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合集下载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启 示 四 :热 爱学 生 ,敬 业 爱 岗
热爱学生 、敬业爱 岗,是教师 的职业道德要 求 ,是教师从 事教育 工作的思想前提 ,是教育好学生 的情感 基础的 内在动力 。孔子 从教近 五十年 ,一生遇过各种 波折和 困境 ,即使是 在乱兵包 围、断食 七 日等 危急情况 下 ,他仍照常讲 学 , “ 讲诵 弦歌不衰 。 (《 ” 史记 ・ 孔子世 家》)在孔子 的私学里 ,充满了尊师爱生 的空气 ,他关心学 生的学业 、 生活和健康 ,与学生有着深厚 的情谊 ,对学生 “ 私无 隐” 鼓励学生 无 “ 当仁不让于师” 《 。( 论语 ・ 卫灵公》 )正是孔子有着对 学生 、 对教育 事业 的挚深的热爱 ,才会对学 生施 以巧妙的 因材施教 。子路的成长就 是最好 的例子 。子路 出身 “ 野人 ”,初见 L 时 ,对 孔子 很不 礼敬 , 子 曾 “ 陵暴孔子”;成为孔 子的弟子后 ,对一些事情 的看法也往 往跟 L 子有分歧 ,曾当面批评孔子未免太迂腐了 。但是 ,在孔子 长期 的教育 熏陶下 ,终于变成孔子的信徒。 教育教学 中,有些教师 的师生关系很 僵 ,经常 出现 学生 “ 牛” 顶

为如此 ,颜 回曾称赞老师的教导 :“ 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 仰 忽焉在后。夫 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 以文 ,约我以礼 ,欲 罢不能 ,既 竭吾才。(《 论语 ・ 子罕》 )这种使学生竭力钻 研 、“ 欲罢 不能” 的情 状 ,是对启发诱 导教育 的最好写照 ,也说 明了孔 子的启发诱导水 平很
学 生 ,他对 学 生 的心 理 、个 性 的 观 察 很 细 致 。 他 在 教 育 中注 意 到 学 生
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提 高教育成效 ,不仅要 充分发挥 教 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要充分 调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孔子 在 因材施教 中很重视启 发诱导 学生 ,认为 掌握知 识 、形成道 德观念 , 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他说过一段至理名 言:“ 不愤不启 ,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 论语 ・ 而》 述 )也就 是说 ,教 师不应在学生没有 “ 愤”、 “ ” 的急切求 知的心 理状态 下 悱 进行教学 。根据 《 论语》上 的记录 ,孔子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 生的 学 习 主 动性 , 引发 学 生 的 “ ”、“ ” 心 理 ,并 引 导 学 生 深 入 思 考 , 愤 悱 步步地 引出问题的结论 。孔 子说 过 : “ 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 吾 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 论语 ・子罕》 正因 )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学的启示

七、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的教育原则
• 孔子认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无所顾及的宽松 环境,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生发 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耐心、不要中途 打断发言,更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 若有学生不想发言或思想不集中,应等待一 下,切勿急噪或批评斥责。相反,教师要进 一步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教师总 结,尽可能简明扼要,作到画龙点睛。要以 正面教育为主。
•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 合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 习,在恰当时机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实 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 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 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 和促进作用。
•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 富,他创立的一些教学方法对广大教师提高 自身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998年2月, 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在大会 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 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 里去汲取智慧。”可见孔子已经受到世界人 民的重视,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 好好地研究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孔子那 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之光的教育思想更好地 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服务
• 那么孔子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生乐学的呢?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 重民主教学。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 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感情冷漠, 不可能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感 情融洽,师爱生,生敬师,这样学生内在的 情感自然被触发,并进而如同“爱屋及乌” 般喜欢上教师的讲授,学习的兴趣浓了,劲头足了,此所谓“亲其师而近其道”也。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读孔子教育观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而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观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感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孔子教育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应以德为先孔子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使他们在德行方面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这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石。

他说:“君子以德行为先,而以才能为次。

”这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德行方面达到高尚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一个人如果只注重才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修养,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德行、才能、身心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子贡等弟子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现代社会,教育也应当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特点,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教育,认为学习要注重实际应用。

在《论语》中,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

在现代社会,实践教育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育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四、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孔子提倡终身学习,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追求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作者:胡赛勇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4期【摘要】因材施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不只在学科教学中应该遵循,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教育中必须得到运用。

本文试图从孔子关于“勇”、关于“仁”、关于“孝”三个教育事例中阐明以下道理,那就是因材施教对于塑造学生的社会自我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因材施教还是为师者的自我教育,是教学相长最生动的体现。

这是孔子的教育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圣人留给我们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财富。

【关键词】因材施教;人格教育;自我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是与启发性、循序渐进等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教学原则,是千百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这几乎已经成为当下教育人的共识。

在孔子的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例子很多。

本文列举笔者认为最为典型的二例,并从人格教育作为切入点简析之。

例1:《论语·先进》中,孔子答弟子问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知道了某个正确的道理是不是就应该立刻实行起来呢?同一个问题,孔子回答子路说,应该与父兄商量;回答冉有说,立刻实行。

要是笼统地回答,像词语解释一样给“勇”下定义,那就应该谁问都一样,否则,岂不是“双重标准”甚至多重标准?对于人格与品质,孔子似乎从未下过什么定义,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不妨把人格视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与生存方式。

教育者如果能够洞悉受教育者的人格特征,就应该着眼于他们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提升他们的本质能力,培养尽可能健全的人格。

对于自己的弟子,孔子的了解是深刻透彻的。

子路性格粗野,果敢好勇,做事冒进,“兼人”就是好胜的意思。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论述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的启发。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论述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的启发。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并论述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的启发。
教学方法: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德以育人
启发诱导
诲人不倦
言行一致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行结合
温故知新
虚心好学
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孔子被称为我国古代教育第一人,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其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我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具有前无古人的创新性,并能在阶级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宗旨,可见其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在发展人文教育的今天,“德以育人”的主张更是被提上教育日程,对发展全民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是教育重点中的重点,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的吸取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准,由己及人,推广教育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做贡献。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意义(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因材施教”的出现,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

第一,孔子生活时期,私学兴起。

孔子希望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到官宦贵族的大力支持,使新兴的私学更好地发展。

孔子接受灵活的私学模式以及新的教育手段,是其“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前提。

第二,孔子的私学教育不受官府的限制。

可以广泛招收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的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第三,当时的教育没有普及,既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普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师生对话完成的,这就给了教师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寻找最优的发展方案。

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条件。

第四,孔子周游列国带来了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弟子的特点,为“因材施教”创造空间,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意义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具体而言,指的是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采取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以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所以对同一对象,孔子会针对其表现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

”[2]使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1. 因材施教是克服学校教育弊端的必然选择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

而当代学生主体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使目前的学校教育偏离其育人目标,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

近些年来,不少社会人士和教育学家不断呼求教育应回归本位,实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以下是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强调“教育无别于修身”。

他认为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而不只是追求知识的堆砌。

这与现代教育追求全面发展、注重人格培养的理念相一致。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他提出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这对于现代教育中个性化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

这对于现代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现代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

他认为学习不仅要有理论的积累,更要有实际的实践。

这启示着现代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源头,对于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对于现代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家校合作的推行提供了借鉴。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长,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提高职业素养;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家校合作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通过运用和借鉴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论语中孔 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论语中孔 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何启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孔子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尽管这些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对于现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种极具前瞻性和革命性的理念。

如今,我们倡导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正是对这一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社会,无论出身如何,地域在哪,都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我们应不断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减少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

他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子路勇敢但鲁莽,孔子就教导他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犹豫不决,孔子便鼓励他果断行动。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观察、交流和评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他们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启发诱导”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想不通时,才去启发他;在学生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才去开导他。

这要求现代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不断温习、实践和巩固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理论就是“因材施教”。

这一理论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并且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意味着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实施个性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而教育的目标就是发现和培养每个人的个性和才能,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有以下几个基础:首先,孔子认为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人的智力、兴趣、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育者不能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而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育。

其次,孔子强调教育应以德育为主。

他认为人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孔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而不仅仅关注他们的知识水平。

第三,孔子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教师给学生知识,也是学生给教师启发和教导。

因此,教育者应不断学习和进取,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第四,孔子主张因材施教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不将他们一概而论。

其次,它强调教育应以德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它提醒教育者要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学习和进取。

最后,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是我们进行教育实践的重要参考。

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创新能力,才能使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

论述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前言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孔子是备受推崇的教育大师。

他对教师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析孔子的教师观及其启示,帮助我们对教育的本质和方式有深入的理解。

一、孔子的教师观1.1 教育的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使其具备做一个有德之人、有用之人的素养。

1.2 教育的方式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他认为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以便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3 教育的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等。

他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礼仪、音乐、易经等传统文化,并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公正、仁爱、诚信等美德。

二、孔子的教师观的启示2.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这给我们提供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启示。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潜力。

2.2 以德育为先孔子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中,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成为有品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2.3 传统文化的传承孔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这对当代教育也同样重要。

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2.4 教育的社会化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化的过程,他强调学生应该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

这对我们教育者来说,提醒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结语孔子的教师观及启示对我们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个性化教育、德育优先、传统文化传承以及教育社会化等观点都指引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通过对孔子教师观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当代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才华的人才。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因材施教引言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这一原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和兴趣,个性化地进行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思考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行为和言论中。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才能和潜力。

因此,教育应该针对每个人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培养。

孔子的实践孔子在实践中也积极地践行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他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教育刻苦学习的重视,而不仅仅看重背景或家庭条件。

此外,孔子也因材施教地确立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对于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如礼仪、乐曲等方面,他要求学习者一窍不通、一无所知;而对于那些有才华和能力的学生,他则要求他们积极参与辩论、提问和创新。

因材施教的优势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强调个体发展,并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每个人的差异化需求被充分满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因材施教,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孔子因材施教的启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潜力。

因此,教育也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培养,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根据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并且对于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加显著。

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提醒着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结论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是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以下是对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的一些简要总结:1. 以德育为先: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人的修养是教育的核心。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

2.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现代教育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3. 实践教学:孔子主张“学而实习之”。

他认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应该倡导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培养思辨能力:孔子提倡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6. 倡导教书育人:孔子提倡教书育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素养。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7. 培养社会责任感:孔子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担当的人”。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素养。

孔子的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现代教育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个体差异,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注重道德教育,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
育理念,即因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一理念在当今教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的弟子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性格刚烈,爱好武艺,但对经典文化并不感兴趣。

孔子了解到子路的性格特点后,并没有强求他去学习经典文化,而是让他专心练习武艺。

孔子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和擅长领域,应该因材施教,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个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是关于子贡。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聪明好学,但性格有些急躁。

孔子对待子贡的教育方法是耐心启发,他不断给予子贡指导和鼓励,让他在学习中逐渐成长和进步。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体现在他对子贡的个性化教育上,他充分尊重并激发了子贡的学习潜能。

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因材施教并不是简单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而是要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孔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给我们启示,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

因材施教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它是一种普适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借鉴。

孔子“因材施教”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对今天教育的启示摘要:本文从因材施教的存在客观性以及孔子因材施教的实践入手从而总结归纳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以便指导实际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客观性;教育实践;教育启示在现代这样一个急速变动和转型的时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一刀切”和盲目性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材施教”历来为我国教育界所重视,但是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经典理论,迄今尚未得到全面而系统地落实应用,大多数地区的教育教学工作严重缺乏“因材施教”精神。

“因材施教”一词真正使用是在由宋代朱熹概括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是儒家重要的教学原则。

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才提出来的,但是孔子一生实践教育,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因材施教”的客观性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彼此不同的基础。

这就是说,人的智力是有高低之分的,由此而奠定了社会分工差别的基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从自然界中得到了同样的启示:“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由此孔子想到人的智力也是如此,总是有高低之分的。

因此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他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应当区分类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们无论在大学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中都应坚持“因材施教”。

二、孔子实践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畏缩不前,故鼓励他前进;子路好胜过人,故抑而退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做出含义完全相反的回答。

这里的“进之”和“退之”充分体现了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的思想。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左权县星河学校连霞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的祖师,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的.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

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

”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

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

"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

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

《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鼓舞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握一隅不以三隅反华,则无复也"(《论语·述而》)。

按朱熹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没能之貌。

兴,曰上开其意;播发,曰超过其言。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步入积极主动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起,"上开其意","超过其言"。

他还说道:"可以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容与言而与之言,失态。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哪些启示孔子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古代中国的教育中,而今天,这些教育思想依然对现代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是不同的孔子强调的一个关键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采用一种相同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现代教育中,个性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个性化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接受他们所需要的教育,并在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应强调道德和品德孔子认为,教育不仅应该涉及知识本身,更应该强调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孔子认为,目标不仅是要教育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技能的人,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和品德的人。

在孔子看来,这种品德和道德是一个人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现代社会,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仍然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应该注重道德和品德教育。

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全面人才”,这些人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水平,还要有道德和品德的高标准。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孔子的思想,在教育中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

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学习。

他认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实践和尝试。

在孔子看来,学习不仅是靠书本,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真正的知识。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

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教育中。

这种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应该继续借鉴孔子的思想,并不断开展实践教育活动。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

“因材施教”的思考与启示“因材施教” 是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首创的一个教育原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中学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因材施教” 思想的阐释“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思想之一。

而因材施教的概念和对其理论的解释是后儒们完成的。

第一个讲“因材施教”的是北宋人程颐。

他在《二程集》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南宋人朱熹作《四书集注》进一步阐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意义。

《论语·先进》提到孔子教学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对此,朱熹注曰:“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

”《孟子·尽心上》说:“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对此,朱熹注曰:“财,与材同。

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材,如孔子之于由、赐。

”《孟子·尽心上》还说:“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朱熹对此注曰:“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启示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现状当前语文教学的活动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学生是被动活动,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接受式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的内在观念活动。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从而导致优等生吃不饱,而学困生却消化不了,天才的学生更不能脱颖而出。

学生犹如被填充的容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显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知识文库 第6期51浅谈孔子的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丰 凯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奉为“万世师表”,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这样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率先打破官学垄断、创办私学的人是怎样实施他的教育思想的呢?1 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孔子的一生并不得志,可谓是历经挫折,但他依旧从容、豁达,勤奋好学,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如他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不仅好学,还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学生学习。

《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教也是一种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海无涯,再高明的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他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以身作则是他的一贯做法,他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他潜移默化的“身教”,影响着弟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确实,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和学习中,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只有学会终身学习的老师,才能教出终身学习的学生。

2 热爱学生,一视同仁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之一是“仁”,“仁”即爱人。

从书中,我们处处能体会到孔子与学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孔子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了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了学生进步、成长的过程中,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诚恳善意地关心和爱护着学生。

他和弟子们是一种朋友关系,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一种多么融洽、和谐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身心不但得到愉悦,而且情智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快乐教学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孔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核心思想。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以下是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的一些主要内容:一、强调教育的价值观培养。

孔子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注重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启示,即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他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老师要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信任和互动的基础上,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通过个人的言传身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五、强调“礼”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重视“礼”教育,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礼仪教育,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教育和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各门基础课。在这个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然后再根据个别差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学生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差异的因素非常复杂。有的学生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因此我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创造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学中随时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的发展。
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因人而宜启发诱导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教学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受学生的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
四、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后世教育的深远影响。
我个人以为,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二千多年以来,几乎每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或思想家,在教学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且加以补充完善发展。
孔子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把对学生透彻的了解,作为有的放矢进行教育的基础。他一生中花费了很多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特长,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有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他能对不同学生作比较分析,比如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个强一些?”孔子说:“子张偏激一些,办事说话容易过头;子夏迟钝一些,办事说话有时跟不上。”子贡又问:“那么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偏左、偏右都不合中道。正因为对学生的如此了解,他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五、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对我们教学的启迪和教益。
从教16年,随着对孔子的深入诠解和感悟,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领悟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精髓,深受启迪,教益颇多。
1、在日常班级管理和教学,我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把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二、根据学生个体性格特征,“因材施教”
孔子竭力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许多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不一样。如子路问:“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执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能立刻就去实行?”冉求也问,而孔子答:“对,马上去实行。”公西华问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而答复相反。孔子说:“冉求迟缓,我推他一下,子路向来胆大好胜,所以我往后拉他一下。”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
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与家长联系,学生座谈;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等。这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新课程下,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这是使教学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 作者:
———————————————————————————————— 日期:

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左权县星河学校 连 霞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远非我等浅学之辈能悟到精华所在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回头看看孔子,2000多年前的思想依旧能给我们启迪,不得不叹服孔子成为教育者的祖师,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再去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以便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的。
孟子继承发扬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对有的学生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入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足亦教诲之而己矣”。“教亦多术”,一切因人而宜。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才使得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成为经典教学原则。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所以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总之,中国历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同时“因材施教”对我国当今的素质教育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学中贯穿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因此,科学地对待孔子的这样一份遗产,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论述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浅近事物阐发比较深刻的原理。“能近取瞽”。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好学”、“乐学”,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
三、根据学生个体智力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还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育。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较高深的学问。他主张对于智力不同的人分别实施教育,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