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了解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学会使用气候资料图,能通过图表分析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
4.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5.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a.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b.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区,查找相关气候资料,绘制气温与降水分布图,并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3.家长协助,了解家乡的气候资源,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家乡经济发展,撰写一篇小论文。
4.阅读相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新闻,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利用图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示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例如,使用动态地图展示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现象的多样性。
3.创设合作学习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温与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2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
3.知道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
4.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或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悟“天、地、人”之间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难点:气候概念的建立;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你平时坚持收听天气预报或收集天气资讯吗?2.你通过什么途径完成课前实践活动中的“迷你小活动——收听、记录近一周的天气预报”的?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二、讲授新课【展示】获取天气资讯图片【小结】收集天气资讯有多种途径:如网站、手机(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
1.观察你的记录表,看看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北京天气预报一周图片【引导并小结】天气预报主要内容:当天或几天内的阴晴、雨雪、温度、风力等大气现象和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空气质量、生活指数等。
2.联系生活实际和你收集的资料,说一说:(1)什么是天气?有何特点?(2)为什么要收听(看)天气预报?(3)为何电视台每天在不同时段都要播报天气预报?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师适时点评。
点评:天气及特点。
3.读图3-8,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天气预报主要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符号来描述天气状况。
【展示】练习1:判断下列那些是描述天气的?说出判断理由。
A.东边日出西边雨B.冬冷夏热C.风和日丽D.四季如春E.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F.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结】判断依据是天气短时多变的特点。
【展示】提升天气特点的具体表现:一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展示】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天气的影响(依次是交通、生命财产、农业、军事、生活)【提问】要把蓝天留住,北京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教案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1.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和“气候”两个地理概念。
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北京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3.阅读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生活感知,分析说出北京市的气候特征。
4.运用实例说明北京市的气候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
因为此项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解决方法是通过绘图理解气候直方图的来龙去脉,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知识迁移来掌握阅读气候直方图,表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难点:1.阅读气候直方图,分析归纳气候特征能力的培养。
原因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地理基本技能。
2.气候对生产的影响。
因为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还不强,正确的人地关系还没有完全确立。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提问:北京秋季最美的景色在哪儿?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
2.出示香山红叶的图片并提问:今年的香山红叶节何时举办?去年何时举办?前年何时举办?你能预测明年香山红叶节什么时候举办吗?为什么?3.你认为天气和气候有哪些区别?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7,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图例说出5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
2.说出海口、上海、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各位于哪种气候类型区?三、活动探究(一)感性认知气候特征1.出示北京市四张不同季节的景观图片并提问:(1)北京的四季是如何划分的?(2)判断图片景观属于哪个季节的?用语言描述北京市四季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承转:除了用语言来描述气候特征外,你还知道其他的方法吗?(二)读图分析1.利用课件讲解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横纵坐标含义和单位。
2.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9,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用直线将各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与地图中的对应城市符号相连。
2)说出哪些城市属于同一气候类型,以及图中5种气候类型的冬夏气温和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降水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而降水又是组成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不仅是学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本章甚至整个中国地理的基础。
对于降水,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两方面的知识。
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由于在小学数学中已有涉及,故学习难度变小。
本节重点是: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本节难点是: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辅的”自主预习“。
二、学生观看短视频,说出视频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测定
四、读图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新疆适合制作葡萄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我们当地能否这样?为什么?
结合下图,引导学生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读图P,回答下列问题,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五、课后练习。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气温和降水测量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4.准备拓展资料,如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出本节主题《气温和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3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3中图版1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与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国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内容通过解析我国夏季和冬季气温分布图,以及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图,分析总结我国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我国主要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通过学习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农村本土。
2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知道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并能简要分析原因;在地图中能识记0℃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了解温度带的划分3.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4.知道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规律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识记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B)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紧张高效的去阅读课文和图,利用知识迁移,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加强读图方面的引导,挖掘地图中隐含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实现图文转换能力,从而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C)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联系家乡实际,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乡本土。
3学情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对于读图分析能力较差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读图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难度,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
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不宜解释过深,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4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3.会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学习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1-中图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特征;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 读懂气温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2.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的分布知识,关注家乡的气温变化,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我国四季的优美风光,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章内每节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本节处于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包括气温的变化、温度带、降水的变化、干湿区四部分内容。
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气候的基础,气候又直接影响生产和生活。
本课时学习气温的变化、温度带。
本节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及书中插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总结,从而了解并掌握中国气候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科数量增加了,知识量加大了,许多学生对教材不适应,尤其是地理学科,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背诵,只要背好了,就能学好地理。
另外,当今的中考形式,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地理不够重视,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对地理事物观察还不够细致、不够深入,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
本节内容学生虽然有亲身感受,但如何判断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还有困难。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我国温度带及划分依据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板。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春节期间的营口景色和广州花市视频。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word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部分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三、教与学的过程(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 学生回答: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

4.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
题目:请解释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冷热程度,通常以摄氏度(°C)为单位。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气温对降水有直接的影响,较高的气温通常会导致较多的降水。同时,降水也会影响气温,因为降水的蒸发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温。
6.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让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和降水”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气温和降水”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 -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气温和降水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3.掌握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实验法:通过温度计、雨量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3.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气温、降水对本地区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测量。
2. 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2.探究气温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测量。
4. 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探究降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5. 全球气候问题与应对措施(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2.学生小组分角色讨论气候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对气温、降水测量和相关单位有基本了解;2.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知道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7中图版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记住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
2、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学习身边的地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关注家乡降水的特点,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对于等高线这一类抽象概念,有的学生始终理解不了,这对于理解等降水量线的概念较难,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差,读图分析时不能要求太高3重点难点重点: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及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难点:1、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活动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温,那么,一月份和七月份分别代表什么季节?一月份代表冬季,七月份代表夏季。
冬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是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我国气温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什么?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导入新课气温是气候的一个要素,同学们想一想,气候的另一个要素是什么?是降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降水的变化。
新授课(二)降水的变化同学们对降水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请打开课本P24,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符不符我们刚才的理解?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降水。
常用单位“毫米”或“mm”。
我国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降水的变化包括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
先来分析时间的变化,多媒体显示“北京、广州、武汉”三地降水量,读图“三地降水量”,那三地?北京、广州、武汉。
这种图形叫做“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反映一个地方一年的降水量。
同学们仔细观察,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时间,也就是月份,纵坐标代表降水量。
中图版七上3.2《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
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八)干湿地区
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 、农业类型等的区别。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
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3.干湿地区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 ,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 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进一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形成地理观念、理解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地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图示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分布规律。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实例、案例,以便进行教学分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利用实例、图示等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分享自己的发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3中图版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气温和降水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气温和降水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气温和降水数据集:提供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基本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现象,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
2.设计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新观点和问题,培养他们的地理创新能力。
教学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过程: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气温和降水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气温和降水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气温和降水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学生可以观看气候变化视频资源,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和影响,提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气温分布特点。
3、能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2学情分析
3
重点:学会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前自主预习案
1、气温是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世界气温有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3、一般月和月平均气温表示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活动2【活动】课堂合作探究
活动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饮食、作息,同时还影响着建筑样式、人种的形成、商业活动、体育活动。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看看我国东西干湿的差异(板书)。
讲授新课:展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读图观察: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学生活动:①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②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的省区有浙、赣、闽、台、粤、桂、云、藏、琼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鲁、皖、豫、陕、甘、川、云、藏等省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黑、吉、辽、冀、晋、陕、宁、甘、青、藏等省区;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宁、甘、青、藏等省区。
③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并对照《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提问: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可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或规律?小结:学生答后,补充: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各地区的降水差别很大,既有南北向的差异(南多北少),又有东西向的差异(东多西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板书:1.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材料:同学们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可看出: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年降水量较多,超过1600毫米,而西北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那么,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同学们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小字资料就明白了。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特点)和总趋势,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干湿地区。
板书:2.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讲解: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若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湿润地区;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该地为半湿润地区;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干旱地区;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该地为半干旱地区。
提问:从《我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图》上可看出,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学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其中,什么干湿气候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学生: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读图: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地形分布图》及《我国行政区划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1.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哪条等温线?(学生:0℃等温线)哪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学生:暖温带和亚热带)大致通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河流?(学生:秦岭、淮河)什么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2.为什么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学生答后,小结:东北地区纬度位置较高,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降水量相对较大,因此气候较为湿润,属于湿润气候区)3.地跨三个以上温度带或干湿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各有哪些?(学生:①内蒙古、陕、甘、新、云;②内蒙古、陕、甘、藏)4.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分布在什么地区?各干湿地区年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回答后,小结)5.①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部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小结:400 mm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大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是我国主要草原放牧业地区) ②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又将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南北方各为什么干湿气候区和农业区?(学生答后,小结:800 mm等降水量线;南方为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水田农业区;北方为半湿润地区,是我国主要旱地农业区)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搞清了我国的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
年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布置作业:试分析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什么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总趋势?(提示:可结合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加以分析。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
东南沿海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大,形成的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在向西深入内地过程中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大为减弱,西北内陆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很小,因而形成了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我国年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板书设计: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期末学生评语选粹◆品学皆优◆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你文静温和,大家都愿意和你一起玩。
上课时你能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每次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令老师感到非常满意。
每次的值日工作你都能出色地完成。
如果你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将会是老师、家人、同学的骄傲!◆朴实无华◆你是一个朴实的孩子。
你脚踏实地、勤奋好学,但是你也要知道学习不靠死记硬背,而要讲究方法。
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不要羞于开口,要多问,多思考,多练习。
老师相信:只要你信心不倒,努力不懈,终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善良懂事◆善良的孩子最让人欣赏,恰好你就是;乐观的孩子最惹人喜爱,恰好你也是;懂事的孩子最值得称赞,恰好还是你。
课堂上,你总是专心致志,从你高举的手中,老师看到了你的自信。
翻开你的作业本,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望你再接再厉,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明天!◆顽皮好动◆你是一个非常聪明、机灵还有点调皮的孩子。
这半个学期以来,你的作业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老师也为你感到高兴。
但你缺乏自制力,课堂上总是乱说乱动。
老师希望你快快成长起来,早日摆脱稚气,做一个自省自律的好学生。
◆优秀干部◆你是一个上进心强,聪明而且心地善良的孩子。
担任***后,你更是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同学们的榜样。
同学们对班委进行民主评议时,你受到的赞扬最多。
真棒!老师很欣赏你的工作能力,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你会发展得更好。
◆运动健将◆运动场上你矫健的身姿,拼搏的精神,夺冠的斗志,感染着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劳动时,重活、累活你总是抢着去干。
可真正的男子汉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还应该有丰富的知识。
相信你会把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调皮捣蛋◆你做事认真,字写得漂亮,班的宣传墙报每次都留下你秀丽的笔迹。
参加演讲比赛成绩喜人。
有时还调皮得可爱。
但是,你捉弄人的功夫让同学们个个害怕。
老师认为还是不让别人害怕为好。
请紧记: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
◆慢条斯理◆心情“晴朗”,你会侃侃而谈,课堂发言成了全班的亮点;学习“快乐”,你会兢兢业业,工整的作业让老师心旷神怡。
但这样的时候总嫌不够,甚至太少。
在你争吵的时候,在你慢条斯理的时候,时间像流逝的水,在你脚下匆匆而过。
亲爱的朋友,你不感到可惜吗?◆可爱小弟◆男孩***,可爱小弟弟。
对人很温和,有副好脾气。
关心组上事,热爱班集体。
喜欢动脑筋,爱钻偏难题。
数学比较好,科学还可以。
语文有点弱,作文羞于提。
文理不可偏,发展应整齐。
可怜瘦弱貌,不爱练身体。
愿你快成长,盼你有出息。
报国建勋日,都夸***!◆累累硕果◆是你,给我们带来了勤勉朴实的学风;是你,给我们带来了助人为乐的风尚。
当眼前闪烁着一行行娟秀的字迹时,当面前呈现出一页页工整的作业时,我们便知道是你在默默耕耘。
今天是收获的季节,当累累硕果捧在你眼前时,老师要对你说: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埋头苦干◆学习上认真与执著的你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劳动中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你令老师很欣赏;工作中细心负责的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但是你应该活泼一些,十多岁的少年本应充满热情;你应该灵活一些,学习光有自觉性还不够。
继续努力吧,我深深地为你祝福!◆轻轻一笑◆你言语不多,待人谦和、善良。
学习和做人一样,默默用功。
真喜欢你笑的样子。
别人与你讲话时你总喜欢轻轻一笑。
若是在课堂上倒是很漂亮的一招“退敌”之术,可若在课下,就把想与你交谈的朋友都挡回去了。
真心希望能见到你与同学们快乐地交谈。
◆思维灵活◆你思维灵活,求知欲强,富于质疑精神,对事物常有不落俗套的看法。
老师喜欢你那种敢想、敢说、敢问、敢辩的课堂表现;老师也喜欢你那干净整齐的作业,批阅时真是赏心悦目。
看着你的学习成绩不断进步,老师为你高兴、为你自豪。
愿你坚持不懈,再创辉煌!◆崭露头角◆你恬静、柔和,富有才气;你刻苦、勤奋、富有进取心。
不论在哪个方面,你都具有巨大的潜能。
现在你已经在许多方面崭露头角:文学才华令大伙刮目相看,艺术才华令人耳目一新……才华需要展现,只有在展现中,才能得到进一步锻炼,在锻炼中才能更成熟。
◆真诚善良◆回想你,脑海中即刻浮现你清俊的浅浅的笑,你的真诚,你的善良,加上你的勤奋和聪颖,让你的学习和生活如此快乐和充实,硕果累累。
你的沉稳,你的机智,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踏实,充满信心。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你会表现得更出色,你会是最棒的!◆自信勤奋◆自信、勤奋的你是我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你深深爱着我们的班集体,经常主动清洁教室、帮助同学。
你能认真地学好每一门功课,在学习上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这是多么令人钦佩呀!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将成为海纳百川,恢宏大度的杰出人才。
◆作业拖拉◆你观察细致,绘画认真,画出的金鱼、竹子栩栩如生,真不简单。
但是你的自由活动占据了太多的时间,作业也经常拖拖拉拉。
老师希望看到你能珍惜时间,能将你的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去,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