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运用观察、描述、对比等方法,研究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巩固。

3. 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的观察与研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2)生字词的掌握。

(3)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的观察与研究。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2)爬山虎的生长特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观察与实践:实地观察爬山虎,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爬山虎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观察与实践:(1)组织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记录其生长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描述等方式,总结爬山虎的特点。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2)强调关注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爬山虎的观察日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课文注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懂得感恩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深层次的情感内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绿植,引发学生对绿色的喜爱。

(2)谈话导入,让学生谈谈对爬山虎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解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并通过分析课文,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

我们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积极向上。

五、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3.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

2.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默写或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爬山虎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认识爬山虎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爬山虎的了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生词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生词的含义和用法。

(3)教师讲解生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培养对大自然的关注。

2. 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写一篇关于爬山虎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对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包括家庭作业和课堂作业。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爬山虎的看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通用15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通用15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通用15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的这件事中,感受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培养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习重点:从叶老对中学生作文的修改中,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并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课件准备:1、《一张画像》修改的原文。

2、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思:课文写了什么有关叶老的什么事?2、指名交流三、自读自悟,学习修改方法,感受老作家人品。

1、自读1-4自然段,思: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深的感受,画出句子,并在句中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预设:(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 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学生可能感受到:作文修改方法、叶老修改的很认真、我们也要修改作文等。

(2)句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我从中感受到叶老修改得非常认真。

学生可能感受到:叶老修改的非常认真。

教师趁机拿出修改稿原稿,学生看在让学生谈感受。

(3)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学生可能感受到:文学事业的艰巨,要认真,要一丝不苟,叶老对文学事业的认真,对我的平和、温暖。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学会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 学习通过描绘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4. 懂得珍惜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词的学习和理解。

2. 描绘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词语的准确运用。

2. 对爬山虎生长过程的观察和描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谈谈对植物的感受。

2. 阅读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学习生词,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5. 小组合作,观察周围的植物,描绘其生长过程。

6. 分享观察结果,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

7.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8. 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文本材料。

2. 准备相关的植物生长图片或视频。

3. 准备生词卡片。

4. 准备作文纸张。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 针对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答案。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4. 进行生词复习,通过游戏或卡片活动巩固生词。

5. 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新学的词语描述其他植物的生长过程。

八、课堂活动:1. 开展“植物生长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理解。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案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案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分布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观察爬山虎的实物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分布情况。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爬山虎的实物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分布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预习成果,分享对爬山虎的了解。

(2)播放爬山虎实物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分布情况。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写作练习:(1)以“我眼中的爬山虎”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作品,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深入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分布情况,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教学设计精品一、教材分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和种植经历为线索,描述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及其给作者带来的喜悦。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和探索自然界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爬山虎”一词造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爬山虎”一词造句。

3. 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自然界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视频资料。

2. 有关爬山虎的图片、实物等资料。

3. 生字卡片。

4. 小组讨论所需道具。

5. 作业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提到的爬山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 讨论交流(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爬山虎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

七、课堂练习1. 学生用“爬山虎”一词造句。

2. 学生绘制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图。

八、拓展延伸1. 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兴趣。

2. 教师推荐阅读有关自然科学的书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九、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观察作业:观察家中或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学会观察和描绘身边的景物。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爬山虎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学生分享对爬山虎的印象和了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解答疑惑。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绿绿的爬山虎”“秋天里的爬山虎”等。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喜爱爬山虎,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讲解比喻和拟人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二、课堂讨论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的家乡的景物”。

2.学生根据题目,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教师选取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2.教师强调观察和描绘身边景物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学习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身边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七、教学拓展1.学生课后收集关于爬山虎的资料,了解其生长环境、特点等。

2.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绘。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观察、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爬山虎生长环境的适应性。

2. 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爬山虎的生长图片。

2. 教学课件:关于爬山虎的介绍。

3. 讨论话题: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及其适应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爬山虎的生长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植物。

2.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通过课件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如:攀爬能力、叶子形状等。

3. 分析爬山虎的生长环境讨论爬山虎适宜生长的环境,如:湿润、阳光充足的地方。

4. 探究爬山虎的生长适应性讨论爬山虎如何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如:攀爬技巧、吸盘等。

5.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爬山虎的生长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6. 总结与拓展总结爬山虎的特点、生长环境及其适应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7. 作业布置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写一篇短文。

8.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特点生长环境:湿润、阳光充足适应性:攀爬能力、吸盘9. 课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生长环境。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讨论,分析爬山虎的生长适应性。

3. 学生能够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七、教学反馈:1.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锻炼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学生在作业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有关爬山虎的生长习性的教学内容。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2.生字、词语
3.爬山虎的特点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5.作者情感:喜爱
6.课后作业提示
七、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反思点: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复述课文?
2.学生在学习课文描绘爬山虎的方法时,是否能够有效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十、教学资源
1.教材:《2024年北师大版秋季四年级上册语文》
2.辅助材料:关于爬山虎的图片、视频、科普文章等。
3.环保教育资料:环保宣传册、环保主题活动案例等。
4.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用于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
3.与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共享教学资源和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十九、教学展望
1.随着学生对自然和文学的兴趣日益增加,未来可以开展更多相关的跨学科项目,如结合科学课的植物研究、艺术课的绘画创作等。
2.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区环保项目和自然保护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十四、教学反馈与调整
1.教师应在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2.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教师应根据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十五、教学总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通用1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通用1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通用1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通用13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案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案

2024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根据课程标准,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1.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1.1.3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背景:2.1.1 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

2.1.2 分析文章的体裁和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1.3 解析文章的结构和情节安排,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内容安排:3.1.1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3.1.3 第三课时:进行写作训练,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4.1.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4.1.3 学生能够进行写作训练,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文章深层次主题思想的理解。

5.1.2 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5.1.3 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表达。

5.2.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5.2.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5.2.3 学生能够进行写作训练,模仿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PPT课件:包含文章内容、作者背景、写作技巧等要点。

6.1.2 视频材料:关于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的短视频。

6.1.3 爬山虎实物标本:展示给学生真实的爬山虎样本,增强直观感受。

6.2 学具:6.2.1 学习资料:包括文章打印稿、阅读笔记模板等。

6.2.2 写作工具:笔记本、笔等,用于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6.2.3 小组讨论工具:卡片、便签纸等,用于小组内讨论和分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爬山虎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教学难点:(1)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及其生活习性。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和描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爬山虎图片及生长过程视频。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观察周围的植物,对爬山虎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爬山虎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对爬山虎的了解。

(3)简要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

(3)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题。

3. 探讨爬山虎的生长过程:(1)观看爬山虎生长过程视频。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践演练:(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子,描绘自己身边的植物。

(2)学生上台展示,互相评价,教师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及特点。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参观植物馆,深入了解不同种类的植物。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了解与之相关的生态知识。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掌握相关的生态知识。

(3)通过阅读,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生态环境的热爱。

2. 教学难点:(1)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生态价值的理解。

(2)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感受自然之美。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及其生长过程。

2. 准备相关生态知识资料,以便课堂上分享。

3. 学生准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本,预习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提问:你们注意到学校的爬山虎了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 文本阅读与分析:让学生阅读文本,感受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提问:文本中描绘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你是如何感受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的?4. 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探究:提问:爬山虎是如何生长的?它的叶子和茎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查阅资料,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生态价值。

5. 情感体验与表达: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引导他们关注和珍惜生态环境。

提问:你们觉得爬山虎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哪些美好?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生态价值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爬山虎,记录其生长过程和生态环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

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三、教学建议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美。

激发学生对爬山虎的好奇心,培养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展示爬山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分享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1.3 教学活动: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爬山虎的了解。

教师讲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和习性。

第二章:探索爬山虎的特征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征,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爬山虎的叶子、茎、花朵和果实等特征。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爬山虎的不同部位,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爬山虎的特征。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2 教学内容:爬山虎适应的生长环境,如温度、光照、土壤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爬山虎的生长环境要求。

学生分享他们对爬山虎生长环境的了解。

教师展示爬山虎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第四章:爬山虎的应用价值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意识。

4.2 教学内容:爬山虎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防止水土流失、提供栖息地等。

爬山虎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观赏、药用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爬山虎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生分享他们对爬山虎应用价值的了解。

教师展示爬山虎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爬山虎的特征、生长环境和应用价值。

引导学生反思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爬山虎的特征、生长环境和应用价值的总结。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分享他们对爬山虎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提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第六章:爬山虎的观察与记录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爬山虎生长过程的关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5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5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5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发生在叶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为什么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

(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较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的读音。

)“删”:sh1n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1n。

“篇”、“荐”、“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2个生字。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填表法作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甄选8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甄选8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甄选8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4、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课前准备: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三、精问,理文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2、学习第一段(1-4节)(1)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2)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

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四、深思,做人:1、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
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

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
学生来说很有难度。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
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

基于此,我想理解
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

感受叶
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
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
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
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
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

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平和质朴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
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
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
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
那么绿着。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
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
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他亲切之中蕴含
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
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
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
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
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