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苏破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苏破裂
----《中苏关系史纲》读书报告【摘要】五十年代起,中苏两国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友关系到结盟成为亲密的兄弟同志关系,在五十年代中渡过了短暂而美好的蜜月期后,中苏两国关系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开始走向分歧的道路,以至于最后走向了彻底分裂以及互相对抗的局面。

这种分裂对抗的局面一直持续,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在中苏两国领导人对国际关系和形势的重新认识和判断,中苏两国这对对抗了将近20年的兄弟的关系才得以缓和。

这样唇齿相依紧密联系的两个国家,为何最终会走向分裂,许多年来,各国学者政客都对这个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中苏关系影响的,不仅是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国际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分析中苏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也有种种。

但就笔者个人而言,在各种原因之中,因为国家利益的严重分歧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中苏破裂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分歧
中苏两国从亦敌亦友到成为兄弟盟友,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是因为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彼此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而且又是紧紧依靠的区域大国,所以走在了一起,并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时期。

在此其间,是两国关系发展的蜜月期,苏联帮助中国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取得了众多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都离不开苏联的帮助,同时苏联也遏制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势力在东亚的进一步延伸,保护了自己的远东利益。

期间虽然有一些磕磕碰碰的小矛盾,但由于
还处在交往的蜜月期,小摩擦改变不了中苏之间关系,更不足以让双方关系破裂。

后来矛盾积累得越来越多,,两国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对外政策也出现分歧,从而导致国家利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最终不可避免地闹翻了。

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最终走向分裂敌对的道路。

因此,可以说,国家利益的分歧是中苏关系破裂的主导因素。

众所周知,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政策的考虑出发点与服务对象。

中苏结盟,自然是深思熟虑的了。

“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远东的格局,也迫使苏联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为了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加强与美国对抗的实力,斯大林无疑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东方集团。

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安全利益,以及未来国家的经济建设等各方面考虑,显然也要求与苏联保持密切的联盟关系。

在这一点上,斯大林与毛泽东有着目标一致的共同愿望”。

中苏两国同属于区域大国,也都是社会主义大国,拥有相同的意识形态,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这样尽管有各种利益的摩擦,但是为了两国的共同国家利益,中苏两国最终还是确立了亲密的盟友关系,为两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有句名言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主权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都应该必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而国家相互之间关系的好或坏,冷或热都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而转移的,国家间的交往也是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于两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国情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发展
过程中矛盾的不断增加,以至于后来双方领导人的互相不满和猜疑有所增加。

中苏结盟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不满和猜疑有所加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要恢复经济,开展经济建设又缺乏经验,资金和技术,因而需要苏联的提供的大量援助,且援助的越多越好,苏联虽然提供了各种援助,帮助中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促进了饱受战争摧残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仍然很难完全满足中国的需要,由于苏联出于对中国控制的需要,在援助方面苏联也并非完全满足中国的要求,在提供技术和知识中,苏联人也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致使中苏之间在经济援助问题上不时地发生一些小摩擦。

在朝鲜战争中,斯大林因为惧怕引发远东战局的扩大,以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好为由拒绝派空军掩护中国志愿军作战,以至于造成自愿军许多不必要的伤亡。

这些摩擦,由于正处于交往的蜜月期,也由于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党内的威望,另外中国尚处于发展中,没有足够的力量,只能依附于苏联,所以就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

但此时中苏关系并非是铁通不漏般坚不可摧,矛盾的一再积累势必导致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一面。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有关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

在中国国家主权问题上,中苏双方还在所谓“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问题上,因为涉及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致使两国之间产生了不愉快。

此时,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所以无法兼顾彼此的共
同利益,开始产生了一些矛盾,国家利益的分歧逐渐显露。

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赫鲁晓夫搞突然袭击,联合其他与会国家的代表人员,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激烈的围攻和无理的批判。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在会议期间有带头对我党的方针政策进行攻击,中共代表在会议中,同苏共进行了严肃的斗争。

随后,双方的矛盾扩展到了国家关系上。

情况愈演愈烈,公开大论战,从思想上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直至中苏两党决裂,引起中苏两国国家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和新疆边界问题上发生严重的武装冲突,使得两国的矛盾的对峙进一步白热化,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两国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渺茫,以至于几乎要导致全面战争的爆发。

中苏从盟友到彻底分裂,让美国人傻眼了,具体可见《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利用中苏分歧的》。

美国人以为,即使两国间存在着种种矛盾,但是为了两国的发展,中苏关系依然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

在1960年之后,他们便有所改观了。

中苏分裂对国际社会也是一大冲击,尤其是共产国际社会。

然而,中苏分裂毕竟不是空穴来风。

在这其中,夹杂着各种因素,意识形态便是其中一点,但就笔者而言,国家利益才是其分裂的主导因素。

战后,苏联以其大国主义沙龙主义和大党主义的作风,不仅损害了兄弟党和国家之间的利益,而且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

“波匈事件”便是很好的例子,这是苏联的高压政策以及对他国强烈的控制欲而导致的,这严重的损害了波匈两国国家的发
展。

有鉴于此,中共才不愿成为苏联扶植起来的傀儡政权,一切都按照苏联模式发展而拒绝苏联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然而,国家关系必须遵循平等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是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但“苏联以大党大国自居,随意对他国发号施令,忽略了他国的实情,简单的将双方关系定位在领导和被领导上,当彼此利益出现不一致时,就发生了不尊重对方利益,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的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件”。

但而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以及在共产国际社会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自然希望能够改变当时不平等的地位,但苏联对中国强烈的控制欲又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情况下,中苏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就反映出了两国利益之间的矛盾。

分歧一旦出现,如果无法及时调和,只会越来越大。

五十年代,中苏的对外政策出现了分歧。

苏美关系得到了改善,两国之间的对峙趋于缓和。

因此此时苏联在对外关系上提出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政策,而此时的新中国由于刚站稳脚跟,国内解放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国家安全感不够,因此仍然强调战争的思想,防止国民政府在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危害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对外关系上强调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以及做好战争的准备。

在共产党莫斯科会议上,中苏两国共产党对“和平过渡”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中国共产党认为在革命道路上存在两种可能性,即和平过渡和革命战争;而苏联共产党强调和平过渡。

为以后中苏论战埋下了伏笔。

在毛
泽东大力发展人民公社时,苏共党内已经对人民公社做出了否定和批判,但为了避免引起矛盾,苏共避免对人民公社公开发表看法。

直到59年赫鲁晓夫出访波兰,接受访问时以苏联20年代搞公社失败为例,委婉表达了对中国大搞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否定。

消息传到中国,毛泽东极为愤怒甚至指示要进行公开论战。

双方分歧越来越大,但由于中苏两国是盟友,需要对付共同的敌人美国,战略利益完全一致;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对苏联也有很大的依赖性;特别是两国拥有统一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双方关系中的凝聚力量要强于分裂力量,因此中苏关系分裂还是难说的事情。

不过,一旦真的伤害到国家利益,兄弟情面也无法顾及了。

这就是后来公开论战的根本原因,中苏分裂亦是难免的了。

总而言之,国家利益的分歧作为主导因素一直贯穿中苏破裂的始终,当两国的国家利益处于一致时,中苏两国呈现给世人的是亲密无间的兄弟关系;而当两国利益发生冲突,甚至是因产生对抗而不可调和时,两国关系走向破裂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反思中苏破裂的原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处理当前国际关系,更好地把握国家间交往的尺度。

【参考文献】
1、中苏关系史纲修订版,沈志华主编;
2、肯尼迪政府是怎样观察和利用中苏分歧的,百度文库;
3、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和内在逻辑,沈志华;
4、中苏同盟破裂的内在原因,沈志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