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总结-天平山砚台山太湖西山崇明岛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总结-天平山砚台山太湖西山崇明岛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总结-天平山砚台山太湖西山崇明岛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牛松荧

报告日期:2018 年 12 月 3 日

目录

言 ....... ...(3页)

1、地质图相关知识学习及应

用 ..........(4页)

2、地质罗盘仪结构、使用方法学习及其应

用 ..........(5页)

3、岩矿识别鉴定方法学习及应

用 ..........(7页)

4、天平山-焦山(侵入

岩) ..........(9页)

5、砚台山(沉积

岩) ..........(10页)6、太湖西山地质情

况 ..........(11页)

7、崇明岛地质成

因 ..........(13页)8、山区地质灾害及其预

防 ..........(14页)

附件1:地质剖面图绘

制 ..........(16页)

附件2:选取某一岩体至少两个面进行量

测 ..........(17页)

附件3: 1个矿物、3个岩样的鉴定及描

述 ..........(18页)

绪言

1、工程地质实习的目的、要求:

地质教学实习是整个地质科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地质教学实习内容包括: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别;各种内、外动力地质现象的认识;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洞室与边坡稳定性分析等工程地质条件的评价;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等。要求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的实习阶段进行地形图判读;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在地形图上定点;实测地质剖面,做好地质点及路线地质编录、井泉水点的水文地质调查、洞室和边坡的工程地质调查、样本和样品的采集和编录;绘制地质剖面图、地质平面图、地层柱状图、地质素描图等图件。通过地质教学实习使学生能得到编写地质报告等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

2、实习区概况

实习的过程中,在焦山学习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量了岩石的产状,学习了有关球状风化的知识并观察测量了断层的走向;在大阳山学习了有关滑坡的知识,大阳山滑坡为目前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滑坡;在砚台山学习了沉积岩、褶皱,观察了岩层的层状结构,向斜以及风化;在元山了解并学习了有关石灰岩的知识,在西山地质博物馆了解到了大量有关吴中地区的特色矿物,包括太湖石、页岩石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矿物、宝石、观赏石,比如,巴西的天河石、巴西的发晶、新疆的和田玉(青白玉)、内蒙古的玛瑙、巴基斯坦的海蓝宝石、缅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阿富汗玉还有马达加斯加的电气石,除了这些宝石,还有许多观赏石,比如湖南的萤石(CaF2)、巴西的紫晶洞(SiO2)、方解石、雌黄等等,还见到了距今1.5亿年前的硅质木。

3、教学方法和教学实习成果概况

教学方法:老师先在教室将理论知识授予我们,之后再到实习区进行实地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日后的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实习成果:经过了一周的工程地质实习,大致掌握了以下几个能力:①、掌握了岩矿的识别与鉴定并简述其成因;②、学会了绘制并利用地质图的能力;③、掌握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④、了解了有关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的成因与结构;⑤、了解滑坡(山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⑥、了

解了崇明岛的成因与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一、地质图相关知识学习及应用

地质图是将沉积岩层、火成岩体、地质构造等的形成时代和相关等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用一定图例表示在某种比例尺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是表示地壳表层岩相、岩性、地层年代、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产分布等的地图的总称。显示制图区域地质组成及

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通常有普通地质图、大地构造

图、古地理图等。

1、地质图的内容及表示方法

(一)比例尺:比例尺是地质情况在图上缩小的程度。

(二)图例

2、地质图的阅读

读图的步骤:

①、读图名;认识地形方向;认识地质图图幅所在位置;了解比例尺。

②、看图例,结合图例了解该地区地物的位置及其分布情况,从而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以及底层及新老顺序等。

③、结合等高线的特征读图幅内山脉、丘陵、平原、山顶、山谷、陡坡、缓坡、悬崖等地形的分布及其特

征。

3、利用地质图制作地质剖面图

(一)定义:所谓地质剖面图,是指沿铅垂方向,将大地

切开片,反映切开断面上岩层及构造形态的图件,其中沿

岩层走向切的剖面叫纵向剖面,沿岩层倾向切的剖面叫横

向剖面。由于横向剖面反应构造形态最清楚,因此地质上

讲的剖面图一般是指横向剖面图。

(二)绘制剖面图的步骤:①选定剖面位置②作基线:在

方格纸的中下部位画一条直线作为基线,定基线的海拔高

度为0.00m,亦可为该剖面线上所经最低等高线之值③做垂

直比例尺④垂直投影,绘制地质剖面⑤连成曲线,勾绘地质界限⑥标注地物位置、图名、比例尺和剖面方向,并加以整饰,使之美观。

*应用部分:地质剖面图绘制【见附件1】

二、地质罗盘仪结构、使用方法学习及其应用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等。因此必须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

1、地质罗盘仪的构造

由磁针、刻度盘、斜测仪、瞄准战板、

水准器等几部分安装在铜、铝或木质的

圆盆内组成,如右图所示。

2、地质罗盘仪的使用方法

(一)使用前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

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及磁子午

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校正时,可旋动罗盘仪的刻度螺旋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度数就为真方位角,

(二)目测物方位的测量

(三)岩层产状要素的测量

岩层的空间位置决定于其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测量岩层产状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①岩层走向的测定

岩层的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

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罗盘仪长边

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仪,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

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②岩层倾向的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测量时,将罗盘仪北端或接物战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仪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仪,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假如在岩层顶面上测量有困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战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仪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如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则用罗盘仪南段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即可。

③岩层倾角的测定

岩层倾角是岩层层面与假象水平面见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延其他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测量时,将罗盘仪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岩层左右摆动罗盘仪并用中指搬动罗盘仪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度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

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即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倾向为220°,倾角为35°,则记录为SW220°∠35°或220°∠35°或N50°W/35°SW或S50°E∠35°SW。*应用部分:选取某一岩体至少两个面进行量测【见附件2】

三、岩矿识别鉴定方法学习及应用

(一)矿物

矿物是地壳中的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绝大多数矿物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即内部的原子或离子是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具有这种结构的称为晶体。绝大多数矿物都是晶体,具有各自特定的晶体结构,当生长条件合适时同种矿物的单个晶体往往都有自己常见的形态,称晶体习性,如针状、柱状、粒状、板状、片状等习性。

1、矿物的物理性质

(1)颜色:自色(本身的固有颜色);他色(矿物混入某些杂质所引起的颜色)

(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3)透明度

(4)光泽:①金属光泽②半金属光泽

③金刚光泽④金刚光泽⑤油脂光泽与

树脂光泽⑥丝绢光泽⑦珍珠光泽⑧土

状光泽

(5)硬度:摩氏硬度:1-滑石;2-石

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

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6)解理与断口:矿物收外力作用时,能延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的沿着解理面以外方向破裂,其破裂面称作断口。

(7)密度

(8)弹性、挠曲、延展性

2、常见矿物

黄铁矿FeS2、石英SiO2、赤铁矿Fe2O3、褐铁矿、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OH)2、石膏CaSO4·2H2O、橄榄石(Mg,Fe)2[SiO4]、辉石(Ca,Mg,Fe,Al)2[(Si,Al)2O6]、闪角石

(Ca,Na)2~3(Mg,Fe,Al)5[Si6(Si,Al)2O22](OH,F)2、斜长石、正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石榴子石、滑石、高岭石、蒙脱石

(二)岩石

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组成物质,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岩石按其形成方式有火成岩(又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三大类,它们分别是岩浆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和变质作用的产物。

1、火成岩(岩浆岩)

火成岩是岩浆作用的产物。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在大陆或海洋,在地表或地下,火成岩都有广泛分布。

2、沉积岩

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3、变质岩

原先生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及化

学活动性很强的气体和液体作用后,在固体状态下发

生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的改变形成新的岩石,这就是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三)岩矿鉴定方法

①外表特征鉴定法,根据其产状进行的粗略的鉴定

②科学仪器鉴定法,包括光学显微镜法、热分析方法、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物相分析、谱学分析

<手标本下岩矿石的鉴定>

不同的矿物外表特征和物理性质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对矿物进行肉眼鉴定,一般可从矿物的外形、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的力学性质等方面来对矿物进行鉴定。

1.矿物形态:单体形态、集合体形态

2.物理性质

3.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

4.力学性质:硬度、解理和断口

5.其他物理性质:比重、弹性、挠性、磁性、脆性

*应用部分:1个矿物、3个岩样的鉴定及描述【见附件3】

四、天平山-焦山(侵入岩)

天平山-焦山形成于1.36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山体为钾长岩花冈石组成。当地壳隆起为山时,地层的一部或数部上下错位或扭曲,天平山的断层倾斜幅度较大,近于垂直。经亿万年风雨冻曝,风化部分剥落,残存坚硬部分森然耸立,仿佛万笏朝天。

侵入岩是指当上覆岩层压力减轻时,软流层中的岩浆就钻出,在地壳深处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由于岩浆侵入而缓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使矿物结晶,因此侵入岩晶粒粗大,具有显晶质结构。侵入岩和火山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产出的地质构造位置和结晶环境,两者间除可以通过结晶程度进行鉴别外,侵入岩侵入于早先形成的岩石中时,“最省力”的方式是沿裂隙侵入并使其横截面有较小的周长,主体沿侵入方向延伸,虽形态多样,但多为近圆柱状。

(1)岩性:该处主要为花岗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结晶粒装深成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花岗岩具有多种颜色,如灰白色、灰色、肉红色等,主要由长石的种类和颜色而定。

(2)节理:侵入岩体中常见的节理有:横节理、纵节理、斜节理和层节理;横节理,又称Q节理,指节理面与岩体中流线构造(原生线状流动构造)相垂直的节理。这可能因岩浆冷凝不均,垂直流线方向产生张力所致。节理面较粗糙,产状较陡直。其中常被岩浆填充,形成互相平行的岩墙或岩脉。;纵节理,又称S节理,指节理面平行于流线构造的节理。这可能因岩浆在流动

方向由外及里冷却收缩不均产生剪切力所致。节理面平直,节理裂

隙紧闭,产状较陡。层节理,又称L节理,指节理面平行于流面的

节理,常发育于岩体顶部或与围岩接触的平缓部位。这可能因岩浆

自上而下冷却依次逐收缩所致。上述三种节理常把入侵体分割成大

小方块,促进岩石风化。花岗岩地貌中因此常发生球状风化。

(3)风化:球状风化,由于白天太阳光照射,岩石温度升高受热

膨胀而产生环向力,夜晚岩石降温冷却收缩而产生径向力,导致岩

石表面产生裂缝以致产生片状剥落。图示:球状风化

(4)岩脉:又称“岩墙”,为充填在岩石裂缝中的板状岩体,横切岩层,与层理斜交,属于不整合入侵体的一种。岩脉的宽度一般为几十厘米至数十米。个别打的可达几十公里以上。根据成分、形态、产状及与地址构造的关系,可分为简单岩脉、岩脉群及环状岩脉等。有人将直立的或近直立的板状岩体称为岩墙,而将与层理斜交,形状较不规则的板岩称为岩脉。

五、砚台山(沉积岩)

砚台山位于藏书镇善人桥西,海拔88.5米。山体由轻度热变质的砂页岩构成,山石呈青灰色,石质硬度较澄泥砚次之,此石质制作的砚台称为苏砚。

<沉积岩>三大岩类的一种,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

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是在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任何现成岩遭受风化

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以及生物作用及火山作用的产物在

原地或经过外力的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岩,又经成岩作用而

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

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沉

积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岩中所含有

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此次来到的砚台山主要为页岩沉积岩

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沉积岩的构造:层理构造、递变构造、波痕和泥裂

<褶皱>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变形称为褶皱。褶皱的主要要素包括核部、翼部、枢纽、轴面。背斜的同一褶皱面上的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线为脊线;向斜的同一褶皱面的最低点为“槽”,它们的连线为槽线。拐点为连续的周期性波形曲线上,上凸与下凹部分的分界点。

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是两翼岩层以核部为中心向两侧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上弯曲。向斜是两翼岩层向核部倾斜,形态上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背斜核部露出的岩层时代相对较老,而

翼部时代相对较新;向斜核部岩层时代较新,翼部时代较老。相邻

向斜和背斜公用一个翼部。

根据轴面产状,褶皱可分为:①直立褶皱②斜歪褶皱③倒转褶

皱④平卧褶皱⑤翻卷褶皱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1)褶皱的核部是岩层强烈变形的部位,岩石的破碎、裂隙发育,

直接影响到岩石强度和岩体的完整性。所以在褶皱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必须注意岩层的坍塌及漏水、涌水问题。

(2)褶皱的翼部不同于核部,以倾斜岩层为主。在褶皱翼部布置工程时应注意岩层的产状。

六、太湖西山地质情况

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湖的东南隅,包括西山本岛及桃花岛、三山岛、衡山群岛等20多个小岛。其内主要地质遗迹有从志留纪到早三叠纪的底层发育齐全。

苏州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的南东部,地质构造十分发育,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缥缈峰推覆构造。在晚石炭世石灰岩地层出露的地方,以岩溶地貌发育为特征。山上奇石嶙峋,状若羊群,裂隙发育处形成或曲或直的一线

天和千姿百态的石林。由于地下水与地表

水的长期作用,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林

屋溶洞受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

经地下水长期溶蚀而成。目前仍处在发育

之中,是一个十分年轻的溶洞。同时由于

地层产状近于水平,在重力作用下,岩层

崩塌形成顶平如屋、或直或曲、或长或短,姿态万千的石堑等洞内“重力作用遗迹”奇观。在园林中常见的太湖石最早发现于太湖西山。石面凹凸有致、涡洞相通、洁白圆润,具有“瘦、漏、透、皱、奇”五大特点。太湖的成因至今说法不一,主要有“泻湖说”、“构造下沉说”、“积水成湖说”、“风瀑流侵蚀成湖说”、“陨石冲击说”,其中,渲泄、不畅、积水成湖的观点被多数地学工作者普遍接受。据研究,太湖最后形成的时间为距今2000~2500年。

(1)西山地质博物馆主要藏品包括大量有关吴中地区的特色矿物,具体有太湖石、页岩石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矿物、宝石、观赏石,比如,巴西的天河石、巴西的发晶、新疆的和田玉(青白玉)、内蒙古的玛瑙、巴基斯坦的海蓝宝石、缅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阿富汗玉还有马达加斯加的电气石,除了这些宝石,还有许多观赏石,比如萤石(CaF2)、紫晶洞(SiO2)、方解石、沙漠玫瑰(石膏)、孔雀石、钟乳石、雌黄等等,还有距今1.5亿年前的硅质木。

(2)太湖地区的地质概况

关于太湖的形成原因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包括渴湖说、构造说、气象说、风暴流说、河流淤塞说、火山喷爆说、陨击说。根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最新研究成果:确定石湖石棍为陨石,太湖为陨石冲击坑。冲击溅射物是指冲击成坑作用中被抛射到空中再溅落在冲击坑及其周边地区的受冲击而变质的陆源物质。太湖冲击溅射物主要分布在石湖和太湖湖底较硬的黄土层之上的淤泥层中,说明太湖冲击坑建设物形成于全新世一万年之后。①[①摘自百度百科]

(3)元山:石灰岩

石灰岩(Limestone)简称灰岩,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有时含有白云石、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有灰、灰白、灰黑、黄、浅红、褐红等色,硬度一般不大,与稀盐酸有剧烈的化学反应。按成因分类属于沉积岩。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

的。石灰岩按成因可划分为粒屑石灰岩(流水搬运、沉积

形成)、生物骨架石灰岩和化学、生物化学石灰岩。按结

构构造可细分为竹叶状灰岩、鲕粒状灰岩、豹皮灰岩、团

块状灰岩等。石灰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CaCO3易溶蚀,故

在石灰岩地区多形成石林和溶洞,称为喀斯特地形。石灰

岩是烧制石灰和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炼铁和炼钢的熔剂。

(4)断层的识别图示:元山

断层存在的标志:

(1)地质体不连续

(2)断层面(带)的构造特征:①镜面、擦痕与阶步②牵引构造③断层岩

(3)地貌和水文等标志

七、崇明岛地质成因

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中国第三大岛屿,面积1200.68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1300多年来,崇明岛从长江口两个沙洲演变成祖国的第三大岛,并是中国现今河口沙洲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典型河口沙岛。它位于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l′15″,处于长江入海口,三面临江,东南濒东海,西、南分别与江苏常熟、太仓、上海市嘉定、宝山、川沙、南汇等取隔江相望,东、北分别与江苏启东、海门市一衣带水。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形似卧蚕。全岛总面积1064

㎞2(根据1981年底土地普查资料,包括永隆

沙22㎞,其中区属817㎞2。另外,崇明岛东

西两端每年还在以143米的速度扩展。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

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

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

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

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

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②[②摘自百科词条“崇明岛”]

<河口冲积岛>

(1)成因

冲积岛的成因不尽相同。我国长江口的沙岛是由于涨落潮流不一所致,形成暖流区,是泥沙不断成积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岛成因不一,有的是有河心滩发育而成;有的是由于河流中油岩岛阻挡产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较慢的一侧泥沙沉积而成沙垣,再发育成沙岛;有的由河口沙嘴发育而成,最典型地台湾岛浊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岛;还有一种是由波浪侵蚀沙泥海岸,从海岸分离出小块陆地,也成了沙岛,这种沙岛较为少见。

(2)作用

主要外力作用:河流水的沉积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

八、山区地质灾害及其预防

(1)山区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

<崩塌>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危害: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中国兴建夭兰铁路时,为了防止崩塌掩埋铁路耗费大量工程量。崩塌有时还会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这样就会将上游建筑物及农田淹没,在宽河谷中,由于崩塌能使河流改道及改变河流性质,而造成急湍地段。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

危害: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

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

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

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

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

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

造成重大损失。

<泥石流> 图示:大阳山滑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2)大阳山地质灾害及其整治措施

大阳山滑坡为苏州地区迄今为止苏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滑坡地质

成因:苏州大阳山西侧边坡因开挖历史较长,形成了整体高差超250m的高陡边坡,严重威胁着坡下开发区居民及用地安全尤其以其顶部的碎裂基岩滑坡危险性最大。

整治措施:

①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排除地表水、地下水

②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削坡减重,修筑支挡工程

③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在前期地质灾害勘察的基础上,江苏地调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采用削坡、降坡方法消除滑坡体,并对滑体后缘的上部进行加固,消除滑坡隐患,最终对整个滑坡、坍塌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最终会与周边建设的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总复习

软弱结构面:延伸较远、两壁较平滑、充填有一定厚度软弱物质的结构面,如泥化、软化、破碎薄夹层等的面。天然应力状态: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隆爆:表现为近地表出现细长的隆褶或类似低角度逆断层的断隆,一般高度较小,而延伸长度较大。蓆状裂隙:在出露于地表的侵入岩体中,由于区域性卸荷剥蚀,广泛见于一种近地表平行分布的区域性裂隙发育,通常上部较密,向下逐渐变稀疏,即蓆状裂隙。岩芯饼化现象:钻进过程中岩芯裂成饼状的现象是高地应力区所特有的岩体力学现象。岩饼的厚度与岩芯的直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约为直径的1/4到1/5;所有岩饼的表面均为新鲜破裂面,而且边缘部分粗糙,多数内部隐约见有顺槽,或沿一个方向的擦痕和与之正交的拉裂坎。蠕变:固体材料在恒定荷载作用下,变形随时间缓慢增长的现象。松弛:粘弹性固体材料在恒定应变下,应力随时间衰减的现象。差异卸荷回弹:在卸荷回弹变形过程中,会因岩体中各组成单元力学性能的差别、应力历史的不同以及岩体结构上的原因,引起差异回弹而在岩体中形成一个被约束的残余应力体系。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蠕滑(稳滑):断层持续不断缓慢蠕动的称为蠕滑或稳滑。粘滑:断层间断地、周期性突然错断的为粘滑。地震烈度:是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振动强弱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地震

基本烈度: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一半取100年)在一定地点的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地基土的卓越周期:表层沉积能对基岩传来的地震波起选择放大作用,某些周期的地震波在表土层中多次反射叠加而增强,这样就会使表层振动中这类周期的波多而长,这就是该表层土的卓越周期,也就是它的自振周期。震源:弹性波的地下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地震波:地震时震源释放的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它包括两种在介质内部传播的体波,即纵波和横波。砂土液化:饱和松砂的抗剪强度趋于零,由固体状态转化为液体状态的过程和现象。振动液化:饱和砂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产生超孔隙水压力。随着超孔隙水压力的不断增加,砂土的抗剪强度降为零,完全不能承受外荷载而达到液化状态。涌沙:砂土液化后在薄弱部位开裂,阻力减小,上升水流流速大、水头损失小。因而在裂缝处出现喷水冒砂现象。流砂:饱和松砂中剪应力增大时,在不排水条件下的剪缩势使土内孔隙水压力大幅度提高,土强度骤然下降,导致砂土无限流动的现象。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土中细颗粒随渗流水从自由面向内部逐渐流失形成管状通道的现象。岩石质量指标RQD:用直径75mm金刚石钻头在钻孔中连续采取同一层的岩芯,其长度大雨10cm的芯段之和与该岩层钻探总进尺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工程地质总结样本

基础概念部分 1.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 旋转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 的热能) 引起。主要分为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地震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 以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 并经过大气、 水、生物因素所引起, 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 类型: 风化作用、地面流水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作用、风的作用、湖泊沼泽、海洋作用、块体运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3.层理: 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 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 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常见层理类型: 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 、粒序层理 4.水理性质: 吸水率: 常压条件下, 岩石吸入水分的质量与干燥岩石质量之比。 饱水率: 高压或真空条件下, 岩石吸入水分的质量与干燥岩石质量之比。 饱水系数: 岩石的吸水率与饱水率的比值。 渗透性: 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溶解性: 指岩石溶解于水的性质。 软化性: 指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强度降低的性质。软化系数为岩石在饱水 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与风干状态下强度之比。<0.75是强软化的岩石。 崩解性: 指粘土质岩石吸水膨胀的性质。 抗冻性: 指岩石抵抗冰劈作用的能力。 5.抗剪强度: 岩体或土体在剪切面上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应力 6.走滑断裂: 也叫平移断层, 由于地壳水平剪切力或者不均匀的侧向压力使两 盘沿着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移动的断层。 7.岩体: 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地质体。

8.结构面: 分割岩体的任何地质界面。 9.结构体: 岩体由结构面切割成的单元块体 10.土的三相体系: 土是由固体相、液体相、气体相组成的三相体系。 固体相指土中的矿物颗粒, 简称土粒。它构成土的骨架, 称为土骨架。 液体相由水溶液组成, 可分为强结合水、弱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等。 气体相由空气和其它气体构成。 11.第四纪沉积土的种类哪些: 残积土、坡积土、冲、洪积土、湖积土、海 洋沉积土、风积土、冰川沉积土。 12.主要的粘土矿物的吸水特征: 高岭石晶层之间连结牢固, 水不能自由渗入, 故其亲水性差, 可塑性低, 胀缩性弱; 蒙脱石则反之, 晶胞之间连结微弱, 活动自由, 亲水性强, 胀缩性亦强; 伊利石( 水云母) 的性质介于二者之间。 13.颗粒级配: 土的颗粒级配是指土中各粒组的相对百分含量, 一般见各粒组占 土粒总质量( 干土质量) 的百分数表示, 也称为土的粒度成分 14.粘性土的稠度界限( 从图中识别) 土从某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的界限含水量称为稠度界限, 又称为阿太堡( Atterberg) 界限 工程上常见的有液性界限wL和塑性界限wp 液性界限, 相当于土从塑性状态转变为液性状态时的含水量, 简称液限wL 粉土的液限在32~38%之间, 粉质粘土为38~46%, 粘土为40~50%。 塑性界限, 相当于土从半固体状态转变为塑性状态时的含水量, 简称塑限wp

长安大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后附19,12年原题)

?程地质分析原理题库(后附19年和12年原题) ——?安?学地质?程 ?、解释以下概念(每题2分,共20分) 活断层:?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粘滑断层:也叫地震断层:以地震?式产?间歇性的突然滑动。锁固能?强。蠕滑断层:沿断层?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锁固能?弱。 地震:地壳岩层因弹性波的传播所引起的震动。 震源:地球深处因岩?破裂引起地壳振动的发源地。 震源距:震源离场地的距离。 震中:震源在地?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震中离场地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中?震源的距离。 转换断层:岩?圈板块的守恒型边界。岩?圈板块沿转换断层相对运动,但板块体积恒定不变。 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处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种类:体坡:P波(primary wave)(初波,纵波,压缩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前进?向?致,振幅?,速度快,周期短 S波(secondary wave)(次波,横波,剪切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前进?向垂直,振幅?,速度慢,周期??坡:R波(瑞利波),滚动,垂直平?上下动 Q波(勒夫波),蛇动,?平?摆动 震级:震级M(magnitude)是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阻尼系数与临界阻尼系数的?值)0.8,放?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以微?表示的振幅A的对数值. 烈度:是表示地震发?时对?个具体地点的实际震动的强弱程度。 基本烈度:指在今后?定时期内,在?定地点的?般场地可能遭受的最?烈度。设计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如甲类建筑(建筑重要性分甲、?、丙、丁4类),应?于本地抗震设防烈度 1度。 等震线: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场地地震效应:在地震作?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与地?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为地震效应。 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结构在?平地震?作?下的最?加速度反映与重?加速度?值的统计平均值。 卓越周期:由于表层岩?体对不同周期的地震波有选择放?作?,某种岩?体总是选择某种周期的波放?的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周期即该岩?体的特 征周期,也叫卓越周期。 H:覆盖层厚度;Vs:测试剪切波速 烈度?区化: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参考模板)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工程地质条件】指的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地貌、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与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引起的、对建筑本身的顺利施工和正常运行,对建筑的安全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称为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以便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天然斜坡】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未经人为扰动。 【人工边坡】人类为某种工程、经济目的而开挖的,往往是在自然斜坡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形态。 【粘滑】活断层出现的间断地、周期性的突然错动现象称为粘滑。 【地震效应】在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于地面出现的各种震害或破坏,称之为地震效应。 【地基效应】地基效应指的是地震使松软土体出现压密下沉、砂土液化、淤泥塑流变形等,从而导致地基失效,使上部建筑物破坏的效应。 【全迹长】裂隙的两个端点在测网上、下界测线位置以内,裂隙的可见迹长称为全迹长。 【半迹长】裂隙的一端延伸出测网的顶、底界外,而另一端在测网内出现,且与中线相交时,裂隙在中测线上的交点与裂隙在洞壁上的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裂隙的半迹长。 【截(断)半迹长】裂隙在中测线的交点至裂隙与测网顶、底界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裂隙的截半迹长。【泥石流】泥石流又称山洪泥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碎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拱坝】是指一种在平面上向上游弯曲,呈曲线形、能把一部分水平荷载传给两岸的挡水建筑,是一个空间壳体结构。 【重力坝】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挡水建筑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体是由若干坝段组成。 【地震烈度】地震时一定地点的地面震动强度的尺度,是指该地点范围内的平均水平而言。 【潜蚀】当渗流力达到一定值时,土中的某些颗粒就会被渗透水流携带和搬运,这种地下水的侵蚀作用称为潜蚀。 【渗透变形】当渗透力达到一定值时,岩土中一些颗粒、甚至整体就发生移动,从而引起岩土体结构变松,强度变低的变形和破坏现象称为渗透变形。

工程地质勘查总结

1对矿产勘查学的认识 成矿预测:是为了提高矿产勘查的成效和预见性而进行的一项综合研究工作 成矿远景区:指根据矿产勘查初步研究的潜在含矿趋于或成矿有利地带,又称成矿粑区 成矿模型:是通过抽象,简化,类比,使所研究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状态变为一观测的形式。 包括:1原样模型2相似模型3图像模型4数学模型 成矿模型:成矿模型可分为 1 以观测资料为基础的经验模型也称为描述型模型 2 以理论概念为基础的成因模型,也称为概念模型。每个矿床模型所接受的模型一般都包含这两个方面。 矿产勘查模型:是表述目标矿床及其一定勘查技术产生预期效应的模型体系建立矿床勘查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矿产勘查的要求,避免收集和解释不必要的资料,费用额无成效的科学研究。成矿模型匹配相应的勘查技术后的表达方式称为勘查模型。 整装勘查:是指在资源前景明朗的地区,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找矿着眼开矿,开矿引导找矿,打破传统的评价阶段和阶段划分模式,一矿产开发利用为最终目的,将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开发一条龙实设计,物,化,电,磁,钻等多种,多方法的整合施工加快开发速度。整合勘查:是指拜拜、更具矿床的形成规律罪域同一成矿带,同统一成矿体系或出于一个矿集区,一定范围物化探异常区内的矿业权区,进行同一工作部署,同一组织的勘查形式。同时也是对人员,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优化整合。 勘查应用技术方法及介绍:

遥感:是利用诸如常规的照相机或利用对可见光及可见光区域之外的电磁辐射敏感的电子扫描仪获取影响用于的分析的技术。 矿产地质填图:矿产勘查阶段的地质填图称为矿产地质填图,由地质勘查部门自行完成,比例尺一般为1:1万,1:5000,1:1000有些情况下为1:500。野外填图的比例尺越大,要求控制程度和研究程度越高。 探矿工程:探矿工程技术包括坑探和钻探两大类。钻探技术是目前地质勘查中运用最多的技术手段。 坑探:坑探工程的简称,是在地表;和地下岩石或矿体中挖掘不同类型的坑道,以了解地质和矿化情况。包括(探槽浅井平同石门等) 钻探:是利用机械碎岩方式向地下岩层钻井的一种地质勘查方法,主要利用探明深部的地质和矿体厚度,矿石质量,结构,构造情况,包括提供地下水汗水情况以及验证物、化异常,寻找盲矿 回次:指在钻孔施工中,将钻具下入孔中进行钻进直至将钻具提出孔外这样的一个循环,称为回次。 岩心采取率实际采取的的岩心长度或岩屑体积除以该取芯孔段实际进尺长度,以百分率表示。

工程地质工作总结

工程地质工作总结 篇一:工程地质总结 工程地质总结 模块一 工程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天然建筑材料。 模块二 1.内圈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2.地核主要含铁,镍的物质组成 3.岩石包括:胶结物和矿物 任务一造岩矿物 1.矿物:地壳中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2.造岩矿物 a.单质:金银汞铅石墨金刚石 B.石英方解石石膏 3.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形态 2)矿物的光学性质 a自色

B3)矿物的力学性质 a.硬度 滑石硬度为1金刚石硬度为10 在野外用于鉴定的物品:软铅笔(1度)指甲(2-2.5度)小刀铁钉(3-4度)玻璃棱(5-5.5度)钢刀刃(6-7度) B.解理(巧克力)和断口(掰甘蔗) 解理:矿物受到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的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地沿着解理面以外方向破裂,其破裂面称为断口 任务二岩浆岩按地质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 Sio2→→→→→→→→→→由多变少 2.岩浆石的构造 (1)条带状构造 (2)块状构造 (3)气孔状构造 (4)杏仁状构造 (5)流纹状构造 3.主要岩浆岩 (1)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

(2)中性岩类:正长岩,正长斑岩,闪长岩,闪长斑岩,安山岩,粗面岩 (3)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4)超基性岩:橄榄岩,辉岩 任务三沉积岩及其工作性质 从体积上看,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7.9%,从分布面积上看,沉积岩站陆地面积的75% 1.沉积岩的形成 (1)原岩风化破坏阶段 (2)搬运作用阶段 (3)沉积作用阶段 (4)固结成岩阶段 2.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2)泥质结构(3)晶粒结构(4)生物结构 3.沉积岩的分类及主要的沉积岩 分布最广最常见的三种沉积岩:页岩,砂岩,石灰岩 1)碎屑岩类 (1)砾岩和角砾岩 (2)砂岩 2)黏土岩类 (1)泥岩 (2)页岩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学习指南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学习指南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是一门分析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同学们要实质性地学好本课程,不仅要了解地质体的属性,而且要对人类工程活动的特性有所了解,只有将“地质体”和“人类建筑活动”特点有效理解和掌握,才能学好这门交叉性学科。具体如下: (1)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建议在此之前建议先修如下课程:《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石力学》。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熟悉各种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掌握对它们进行分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便在今后工作中能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点,判定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并提供恰当的处理措施。实践经验证明,工程建筑物因地质原因产生问题主要是由于分析判断失误。所以,最重要的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记忆某些条文。 (3)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真正融入贯通,必须通过地质工程实习,只能通过亲身实习才能对地质体和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深刻理解。 (4)本课程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较广泛,包括边坡稳定性、隧洞稳定性、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地基稳定性、区域稳定性等多方面,其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独立性很强的研究方向,且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不断深入,建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不求一蹴而就,而要着重注意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思维的培养; (5)本课程的很多内容和理论是基于我国西部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归纳提炼而成,并随着大型建设工程的地质问题解决而逐步发展,尤其水电工程是西部显著的大型工程。因此,课程的很多内容是以水电工程为例,如地基岩体稳定性研究中,不是传统的土质地基竖向荷载,而是以斜向荷载作用下的岩质地基为例,再如水库诱发地震,蓄水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等等。 (6)本课程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力与强度的观点,理解这一点对于学好本课程非常关键。如在边坡工程中强调的是地应力和岩体强度的矛盾,若地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则边坡失稳,否则边坡稳定;再如在地下洞室中强调的是次生应

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精选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1、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 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场地工 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 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如房屋工 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变形等; 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 稳定等;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 渗漏 、斜坡稳定性、坝体抗滑稳定性等; 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地应力、突水等。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 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 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大 类。3、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 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 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 应用地质学的范畴。狭义:工程地质学基 础、工程地质勘察学、区域工程地质学。 广义:狭义、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 3、研究对象:与工程有关的地质环境 4、活断层基本特征:①活断层是深大断 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②活断层具有继承性 和反复性 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粘滑型 断层和蠕滑型断层两种 ④活断层的类型 有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行断层。 5、活断层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 ⑴地质上,只要是见到第四系中、晚期的 沉积物被错断,均视断层为活断层。⑵地 貌上,①不同地貌单元突然相接,或两边 沉积物厚度显著差别例如,隆起山区与断 陷盆地突然相接。一次错动量大的活断 层,沿线分布断层三角面、断层崖、陡坎、 垭口、“V 型谷”等 ②地貌单元的分解和 异常例如,河流阶地、山脊、水系、夷平 面、坡洪积扇等地貌单元由于活断层作 用,使其产生错断、分解。活断层作用使 正常发育的地貌系统出现异常形态或特 殊地貌景观。如断层带一侧,河流的同步 肘状拐弯、宽窄变异,断层下降盘一侧线 状排列的洪积群、泥石流、滑坡、串珠状 洼地等。⑶水文地质上,由于断层带构造 物质松散,容易形成强导水带,因而活断 层带一线分布泉水、温泉,出现植被发育 现象。也由于活断层为深大断裂,深循环 水将导致水的化学异常。对古代建筑物破 坏、错断、掩埋等情况调查,可以帮助判 断活断层当时的错距等情况。6、地震的 分类,地震震级,地震烈度:⑴①按成因 分类: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诱 发地震 ②按震源深度分类 浅源地震: 0<70 km (大陆地震多属此类) 中源地震: 70~300 km 深源地震:>300 km ③按地 震M 级大小分类 大地震 :M >=7级(强 烈破坏地震) 中地震: 7>M>=5 破 坏性地震 小地震: 5>M>=3, 微地震: 3>M>=1 超地震: M<=1 ⑵地震震级:是 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 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logE=4.8+1.5M ⑶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某地地面 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与地震释放的能量 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 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不同 烈度 ①地震基本烈度(I 基):一定时间 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 遭遇的最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烈度。 ②场地烈度(I 场):同一I 基区,场地 条件不同而进一步划分,对I 基修正。③ 设防烈度(设计烈度)(I 设) :是抗震 设计所采用的烈度。依建筑物重要性、抗 震性、经济性、对I 基调整。原则上一般 建筑用I 基,重要建筑适当提高。设计部 门很少用I 场。V 度区不设防。 7、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 内,地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取决于 三方面: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震中 距;建筑物类型及结构。三种破坏效应 ① 振动破坏效应——引起建筑物破坏 ②地 面破坏效应——地面破裂及地基液化、沉 陷等 ③斜坡破坏效应——滑坡、崩塌等 8、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 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 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 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9、砂土液化机 理:在地震过程中,较疏松的保水砂土在 地震引起的剪切力反复作用下,砂粒间相 互位置产生调整,而使砂土趋于密实。砂 土密实就势必排水,但是在急剧变化的周 期性地震力的作用下,伴随砂土空隙度的 减少而透水性变弱,因而排水愈来愈不通 畅。应排除的水来不及排走,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于是就产生了剩余空隙水压力(超空隙水压力),当剩余空隙水压力增长到完全抵消法向压力时,地面就可能出现喷沙冒水或塌陷现象而丧失承载能力。 10、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拉裂,蠕滑,弯曲倾倒;卸荷回弹:滑坡,崩塌; 11、滑坡的基本要素:滑动带 滑坡床 滑坡体 滑坡周界 滑坡壁 滑坡台阶 滑坡舌 滑坡裂隙 12、崩塌的形成条件:(1) 地质条件 一个陡坡,尤其是大于600的坡,坡高几米到几百米。大型自然崩塌多见于江河峡谷陡峻地段,以岩石大型崩塌居多,或者人工路堑、矿山等边坡。 一般坡度大于400~500时,对于裂隙发育的岩体,尤其发育高倾角裂隙时,在裂隙下部有软层配合下,易产生较大崩塌。(2)崩塌的诱发条件 1.高陡坡,重力作用,引起拉裂变形,导致崩塌。 2.坡脚开挖,掏空,坡脚软岩压裂,因此失去支撑作用。3.长时间降水,产生水压力。4.冻胀后解冻,使土体饱水段强度降低,或产生涨缩现象 13、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⑴内在因素 岩土类型及性质 地质构造 地形 水文地质 ⑵外部因素 振动作用(如地震) 降水(雨、雪)水库蓄水 人类活动(开挖、加载、植被、水等)风化、剥蚀作用 14、斜坡的稳定性计算:滑面为平面 K=tg φ/tg β 滑面为圆弧 β1、β2 定o 点 H 、4.5H 定 E 点找圆心直线 15、滑坡的时间预报 滑坡变形前兆的现象预报法,位移-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斋滕法和改进的斋滕法,黄金分割法,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报法, 岩土体蠕变理论:第1蠕变阶段--减速蠕变阶段减速发展,斜率逐渐减小 第2蠕变阶段--稳定蠕变阶段等速发展,斜率大体不变 第3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 CD 段:变形迅速增大,但岩土体尚未破坏DE 段:岩土体变形速率剧增,岩土体很快破坏 16、滑坡的防治措施 1 防预措施:(1) 绕避:改线、架桥跨越、隧道穿越 (2) 拦截:拦石墙、拦栅网 (3) 排水:地表排水:排水沟、坡面防渗 地下排水:盲沟、排水洞、排水孔(4)监测预警 2 治理措施:(1) 排水措施:(同上) (2) 削方、堆:格栅(室)护坡 (3)支挡工程:挡土墙:砌置挡墙加筋土挡墙 锚固:单一锚杆(索)挂网+喷浆+锚杆(索) 构+锚杆(索)抗滑桩:钢管桩 钢筋+砼桩 砼桩结合形式:桩+锚 桩+墙(板、梁)(4) 坡面防护: 横向护坡 植基绿色护坡 (5) 其它: 固结灌浆 阻滑键(栓) 17、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等。 18、三个勘察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可行性研究阶段,目的 为了工程规划和技术的可能性,经济合理性论证等方面提供地质资料 任务-根据设计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深度范围内岩体整体情况。初步设计阶段 目的 在规划阶段指定的区域内选定工程地质条件最优的建筑场地 任务-找出岩体完整性分布规律,最适宜建库范围;断层、岩脉分布规律;节理、裂隙密集带分布范围;岩体物理、力学性质;裂隙水性质(网状、脉状)及水温变化。技术施工设计阶段 目的 解决为编制各个建筑物施工详图所需的资料 19、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和取样方法:常用的有三类:钻探、坑探、物探。 20、地基—基础面以下某深度范围内,由基础传递荷载引起岩土体中天然应力状态发生较大变化的所有岩土体。地基持力层—直接与基础底面接触的岩土层。地基变形-地基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土体压缩产生变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理论公式计算、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值。 21、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定岩土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岩土参数的统计分析;岩土参数的标准值和设计值。 22、初、详勘察阶段:勘探孔的数量、勘探点间距和勘探孔深度等的设计 23、概念:围岩,由开挖洞室引起的应力重分布范围之内的岩体称为“围岩”。围岩应力重分布 由于开挖洞石将使原本处于天然应力状态的岩石发生应力的重新 调整和分布,围岩压力 围岩在重分布应力作用下产生变形(位移),进而引起施加于支护衬砌上的压力,称围岩压力。 24、地下建筑工程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洞石围岩稳定性,岩爆,涌水,高地温,有害气体突出 25、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分级 ,岩体完整性系数 26、围岩压力分类及产生条件 ⑴形变围压 ①围岩应力超过岩体屈服极限;②深埋洞室围岩受压过大 ③粘土质岩、含蒙脱石较多的膨胀岩遇水产生膨胀变形。⑵松动围压 ⑶冲击围压 岩爆,天然应力相对于围岩的力学属性为高天然应力 27、围岩压力的确定方法——平衡拱理论法、块体极限平衡法 28、岩溶作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 29、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具有可溶性岩石 具有溶蚀能力的水 具有良好的水循环交替条件 30、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碳酸盐岩岩性(成分、岩石结构)气候的影响(水、温度)地形地貌条件通过影响水的入渗,循环交替条件,进而影响岩溶发育的规模、速度、类型及空间分布 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31、岩溶地貌形态:地表形态有 溶蚀平原 正形态(石林、石笋、峰林、孤峰) 负形态(溶沟、溶孔、溶槽、溶水洞、漏斗、 洼地、溶盆、溶原) 地下形态有溶洞、溶隙、暗河等 3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形条件 泥石流总是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一般是顺着纵坡降较大的狭窄沟谷活动。一般泥石流有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流域,其中泥石流形成区(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和固体物质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 60°的陡坡。坡体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 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中游)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纵坡降较大。而堆积区多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地质条件 泥石流频发于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纵生的地段 气象水文条件 在降雨集中地雨汛期或高山冰雪强烈消融的季节和地区易发生泥石流。 3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在泥石流的形成区一般采用植树造林和护坡草被来保持水土,并修建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表径流;在泥石流的流通区一般修筑一些拦挡工程如低坝或石墙;在泥石流的堆积区则采用排导措施如修建泄洪道和导流提;另外,在一些交通线路上为了确保安全可修建跨越泥石流的桥梁,涵洞,穿越泥石流的护路明洞,护路廊道,渡槽等。 34、稀性泥石流与粘性泥石流的区别? 稀性泥石流固体物含量低(<40%)、细粒少、密度值中等(1.2~1.6);水泥浆速度大于石块速度,具极强冲刷力;堆积散流、有分选。粘性泥石流固体物含量高(40%~60%)、细粒多;密度大(1.6~2.4)、浮托力强,具直进性;堆积不散流、无分选35、泥石流的运动特性:直进性和脉动性3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勘察等级由工程安全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三项因素决定。

地质培训体会心得

地质培训体会心得 篇一:工程地质学习心得 工程地质论文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工程地质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 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我觉得,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工程地质这门课程应该是最接近实际的。工程地质就在在我们周围,我们触手可得的石头、水都在地质的范围之内,工程地质是天天都在我们身边的——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们总是与她亲密接触的!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吧我们所看到的与书上的联系起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发现的,这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感,一种满足感!这学期的工程地质课程我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的一些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工程地质的主要任务等。了解到地壳及其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成分地质年代的发展。还有褶皱,节理和断层是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和褶皱,节理断层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素等。地下水的基本概念,类型,补给,径流与排泄。风化作用,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岩溶作用,斜坡与边坡地质

作用等。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岩土的地质分级比较多,而且各自的参照也不同。总之,学了工程地质这门课程,我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址问题的科学,把地址科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通过勘察手段获得各种地质数据,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安全、质量及功能方面保证工程建筑在安全可靠、保证质量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又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相互影响的壮丽史诗。以前我们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成是与天斗与地斗的斗争关系,实践证明,人与大自然斗争的结果,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性的小胜利,而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的惩罚却是灾难性的。人类的每一次产业革命,无不与工程建设有直接关系,与地质环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建国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此起彼伏,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正在兴起。尽管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工作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题,然而这更是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顺应自然,保护环境,防止灾害,造福人类。 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动力地质作用、工程稳定性、岩土工程设计理论或方法、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工程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1.结构面主要类型:从成因角度: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表生结构面 2.岩体,结构面(体),岩体结构 岩体: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地质体。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上下岩层)相对较低而延伸(或具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结构体:由结构面分割、围成的岩石块体(相对完整)。岩体结构:由岩体中含有的不同结构面和结构体在空间的排列分布和组合状态所决定。 3.岩体结构分类:按建造特征:块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块状结构,散体状结构。按改变程度:完整,块裂化或板裂化,碎裂化,散体化。 4.研究岩体的结构特征的意义: a. 结构面是岩体中力学强度相对较薄弱的部位,导致岩体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面异性。b. 岩体结构特征对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重要的控制作用。c. 在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程程。d.对岩体结构的研究还可推广于宏观地质体,应用于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之中。总之,对岩体结构特征的研究,是分析评价区域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的重要依据。 5.地应力:指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6.天然地应力类型,分布规律:类型:三向相等的静水应力式,竖直应力为主,水平应力为主。分布规律:1地应力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2实测竖直应力基本接近于上覆岩层的重量3水平应力普遍大于竖直应力4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也随深度呈线性增长 7.我国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点:a. 各地的最大重应力方向呈明显规律性:大致与察隅和伊斯兰堡连线的夹角平分线方向一致。仅伊斯兰堡外侧和察隅外侧不同。b. 三向应力状态与由此决定的现代构造活动呈规律分布:①潜在逆断型应力状态主重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前缘一带。(与印度板块碰撞有关)②潜在走滑型应力状态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广大地区。③潜在正断型和张剪性走滑型应力状态区,主要分布于西藏高原(正断型)、东北、华北地区,汾渭地堑(张剪走滑型)。 8.高地应力存在的地质地貌标志:1隆爆现象2谷下水平卸荷裂隙及谷坡内的水平剪切蠕动变形带3应力释放型的深大拉张变形带4蓆状裂隙 9.岩体变形破坏的阶段:1压密阶段2弹性变形阶段3稳定破裂发展阶段4不稳定的破裂发展阶段5强度丧失和完全破坏阶段 10.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按机制分,剪切破坏和拉断(张性)破坏。 11.岩体变形破坏的时间效应类型:蠕变,松弛 12.粘滑:指剪切破坏过程中,由于动、静摩擦角的差异或由于凸起体剪断、翻越,或由于转动磨擦中的翻转所造成的剪切位移突跃现象。 13.空隙水压力变化原因:①地下水补排条件变化②岩体受荷状态变化③岩体变形、破裂:1封闭水体,破裂形成使空隙水压力降低甚至形成负压,形成膨胀强化现象。2非封闭水体,破裂扩容超过地下水补给,亦可形成膨胀强化现象。3“水击”现象。 14.岩体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基本单元:拉裂,蠕滑,弯曲,塑流。基本组合地质模式:蠕滑—拉裂,滑移—压致拉裂,弯曲—拉裂,塑流—拉裂,滑移—弯曲。 15.活动断层概念,划分(按应力状态),活动方式:活断层指目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近期地质历史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按构造应力状态,活断层可划分为三类:走向滑动型(平移断层),逆断层,正断层。活断层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粘滑和稳滑。

工程地质知识点总结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 1、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如房屋工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变形等;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稳定等;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渗漏、斜坡稳定性、坝体抗滑稳定性等;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地应力、突水等。 2、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大类。 3、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狭义: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学、区域工程地质学。广义:狭义、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 3、研究对象:与工程有关的地质环境 4、活断层基本特征:①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②活断层具有继承性和反复性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粘滑型断层和蠕滑型断层两种④活断层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行断层。 5、活断层的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⑴地质上,只要是见到第四系中、晚期的沉积物被错断,均视断层为活断层。⑵地貌上,①不同地貌单元突然相接,或两边沉积物厚度显著差别例如,隆起山区与断陷盆地突然相接。一次错动量大的活断层,沿线分布断层三角面、断层崖、陡坎、垭口、“V型谷”等②地貌单元的分解和异常例如,河流阶地、山脊、水系、夷平面、坡洪积扇等地貌单元由于活断层作用,使其产生错断、分解。活断层作用使正常发育的地貌系统出现异常形态或特殊地貌景观。如断层带一侧,河流的同步肘状拐弯、宽窄变异, 断层下降盘一侧线状排列的洪积群、泥石流、 滑坡、串珠状洼地等。⑶水文地质上,由于断 层带构造物质松散,容易形成强导水带,因而 活断层带一线分布泉水、温泉,出现植被发育 现象。也由于活断层为深大断裂,深循环水将 导致水的化学异常。对古代建筑物破坏、错断、 掩埋等情况调查,可以帮助判断活断层当时的 错距等情况。6、地震的分类,地震震级,地震 烈度:⑴①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 落地震诱发地震②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 震:0<70 km(大陆地震多属此类)中源地 震:70~300 km 深源地震:>300 km ③ 按地震M级大小分类大地震:M >=7级(强 烈破坏地震)中地震:7>M>=5 破坏 性地震小地震:5>M>=3, 微地震: 3>M>=1 超地震:M<=1 ⑵地震震级:是 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 的能量大小所决定。logE=4.8+1.5M ⑶地 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某地地面震动强烈 程度的尺度。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 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有关。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但有不同烈度①地震基本烈度 (I基):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 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烈度。一个地区的平均 烈度。②场地烈度(I场):同一I基区,场地 条件不同而进一步划分,对I基修正。③设防 烈度(设计烈度)(I设):是抗震设计所采用 的烈度。依建筑物重要性、抗震性、经济性、 对I基调整。原则上一般建筑用I基,重要建 筑适当提高。设计部门很少用I场。V度区不 设防。 7、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 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取决于三方面:场 地工程地质条件;震级、震中距;建筑物类型 及结构。三种破坏效应①振动破坏效应——引 起建筑物破坏②地面破坏效应——地面破裂 及地基液化、沉陷等③斜坡破坏效应——滑 坡、崩塌等 8、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 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 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 现象。9、砂土液化机理:在地震过程中,较疏 松的保水砂土在地震引起的剪切力反复作用 下,砂粒间相互位置产生调整,而使砂土趋于 密实。砂土密实就势必排水,但是在急剧变化 的周期性地震力的作用下,伴随砂土空隙度的 减少而透水性变弱,因而排水愈来愈不通畅。 应排除的水来不及排走,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 于是就产生了剩余空隙水压力(超空隙水压 力),当剩余空隙水压力增长到完全抵消法向压 力时,地面就可能出现喷沙冒水或塌陷现象而 丧失承载能力。 10、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拉裂,蠕滑, 弯曲倾倒;卸荷回弹:滑坡,崩塌; 11、滑坡的基本要素:滑动带滑坡床滑 坡体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舌 滑坡裂隙 12、崩塌的形成条件:(1)地质条件一个 陡坡,尤其是大于600的坡,坡高几米到几百 米。大型自然崩塌多见于江河峡谷陡峻地段, 以岩石大型崩塌居多,或者人工路堑、矿山等 边坡。一般坡度大于400~500时,对于裂 隙发育的岩体,尤其发育高倾角裂隙时,在裂 隙下部有软层配合下,易产生较大崩塌。(2) 崩塌的诱发条件1.高陡坡,重力作用,引起拉 裂变形,导致崩塌。2.坡脚开挖,掏空,坡脚 软岩压裂,因此失去支撑作用。3.长时间降水, 产生水压力。4.冻胀后解冻,使土体饱水段强 度降低,或产生涨缩现象 13、斜坡稳定性影响因素:⑴内在因素岩土 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地形水文地质 ⑵外部因素振动作用(如地震)降水(雨、 雪)水库蓄水人类活动(开挖、加载、植被、 水等)风化、剥蚀作用 14、斜坡的稳定性计算:滑面为平面K=tgφ /tgβ滑面为圆弧β1、β2 定o点H、4.5H 定E点找圆心直线 15、滑坡的时间预报滑坡变形前兆的现象预 报法,位移-时间曲线变化趋势判断法,斋滕 法和改进的斋滕法,黄金分割法,非线性动力 学模型预报法, 岩土体蠕变理论:第1蠕变阶段--减速蠕变 阶段减速发展,斜率逐渐减小第2蠕变阶段 --稳定蠕变阶段等速发展,斜率大体不变 第3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CD段:变形 迅速增大,但岩土体尚未破坏DE段:岩土体 变形速率剧增,岩土体很快破坏 16、滑坡的防治措施 1 防预措施:(1)绕 避:改线、架桥跨越、隧道穿越(2)拦截: 拦石墙、拦栅网(3)排水:地表排水:排水 沟、坡面防渗地下排水:盲沟、排水洞、排水 孔(4)监测预警 2 治理措施:(1)排 水措施:(同上)(2)削方、堆:格栅(室) 护坡(3)支挡工程:挡土墙:砌置挡墙加筋 土挡墙 锚固:单一锚杆(索)挂网+喷浆+锚杆(索) 构+锚杆(索)抗滑桩:钢管桩钢筋+砼桩 砼桩结合形式:桩+锚桩+墙(板、梁)(4) 坡面防护:横向护坡植基绿色护坡(5) 其它:固结灌浆阻滑键(栓) 17、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 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 场检验和检测等。 18、三个勘察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可行性

工程地质学-期末全面总结--海南大学

第二章-岩石成因类型 1、地球包括外圈层和内圈层,其中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上部为硅铝层,地壳下部为硅镁层。 3、地幔顶部有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物质均为固态,称作岩石圈,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块体,称为板块,板块驮在软流圈上随之运动,即板块运动。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和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壳形态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负荷作用。(7个) 6、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7、变质作用因素:高温、高压、新的化学成分。 8、地震震级:是按震源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放出能量越多,震级越大。 9、风化作用定义:地壳表层的岩石,在风、电、降水、温度等大气营力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使岩石破碎或成分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分类: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10、河流地质作用定义:分类: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11、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的自然单

质或化合物。 12、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造岩矿物的形态:单晶(一向延长、二向延长、三向延长); 集合体(晶簇、钟乳状、土状、纤维状)。13、12种主要矿物:石英、石膏、方解石、橄榄石、正长石、角闪石、辉石、白云石、黑云母、滑石、高岭石、蒙脱石; 14、岩石: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分类: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15、条痕色:矿物在白色无釉的瓷板上划擦时留下的粉末的颜色;可消除假色,减弱他色,用于矿物鉴定。 16、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 17、鉴别矿物硬度是:通过两种矿物对刻的方法来比较相对硬度,石膏较软,金刚石较硬 18、解理: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裂开的光滑面称为解理面;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称为断口。 19、岩浆-依照SiO2量的多少,分为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 20、岩浆岩: (1).根据冷凝的地质环境,分为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 (2).根据SiO2含量,分为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超基 性岩类; (3).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