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优质教案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交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能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朗读、背诵《渔歌子》。
【教学重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难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交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语文要素教师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就一起回忆一下本单元的课文吧!(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页回顾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学习“交流平台”做铺垫。
)二、学习“交流平台”(出示课件3、4)教师引导:阅读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说说你的收获。
预设1:交流平台摘取了《鸟的天堂》中的两段静态描写的文字,让我发现具体生动的静态描写特别有画面感。
预设2:句子从枝干、树根、树枝等多方面对大榕树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树木的繁茂。
(出示课件5)预设3:交流平台选取了《月迹》中的一段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很有画面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几篇课文,说一说:还有哪一处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预设1:《月迹》有一处静态描写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个句子抓住月光的颜色进行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出示课件6)预设2:“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是一处我特别喜欢的动态描写。
让我感受到了鸟的多、鸟的自由和快乐。
(出示课件7)预设3:“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揭示题目,解字读题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2.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
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小学语文教案五上第七单元分析
第七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课文编排《古诗词三首》包含了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其中《山居秋暝》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写的是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长相思》是一首词,描绘了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月迹》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他1.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技能与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文章结构,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同时加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品质,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观念。
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1.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课文围绕“人与自然”的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敬畏和感悟。
这些课文涉及对自然的敬畏、尊重,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等核心情感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妙声音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内涵。
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小组合作、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入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2. 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解析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 分析诗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韵律美。
3. 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诗文的感悟,大家共同交流,提高鉴赏能力。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题,查漏补缺,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示儿2. 题临安邸3. 己亥杂诗作业设计:1. 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月亮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提升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描写和感受。
- 难点: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月亮的美丽和魅力。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生字词、图片、视频等)。
- 学生预习材料(课文、生字词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有关月亮的古诗或歌曲,营造氛围。
2.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月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月亮的感受和认识。
3. 揭示课题:《月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生字词。
2. 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并尝试用生字词造句。
3. 小组汇报生字词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4.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写,提问:“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如何描写的?”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
3. 小组合作,讨论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感受。
4.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四、拓展延伸,想象画面1.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月亮画面。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月亮画面,并与同学分享。
3.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月亮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诗词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诗词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 .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平舌音“孙、寺”、翘舌音“愁”、后鼻音“暝”,以及“更”等多音字的读音。
2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 .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榆”等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孙、泊、愁、眠、寺、畔”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形近字歌示例:孙:乱子万世尊,儿林家训遵。
拉孜求进学,踏实又谦逊。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孙”的“子”横画变提,“小”字两点呼应。
“泊”左边三点水最后一笔是提。
“愁”的“心”的卧钩平而托上,三点相呼应。
“寺”上面是“土”不是“士”,第二横最长。
“榆”左窄右宽,“俞”撇捺伸展覆盖下部。
“畔”左部偏上,右部“半”第二横长而托上。
易错提示:“寺”上部是“土”,不是“士”,第二横最长。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白:泊(停泊)一伯(伯伯)一怕(害怕>—拍(拍打)秋:愁(忧愁)一揪(揪住)一啾(明啾)寺:待(等待)一持(保持)一侍(侍奉)半:畔(河畔)一伴(伙伴)一拌(搅拌)(4)多音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课时一: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安排1.师生问答:问学生有关课文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趣味启发: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时二:课文理解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活动安排1.生词解释: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细节把握:让学生注重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课时三:知识点梳理目标•整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安排1.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点,相互学习,相互提问。
课时四:课文背诵目标•让学生熟练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安排1.合作练习:学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练习。
2.班级朗诵: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朗诵。
课时五:拓展阅读目标•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活动安排1.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籍。
2.朗读分享: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分享。
课时六:课堂综合活动目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安排1.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内容的情景表演。
2.小测验:出一份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的教学安排,希望学生们通过这六堂课的学习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风景即景》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作文。
这篇作文要求学生能够观察身边的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这篇作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来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但是,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观察不够细致,描写不够生动,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细致观察身边的风景,发现美好事物。
2.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
2.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例法: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和表达。
3.讨论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教师准备相关的范文,用于示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示例:教师展示一片美丽的树林,让学生观察树林的特点,如树木的形状、颜色,树林中的生物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和表达。
示例:教师呈现一篇关于海滩的范文,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观察海滩的,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关于风景的短文。
示例: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风景,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风景的感受和体验。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优质教案
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惜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豫、辰、镜、曾”等生字,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理解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4.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庭亲情的认识。
6. 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月迹2. 人物:祖母、母亲、我3. 情感:亲情、思念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的短文。
2. 找出其他描写月亮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
A.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A.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1.判断海报的构成要素是否正确。
正确打“√”。
海报除了主题,还包括活动的内容,主办方、地点、时间等。
()2.为校园的元旦联欢晚会设计一份海报。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 教案
教学要求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重点)4.朗读、背诵《渔歌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朗读、背诵《渔歌子》。
课件。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语文园地”。
现在让我们去看看这个“语文园地”都有哪些内容吧!(板书:语文园地)设计意图:直接导入新课,清楚明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交流平台。
(原文见教材第103页)(1)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
(2)认真品味这些句子在描写景物方面的特点。
①学生总结、汇报。
②教师指导:第一部分作者采用静态描写,抓住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体现出它充满生命力的特点;第二部分文字,描写了月亮的动态变化,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3)交流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写文章时,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就能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设计意图: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词句段运用。
(1)元旦快到了,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吧。
要有打动人的宣传语,还可以配上好看的图画,看看谁制作的海报更吸引人。
①收集有关元旦祝福的句子。
②为元旦晚会设计一张海报。
(海报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和插图,其中,文字包括主题、宣传语、活动时间、地点、主办单位等)③在海报上写上一条打动人的宣传语。
写宣传语一要有对象意识,明确宣传语写给谁,他们的喜好是什么;二要明确宣传活动的特点,突出活动的优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语文园地七》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主旨,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语文园地七》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词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含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课本《语文园地七》、教学反思记录表。
2.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3.学生准备:学生复印品、语文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话题,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
2.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分析课文的结构。
3. 开展讨论1.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课文理解的讨论。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相关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拓展延伸教师展示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课文讨论和拓展延伸,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课文理解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词的讲解和课文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以上内容符合您的要求,请查收。
如有其他需求或补充,欢迎指出。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单元教学分析和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四时景物皆成趣”这一主题来编排。
主要由《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这四篇文章组成。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体现不同景物的不同的美。
习作会写题为“_____即景”的文章,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并写出景物的变化。
重点是做到突出景物的变化,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语文园地学习品味优美的语句,积累诗歌。
学习制作宣传海报。
学习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通过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景物描写给自己带来的美。
通过认真观察,把画面描写得更具体。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体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的感受。
本单元的4篇文章都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来体现景物的美。
如《古诗三首》中,对景物描写有动态,有静态,动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四季之美》中,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来体现景物的美,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鸟的天堂》中,通过详细描写不同时间看到的不同景物,表达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月迹》则通过描写不同地点的月亮,来体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2.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三、单元课时安排21 古诗三首…………………………………………………2课时22 四季之美…………………………………………………2课时23 鸟的天堂…………………………………………………2课时24 月迹………………………………………………………1课时习作:__即景………………………………………………1课时语文园地七……………………………………………………1课时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教案(集体备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课是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月迹》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祖父观赏月食的故事。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洁生动,适合学生朗读。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食的现象和原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故事中祖父与孙子的亲情,引导学生关爱家庭,懂得孝敬父母、敬老尊贤。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月食的概念和原因。
•学习课文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月食现象的理解。
•学生对课文中抽象词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和导入•让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联想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月食的实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学习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速。
•解释生词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请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3. 分析课文•让学生分享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课文。
•请学生分析文中描写月食的语言特点和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感人情节,讨论小男孩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小组讨论孙子如何孝敬祖父的行动,展示群体智慧。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人和自己是如何爱护大自然的。
•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月食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深化了对家庭、自然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心家人、珍惜大自然,积极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
五、作业布置•背诵并朗读课文《月迹》。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以自己的话描述月食的原因及产生过程,写一篇短文。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或长辈的行动。
以上为《月迹》教案(集体备课)的教学大纲,希朅能在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中有所收获。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丰富,选文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本单元的主题“爱的教育”,他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共鸣。
但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爱的力量,学会珍惜爱,传递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爱的力量。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的伟大。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相关教学素材、教学用具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关爱他人的感人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爱的教育”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本课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意境。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创作和理解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望庐山瀑布》的教学,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形象描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2.教学难点
-对古诗韵律的理解,尤其是对平仄、押韵等规律的把握。
-识别并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古诗的意境。
-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举例解释:
-对于韵律的难点,可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古诗的韵脚,帮助学生理解押韵的规律。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以《夜书所见》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解释对仗的用法,并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
-针对情感表达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讨论等方式,将诗人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大自然时,是否曾经有过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冲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创作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创作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长相思》、《山居秋暝》、《夜书所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
(2)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学习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通过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诗词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三首古诗词。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首诗词的异同。
4.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2)教师通过描绘诗词中的画面,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
5.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词,感受诗词所传达的情感。
6.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长相思》、《山居秋暝》、《夜书所见》板书设计:长相思——(修辞手法、意境)山居秋暝——(修辞手法、意境)夜书所见——(修辞手法、意境)七、作业设计1.抄写三首古诗词,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结合诗词意境,用自己的话描述诗词中的画面。
3.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诗词的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新要求整单元设计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新要求整单元设计教案本单元课程安排为6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本单元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第二课时:学生研究识字表和写字表中的字词,并进行正确的书写和发音练。
第三课时:学生通过插图或注释感受诗歌描写时的情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第四课时:学生观察某处自然现象或景观,写下景物的变化,并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
第五课时:学生赏析四篇文章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发现描写顺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六课时:学生撰写和修改作《即景》,体现所学的静态和动态描写技巧。
本单元共6课时,第一课时的研究重点是“整体感知”,包括“积累字词”和“梳理文本内容”。
在积累字词方面,要认真读生字和词语,并注意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在梳理文本内容方面,要阅读《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并按照描写顺序和内容进行分类整理。
第一课时的小组合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围绕任务一和任务二展开的。
在任务一中,要通过组内互读、展示评析的方式,确保大家都能正确读音和书写生字和词语。
在任务二中,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发现,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深化研讨环节,要明确本单元的研究任务,即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主题,通过研究四篇文本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字词和梳理文本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本。
在本课中,我们研究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技巧。
静态描写通过描绘景物的静止状态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和诗人的情感,而动态描写则通过描绘景物的运动状态来展现出景物的生动和诗人的感受。
在小组合学1中,我们通过组内交流和展示评析的方式,深入理解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在小组合学2中,我们通过互相阅读和展示评析的方式,进一步体会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魅力。
在深化研讨中,我们可以继续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景物的美感。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其他经典诗歌和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20.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14)
明确:是。
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
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
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