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

合集下载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危害。

掌握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和特点。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酸雨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大气污染?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典型的大气污染事件及其影响。

小组讨论: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具体影响是什么?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学生能够描述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

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特点。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2.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传输途径。

掌握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如工业排放、交通排放、农业活动等)。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如风速、风向、大气稳定度等)。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及其影响。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范围。

2.3 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和数据: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量。

实验演示: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

小组讨论: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模拟游戏: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控制。

2.4 教学评估填空题:学生能够填写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问题解答:学生能够解释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

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分析不同来源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监测和评估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指标。

掌握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

理解大气污染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如采样、分析、监测仪器等)。

大气污染指标(如PM2.5、NOx、SO2等)及其意义。

大气污染评估的原理和技术(如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等级划分等)。

大气污染教案-第三章

大气污染教案-第三章

(这是在大气污染预测里备受关注的极端气象条件)
3、气压分布与大气污染
(1)低压控制区 特点:空气有上升运动,云天较多,通常风速也 较大 与大气污染的关系:大气多为中性或不稳定状态, 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2)强高压控制区: 特点:天气晴朗,风速较小,由于大范围内空气 的下沉运动,在几百米到一二千米的上空形成下沉逆 温。 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阻挡着污染物向上湍流扩散。 若高压大气系统是静止的或移动很慢的微风天气,又 连续几天出现逆温时,由于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 能力大大下降,将会出现所谓的空气“停滞”现象。 这时即使处在正常情况下不足以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 源,也可能出现大范围的污染危害。如再处于不利的 地形条件,就会出现严重的污染情况,如世界闻名的 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
1atm=101325Pa
=1013.25mbar =760mmHg
3、大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和潮湿程 度的重要物理量,它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大气湿度的常用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1)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 质量,单位:g/m3.
(2)水汽压力: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分压力, 与气压用相同单位mmHg或Pa。
注意: 通常气温条件下水汽压的值与绝
对湿度的值相差不大,因此实际工作中常以 水汽压来代替绝对湿度
(3)相对湿度: 大气中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 水汽压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4)露点: 气压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气温使其 达到饱和时的那个温度称为露点。 根据气温与露点之差可以判断空气 的饱和程度,即相对湿度的大小。差值 越大,相对湿度越小;反之亦然。
(一)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动力因素
1、风:对大气污染物质的作用是 (1)输送作用 (2)稀释作用 2、湍流:指大气中存在着不同于主流方向各种尺度的 次生运动或称为旋涡运动。 (1)影响大气湍流的因子:大气垂直稳定度(该 因子形成的大气湍流称为热力湍流)、近地面的 风速、下垫面的粗糙情况等机械因素(该因子形 成的湍流称为机械湍流) (2)对大气污染物的作用:混合稀释

大气污染教案-第三章5.6节

大气污染教案-第三章5.6节

C=C实+C虚,即
2 2 2 y ( z H ) ( z H ) q ( C x, y, z ) exp ) exp exp 2 2 2 2 2 z 2 z 2 y z y
H-Z

O′
O O″
0
H+Z

0
实源的供献:P 点在以实源为原点的坐标 系中的垂直坐标(距离烟流中心线的垂直距 离)为(H-z)。当不考虑地面影响时,它 在P 点所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为
2 2 y ( z H ) q ( C x, y, z ) exp ) 2 2 2 2 y z 2 y z
又称高斯扩散模式
式中:H——污染源离地面的高度, m。
高架连续点源模式在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形式
(1)地面浓度模式:
2 y q H C x, y,0, H ) exp( ) exp 2 2 2 2 y y z z
2
(2)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今后对模型将进一步完善并运用CFD手段来进行实 时、动态的模拟,避免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5、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
(1)上部逆温的气象特点:上部逆温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上部逆温层就象一个盖子使污染物的铅直扩散受到限制,扩散 只能在地面和逆温层之间进行。所以又称为封闭型扩散。 (2)高斯扩散模式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整层大气具有同一 稳定度的扩散,对于不接地逆温层(逆温层接地几百米到2千 米)的情况并不适合。 (3)有上部逆温时的扩散模式:可在高斯扩散模型的基础上, 用反射原理来对其扩散公式进行推导,即此种情况下污染物的 浓度可看成是实源和无穷多对虚源作用之和。空间任一点浓度 如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范本模板】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范本模板】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指数。

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发生和发展过程,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空气污染指数;了解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教学内容:人是完全靠空气生存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1Kg粮食和2Kg水,但对空气的需求就大得多,每天约13。

6Kg(合10m3)。

若三者都断绝供应,引起死亡的首先是空气,要是空气中混进有毒害的物质,则毒物随空气不断地被吸入肺部,通过血液遍布全身,对人体健康直接产生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土壤和水的污染,它不仅时间长且范围广 (较多是地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

地球上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五起是因大气污染造成的。

当然,空气污染的原因不只是人类的活动,还有像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一类的天然事件.不过后者通常在空气污染中起次要作用。

§1.1 大气与大气污染一、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大气圈随地球引力而转的大气层叫大气圈。

大气圈的最外层的界限是很难确切划分的,但大气也不能认为是无限的。

在地球场内受引力而旋转的气层高度可达10¸000Km。

有的学者就以10¸000Km作为大气圈的最外层。

一般情况下认为,从地球表面到1¸000~1¸400Km的气层作为大气圈的厚度,超出1¸400Km以外气体非常稀薄,就是宇宙空间了。

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最稠密。

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气体的密度随高度的上升而迅速的变稀.但是在400~1¸400Km大气层里空气是渐渐变稀薄的。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6000万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的构造: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划分大气圈层的结构如下图:从地球表面向上,大约到90Km高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氧和氮的组成比例几乎无什么变化,具有这样特性的大气层叫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剖析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剖析
➢ 同温层-对流层顶35~40km,气温-550C左右 ➢ 同温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 集中了大部分臭氧, 20~25km高度达到最大值,形成臭
氧层 ➢ 没有对流运动,污染物停留时间很长
➢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
➢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顶部达-830C以下 ➢ 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混合明显

低 云 ( 25 00 米 以 下 )
高云(5000m以上)
中 云 ( 2500-5000m )
主要气象要素
6.能见度
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
第二节 大气的热力过程
➢ 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
• 太阳以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形式辐射热量 • 太阳辐射加热地球表面 • 地面长波辐射加热大气 • 近地层大气温度随地表温度变化
u 3.02 F 3 (km/h) F-风力级(0~12级)
主要气象要素
4.风向和风速
风玫瑰图
某地区1988 年的风 玫瑰图。同心圆表示 风的频率,例如,吹 南风 的频率约为 11%, 其中风速大于10.82m/s 的频率约为1%,风速 在 3.35 ~ 5.41m/s 的 频 率为3.5左右。
主要气象要素
3.气湿
➢ 绝对湿度-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
➢ ➢
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w湿度与R同pw温wT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3-湿1)度的
百分比

w / v 100% pw / pv 100%
➢ 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包含的水汽质量

d w / d
(3-2) (3-3)
主要气象要素
pv
p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第三章——大气污染控制基础知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第三章——大气污染控制基础知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二、热量平衡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 连续稳定过程中:
Q 1 Q 2Q L
热量衡算和物料衡算一样,要规定出衡 算基准和范围。
二、热量平衡
[例3-2]甲烷气与20%过量空气混合,在25℃、0.1MPa下进 入燃烧炉中燃烧,若燃烧完全,其产物所能达到的最高温 度为多少?
解:燃烧炉示意图如下,反应方程式为:
9.0c3p, N2)T ( 29)8
由手册查出CO2,H2O(g),O2,N2的热容,代入上式:
Q 2 ( 3.0 4 0 4 .3 1 T 3 2 .1 7 1 7 6 T 0 4 2 )T ( 2)98
由热量衡算基本关系式可得: Q1Q20
( 3.0 4 0 4 .1 3 T 3 2 .1 7 1 7 6 T 0 4 2 )T ( 2) k 9J 8 8 /m .3 0 k 2 2 o J0 / lm
三、气体的密度
污染物和空气混合物的密度
n
aa ii (kg/3)m i1
四、气体的比热容
空气、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混合物的平均比热 容是混合物各组分比热容的加权平均值,加权函 数是组分的质量分数。
n
cp wacpa wi cpi i1
n
cVwacVa wi cVi i1
五、气体的黏度
Δ H r [ (3.9 5) 3 1 2 ( 2.4 8)1 3 ( 7.8 4)5 k ] J/ m -8o 0l2 m.3 o Q 1( Δ H r)n8.0 3k 2 2J/mol
二、热量平衡
带出热量: 4 Q2 (njcp)jΔT j1
(cp,
C
2c O 2
p,
H2O0.4cp,
O2
有已知和未知变量; ✓ 确定衡算体系; ✓ 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 选择合适的计算标准,对于连续流体系,通常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ART 3)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ART 3)

②吸附质分压上升,吸附量增加。 ③气流速度:对固定床为0.2~0.6m/s
(2)吸附剂的性质:
孔隙率、孔径、粒度
fVm W N0 A f 22.4 103
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m2/g
吸附效果
f -单位体积气体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m2/mL
N0-阿佛加德罗常数 A -吸附质分子横截面积,m2 Vm-吸附剂表面被单分子铺满时的气体体积,mL
•填料塔
清洁气体 出口
去湿器
水洗喷管 污染气体 入口 浆液喷嘴
循环泵
多孔板
搅拌器
氧化空气 入口
吸附法
1、吸附净化的概念:
(1)多孔性固体物质具有选择性吸附废气中的一种或 多种有害组分的特点。 (2)吸附净化是利用多孔性固体物质的这一特点,实 现净化废气的一种方法。
2、吸附净化法的特点
(1)适用范围
缺点:化学吸收流程长,设备较多,操作也较复杂,吸收剂价格 较贵,同时由于吸收能力强,吸收剂不易再生。
§1-3 吸收设备
一、吸收设备 为了强化吸收过程,降低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要 求吸收设备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气液之间应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一定的接触时间;
(2)气液之间扰动强烈,吸收阻力低,吸收效率高; (3)气流通过时的压力损失小,操作稳定; (4)结构简单,制作维修方便,造价低廉; (5)应具有相应的抗腐蚀和防堵塞能力。
环境治理方面:废气治理中,脱除水分、有机蒸汽、 恶臭、HF 、SO2、NOX等。
成功的例子:用变压吸附法来处理合成氨放气,可回 收纯度很高(>98%)的氢气,实现废物资源化。
§2-1吸附法基本原理
吸附过程:是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流体(气提或液 体)混合物中一种或多种组分积聚或凝缩在 表面达到分离目的操作。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分类1.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1.3 大气污染的危害1.4 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与目标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2.1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2.2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2.3 大气污染物的衰减与扩散2.4 大气污染物的受体分布第三章: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3.1 大气污染物采样方法3.2 分析仪器与设备3.3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3.4 大气污染物监测案例分析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4.1 静电除尘技术4.2 布袋除尘技术4.3 湿式除尘技术4.4 活性炭吸附技术第五章: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与应用5.1 常用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介绍5.2 设备选型与设计原则5.3 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5.4 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应用实例第六章:大气污染化学与反应工程6.1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6.2 气溶胶化学6.3 光化学烟雾与臭氧6.4 酸雨成因与控制第七章:大气污染数值模拟与模型7.1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7.2 空气质量模型7.3 大气污染控制模型7.4 数值模拟软件与应用第八章: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策略8.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与问题8.2 区域大气污染控制规划8.3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8.4 案例分析: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实践第九章:大气污染法律法规与标准9.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9.2 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与协议9.3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与规范9.4 企业大气污染排放管理与合规第十章: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控制10.2 案例二:电力行业大气污染控制10.3 案例三:交通领域大气污染控制10.4 案例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补充和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大气污染过程控制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

这包括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排放方式,掌握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以及了解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防治大气污染教案

防治大气污染教案

防治大气污染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

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大气污染的来源和排放途径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

1.4 教学活动引入大气污染的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大气污染。

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

分析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大气污染的测量与监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测量指标和监测方法。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监测的基本技能。

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测量指标:PM2.5、PM10、SO2、NOx等大气污染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天气预报与大气污染的关系2.3 教学方法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

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测量指标和监测方法。

2.4 教学活动讲解大气污染的测量指标和监测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实验,掌握监测技能。

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天气预报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第三章: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控制手段和治理技术。

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控制手段:排放标准、污染源管理、清洁能源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脱硫、脱硝、除尘、绿化等国家政策和法规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控制手段和治理技术。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的大气污染防治案例。

3.4 教学活动讲解大气污染的控制手段和治理技术。

分析成功的大气污染防治案例,让学生了解治理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新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

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众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和责任。

使学生认识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08-09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08-09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学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任课教师:任爱玲赵文霞授课专业:环境工程课程学分: 4课程总学时:60课程周学时: 42008年9月1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进程第 1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2日(星期二)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 2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4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9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4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1日(星期四)第(1-2)节 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5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6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 6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18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7 次课 2 学时2008年9月23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9月30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1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7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3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14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4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0月21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6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7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28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8 次课 2 学时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19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4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1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11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2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13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3 次课 2 学时第24 次课 2 学时第25 次课 2 学时2008年11月25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2008年12月2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8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4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29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9日(星期一)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第30 次课 2 学时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第(1-2)节地点:中区一教4054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38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38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38页)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 38页)锅炉房烟气净化系统设计摘要大气污染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有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而大气污染可以说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对人的正常生活和生理方面的影响。

现在,大气污染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燃煤采暖锅炉房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颗粒污染物,而且是颗粒污染物,而且排放量比较大,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不至于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生活。

本次课程设计内容是为一套锅炉设备设计除尘及脱硫工艺并选择型号,绘制完整的设计图。

通过燃煤锅炉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碳浓度的计算,确定净化系统设计方案,并进行除尘器的比较和选择。

然后,进行管网布置和计算,以及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关键词:大气污染;除尘;课程设计;湿式除尘脱硫器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大气污染现状 (1)1.2 烟气除尘的主要技术 (2)1.3国内烟气脱硫技术应用情况 (5)1.4 锅炉烟气除尘脱硫一体化装置 (10)2.1课程设计的目的 (15)2.2设计原始资料 (15)2.3工艺流程 (16)第三章设计计算 (17)3.1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17)3.2除尘脱硫设备的选择 (18)3.3 WDL-Ⅱ型湿式烟气脱硫除尘净化器 (19)3.4 确定除尘器、风机和烟囱的位置及管道的位置 (25)3.5烟囱的设计 (28)3.6风机及电动机的选择及计算 (30)3.7 系统中烟气温度的变化 (33)第四章结论 (36)5.1关于除尘脱硫设备的选择 (36)5.2关于风机电机的选择 (36)5.3石灰石湿法脱硫工艺的特点 (36)谢辞 (38)参考文献 (39)第一章绪论1.1大气污染现状人类不仅能适应自然环境,而且还能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于人类生存。

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

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

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

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第一篇: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大气污染控制教案 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一章大气污染控制基本知识§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一、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汽和悬浮微粒。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体积);氖、氦、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0.004%左右。

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以及分子扩散,使得干洁空气的组成比例直到90—100km的高度还基本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在人类经常活在人类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任何地方干洁空气的物理性质是基本相同的。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其变化范围可达0.02%—6%。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虽然很少,但却导致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天气现象:云、雾、雨、雪、霜、露等。

这些现象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而且还能引起热量的转化。

同时,水汽又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长的能力,对地面的保温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中的悬浮微粒,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冰晶外(云、雾即是由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主要是大气尘埃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其他杂质。

它们有的来自流星在大气中燃烧后产生的宇宙灰尘;有的是地面上燃料产生的烟尘,或被风卷起的尘土;有的是海洋中浪花溅起在空中蒸发留下的盐粒;有的是火山喷发后留在空中的火山灰;有的是由细菌、动物呼出的病毒、植物花粉等组成的有机灰尘等。

悬浮微粒对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削弱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形成各种光学现象,影响大气能见度等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所谓人类活动不仅包括生产活动,而且包括生活活动,如做饭、取暖、交通等。

自然过程,包括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大气圈中空气运动等。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瓦解阶段:烟体不断膨胀过程中使得大气湍流作用明显加强,烟体结构瓦解,逐渐失 去抬升作用的;
变平阶段:在环境湍流作用下,烟流继续扩散膨胀并随风飘移的。
烟囱高度的计算
计算方法2:按地面绝对最大浓度计算
Cmax
2q ( z uH 2e y
)
(4-10)Cmax
u
H H (3 21) Cmax
的技术方法》
(P点源排放控制系数,表4-9,4-10)
二、烟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对于设计的高烟囱(大于200m),若所在地区上部逆温 出现频率较高时,则应按有上部逆温的扩散模式(封闭型 或熏烟型模式)校核地面污染物浓度
烟气抬升公式的选择也是烟囱设计的重要一环 优先采用国家标准中的推荐公式
气象参数的选取 多年平均值;某一保证频率的值
1. 大气稳定度的概念 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定性理解:
外力使气块上升或下降 气块去掉外力
气块减速,有返回趋势,稳定 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不稳定 气块停在外力去掉处,中性
不稳定条件下有利于扩散
大气稳定度与烟流 型的关系
波浪型(不稳) 锥型(中性or弱稳) 扇型(逆温) 爬升型(下稳,上
考虑地面轴线浓度模式
c(x,
y,
z,
H
)
q
u y
z
exp(
H2
2
2 z
)
上式,x增大,则 、y 增z 大,第一项减小,第二 项增大,必然在某x 处有最大值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扩散的要素
水平方向:风(平流输送)为主 垂直方向:湍流(脉动风速) 风速越大,湍流越强,大气污染扩散速度越快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电子教案 3 大气污染气象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电子教案 3 大气污染气象学

4
一、大气圈结构与气象要素

1.大气圈垂直结构
逸 层
① Troposphere(对流层) ② The layer closest to the
ground extending to an altitude of 16-17 km over the equator and 8-9 km over the poles.
1.大气圈垂直结构
➢均质大气层: 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大气水汽分布 赤道比极地气 象变化剧烈
10
一、大气圈结构与气象要素
2.主要气象要素
➢ 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 ➢ 与大气污染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有:
气温 气压 空气湿度(气湿) 风(风向、风速) 云况(云量云状) 能见度 降水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等
气温直减率:单位高度气温的变化值。 温度层结:根据气温与高度的变化关系作图得到的曲线。
思考题:温度层结对大气扩散的影响?
34
二、大气的热力过程
3.大气稳定度
①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定性描述:
外力使气块上升或 下降,撤去外力后
气块减速,有返回趋势:稳定 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不稳定 气块停在外力去掉处:中性
54
三、大气的运动和风
2.风随高度的变化
➢ 风速廓线: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曲线
2.主要气象要素
⑤ 云况
云:漂浮在空中的水汽凝结物(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减小)。 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以m为单位。 云量: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① 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② 低云量:低云掩盖天空的成数。
云量的记录:以总云量/低云量的形式记录,如10/7,8/3。 国外云量与我国云量的比较: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

第三章大气污染与防治ppt课件

第三章大气污染与防治ppt课件

2、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本标准设置下列三项指标:
1)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小时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2)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 率。
指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小时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 值。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 项均为超标排放。 3) 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 监控浓度限值。 指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在任何1小时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3、大气稳定度
即空气团在铅直方向稳定程度。 判断:假如一空气团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
或下降运动,当外力去除后, 可能发生三种情况: (a)当外力去除后,气团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称这
种大气是稳定的; (b)当外力去除后,气团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
的; (c)当外力去除后 ,气团静止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
0.04 0.08 0.12
4.00 10.00
0.16
1.50 1.00
0.01
7① 20①
三级标准
0.10 0.25 0.70
0.30 0.50
0.15 0.25
0.10 0.15 0.30
0.08 0.12 0.24
6.00 20.00
0.20
浓度单位
mg/m3 (标准状态)
μg/m3 (标准状态)
氮氧化物、烯烃、烷烃、醇等碳氢化合物,以及它们在大气 中形成的一系列中间产物与最终产物(光化学烟雾)。 污染源:
来自汽车排放、石油冶炼以及石油化工厂的排放。发生地区 以石油燃料为主。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

(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

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主要特点是:(1)从对流层项到35—40km左右的一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称为同温层;从这以上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称为逆温层。

(2)几乎没有空气对流运动,空气垂直混合微弱。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一层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因之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垂直混合明显。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度为暖层。

其特点是,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再度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存在着大量的离了和电子.故又称电离层。

5散逸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统称为散逸层。

它是大气的外层,气温很高,空气极为稀薄,空气粒子酌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到太空中。

二、主要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等。

1.气温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2.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

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单位是百帕hPa,它与其它气压单位的关系1atm=101326Pa=1013.26hPa=760mmHg3气湿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反映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空气的潮湿程度。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含湿量、水汽体积分数及露点等。

(1)绝对湿度:在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kg),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2)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之百分比。

(3)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所包含的水汽质量(kg)称为含湿量,气象中也称为比湿。

(4)水气体积分数: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的体积分数等于其摩尔分数。

(5)露点:在一定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湿度。

4风向和风速气象上把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

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例如,风从东方来称东风。

风向可用8个方位或16个方位表示。

也可用角度表示,如图3—2所示。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s或km/s表示,通常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风向、风速,都是指一定时间(如2min 或10min)的平均值。

若粗赂估计风速.可依自然现象——风力大小来表示。

根据自然现象将风力分为13个等级(0—12级),则风速υ(单位km/s)为υ≈3.023F5.云云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它是由飘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构成的。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状态,而且预示着天气演变的趋势。

云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起反射作用,反射的强弱视云的厚度而定。

云层存在的效果是使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减小。

从污染物扩散的观点看,主要关心的是云量和云高。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我国将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蔽了几分,云量就是几。

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零;阴天云量为10。

国外将天空分为8等分,云遮蔽几分云量就是几。

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高度,根据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高云:云底高度一般在5000m 以上,它由冰晶组成,云体呈白色,有蚕丝般光泽,薄而透明。

中云:云底高度一般在2500~5000m 之间,由过冷的微小水滴几冰晶构成,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云体稠密。

低云:云底高度一般在2500m 以下,不稳定气层中的低云常分散为孤立的大块,稳定气层中低云云层低而黑,结构稀松。

6能见度能见度是在当时的大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下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 或km 表示。

能见度的大小反映大气透明或混浊的程度。

三、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1.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每上升单位距离(通常取100m )的湿度变化称为干空气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以γd 表示,定义式为:γd =-di dZ dT ⎪⎭⎫ ⎝⎛ i —表示空气块d —表示干空气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推导出:γd =-d i dZ dT ⎪⎭⎫ ⎝⎛≈g/C p =0.98k/100m ≈1k/100m 因此干空气在作绝热上升或下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100m,温度约降低或升高1k 。

2.位温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气压(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它的位温,以θ表示。

Θ=0T 288.000/010001000⎪⎪⎭⎫ ⎝⎛=⎪⎪⎭⎫ ⎝⎛P T P Cp R3.气温的垂直分布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可以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来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它指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 )气温的变化值。

若气温随高度增加时递减的,γ为正值,反之,γ为负值。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以在一张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如图3-4所示。

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γ>γd ,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2)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γ=γd ,称为中性层结;(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γ=0,称为等温层结;(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γ<0,称为气温逆转,简称逆温。

4.大气的垂直稳定度(1)定义: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对于大气稳定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可能发生三种情况:(I)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则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2)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3)当外力去除后,气块被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

(2)大气稳定度的判别那么,大气是否稳定如何判断呢?根据气块的受力分析,可推导出气块运动时的加速度为:由上式可知:当γ-γd>0时,a>0,气块加速运动,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γ-γd<0时,a<0,气块减速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当γ-γd=0时,a=0,大气处于中性状态。

因此,γγd可作为大气稳定度的判据。

5.逆温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空中辐射能量,这种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却极强。

因此,在大气边界层内特别是近地层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

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地面温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增高;即气温随高度是垂直递减的,也就是γ>0,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出现γ=0或γ<0的情况。

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

由于受污染的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累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事实表明,有许多大气污染事件多发生在有逆温及静风的气象条件下,所以在研究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时必须对逆温给予足够的重视。

逆温可以发生在近地层中,也可能发生在较高气层(自由大气)中。

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及湍流逆温等五种。

(1).辐射逆温这种逆温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图3—6示出辐射逆温在—昼夜间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图中(a)是下午时递减温度层结;(b)是路落前1小时逆温开始生成的情况;随着地面辐别的增强,地面迅速冷却,逆温逐渐向上发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中的(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逐渐增温,空气也随之自下而上的增温、逆温便自下而上的逐渐消失(图中(d));大约在上午10点钟左右逆温层完全消失(图中的(e))。

辐射逆温在陆地上常年可见,但以冬季最强。

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层厚度可达200一300m,有时可达400m左右。

冬季晴朗无云和微风的白天,由于地面辐射超过太阳辐射,也会形成逆温层。

再有云层遮盖时,辐射逆温强度将减少,这是因为云层吸收了地面辐射射来的能量,重新辐射到地面上的缘故。

另外,强烈的压力梯度所引起的风使湍流增加,因而使逆温强度减弱。

6~9m/s的风速,可以完全制止逆温的出现。

(2)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即当上层空气下沉时,落入高压气团中,因受压而变热,使气温高于下层的空气。

下沉逆温多处现在高压控制区,范围很广,厚度也很大,一般可达数百米,下沉逆温一般达到某一高度就停止了,所以下沉逆温多发生再高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