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故乡的山泉徐鲁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

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

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

我压抑着内心的疼痛,问道:“将来,你们,不,我们的孩子,天天要在这里打高尔夫球吗?”没有谁能够回答我。

“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再也看不到、喝不到了,你们就不心疼?就不觉得可惜吗?你们都忘记了小时候一起去碾子沟里干活儿,累了渴了就往山泉边跑的情景吗?”我知道,老家的伙伴们,也都无力去保护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

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

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接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

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

好好爱它吧,孩子,这是我们自己的土地,这是我们世代的家园!不要忧愁,孩子,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

第21天 精选模拟重组套卷(第三周)(解析版)

第21天 精选模拟重组套卷(第三周)(解析版)

第21天精选模拟重组套卷(第三周)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

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

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

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

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

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

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

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

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

“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

“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

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

《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

《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

《诗经》祭祀主题中草木意象的现象学美学阐释彭智【摘要】《诗经》中有以草木为媒介沟通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巫祭活动,从美学的角度看,这种触物起情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心理体验过程就是\"兴\".这是一种身心投入的带有巫术色彩的情感状态,一种情感调动和创作生发的审美体验,一种具有美学方法论意义的审美活动.经由\"兴发\",人们回到宇宙生命本然的存在状态.经由现象学还原可以发现,《诗经》祭祀主题中名物的运用正是\"触物起兴\"进而对宇宙生命的观照,体现了个体生命与天地交感、天地人和合共生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先民崇尚\"生生之为大德\"的生命美学精神.【期刊名称】《美育学刊》【年(卷),期】2019(010)002【总页数】9页(P53-61)【关键词】诗经;草木意象;巫祭通神;触物起兴;生命美学【作者】彭智【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2《诗经》作为集中反映先秦社会生活的原典,记载了大量先民龟卜筮占等巫祝祭祀活动。

在与祭祀有关的主题中,《诗经》运用各类草木虫鱼鸟兽等名物比兴,为我们展现了先秦社会丰富多姿的社会风貌。

有学者统计,《诗经》中草木鸟兽虫鱼种类的数量总计在250种以上,其中草木143种,内含草类85种、木类58种,占自然名物一半以上。

[1]自然植物被大量援引入诗,并多与祭祀活动相关,可见《诗经》中“草木”在先民与世界沟通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2]722在先秦时期,祭祀活动被视为与军事活动等同的国家大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祭祀活动已成为社会生活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已融入当时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遍观《诗经》,大量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植物,已成为其中带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审美对象。

那么这些频繁出现的自然名物究竟与先民精神世界存在怎样的隐秘关系?自然植物何以成为《诗经》中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这些草木意象又内蕴着怎样的审美意识?20世纪闻一多一反经学传统,对《诗经》名物作文化人类学解读,开后世之先河,令人耳目一新,继之时贤纷纷另辟新径,从民俗学、诗学、文学、博物学等角度进行阐释,拨云见日,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诗经学迷雾渐开。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九江市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史研究方法为指导,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发展线索,各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发展、变化情况,及文学史上各种流派的产生的背景、成就、地位和影响等。

以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他们将来从事社会工作与科研打好基础。

[如何学习]重视作品,史论要落实在作品上注重史的线索,抓住文学演进的深层规律注重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学好古代汉语[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最早撰写中国文学史的是外国人。

日本人笹川种郎于1898年出版的《支那历朝文学史》,是早稻田大学的讲义。

这本书于1903年由上海中西书局翻译出版。

此外,英国人翟理斯(Giles)于1901年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

德国的葛鲁贝(G rube)于1902年出版过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比较早。

一般认为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是中国学者发轫之作。

这部书是林传甲于光绪三十年(1904)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任国文教员时所编的讲义,其文学观念并没有超出传统,所论述的仍是传统的诗文,而不包括戏曲和小说,显得狭窄和偏颇。

[九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三部比较著名的文学史]一是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人性的观点切入中国文学);一是郭预衡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注重文学发展规律的探索,而且线索清晰;一是北京大学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它着眼于文学本位,采用史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学的视角。

具体地说:第一,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要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第二,文学史是“史”,是文学的发展史,应当运用史家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文学的现象;第三,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强调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将文学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上进行研究。

书边事阅读答案

书边事阅读答案

书边事阅读答案【篇一: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思想感情类对点训练巩固试题】>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注】①罗带:香罗带。

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

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一个青年女子因爱情受到波折(罗带同心结未成)而泪别情人(君泪盈,妾泪盈,两岸青山相送迎)时的情景。

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及依依难舍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末尾一句中“冷”字写出了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衣、制衣和寄衣的描写。

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 1 ①①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

寒月高悬,梧桐影疏,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征夫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了她心上。

2024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山东省滨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试卷类型:A高三语文试题2024.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

人们带着旅行手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将被文本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将自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

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落。

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浑然一体,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

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客、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

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在风景名胜走马观花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

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

在此过程中,地方性与消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迁。

从游客来说,其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需要。

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

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

《列子·仲尼》对于“外游”与“内观”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精品解析:湖南省常德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湖南省常德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③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涛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美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故选C。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
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楚以其少俊,深礼之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过小孤山大孤山》)
B.乃补太学博士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C.来游京师,久之不调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D.遂以其道授商隐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过小孤山大孤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奠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

《诗经·汉广》游女形象考述

《诗经·汉广》游女形象考述

《诗经·汉广》游女形象考述作者:熊艳桂珍明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20年第04期摘要:汉水游女形象最初见于《诗经·汉广》,从诗文本身来看,未见其神性。

西汉时期,三家《诗》皆认为她是神女,毛诗则主张其为游女。

由汉代谶纬之学的解经模式至魏晋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的兴起,“神女”这一形象亦随之进一步发展。

同时,西汉以后古文经学兴起,“汉水游女”形象亦在传播演进。

在此后的社会思想与学术发展中,对于“游女”为人或为神这一问题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文章通过对各家《诗》说进行梳理,认为“汉水游女”本身当为汉水之滨良家女,而后世经传、民间传说赋予了她瑰怪陆离,甚至带有神性的色彩。

要之,这一切皆是在“人”这一基础上而展开的,皆旨在申述礼乐文化影响之下的汉水女子有礼有节有智慧的美好形象。

关键词:《汉广》游女神女形象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4-32-42《诗经》“二南”在整个诗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毛诗序》言:“《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1“二南”所列诸篇诗,皆是“正其初始之大道,王业风化之基本也”2。

可见“二南”不仅是道的开始,还是推行文王教化的根本所在。

郑玄《诗谱序》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认为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许多学者的支持。

此后学者将“二南”中的诗旨比较分析,大多皆与后妃贤德、文王教化有关,如“《关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漢广》,德广所及也;《汝坟》,道化行也”3。

孔子将《诗经》作为教育弟子的教科书,并且以之教育自己的儿子:“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4显然,孔子对“二南”评价甚高,认为不学“二南”,就好像人面正向墙而立,终日无所见。

朱熹对“正墙面而立”解释道:“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5《汉广》在《诗经》中位居《周南》第九篇,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热身模拟考试(5月)语文(含答案)

广东省惠阳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热身模拟考试(5月)语文(含答案)

高三热身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

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

虽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

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

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

其外,孔子于人物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

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

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

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理当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

《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

“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

”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

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氏,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

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

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

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

2024届高考语用综合题语境训练:《诗经》(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用综合题语境训练:《诗经》(含解析)

语用综合题语境训练--------《诗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共计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的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大部分诗歌的《诗经》,集中反映了周王朝500年间由盛转衰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梁启超说,《诗经》是我国最古而最优美之文学作品。

《诗经》之美,不仅在词,亦在情。

不仅抑扬顿挫,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富有美感,还有真挚、纯粹而热烈的情感。

所谓经典,大抵都是能让人情到深处,①……《诗经》是古代学子们的必读书目,被孔子奉为经典。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儒家尊崇礼教,孔子将学《诗经》和学礼②,可见他将《诗经》放在了何等重要的位置。

孔子曾以一句话概括了《诗经》的宗旨,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认为《诗经》所表达的思想纯正无邪,所以就以《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来教育弟子。

比如,《蓼莪》讲述报效祖国与为父母尽孝难以双全,当祖国需要时,仍会③地选择为国尽忠,体现了家国情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诗经》收录了诸多情感真挚的诗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王朝对礼的重视,以及华夏民族的人伦美德。

《诗经》中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对父母的孝心,对朋友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对自由的追求……经过千年流转,依然能对今天的我们起到思想教化的作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既是文学的,①。

作为文学经典,《诗经》确立了三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情调。

作为文化经典,《诗经》是周朝礼乐的组成部分,表现了周人农事、宴饮、战争、婚恋各个方面的情形,展示着先民对天人、家国、上下、男女关系的理解。

通俗而言,《诗经》所记录的就是我国最早的诗,②。

比如结婚的时候,典礼旁边有人歌唱;宴饮的时候,歌唱以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接待。

【新课标全国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

【新课标全国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含答案)

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5)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

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

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

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

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

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

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

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人情美

浅析《诗经》中婚恋诗的人情美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 毛 诗 序 》 ) 。这 些 诗 产 生 于 民 间 , 它 们 以 民 间 歌 谣 的 形 式 广 为 流 传 , 表 现 了 上 古 时 代 一 、婚 恋抒 写 中 的情 态 之 美 《 诗 经 》 开 创 了 中 国 文 学 抒 情 的 先 河 , 其 中 婚 恋 诗
浅析 《 诗 经》 中婚 恋诗 的人 情 美
。郭红 波
摘 要: 《 诗 经 是 中国古代丈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根据 对 《 诗 经) ) 婚 恋诗 中的青年 男女的情态之 美、精神之 美 以及其 中所描绘 的情景之 美的粗略 分析 ,我们 不难看 出 《 诗经 时代的 民风总的来说是 淳朴无邪 的。他们的爱热
在礼教 初设 的时代 , 《 诗经》 中的婚恋诗 以其 自然率
之一 一 。这 些 诗 歌 正 如 朱 熹 在 《 诗 集 传 》 中所 言 , “ 多 出于 真 、清 新 质 朴 的 风 格 反 映 了 在 那 一 特 殊 时 期 人 们 所 展 现 出
里巷歌谣 之作 ,所 谓男女相 与歌咏 ,各言其情 也 ”…,是 来的别具一格的人情美。
[ 8 】 李兆禄.Ⅸ 诗经 ・ 齐风 》研 究 【 M 】 . 济南: 齐鲁书社 ,2 0 0 8 .

帆 轩 膨
( 董超
陕西西安
延安 大学西安创新 学院 7 1 0 1 O 0 )

述 , 自然 离 不 开 对 于其 间人 物 情 态 的 描 摹 。

尤 为人们所喜 爱 , 《 诗 经 》 中对 于 上 古 时 代 男 女 婚 恋 的叙 侧 ” 。 通 过 对 君 子 求 之 不 得 的 具 体 情 态 的 描 写 ,极 其 逼 真
地 表现 了这位 君子对心 目中恋人 的痴情 和执着 。第 二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D.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参考答案: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