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教材简析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语文《用冰取火》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用冰取火》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用冰取火》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用冰取火》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科学家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科学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科学原理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的引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能取火吗?(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科学家如何用冰取火。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冰取火》,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合作探究a.课文中的科学家是如何用冰取火的?b.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c.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科学家用冰取火的过程,那么他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克服困难的?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凸透镜、聚焦等。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科学原理。

(三)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用冰取火的实验方案。

2.将实验方案写成报告,下节课分享。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用冰取火》一文,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理解科学原理,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课堂讲解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因此在课后我进行了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发言过于频繁,其他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用冰取火》课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用冰取火》课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用冰取火》课后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用冰取火》课后教学反思《用冰取火》课后教学反思1《用冰取火》是北师大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智慧”为主题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伍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要动手生火做饭时,打火器找不到了。

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利用太阳光聚光点燃了火,表现了探险队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开展顺序可分为三局部:到达南极-陷入绝境-冰透镜拯救探险队。

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怎样取火,第八自然段完毕在队员们快乐的气氛中。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今中外的聪明与智慧故事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用冰取火》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

行课过程当中,我对生字新词进展了检查,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其中“彷徨”、“一缕”、“束手无策”这三个较容易出错的词语进展强调,然后进入细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学生通过默读总结出是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读一读这句话,联络课文抓重点词句,说说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联络上下文便可抓住“变化无常,寒冷和风暴”……“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欢乐”……这些重点词句,对第三自然段的这一句话进展理解。

这时再通过指名读、集体读,进一步体会火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设计这个问题,跳跃式的把第三自然段先拿出来,是因为这篇课文“火”是比拟核心的线索,由于在南极洲非常需要火---到没有了火----再到用冰取火都紧紧围绕火字为线索,所以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假如找不到打火器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读一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继续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探险队员们此时的心情。

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第二课时

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第二课时

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第二课时教材分析:《用冰取火》是北师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事的记叙文。

本单元以“智慧”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田忌赛马》、《捞铁牛》和本课,在第四册书中也有关于“动脑筋”为主题的两篇主题课文《称象》和《狮子与兔子》。

从不同角度帮助我们认识智慧。

对比前两篇文章,《用冰取火》为学生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南极世界,讲述了年轻的南极探险队员制作“冰透镜”引燃火绒,使探险队从没有火的绝境中摆脱出来的故事。

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和智慧。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了初步的语文学习方法,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测,以及与学生、与科学老师交流后,也了解到学生对于凸透镜聚光原理不熟悉,因此针对陌生的南极环境以及聚焦取火的知识点,布置学生在课前亲身实践用凸透镜聚光取火的原理,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和交流,解决一些疑问。

而对于为什么只有年轻的探险队员想出了这个最有效果的办法这个问题,多数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把这个关系文章主旨的问题定位本课时的难点。

教学目标:1、能抓住重点词““威胁”、“一筹莫展”、“绝望”、“束手无策”、“思索”、“摩挲”等,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理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最重要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战胜困难的最重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内容听写:绝望思索就像手被捆住一样形容没有一点办法(投影出示,学生检查、修改)投影出示:绝望思索束手无策师:这两组词分别描写的是谁?(出示板书:大家年轻队员)是什么让这些原本顽强的探险队员束手无策,陷入绝望了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预设:打火器找不到了。

师:没有打火器就没有火【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通过听写关键词语,考察第一课时学生识字学词的效果,同时,为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以及本节课学习课文提供了线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用冰取火》教案设计[设计理念]《用冰取火》这篇文章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考察时,打火器找不到了,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绒,拯救了大家生命的事。

文章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不放弃的精神、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显然就能够初步感受到探险队员的聪明、感受到探险队员那种不放弃的精神。

但这种感受是肤浅的,学生能够知道他怎样聪明吗?能够回答出《开卷有益》中“怎样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这个问题吗?为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用冰取火的过程,放在年轻队员的几个简单的动作之上。

因为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恰恰是年轻队员对外部条件的运用、对自身知识的运用,恰恰是智慧与顽强品质的化身,基于以上的理解,进行了此番教学设计。

1.语言文字的品味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文本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但情感的熏陶要落实到语言文字当中。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来感受年轻探险队员的智慧与顽强。

如:教学探险队员取火过程时,教师通过想象画面、动作对比、词语辨析来感受年轻队员的动作“刮”、“摩挲”,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轻轻地刮?为什么用手摩挲?为什么举?为什么向着太阳?使学生从探险队员的动作之中领悟到这是对外部条件的利用,是对自身知识的运用,从而感悟到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积极想办法的道理,感受到智慧的真谛。

紧接着再结合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从“轻轻地刮”、“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中体会那种顽强的品质,从而达到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熏陶的统一。

2.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情感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力争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在思想情感中产生共鸣。

如:在体会火的重要时,我通过上下文、通过对南极的渲染使学生感受到南极的寒冷,近而感受火的重要。

在体会取火过程中大家的心情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火的重要,再提出“你就是探险队员,你是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使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以达到“心理相融”。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用冰取火》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用冰取火》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描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制作一张以“冰与火”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剪贴、文字等形式,展示冰与火的特点、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引入新课《用冰取火》,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分析《用冰取火》这篇文章,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2.教学过程:
(1)逐段分析文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理解。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如冰与火的相互依存、自然界的神奇等。
(3)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共同学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教学过程:
(1)设计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鼓励和表扬。
(3)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3.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冰与火的科学实验,如制作简易的冰灯、探索冰融化过程等。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并写出实验报告,家长签名确认。
4.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与冰或火相关的自然现象,如冰雹、火山等,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观察生活等方式,了解所选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并制作成PPT或小报,进行课堂分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方面:通过学习《用冰取火》,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感受课文美好的同时,学会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用冰取火》教案设计

《用冰取火》教案设计

《用冰取火》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引入《用冰取火》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冰与火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用冰取火》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冰与火的矛盾特性,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冰与火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探究。

1.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评估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和兴趣。

第二章:冰的特性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冰的特性,包括冰的凝固点、冰的热容量等。

2.2 教学内容:介绍冰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冰的热容量较小,冰的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等特性。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冰的特性,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探究。

2.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思考过程,评估学生对冰的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火的特点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的特点,包括火的温度、火的燃烧过程等。

3.2 教学内容: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火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探究。

3.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思考过程,评估学生对火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四章:冰火相容的可能性4.1 课程目标:让学生思考和探讨冰火相容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冰火相容的可能性,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进行交流和讨论。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4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思考过程,评估学生对冰火相容的可能性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课程目标:让学生总结和反思《用冰取火》的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用冰取火》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进行交流和讨论。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海城市毛祁镇中心小学朱楠《用冰取火》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三年级)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

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从困境中走出的故事。

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主要讲探险队员在南极遇到了困难,也就是事情的起因。

三到六自然段交代了用冰取火的过程,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

第七自然段结束在探险队员欢快的气氛中。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学生特点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学生对生字的认知主要以自学为主,对课文的掌握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要方法,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要融入到朗读课文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

要学会复述课文。

三、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懂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五、教学难点体会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

六、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放大镜、玩放大镜七、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是呀,同学们,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

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3、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课题。

学生谈对课题的质疑,用冰可以取火吗?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方法?怎么取得?是谁想到的这一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用冰取火》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教材简析]《用冰取火》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讲的是一个探险队到南极进展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文章告知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决不放弃的信念,运用学问和才智,就会战胜困难。

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

文章渗透了凸透镜聚焦及光的折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用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有必须的难度。

[教学目标](其次课时)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造就学生的朗读实力。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机灵与才智,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学问和才智解决问题、克制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点]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机灵与才智,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学问与才智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用冰取火所蕴涵的凸透镜的原理。

[教学打算]老师:课件〔南极风光、重点句子〕。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视察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出了特别有价值的问题。

〔师板书怎样取?为什么取?〕这节课我们接着深化学习课文,解决你心中的疑问。

(生快速阅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读课文后〕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他们要生火做饭,发觉打火器不见了,最终有一个年轻队员想到了用冰取火的方法,把火给点燃了。

师:很好,你说得特别完整而且简练。

那么,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生:我觉得这个年轻队员特殊机灵。

/我觉得他的学问特别丰富,也很机灵。

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年轻队员特别机灵,充溢才智,可以这样说吗?〔板书机灵〕[点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到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以便依据学生的实际,刚好进展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

北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用冰取火

北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用冰取火

北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用冰取火一、说教材《用冰取火》是北师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事的记叙文。

本单元以“聪明”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田纪赛马》、《捞铁牛》和本课,从不同角度反应了聪明的存在。

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视察,勤于摸索,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才智。

对照前两篇文章,《用冰取火》为学生展现了一个陌生而又奇妙的南极世界。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大火器找不到了。

探险队员用冰做的“兵透镜”点燃了火。

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和聪明。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依照事情的反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到达南极-陷入绝境-冰透镜挽救探险队。

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八自然段终止在队员们快乐的气氛中。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显露出真情实感。

从全部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语,知道课文内容,体会古今中外的聪明与聪明故事是本段元的训练重点。

《用冰取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

本可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总的教学目标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用已经掌控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知道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并学习探险队员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聪明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用冰取火的。

(三)、教学难点1、年轻人是如何想出用冰取火的办法的。

2、冰透镜的取火原理。

二、说学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不了解凸透镜聚光的原理,所以要实现上述目标,我觉得有几下几个困难:1、学生能了解冰透镜的制作进程,但很难知道每一步的意义,以及用冰取火的原理。

2、用冰取火一事与探险队员的聪明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只能说出个大致,但很难站在探险队员的角度,体会他的办法之妙,利用南极仅有的冰和阳光,就可以取到火,将自己和队友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北师大版语文《用冰取火》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用冰取火》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用冰取火》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表达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分享、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引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冰可以取火?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提高朗读水平。

三、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用冰取火的原理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2.提问: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用冰取火的原理,那么作者是如何发现这个原理的呢?二、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冰取火。

2.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2.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分组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4.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用冰取火》教案

《用冰取火》教案

《用冰取火》教案第一篇:《用冰取火》教案用冰取火一、教学目的: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认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凸透镜与南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

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学生质疑。

二、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等词语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法指导: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去字,不错字。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等词语的意思.3、读课文,想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四、小组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师:下面请小组检查预习情况1、小组内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同桌互查。

2、小组内检查学习生字词的情况,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小组内检查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五、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指名一小组汇报课文的朗读情况。

2、指名一小组汇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一小组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当堂检测:一、抄写词语二比一比,再组词。

测()顽()暴()镜()茫()觉()则()玩()爆()境()芒()觉()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听写本课生字词2、回忆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二、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师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

《用冰取火》说课(通用17篇)

《用冰取火》说课(通用17篇)

《用冰取火》说课(通用17篇)《用冰取火》说课篇1一、说教材《用冰取火》是北师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事的记叙文。

本单元以“智慧”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田纪赛马》、《捞铁牛》和本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智慧的存在。

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才智。

对比前两篇文章,《用冰取火》为学生展示了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南极世界。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大火器找不到了。

探险队员用冰做的“兵透镜”点燃了火。

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和智慧。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反展顺序可分为三部分:到达南极-陷入绝境-冰透镜拯救探险队。

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八自然段结束在队员们快乐的气氛中。

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从整个单元来看,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今中外的聪明与智慧故事是本段元的训练重点。

《用冰取火》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还应进一步落实这一训练点。

本可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总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课文的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积累优美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和智慧,并结合实际谈一谈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

,克服困难的道理。

其中目标1、2、3均是重点,标2是难点。

现就第二课时的教法、学法以及教案过程作一说明。

二、说教学过程首先对第一课时学习的字词进行检查,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其中“徘徊”、“一缕”、“束手无策”这三个较容易出错的词语进行强调,然后进入细读感悟。

理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学生通过默读总结出是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与反思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与反思-用冰取火教学目标:1随文渗透性学习课文生字生词,其中“徘徊”、“一筹莫展”、“束手无策”、“绝望”作为本课的重点词语,能读准,并能准确理解词义。

2以读促思,以思带读,理解探险队员用冰取火的原因及用冰取火的科学道理。

3品读课文重点句和重点段,即课文第三段关于火的重要性的排比句,第五段探险队员的心理活动和第七段,体会火的重要性和探险队员智慧、镇定、顽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句、重点段品读体会,感受探险队员智慧、顽强、镇定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感受南XX的恶劣气候,体会火的重要性和探险队员的危险处境,从而为后面体会探险队员的镇定、智慧、顽强奠定基础。

教学准备:师生查阅资料:南XX气候、极昼;ppt课件:南XX气候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导入课文1提问:问题:老师:我手里有一张白纸,你用什么方法能够点燃?学生1:用打火机、打火石、火柴能够点燃。

学生2:用放大镜能够取火点燃。

2齐读课文3设置问题,理解课文问题1: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冰取火?问题2:为什么用冰取火?问题3:怎样用冰取火?二、感知全文、感受南极1自由小声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

2请用最简短的话说说课文讲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事。

3探险队员为什么用冰取火?学生1:因为打火器丢了。

老师:从课文哪儿知道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带领同学读一读(二段第三句)老师:没有打火器会有什么后果?学生:没有火会冻死,因为是在南极。

4课文哪段在介绍南极?请齐读1段概括出南极的两大特点。

学生1:南极很冷。

学生2:南极有极昼现象。

5请同学交流自己查找的南极资料,请代表上台全交交流。

6播放ppt课件:南极气候。

请学生谈对南极的感受,想象没有火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三、自读感悟,交流共进1大伙儿的生命已经受到威胁,他们会怎么想?(由这些想法体会“绝望”一词)他们会怎么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由做法推出“一筹莫展”“束手无策”两个词语)2大伙儿绝望时,一位年轻的探险队员却创造了用冰取火的奇迹,他是怎么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请默读57段,看看他是怎么想的,用勾出;他是怎么做的,用勾出;你一定为他的所思所为感动,请带着这份感动给课文另取一个新题目,写在课题旁边。

《用冰取火》教学构思

《用冰取火》教学构思

从重点词语入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用冰取火》教学构思临泽县板桥镇土桥小学杨秀琴《用冰取火》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慧”篇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讲的是一个探险队来到南极进行科学探测的过程中,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课的教学是这样构思的:一、了解学情,做好准备由于教学内容渗透到了有关凸透镜聚焦及光的折射问题,这些知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用冰透镜取火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课前我找来了放大镜,让学生用手摸,用眼看,亲自感觉放大镜与其他镜子的不同之处。

为讲读理解课文时作铺垫。

然后又搜集了一些有关南极风光及气候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借助直观形象的课件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寒冷,这样引导学生质疑:在这样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没有打火器能否点燃起火?文中的队员们又是怎样取火的?针对以上的问题,展开教学,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切入主题,顺学而导在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时,教师要学会合理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首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思考:年轻的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找出有关的段落。

然后抓住段落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

例如:第六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取、刮、摩挲”这些一连串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冰成为半球形的冰透镜。

第七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举、向、穿、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点燃火种。

三、动手操作,突破难点在以上的教学中,学生虽然抓住了重点词理解了用冰取火的方法。

但对于用冰取火所蕴涵的凸透镜的原理还很陌生,这也是教学的难点,这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带学生到室外拿上放大镜对着阳光做聚光成焦燃烧纸的试验,使学生亲自体验到阳光是如何穿过冰透镜点燃火种的。

四、抓住核心人物,渗透思想教育在这生死的关健时刻,这个年轻的队员为什么能想到用冰做成冰透镜来挽救所有人的生命呢?你敬佩他吗?经过探讨,渗透思想教育。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用冰取火》教学设计教材说明:这篇课文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

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

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一、教学目的:1、读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

3、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事例。

4、会认识本课15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以及会写八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民、难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运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凸透镜与南极的图片资料。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的知识。

导学过程:一、继续学习课文: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用冰取火》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课文呢?学生读文。

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1、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

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

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2、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段?齐读最后一段。

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的作用。

思考:探险队员为什么这么做?三、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四、板书设计:。

《用冰取火》教学PPT解析

《用冰取火》教学PPT解析
龙泉驿区第二十一小学校
探险 威胁 绝望 思索 摩挲 恢复 几乎 火绒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jī(几乎 )
jǐ( 几个)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冰取火》讲的是南极探险队员因 为没有火而陷入绝望,最后一个年轻队 员用冰“冰透镜”取火脱离困境的故事。
小组合作:
1.读:自读1-4自然段;
2.想:探险队员们没有火,陷入了绝境 的原因是什么? 3.勾、批注:在课文相应处勾画,并作 上记号; 4.小组内交流;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 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 不断摩挲,慢慢地,做成 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 的“冰透镜”。
他举起“冰透镜”,向着太阳, 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 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 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 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 儿,火绒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 便燃烧起来了!
•气候恶劣 •孤岛上 •找不到打火器
故事主要讲“用冰取火”为 什么介绍这么多南极的“冰天 雪地”的环境? 突出“火”的重要性。
写作方法: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 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的描写。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
没有火,就不能生活;
没有火,生命就受开。
焦点
欢呼 跳跃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 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 到威胁。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 胁,带来了生的欢乐;这团红红 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 生活。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 庆一个重大的节日。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
的威胁,带来了生的欢乐;这
团红红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 们的正常生活。他们欢呼,跳
没有火,大家伙儿的生命已经受 到威胁,他们有的……有的…… 还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简析]《用冰取火》是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讲的是一个探险队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一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文章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有决不放弃的信心,运用知识和智慧,就会战胜困难。

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

文章渗透了凸透镜聚焦及光的折射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用冰透镜取火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教学重点]1.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2.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与智慧,懂得遇到困难要运用知识与智慧去解决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用冰取火所蕴涵的凸透镜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南极风光、重点句子)。

学生:查找有关南极的资料,观察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师板书“怎样取?为什么取?”)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解决你心中的疑问。

(生快速阅读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后)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他们要生火做饭,发现打火器不见了,最后有一个年轻队员想到了用冰取火的方法,把火给点燃了。

师:很好,你说得非常完整而且简练。

那么,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生:我觉得这个年轻队员特别聪明。

/我觉得他的知识非常丰富,也很聪明。

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年轻队员非常聪明,充满智慧,可以这样说吗?(板书“聪明”)[点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到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

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努力体现个性化阅读]二、理解“怎样取火”部分师: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运用智慧用冰取火的。

找到有关段落了吗?生:(快速浏览后,齐说)5~7自然段。

[点评:直接切入主题,顺学而导,同时更有效的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重难点]师:默读第5~7自然段,抓住能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

一会儿把你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介绍给组内的小伙伴。

(生默读、标画、组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自学中适当提示:介绍的时候,可以用抓词语讲解的方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师:哪个小组把你们组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追问)你们组用什么办法理解的?生1:我们组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我们画的是第6自然段的几个词,取、刮、摩挲,他先取来一块冰,用小刀刮,然后不断摩挲,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冰成为半球形的冰透镜。

生2:我们画了第7自然段的“举”、“向”、“穿”、“射”,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

生3:应该还加上一个“焦点”这个词,因为,他让光穿过冰透镜是想把光线聚集,这样就可以点燃火种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用找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的?(生没有举手)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用了画图的方法,那么刚才这两个小组讲清楚了吗?生:不太清楚,有点乱。

师:大家能否用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接着、最后……”(板书)试着说一说。

我想这样就能条理清晰了。

(全班练习。

指名说)[点评:注重培养学生品味词语,从重点词语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另外,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努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师:通过画图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的?来给大家展示展示?(学生上来一组,在实物投影上边指图边解释) 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画的图有什么问题吗?生1:光线穿过冰透镜,应该把线条画得穿过冰透镜。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们的?(提示大家,别脱离开课文)生2:(读)“他举着冰透镜……”我觉得,如果光线不穿过冰透镜就不可能形成焦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生3:我从课文中抓住了“焦点”这个词,他的图不应该把光线最后画成平的,应该是几条线连成一个点,才是焦点呢。

师:你们组知道问题了吗?自己来说说。

[点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努力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师:这里蕴涵着丰富的光学方面的知识。

老师也找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屏幕。

(课件动画:光的折射)师提示:同学们看的时候注意关于焦点的问题。

[点评:课件的恰当运用,动画的效果很直观地展现出阳光是如何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的,能够及时验证学生自学的内容是否正确]师:大家在看屏幕时仿佛很轻松,大家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情况?生:面临死亡的威胁。

师:这真是一个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时刻,这也是带给人希望的时刻。

(出示课文第7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感受?(生练读)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非常危急的感觉,我来读读。

生2:我觉得在读“一分钟,两分钟……”时应该再紧张一点,因为他们等的时候肯定时间长,还特别特别饿,特别特别着急。

师:你从哪儿看出时间长的?生:有一个省略号!师:这个省略号仅仅是等待的时间长吗?生3:时间一长,他们就可能想:这样到底行不行呀,就更着急了。

师:是呀,当时大家的心情太着急了,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

生4:我觉得最后一句还应该读出兴奋的心情,因为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火着起来了,他们一定特别兴奋。

我来读读。

师:这里的标点符号关注了吗?要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

(生再次练习)[点评: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生生互动,互读互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另外,通过朗读引出对标点符号的关注,落实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三、理解为什么用冰取火师:大家的生命都系于一块冰的身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终于燃烧起来了!这团火对于大家来说太重要了。

因为他们身处南极。

你们了解南极吗?哪个同学来谈谈你对南极的了解?生1:我知道南极特别冷,如果你倒一杯水,水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冻上了。

生2:我查资料上说南极特别冷,温度在零下六十九度呢。

师:仅仅是冷吗?刚才同学都关注了自己查的资料,别忽视课文呀,能从课文找到有关句子吗?[点评:学生此时很容易兴奋地说出很多自己查找的资料,从而忽视文本,教师此时再次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的阅读,让资料为文本服务]生3:我找到了第1段的第2句。

(读原句)生4:我抓住了“变化无常”这个词,也许刚刚天气还挺好的,一会儿就刮起风暴,他们还在进行科学考察。

师:气候非常恶劣,让我们通过屏幕,也来感受一下南极风暴的残酷吧。

(课件演示南极风暴场面)这是从南极带回来的真实的录像资料,在恶劣的气候下,探险队员还要工作,为了科学考察还要坚守在南极。

[点评:此处课件的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情境,为下面火的重要性以及对排比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师:我发现同学们都被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惊呆了,是呀,这样的环境没有火……(生接。

教师课件出示重点句“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师: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带着这种体会,好好读读这句。

发现了吗?这句话有一个特点。

生:开头都是“没有火”。

(师生合作读)师: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

一层比一层要严重,一层比一层情况更危急。

这三个“没有火”,让我们感觉到火……(生接:太重要了)师:再试试,读出这种感受。

(指名读)师:是呀,这种恶劣的环境,怎能没有火呢?带着这种感受再回过头来读课文第7段,相信读后你一定会对当时的紧张有更深的体会。

[点评:理解火的重要性后再次回到火刚刚燃起来的那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会]四、体会最后的成功师: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运用他的智慧,用冰点燃了生命之火,拯救了整个探险队!(师引读:这团红红的火……学生接读最后一段)师:此时此刻,你就是探险队中的一员,我就是记者,采访一下,你又是什么感受?生1:我要向那个年轻队员说谢谢,是他救了我。

生2:我能够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活下来了,真是太激动了!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练读、指名读。

是呀,这团红红的火……齐读)五、深入理解核心人物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他的智慧点燃了火种,真令人佩服!你敬佩他吗?除了聪明以外,还敬佩他什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懂的?生1:我佩服他的不放弃的精神。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1:(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我抓住“束手无策”这个词,说明当时他们都没有办法了,可是年轻的队员不放弃,还在想办法。

师:想象一下,当时他可能会怎么想?生2:他可能想,现在大家都绝望了,我不相信,不会就这样让自己死在南极。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句。

师:他一次次问自己,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还用回答吗?这种句子就是反问句,反问句不用回答,但是更强烈地表达了他不放弃的心情。

(生感情朗读后,指名读)师:(再出示4、5段)自己读读这两段,对比一下,别人都一筹莫展,而他面对惨白无力的太阳、茫茫的冰原陷入沉思,体会体会,还有什么新收获吗?生1:我觉得他没有跟别人一起陷于绝望,我抓住了“一筹莫展”这个词,就是没有一点儿办法,可他还在想办法。

师:是呀,也就是刚才大家谈过的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生2:我觉得他头脑特别灵活,冰透镜就像放大镜,放大镜能让易燃的东西燃烧,他想到用冰做放大镜。

师:太阳呢?生:当做光了。

师:他灵活运用知识使光能转化成了热能,点燃了这团生命之火。

[点评:在充分理解了取火的重要性,取火的方法后,对于年轻探险队员意志品质的理解水到渠成,也更为自然和深刻]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师: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一筹莫展的时刻,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动。

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生:是火!师:仅仅是这些吗?(小组内交流)生小结:是知识、智慧和不放弃的精神。

(板书)师:课前同学们产生的疑问都解决了吗?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冷静下来,想办法。

生2: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

[教学思考]执教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使我对课改的新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思考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的地方:1 整体设计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可能是一致的,可能会出现各种突发的问题。

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过程中,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需要理解的内容抽象出几个要点,每个要点将如何处理也理清了步骤。

但是,在课堂上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硬牵着学生走,而是尊重学生的体验,学生谈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按照学生的兴趣点进入到那个要点。

上课开始,在简单回顾课文内容后,我设问:“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目的在于先了解学情,以便根据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