时下落遇暖气流成雨。

最全面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面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面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初中阶段,物理是学生们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

下面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一、运动的描述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2.位移、时间和速度的关系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4.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5.加速度、时间和位移的关系二、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的关系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4.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5.匀速直线运动的图线和图象三、力与压力1.力的概念和常见的力2.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3.力的合成和分解4.力的平衡和不平衡5.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6.压力的实验方法和应用四、力的运动学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4.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五、机械能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应用3.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机械效率和能量转化5.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简单物质和复合物质的区别2.物质的性质和分类3.原子和分子的概念4.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5.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七、实验与观测1.实验和观测的概念和方法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3.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的编写4.常见的物理实验和观测方法5.实验误差和科学方法八、静电学1.静电和电荷的概念和产生方法2.电荷的性质和分类3.静电场的概念和特点4.静电力和库仑定律5.静电能和静电势能九、电流与电路1.电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电流的方向和电流表的使用3.电路的概念和构成要素4.串联和并联电路5.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十、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的概念和产生方法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4.互感和自感的概念和应用5.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以上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力与压力、力的运动学定律、机械能、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实验与观测、静电学、电流与电路、电磁感应等方面的知识点。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学知识点:1.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基本特征;3.匀速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v=s/t,t=d/v,以及相关计算方法;4.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v=u+at,s=ut+1/2at²,v²=u²+2as,以及相关计算方法;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6.斜抛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二、力和运动的关系知识点:1.力的定义、计量单位和作用方向等基本概念;2.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和合力等概念;3.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4.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作用力等概念;5.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力等概念;6.摩擦力、弹力、重力和空气阻力等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7.力学能和功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

三、压力和浮力知识点:1.压力的引入和定义,以及计量单位;2.液体压力和气体压力的计算方法;3.大气压力及其测量方法;4.浮力的定义和特点,以及计算方法;5.浮力原理在气球、潜水、漂浮和破冰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声音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基本特征;2.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计算方法;3.声音强度和响度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4.音高和音调的概念;5.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和影响因素;6.声音的吸收、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五、光和光的反射知识点:1.光的传播速度和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基本特征;2.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和折射定律的概念;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和性质;4.镜面反射和光的色散现象,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5.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6.光的色散和成像问题。

六、电学知识点:1.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以及单位和特点;2.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规律;3.电阻和电阻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电流大小和电阻大小的关系,以及欧姆定律的概念;5.简单电路中的功率和能量计算方法;6.甲、乙、丙三种电路中的电功率大小的比较;7.电能消耗的计算和电力的概念;8.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运动有各种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加快或减慢的物理量,它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改变量/时间。

4. 力的概念力是导致物体产生形状、大小或速度变化的物理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5. 力的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或位置。

6.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力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能量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考虑摩擦等非弹性因素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的总量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3. 功和功率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功的计算公式为:功=力 × 位移× cosθ。

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的效率,功率的计算公式为:功率=功/时间。

4. 能量转换能量可以在各种形式间相互转换,包括动能、势能、电能、热能等。

三、压强和浮力1. 压力压力是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压力的计算公式为:压力=力/面积。

2. 压强压强是物体内部的分子对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压强的计算公式为:压强=压力/面积。

3. 浮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四、波动和光学1. 波的基本性质波是一种传播能量和动量的振动现象,包括横波和纵波。

2. 声波和光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它是由电磁振荡引起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 基本概念- 物质: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

- 质量:物体惯性的量度,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力的作用-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 支持力: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4. 力与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机械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表示物体热量状态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2. 热传递-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的过程。

-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运动传递的过程。

-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的过程。

3. 物质的相变-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 沸腾: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 凝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4.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描述了能量转换的方向性。

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反射光线形成虚像。

2.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有公式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有公式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特别注意框中重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1)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3)音色与材料,结构有关,可以分辨某个人,某种乐器。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一、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分类。

2.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

3.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成多个力。

4.力的平衡和不平衡: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力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5.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等于垂直作用力的大小除以面积。

二、物体的密度和浮力1.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2.浮力的原理和计算: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上升推力称为浮力,浮力等于排挤的液体的重量。

三、机械运动1.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参考系: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2.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位移是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和方向,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3.物体的加速度和力:一些物体的速度改变量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速度改变量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4.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物体在受力为零时,速度将保持不变;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受力大小与物体的载荷和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有关。

5.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对此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力和能量1.功和功率: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的位移;功率等于功除以时间。

2.势能和动能:物体由于位置上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3.能源与能量:能源指的是能够转化为人类需要的能量的物质或物理现象,能量是一种属性,不会被消耗或产生。

4.能量转化和守恒: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总是守恒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能从不存在的地方产生,也不能消失。

五、电学基础1.电荷和电流:电荷是物体所带的电性的属性;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2.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规律3.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4.流体的基本概念和压强的计算5.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6.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二、简谐振动和波1.简谐振动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2.简谐振动的参数和物理量3.简谐振动的应用4.波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5.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规律6.声音和光线的传播特点7.波动方程的基本形式8.波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三、静电场和电流1.静电场的形成和静电力的特点2.电流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3.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元件4.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5.电功率和电功的计算6.电流的磁效应7.磁场的形成和磁感应强度的计算8.洛伦兹力的方向9.电磁感应现象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0.互感现象和变压器原理四、光的基本特性1.光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2.光的直线传播3.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4.光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5.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6.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7.光的色散和彩色分解五、热能的传递和利用1.热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2.热的传递方式和传热规律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应用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应用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及应用6.热量计算及比热容计算7.热机效率和制冷机性能的计算8.热泵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上是苏教版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涵盖了物理学的基础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学生打下了物理学的基础,为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都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同时,对教师来说,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

总的来说,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有助于学生和教师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

(完整版)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ft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 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度,在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中物理苏教版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苏教版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苏教版知识点归纳一、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15℃时,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340 米/秒。

3、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4、噪声的控制在声源处减弱:如禁止鸣笛、改进设备等。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设置隔音墙、植树造林等。

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耳罩等。

二、物态变化1、温度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温度计的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

2、熔化和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

3、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

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进行,且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放热。

三、光现象1、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例: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光速:真空中的光速约为 3×10^8 米/秒。

2、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3、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Summary of Knowledge Points of Acoustic Phenomena in Su Ke n r High School PhysicsChapter 1: Sound Phenomena1.Sound n: Sound is produced by the n of an object。

When the n s。

the sound s too.2.Sound n: Sound n requires a medium。

Sound cannot travel through a vacuum。

Usually。

the sound we hear comes from the air.3.Speed of sound: The speed of sound in air is 340m/s。

Sound propagates faster in solids than in liquids。

and faster in liquids than in gases.4.Measuring distance using echo: s=vt=2l5.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al sounds: pitch。

loudness。

and timbre.1) Pitch: refers to the highness or lowness of a soun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requency of the n of the sound source.2) Loudness: refers to the strength or size of a soun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amplitude of the n of the sound source。

the distance een the sound source and the listener。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3. 声音传播的条件: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传播介质(如空气、水、桌子等)、人耳。

4.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5.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vt S 21 。

6.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音色:声音的特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7.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如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如耳塞)。

8. 人耳可听声波: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9.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10.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有一定体积和形状)、液态(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气态(没有一定体积和形状)。

2.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学科初中物理学校班级姓名2014年5月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且固体传声效果好),其次是液体,气体的传播速度最慢(即V固>V 液>V气)。

4.乐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5.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影响因素: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6.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影响因素: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

7.音色:音色又叫声音的品质或音质,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乐器或者不同的人发声的音色一般不同。

8.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的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9.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9. 人耳感受到声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

10.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超声波特点: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超声波的应用:声呐、 B超、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1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都能产生次声波。

人们常利用次声波来:预报台风等自然灾害、监测核爆炸。

12.声音的利用: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归纳(最新最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归纳(最新最全)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归纳(最新最
全)
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 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状态的描述
- 运动的两种重要性质:位移和速度
- 运动的测量:长度、时间和速度的计量单位
2. 物体的运动变化
-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力和压力
- 力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 物体的受力情况:平衡、不平衡和力的合成
- 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分析
- 压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摩擦力和浮力
-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浮力对物体的影响和浮力的应用
5. 机械能与能量转化
-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 能量的守恒定律
6. 光的反射与折射
- 光的传播方式
- 光的反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 光的折射的规律及折射定律的应用
7. 电的基本概念
- 电荷的性质和分类
- 电的基本单位
- 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 电路的基本元素和电路图的绘制
8. 电阻与电功率
- 电阻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 电阻的影响因素
-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电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9. 磁场和电磁感应
- 磁场的产生和性质
- 磁力的作用和磁场对物体的影响
- 电磁感应的规律和应用
以上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的知识点梳理归纳,旨在提供最新最全的物理知识供初中学生参考学习。

最全面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面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最全面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是研究物质、能量、运动等现象和规律的基本概念,包括长度、时间、质量、速度、功率等。

-单位是用来度量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包括国际单位制和厘米-克-秒单位制等。

2.运动与力-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可以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由力引起的,力的大小受质量和加速度的影响。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力的平衡定律和反作用定律。

3.能量和功-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内能等形式。

- 功是力在物体上的作用,计算公式为功 = 力× 距离× cosθ。

-能量守恒定律: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的总量是恒定的。

4.压强和浮力-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压强=力/面积。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5.光学-光的传播方式有直线传播和分散传播两种。

-光的反射和折射是光的传播方式的基本现象,遵循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光的色散是光通过物质时由于折射率不同,使白光发生色散的现象。

6.电学-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数量,计算公式为电流=电荷/时间。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计算公式为电阻=电压/电流。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7.磁学-磁场是磁铁或电流周围的空间中存在的特殊的物理量。

-磁感应强度是磁场对单位磁极的作用力大小,计算公式为磁感应强度=磁场力/磁极力。

-法拉第定律:导体切割磁力线时,感应电动势与切割磁力线的速度成正比。

8.声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音强、音色和共鸣等。

-声速是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计算公式为声速=频率×波长。

9.核能与原子-核能是原子核中的能量,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形式。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篇一: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 温度计使用: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自行画出):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成像;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照相机;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如幻灯机。

物体在焦距之内(u G ,上浮 F浮 = G ,悬浮或漂浮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F浮 G ,上浮 F浮 = G,悬浮。

(不会漂浮)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6.计算浮力方法有:称量法:F浮= G — F 。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阿基米德原理:平衡法:F浮=G物7.浮力利用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力×距离)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螺丝也是斜面的一种)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7.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

计算公式:。

单位:P→瓦特;W→焦;t→秒。

(1瓦=1焦/秒。

1千瓦=1000瓦)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103焦耳/,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① Q吸=cm=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② Q放 =cm=cm△t降1.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 =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

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