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优质教案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交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能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张海报。
3.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4.朗读、背诵《渔歌子》。
【教学重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难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交流动态描写和静态描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并能主动积累。
2.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语文要素教师导入: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就一起回忆一下本单元的课文吧!(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页回顾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学习“交流平台”做铺垫。
)二、学习“交流平台”(出示课件3、4)教师引导:阅读交流平台,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说说你的收获。
预设1:交流平台摘取了《鸟的天堂》中的两段静态描写的文字,让我发现具体生动的静态描写特别有画面感。
预设2:句子从枝干、树根、树枝等多方面对大榕树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树木的繁茂。
(出示课件5)预设3:交流平台选取了《月迹》中的一段动态描写,把月亮慢慢升高的过程写得很有画面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几篇课文,说一说:还有哪一处静态描写或者动态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预设1:《月迹》有一处静态描写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个句子抓住月光的颜色进行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出示课件6)预设2:“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是一处我特别喜欢的动态描写。
让我感受到了鸟的多、鸟的自由和快乐。
(出示课件7)预设3:“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枫桥夜泊》教案及反思2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2.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关于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 3课时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会写“泊、愁、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揭示题目,解字读题1.谈话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2.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3.简单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
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1)学生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七单元小学语文教案五上第七单元分析

第七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课文编排《古诗词三首》包含了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其中《山居秋暝》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枫桥夜泊》写的是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长相思》是一首词,描绘了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月迹》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
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鸟的天堂》中,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则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色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儿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他1.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技能与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文章结构,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同时加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品质,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观念。
同时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方法与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1.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课文围绕“人与自然”的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敬畏和感悟。
这些课文涉及对自然的敬畏、尊重,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等核心情感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例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妙声音的赞美和敬畏之情,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情感内涵。
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小组合作、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感受,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入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古诗三首》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这些诗篇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体会古诗的美。
2. 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引导学生关注诗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文背景,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文内容,解析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2. 分析诗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韵律美。
3. 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诗文的感悟,大家共同交流,提高鉴赏能力。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题,查漏补缺,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示儿2. 题临安邸3. 己亥杂诗作业设计:1. 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月亮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提升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亮的描写和感受。
- 难点:通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月亮的美丽和魅力。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生字词、图片、视频等)。
- 学生预习材料(课文、生字词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有关月亮的古诗或歌曲,营造氛围。
2.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月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月亮的感受和认识。
3. 揭示课题:《月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生字词。
2. 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并尝试用生字词造句。
3. 小组汇报生字词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4.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月亮的描写,提问:“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些地方?作者如何描写的?”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
3. 小组合作,讨论并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感受。
4.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四、拓展延伸,想象画面1.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月亮画面。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月亮画面,并与同学分享。
3.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月亮故事。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诗词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诗词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中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 .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平舌音“孙、寺”、翘舌音“愁”、后鼻音“暝”,以及“更”等多音字的读音。
2 .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 .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榆”等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孙、泊、愁、眠、寺、畔”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形近字歌示例:孙:乱子万世尊,儿林家训遵。
拉孜求进学,踏实又谦逊。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孙”的“子”横画变提,“小”字两点呼应。
“泊”左边三点水最后一笔是提。
“愁”的“心”的卧钩平而托上,三点相呼应。
“寺”上面是“土”不是“士”,第二横最长。
“榆”左窄右宽,“俞”撇捺伸展覆盖下部。
“畔”左部偏上,右部“半”第二横长而托上。
易错提示:“寺”上部是“土”,不是“士”,第二横最长。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白:泊(停泊)一伯(伯伯)一怕(害怕>—拍(拍打)秋:愁(忧愁)一揪(揪住)一啾(明啾)寺:待(等待)一持(保持)一侍(侍奉)半:畔(河畔)一伴(伙伴)一拌(搅拌)(4)多音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共6课时)课时一:导入目标•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安排1.师生问答:问学生有关课文主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趣味启发: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课时二:课文理解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活动安排1.生词解释:解释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细节把握:让学生注重细节,从细节中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课时三:知识点梳理目标•整理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活动安排1.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知识点,相互学习,相互提问。
课时四:课文背诵目标•让学生熟练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安排1.合作练习:学生互相帮助,进行合作练习。
2.班级朗诵:让学生分组进行班级朗诵。
课时五:拓展阅读目标•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活动安排1.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能力的书籍。
2.朗读分享: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分享。
课时六:课堂综合活动目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活动安排1.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内容的情景表演。
2.小测验:出一份简单的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优秀教案的教学安排,希望学生们通过这六堂课的学习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五(上)第七单元教案
20.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14)
明确:是。
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
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
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
(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
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
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
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
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
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
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
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
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
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
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
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