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对比研究

近年来,随着个人理财观念的更新,全球金融服务的互相渗透,使得中国也刮起了一股“理财”热浪。个人理财最早在美国兴起,并且首先在美国发展成熟,美国的个人理财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的保险业,当时它是保险推销人员推销产品的一种手段。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美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较为完善的理财服务。

1国外的研究

由于国外的个人理财发展较早,且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国外主要商业银行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西方国家对个人理财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国外关于个人理财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费朗科.莫迪利安尼(美国)的生命周期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是,支出取决于于预期的终身收入。而预期的终身收入取决于年劳动收入和预期的工作年限以及家庭财产。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二是米尔顿.费里德曼(美国)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是,暂时消费由永久收入决定,而与暂时收入无关。永久收入是指居民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Hendrik Hakenes(2003)指出,理财应该包括两方面的的含义:第一,风险分析——对风险资产的分布与相关性的信息进行总结、汇总;第二,风险控制——风险资产组合的积极构造与设计。而理财中介的功能一是代表客户通过收集有关信息来进行风险分析;二是代表客户进行风险控制。在霍尔曼和诺森布鲁门著的《个人理财计划》一书中,作者详细地提到了怎样制定个人理财计划,介绍了多种实用的理财工具及如何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该书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个人理财的原理及运用,不仅对个人一生的理财计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商业银行开发个人理财产品,进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Tom Downey著的《标准普尔教你做好个人理财》(2006)则以深入浅出的手法详细讲述了各种理财方式、投资工具、投资理念等重要问题,解开了隐藏在复杂难懂的数字和眼花缭乱的投资理财环境背后的重要原则和成功之道。

综上所述,由于国外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较早,研究也较为深入,这些研究为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思路。

2国内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个人理财方面的研究及专著并不是很多。但是近几年个人理财市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相关学术研究,很多相关学者对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国外及香港地区个人理财市场的经验介绍。伊娜(2007)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日本、欧洲的个人理财业务,并将国内外个人理则业务做了比较分析。杨米沙和石飞(2006)向我们介绍了香港地区的个人理财业务。认为香港银行的分支机构在迅速向零售型转变,个人业务核心是发现需求与创新产品,客户经理及其理财策划是实现业绩的支柱。

二是国内个人理财业务的客户群分类研究。张海燕和凌江淮(2006)通过分析,指出40—54岁的中高端客户构成银行目前主要的客户群体。30—39岁的中高收入阶层是银行主要的目标客户群。从年龄方面细分,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中高端客户定位,应切实稳固40—54岁的中高收入阶层,积极培育拓展30—39岁的中高收入阶层。王亚娟,陈希敏(2007)以西安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城区居民的理财需求的问卷调查,对影响居民理财需求的若干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学历较低的个人更愿意接受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服务,但对理财的需求较弱。而学历较高的中高收入者,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高于目前国内银行理财水准的金融服务。此篇文章以案例说明大中型城市居民真实的理财需求,并且运用模型进行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是个人理财业务拓展的研究。叶蓓(2005)提出,要进一步拓展我国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方面是进一步丰富个人理财产品,通过对理财产品的有效组合,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是培养合格的理财人员队伍;再次,建立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李晓彤(2006)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业务特点选择变量,来决定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和市场细分的层次,以便银行更好地为不同客户群体服务,促进个人理财业务更好地发展。从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建设角度研究,王淳(2005)提出,一件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但是品牌效应是独一无二的,产品会很快过时落伍,但成功的品牌会持久不衰,国内银行业要强化个人理财业务走品牌竞争之路的意识,创建自己的理财品牌。并指出,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银行品牌的附加值和银行声誉。

四是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闫芳芳(2009)认为,虽然近几年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但是存在银行创新意识不强,理财产品趋于同质化,产品定价混乱,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服务方式单一化,产品后期服务滞后等问题。在找出问题的同时,国内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其中彭凌(2010)提到,加强产品设计创新,进一步细分个人理财服务市场,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理财绩效评估和管理机制等措施,都有利于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是国内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与特点。尤启恒(2010)认为,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系列,如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计划”等,理财产品逐渐趋于品牌化和系列化。但是,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市场,仍然处在初级阶段。金玉环(2009)指出,各商业银行的大部分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基本上是以数量取胜,而非注重产品的设计和适销对路。张垿(2010)则总结了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产品的主要特点,一是低风险、保本型信托类银行理财产品走俏;二是银行理财产品门槛不降反升;三是中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占主导。

3文献综述结论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对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拓展和创新有所研究,但在个人理财产品的差异比较上还比较缺乏。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增长较快,每月都有上百款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严重。面对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客户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抉择,同时也不利于银行拓展市场和细分市场,不利于理财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对比研究十分必要。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进行对比分析,以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建设银行和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定量对比研究,分析他们各自的产品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