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洪涝防治的几点认识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防洪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现状入手,探讨城市防洪安全的挑战和防治策略。
目前,城市防洪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导致排水能力不足,一旦遭遇暴雨等极端天气,就容易造成城市内涝。
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发建设导致水源丧失、地表透水性下降,降雨无法迅速排泄,增加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城市发展过程中,水体和水流的自然状态被破坏,河流被堆填填埋、湿地被破坏等,使得城市无法有效地调节洪水,进一步增加了城市防洪的难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策略。
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
增加城市的排水沟渠、排水管道等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减少内涝风险。
要合理规划城市用地,避免过度开发,保护水源和湿地。
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增加绿地和湿地的比例,提高地表的透水性,减轻降雨对城市排水的压力。
要加强自然水体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利用河流和湖泊进行洪水调节。
加强河流和湖泊的治理,恢复自然的水体的功能,提高水体的储能和调节能力,降低洪水的威胁。
还要加强城市防洪安全的技术支持和管理能力。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城市洪水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洪水风险,提高防洪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加强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城市防洪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完善防洪演练和应急救援预案,加强城市防洪安全人员的培训和配备,提高城市对抗洪水的能力。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加强自然水体的保护和恢复,加强技术支持和管理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与防治策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防洪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城市洪涝灾害的不断发生,给城市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
城市防洪安全问题包括城市排水系统的不足、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多个方面。
为了加强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防治,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
一、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防洪的关键。
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就需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排水系统规划需要根据城市地形、水系分布、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来制定,确定排水流向和排水管道的位置、直径和长度等参数。
城市排水系统设计需要根据城市基础设施的具体情况,确定排水池、排水沟、排水管、防洪闸、防洪堤等设施的尺寸、数量和形式等参数。
城市建设规划需要从防洪安全角度出发,对城市建设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城市建设规划应该考虑到城市地形、水系分布、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避免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缓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三、加强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保护是防洪安全的基础。
城市自然环境保护需要从水源保护、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方面来加强。
要保护城市自然环境,就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水体污染,增加生态资源的保护与支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建设和种植绿化带,避免土地沙化等问题。
四、加强城市防洪安全教育城市防洪安全教育是提高公众防洪意识和防洪能力的关键。
加强城市防洪安全教育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加防洪安全知识的普及率。
针对各类人群,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防洪意识和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防洪安全人才培养,为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支持。
结论综上所述,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如何有效防治城市防洪安全问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加强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加强城市防洪安全教育,这些都是有效防治城市防洪安全问题的重要策略。
关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几点认识(1).
关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几点认识(1)随着城市的发展,《防洪标准》(GB50201-94)中有关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某些规定已不能完全满足需。
笔者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拟对确定城市防洪标准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飨读者。
关键词:城市防洪标准本文详细讨论了以下问题:城市防洪标准中的“城市”如何界定?城市防洪中的“洪”指的是什么洪水?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所在流域水系防洪体系的防洪标准,抑或城市堤防标准?新兴的卫星城镇、新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重基础设施的防洪标准应如何确定?当城市有几个防洪标准时,防洪标准应当如何表述?笔者一一作了讨论。
《防洪标准》(GB50201-94)是我国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依据。
《防洪标准》(GB50201-94)自1995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统一规定城市防洪标准求、规范确定方法方面起了重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范围的拓展,《防洪标准》中有关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某些规定由于不够细化,而不能完全满足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需。
有的技术术语,需进一步明确其定义与概念;有的则需作必的补充与说明。
例如,用于城市防洪标准的“城市”概念,需给予界定。
因为,包括市辖县、市辖市在内的城市行政区域,与不含市辖县、市辖市的城市市区,在我国都称为“城市”,“城市防洪标准”技术术语中所指的“城市”,应该相应于什么范围?当城市有几种洪水威胁时,“城市防洪标准”中的“防洪”,防的是什么洪水?“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所在地流域水系防洪体系的防洪标准,还是城市自身防洪堤的防洪标准?又如一个城市有不同的防洪标准时,应当如何表述?等等。
上述问题在《防洪标准》(GB50201-94)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说明,因而使用户在确定城市防洪标准时产生了不确定性。
为了准确地应用《防洪标准》,笔者拟就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若干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城市防洪标准应特指城市中心区的防洪标准根据我国城市设市的规定,一个城市可以包含若干市辖县或市辖市,定义为城市行政区域,或城市行政辖区;不包含市辖县或市辖市的区域,定义为城市市区;城市市区的最重部分定义为中心区。
对城市水文防汛的看法解析
对城市水文防汛的看法解析摘要:城市洪涝灾害显著特点之一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积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
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对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条件;规划设计;防汛措施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
1 概述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 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 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并采取非工程措施, 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水平, 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 发生超标准洪水时, 应有预案对策, 以保证社会稳定、人民活与生产不发生大的动荡,使各类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1]。
因此,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规范与指导人类的社会活动, 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 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损失。
2 分析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2.1 城市排水管网系统设计不够合理: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发展迅速和城市化的加快, 使城市的水文特性和成灾机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比如, 城市不透水面积大大增加, 无计划的、不定期的对排水系统的修改,使得径流系数增大, 在同等降雨强度下的情况下,地表径流和排水量增加[2],使洪峰较早出现, 洪峰流量也急剧增加。
原有的城市排水系统, 由于按照当时的条件设计,相对现在来说其安全系数较低,当遇到较大的降雨量时, 其流量可能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造成城市内涝。
这使得城市排水系统的结构和规模, 都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工业规模和大规模的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2.2 城市洪水量计算及洪水标准确定等水文技术问题急待解决[3]:在设计城市雨水排水管网系统之前, 必须对城市雨水流量作出准确的计算。
灾害防治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灾害防治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也在不断提高。
其中,洪涝灾害是城市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
为了保护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完善排水系统、加强规划管理和推动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灾害防治中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一、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城市抗洪能力的提高是防洪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
首先,要加强对洪水的监测预警能力,通过建立洪水监测站、使用先进的气象预警系统等手段,及时发现洪水的形成趋势,并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
其次,要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堤坝、水闸等基础设施,划定合理的防洪区域,确保洪水不会对城市主要区域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和维护,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二、完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走,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首先,要合理规划雨水的流动路径,避免建设在容易积水的地区。
其次,要加大雨水收集和运输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雨水污水管道的数量和容量,确保城市雨水的及时排放。
同时,还应加强对雨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减少雨水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规划管理规划管理是确保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坚持科学规划,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人口规模,制定合理的防洪规划方案。
其次,要强化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确保各责任部门的合作高效。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管,确保防洪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还应加强对城市发展的规划管理,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大型建设,从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四、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进行全面的洪水风险评估,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隐患,提出改进建议。
其次,要积极探索新的抗洪技术和设备,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洪水情况,使用智能排水系统等。
风险与韧性——新形势下城市防洪排涝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特别关注SPECIAL TOPICSAug.2019NO.8VOL.292019年8月第8期第29卷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中国防汛抗旱(3)面广。
一方面,兴建城市防洪工程的城镇越来越多,其范围在流域面上越来越广;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主城、副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不断扩张,每个城市自身发展范围也越来越广,逐步体现出面的属性。
面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防洪呈现出的“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必须形成科学的防治思路,以合理制定城市防洪减灾对策。
(1)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治涝标准。
城市防洪治涝标准是城市防洪最重要的规划指标,应根据城市所在地区的流域特性、地形特征、水文特性,以及历史洪涝灾害的发生情况,合理划分洪水类别,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确定城市防洪治涝标准。
(2)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治涝减灾体系。
根据城市洪水风险管理的要求,针对城市洪涝特性,依托流域防洪工程,构建集工程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于一体的城市防洪治涝减灾体系,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
(3)统筹城市防洪与治涝。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既要防止流域高水位顶托引起的“因洪致涝”,也要防止城市治涝过程中外排能力过大引起的“因涝致洪”,必须洪涝兼治,构建完整的城市洪涝治理体系。
(4)规范城市防洪治涝水文计算方法。
城市化地区水情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城市防洪治涝水文计算方法与天然流域、农业区域不同。
部分城市防洪规划中涉及的水文计算方法,很多还是沿用天然流域的水文计算方法。
需加强城市水文的基础研究,规范城市防洪治涝水文计算方法,以适应城市防洪规划对水文计算的要求,体现城市发展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5)加强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加强城市洪涝预报、预警、调度,完善城市洪涝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城市防汛预案及相关政策法规,发挥非工程措施作用,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
在水循环过程中,我国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和水资源等条件极易形成洪涝灾害。
局部暴雨洪水防御思考
局部暴雨洪水防御思考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各地也频繁发生局部暴雨洪水,给城市的建设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威胁。
如何预防和应对局部暴雨洪水成为城市管理者、社会组织和居民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防御局部暴雨洪水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和良好的应对措施。
1、加强排水设施排水设施是防御暴雨洪水的重要手段。
城市建设和规划要考虑到排水系统的建设,并合理进行排水管网的设置。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建设规划中仅考虑到城市的基本建设,忽视了排水设施的重要性,当局部暴雨来临的时候往往出现排水设施难以负荷的状况。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
2、加强灾害紧急预警系统在城市管理中,不仅要针对暴雨洪水进行抵御,更要及时对暴雨洪水发出紧急警报,提醒群众注意安全。
因此,城市管理部门需要完善灾害预警系统,明确预警标准和预警区域、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以便于在暴雨洪水到来之前,及时向公众发出预警信息,降低人民的损失和受灾情况。
3、加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城市管理部门及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加强公众的应急意识,让市民及时了解降雨天气预报、加强对暴雨洪水的认知,掌握逃生和抢救知识等。
加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可以提高群众对暴雨洪水的防范意识,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4、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在防御暴雨洪水的同时,加强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管理和维护也是很重要的。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和河道恢复的不足,许多城市的河道进行不良规划和开发而导致它们失去了它们的自然排水功能。
这就使得河道水位升高,暴雨一来,城市便成了淹没的区域。
因此,管理层需要加强对城市河道的管理,清除河道中的浮垃圾和底泥,以便保证河道的自然流通能力,防止河道积水。
5、科学规划城市建设针对暴雨洪水的现象,城市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需要考虑到防御暴雨洪水的需求,灵活制定城市建设计划,以便更加有效地减少城市的被淹情况。
城市建筑计划和规划需要更加注重采用适当的绿色建筑和技术,以减少城市雨水的清收问题和水位高涨问题,避免暴雨洪水的发生。
刍议新形势下城市防洪排涝应对策略
刍议新形势下城市防洪排涝应对策略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城市防洪排涝是现代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稳定发展的关键,只有对城市防涝制定出合理预防和应对措施,才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安全的环境。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城市防洪防涝的实际情况,强化汛前的准备工作,科学合理制定防洪排涝措施,降低造成内涝的隐患因素,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防洪排涝;汛前准备;内涝隐患;应急联动引言:根据国家水利部数据统计分析,我国超过100座城市地面建筑都在江湖河水涨潮水位以下,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也有部分城市处于山区中,受到山洪以及泥石流侵袭的威胁。
城市发展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口越来越集中,城市洪涝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越发严重。
我国现有城市大部分都有防洪排涝体系,但仍然遭受过或者正在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
不仅如此,洪涝灾害只是整个防洪排涝的一部分,也有因集中降雨造成的城市内涝,这也是防洪排涝的重点工作。
因此,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排水规划等条件,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洪排涝措施,有效为经济发展、人们安全提供安全的环境。
一、结合洪涝特点,落实防汛准备城市之间的自然环境、排水规划存在差异,因此在防洪排涝中也要因地制宜,制定出不同的预防措施。
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加强应急演练,充分提升防洪排涝的管理水平,合理配置防洪排涝物质和人员,确保管理制度符合城市防洪需求,降低洪涝灾害的影响[1]。
首先,建立完善的防洪排涝管理组织体系。
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应该将防洪指挥部作为领导机构,按照城市行政区域划分,实施街道管理和属地管理的方式[2]。
由每个区域的政府部门领导以及街道办主任作为防洪排涝工作的负责人,防洪指挥部对各个区域进行监督和管理,协调各方面的人员和物资,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提升人们的防洪意识。
市政排水部门落实好全天候值班制度,对排水泵站各类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一旦任何设备出现故障,应该及时进行处理和上报指挥部[3]。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洪涝灾害是由于持续暴雨、排水管网堵塞、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破坏等因素引起的。
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与应急管理。
首先,应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提高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确保排水系统畅通无阻。
其次,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和保护。
绿地可以起到缓冲雨水的作用,减缓雨水流速,减少洪水的发生。
同时,绿地还能增加城市的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此外,要注意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生态,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除了建设方面的防治措施,城市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也至关重要。
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应急预警机制。
通过气象、水文等预测技术,提前预警洪涝灾害的发生,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让居民有充分的准备。
其次,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建立专业化、高效的救援队伍,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组织公众力量参与到应急救援工作中,形成合力。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机制,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帮扶和关怀。
在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中,科技的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利用遥感、卫星图像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洪涝灾害的发生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和智能预警系统,提高预测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分析和挖掘洪涝灾害的规律,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政府应加大对洪涝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
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防灾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浅谈城市防洪特点及其应对措施
浅谈城市防洪特点及其应对措施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聚集到城市中来,同时城市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安全都受到洪水的威胁,因此,城市防洪非常重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防洪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城市防洪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洪标准;投资;应急预案;规划一、我国城市防洪的特点(一)城市防洪体系保护价值巨大城市通常都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重要的部门和基础设施以及大的厂矿企业都设置于市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固定资产都集中到城市,而且人口密集,一旦城市防洪体系失守,将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生命伤亡。
(二)城市防洪体系保护区域相对较小且集中城市由于人口集中,财富积聚,其保护区域相对较小也很集中。
虽然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相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其所占面积仍然相对较小。
所以城市防洪体系可以集中进行防护,同时这也为城市防洪的分区防护提供了可能。
对于城市核心区域保持最高的防洪标准,而对非核心区域可以采取稍低一点的防洪标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城市防洪标准相对较高由于城市防洪体系所保护区域的价值巨大,所以相对于广袤的农村地区其防洪标准要高得多。
根据《防洪标准》( GB50201-94) 规定,非农业人口超过150 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大于200 年一遇,非农业人口在50 万~150 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达到100~200 年一遇。
非农业人口在20 万~50 万的城市防洪标准要达到50~100 年一遇。
在实际建设中,有部分城市达到防洪标准,如上海的防洪标准达1 000 年一遇,沈阳的防洪标准达300 年一遇。
但我国更多的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防洪标准偏低,到2005 年底,全国639 个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达到国家防洪标准的只有236 个,尚有63%的城市没有达标。
防洪标准不达标,成为城市防洪发展的一大难题。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洪涝灾害是指由于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大规模洪水泛滥现象。
洪涝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性非常大,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城市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
1.加强防洪工程建设防洪工程是预防洪涝灾害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城市应该加大投入,修建和完善防洪设施,如河道堤坝、排水沟渠等,为城市提供必要的排洪通道。
同时,还应考虑建设抗洪能力更强的水利设施,如蓄水池等,以便在洪水来临时有效调节水位,减少洪水泛滥的风险。
2.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城市在设计和建设排水系统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降雨特点和城市规划发展的需求,合理设置排水设施。
重点加强下水道的建设和维护,确保排水通畅。
同时,加强城市内涝处置,采取合理的抽排措施,迅速将积水排出城区。
3.开展洪涝风险评估城市应该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降雨情况和河流水位变化。
针对不同地区的洪涝风险,开展洪涝风险评估,科学制定防洪预案。
根据不同等级的洪水来临,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
4.加强水文监测和信息共享加强城市内涝的水文监测,掌握地下水位、地表水位和土壤含水量等重要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加强预警和预测,提高对洪涝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众的沟通,及时传达洪涝灾害的相关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积极开展公众宣传与教育通过开展洪涝灾害的公众宣传与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洪涝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对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洪涝灾害防护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建立起市民参与防洪工作的机制,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的共同防护和应急救援。
6.注重生态保护与恢复加强抚育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减少洪峰冲击、减缓洪泛和洪峰过程对城市的影响。
加强城市水源地、湿地、森林、草地的保护,减少土地沙化,重建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抗洪能力。
洪涝灾害防控措施
洪涝灾害防控措施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等原因导致的地表水超量,引发的严重灾害。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具体阐述洪涝灾害防控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洪涝监测与预警系统洪涝灾害的防控首先要从监测与预警系统着手。
通过建立完善的洪涝监测系统,可以提前对洪涝灾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和监测,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
监测系统需要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等多个方面的数据,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来收集、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
同时,建立起完善的预警系统,将监测所得的数据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以提供准确有效的预警信息。
二、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在洪涝灾害的防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河道疏浚工程,通过清理、疏通河道,增加水流通畅性,减少水流淤积和内涝的风险。
其次,要加强护岸和防洪堤坝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其抵御洪水侵袭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水库和蓄洪区的建设,增加储水能力,以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田的排涝和防洪能力。
三、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城市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域,因此需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
首先,要加大对城市下水道的投入,修建大容量的排水管道,提高排水能力。
其次,要优化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减少道路积水的风险。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建筑物的防洪设计,增设防洪设施,如抗洪墙、挡水板等,提高城市建筑物的防洪能力。
四、农田水土保持工程农田水土保持工程是预防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加强农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减缓洪水的涌入速度,降低土地沉降的风险。
这包括建设防护林带、修建沟渠、梯田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措施。
此外,还要推广优良的农业耕作方式,如旋耕、秸秆还田、植被覆盖等,以提高农田的保水能力和抗洪能力。
五、加强科学研究与教育宣传洪涝灾害防控需要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做好城区内涝防洪工作总结
做好城区内涝防洪工作总结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内涝成为了一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城区内涝防洪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就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未来的防洪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城区内涝防洪工作需要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城市的排水系统是预防内涝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保持畅通和完好。
在排水系统建设方面,应该根据城市规划和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和设计排水管网,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放。
在排水系统维护方面,要定期清理排水管道和河道,确保畅通无阻,防止因为积水导致内涝。
其次,要加强城市绿地和湿地的保护和建设。
绿地和湿地对于城市内涝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缓冲和蓄水的作用。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绿地和湿地,保护现有的绿地和湿地资源,同时适当增加新的绿地和湿地。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区内涝的发生。
另外,要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城市防洪设施包括防洪墙、堤坝、泵站等,这些设施在防止内涝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要加强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其能够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发挥作用,有效地防止内涝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城市内涝防洪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只有当城市居民都能够意识到内涝的危害和防范的重要性,才能够共同参与防洪工作。
因此,要加强内涝防洪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总的来说,城区内涝防洪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
只有当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希望未来的城市内涝防洪工作能够更加完善,为城市的安全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新形势下城市防洪排涝应关注的问题探讨
关于新形势下城市防洪排涝应关注的问题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在城市建设中城市防洪排涝问题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城市发展的水平,因此在进行城市防洪排涝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以及产生内涝的原因,提高防洪排涝技术应用的效果,从而为人们打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新形势;城市防洪排涝;发展在新形势下对城市防洪排涝提出了诸多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从这些要求和产生的问题入手,解决城市产生内涝的问题,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还可以提高排水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水平。
一、新形势下城市产生内涝的原因分析(一)基础设施方面在当前时代下城市出现内涝的原因和基础设施是离不开的,一些城市建设初期在基础设施方面并没有进行管道的改建,仍然运用旧的管道,这些旧的管道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内部的直径已经无法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了,这就很容易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要求,当面临排水量较大的问题时,还经常会出现渗漏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有序进行。
其次在城市排水管道中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情况,造成了旧管道改造和优化的困难,这些旧的管道无法和新管道进行互补,不能共同地抵御洪涝灾害。
一些城市在进行防洪排涝的过程中,管道在日常使用时只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对日常的生活污水和排放量较小的降雨量进行防涝工作,但是当面临较大的降雨量来说,由于排水量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很容易在城市中出现内涝情况的发生。
因此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当充分的利用城市中各种自然水体的作用,将水体当做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来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当降雨量较大时,可以通过引流的方式将一部分的雨水引入到湖泊中,等到水位降低之后,再将剩余的水位排放出去,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缓解作用[1]。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思路与措施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干旱和洪涝灾害成为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尤其是在我国,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频发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加强抗旱防汛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新时期的角度出发,对抗旱防汛工作的思路与措施进行分析。
1. 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规律随着气候变暖的日益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也越来越频繁,但其规律和成因却并不完全清晰。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规律,了解其发生的机理和特点,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
2. 建立多层次的灾害预警系统在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态势,为抗旱防汛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支持。
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地减轻干旱和洪涝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新时期的抗旱防汛工作需要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制定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措施。
二、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具体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在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供水安全。
可以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加强水资源调度,提高水资源的效益利用,以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
2. 建设防洪设施在新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也变得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建设防洪墙、改造排水系统等方式,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
3. 加强抗旱技术研究新时期的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加强抗旱技术研究,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需要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突出重点、加强措施,探讨下一年度防汛防洪工作方向
突出重点、加强措施,探讨下一年度防汛防洪工作方向2023年的防汛防洪工作方向2023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防范洪涝灾害的工作,突出重点,加强措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应对洪涝灾害,显著提高了抗灾能力,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在预测、早期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突出重点防汛防洪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洪减灾防洪抗灾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首要任务。
政府应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在抗洪过程中,增加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抗洪行动的有效性。
此外,还应加强防洪抗灾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能力。
2.加强防汛工程建设防汛工程建设是有效防止洪涝灾害的重要手段。
政府要注重防汛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加强堤防、洪水泄洪渠的建设和维护,并加强对于河道、水库、水文监测设备的管理。
此外,政府还应提高各类防汛项目的建设质量,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加强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天然防洪工程,实施自然保护可以有效预防洪涝灾害。
政府应加强对植被、草履等自然界生态环保的保护,定期开展水土保持和山洪治理,提高河道排沙能力,减少垃圾污染和化工废水等因素导致的环境破坏。
加强措施为实现上述重点,政府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措施:1.科技创新应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防洪抗灾的能力,实现当地生态环境改进和防汛等方面的目标。
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等技术手段,提高洪水预测的准确性,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洪涝灾害对人民的影响。
2.信息化建设防洪抗灾需要的各类信息应该及时传递和共享。
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信息平台来实现各类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
3.加强预警建设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各类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同时,应制定应急方案,加强抗灾物资库存管理,以提高抗洪抗灾行动的有效性。
总结防汛防洪工作是人民安全的重要保证,政府应在预测、早期预警和应急响应、防汛工程建设、加强自然保护等方面加强工作,通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加强预警体系建设等措施来提高抗灾能力和效应,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新形势下城市防汛排涝应对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城市防汛排涝应对策略分析摘要:防汛工作是一项关系着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大事,做好防汛工作是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做好防汛工作必须依靠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抵御、分流、分离等功能。
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尽快补齐信息化短板,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提档升级,紧跟国家信息化战略新布局,将水利信息化作为智慧水利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新形势;防汛排涝;策略中图分类号:TV12 文献标识码:A引言水利工程主要通过人工方式调节自然界中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运行环节复杂,属于利国利民的优良工作。
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也要紧跟发展趋势,主动学习,尤其是引入更新更经济更长远的信息化技术处理水利工程防汛方面的难题,缓解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损失,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水平迈上更新更高的台阶。
1、城市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建设轻管理。
目前,大部分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还是比较重视施工工作,没有对水利工程进行系统的管理,甚至在一些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是项目存在质量问题。
目前水利工程越来越多,但质量水平却在下降。
部分施工单位仅重视眼前经济利益,盲目使用不合理的施工技术,扩大市场占有率,无法保证工程质量,甚至会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工程建设环节较为复杂,属于长期作业工程,建设时必须将质量放于首位,避免存在侥幸心理,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三是物质存储存在问题。
当前部分水利工程物质储备无法满足工程发展,施工期间经常出现材料短缺问题,影响了整个施工进度。
且一旦出现紧急险情,材料不足甚至会延误汛情。
四是群防队伍管理组织不到位。
施工人员属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主体,但当前施工单位并未制定统一的管理模式,施工人员缺乏防汛抗险意识,自身施工水平较低。
五是堤防存在突出的险点与隐患问题,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应充分重视防汛工作,严格勘察堤防险点,排查隐患,以致无法保证防洪深度与广度的合理性,一旦发生汛情,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如何提高城市防汛能力减少水灾损失
如何提高城市防汛能力减少水灾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和财富高度集中,城市面临的防汛压力也日益增大。
水灾不仅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提高城市防汛能力,减少水灾损失,是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防汛的重要基础设施。
要提高城市防汛能力,首先需要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
一方面,要加大对排水管网的投资力度,增加管网的覆盖面积和密度,提高排水能力。
对于老旧城区的排水管网,要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级,更换老化、破损的管道,确保排水畅通。
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排水系统的布局,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科学设计排水管道的走向和坡度,避免出现排水死角和积水区域。
同时,要加强对排水泵站的建设和管理。
排水泵站是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暴雨期间快速排出积水。
要增加排水泵站的数量和功率,提高泵站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泵站监控和调度系统,实现对泵站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调度,确保泵站在关键时刻能够正常运行。
二、建设城市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能够在暴雨期间储存雨水,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少内涝的发生。
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等自然调蓄设施,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和储存能力。
这些自然调蓄设施不仅能够发挥防汛作用,还能够美化城市环境,改善生态质量。
此外,还可以建设人工调蓄池、地下水库等工程调蓄设施。
人工调蓄池可以在暴雨来临前提前放空,储存雨水,在雨停后再缓慢排出。
地下水库则可以利用地下空间储存雨水,为城市提供应急水源。
在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情况,合理确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三、加强城市河道治理城市河道是城市排水的重要通道,加强河道治理对于提高城市防汛能力至关重要。
要加大对河道的清淤疏浚力度,定期清理河道内的淤泥、垃圾和障碍物,确保河道畅通。
同时,要加强对河道堤岸的加固和维护,提高堤岸的防洪标准,防止河水漫堤。
防汛工作重在预防
防汛工作重在预防介绍天灾人祸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洪涝灾害无疑是其中最为常见和具有破坏性的一种。
在这个全球气候变化日趋剧烈的年代,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力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因此,预防洪涝灾害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防汛工作中,重点应放在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以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恢复的压力。
为什么重在预防1. 极端天气频发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大幅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
海平面上升、降雨量的突然增加、洪水及飓风等极端天气造成的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常态。
预防洪涝灾害是在面临这一挑战的背景下的紧迫需求。
2. 大规模人口和财产受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在河流流域和海滨地区。
这些地区容易受到洪水的影响,并且由于密集人口和大规模建筑物存在,一旦洪涝灾害发生,其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预防洪涝灾害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资源有效利用预防洪涝灾害的方法比事后抢救和修复的成本要低。
通过提前采取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以及减少对紧急救援和恢复工作的依赖。
预防洪涝灾害的重要性1. 提前应对风险通过预防洪涝灾害,可以在灾害发生前提前识别并应对潜在的风险因素。
通过建立洪涝预警系统和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及时采取行动,减少灾害的损害,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安全。
2. 减少灾后恢复的工作预防洪涝灾害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后恢复的工作量。
灾后恢复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投入。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这一过程中的重建工作,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3. 保护生态环境预防洪涝灾害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通过预防洪涝灾害,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影响,并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预防洪涝灾害的方法和措施1. 建立强大的预警系统建立强大的预警系统是预防洪涝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浅谈新时期防汛抗旱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时期防汛抗旱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主要就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防汛抗旱;成效;存在问题;对策引言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
如何进一步抓好防汛抗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始终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
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研究经验,重点就新时期下如何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浅谈几点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1新时期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1.1 以人为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头等大事,努力减少洪涝和干旱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威胁,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工作中需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线,把防洪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抗旱保供水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洪水资源,通过洪水管理和全面抗旱,最终实现人与水的和谐。
1.2 人水和谐。
我国一些地方的防洪工程治理给人们的启发:坚固的堤防,幽雅的环境,体现“人水和谐”的理念,强调地域性、现代性、文化性而淡化工程痕迹,达到了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境界。
建设水利工程体系,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又发挥人水相亲的平台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是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渴求。
1.3 应急管理。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新时期国家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速,如何强化预案预测预警工作,适时推出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已成为各级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防汛抗旱工作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是因为,大江大河治理的保证期望值越来越高,同时大量的中小河流、山洪等灾害却频繁发生,而且公众对防汛抗旱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更为关注,防汛抗旱工作影响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2 存在的问题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相比,当前防汛抗旱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关注
SPECIAL TOPICS
Aug.2019NO.8VOL.29
2019年8月第8期第29卷
中国防汛抗旱
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发展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水灾害风险、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也必须从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内涝、“看海”问题表明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能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只有顺应自然、保护生态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刊2019年第8期特别策划“绿色生态与城市防洪”专家观点专题,针对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要求下我国城市防洪规划建设前沿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研讨,共享新形势下城市洪涝防治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观点、新技术、新趋势。
近年来,“城市看海”现象在我国许多城市频频上演,不断刺痛着社会大众的神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洪涝防治面临着新形势,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水系统基本属性出发,谈一谈对新形势下我国城市洪涝防治的几点认识。
当前正处于我国城市洪涝防治总体方略调整的关键期。
城市洪涝问题的产生与我国过去40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分不开的,未来一个时期,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率仍将快速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是决定城市化品质的主要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该阶段,城市洪涝防治也迎来了总体方略调整的关键期:一方面,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改造和提升为落实城市洪涝防治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和新技术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有利于城市洪涝防治总体方略的调整和落实;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发展到现阶段,积累的社会财富能够支撑大规模投入,在城市洪涝防治对城市运转的不利影响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城市洪涝防治资金投入易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城市洪涝防治应放到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统筹考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以自然为主导的生命体,即面状的生态流域;“城市”构成以人为主导的生命体,即点状的社会经济系统。
城市洪涝防治应重视生态流域和海绵城市的理念,构建可持续性城市水系统,把城市融入生态流域生命共同体。
在流域上,要做好源头治理和生态保护,以良好的流域生态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中,
1
特别关注
SPECIAL TOPICS
Aug.2019NO.8VOL.29
2019年8月第8期第29卷
CHINA FLOOD &DROUGHT MANAGEMENT
中国防汛抗旱
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看海”成为常态。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我国快速的城镇化发展。
全球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造成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范围内温度升高,水循环加剧,极端气候灾害事件发生频率增加。
根据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循环影响的检测和归因研究发现,导致径流变化和降雨变率贡献率的因素中,温室气体排放等人为强迫影响占到30%左右。
另外,受下垫面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率加大,湖泊面积萎缩,城市下垫面改变,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加之城市里的人口和财富高度聚集,使得城市洪涝风险和损失增加,这些都加大了城市洪涝治理的难度。
根据全球变化对
中国东部季风区极端降水的预估和洪涝模拟研究结果,未来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流域强降雨天数有明显增加的态势,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内涝防治风险管理以应对新的挑战。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洪涝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新理念和建设方向;2018年2月,亲临四川成都市天府新区视察指导,赋予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18年4月,在长江经济带考察时提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推动长江经济
要处理好城市水系统与流域水循环的关系,从“防”的角度重视对城市建设中可能对水循环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进行管控,重视“拟自然设计”,加强“低影响开发”,尽最大可能维护和促进良性水循环。
城市洪涝防治具体措施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阶段相协调。
中国古人提出“建城先理水”,是指从最开始就要把处理城水关系重视起来,更要把理水建城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全过程。
应当指出的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其城市洪涝防治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均不同,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城市,采用所谓完全“生态化”的措施进行城市洪涝防治,一味抵触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并非生态化城市洪涝防治措施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该措施与许多中国城市的内生特点和发展阶段不相适应。
我国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均很高,局部地区人口密度高达17万人/km 2,这种高密度的内生特点使得我国城市能够提供给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空间极为有限。
另外,从世界城市的演化历史来看,城市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是城市洪涝防治的基
础和骨干;在城水关系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状态后,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增量需求一般通过加强生态化建设来满足,使城市关系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中国城市类型多样,发展阶段不一,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适的城市洪涝防治方案。
“一片天对一片地”,城市洪涝防治需构建立体化体系。
任何城市水问题都不是独立产生的,而是有着极强的相互关联和空间特征,应强调城市治水体系的空间属性,秉承“一片天对一片地”理念,利用绿色屋顶、空中花园、垂直绿化设施、地表调蓄、地下空间等立体化的设施对雨水进行散流、滞蓄、净化。
“一片天对一片地”的思想核心是将雨水在不同的片区各自消纳,在城市中构建具有立体缓释和净化功能的水循环系统,同时建设与城市洪涝防治标准相适应的大、小排水系统,补齐洪涝防治的短板。
具体做法上须对城市水系统进行“内涝积水诊断、产污积污诊断、雨水控用诊断”三大诊断,系统建设“防涝体系、控污体系、雨水利用体系”,最终达到“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三大耦合平衡,实现多种城市水问题的协同治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